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01|回复: 11
|
剃发易服的悲壮历史
[复制链接]
|
|
剃发易服,乃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的男子,包括汉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的髡发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仅有少数人可例外,详见下文)。有时也单举其中的剃发部分,以“剃发令”或“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又针对汉族而来,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
剃发易服是一种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当时的民族矛盾,亦压制了汉族的文化和思想。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1]
汉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的传统服饰均继承了这些特征。
满洲人的风俗与汉人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个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州人服饰以旗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厂字领、于各种服装皆使用盘扣等。
西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中国东北兴起之满清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随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服饰。
满清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的原因有:
将剃发易服当作征服汉人的重要手段。
将剃发易服当作汉人是否服从满洲人统治的外在标志。
汉族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都超过了满洲人,社会制度也较为完备,满族统治者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担心汉人会危害满清政权。[17]
满洲人为外来的民族,突然地统治了人口众多的庞大民族,一时有无法胜任之感。[18]
确立满清的统治地位,确保满洲人不被汉人同化。[18]
害怕汉族抵抗。
羞辱汉人及汉文化,借此引出汉人内部的反清人士之后再将他们一一屠杀。
满清希望透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残汉人(尤其是上流阶层的士人)的气节、民族精神。
想令汉人不感觉满洲人是异族。[19]
《研堂见闻杂记》一书的作者认为清代剃发易服之祸并非出自执政者残暴,而是山东进士孙之獬贪图富贵的私心所造成。据该书所说,清朝入主中原后,衣冠一仍汉制。孙之獬主动剃发易服,希望能获得统治者欢心。结果满人认为他是汉人,不让他站在满洲人列中,汉人认为他穿着满州装,也不让他站在汉人列中。孙之獬又羞又怒,故而上书建议全面实行剃发易服。[20]
强令官民剃发易服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21]“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22]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14]。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23]满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清兵在南方的屠杀,多因剃发易服而起。[24]满清统治者自己也说道:“乃剃头一事,又适为奸民借口,以至变故丛生。”[25]
在常熟,“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名曰‘捉剃头’”。常熟人民组织乡兵,推崇祯信阳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严栻为首领,保卫地方,抵抗清军,并尊奉活动在崇明岛的明义阳王,一直战斗到九月份才被清兵的屠戮镇压下去。[26]
因为薙发令的颁布,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告示曰:“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耆老,誓死不从。”江阴人民以“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的口号对抗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由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阎应元最后留下辞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18]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
嘉定人民以“为我保此发肤”的口号,抵抗清兵二十余日。嘉定总兵吴志葵趁人民不满时占据县城抗清,导致李成栋下令屠城,为嘉定三屠第一大屠杀之原因[14]。
剃发令传到金坛,抗令者三四百人聚会,清镇江知府从别处运来拒不剃发者的首级威胁民人,声言“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于是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二十日后方被镇压。[27]
吴江乡民因为不肯剃发,杀县令,遭大屠杀。[28]
顺治二年七月,田仰指剃发为名在通州如皋海门起兵,活动在苏北和长江三角洲。
顺治二年十月,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孔子后人)上书表示:孔子家族衣冠已经延续了三千年,希望能够保持不变,免受剃发易服。多尔衮回应: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29]
顺治五年(1648年)金声桓与李成栋以反对剃发为理由之一而反清重投南明。
顺治五年,黄州府广济县民胡俊甫因居住乡村,患病卧床,一度没有剃发,被发现后,胡俊甫被杀,其邻居被重责,当地知县也受牵连获罪。[30]
顺治十年,京师逮捕了王玉、梁七子两个因为扮演旦角而没有剃发的人,清廷因此下诏:“剃头之令,不遵者斩,颁行已久,并无戏子准与留发之例。今二犯敢于违禁,好生可恶。着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内外通行传饬,如有借前项戏子名色留发者限文到十日内即行剃发;若过限仍敢违禁,许诸人即为拿获,在内送刑部审明处斩,在外送该管地方官奏请正法。如见者不行举首,勿论官民从重治罪。”[31]
在城市,曾有儒生戴上方巾参加庙会,遭官吏拘捕和处死[32]。
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因剃发问题而再次起事。
顺治十一年,针对“剃发易服”引起社会矛盾、各地汉人抗争此起彼伏的这种情况,时任大学士的陈名夏说:“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此话不久之后成为其被处以绞刑的罪名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最终是满清统治者取得了军事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反清斗争[编辑]
起兵反抗清朝统治者甚多,而起事者往往都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以“束发复衣冠”号召人民响应。
1650年代后,郑成功起兵抗清,清朝多次与明郑政权和谈,但从郑成功以至郑经,始终坚持:一、以朝鲜和琉球模式成为外藩。二、不剃发,臣民保持明朝衣冠。此外每次谈判,郑方尚提出各种不同的其他条件,譬如郑成功要求割三省之地,郑经则要求“郑氏世居台湾不登岸”等。然而剃头问题始终是明郑与满清双方关注的条件之一[11]。
1672年(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用束发复衣冠相号召,所过郡县俱令剪辫,颇受人们拥护,不到半年就占据了半壁河山。
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事件,朱一贵起兵反抗清朝统治,攻下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建国号大明,年号“永和”,且废除满服、长辫剪断,恢复明朝时的服装及传统汉人的发式。[42]朱一贵登基时头戴通天冠,身穿黄龙袍,以玉带围之。但官员爵位封得太多,衣服一时准备不及,只好向戏班索取戏服代替,而仍然不足,出现头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的景象。此外,林爽文事件和戴潮春事件中,起事者和附从者均有“留发”现象。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起事者回复蓄发,并以此作为反对满清王朝的旗标。太平天国在反“清妖”的檄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不但列举了满清政府对汉族人民推动的种种残暴罪行,并以一段文“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表示剃发易服使中国人变为禽犬。清朝官方则对太平军留发的行为非常痛恨,称之为“发逆”、“长毛”。[43]
与外国人的接触[编辑]
19世纪,西方用“猪尾巴”(pigtail)来称呼中国人的辫子。“Pigtail”一词在英文中原来并无贬义,但随着中国形象日益下滑,本来就显得奇特的辫子,逐渐成为西方人嘲弄、侮辱的对象。一些英美文人将“pigtail”拆开变为“pig's tail”,日本媒体也随之用“豚尾”来特指中国辫子,更称中国人为“豚尾奴”,辫子成了“豚”(猪)的标志,野蛮、落后的象征。[44]剃发留辫被当作陋习,如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处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薙发与缠足、吸食鸦片并列为台湾三大陋习之一。[45]当时中国留洋的学生颇多因此受外国人侮辱者,这也成为清末兴起剪辫风潮的诱因。时至今日,仍有西方人认为辫子是中国人的标志,即使在一些反映当代的影视作品中,仍不时出现长辫、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形象。
清末剪辫风潮[编辑]
清亡之前出现了剪辫的刍议。率先剪辫的是海外华人及留学生。1898年1月(农历除夕),新加坡华人组织华人剪辫会,并登报倡议集体剪辫,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争议。赞成剪辫的理由有:辫子不雅;辫发一般不洗,会发臭;辫子容易绞到机器里很危险;辫子像禽兽的尾巴;辫子像铁链,等等。主张维新的康有为也向光绪帝建议过剪辫。留学生回国,便将剪辫的风气带回了国内,主要流行于新兵与学生中,但此种做法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46]有些留学生回国之后,甚至不得不装上假辫子。[47]1905年北京警务省敕令天津警察署所属宪兵悉“行断发改著洋服”,也拟定“派遣外国之委员,概行断发洋装云云”[48],唯当时慈禧太后仍在世,在保守势力反对下仍未全面实施。鉴于学界和军界剪辫成风,各级政府多次下令禁止剪辫,然而令行而禁不止。[49]1907年5月6日,清中央政府首次下达禁止剪辫的严厉命令,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僧、兵丁,均即斥革”。但形势变了,此时清政府已经无力像清初那样控制人民的发型,[50]即使在清政府内部,也出现了赞同剪辫的一股势力,如陆军部尚书荫昌、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外务部尚书邹嘉来、度支部尚书载泽、法部尚书戴鸿慈等均支持剪辫。1909年时任军咨大臣的载涛(光绪之弟)更是提出:“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1910年10月咨政院通过剪辫易服案[51],广东更先此一步,官民争相剪辫[52]。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014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2014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文化象征。
只是清朝统治者太过自我,不顾广大汉族的文化情绪,
这才引发了后来的反抗、革命等等。
大量的生命被践踏,这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
|
|
|
|
|
|
|
发表于 17-1-2014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美的汉服也渐渐被人遗忘了,人人都知道和服韩服,就是不知道汉服,还以为汉服是和服演变过来的 |
|
|
|
|
|
|
|
发表于 3-2-2014 01:0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电视上看到的一些古装戏角色的打扮,他们后面是有留辫子,但前面并无剃头?等于只是留了长发然后全部往后梳再綁成辫子罢了,请问那是当时正确的发型吗? |
|
|
|
|
|
|
|
发表于 21-2-2014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到现在看清朝古装剧,从来没有觉得这种发型好看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4-2014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nga123 发表于 3-2-2014 01:08 AM
还有电视上看到的一些古装戏角色的打扮,他们后面是有留辫子,但前面并无剃头?等于只是留了长发然后全部往后梳 ...
港剧男演员为了方便接下个现代剧,所以满清剧没有剃光头,所以港剧那些前面还有头发的是谬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1-4-2014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7-2014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样,现在华人还是保存了部分自身的文化(可能是融合了满汉的文化),我们还能解读古书,是其它古文明国家所不及的 |
|
|
|
|
|
|
|
发表于 23-9-2014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anga123 发表于 3-2-2014 01:08 AM
还有电视上看到的一些古装戏角色的打扮,他们后面是有留辫子,但前面并无剃头?等于只是留了长发然后全部往后梳 ...
在清前期中期,这种发型是需要被斩头的,阴阳头是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此时清朝已无力管制乏乏群众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3-9-2014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662年5月初,患有风寒,又得知了父亲等全家在北京被清廷斩首噩耗的郑成功穿上朝服,恭敬的不停诵读洪武皇帝的遗训。初8日国姓爷感叹:自国家飘零以 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呼,天呼!何使孤臣至于此极?吾又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从这个时候开始南洋华人去世都要头蒙布,以神州被胡人颠覆而无脸见先人。].说完.年仅39岁的郑成功以手抓面,气噎而亡。
如上,在网上看到这段文章,第一次听说有南洋华人去世以布蒙头,自己试图寻找一下这方面的史料记载不果,有这方面钻研的朋友可以代为解答吗?谢谢 |
|
|
|
|
|
|
|
发表于 23-9-2014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