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35|回复: 1

兵器谱|喀秋莎火箭炮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6-2015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共 于 13-6-2015 02:31 PM 编辑

1434095795600063092.jpg
从技术角度讲,伊朗提供给伊拉克的这种轻型火箭炮更接近“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始设计
今年3月,大量伊拉克军队及民兵武装在战机掩护下,从三面进攻被“伊斯兰国”组织占领长达9个月的战略重镇提克里特。伊拉克电视台称,伊军在战斗中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箭炮,一举收复大片失地。有人惊呼,昔日“喀秋莎”的风采重现战争舞台。
1434095795756046571.jpg
伊军在提克里特反攻中使用的TOS-1火箭炮

1434095795810016267.jpg
乌克兰内战中双方都普遍使用BM-27“飓风”火箭炮

1434095795920004652.jpg
“飓风”火箭炮所发射的9M27K集束火箭弹残骸,“飓风”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直系后裔
不过,伊军使用火箭炮的场面与二战时苏联红军相比确属小巫见大巫。马克·帕夫洛维奇·伊万尼辛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都与传奇的“喀秋莎”火箭炮并肩作战。他先是指挥炮兵连,后来带领一个师冲锋陷阵,曾经历密集的轰炸、见证希特勒地堡的攻陷。这位胸前佩戴着6枚勋章和无数奖章的老兵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战斗伙伴和那场亲历的战争。
在军校与“喀秋莎”结缘
战争爆发前,19岁的伊万尼辛进入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当时,学校门前摆放着一套被遮盖着的神秘火炮系统,伊万尼辛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在某个深夜悄悄运来的,教官们称它为火箭炮,仅此而已。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伊万尼辛终于被告知,那是红军即将装备的自行火箭炮———在一辆“吉斯”卡车上安装了16管可180°旋转的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教官们说,一门这样的火箭炮能在短短几秒钟内让数个足球场大的区域变成死亡之地。不过,据说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起初是为空军的伊-16战斗机设计的。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5架伊-16首次使用这种武器向日军飞机发射火箭弹,并击落了其中两架。但受制于精度,火箭弹在空军手里起的作用并不像之前预测的那样大。

1434095796027614308.jpg
俄罗斯阅兵式上出现的BM-13-12火箭炮,采用ZIS-6卡车底盘,这种火箭炮口径、威力巨大,制造简单,是苏联战争初期弥补身管火炮数量不足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苏联当时卡车生产能力有限,因此战争初期火箭炮数量增长速度远不能满足苏军迫切的需要.
1434095796131082602.jpg

苏联I-16战斗机携带RS-82火箭弹,这种火箭和地面发射的BM-8火箭炮使用的弹药是一样的,口径为82毫米
1938年,苏军高层开始尝试将火箭弹从飞机上搬下来,为陆军研制车载火箭炮。没人能想到,这个决定拯救了苏联的命运。1939年4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生产的约11门实验型火箭炮交付部队,但这之后又足足拖了两年才得以定型。因为当时的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认为,这毕竟是一种新式武器,还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大量装备。1941年6月17日,被命名为“БМ-13-6”(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的车载自行火箭炮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以及军械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进行了成功地发射表演。伊万尼辛的一位教官当时是负责发射的炮手之一。他告诉学员们,那几位老军人被火箭炮的巨大威力所震惊,一致要求开足马力生产并装备部队。伊万尼辛所在的学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来一套,伊万尼辛于是幸运地成为第一批科班培养的火箭炮指挥学员。
弗利尤洛夫大尉
法西斯侵略者没有给红军足够的时间。БМ-13-6火箭炮定型后仅仅两个月,还没来得及大规模生产,苏德战争就爆发了,伊万尼辛在学校的值班室里经历了德国人的第一次轰炸。他记得很清楚,那天是7月22日,防空警报凄厉地嘶吼,弹片和碎片敲打着屋顶。“天很黑,探照灯在夜空里扫视,爆炸声从我们头顶的天空中传来,但看不到飞机在哪里,”伊万尼辛回忆,“从那天起,德国人每天晚上都会来轰炸,从夜里10点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
1434095796186057498.jpg
在缺乏足够数量卡车底盘的情况下,苏军将各种可用的底盘用来制造喀秋莎火箭炮,以应付战争需要。82毫米的M-8火箭虽然威力略弱,却也因更加简单廉价而得到大量生产,图为一辆被击毁的BM-8-24火箭炮,采用的是T-60轻型坦克底盘
1434095796291034843.jpg
由于受损,将履带短接的T-60底盘的BM-8-24火箭炮
然而,侵略者的疯狂没能阻止学员们的学习。伊万尼辛每天在学校学习12小时,火炮、战术和数学是他的必修课目。这期间,弗利尤洛夫大尉成了他的偶像。
战争突然爆发后,“共产国际”工厂的火箭炮生产线昼夜开工,并于1941年6月28日向莫斯科军区交付了首批7辆“喀秋莎”(那时候这个名字还没传开)发射车和3000发火箭弹。莫斯科军区将这7辆车编为一支独立的实验火箭炮连,由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挥,成员都是从伊万尼辛所在的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党团员中挑选的。
1434095797820038742.jpg
尽管82毫米火箭威力差强人意,但如果能大量联装,密集的火力仍能杀伤人员和软目标,因此BM-8火箭炮作为“喀秋莎”家族中的“廉价”型火箭炮,努力方向就是提高并联火箭的数量,图为BM-8-36型36联装火箭炮,采用ZIS-6卡车底盘
1434095797976064354.jpg

1942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大量卡车,“喀秋莎”火箭炮的产量随即大幅跃升,图为装在美国“司徒贝克”卡车底盘上的BM-8-48火箭炮,可发射48枚82毫米火箭
1434095798134012028.jpg

为了继续提高火力密度,苏联又开发了BM-8-72火箭炮,最初这种火箭炮只能装在装甲列车上,不过后来也出现在了美援重型卡车的底盘上
1434095798189038594.jpg

装在福特卡车底盘上的BM-13-16火箭炮,由于132毫米BM-13火箭弹的威力比82毫米火箭强得多,因此在产量、发射数量、对纳粹打击力度三方面都是“喀秋莎”家族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这支小部队很快赶到白俄罗斯的奥沙尔火车站。在弗利尤洛夫指挥下,5辆火箭炮悄悄展开,在短短几秒钟内便完成齐射,80枚火箭弹如冰雹般砸下。一时间,整个车站到处都是血迹和残肢,大量物资被火蛇吞没。德军军官按经验推测,他们遭到了苏军一个炮兵师的袭击,遂命令炮兵部队开炮还击,同时出动飞机在附近搜索。但奇怪的是,他们根本没找到任何苏军大规模炮兵部队的痕迹,飞机侦察也只看到几辆苏联的吉斯卡车在向后方高速撤退。由于目标太小,德国空军没有进行攻击。当时德国指挥官大惑不解,这一个师的苏军炮兵难道凭空消失了吗?
之后,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挥实验火箭炮连又对德军实施了数次炮击,巨大的威力甚至连苏军士兵都被震撼了。教官向伊万尼辛们宣读了西方面军司令写给大本营的信件:4辆“喀秋莎”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一些官兵在未接到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爆炸场面后,甚至吓得退了回来。
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里传说,德军高层为了消减士兵的恐惧感,已经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弗利尤洛夫大尉的火箭炮连。
1434095798293078574.jpg
由于前线对火箭炮的需求非常迫切,而有相对复杂的高低机、方向机的制式火箭炮在1941年极度困难的战局中仍显复杂了一些,因此出现了这种简化到极点的非制式火箭炮,从它的导轨长度来看,应该是发射BM-8火箭弹的,有24联装的发射轨
1941年10月7日,弗利尤洛夫大尉和他的火箭炮连不幸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与德军装甲部队遭遇。为保守火箭炮的机密,大尉没有选择弃炮逃跑,而是命令将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然后将7辆火箭炮全部炸毁。经过短暂激烈的战斗,包括弗利尤洛夫大尉在内的炮兵连全部官兵阵亡,但他们没留给德军任何有价值的战利品。后来,弗利尤洛夫大尉被授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成为苏联炮兵的著名英雄人物,以及伊万尼辛的偶像。
1434095798399005920.jpg
安装在STZ-5拖拉机底盘上的BM-13-16火箭炮,由于早期ZIS-6卡车载重量较低,因此只能装12枚火箭弹,要增加火箭数量就要采用重型底盘
“心里怀着对战争的恐惧”
当弗利尤洛夫大尉在前线浴血奋战时,伊万尼辛和同学们不得不撤离到乌拉尔地区,在零下40°的严寒中完成学业。“我们穿着很薄的大衣,根本不暖和。从宿舍到教室要在刺骨的寒风中走2.5千米。教官说,‘你们必须接受这样的训练,这在前线很有好处。’”伊万尼辛回忆,“他说的没错,在战争的头3年里,我只在像样的床上睡过两个晚上,而且是在医院,因为我的大腿被弹片击伤了。”但两天后,他拖着刚包扎完还未痊愈的伤腿毅然返回了前线。
“喀秋莎”很容易使用,一般训练一个发射小组只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就够了。几乎在弗利尤洛夫大尉牺牲的同时,伊万尼辛毕业了。接下来的整个战争期间,他都是与致命的“喀秋莎”一起度过的。
1434095798454059530.jpg
采用美国卡车底盘的BM-13-16火箭炮
1434095798560024730.jpg
虽然BM-13火箭炮已经超过了ZIS-5卡车的承重上限,但在战况紧急的条件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图中这辆车就“丧心病狂”地在2轴的ZIS-5卡车底盘上安装了16联BM-13火箭,估计是跑不了多远,也没什么越野能力了,感觉车都要被压垮了,展示的时候不得不在底盘下面安装架子顶住
他第一次指挥“喀秋莎”作战是在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战役期间。当时敌人距离首都只有11千米远。“喀秋莎”连挖好观察哨位隐蔽起来,然后向着敌人打了两轮齐射。“我就站在那里,根本没有经验,手足无措。突然一发子弹就从这里飞了过去,”伊万尼辛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说,“我们很快意识到,当德国飞机出现时必须隐蔽起来。”
最可怕的是库尔斯克战役,对“喀秋莎”恨之入骨的德国人每天都会追着伊万尼辛轰炸5~6次。“仅一次袭击他们就会出动50~80架容克-87轰炸机。那些飞机反复地在上空盘旋,直到炸弹声彻底沉寂下来。而我们只能躲在战壕里,或者钻到火箭炮车底下,”伊万尼辛此时的表情很无奈。但随后他又骄傲地说:“我们摧毁了许多坦克,应该有几十辆吧。”他比划着解释,火箭炮一次齐射就要打出几十枚炮弹,每个的重量都在60千克左右。“当击中坦克时,炮弹会当场爆炸。炽热的炮弹碎片会把它触及到的一切都燃烧掉。”
1434095798720005897.jpg
采用美国GMC卡车底盘的BM-13火箭炮
1434095798824002041.jpg
二战后期,德国也仿制了M-8型“喀秋莎”火箭弹和发射器,将它安装在缴获的法国半履带车上使用,这种“秘密武器”装备了党卫军部队。不过,此时战争已经临近末期,德国总共只来得及生产了6门这种火箭炮,并给了它“8cm RSprgr”(8厘米火箭推进榴弹)的代号
1434095798930093430.jpg
BM-13-12火箭炮,口径高达300毫米,是二战期间“喀秋莎”家族威力最为巨大的型号
作为“喀秋莎”的指挥官,伊万尼辛经常会距离他的目标只有500~800米,肉眼就能看到被火箭弹炸得血肉横飞的敌人。“在火箭弹巨大的威力面前,我心中怀着对战争的恐惧。”他回忆。
“喀秋莎”开路攻入元首地堡
战争的最后一年,伊万尼辛的火箭炮部队随苏联红军打进柏林城。“德军在柏林寸土必争,我们的火箭炮成了巷战的利器。”他说。在柏林街头,每辆“喀秋莎”都带着两个枕木。“我们会把枕木放在火箭炮后轮下,这样就能降低发射角度进行平射……‘喀秋莎’射击完毕后,炮声会不停回荡(通常有20~30秒时间差),建筑物变成一片废墟。我们就是这样杀进柏林的。”
1434095799087000806.jpg
1945年柏林战役,苏军BM-31-12型300毫米火箭炮投入了攻城作战,注意图中的木头,据文章介绍,这些木头被用来垫高炮车后部以降低射角,以便近距离平射
1434095799192003660.jpg
直到战后很多年,“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简单粗暴”到极限,采用导轨发射裸弹的设计仍没完全过时,图为战后研制的BM-24火箭炮
1434095799298016000.jpg
东德人民军正在演练装填BM-24火箭炮
1945年4月30日,伊万尼辛随部队到达帝国总理府的元首地堡前。“我走到门口,想要下去,但根本就不可能。到处都是尸体,很多枪杀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那种恶臭太可怕了,我没有下去。”
伊万尼辛的战争到此就结束了。在德国国会大厦的一根柱子前,他刻下了“我给你们带来战争,是为了停止你们对我们的战争”。他选择与士兵和“喀秋莎”一起庆祝胜利,“我和那些小伙子们带着‘喀秋莎’从斯大林格勒打到柏林,我还会想去和别人庆祝吗?”
二战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喀秋莎”的原始设计逐步让位于性能更好的定向管发射装置,图为BM-24T火箭炮,它采用了定向管发射火箭弹

1434095799507038346.jpg

虽然仍采用笼型发射导轨,但火箭弹结构已经进化到接近现代火箭炮的BM-25火箭炮,注意其导轨具有扭转角度,使火箭弹低速自旋
1434095799612079109.jpg

BM-14火箭炮,作为一种过渡性产品,它取代BM-13火箭炮在苏军中服役
1434095799872035913.jpg

直到今天,部分132毫米BM-13“喀秋莎”火箭炮在换上较为现代化的底盘后仍在世界部分国家服役
1434095799979043855.jpg
BM-21“冰雹”122毫米火箭炮是“喀秋莎”家族今日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型号,在最近的乌克兰内战中,这种火箭炮继续大放异彩
1434095800136062959.jpg
BM-27“冰雹”型220毫米火箭炮
1434095800241008495.jpg
BM-30“龙卷风”300毫米火箭炮是当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炮武器系统之一


1434095799403059475.jpg
1434095799717021529.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yberjaye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6-2015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当时德国的5筒Nebelwerfer,强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8-2025 12:27 PM , Processed in 0.12875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