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褂的起源,来自清朝满洲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龙凤向来是皇家的天子和皇后才能用的,它们就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由此看来在以前,裙褂也只是大户人家娶妻嫁女才能够穿的衣服来的。所以说在我们父母辈那一代,甚至爷爷奶奶那一辈,不一定是每户人家结婚都有裙褂穿的,在广东之所以将这个习俗保留至今,估计也是因为之前那些大户人家的缘故吧,只是发展至今,这个习俗又渐渐的大众化了。
龙凤褂的款式:
龙凤褂的“褂”是指上身的对襟衣,“裙”则是下身长裙。随着时代改变,裙褂的款式也有不少变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裙褂是“黑褂红裙”,之后演变为“红褂红裙”。
以前的褂是唐装剪裁,直膊、衫身阔大、扣花钮,现在流行的款式,已经改良为西装膊、修腰、中袖、拉链设计,变得更时尚及舒适。中袖的设计,除了突出新娘子的体态美外,也为了可以看到新娘子所佩戴的手链、手镯等金器饰物,表示对亲友们送的礼物的感谢。
以前,以绣龙凤、鸳鸯、花草等吉祥图案为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珠片、珠石裙褂,图案以龙凤为主,取龙凤“呈祥”与“情长”的同音寓意,俗称“珠仔褂”;到六十年代则开始有金银线刺绣,图案除龙凤外还绣上五只可爱的小蝠,寓意“五福临门”,这样的裙褂俗称“五福褂”。时至今日,裙褂上的图案以龙凤为主,以“福”字、“喜”字、牡丹花、鸳鸯、蝠鼠、石榴等寓意吉祥、百年好合的图案点缀。
古时候的南粤,不同的辈分穿的裙褂会有所不同:新娘子一般会穿大红色的裙褂,多数会穿“褂王”;长辈(新娘的母亲、新郎的母亲)会穿黑衣红裙或全黑的“大五福”;亲属(也属长辈,如:姨妈,姑妈,姐姐,亲嫂等)会穿红色或黑色“中五福”或者“小五福”。其他亲朋,穿传统服饰则可,不规定是裙褂。
新娘穿大红色裙褂;新娘/新郎母亲则穿暗红色裙褂
 
温馨提示:市面上还有流行一种红色的小凤仙,但小凤仙乃是古时,二房过门时才会穿的,正房是不会穿小凤仙的。这就是着龙凤褂与小凤仙名义上的区别了!
龙凤褂按照金银线刺绣的密度不同,可分为小五福、中五福、大五福、褂后、褂王。密度差不多100%的就是褂王。
都是裙褂,但也分个三六九等,有褂皇,褂后,大五福,中五福,小五福之分。这估计也是和人的地位一样,有个等级之分。人的地位等级越高,就要通过一些方式来体现,而裙褂又是有金银线绣制而成,绣的越密,金银线就越多。在过去,可能也就能象征着能穿上金银线密度越高的人家就越殷实了,家境稍微低一点的,也就只好选择金银线密度低一点的了,以致于发展至今,裙褂就有了这些等级之分。因此裙褂绣线的密度也就成了我们现在衡量一件裙褂的基本标准了。
都说裙褂是正室才能穿的衣服来的,而那个小凤仙是二奶,填房等才穿着的,而且还有个有关小凤仙的典故来的。但其实在现在,穿着小凤仙的却是大多数,就我自己,都已经看到很多人穿着小风仙结婚的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个说法,也可能是根本就不在乎吧。但在我看来,我还是比较中意裙褂,虽然小凤仙的裁剪会比较修身一点,款式也比较多样化,但正是这样,它才会沦为二奶,侧室的象征。裙褂给人的感觉就是端庄,高贵,中规中矩,给人一种不容亵渎的感觉,这也就成为了正室的代名词,因为在过去,能做正房的都是大家闺秀,有钱有势的人来的。所以裙褂的袖一般都是七分袖来的,因为它要将新人的手腕露出来,要让所有人看到新娘子手腕上那些代表着身家地位的黄金饰品。
裙褂分类:
褂王
 



 




褂后,大五福,中五福,小五福






 
 
 
 
 
 
 
 
 
 
 
珠仔水晶褂
 
 
 
 
 
 
  
潮褂
 
 
 
 
 
 
 
 
 
 
裙褂好漂亮哦!!!可是大马的裙褂没有像香港的那样来得漂亮
难道以后要到香港定做一件属于自己的Dream裙褂?
本帖最后由 JBabe 于 15-6-2013 11:10 A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