查看: 1301|回复: 0
|
福建师大教授:马来人与福建人起源自一个共同体
[复制链接]
|
|
2007年12月02日 09:30 来源:东南快报
“福建人与马来人起源自一个共同体,操一种语言,拥有共同的文化。”
11月24日,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苏文菁教授在福建省图书馆多功能厅开讲,说到福建海洋文明延伸至东南亚国家。
“峇峇”(baba)与“娘惹”
马来人与福建人语言文化上惊人的相似
苏教授指出,“东南亚面积约448万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万,90多个民族,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而其中,祖籍福建的最多,广东次之,海南再次之。”
而大量的华人移民,就产生了两个新名词,“峇峇”(baba)与“娘惹”。两个新鲜词,勾起了听众们的兴趣,“从史前就开始的欧亚大陆东南沿海向南部海上的移民,宋元以后人数更多,且男女性别比例不对称更为突出。来自中国的男性(主要是闽粤)与当地异族女性的通婚成为必然,这些后代就是“峇峇”(男性)与“娘惹”(女性), 又称“海峡华人”、“土生华人”。著名的如辜鸿鸣。
峇峇话,顾名思义就是峇峇人讲的语言,其并非单纯的福建话,而是使用汉语的语法,依地区不同,掺杂马来语、泰语、英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在峇峇文化中,源自中国的农业文明的核心消失了,但一些中层次的文化,包括家居摆设和某些风俗习惯,如婚礼、丧葬、门联等和变调的方言,被保存下来,而日常生活如衣着、饮食,则依照原住民的习惯。”
因此,苏教授认为:“今天,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展现的中华文化特征,尤其是中、下层次的文化特征,是世界上少有的……峇峇作为中国人的后代,特征是讲峇峇话。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峇峇话的产生是因为中国人与马来西亚接触的结果。
其实,从人类最早的移居情况看,中国福建人跟马来人有太多的相似,几乎是同一人种,语言上也雷同。关于这两个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建人与马来人起源自一个民族共同体,操一种语言,拥有共同的文化。”
南洋与古代中国王朝
福建的海洋文化帮助完成“朝贡”活动
而这种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过去称东南亚一带为“南洋”,现如今还能从老福州嘴里听到“南洋客”这个词,可见其渊源。且听苏教授来告诉大家, “中国古代政治、礼仪、文化、经济、军事制度中持有的概念,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确立。中原王朝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王国’,是世界的中心(大国中心),自称‘中国’、‘中华’。而周边乃至更远的地区与国家是‘四夷’与‘八服’,都是文化上尚处于野蛮状态的化外之地。——即,东南亚属于儒家文化圈。”
而在这种关系中,福建又起着什么作用呢?这里得提及朝贡制度。“东汉之后确立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社法制度,即‘天朝礼制体系’,各藩属有向天子朝觐和贡物的义务,但天子的赏赐往往在经济价值上对藩属有巨大的吸引力。”苏教授解释,“以明代为例,中央的主要‘朝贡’活动都是‘借’福建海洋文化来完成的。闽人在明清两代不断‘移民’到琉球,带去了大量的福建文化因素。比如‘闽人36姓使琉球’,他们居住在贵族区,琉球也有‘勤学’在福建,即学习日常生活很多技术,如看风水、造桥,还有传说学补兔唇。”
福建在“朝贡”活动中的作用还可见于,在郑和下西洋提供造船、航海技术与能力;精神资源与支持;物产资源,如蚕、茶;还有福建水手在东南亚的滞留。
此外,“由于明代的‘海禁’与‘朝贡’并存,‘海禁’‘禁’的是个体海商活动。个体海商在‘海禁’之时成为‘寇’、‘盗’,由此产生了大量滞留在‘海外’的华人,主要是福建人。”
最后,苏教授总结:“历史以来,移居东南亚的华人以闽粤为主,他们所携带的是具有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特色的中国文化——其核心是海洋文明。”(林佳 卢锦花)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