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2013大选:哪里出了问题?
2013年大选,民联获得了超过一半的选民支持,这虽然未能使民联执政,却也足以震惊全马来西亚。
本届,民联打出了“打击贪污腐败”的口号。然而这是其获胜的主要原因吗?如果说国阵不贪污腐败,是否民联就不会出现? 且先放下大选,让我们分析这两大联盟的结构不同。
国阵,由不少的党组成。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3个主要成员党。其他的,个人一是不太了解,二是影响力小,不阻碍国阵的基本结构分析。 党员成分: 巫统:100% 巫裔(或有原住民?) 马华:100%华裔 国大:100%印裔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各党属于单元种族党。所以其宗旨就已了然了: 巫统:代表巫裔,保障其权益。 马华:代表华裔,保障其权益。 国大:代表印裔,保障其权益。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阵的基本结构概念是:以种族分成政党,以政党结成联盟,以联盟团结种族。
这种结构,以民族权益为主,姑且称之为“种族主义派”。(关于联盟结构的细节,留在谈论历史的时候慢慢讨论)
再来看看民联,由三大政党组成,先看看其成分: 公正党:各族代表都有 行动党:以非马来人为主干 回教党:回教徒
这里,不再是单元政党结构,所以必须分析其宗旨: 公正党:公平对待全民 行动党:原应是以民主为宗旨,不过历史变迁,后以非马来族权益为基础,不过民联组成后,有回归原宗旨的迹象。 回教党:回教治国(不是保障回教徒权益)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各党的多元性,也看见了不再是保障权益作出发,而是以治国方针为方向,或者说这种政党是由共同治国理想的人组成的,我们且称之为“理想主义派”。(当然,我们仍看见各党多多少少还有种族色彩存在,应该属于“非完全理想主义派”,不过这方面,我们容后讨论) 结论:这届大选,可以称之为是“种族主义派”对上“理想主义派”。 接下来,我们分析选民趋势。根据数据,我们可以说是城市人对乡下人的基本局面。然而,这让人很难科学性的分析,所以我们先调调鸡尾酒,且把人民分为三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贫困阶级。明显的,前两个阶层多在城市,而乡下多有贫困阶级。因此我们可以说民联的主要支持来源是资产阶级和中等阶级。
有其他证据吗?有。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基本上有个共通点:有点钱,有点闲。另一种说法是“吃饱了闲着”,所以才有民联动辄几万人的集会。而由于国阵主要支持来源是贫困阶级,所以一般聚会人数偏低。
你说有银弹政策,人也不少?这就推论出资产阶级和中产阶阶级,目前资产阶级更倾向于国阵。
还有没有其他证据?有。网络上,可以看见几乎一面倒的支持民联政府,粗略估计70~80%网民支持民联政府,然而,大选结果却不如网上的理想,为什么?因为网络在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里普及,但在贫困阶级却是奢侈品。
当然,不是100%中产阶级支持民联,不然也不会有网络战;也非100%贫困阶级支持国阵,否则民联目前难以突破50%支持率。(为何如此?且容我们往后再谈…)
好了,说了一大堆,先来总结一下,基本上: 资产阶级 – 支持方向不太明朗 中产阶级 – 大部分支持民联或“理想主义派” 贫困阶级 – 大部分支持国阵或“种族主义派”
所以这届大选,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中产阶级”对上“贫困阶级”。
纵观历史,中产阶级可以说是政治老鼠,对政治相对敏感,也是各项革命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掌握着最多的资源,也有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属于不平稳/不安定的阶层(这或许可以回答“apalu mau?” =p)。而相对平稳的资产阶级一般上都是追求平稳路线,革命前期会支持革命前的势力,而革命后期则革命的推动或加速力量。对于贫困阶级,由于资源较少,只能成为革命的尾随者。
所以,我们可以把各阶级的革命作用简略如下: 资产阶级 – 革命的被动者,前期是革命的阻力,后期是革命进程的加速器。 中产阶级 – 革命的主动者,也是革命进程的主要力量 贫困阶层 – 革命的尾随者 所以现在的大势是什么? 可以看见的是安定的生活让中产阶级渐渐流向“理想主义派”。而资产阶级向来都是顺势而为,所以当中产阶级完成流向“理想主义派”时,他们也会开始推动“理想主义派”。贫困阶级则会是大势的小小阻流,但资源贫乏使得他们一般上都不会是推翻改革的主要力量。 好了,现在可以说说贪污腐败的课题了。这些课题不过是中产阶级不安定的借口。就算没了贪污腐败,向往更好生活的中产阶层还是会有其他的诉求的。 所以出了什么问题?大选披露出的是两派的对峙局面,是“中产阶级”对上“贫困阶级”,更深层的是 “理想主义派” 对上“种族主义派”。 是由于中产阶级的不安分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历史也告诉了我们,由于掌握最高的资源,中产阶级的意向,往往就是大势所趋,因此马来西亚现在是趋向了“理想主义派”的大势。
而现在,正是“理想主义派”和“种族主义派”僵持与胶着状态,导致了势均力敌的2013年的大选。
继续 (3) 历史依据1:军阀种族主义时代 / 开拓时代 本帖最后由 清风寒羽 于 9-5-2013 07:26 P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