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95|回复: 9

孙子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0-2013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後,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原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既死,後百馀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後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於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於是忌进孙子於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後魏伐赵,赵急,请救於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後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於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於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於是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於子乎?属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於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孙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斩,良将得焉。其孙膑脚,筹策庞涓。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後留权。

点评

基於帖子偏離哲學範疇,因此先關閉主題,3天內短信版主陳情,合理者重開,不合理者將會在3天後移除到回收區。 有任何異議請聯絡版主。  发表于 9-9-2015 10:40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10-2013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兵法 十三篇

孫子兵法 十三篇

孫子兵法 十三篇


[转帖]   

朔雪寒 著

自序

  自從筆者第一次看到《孫子兵法》至今,已經過了十九年了(至2009年止)。大概是在看到此書的五年後,筆者開始對這本充滿智慧的古籍投注大量的心力,並運用各種從古文字堆中耙梳出來的資料,以及上個世紀的相關考古發現,企圖盡量恢復此書的原貌。這件辛勤、吃力又不討好的勞動,前後耗費了筆者十幾年的青春歲月,而它所為筆者帶來的最大收穫,不是什麼實質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的豐富。同時不言可喻,這個歷程也讓自己得以更正確的理解《孫子兵法》以及孫子這個可敬的偉人。而促使筆者為這本書投注如此大的心力之原因,卻開始於一個簡單的疑惑,這個疑惑來自於當時的白話翻譯對原文所作的解釋上。

  深陷研究的這十幾年時間,筆者主要將心力花費在三個方向上:

  一、學習如何解釋、翻譯古文的相關知識與技術,包括邏輯學、訓詁學以及考證科學。

  二、收集相關的文獻與資料,囊括:整個先秦文獻、宋朝以前所有《孫子兵法》相關引文及孫子的相關記載與論述,以及近百年來出土的地下文物,當然還有從宋朝至今的所有相關疑古謬論。

  三、解讀文獻、思考、撰寫,以及統計整個先秦兵書的用字規律,包括各書所提及的「車、馬、徒、弩」之次數等,以及統計整個東周時代關於戰爭的細項資料,包括各場戰爭的耗時、動員人數、使用兵種等,以及重新考證當時的軍事制度與國際情勢。

  最後,筆者藉此完成了一百餘萬言的《孫子兵法論正》一書,而所有關於原文文字的正誤、對原文解釋的正誤、作者生平、南宋以前歷代引用《孫子兵法》文獻的狀況、東周時代戰爭與制度的考證,以及從古至今所有關於孫子其人其書的疑古謬論之反駁,這些繁瑣、細碎到了極點的東西,也都只收錄在《孫子兵法論正》一書中。這本書是免費的,在筆者的網站「策略研究中心」上即可看到。因此在本書裡,筆者只引用了該書的定論與成果,這些內容主要談論的當然就是根據訓詁知識以及南宋以前的所有相關文獻所盡力復原出的五千餘言《孫子兵法》;我稱這個版本叫做《論正本》,它既是目前最嚴謹的版本、最接近原書文意的版本、最接近原書文字風格的版本、最接近原書字數的版本,同時也是最好的版本。有朝一日,相信它也終將取代清朝時由大學問家孫星衍付出極大心力所完成的《孫校本》《孫子兵法》。

  目前市面上可見的相關《孫子兵法》譯註,其實都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這些譯註或許很暢銷,並且文中也融入了很多相關的古代戰例與現代商業實例。然而正因為他們所根據的其實是存在著許多謬誤的文本,以至於他們所作出的結論以及他們所援引的許多例子也因此踏入了錯誤的陷阱之中。那麼這種因為文本本身的謬誤所造成的誤導效應有多大呢!在兵法中,一字之差,就足以改變一個將軍、一支部隊的命運了。如隋朝大將楊素正因為曲解了兵書《尉繚子》中「臣聞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中的「殺」字,而使得無數的士兵枉死在他的手下。若以《孫子兵法》而論,則足以導致相同效應的錯誤亦不難發現,如:

〈實虛〉:「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一作「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

  〈行軍〉:「敵若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擊之,利。」一作「敵若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

  〈用間〉:「密哉密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聞間事者』與所告者皆死。」一作「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必攻」與「不攻」一字之差,判然兩事,而「守其不攻」,輕者不過因分兵而受傷,重者因分兵而大敗,勝敗在此可見;「水汭」(水邊)與「水內」一字之差,判然兩事,而所處之空間有異,不迎於水內而卻迎於水邊,輕者敵人半渡而退,重者敵人按兵不動,有利與無利在此可見;「聞間事者」與「而先聞者,間」,數字之差,而一殺該殺之人,一殺無辜之人,生與死、利與害在此可見。

(以上引文見拙作〈孫子兵法論正.相關謬論綜駁.陳傅良〉)

  用間一事,謂之:一字之差,死者迥異。水戰一事,謂之:一字之差,勝敗顛倒。在一個只有執行能力而沒有思辯能力的人身上,或者在一個只准執行、不准質疑的環境下,「不攻」與「必攻」一字之差,也就足以致人於死了。而許多註釋者根據這個錯誤的文本,為了對這顯然不合邏輯與常識的說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於是援引了周亞夫對付聲東擊西者的例子,然後加以曲解,以達到合理化「守其所不攻」反而可以「守而必固」的錯繆。那麼這誤解、誤導的效應又豈可兒戲呢!至於一些因為註文摻入原文從而衍生出來的註解,以及註解中所因此援引的例子,更是多如牛毛,這其中又以〈九地〉篇的「焚舟破釜」最為有名。但是試問,這樣的註釋與例子除了加深讀者對錯誤思維的印象,從而誤導讀者;或者「幫助」讀者將錯誤合理化,而使讀者屈就於註釋者的判斷之外,又能對理解《孫子兵法》、從而將其加以正確的運用有什麼助益呢!況且,將這些例子予以去除後,讀者們就真的無法理解這本書的奧妙了嗎?前512年吳王闔閭第一次看到十三篇《孫子兵法》時,他又哪裡看到了什麼戰例呢!然而他能理解,僅只是因為他身經百戰嗎?那麼韓信在他尚無多少帶兵經驗時,又是如何理解並藉由《孫子兵法》來創造出戰例的呢!又譬如〈謀攻〉所言「十則圍之」這樣簡單易明的兵法,還需要什麼戰例來作解釋呢?那些古往今來的戰例貢獻者,在他們貢獻他們的戰例以做為十三篇文本的註腳時,難道他們還有戰例可以參考嗎?而最重要的是,十三篇每篇都蘊含了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戰例。因此所謂戰例,通常只能用來解釋其中一些用兵規則的部份,對於其中一些光輝的思想,如「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九變〉)、「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形〉)、「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軍爭〉),又能有多少歷史實例能完全吻合呢!

  除了版本文字本身的錯誤之外,註釋家解釋上的錯誤,也足以誤導讀者。譬如〈軍爭〉篇:「餌兵勿食。」李筌註曰:「秦人毒涇上流。」李筌舉前559年春秋時期歷史實例(〈左傳.襄公十四年〉)作註腳,而杜牧則註曰:「敵忽棄飲食而去,先須嘗試,不可便食,慮毒也。後魏文帝時,庫莫奚侵擾,詔濟陰王新成率眾討之。王乃多為毒酒;賊既漸逼,使棄營而去。賊至,喜,競飲。酒酣毒作。王簡輕騎縱擊,俘虜萬計。」兩人註釋的問題在於孫子用「餌」形容此「兵」,表示這支部隊是支誘餌部隊,因此用「勿食」告誡將帥不可因貪小利而中了敵人的圈套。這原本非常容易明瞭的一段文字,卻在李筌與杜牧的註釋下被曲解了。他們之所以曲解它,一來是由於兩人執著於「食」字,而將比喻當成了實指,從而不管「餌兵」這樣的詞組,而僅僅著眼於「餌」字作解釋;二來又因為剛好有歷史實例表明有軍隊因為誤食敵人留下的食物而中毒等等,於是兩人便援引為例,強作解人。但試問晉國軍隊喝的涇水不是天然的嗎?秦國軍隊在裡面下毒,這涇水又怎能算是「餌」呢?而魏文帝所留毒酒,餌是有了,但兵又何在?「餌」固可「食」,然而「兵」可「食」乎?

  至如因為文字訛變所造成的「不可理解」或「使人誤解」的文句,則充斥於古籍之中。如《戰國策》:「勾踐終棓而殺之」實乃「勾踐終背(倍)而殺之」之誤,《尉繚子》:「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備具,財穀多積,豪士一謀者也。」實乃「然不能取者何?城高、池深、兵戰備具、謀而守之也。」之誤。這樣的例子在《孫子兵法》中也很多見,然而眾多註釋家在不明訓詁、邏輯、常識的情況下,強作解人,於是便產生出了非常荒謬的錯誤。而以上所舉的例子,還是容易被讀者發現的錯誤,那些不容易被發現出的錯誤,其實也正充斥於市面上的《孫子兵法》譯註中。

  本書的譯註希望在充實中,帶著簡略的風格。而讓註釋更形簡略,以突顯文本原意的作法,早在東漢末年的曹操便曾做過。當時他有感於繁瑣的註解反而足以迷惑讀者的心靈,而最終決定將無用註釋大刀闊斧的一砍而光,只留下了簡略的註解,簡略而切中要害,是為《孫子略解》。這個版本從出世後便受重視,更順利流傳至今,就好像十三篇《孫子兵法》一樣,這也就足以證明了它自身的價值。唐朝大學問家、同時也是當時研究兵法的專家趙蕤,他也曾在整理歷代兵法時說:「自古兵書殆將千計,若不知合變,雖多亦奚以為?故曰:少則得,多則惑,所以舉體要而作〈兵權〉云。」(〈儒門經濟長短經.兵權〉)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註解過多、例子過多,適足以混淆讀者、誤導讀者,而無益於理解孫子原意!

  至於本書的翻譯,筆者自認未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但至少它是根據最正確的版本之文字所作的用心翻譯,同時在註釋方面,筆者也力求能對書中所提及的人事物做最完整的交代,並對書中的修辭藝術做最深刻的披露,而僅是這幾項努力便是當前市面上的白話《孫子兵法》所見不到的。至於《孫子兵法》作者的生平、以及其後裔的披露,在此也屬獨家。這本小書將讓讀者看到許多其他譯註所沒有的內容,它或許不完美,但絕對夠特出並對理解《孫子兵法》有所助益。

  筆者所希望的是,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孫子兵法》白話翻譯時所產生的許多疑問,當另一位讀者讀到本書時已經消失無蹤,至少也可以降到最少的地步。當然,我也希望日後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之餘,還能有機會抽空用另一種心情與心境重新對這本書的翻譯做省視與修訂的動作。最後,讀者若對書中註釋有任何疑問,除了建議讀者諸君先查閱《孫子兵法論正》相關篇章外,也歡迎在得不到解答的同時,來信批評指教。

  世上沒有人事物是盡善盡美的,但人應該以追求真善美的心態來從事一件事情,不管它的價值有多麼微小,它的意義總是最大的。

版本說明

  本書所採用的《孫子兵法》版本,一如〈序言〉所言,取自《孫子兵法論正》。《孫子兵法論正》不僅在文字的校勘上、文本的解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即便對十三篇篇名、篇序也都依據出土竹簡文獻以及內文的文理而有所更動。就篇名而言,《論正本》只有一個地方依據竹簡做了更動,即將通行版本的〈虛實〉篇改為〈實虛〉篇。事實上,除了竹簡的篇名與今本有些許差異存在以外,通行本本身的篇名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三篇篇名的差異上,即〈計〉或做〈始計〉,〈形〉或做〈軍形〉,〈勢〉或做〈兵勢〉。竹簡的出土證明了宋刊本《十一家註孫子》的版本篇名系統是較為正確的,那些將單字篇名改為雙字篇名的作法,不過是後人為了與十三篇其他篇章皆以雙字為名所採取的更動措施。按文意看來,也以竹簡的單字篇名為是、為勝。

  至於十三篇篇序,《論正本》的更動是比較大的,而且既與目前市面上的版本有所差異,也不同於竹簡的殘缺篇序。而這樣的篇序可能會對本書的主要讀者造成一些困擾。這些讀者主要是指軍事院校的學生,由於課堂上教授指派相關作業時,對於《孫子兵法》的讀書心得或者其他相關作業教授往往僅以第幾篇來稱呼,而不以篇名。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初涉《孫子兵法》的學生便有可能因為篇序的問題而交出了牛頭不對馬嘴的作業來。因此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的產生,以下便製作一個篇序對照表,以供讀者參考。至於筆者為何要更動篇名、篇序,以及這樣的篇序是否比較好的相關討論,請見拙作《孫子兵法論正》一書。這裡將只介紹本書的篇序所代表的意義。

  事實上,除了通行本、竹簡本的篇序以外,日本流傳的《孫子兵法》篇序也與今本有些微差異,其係將〈火攻〉篇置於〈用間〉篇之後。但不管如何,十三篇原本的篇序究竟如何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了。因此筆者在《孫子兵法論正》中藉由內文的線索,最後將十三篇分為五大區塊,用〈計〉篇中孫子提到的「五大比較項目」:「道、天、地、將、法」,做為這五大區塊的象徵概念。這五大區塊的概念,如下所示:

  「道系統」:〈計〉,表示規律、計算、精確。此篇有統領、貫通諸系統之意。

  「天系統」:〈形〉、〈勢〉、〈實虛〉。表示無形的、抽象的概念、法則。

  「地系統」:〈地形〉、〈九地〉、〈九變〉。表示有形的、具象的概念、法則。

  「將系統」:〈謀攻〉、〈行軍〉、〈軍爭〉。表示單純的軍隊運用等。

  「法系統」:〈用間〉、〈作戰〉、〈火攻〉。表示戰爭、戰術以外的其他考量。


A101.JPG

  關於這個分類表,它首先便於讀者記憶篇序,其次便於讀者理解各篇的邏輯關係。按著這樣的篇序看下去,相信也能更加的幫助讀者理解十三篇的內涵。至於此表詳細的解說請參考《孫子兵法論正》相關章節。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12-10-2013 01:2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0-2013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  計篇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2]: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3]。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4]、死生也[5]。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6]。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以索其情。曰:主孰賢[7]?將孰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8],乃為之勢,以佐其外[9];勢者,因利而制權也[10]。
  兵者,詭道也[1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故利而誘之[12],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橈之[1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14]。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15];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16]。

翻譯

孫子說:

  戰爭,是國家的重大事情啊!它關係著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啊!所以用五件事來做為平常行政的綱領,用這五件事的狀態來做為敵我雙方比較實力的方向,以探索出彼此力量的真實情況。一叫做「道」,二叫做「天」,三叫做「地」,四叫做「將」,五叫做「法」。「道」是指:令人民與在上位者有共同的意志,如此才可與人民出生入死,而人民也不會背叛啊!「天」是指:天氣的陰陽、天候的寒暑,它們的變化轉換是由時間來控制的。「地」是指:地形的高與低、寬廣與狹窄、遠與近、險阨與平坦、危險與安全,這五種相對的性質。「將」是指:將帥需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德性。「法」是指:軍隊的編制制度(組織)、官吏的指揮方式(管理)、君主的運用調度(決策),這三件事情的方法。凡是這五件事,將帥沒有沒聽說過的;知道其中道理的就能取勝,不知道其中道理的就不能取勝。

  因此用幾個事項來做為敵我雙方比較實力的方向,以探索出彼此力量的真實情況。這幾個事項是:是誰的君主比較賢明?是誰的將帥較有能力?是誰得到了天時與地利?是誰的法令得到了遵行?是誰的軍隊比較強大?是誰的士卒訓練的比較充足?是誰的賞罰比較公平?我憑藉著這些對比資料,就能夠知道誰將取勝、誰將失敗了啊!將帥如果聽從我的計算,任命他去指揮作戰一定能取勝,那麼就留住他;將帥如果不聽從我的計算,任命他去指揮作戰一定會失敗,那麼就開除他。計算的結果是有利的而且也被將帥所聽從了,那麼君主就可以為他造勢,樹立他的威嚴,使帶兵在外作戰的他能夠獲得幫助。要為將帥樹立多大的威勢,這是憑藉著這場戰爭會帶來多大的利益而決定的啊!

  軍事行動,是一種違反常規的行動啊!因此有能力反而顯示出沒有能力的樣子,運用了反而顯示出沒有運用的樣子;接近敵人卻反而顯示出遠離的樣子,遠離敵人卻反而顯示出接近的樣子。我軍故意遺棄一些利益以用來引誘敵人,我軍故意擾亂自己的陣形以引誘敵人來攻,我軍實力充足卻故意防備敵人,我軍力量強盛卻故意躲避敵人,我軍懷有怒氣卻故意採取觀望敵人的策略;(當敵人上當而掉以輕心之後)在他沒有防備的時候攻擊他,在他意料之外做出行動。這些都是兵家用以取勝的方法,不可以預先透露出去的啊!

  在尚未作戰前,我方在廟堂中對敵我雙方的實力進行比較,其計算的結果是勝過敵方的,我方得到的籌碼就多;其計算的結果是沒有勝過敵方的,我方得到的籌碼就少。籌碼多的取勝的機率大,籌碼少的失敗的機率大,何況是沒有任何籌碼的呢!我用這個方法來觀察戰爭,勝敗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啊!

註釋

[1] 不可不察也:察,〈說文解字.察〉:「覆審也。」,意指反覆的審查、觀察、考察,其目的在於藉由反覆的觀察與思考而弄「明白」某些事,因此「察」可引伸為弄明白某事,或使自己對某事有清楚的認知。

[2] 道者:道,古人常以有道無道來形容一個君主的行為表現。道,本指道路,通常有直、大、正的意象,引申有行事正當、合於規矩之意。如〈管子.君臣上〉:「有道之君者,善明設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而行私者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二十八〉:「士逢有道之君,則順其令;逢無道之君,則爭其不義,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因此此處對於「道」的定義有「令民與上同意者也」其中的「上」就是指在上位者,也就是一國之君。

[3] 民弗詭也:詭,違反、違背。民弗詭也,意指人民不會背叛啊!

[4] 險易:險,險阨的地形。易,平坦寬廣的地形。

[5] 死生:死,意指這樣的地形有讓人死亡的可能與危險;生,與死相反,指這樣的地形讓人有生存的可能。因此「死、生」可以翻譯為「危險與安全」,可以說用「死、生」來形容地形所可產生的作用既有力度、也較醒目,今日為了更便於直觀的理解,因此將這兩個地形範疇翻譯為「危險與安全」,事實上,「死、生」在十三篇中常被用來形容地形所產生的作用。

[6] 曲制、官道、主用也:曲,部曲,軍隊編制單位。制,制度、編制。官,官吏。道,通導;導向、疏導,引伸有指揮管理之意。主,君主。用,使用、運用、用度,引伸之代指所用之物資,〈作戰〉篇亦有「國用、取用於國、公家之用」等說法。曲制,部隊的編制,屬於組織範疇。官道,官吏的指揮,屬於管理範疇。主用,君主的運用,屬於決策範疇。

[7] 主孰賢:孰,誰、哪一個的意思。全句意指誰的君主比較賢能?

[8] 計利以聽:以,在十三篇中有用、憑藉、且的用法;〈九地〉有:「敵眾以整,將來,待之若何?」其中「敵眾以整」與此句式相合,「計、敵」都為名詞,是產生「□且□」結果的對象。「利以聽」、「眾以整」就是「利且聽」、「眾且整」的意思。計,當名詞用便是指計算所得的結果。利,則是用來形容這結果是對我方有利的,跟「眾、整」是用來形容敵方的狀態一樣。聽,與計算的結果湊在一起,自然表示這樣的結果是被聽取的。

[9] 以佐其外:佐,輔佐、輔助之意。外,古代常用來代指「國外」,與常用來代指「國內」的「內」是反義詞。

[10] 因利而制權也:因,憑藉的意思。利,利益,是經由計算而得來的判斷。制,制定。權,本為稱輕重之工具,此處便代指為輕重。

[11] 詭道也:詭,違背、違反。道,規律、常規。詭道也,違反常規啊!

[12] 利而誘之:利,指我方的狀態相較之下是比敵人有利的。而,則的意思,今本十三篇中多通用。若我方狀態或者所處形勢比敵人有利,照理、按常規,已可直接攻擊敵方,現在卻採取引誘、利誘敵人的策略,反倒讓敵人以為我方的實力並沒有這麼強大了。以下「亂、實、強、怒」也都是指我方狀態,「而」字所接的動詞則都是一些違反常規的舉措,其目的都在於誤導敵人,以讓我方得以「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13] 怒而橈之:怒,憤怒,指我方處於憤怒的狀態下。橈,原指彎曲的木頭,引伸代指彎曲。〈史記.韓長孺列傳〉:「廷尉當恢逗橈,當斬。」〈集解〉注引〈漢書音義〉曰:「逗,曲行避敵也;橈,顧望,軍法語也。」〈索隱〉注云:「橈,屈弱也,女孝反。一云橈,顧望也。」。因此,橈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屈服懦弱的狀態,一種是指顧望的動作,後者是軍法用語。兩種由橈所引伸出來的解釋都與此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吻合。因我方憤怒照理應該與敵人交戰,但卻因我方要「詭道」(違反常規),因此反而呈現顧望、觀望,或者呈現出屈服懦弱的樣子,讓敵人以為我方實力有所不足,因而使敵人受我方誤導而產生諸如輕敵、冒進、中我方埋伏、受我方奇襲等效果。

[14] 出其不意:出,超出。意,料想、意識到的結果。全句意指我方所採取的行動得以超出敵人所能料想到、意識到的範圍,敵人既然無法料想、意識到,自然也不會有相關的應變措施出現。沒有相關的應變措施,自然要措手不及了。

[15] 得算多也:算,指算籌,計算的工具。此處喻指勝算、籌碼。全句意指我方得到了比較多的籌碼。

[16] 勝負見矣:勝,勝利;負,失敗。負、背、敗,古代都從「貝」得聲,音近易誤;北又與背從「北」得聲,又音近易誤;因此這四個字古代常被用來表示「失敗」的意思。像這種音近易誤的例子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學者們一般以為這是一種「音近相通」的現象,但其實這只是古人誤用進而混用的現象罷了。誤用多了、混用多了,不代表他的源頭便是通用了。見,現、出現、呈現的意思;見、現,古今字。前文孫子有「吾以此知勝負矣」是直接「知道」雙方勝負的結果了;而這裡用「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表達,是一種觀察,觀察必須有對象,觀察也可得出一種結果,於是有「勝敗便呈現出來的說法」,意指勝敗自己從計算的結果中呈現出來了,用以表示其客觀性。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11-10-2013 01:3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0-2013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  形篇

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不可勝,守;可勝,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17],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故舉秋毫[18]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故善者之戰,無奇勝[19],無智名,無勇功。故其勝不殆,不殆者,其所措勝[20],勝敗者也。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故善者,循道而保法[21],故能為勝敗正[22]。法:一曰度[23],二曰量[24],三曰數[25],四曰稱[26],五曰勝[27]。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28]。故勝兵如以鎰稱銖[29],敗兵如以銖稱鎰。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30],形也[31]。

翻譯

  孫子說:

  古時候的用兵高手,先設法讓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再等待敵人可以被取勝的時機;我方不可被敵人取勝的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上,敵人可以被我方取勝的主動權操在敵人手上。所以用兵的高手,能使自己不可被敵人取勝,但不能使敵人可以被取勝。所以說:勝利雖然可以預知,卻不可以操控啊!在敵人不可取勝的時候,我方採取防守策略;在他可以被取勝的時候,我方採取進攻策略。使用防守策略,可以讓自己的力量獲得保存而顯得有餘;使用攻擊策略,則會使自己的力量消耗損失而顯得不足。古代那些善於防守的高手,他把軍隊潛藏在深不可測的地方,他發動攻擊的時候又像是從天外飛來一樣出人意料,所以能保全自己而取得勝利啊!

  預見勝利,不過是一般人所知道的,這不是高明的人;作戰取勝,而天下人都說他高明的,這不是真正高明的人啊!所以舉得起毫毛不會被認為力氣很大,看得見太陽、月亮不會被認為視力極佳,聽得到雷聲不會被認為耳朵靈敏。所以所謂的高明的人,是指那些能用非常容易的方式打敗敵人的人啊!所以高明的人他作戰的方式,不會讓他得到奇特的勝利,不會讓他得到智慧的名聲,不會讓他得到勇敢的功績。他取勝時不會遇到危險,之所以不會遇到危險是因為他所制訂的取勝之策,是用來取勝早已失敗的敵人的啊!所以高明的人,先站立在不能被打敗的地方,而不會喪失打敗敵人的良機。因此,勝利的軍隊先取勝再作戰,失敗的軍隊先作戰再求取勝。

  所以用兵的高手,遵循以上所提到的規律而保有以下所列的法則,因此才能成為勝敗的主宰者。法則的流程是:一叫做「測度(度)」,二叫做「量算(量)」,三叫做「計算(數)」,四叫做「比較(稱)」,五叫做「勝利(勝)」。有土地才能測度彼此的戰場空間,測度了戰場空間才能量算該空間可以投放多少的軍隊人數,量算了可以投放的軍隊人數才能計算彼此可能參戰的軍員數量,計算了可能參戰的軍員數量才能比較彼此的實力,比較了彼此的實力才能預知誰能取得勝利。

  所以勝利的軍隊,它與敵人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用鎰來跟銖比稱輕重一樣;失敗的軍隊,它與敵人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用銖來跟鎰比稱輕重一樣。稱出來的重量較重的,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決開位在千仞高的積滿水量的堤防上的裂縫一樣,這樣的效果是「形體」的差距所造成的啊!

註釋

[17] 藏於九地之下:藏,藏匿。九地之下,古代「九」是數字的終極之數,東西用到九來形容,多帶有極限、超常之意;九地,正是用來形容此地之深。地越深也就越隱密,因此如果我軍能藏匿在如此隱密的地點,敵軍自然很難發現與掌握我軍的行蹤了。而下文「動於九天之上」的「九天」也是用來形容此天之高乃極高,越高越不可測,我軍如果能在不可測的地方發動攻擊,敵人自然很難防禦了。因此這裡的「九地、九天」都非實指,其中的「九地」更與有實指的〈九地〉(九種地形)一篇篇名的意思不同。

[18] 秋毫:鳥獸在秋天時新生的細毛,在此比喻重量極輕之物。孫子是個善於修辭與鼓動人心的人,以本篇來說就有很多出色的比喻,譬如九地形容極深、九天形容極高、秋毫形容極輕、鎰銖形容差距懸殊、千仞形容極高等,至於〈軍爭〉篇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等比喻更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19] 其所措勝:措,措置,有設計、制訂的意思。勝,這裡用作名詞,指取勝的計畫、行動。全句意指,他所制訂的取勝之策。

[20] 無奇勝:奇,奇特。不是用奇特的方式所取得的勝利,意指善者他的作戰取勝之道是很平常的,就好像一個人舉起毫毛,別人不會認為他有很大的力氣;一個人能看見太陽、月亮,別人不會認為他視力很好一樣;一個人如果用很平常的方式取勝,別人也不會覺得他很高明一樣。然而恰恰是這樣能把敵人輕而易舉的解決掉的人,才是孫子眼中的高手,正所謂大巧若拙。孫子在〈謀攻〉篇把「不戰而勝」的境界排在「百戰百勝」之前,也能讓人體會到他所要表達的意念。打一百次勝一百次,很厲害了,但也很吃力,相比之下,連作戰都不用就取勝了的人當然更高明許多了。

[21] 循道而保法:循,原本作「脩、修」,古代通假字。循,遵循之意,〈爾雅.釋詁〉:「遹、遵、率、循、由、從,自也。遹、遵、率,循也。」。道,指規律。規律不是一種可以改變的東西,因此這裡的修是循的誤字。修、循,兩字古代形音皆近,因此容易發生誤用、混用的情況,詳細考證請見〈孫子兵法論正.形.論正.十三〉,不贅述。循道,意指遵循規律。保,保有、保全。法,法則。保法,保有法則,意指做事講方法。

[22] 故能為勝敗正:正,有長官、主宰者的意思。勝敗正,意指成為主宰勝敗的人,即勝敗的主宰者。為了突顯某些事務的重要性,孫子常用一些類似的形容詞來修飾作用人,如〈作戰〉篇:「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實虛〉篇:「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司命。」;〈用間〉篇:「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其中「安危之主、勝之主」以及「敵人之司命」都是類似的用法。這些修辭手法既有突顯的作用,也無疑加強了說服的力道。

[23] 一曰度:測度,指依據彼此所在的土地測度彼此佔有的空間之大小。

[24] 二曰量:量算,指量算彼此可以在戰場空間投放的人數。

[25] 三曰數:計算,指計算彼此可在各自的空間上實際投放的軍隊數量。

[26] 四曰稱:比較,指比較彼此的實力。

[27] 五曰勝:勝利。雙方經由比較得出勝負情況,就好像〈計〉篇所說:「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也是用比較的方式預先判定誰勝出的機率較大。

[28] 地生度……稱生勝:生,產生、衍生之意。意指先有前者,才有後者。譬如先有土地才能對之加以測度,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實力才能得出誰勝誰敗的結論。

[29] 以鎰稱銖:二十四銖為兩,二十四兩為鎰,因此一鎰等於五百七十六銖。以鎰稱銖,比喻以極重的法碼與極輕的法碼相稱輕重,意謂兩者力量相差懸殊。

[30] 決積水於千仞之隙:決,決開。隙,積水措施的裂縫,也即堤防的裂縫。仞,七尺;千仞,比喻極高。積水,比喻水量作用於堤防的壓力極大。所以在千仞高與積水的兩種壓力的作用下,決開堤防的裂縫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全句比喻用力量上遠勝過敵方的軍隊去打敗敵方軍隊,是件極為輕而易舉的事情。

[31] 形也:形,形體。好比地形中有高低、廣狹的相對概念一樣,這些相對的地形概念之間指射著同樣的事物,如高低都是就高度而言。孫子在此將敵我軍隊的差距,用「形體」來做為一種衡量的對象,就好像地形中的高度也會產生高與低這樣的相對概念一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0-2013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 勢篇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32]是也。鬥眾如鬥寡[33],形名[34]是也。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35],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36],實虛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37]。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無竭如河海[38]。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39],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40],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41],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42];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43],孰能窮之?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44],勢也;鷙鳥[45]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46],節如發機。紛紛紜紜[47],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48],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49],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50];予之,敵必取之。以正動之,以奇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故能釋民[51]而任勢。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翻譯

  孫子說:
  管理數量多的軍隊就好像管理數量少的軍隊一樣,這是因為將軍隊劃分為若干單位進行分級管理的緣故啊。運用數量多的軍隊進行戰鬥就好像運用數量少的軍隊進行戰鬥一樣,這是因為良好的運用了視覺性與聽覺性指揮工具的緣故啊。以三軍這麼多數量的人數投入戰鬥,卻可以使他們承受敵人的攻擊而沒有被打敗的,這是因為運用了奇正戰術的緣故啊。軍隊施加於敵人的狀態就好像是拿磨刀石投擊卵蛋一樣,這是因為運用了實虛戰術的緣故啊!

  作戰的方法,用正兵交戰,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的人,他的奇兵就好像天地般沒有窮盡,就好像黃河大海般不會枯竭。結束了又再開始,就像日月的交替轉換;死去了又再出生,就像四季的輪替循環。聲音不過五種基本的音調,然而這五種音調經過變化組合之後,便聽也聽不盡了;顏色不過五種基本的色調,然而這五種色調經過變化組合之後,便看也看不盡了;味道不過五種基本的味素,然而這五種味素經過變化組合之後,便嚐也嚐不盡了!戰鬥的勢位不過「奇」與「正」這兩種基本的狀態,然而「奇」與「正」經過變化組合之後,便不可窮盡了啊!奇兵與正兵之間相互轉化,就好像圓環沒有端點可尋一樣,誰又能窮盡它呢?
  水流湍急到可以飄起石頭的地步,這是因為「勢位」在其中起作用;凶猛的禽鳥攻擊獵物可以造成毀折的狀態,這是「節奏」所產生的效果。所以善於作戰的人,他的勢位危險,他的節奏短暫;他的勢位就好像是拉開弩機一樣,他的節奏就好像扣發弩箭一樣。有著看來紛紛紜紜的陣形,但用這樣看來混亂的軍隊去進行攻擊卻不會真的混亂失序;有著看來渾渾沌沌的陣形,儘管它的形狀看似圓形,但卻不會被打敗。混亂無序由秩序井然轉化而來,膽怯由勇敢轉化而來,衰弱由強盛轉化而來。有序與無序,這是戰術的變化所造成的;勇敢與膽怯,這是勢位的差距所造成的;強盛與衰弱,這是形體的相異所造成的。善於調動敵人的人:他給予敵人一個假象,敵人必定去追擊它;他給予敵人一個誘餌,敵人必定去爭取它。用正兵來調動敵人,用埋伏的奇兵來等待敵人。
  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在敵我雙方的勢位上尋求取勝的條件,而不去苛責士卒是否出盡全力,因此才能釋放士卒而依靠勢位來取勝。依靠勢位的人,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就好像轉動木頭與石頭一樣。木頭與石頭的特性是:安穩則靜止,危險則行動;方形的就停止不動,圓形的就行動不止。所以善於作戰的人,他使用士卒去作戰的情況,就好像是在千仞高的山上轉下圓形的石頭一樣,這樣的效果是「勢位」的差異所造成的啊!


註釋

[32] 分數:分,職分;數,數量。指按照職分進行劃分,一層管一層,因此便能收「治眾如治寡(治理人數多的部隊很像治理人數少的部隊一樣)」的效用。〈吳子.治兵〉、〈尉繚子.勒卒令〉都有相關思維的具體描述,可參考。

[33] 鬥眾如鬥寡:鬥眾、鬥寡,使眾鬥、使寡鬥的意思。下文亦有「鬥亂」一語,也是使動用法,使亂(指混亂的陣形)鬥(與敵人戰鬥)的意思。按理,人數多總比人數少來得難管理、難指揮。因此如何達到管理、指揮多數人跟管理、指揮少數人一樣效果的方法,便顯得很重要。孫子在〈謀攻〉篇所說:「知眾寡之用,勝。」則是將知道如何運用人數多與人數少的部隊之方法當成一項影響勝敗的要素。而此處則著重在如何在人數增多時不至於因此造成管理與指揮上的問題。對於管理,孫子提出分層管理的方法;對於指揮作戰,孫子則提出了注重、留意指揮工具的方案。

[34] 形名:形,屬於視覺的對象,泛指視覺性的指揮工具,如旌旗麾幟;名,屬於聽覺的對象,泛指聽覺性的指揮工具,如鼙鼓金鐸。〈軍爭〉篇有云:「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是故,晝戰多旌旗(晝、目、明),夜戰多鼓金(夜、耳、聰)。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心),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其中旌旗屬於視覺的對象,鼓金則屬於聽覺的對象,而它們卻是統一士卒視覺與聽覺的關鍵物件。如果士卒接受命令的管道產生了諸如多、混亂、模糊不清等弊端,將帥自然是無法做好指揮工作的,所以孫子在此提出要注意「視覺與聽覺的指揮工具」的問題,是很有洞見的。此外,〈吳子.論將〉、〈鶡冠子.世兵〉都有相關的說法,可參考。

[35] 可使畢受敵而無敗:畢,全部。受敵,承受敵人的攻擊。全句意指,可以使己方軍隊的士兵們全部都承受得住敵人的打擊而沒有會被擊敗的。

[36] 以碫投卵:碫,磨刀石;卵,禽類的蛋。磨刀石是用來磨刀的,所以他的硬度比刀還硬,而雞蛋、鳥蛋則是很脆弱的東西。全句比喻用極為堅硬的東西去砸極為脆弱的東西。這種用來形容彼此力量極為懸殊的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在十三篇中亦頗為普遍,如〈形〉篇:「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這些都是善於修辭的孫子所慣用的手法。此外,對於「碫」字的釋意,段玉裁在〈說文解字.碫〉的註解中認為,「碫」與「厲(磨刀石)」是兩種物件,具有不同的功用,正所謂「段與厲絕然二事,碫石、厲石必是二物。〈尚書.粊誓〉:『段乃戈矛,厲乃鋒刃。』段之欲其質之堅也,厲之欲其刃之利也。」但依據段氏揭示的語言規則,兩字析言有別、統言無別矣。總之,碫石既可用來把一件物質的堅硬程度作加強的功效,其本身自然比之一般的金屬等物的硬度更為堅硬了。

[37] 以正合,以奇勝:正,正兵。奇,奇兵。合,敵我交戰猶如兩軍相合,故合引伸有交戰之意。

[38] 河海:河,黃河;海,大海。

[39] 聲不過五:指宮、商、角、徵、羽五聲。

[40] 色不過五:指青、赤、黃、白、黑五色。

[41] 味不過五:指酸、甘、苦、辛、鹹五味。

[42] 嘗:即品嚐之意。

[43] 如環之無端:環,玉環。端,事物的起始;無端,沒有起點的意思。因為玉環是個圈狀物,所以既沒有起點也有終點。既然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又怎麼能窮盡它呢!

[44] 至於漂石者:漂,漂起。上下文意指水流湍急的力量達到了可以漂起石頭的地步,這是勢所造成的。換句話說是水將位能轉換成了動能,才有了漂起石頭的力量。依照物理學的理論,石頭漂了起來是因為水流的速度賦予了石頭浮力,沒有了速度,石頭就會往下沉了。而「勢」就是一種位能。善於用兵的人,就是要能將士卒置於一種「勢」上,使其佔有位能,之後再將這種位能轉換成動能,那是種具有龐大摧毀力與破壞力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下文有「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的說法,也說「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都是這種將位能轉換成動能的思維之體現。

[45] 鷙鳥:凶猛的禽類,如老鷹等。

[46] 彍弩:彍,音如或字;張開、拉開、擴張的意思。弩,弩機。

[47] 紛紛紜紜:旌旗呈現紛亂錯雜之貌,是混亂的陣形之外在體現;因此如果一個軍隊的旌旗呈現紛紜不整齊的狀態,通常意謂著該部隊陷於沒有秩序的狀態中,可以對他發起攻擊。而此處則是我方刻意藉由旌旗的狀態表現出混亂的面貌,藉以迷惑敵人,使其失去戒心或者引誘他主動來攻。

[48] 渾渾沌沌:混濁難明的狀態。

[49] 亂生於治:亂,無序,混亂無序。治,有序,秩序井然。整句意指,無序是由有序偽裝轉化而來,目的是引誘敵人來攻。其下的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其目的亦相同。

[50] 從:跟蹤、追蹤,引伸有追擊之意。

[51] 釋民:釋,放開。民,軍中之民,士卒也。釋民,放開士卒,不進行干預,猶如說讓士卒自發的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而這種自發性的殺敵、求生意願,遠比非自發性的還要可怕好幾倍。〈九地〉篇亦有:「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死地則戰……背固前敵者,死地也……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背固前隘者,圍地也……圍地,吾將塞其闕。」;「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無所往則鬥……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於敗為勝。」;〈軍爭〉篇:「圍師遺闕,歸師勿遏。」也都是這種明瞭士卒自發性行為其力量之可怕的相關描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3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  實虛

原文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52],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53]。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者,出於其所必趨也;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微乎微乎[54],至於無形;神乎神乎[55],至於無聲,故能為敵司命[56]。
  進不可迎者,衝其虛也[57];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58]。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59],敵不得與我戰者,乖[60]其所之也。故善將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61]。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者寡矣。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62],亦奚益於勝哉[63]!故曰:勝,可擅也[64];敵雖眾,可無鬥也[65]。故偵之而知動靜之理[66],形之而知死生之地[67],計之而知得失之策,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68]。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五行無恒勝[69],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70]

翻譯

  孫子說:
  較先到達作戰地點以等待作戰的人,有安逸的優勢;較後到達作戰地點而趕著作戰的人,有疲勞的劣勢。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能使敵人自行到來,這是因為這樣做對他有「利」啊;能使敵人不得到來,這是因為這樣做對他有「害」啊!因此敵人安逸而能讓他疲勞、敵人飽食而能讓他飢餓的,這是因為我方出現在他所必然要趕去援救的地方的緣故啊;士兵行走千里遠的距離而不感到畏懼的,這是因為他們行走的是不會遭遇到敵人的行軍路線的緣故啊!
  攻擊而必然取勝,這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所不防守的地方啊!防守而必然穩固,這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所必然攻擊的地方啊!所以善於攻擊的人,敵人不知道該防守哪裡;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知道該攻擊哪裡!微小啊又微小!以致於使軍隊達到沒有形體的境界;神奇啊又神奇!以致於使軍隊達到沒有聲音的境界。軍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能成為掌控敵人生命的主人了。
  我方進行攻擊而敵人不可迎戰的,這是因為衝擊的是敵人的虛弱之處啊;我方實施撤退而敵人不可阻止的,這是因為距離已經太遠而追趕不上的緣故啊!所以我想要作戰,敵人雖然築高營壘、挖深壕溝想要固守,卻仍然不得不跟我作戰的,這是因為我方進攻的是他所必然要前去救援的地方啊;我不想要作戰,雖然只是象徵性的在地上畫一條界線來加以防守,敵人卻仍然無法跟我作戰的,這是因為我方離開了他所攻擊的地方的緣故啊!
  所以善於統帥軍隊的人,能使敵人顯現出形體而讓自己的形體消失(無形),那麼我方的兵力便團結而不分散,而敵人的兵力則分散而不團結了。我方團結成為一體,敵人分散成為十個部分,這使得我方得以用十倍於敵人的兵力來攻擊敵人啊!在我方人數少而敵方人數多的情況下:想要用人數少的軍隊擊敗人數多的軍隊,那麼我所要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就不能讓敵人知道,敵人不知道我所要攻擊的地方,那麼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也就增多了;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一增多,那麼他所能用來作戰的人數也就相對的減少了啊!所以防備前面的人,他後面的兵力就少了;防備後面的人,他前面的兵力就少了;防備左邊的人,他右邊的兵力就少了;防備右邊的人,他左邊的兵力就少了;沒有地方不加以防備的人,他就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兵力不是少的了。所以所謂的兵力少,是由於防備敵人的緣故;所謂的兵力多,是使敵人防備自己的緣故啊!
  知道交戰的日子,知道交戰的地點,那麼即使戰場在千里遠的地方也可以前去交戰;不知道交戰的日子,不知道交戰的地點,那麼即使是前面的軍隊也不能援救後面的,後面的軍隊也不能援救前面的,左邊的軍隊不能援救右邊的,右邊的軍隊不能援救左邊的:何況部隊彼此之間的距離,遠的相距了數十里,而近的也相距了數里呢?所以就我的推算,超過敵人的兵力雖然很多,又能對取勝產生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專擅的;敵人的人數雖然眾多,卻可以使他們無法與我交戰啊!
  所以用偵察的方法藉此得知敵我動靜的規律,用部署陣形的方法藉此得知目前是處於危險或安全的地帶,用計算的方法藉此得知策略的得失情況,用較量的方法藉此得知軍隊能力有餘或不足的所在。
  軍隊形體變化的極致,就是沒有形體。軍隊沒有形體,那麼即使是深藏的間諜也不能窺視他,即使是高明的智者也不能圖謀他。憑藉著形體而制定出取勝眾人的策略,眾人都不能瞭解其中的奧妙,人們都只知道我所用以取勝的形體,而不知道我所用以制定出取勝形體的原理。因此戰勝之後不應執著於重複使用同一個形體,而應該沒有窮盡的隨著敵人的形體來加以變化。軍隊的形體就好像水一樣:水流運行的時候,避開高處而趨向低處;軍隊取勝的戰術,避開堅實的敵人而攻擊虛弱的敵人。因此水流憑藉著地勢而制定出流動的方向,軍隊憑藉著敵人而制定出取勝的策略。能讓軍隊沒有固定的勢位,也沒有固定的形體,並能隨著敵人的不同而加以變化的,這叫做達到了神奇的境界。五行沒有永遠取勝的一方,四季沒有總是停留在某一季;日照的時間有長有短,月亮的形狀有盈有虧。(一切都是變化著的。)

註釋

[52] 佚:安閒、安逸。疲勞、勞累的反義詞。
[53] 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使人自行到來之意。致人者,握有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猶如說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54] 微乎微乎:微,微小。微乎微乎,微小啊又微小啊。因此有「至於無形(達到沒有形體的境界)」的可能,因為微小、渺小到一定的程度,人便很難察覺甚至看不到了。人察覺不到或看不到一個形體,往往也就認為沒有這個形體,相當於這個形體過於微小而被認為不存在了。
[55] 神乎神乎:神,神奇、神妙。孫子用神來形容達到一種神妙的境界,是一種高超的境界。如下文有「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用間〉篇有:「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這些都是用來形容將帥或者君主運用某件事物達到了堪稱神奇、神乎其技的境界之例子。
[56] 司命:神名。司,有主司、掌管、掌控之意。司命,掌管生命的神。比喻我方成為掌管敵方生命的主人。其他註釋可參照〈作戰〉篇「民之司命」一項註文。
[57] 進不可迎者,衝其虛也:進,前進、進攻。迎,迎擊、對抗。衝,衝擊。虛,虛弱的所在。全句意指,我方進攻而敵方無法迎擊抵抗的,是因為我方衝擊的是他虛弱的罩門啊!
[58] 遠而不可及也:及,到、到達。敵軍無法追到撤退的我軍,是因為距離太遠所以趕不上、追不到的緣故。換句話說,是因為我軍早就做好了撤退的準備,並直到我軍已經撤退到了一定的距離後,敵方才終於發覺,所以自然追不上、來不及阻止我軍撤退了。
[59] 畫地而守之:一般要進行固守總是要把營壘築高、築厚,把壕溝挖廣、挖深,這裡只是在地上畫了一條界線來做象徵,比喻這樣的防備幾等於無。意謂我方即使不藉助任何工事來防守,也可以讓敵人無法與我方戰鬥。此中的奧妙在於,敵人不知道我方的正確位置,或為我方所愚弄而找錯了地方。既然雙方根本不在同一個地方,那麼雙方又怎麼能短兵相接、發生戰鬥呢!因此,這豈非比築壘挖溝固守還要高明的許多呢!我們將這與〈形〉篇所說的「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兩相對照,豈非看到了同樣的思維。
[60] 乖:背離。
[61] 我專而敵分:專,專一;「專」與「團」通,團結之意。分,分散。指人數上的團結與分散,非指精神上的;〈九地〉:「深則專,淺則散」其中的專、散才是指精神上的狀態。全句意指我方軍力團聚一處,敵方軍力分散各處,因此我方的力量集中、敵方的力量分散,如果原本兩軍力量相當,只是此一差別,我方的相對力量便能超越敵方力量許多,增加取勝機率。
[62] 越人之兵雖多:越,超過。全句意指超過敵人的兵力雖然多。
[63] 亦奚益於勝哉:亦,抑、又。奚,哪裡,疑問語氣詞。益,增加、使有益。全句意指,(這樣)又能對取勝產生什麼助益呢?
[64] 勝可擅也:擅,專擅、獨攬之意。意指取勝這件事可為我方所把持。儘管我方不能操控敵人使其一定可以被我方所取勝,但只要我方可以避免讓敵方取勝,那麼整個結果自然會產生只有我方有機會取勝,而敵方絕無機會取勝的情況。因此孫子在〈形〉篇說:「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而在這裡說:「故能為敵司命……故曰:勝,可擅也;敵雖眾,可無鬥也。」兩個說法都是符合邏輯、不相抵觸的。
[65] 敵雖眾,可無鬥也:全句意指,敵人人數雖然眾多,可以使他無法與我戰鬥啊!這樣的思維就跟「畫地而守之」的思維是一致的,如果敵人根本無法與我處在同一個空間中,那麼雙方又哪能發生戰鬥呢!無法發生戰鬥,那麼敵方儘管有人數上的優勢,又哪有發揮的餘地、又有什麼用呢?
[66] 偵之而知動靜之理:偵,偵察。而,以,在此為憑藉之意。古代獲取情報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為平時的用間,一為戰時的偵察。我方要能獲得敵方的動靜這種隨時處於變動的資訊,自然要藉助於偵察。由敵人的動靜而修正我方的動靜,如下文所說的:「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要因敵、要與敵化,我們首先都要獲得相關的情報,這就要藉助於用間與偵察了。
[67]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部署軍隊的陣形,藉此得知這是危險還是安全的地帶。〈計〉篇有云:「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中也有「死生之地」的說法,因此此處亦將「死、生」翻譯為「危險、安全」,其他註釋與說明可參見〈計〉篇「死生」一項註文。
[68]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角,較量。指用小部隊先行與敵人交戰,藉此以測量敵人的實力。
[69] 五行無恒勝: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彼此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相生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關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相剋關係即是相勝關係。五行因為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存在,因此任何一行都不可能永遠處在一種固定的取勝狀態之下,因為甲行能取勝乙行,同時甲行也被丙行所勝,所以說「無恒勝」,即沒有永恆的勝利。在此孫子用五行生剋、四季循環交替、日照時間、月亮盈虧的必然規律,藉此以表達軍隊的形體與取勝敵人的策略,與這一切事物都應該是變化著的,只有變化才是將帥維持長久取勝之道。
[70] 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日即天,四時之天有晝長夜短、晝短夜長之分,故云:日有短長,〈呂氏春秋.仲冬紀〉:「是月也,日短至。」與〈呂氏春秋.仲夏紀〉:「是月也,日長至。」即是其說。月有圓缺,其消失猶如死去,其出現猶如重生,因此古代以「死、生」來代指其「消失與出現」的狀態,如〈鶡冠子.泰鴻〉:「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進退有常,數之稽也。」。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12-10-2013 01:0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3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  地形

原文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71],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陽[72],利糧道[73],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曰:勢均[74],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75]者,有弛[76]者,有陷[77]者,有崩[78]者,有亂[79]者,有北[80]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81]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導不明;吏卒無常,陣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利害、遠近,上將之道也[82]。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83],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84];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85],厚而不能使[86],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87],而不知敵之不可擊[88],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89],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困,舉而不窮。故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翻譯

  孫子說:
  地形有幾種類型:有「通形」,有「挂形」,有「支形」,有「隘形」,有「險形」,有「遠形」。
  我方可以前往,敵方可以前來的地形,叫做「通形」。在「通形」之中,我方應該先行佔據高地與有陽氣之地,便利糧道,這對作戰有利。
  可以前往,卻難以返回的地形,叫做「挂形」。在「挂形」之中,敵人如果沒有戒備,那麼我方出擊可以取勝;敵人如果有戒備,而我方出擊卻不能取勝,那麼因為我方難以返回,所以對我方不利。
  我方出擊則不利,敵方出擊也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形」。在「支形」之中,敵人雖然讓我方有利可圖,我方也不應該出擊;應該引誘敵人離開他所停留的地形,等敵人離開地形已有一半的距離時再攻擊他,這樣做對我方有利。
  (「隘形」,即狹隘的地形。)在「隘形」之中,我方應該先行佔據這個地形,並且一定要將兵力佈滿「隘形」,以等待敵人前來;如果敵人先佔據了地形,假設兵力已經佈滿「隘形」則不可追擊,沒有佈滿則可以追擊。
  (「險形」,即險阨的地形。)在「險形」之中,我方應該先行佔據這個地形,並且一定要佔據高地以等待敵人;如果敵人先佔據了這個地形,應該引誘敵人離開他所停留的地形,不要直接追擊他。
  (「遠形」,即雙方所在地相距遙遠的形。)在「遠形」之中,敵我雙方勢均力敵,難以挑戰,對先發動攻擊的人不利。
  凡是這六件事,都是利用地形的法則;也是將帥最重要的責任所在,是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啊!
  除此外,軍隊本身也有幾種失敗的狀態:有「走」的狀態,有「弛」的狀態,有「陷」的狀態,有「崩」的狀態,有「亂」的狀態,有「北」的狀態。這六種狀態的形成,不是上天所降下的災害,而是將帥的過失啊!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我方以一擊十,這叫做「走」的狀態。士卒強橫而官吏懦弱,這叫做「弛」的狀態。官吏強橫而士卒懦弱,這叫做「陷」的狀態。高級軍官情緒憤怒而不服從主將,遇到敵人便因怨恨的情緒而擅自對敵人作戰,主將不知道他的能力,這叫做「崩」的狀態。主將懦弱而不嚴厲,教導法令不夠明確;官吏與士卒情緒反復無常,軍隊列陣時混亂不齊,這叫做「亂」的狀態。主將不能推斷出敵人的真實意圖,並以少數的部隊攻擊多數的敵人,以衰弱的士卒攻擊強大的敵人,軍隊沒有挑選出精銳的前鋒部隊,這叫做「北」的狀態。凡是這六種狀態,都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也是將帥最重要的責任所在,是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啊!
  地形,是軍隊的輔助工具啊!推斷出敵人的真實意圖,以制定出取勝的策略,計算地形的險阨平坦、事情的利害、距離的遠近,這是上等將帥的方法啊!知道這些規則而作戰的,一定取勝;不知道這些規則而作戰的,一定失敗。所以將帥依照戰爭的規律判定出我方一定取勝的,即使君主命令說不能作戰,執意作戰也可以啊;將帥依照戰爭的規律判定出我方不能取勝的,即使君主命令說一定要作戰,執意不作戰也可以啊!所以將帥向前進攻不追求名譽,向後撤退不避免罪責,目的只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安全,並且結果也符合君主的利益,那麼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物啊!
  將帥對待士卒如同對待嬰兒一樣,因此可以與士卒們共赴深谷;將帥對待士卒如同對待愛子一樣,因此可以與士卒們同生共死。將帥愛護士卒卻命令不了他,厚待士卒卻指使不了他,士卒紀律喪亂將帥卻不能給予治理;這樣的士卒就好像驕傲的兒子一樣,不可使用啊!
  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擊敵人的,卻不知道敵人是不可以被攻擊的,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知道敵人是可以被攻擊的,卻不知道我軍士卒是不可以用來攻擊敵人的,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知道敵人是可以被攻擊的,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擊敵人的,卻不知道那地形是不可以用來作戰的,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半的勝算!所以知道戰爭規律的人,行動而不受困,出兵而不窮迫。因此從事戰爭的人,知道敵人的狀況、也知道自己的狀況,那麼他取勝的時候就不會遭遇危險;知道天時的變化、也知道地形的功用,那麼他取勝的時候才能保全自己。

註釋

[71] 有挂者:挂,通掛,古今字;懸挂之意。「『出』而不勝,難以『返』」正像「懸掛」在地形上的樣貌;孫子命名術語往往如此生動。
[72] 先居高陽:居,處,留置。高,高地;陽,山南水北之地。〈行軍〉篇也幾次提到:「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陸上之軍也。……陵丘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足見棲居高、陽之地至少對盛行車戰的當時是頗有助益的。全句意指,先行佔據高地與有陽氣之地。
[73] 利糧道:糧道,輸送、運送糧食的道路。使糧道便利,猶如說讓輸送糧食的道路獲得暢通。
[74] 勢均:勢,形勢;均,均等。
[75] 走:逃走、逃跑。古代「走」比「趨」在速度上更快,「趨」字一般用在趨利之上,有明確目標;而「走」字一般用在戰敗而走之上,無明確目標。用來逃命的速度當然快過用來追求利益的速度。如〈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亦用走字。
[76] 弛:原指放鬆弓弦之意,引伸為鬆弛、懈怠之意。比喻在卒強吏弱的狀態下,懦弱的官吏拉不動、拉不緊這根強橫的弓弦(士卒)。
[77] 陷:原為名詞,指高處與低處差距明顯的空間,引伸為從高處踏入、掉入低處的動作。如〈說文解字.陷〉:「高下也。」段玉裁注:「高下者,高與下有『懸絕之勢』也。高下之形曰陷,故自高入於下亦曰陷,義之引伸也。《易》曰:『坎,陷也。』謂陽陷陰中也,凡深沒其中曰陷。」官吏本就位居高位,士卒本就位居下位,如今又吏強卒弱,豈非更加的拉大了兩者的差距,這樣的狀態豈非正與「陷」的狀態是一樣的嗎!由上文之「挂」、此處之「陷」、下文之「崩」皆可見孫子命名之妙。
[78] 崩:本意指從山上掉落了一大片土石。如〈說文解字.崩〉:「山壞也。」。〈火攻〉有言:「將不可以慍用戰」如今大吏「遇敵懟而自戰」,一定會有所損傷。大吏脫離主將,這種情況就好像山崩時大塊土石從山上崩落一樣,所以叫做「崩」。
[79] 亂:混亂、沒有秩序。士卒不守紀律,正是將帥沒有威嚴,法令宣導不夠明確所產生的弊端。「吏卒無常,陣兵縱橫」則是亂的現象。
[80] 北:敗,敗走、敗逃之意。意指上述四種狀況都會導致士卒敗逃,所以叫做「北」。
[81] 懟:怨懟、怨恨。
[82] 上將之道也:「上」加「□」是孫子一貫用來形容極為高超的事物之構詞法,如「上兵、上將、上智」等,即〈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軍爭〉篇:「百里而爭利,則擒上將;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法以半至。」;〈用間〉篇:「唯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上將,即上等將帥之意;「道」有多種意思,可指道路、規律、方法,在此指方法。
[83] 戰道必勝:戰道,作戰、戰鬥的規律。意指依據戰鬥的規律判斷出我方一定可以取勝。
[84] 深谿:深谷。
[85] 愛而不能令:愛,愛護。不能令,不能命令士卒去做事,意指士卒不遵從命令行事。全句意指,將帥愛護士卒,卻無法讓士卒遵照命令行事。
[86] 厚而不能使:厚,厚待。使,使喚、指使、役使;指揮某人去從事某事。全句意指,將帥厚待士卒,卻無法指使士卒。
[87] 知吾卒之可以擊:可,可以。以,用來。全句意指,知道我軍士卒是可以用來攻擊敵人的;意指我軍士卒具備了攻擊敵人的實力。
[88] 不知敵之不可擊:不知道敵人是不可以被攻擊的。意指敵人尚未露出破綻、尚未顯現出失敗的跡象。
[89] 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不知道地形是不可以用來作戰的。地形因為空間形態的差異而對不同的兵種造成不同的影響,比如車兵適合在平坦寬廣之地作戰,步兵在險阨之地具有優勢等。因此「不可以戰」的地形意指,在這樣的地形上作戰對我軍不利。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12-10-2013 01:1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3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  九地

原文

  孫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戰其地者,為散。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覆。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是故,散地則無戰[90],輕地則無止[91],爭地則無攻[92],交地則無絕[93],衢地則合交[94],重地則掠[95],覆地則行[96],圍地則謀[97],死地則戰[98]。
  所謂古善戰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持,上下不相收[99];卒離而不集[100],兵合而不齊[101]。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敢問:敵眾以整[102],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103]。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給[104],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105]:深入則專,主人不克[106];掠於饒野[107],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108],無所往則鬥。是故,其兵不備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行;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109];無餘死,非惡壽也[110]。令發之日,士坐者涕沾襟[111],臥者涕交頤[112]。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113]。故善用軍者,譬如衛然。衛然者[114],恒山[115]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敢問:賊可使若衛然乎?曰:可。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縛馬埋輪[116],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整之道也;剛柔皆得[117],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118],靜以幽,整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登高,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119],屈伸之利[120],人情之理[121],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122],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背固前敵者,死地也。無所往者,窮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速。爭地,吾將使不留。交地,吾將固其結[123]。衢地,吾將謹其恃[124]。重地,吾將趨其後。覆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125]。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126]。
  故諸侯之情,遝則禦[127],不得已則鬥,過則從[128]。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129],非王霸之兵也[130]。彼王霸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131],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養天下之交[132],不事天下之權[133];伸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也,國可毀也[134]。
  無法之賞,無政之令[135]。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136]: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於敗為勝。故為兵之事,在慎詳敵之意,并力一向[137],千里殺將,是謂巧事。是故,政舉之日,無通其使[138];勵於廊上,以誅其事[139]。敵人開闠[140],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141],靜默搏敵,以決戰事[142]。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譯文

  孫子說:
  地形,是軍隊的輔助力量。在用兵的領域裡又有九種主要的地形必須留意,這九種地形分別是: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覆地、圍地、死地。
  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與敵人作戰的地區,這叫做「散地」。
  進入敵人的境內卻不夠深入的地區,這叫做「輕地」。
  我方得到對我有利,敵方得到也對他有利的地區,這叫做「爭地」。
  我方可以前往,敵方可以前來的地區,這叫做「交地」。
  諸侯的土地比鄰數個國家,先到達的就可以得到天下援助的地區,這叫做「衢地」。
  深入敵人的境內,背對著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這叫做「重地」。
  行經山林、險阻、沼澤地帶,凡是難以行走的地區,這叫做「覆地」。
  所從進入的地方地形狹隘,所從回歸的路線道路迂曲,敵方人少可以對抗我方人多的地區,這叫做「圍地」。
  動作迅速則生存,動作不迅速則滅亡的地區,這叫做「死地」。
  因此,身處「散地」,應避免戰鬥;身處「輕地」,不能停留;身處「爭地」,不要對固守在那裡的敵人發動攻擊;身處「交地」,不可被阻絕退路;身處「衢地」,應該聯合各個諸侯的兵力一起進攻;身處「重地」,應該掠奪敵人的糧食物資;身處「覆地」,應該快速行進;身處「圍地」,應該小心謀畫;身處「死地」,應該迅速與敵人作戰。
  所謂的古代善於作戰的高手,他們能使敵人前方與後方的部隊無法互相支援,人數多的與人數少的隊伍無法互相援救,地位尊貴的與地位低賤的人無法互相扶持,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無法互相接納;他們能使敵人士卒分離而無法聚集,使敵人的軍隊雖然會合卻喪失秩序、無法整齊。這些高手衡量局勢,合乎軍隊利益的就去行動,不合乎軍隊利益的就斷然停止。
  冒昧請問:「敵人人數眾多而且秩序整齊,並且即將到來,要如何對付他呢?」回答說:「先奪取敵人所愛惜的東西,那麼敵人就會聽任我們擺佈了。軍隊最重要的一項特質是迅速,這尤其表現在三件事情之上:趁著敵人供給困難的時候發動攻勢,行走在敵人所料想不到的途徑上,攻擊敵人所不戒備的地方啊!」
  凡是做為進攻一方的法則:深入敵人境內就會使士卒自發性的團結起來,那麼防守的一方就難以打敗他;在豐饒的原野上掠奪敵人的糧食,那麼三軍的糧食就能充足。將帥要謹慎的畜養士卒的力量而不要讓他們過於疲勞,讓他們得以凝聚氣息、積蓄力量;同時運用軍隊、設計謀略,都要讓人感到不可測度。如此下來,將帥即使將軍隊投向一個無路可去的地方,士卒們即使戰死也不會背叛,如此又哪裡會得不到士卒們的賣命呢?而士卒們也都將盡力而為啊!士卒們陷入太深就不會感到恐懼,沒有地方可去,防守就能穩固;士卒們深入敵境就會受到拘束,沒有地方可去,自然就會努力戰鬥。因此進攻一方,他的士兵可以達到不用命令他們進行防備就能自動產生警戒心態,不用要求他們就能自動擁護將帥,不用約束他們就能自動彼此親近,不用對他們下達命令就能自動自發的採取行動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只要將帥們再禁止軍中流傳神鬼迷信的言語、去除使士卒們產生疑惑的事物,那麼士卒們至死也不會離開將帥了啊!
  我的士卒們不吝惜錢財,並不是討厭財貨啊!不吝惜一死,並不是討厭壽命啊!命令發佈的那一天,士卒們坐著的淚沾衣襟,躺著的淚流滿面。然而我卻可以將他們投放在無路可去的地方,而他們也足以承擔這種壓力,這是因為他們具有了專諸與曹劌般的勇氣啊!所以善於運用軍隊的人,他運用軍隊的方式就好像「衛然」一樣。所謂的「衛然」,是恒山上一種蛇的名字啊!攻擊牠的頭部則牠的尾部會來援救,攻擊牠的尾部則牠的頭部會來援救,攻擊牠的腰身則牠的頭尾兩部都會來援救。冒昧請問:「由互相仇恨的人們所組成的軍隊也可以使他們像衛然一樣嗎?」回答說:「可以的。這種情況就好像是越國人與吳國人相互厭惡敵視啊,然而當他們同坐在一條船上渡河,當一有狀況發生的時候,他們彼此相救的情況也會像是左右手互助一樣啊。」所以即使命令軍隊綁住馬匹、把戰車埋到輪子高的地方,想要讓士卒堅守,這也是不足以倚靠仗恃的啊!讓士卒們的秩序與勇氣達到好像是出自於同一個人的狀態,這是整治軍隊的法則所產生的效果啊;剛強與柔弱的士卒們都能獲得利用,這是運用地形的形勢所產生的效果啊。所以善於用兵的高手,他運用軍隊時可以讓士卒們攜手同心,那情況就好像他只是在指使一個人一樣,而這樣的效果其實是士卒們在不得已的狀態下所自然產生的啊!
  統帥軍隊所要做到的事務,是要讓軍隊達到安靜而且幽深、整齊而且有秩序的狀態。將帥要能愚弄士卒的耳朵與眼睛,讓他們無從獲得資訊以免產生不好的反應;將帥要能變換事務,更改計謀,使人民無從認識也抓不到規律;將帥要能變換駐紮的地點,繞著遠曲的道路行軍,使人民無從多想以免變生不測。將帥要帶領著所有軍隊都登上了高處,這才去掉那把登高用的梯子;將帥要帶領著所有軍隊都深入了諸侯的境內,這才發佈相關的消息。這樣的情況就好像是在驅趕羊群一樣,把羊群驅趕著去,把羊群驅趕著來,羊群們卻一點都不知道牠們要到哪裡去啊。把三軍那麼多的人數聚集在一起,將他們投向危險的地方,這就是統率軍隊所要做到的事務啊!至於九種地形的應變之道,屈服與伸張的利益,人心情緒反應的規律,這些都是將帥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啊!
  凡是做為進攻一方的法則:深入敵人境內就會讓士卒團結,淺入敵人境內就會讓士卒鬆散。軍隊離開國門、越過敵境而作戰的,這叫做身處「絕地」啊。軍隊處在四通八達的地形的,這叫做身處「衢地」啊。軍隊進入敵境深的,這叫做身處「重地」啊;軍隊進入敵境淺的,這叫做身處「輕地」啊。軍隊背對堅固地勢,而前臨狹隘地形的,這叫做身處「圍地」啊。軍隊背對堅固地勢,而前臨敵軍的,這叫做身處「死地」啊。軍隊無路可去的,這叫做身處「窮地」啊。因此,身處「散地」,我將設法讓士卒心志專一。身處「輕地」,我將使軍隊速速離開。身處「爭地」,我將使軍隊不得停留。身處「交地」,我將固守進退的要衝。身處「衢地」,我將謹慎對待鄰近該地的邦交國。身處「重地」,我將讓後方部隊加緊腳步前進。身處「覆地」,我將讓軍隊持續前進而不得停留。身處「圍地」,我將自行阻塞所有逃生的缺口。身處「死地」,我將讓士卒徹底瞭解除了殺敵取勝之外,沒有其他活命的機會。
  諸侯們對於戰爭的基本反應是:敵軍來到了就進行防禦,情勢實在不得已就展開戰鬥,敵軍行經我國境內就追擊他。所以不知道諸侯的圖謀,就不能預先與他結交;不知道山林、險阻、沮澤等地形,就不能行軍;不用當地人做嚮導,就不能得到地利。這四、五件事情,將帥有一件不知道的,他所帶領的就不是王者、霸者的軍隊了啊!那些王者、霸者的軍隊:他們討伐大國的時候,能使敵人的軍隊無法聚集;他們把威勢加在敵人身上的時候,能使敵人的邦交援軍無法與他會合。因此,那些不去維護、保持與天下諸侯國間的邦交關係,不去事奉、依附掌握天下權柄的諸侯國;只懂得想要伸張自己的私慾,把威勢加在敵人身上的君主們;那麼他們的城邑就有被拔取的可能,他的國家就有被毀滅的危險啊!
  軍隊在外作戰,將帥有時候要執行不在法令條文規定內的賞賜,要採取沒有經過政府審核與發佈的命令。採取這樣的措施,才能讓指揮三軍那麼多的人數去突破敵人的包圍就好像是在指揮一個人一樣容易:憑藉具體的事狀來指揮士卒進行突圍,而不要憑藉虛幻的言語;指揮士卒進行突圍,用告知士卒這樣做可以消除什麼樣的害處的方式,而不是用告知他們這樣做將獲得什麼樣好處的方式。將帥把士卒投放在他們隨時可能被滅亡的地方,士卒反而能夠存活;將帥讓士卒拘陷在隨時可能面臨死亡的境地,士卒反而能夠生存。當軍隊的眾人一起拘陷在充滿危害的情勢下,他們才能發揮潛能、奮力一擊,將帥才有機會在敗中取勝。所以運用軍隊所要做到的事務在於,謹慎的弄清楚敵人的意圖,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這一個方向,那麼即使我方遠赴千里遠的戰場作戰也能夠成功殺掉敵方的將帥,這樣的方法叫做「巧妙的事情」。因此,在政令上決定對敵人發動戰爭的那一天,就不能讓他們留在國內的使節有機會回去通報;在廟堂進行誓師儀式以激勵軍隊士氣,用宣告敵人罪狀的方式來為討伐敵人的行動建立正當性。敵人打開了市場外的大門,我方一定要儘速進入,首先進攻敵人所愛惜的地方,不要與敵人進行約戰,安靜無聲的捕抓、攻擊敵人,以達到戰爭的目的。因此,開始的時候我方應該表現的像處女一樣的幽靜,使敵人喪失戒心而打開門戶;此後的行動則應該像脫逃的兔子一樣的迅速,使敵人來不及抗拒抵禦。

註釋
[90] 散地則無戰:從「散地」以至於「死地」就是孫子所定義的「九地」。「戰」指「野戰」,「攻」指「攻城」或「攻擊營壘等防禦工事」,東周時代兩字的用法有此分別,往後則逐漸混用。身處散地時,士卒容易因為顧慮親人而喪失鬥志,因此孫子提出在「散地」作戰,應該設法使士卒心志專一的應對之道。
[91] 輕地則無止:止,停止。軍隊身處輕地,因為這裡離本國國境還很近,士卒容易產生逃亡回鄉的念頭,因此孫子提出經過「輕地」,不要停止前進,應該速速離開的應對之道。
[92] 爭地則無攻:攻,攻城、攻擊防禦工事。身處「爭地」,因為這對我方不利,所以如果「爭地」被敵人佔領了,我軍不得對他的營壘發動攻勢。當然,如果我方的兵力十倍於敵方,包圍他也夠了,要攻擊也可、不攻擊也可。所有一切規則,都是要看情況的。做為一本簡短的兵書,不可能每次都提醒讀者們留意這種簡單的問題。
[93] 交地則無絕:絕,阻絕、切斷。意指身處「交地」則退路不要被阻絕,或者說防止退路被阻絕了。
[94] 衢地則合交:衢,原指道路四通八達之地。交,邦交國;〈謀攻〉篇有「其次伐交」之語,其「交」指外交手段,都是「交」字的引伸或省略用法。意指身處「衢地」,應該謹慎對待這些邦交國,這樣將使我方的敵人減少而使敵方的敵人增多。
[95] 重地則掠:掠,掠奪。因為身處「重地」,其定義是深入敵國而且背後有許多敵方的城邑,因此身處此地極為不利於後勤補給。所以孫子提出身處「重地」,應該採取掠奪敵方物資的策略,以彌補艱難的後勤補給所可能造成的空缺。
[96] 覆地則行:覆,覆沒、顛覆、覆滅。行,行走。「覆地」被定義為由難以行走的道路所構成的地勢,而這樣的道路連行走都難,自然更不利於作戰。如果遭受敵方奇襲、遭遇埋伏,那麼軍隊就有覆滅的危險,因此叫做「覆地」。既然身處「覆地」,有被覆滅的危機,自然要趕快離開,所以要讓軍隊維持行走前進的狀態。
[97] 圍地則謀:謀,謀略,謀畫。〈謀攻〉篇有「上兵伐謀」之語,由此也可見「圍地」對於軍隊的威脅有多大了,甚至比「覆地」的危險性還大。身處「圍地」,進入的地方是狹隘的,回去的路途是迂遠的,對方用少數人就能將我方多數人擊敗,因此這樣的危險性自然大於「覆地」,所以孫子將「圍地」排在了「覆地」之後。因此,身處「圍地」,首先便已經承受了許多先天上的劣勢,自然要好好的使用謀略了。
[98] 死地則戰:「死地」是九地中最後一地,也是最危險的一地,是生死立判的地勢,因此要速戰速決。
[99] 上下不相收:上,在上位者,如君主、將帥;下,在下位者,如人民、士卒。〈韓非子.右儲說右下〉:「吾釋勢與民相收。」及〈晏子春秋.卷三.八〉:「是以上不能養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則政之大體失矣。……是以上能養其下,下能事其上,上下相收,政之大體存矣。」都有「上下「相收」之例。「收」猶如接納之意,相收即指互相接納。
[100] 卒離而不集:卒,士卒、士兵。離,分離、分散。集,聚集。意指士兵們四散分離而無法聚集在一起。
[101] 兵合而不齊:兵,部隊、軍隊。合,會合、聚合。齊,整齊。意指部隊即使能會合在一起,也無法達到整齊、有秩序的狀態。
[102] 眾以整:以,且。整,整齊。眾以整,眾多且秩序整齊。
[103] 則聽矣:聽,聽從、聽話。則聽矣,則聽話了,猶如說主動權掌握在我方手裡、敵人的行動便受到了我方左右。
[104] 不給:給,供給、補給。不給,供給不上。
[105] 為客之道:古代稱發動進攻的一方為「客、客人」,防守的一方為「主人」,《孫臏兵法》甚至有〈客主人分〉一篇專門用來探討相關議題,除此外《商君書》、《尉繚子》等兵書也都有相關的討論。為客之道,意指做為進攻的一方他所採用的方法與策略。
[106] 深入則專,主人不克:專,團結。意指深入敵境作戰,士卒們自然會更團結對敵,就好像吳人與越人同舟而濟,在遭遇災難的時候也會互相扶持一樣。此時的軍隊深入敵境,就好像士卒們坐在同一艘船上一樣,為了保命也會團結對敵,何況軍隊本來就是一體而不是如吳人與越人般有仇恨存在。全句意指,深入敵人境內就會讓士卒團結,那麼防守一方就難以打敗他。
[107] 掠於饒野:饒,豐饒。饒野,有豐富物產的原野。因為有豐富物產,才是掠奪的好地點。軍隊出征在外,糧食、草料是維繫軍隊運作的重要物資,而饒野本身也有提供這兩項物資的可能;在敵境對其饒野展開掠奪的行動,可以維持軍隊的運作,又減少後勤補給困難所帶來的影響。
[108] 深入則拘:拘,束縛、約束。意指我軍深入敵境之後,士卒的心情與行動自然便會受到拘束與約束。
[109] 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財,身上沒有剩餘、多餘的錢財,或不留下多餘的錢財,意指士卒不吝惜錢財。惡貨,討厭財貨、財物。全句意指:士卒們不吝惜錢財,並不是討厭財貨啊!
[110] 無餘死,非惡壽也:死,死亡。意指:士卒們不吝惜死亡、生命,願意拼死一戰。壽,壽命。全句意指:士卒們不吝惜一死,並不是討厭壽命啊!
[111] 涕沾襟:涕,眼淚。襟,衣襟。眼淚沾濕衣襟,表示士卒很傷心,是士卒掉了很多眼淚、頻頻用衣襟擦拭眼淚的結果。
[112] 涕交頤:交,交錯。頤,下巴。眼淚在下巴交錯,是淚流滿面的結果。「涕交頤」與「涕沾襟」都是表明士卒是正常人,並且為了即將出征作戰而大哭,可見並非極有勇氣之人,以此與往後這些士卒可達到「諸、劌之勇」做一強烈對比。而強烈對比的修飾法,也是孫子極為常用的手法,如〈形〉篇便有:「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的比喻,鎰與銖的對比也很強烈。
[113] 諸、劌之勇:諸,指刺客專諸,曾以魚腸短劍行刺吳王僚,壯烈而死。劌,指刺客曹劌,以勇力服事魯莊公,被魯莊公封為將軍,曾在柯之盟劫持齊桓公,並成功要求齊桓公歸回其所侵犯的魯國土地,事後並面不改色返回座位。兩人都是極為勇敢的人,是當時代表「勇氣」的典範人物,因此孫子在此舉出他們,以形象化士卒們的勇氣所達到的程度。
[114] 衛然:古代一種蛇的名字。這個名字的本意有防衛的典範之意思。是孫子用來比喻一個善於運用軍隊的人,他所應該達到的狀態。
[115] 恒山:山名,又作恆山,五嶽中的北嶽。是五嶽中靠近齊國的一座名山。
[116] 縛馬埋輪:把馬匹綁縛著,把戰車的輪子埋起來,這都是打算要死守死戰、不要讓士卒有逃生期望的手段。然而孫子認為這也是不足以倚靠的,真正值得倚靠的反而是部隊的整體秩序與將帥對地形與形勢的運用。
[117] 剛柔皆得:剛,剛強。柔,柔弱。「齊勇若一,整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是互文見意,因此「剛柔」與「齊勇」所指稱、形容的對象是一致的,都是指軍隊、士卒。而剛強與柔弱自然是指士卒的相異狀態。同時是誰能「皆得」也就非常明白了。整句文意自然是指將帥能同時把握兩種素質與狀態的士卒並加以一次運用的意思。換句話說,不管士卒本身是剛強還是柔弱,都能運用地勢驅使其在同一時間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118] 將軍之事,靜以幽,整以治:將,統帥、率領,做動詞用。意指將軍統帥軍隊所要做到的事務。以,且。靜以幽,安靜且幽深;整以治,整齊且有秩序(獲得治理的結果)。靜以幽、整以治,都是指軍隊所要達到的狀態。
[119] 九地之變:指九種地形之間的變化。
[120] 屈伸之利:屈,屈服,是被壓抑的狀態;伸,伸展,是屈的反義詞。因此,屈,可解釋為屈服的狀態、低姿態;伸,可解釋為伸張的狀態、高姿態。什麼時候該壓抑自己的行動、姿態,什麼時候又該開展自己的行動、姿態,這要看是否有利來決定。而屈伸之利,本身也是一種知識。
[121] 人情之理:人情的道理、人類情緒起伏變動的規律。指以上如吳人、越人,士卒出征前淚流滿面卻又能擁有如專諸、曹劌般的勇氣,愚弄士卒的耳目、登高去梯等,以下如「塞其闕……示之以不活……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等,這些都是人情的道理以及其運用。
[122] 去國越境而師者:去國,離開國家。越境,越過邊境。師,用兵。全句意指,離開國門、越過敵境而作戰的軍隊。
[123] 交地,吾將固其結:固,鞏固、穩固、使牢固。結,原指繩結,按「交地」的定義「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則此路程、地形其間當有一交會處,猶如一個「繩結」。而「交地」的另一個策略是:「交地則無絕」(身處「交地」則不可被阻絕退路),由此可知全句意指,身處「交地」,我將固守進退的要衝。
[124] 衢地,吾將謹其恃:謹,謹慎。恃,依恃、倚靠、仗恃的對象;在此按孫子對「衢地」的定義可知,是指鄰近該地的邦交國。全句意指,身處「衢地」,我將謹慎對待鄰近該地的邦交國。
[125] 圍地,吾將塞其闕:闕,缺口,可以逃生的缺口。〈軍爭〉篇曾說:「圍師遺闕」,為的是怕敵人拼死一戰,而身處圍地,我方卻自己把缺口阻塞、堵死了,這自然也是為了要讓士卒拼死一戰的緣故。此與下文的「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有相同的妙用。因為身處這種地勢我方難以在形勢不利時撤退,所以處境非常危險。因此身處「圍地」之中,應該自行阻塞缺口,使士卒逃生無門,才能使其拼命死戰,克敵致勝。
[126]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示,顯示,告示。因為身處此地,我方後無退路,且因前有敵軍,所以時間一久,難保士卒不會心生恐懼。因此身處「死地」之中,既要速戰速決,也要讓士卒徹底瞭解到除了殺敵取勝之外,沒有其他活命的機會,那麼士卒為了存活,也都將拼命死戰,我方也才有生還的機會。
[127] 遝則禦:遝,到、到達,〈方言.卷三〉:「迨、遝,及也。東齊曰迨,關之東西曰遝,或曰及。」;意指敵軍來到了就進行防禦。
[128] 過則從:過,經過。從,追蹤、追擊。意指敵軍行經我國境內就追擊他。如前627年發生的秦、晉殽之戰,秦國派百里孟明視、西乙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領大軍遠征鄭國,結果被鄭國商人弦高識破後,只好中途折返並滅了滑國以掩飾自己的意圖,並在返回秦國時行經晉國的崤地,被晉國聯合狄人夾擊,全軍覆沒。其中經過晉國的是秦軍,追擊秦軍的是晉軍與狄人軍隊。
[129] 一不知:有一件事情不知道。
[130] 非王霸之兵也:王,統一天下的人,天下權力最高的人,其下有各個諸侯;霸,其上有王,但實權卻掌握在他手上,他是諸侯的領袖,具有用武力、盟約號令天下諸侯的力量。因此,不管是王者、霸者,在一般的情況下,他們的力量是最大的,所以此處孫子用「王霸之兵」來做為一個典範、楷模、標竿。
[131] 威加於敵:威,威嚴、威勢。加,施加、把一件東西放在另一件東西上。意指把威嚴、威勢加在敵人身上,藉此以恐嚇敵人或者敵人的邦交國。
[132] 不養天下之交:養,培養、養護,在此又引伸有維護某一種關係、使某一種關係獲得持續的意思。天下之交,即天下間的其他非掌權、稱霸的諸侯國,由於這些諸侯國的國力可能小於或相當於自己的國力而已,因此用「養」這個字,而不用「事」這個字。「養」,總是指有力量或力量大的人對沒有力量或力量少的人的動作,譬如父母的養育、飼養寵物等。
[133] 不事天下之權:事,事奉、侍奉。即依附、追隨、供奉掌握天下大權的諸侯國之意。
[134] 國可毀也:毀,毀壞。〈謀攻〉篇即說過:「破人之國而非久也」,也是用相近的詞彙來形容把一個國家破壞、消滅掉的動作。
[135] 無法之賞,無政之令:無法之賞,沒有法源根據、不在法令條文規定內的賞賜,意指這樣的賞賜是將帥依據戰場實況臨時制訂出來的。無政之令,沒有經過政府審核通過並發佈的命令,意指這樣的命令是將帥依據戰場實況臨時制訂出來的。戰場實況瞬息萬變,若遇到危急狀況,必須要士卒出死力時,往往要有非常的賞賜或命令,而這些賞賜或命令,既然是臨時決定的,自然也就不在原本的法條、政令之中。譬如〈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哀公曰:『善。』於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其中就有行使「無法之賞」或者「無法之罰」及「無政之令」的例子。在軍事實例中,也往往可以看到諸如「有諫者死」的臨時性命令。總體而言,這是一種臨時性的變通方式,但不是也不該是常態性的。
[136]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突圍、突破。全句意指,指揮三軍這麼多的人數進行突圍,卻好像是在指揮一個人一樣容易。這無非是因為三軍同時陷入了一個死地或困境的緣故。譬如上文曾提及的:「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也,相救若左右手。……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以及緊接著的下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這些道理都是一樣的,在此孫子只是換個說法再次強調而已。
[137] 并力一向:將力量合併,全部集中用在某一個方向上。
[138] 政舉之日,無通其使:政舉之日,政治上確定發動戰爭的日子。無通其使,不要讓敵人的使節通過關卡,以免他回去通風報信,同時也可避免我方使節前往,以免走漏風聲。
[139] 勵於廊上,以誅其事:勵,激勵。廊,〈漢書.竇田灌韓傳(竇嬰)〉:「所賜金,陳廊廡下。」顏師古注:「廊,堂下周屋也。廡,門屋也,音侮。」,因此「廊」是指「廟堂」之下周邊的房屋。古代的廟堂是用來供奉先祖的,將帥要出征前,也得要先到廟堂接受君主的任命,並舉行「命將儀式」,讓君主把象徵權力的玉斧交給將帥,交給將帥時君主手拿著斧首遞交給將帥,將帥則從斧柄接過來,這象徵君主把權柄交到了將帥手上。君主將玉斧交給將帥前也有一段制式的說辭,即:「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等;命將儀式完成後,則出廟堂到了廊上,激勵三軍,而激勵三軍的方法,通常就是歷數敵人的罪狀,以為自己發動戰爭找到正義、正當的理由。
[140] 敵人開闠:闠,〈說文解字.闠〉:「市外門也。」段玉裁注:「薛綜〈西京賦〉注曰:『闤,市營也;闠,中隔門也。』劉陸〈蜀都賦〉注曰:『闤,市巷也;闠,市外內門也。』崔豹《古今注》曰:『市牆曰闤,市門曰闠。』」(按:即〈昭明文選.卷二.張平子〈西京賦〉〉:「爾乃廓開九市,通闤帶闠。」薛綜注:「廓,大也。闤,市營也。闠,中隔門也。崔豹《古今注》曰:『市牆曰闤,市門曰闠。』善曰:九市已見〈西都賦〉,《蒼頡篇》曰:『闤,市門,胡關切。』」與〈昭明文選.卷四.左太沖〈蜀都賦〉〉:「闤闠之裏,技巧之家。」劉陸注:「闤,市也。闠,市外內門也。」)又五代.馬縞《古今注》:「闤者,市牆也。闠者,市門也。」;由此可知,「闠」即「市門」之意。而古時之市,必建於城邑內之中間位置,且其大小亦必須與城邑相稱。此處用「開闠」來形容敵人因沒有戒心而打開了防禦措施上的一道門,相當於不設防備的意思,而這也符合下文「必亟入之(一定要趕快進入)」的說法。
[141] 微與之期:微,無,一般用於假設語氣。如〈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國語.楚語上〉:「雖微楚國,諸侯莫不譽。」韋昭注:「微,無也。雖使無楚國之稱,諸侯猶皆譽之以為善。」;〈呂氏春秋.適威〉:「微召公虎而絕無後嗣。」高誘注:「微,無也。」;期,約定、約定日期。全句意指:不要與敵人約定好交戰日期。換句話說,要使用出奇不意的襲擊方式。
[142] 靜默搏敵,以決戰事:靜,安靜;默,無聲貌。〈孫臏兵法.善者〉將「默然而處」也當成一項軍隊必須追求完善的「動作」,他說:「故兵有四路、五動: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進,動也;退,動也;左,動也;右,動也;墨(默)然而處,亦動也。善者四路必徹,五動必工。」;搏,捕、擊。全句意指,我方軍隊要以安靜無聲的狀態前去追捕、攻擊敵人。〈實虛〉篇便曾說過:「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司命。」可見讓軍隊呈現出「無聲」的狀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可以因此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讓敵人無法獲知我方信息,從而受制於我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3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  九變

原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絕地無留[143],衢地合交[144],覆地無舍[145],圍地則謀[146],死地則戰[147];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令有所不行[148]。故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九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149]。雜於利,故務可伸[150];雜於害,故患可解也[151]。是故,屈諸侯以害[152],役諸侯以業[153],趨諸侯以利[154]。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155],忿速可侮[156],潔廉可辱[157],愛民可煩[158]。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159],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
  凡是用兵的法則:將帥接受君主的命令,會合軍隊、聚集兵眾,軍門相交而紮營,此後必須留意:軍隊身處「絕地」則不要在該地停留,軍隊身處「衢地」則會合邦交國的軍隊一起行動,軍隊身處「覆地」則不要在該地紮營過夜,軍隊身處「圍地」就要謹慎謀畫,軍隊身處「死地」就要迅速作戰;道路有些不能行走,敵軍有些不能攻擊,城池有些不能進攻,土地有些不能爭奪,君主的命令有些不能遵行。所以將帥如果能透徹理解這九種應變措施的利益,就算是知道用兵了啊;將帥如果不能透徹理解這九種應變措施的利益,那麼雖然知道地形,也不能獲得地形本身所提供的好處啊。將帥治理軍隊卻不懂得運用這九種應變的法則,雖然知道這九種應變措施的利益,也不能獲得人力的最佳效用啊!
  所以智者在思慮的時候必然要同時摻雜著「利」與「害」這兩個面向。摻雜著利,所以目的可以達成;摻雜著害,所以禍患可以解除。因此可以用害處來屈服諸侯,用功業來役使諸侯,用利益來驅動諸侯。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仗恃敵人不會來,要仗恃我有對付敵人的方法;不要仗恃敵人不進攻,要仗恃我有不可被攻擊的地方。
  因此身為將帥有五種危險:抱著必死決心的將帥可以殺掉他,貪生怕死的將帥可以俘擄他,容易發怒的將帥可以侮辱他,自視廉潔的將帥可以污衊、羞辱他,愛護人民(士卒)的將帥可以勞煩他。這五種情況,是將帥的過失啊,也是用兵的災難啊!軍隊覆滅、將帥被殺,一定是因為這五種危險,所以將帥對這五種情況是不可以不研究清楚的啊!

註釋
[143] 絕地無留:絕,有越過之意。絕地,孫子在〈九地〉篇將它定義為「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即離開國境而用兵的軍隊,就算是身處絕地的軍隊了。絕地無留,即身處絕地則不要停留。按「絕地」連同以下四地,都是在〈九地〉篇進行定義的,因此可知〈九地〉篇的篇序先於〈九變〉篇。

[144] 衢地合交:衢地,〈九地〉篇將它定義為「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四徹者,衢地也。」而孫子所提供的應對策略則是「衢地則合交……衢地,吾將謹其恃。」此處的策略也與〈九地〉篇相同。合交,會合邦交國的軍隊、聯合各個諸侯的兵力一起進攻之意。

[145] 覆地無舍:覆地,〈九地〉篇將它定義為「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覆。」其應對策略是「覆地則行……覆地,吾將進其途。」舍,休息、紮營過夜。此處的策略與〈九地〉篇相同,都是告誡將帥身處此地不得多做停留,應該繼續前進,速速穿越、離開。

[146] 圍地則謀:圍地,〈九地〉篇將它定義為「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背固前隘者,圍地也。」其應對策略是「圍地則謀……圍地,吾將塞其闕。」此處的策略與〈九地〉篇相同。

[147] 死地則戰:死地,〈九地〉篇將它定義為「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背固前敵者,死地也。」其應對策略是「死地則戰……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此處的策略與〈九地〉篇相同。

[148] 君令有所不行:行,執行、遵行、奉行。據〈銀雀山漢墓竹簡.四變〉對此段的解釋認為:「君令有所不行」的前提是,當君主的命令違背了前面的四項「有所不」的原則時,便可以不予遵行。〈地形〉篇則說:「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由此可見,君令是否遵行,其前提是該命令是否違背所有對我方有利的用兵法則。

[149] 必雜於利害:雜,摻雜。意指不能一味的只考慮到有利或者有害的一面,而要合併起來一起考慮,這樣才能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決策。

[150] 故務可伸:務,事務、要務、目的。依著某種慾望所產生的有待完成的事務,為著某一目的所執行的事務,因此可將「務」解釋為目的。可伸,可以獲得伸張、伸展,意指事務可以達成,相當於慾望得到了實現、目的得到了完成。

[151] 故患可解也:患,憂患、禍患。解,解除。患可解,禍患可以獲得解除。

[152] 屈諸侯以害:屈,屈服。屈諸侯,使諸侯屈服;以害,用害處來恐嚇、嚇諸侯。以下二個排比句,構句法都相同。

[153] 役諸侯以業:役,役使。業,事業、功業。東周時代的功業,不出軍功、擴展土地、稱王稱霸等。

[154] 趨諸侯以利:趨,趨向。趨諸侯,使諸侯趨向某事、為某事而奔忙、奔走,意指驅動諸侯積極從事某事,要讓他知道這件事對他的利益何在。

[155] 必生可虜:必生,抱著必定要生存的心態之將帥。虜,俘虜。意指如果敵將抱著一定要生存的心態,我方便可以俘虜他,而採取相對較佳的策略。

[156] 忿速可侮:忿,憤怒。忿速,很容易生氣、憤怒。侮,侮辱。意指如果敵將是一個很容易生氣的人,我方便可採取侮辱他的策略,讓他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下,以干擾他的決策。孫子在〈謀攻〉篇告誡:「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於〈火攻〉篇又再次告誡人們:「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用戰;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也,死者不可復生也。」由此可見人的情緒如何影響戰爭的勝敗,其危害又是如何之大了。

[157] 潔廉可辱:潔,潔白;廉,清廉。辱,羞辱、辱罵。意指如果敵將自視任政清廉、品格潔白無瑕,我方便可採取羞辱、辱罵他的策略,激怒他,讓他怒不可遏,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此與「忿速可侮」所用策略可謂相同,只是對象不同,一為容易憤怒的將帥,一為自視清廉無瑕的將帥。

[158] 愛民可煩:愛民,愛護人民。煩,氣悶,許多事情同時湧上心頭讓人一時無法反應的感覺。因此在此可譯為勞煩。意指如果敵將是個愛護人民、士卒的人,我方便可以採取很多行動不停的勞煩他動用軍隊應付,讓他因為愛護士卒的個性與現實的情況相衝突,而疲於奔命、勞心勞力,最終露出破綻或者做出錯誤的決策。

[159] 覆軍殺將:覆,顛覆、翻覆。覆軍,使軍隊翻覆、顛覆,比喻讓軍隊全軍覆沒。殺將,使將帥被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8-2025 04:56 AM , Processed in 0.18165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