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190|回复: 4
|
(分享) 买房置业 合理价3大法则
[复制链接]
|
|
|
产业倾情:合理价3大法则 2013-06-07 14:37
购物,货比三家不吃亏。买房置业,何尝不也一样?
买房之前,仔细考证、比照三家,才不会买贵,也不会买错,大捶心肝!
很多人置业,好像都有一股冲动,听闻哪里有产业新发售了,就一窝蜂地冲着抢购,也不仔细研究,人买我也买。
谁知一个不小心,因此买错了买贵了,懊悔不已。
好比20多年前,雪州以北有个小城,风闻第二国产车计划将设在此,于是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蜂拥当地投资商用产业。
讵料不久之后,风闻中的第二国产车计划竟然告吹,不了了之。
结果,当地产业重挫,屋价一落千丈,至今还未完全恢复。
那些当年以高价匆匆买下的产业,若不是租不出去还在供死楼,就是不惜忍痛早早地壮士断臂低价脱售;最糟的就是供不起又卖不出,最后不得不给银行贱价拍卖。
所以,投资产业,又岂能不慎重考虑,三思而行呢?
到底怎样的房价才算合理?也才不会买贵、买了后悔不已?
这儿,有三大法则,或许可以作为依据,让你自我评估、盘算。
NO.1 自我评估实力
首先,在买之前,先自我评估个人的经济能力。
看看自己或与另一半目前与未来20、30年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得起这么沉重、持久的负债负担?
毕竟置业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必须量力而为。
至少在未来的20、30年里,无论经济如何拮据,你都要坚守履行承诺,按时如期缴付贷款。否则,一旦多期逾期不还,并让银行拍卖贱价出售,势将血本无归,得不偿失。尤其是首次置业,第一次的投资经验非常宝贵,好与不好足以影响你的一生。
因此,首次置业者,可以先从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中低档产业投资着手,之后随着经济能力的逐渐改善,不断加码、加重或多元投资。
切勿过于急功近利,负荷远超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超荷投资。
不然,十个窟窿九个盖,顾得此来又失彼,月复一月捉襟见肘,劳神劳力又伤财,轻松置业反成精神或经济负累,绝非精明投资的明智之举。
NO.2 市价比较法
记得,一定要屋比三家。
无论屋价多少,总有市价。将邻近或同区同一地段同一类型的产业价位逐一比较,你将会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然后,在这个价位上,评估这项产业值不值得投资。
由于所属区域与居民收入所得,加上周边环境的基建发展与商业需求有关;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产业,品味格局层次不同,不能作一比较。好比蕉赖不能与八打灵比、双层排屋不能跟独栋洋房比一样。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种市价比较法,不仅让你对相中目标中的产业价位了然于胸而不致买贵,也有助你对同区与周边的产业市场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了解。
NO.3 租金回酬计算法
将同区或周边同一类型产业的租金回酬与投入资金作一比较计算,你也将总结出这项产业的价位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投资。
好比一栋双层排屋,每月租金2000令吉,一年租金所得2万4000令吉,然后再将年租金分别除以3%至4%的租金回酬率,得出的80万令吉与60万令吉,便代表着这栋双层排屋的合理价位乃介于60万至80万令吉之间。
当然,投资产业,除了每月可以赚取比银行定存利率更高的租金回酬率以外,它比银行定存更胜一筹的是,它还拥有在未来20、30年甚至更久之后,产业涨价溢价的无限潜能。
房价是否合理,买卖双方永远都在拉锯。
买方希望买到便宜屋,而卖方则希望卖到一个好价位。
之间,买卖双方都有一个议价的空间,以取其中的折衷平衡点。
值不值?考眼光
投资专家说,只要比市价低10%,即可大胆购入;至于真相是否如此,也没有一个底。
房地产没有交易所,房价也不像股价。
尽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购买同一类型产业,却往往因为单位的面积不同、方向不同、景观不同、设计不同、饰工不同等种种细节而大不相同。
卖方认为屋超所值,而买方认为屋非所值,到底值不值得、市场认不认同,总之,只要买卖双方同意,即可达成交易。
因此,房价合不合理?就看你个人对房价的期待值有多高、眼光有多远了!短期而言,或许房价真的太高了;但长期来说,却溢价可期值得投资。
或许若干年后,再回头望一望,你真的再也买不到当年买的那麼便宜的产业了!
***林景清 怡克伟士(Ekovest)董事经理 依斯干达海滨控股董事
本帖最后由 怕水的魚 于 7-6-2013 10:01 P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发表于 7-6-2013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可以参考的法则,就是valuation和贷款批准额。
一个地方如果非常strategic叫卖300千但银行valuation只有160千,给我们一个屋子有问题的警号,所以要找出背后的问题才决定是否要买。
一个地方如果银行认为只值得300千但屋主叫卖400千,买家可以参考银行valuation价钱然后决定是否要top up来买。如果那地方只是值得300千,没有人愿意top up来买,那么终究只是值得300千,400千的价钱只是喊罢了。但如果真的有很多人愿意top up 到400千来买,证明那个地方有这个demand。。那么银行会把valuation调高到400千的。。。问题是,我们是这第一个肯top up的人吗?做了第一人的话,接下来的人还肯否top up来买?如果后有续者,那么就算top up了也不算买贵了,如果没有,那么就是自己买贵了。。
套个说法,当只有一人肯top up买,那么就是那个笨蛋买贵了;但当100个,1000个人都肯那样top up买,那么就是眼光独到了。
本帖最后由 ss24 于 7-6-2013 05:36 PM 编辑
|
|
|
|
|
|
|
|
|
|
|
发表于 7-6-2013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7-6-2013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7-6-2013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通常是看估价跟附近的卖价比较多, 如果附近全部是廉价屋, 我完全不考虑. 周边的产业价格跟我那间一定要差不多.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