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隱于市(2):獨立書屋 閱讀姿態 人情繾綣在學林 東方日報 生活資訊 2014年10月28日
學林書局1993年開業於敦陳修信路店屋二樓,如今該處正修建車站,除了上下貨麻煩,也有客人以爲書局已經搬走。創立21年,來到第二代經營,已經有了不少改變。謝宛嵐是老闆謝滿昌的女兒,見進門的不是熟客,馬上拉開甜美嗓音問,「請問想找什麽?」
說實在,若是第一次造訪,想憑一己之力快速找到想找的書,似乎需要更多的運氣,這也許正是獨立小書店和大型連鎖書局的不同。到一般設在購物中心的大型書局,書本都已分門別類,逕自往特定的區域走去,選好書,再到櫃檯付款,全程隻有在離開前有機會開口說話,又或者可以連那一句禮貌卻客套的「謝謝」也省下,完全零交流。
說到這個,其實人們對謝滿昌的印象,也是停留在酷、認真和嚴肅上。雖然已經把書局交棒給謝宛嵐,73歲的他也還是風雨不改地上班,且親力親爲到位於舊巴生路的倉庫取貨。除了農曆新年休假3天,學林書局可說是全年無休。謝宛嵐說,擔心遠道而來的人吃閉門羹,反正自己和父親可以輪流顧店,也就沒有不開店的理由。
攝影記者一踏入學林書局,就說:「以前書本都放在地上,一堆一堆高高疊起,像夜市擺攤一樣,但現在都放到書架上了。」
謝宛嵐要我們留意,書架的款式全都不一樣,是不同時期買的。「有錢時就買一兩個書架,慢慢地填充整個空間,成了現在的樣子。」
有了書架,卻堅持不做書籍分類,書本或是橫躺,或是直立,以各種姿態成列在架子上,謝宛嵐指,之所以不設分類標籤,是希望到書店來的人除了找到想找的書,也在找書的過程中發現其他類型的書。她笑說:「這是亂中有序,我們自己取貨、查貨、標價和擺上架子,所以隻要是我們店裏有的書,我們都能很快地幫客人找到。」
微調‧尋求永續經營
謝宛嵐指,許多人以爲書局是暴利生意,但扣除運輸、海關報稅和租金等,其實可說是苦苦經營。「我們的賣價和其他書局一樣,但因爲進貨較少,所以賺的隻是微利。」時代變遷,閱讀實體書的人以倍數減少中,財大氣粗的連鎖書局各出奇招,缺乏擴充資金的獨立書局,在承蒙老書友愛戴之餘,更是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求出路。學林書局早在2005年增設網絡購書服務,也在不久前推出了積分卡,集滿10個消費50令吉就可獲得的印章,就可免費獲得一本價值50令吉的書。
「我們早期也曾參與書展,但是現在已不再那麽做,一來是因爲參展費用高,二來許多書展是爲了清貨而舉辦。」學林書局的書滿滿地塞滿一間小店,兀自等待有緣人帶著尋寶的心情,把它們翻開或帶走。臨走前,謝宛嵐反問:「你一直問我有沒有想過改變,那我也問一問你,你覺得這裏有什麽東西,需要被改變?」學林書局,是她自小女孩起,就認識的書局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