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96|回复: 0

从“东方精神”和本地水墨画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10-2013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骆孝源/文

东方人提起“东方精神”时就像要搞一场文艺复兴似的!

在西方并没有完整延续性的“西方精神”论述;西方文化跟东方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在于“理性主义”Rationalism。

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理性主义发展到一个极端之后,自觉每有出路,于是转向其他文化中来寻找,找到一些“非理性”的元素补充与丰富理性主义。存在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两个例子。

当时留学美国时,教授曾劝我回到东方去学习中国人的东西,在美国、西方没有什么可汲取的了。

言下之意,西方人似乎已看扫艺术未来发展的出口,我们身为东方人更不能“不知不觉”,而应该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

现代中国人/东方人的生活形态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于是逐步地探讨儒家文化传统。然而却与此同时“全球化”几乎被西方色彩掩盖的当儿,强调重返、回归传统去寻找东方的特质就变得是自我确立的基础。

水墨画很容易变成一种“东方”的符号。“东方精神”、“情趣”是自然而然地反映出来。

水墨画的定义乃是用以区别西洋画或东洋画。而画家创作的动机应该不是要水墨画而画水墨画。

如果在创作前搬了一大堆“传统精神”的理论,作为创作动机,将是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

具体作画和理论界说是两回事:画家作画倾向于当时心情的表露,即兴的;理论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不能阐释得一清二楚。

然而,在创作之前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去累积各种各样的经验;画家在创作之外,还有一个背景 – 那就是个人的精神面貌部分。但在创作之前,他必须将之弃于一旁,唯有这样绘画的绘制工作才能排除理性的制约。

美学原理跟美术制作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关系到艺术批评方面,探究审美的问题,是属于心理学与精神Mind层面的。

若把美学的范围缩小,便是关于如何绘制一件作品的“技巧”Technique and skill;放大来看,则涵盖了整个审美的观念,也包括文化、艺术心理、艺术社会学等相关的内容,不局限于绘画。

如果再稍微缩小则称为艺术哲学,可以是理论的解析。如“六法论”可以用来评画和鉴赏,虽不是百分百管用。从经验上来说,美学可以的内容不能直接运用于绘画/艺术上。

当画家绘制一幅作品时,往往含有一定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需要通过笔墨等其他元素来完成。照理来说完成后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可惜却碍于语言能力,而必须用第三者以另一种方式去诠释,重新在创作一次...于是才出现了画品(艺术批评)。

归去的传统画论中,有些批评方式经过了事件的推进,如:张怀瓘于《画品》中把艺术品分成神、妙、能的定位标准,迄今仍是受用无穷。这套方法仍然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创作或评论都颇为舒适用。

如果在座品里运用一些历史文物样式的图形,或采用笔、墨、宣之类的材料,就标榜已体现了“中华文化”以及“东方精神”,实质上是有“造假”之嫌 — 这样的画家仅表述文物的外表,并非精神;把“东方精神”硬套在作品上。画家进行创作时必然会有矛盾,常常处于理性与刚性之间;画家完成作品以后,有责任向观众交待,甚至引进一些理论来作为支持,才能发挥艺术品的影响力。

哲学、美学理论对创作可说是一种支持,理论与创作相融互补,以便提升一名画家的艺术成就。

很多本地画家并不重视理论,只是一味在作画,顶多表一技之长,并没有多大作为和成就,他们的创作灵感是会很快就消耗掉。艺术与审美不能仅止于低层次 — 从事创作要掌握理论基础。

哲学和美学,也包括美术史,另外再加上文学等人文学的背景,对于一名画家而言,拥有这些方面的基础有极大的推动力。在本地的环境偏偏缺乏这股推动力。

许多所谓的画家,在家里挂满了字画,摆设古筝之类的乐器,但谈起话来只觉到此人的文化素养十分低俗;这也说明,不仅是会挥毫两三比伎俩就俨然是个画家。

要真正做到有内涵,能够代表自己的性格,更应该能够掌握理论;艺术家的人品、人格是否一致,格调有多高,可以直接从作品与谈吐中反映出来。

传统的士大夫和文人画家都有我们现代艺术家可学习的榜样,如立品博学的学者风范。其实就这就是中国绘画传统,过去的书画家,大部分都是学问渊博的知识阶层;学术修养与艺术天分两者合一,集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教育等于一身。

在古代有王夫之,现代则有何怀硕,等典型的学者画家,我们应该把他们视为学习的楷模。

在中国的各种艺术中,尤其是书法与水墨画最讲究“悟”的精神。

艺术家通过禅修、透过沉思、默然静悟,来达到“道”的境界。

本地的艺术家都热衷于“个人主义”,喜欢炫耀自己的参展、买画、和得奖经历,从言谈中无法想象他们过去学画时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 只顾自我吹嘘,是道地的机会主义者。

若跟中国相比,本地水墨画家显然多是自学,或单纯跟从一名“画师”学习,并且缺乏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遂使被中国的水墨画论述所边缘化。

本地的画坛向来缺乏严肃性的探索,如果可以比较具体一点的探讨本地水墨画的探索趋势,受启之中有异于母体中国,让水墨画家可以掌握的方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严格地说,就是画家、艺术家要能从创作中衍生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来支撑作品。 本帖最后由 林绍胜 于 22-10-2013 12:4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2-2025 04:05 AM , Processed in 0.12696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