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92|回复: 8

新型推进系统研发取得突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6-2014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船只推进有进展了!

《新闻直播间》20140606:中国新型推进系统研发取得突破
“北调991”采用了国产电力推进装置。
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是伴随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船舶推进系统,它将船舶动力电站和辅机电站合二为一,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能源、提高船舶机动性、降低船舶噪声的目的。
中船重工武汉712研究所在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自主创新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研制了以变频器、推进电机、推进变压器、功率管理系统、操纵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推进系统,实现了单轴推进功率20MW以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全部国产化。研制的低压690V(2X1000kW)和3300V(2X3000kW)全国产化电力推进系统及设备已实现批量装船。目前,为扩大应用范围、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712研究所正在开展低压690V、中压3300V电力推进系统及相关核心设备的系列化产品开发。
2013年5月,在中海油服4艘6000hp深水平台供应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招标中,武汉712所与ABB、GE等国外知名公司同时投标,最终凭借优势成功获得该项合同,成为该型船的国内首家集成商。另外,该所的电力推进系统也获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认可,在大型航标船项目中得到应用。
国产电力推进装置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05113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6-2014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本事自己开发为何那艘二手航母推进器还要入口舶来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4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嘛。这可是电推哦。这货搭上小核堆不得了。舰船将大幅度减少噪音。还可以玩转各类型全电系统武备。。 本帖最后由 树头 于 8-6-2014 12:1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6-2014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头 发表于 8-6-2014 12:02 AM
嘛。这可是电推哦。这货搭上小核堆不得了。舰船将大幅度减少噪音。还可以玩转各类型全电系统武备。。


核动力是未来的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4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jaye 发表于 8-6-2014 12:12 AM
核动力是未来的趋势

阿B。那个“烯合金” 你不转过来。。那很有可能是造“飞碟”的革命性材料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6-2014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头 发表于 8-6-2014 12:34 AM
阿B。那个“烯合金” 你不转过来。。那很有可能是造“飞碟”的革命性材料哦。。

来了!

中国率先研制出“烯合金” 或将带来革命性变革

2014年05月29日






石墨烯,这个让大部分公众感到陌生的名字,却是全球多国科学家都在竞相研究的课题。这种在2004年才正式被发现的新材料,不仅让两名英国发现者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有望让“薄得像纸一样的透明手机”、“一分钟充完电的电池”、“像衬衣一样的防弹衣”等“科幻产品”变成现实。中航工业航材院(以下简称航材院)相关人士27日向《环球时报》透露,他们成功利用石墨烯与铝合金在全球率先研制出“烯合金”,宣布新一代具备特殊性能的系列材料问世,或许将对未来航空航天器带来革命性变革。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它只有一个碳原子那么厚,是已知、能看得见的最薄纳米级材料。这种特殊结构让它从被发现之初,就获得多个世界之最:有史以来最结实的材料,其强度是钢的100多倍;电子传导率最快的材料,比硅材料快140倍;它还是最轻的固体物质、室温下导电性能最好的材料、具有97.7%的透光率……各国科学家竞相投入对这种新材料的研发中,认为它将“颠覆世界电子行业的未来”。仅今年5月,就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宣布研制出光感提高1000倍的石墨烯图像传感器;英国利物浦大学研制的石墨烯新材料有望取代由硅制成的晶体管……苹果、三星等公司正试图利用石墨烯材料的导电和透明特性,制造像一张纸那么薄的透明手机,而且还不怕弯曲。利用它能制造出大容量电池,一次充电足以让汽车行驶数百上千公里。


航材院研究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尽管当前石墨烯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工业化生产仍有相当距离。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原因是石墨烯的价格太贵,是等重黄金的15倍,因此又被称为“黑黄金”。航材院如今已经掌握了批量生产大尺寸、高质量石墨烯薄膜和高性能石墨烯粉末的技术,为石墨烯的大规模应用打下基础。

除了制造电子设备外,石墨烯的高强度、高韧性也为材料学带来新变革,这对于“尽力减少每一克重量”的飞机制造业来说尤其重要。航材院利用铝合金粉和石墨烯粉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制造出的“烯合金”,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高58%和25%,在世界上首创利用石墨烯制造高端合金材料的新途径。据介绍,该研究团队下一步还将利用石墨烯提高钛合金等金属的性能,有望给飞机材料带来新的变革。


http://news.ifeng.com/a/20140529/40510771_0.shtml


石墨烯(资料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8-6-2014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头 发表于 8-6-2014 12:34 AM
阿B。那个“烯合金” 你不转过来。。那很有可能是造“飞碟”的革命性材料哦。。

还有这个!难怪可以空出10颗来找飞机


中国已成世界上卫星发射数量最多国家



据参考消息6月7日报道 外媒援引《中国日报》6月3日的报道称,中国近期将成立中国国际卫星服务协会。俄罗斯专家在评论此消息时指出,中国此举旨在巩固自己在全球太空服务市场的地位。

  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6月4日援引《中国日报》的报道说,协会将由国家卫星运营商、设备生产商以及太空服务的主要客户组成。该报援引垄断中国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长城工业总公司总裁殷礼明的话称,协作与信息的交流应能保证各方协调运作。殷礼明强调,协会必将有助于共同克服打入全球市场时遇到的政治、法律、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障碍。

  俄罗斯“星星”科研生产企业专家菲利片科夫认为,成立协会是中国为在全球太空服务市场实现新的突破作准备。

  菲利片科夫说:“中国运载火箭已经在全球商业领域占有一定的份额。现在它又争取在太空货运领域实现突破。而在载人飞行领域中国实际上已经赶上了前苏联。而现在希望在发射通信卫星和军民两用卫星上占据更有利、经济上更诱人的地位。显然未来十年中国将成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太空大国。”

  报道称,目前中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中国政府计划2020年前这一指标增至15%。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热列兹尼亚科夫认为,这是一个现实的目标。

  热列兹尼亚科夫说:“中国早就提供发射服务,现在试图抢占新的地盘。它也拥有建造高效通信卫星的技术。中国已经开始抢占国际市场。它为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研制并发射了通信卫星,还有其他合同。可见,在制造、准备和发射卫星方面,中国的确正在接近可与美、欧、俄一比高低的水平。它还凭借自身能力为客户提供通讯服务。”

  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卫星发射成本越来越高,原因是对它们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中国日报》于是抱怨说,西方玩家甚至开始抢夺中国公司的传统伙伴。热列兹尼亚科夫认为,这没什么可怕的。

  热列兹尼亚科夫说:“中国卫星发射成本上升,美欧卫星发射的成本也在提高。这一趋势不是只在某个国家存在,而具有全球性。今后该领域里的一切不再取决于价格,而是取决于某一公司能否制定精打细算的市场政策。可以理解,有人试图把中国从这一市场挤走,但是中国不会妥协,将会千方百计阻止西方国家的这些图谋。我想这是事实。”

  报道称,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卫星发射数量最多的国家。2012年发射数量为19颗,2013年为20颗。中国在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比重也随之增长。中国为许多国家建立了卫星飞行跟踪站,向它们提供全套通信服务,培养太空研究领域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14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造啊,核動力...
核動力航母,巡洋艦,破冰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6-2014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lex92 发表于 8-6-2014 12:24 PM
快造啊,核動力...
核動力航母,巡洋艦,破冰船


还有半SU35的J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8-2025 03:12 PM , Processed in 0.11375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