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4-5-2015 03:38 PM 编辑
以下這段是從個人之前在大學三年級時修讀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譯漢社會科學哲學,的教科書中節錄出來的一段句子: “Knowledge does not start from perceptions, observations or collection of data or facts; it starts, rather, from problems. One might say: No knowledgewithout problems; but also, no problem without knowledge. But this means thatknowledge starts from the tens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ignorance: No problemswithout knowledge – no problems without ignorance.” In Search of a better world, Lectures andessays of thirty years, Popper, Karl. ISBN:0-415-08774-0 pg 65
拙譯:卡爾·波普爾: 知識不是從知覺或觀察或論據或證據集聚源起;彼,然而從難題而始起。 你可說無有「知識」沒有「難題」;但也是,無有「問題」沒有「知識」。但這也是代表「知識」始源於「知識」與「無知」之間的「拉力」:無有「問題」沒有「知識」-無有「問題」沒有「無知」。
我的解讀:「知識」的起源不是「知覺」、「觀察」、「論據」、「證據」,而是從「難題」而起。「知識」與「難題」是相互需要彼此而存在。這也代表了「知識」是因「有知」與「無知」間的拉力而產生;即是指「知識」必由「難題」而產生,而「難題」是因「無知」而存在。
在波普爾的句子中,提及了「知識」、「難題」、「知覺」、「觀察」、「論證」、「證據」、「無知」、「始源」這幾項課題。
我認為尋找「知識」的「始源」在哲學中是很重要的,因為「愛智」才會有動力去探索一切事物的「始源」。在探索「始源」過程中,探索者加減會發現「始、中、終」間如何「連貫」起來而這些連貫是怎麼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概念」或「觀點」。
當一個探索者在探索旅程中遇到了「瓶頸」或是「關卡」,而這些「瓶頸」或「關卡」是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自身染上了「偏見」病的症狀。「偏見」是一種會延遲或是阻止一個人接近智慧/真理的因素。「偏見」不會改變「真理」/「智慧」,但是會改變一個人對「真理」/「智慧」的「認知」。我會比喻「偏見」成塞住篩子網間的小東西,導致篩子沒辦法進行篩選的工作。因此,「偏見」會導致人失去把「真理」/「智慧」從生活中的種種層面篩選出來的機會。「探索」「智慧」/「真理」就好比不斷地把泥土放在篩子中篩隔出沙子和塵土。
小分享:
其實偏見(Biases)有很多種,但我認為這兩種,即是內隱偏見(Implicit Biases)和外顯偏見(Explicit Biases),比較致命。我對這兩種偏見的了解是: a. 內隱偏見是一個人在沒有意識到已經被某偏見的影響情況下而使用該偏見來看人看事做決定。 b. 外顯偏見則是一個人很清楚自己的偏見是什麼,然而還繼續用該偏見看人看事做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