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268|回复: 0

大专毕业找工难为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4-2013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90年代不同,现今全球国立或私立大专院校注重于培育拥有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的人才,以符合国内外就业市场的需求;与90年代不同,现今大专毕业生的素质也不同;毋庸置疑,其中也存在着质量优劣和品质特征。
同样都是大专毕业生,到就业市场应聘,为何有人马到成功,有人却屡试不第?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归咎于毕业生的素质或态度不佳,殊不知最大的“幕后黑手”或许另有其人?
选择自己所爱 才能坚持又开心
黄镜维从一名教育工作者转为一间科技外包公司的创办人,曾培训多名大专毕业生成为科技专才,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他的公司面临极大的困境,决定从培训转型至服务业。当时,大专毕业生的失业率很高,即使是优秀人才也逃不了“量地官”的命运。
“转型后,我需要聘请职员,就在报章上登了一个小小的征聘广告;没想到,面试者达至上千人,我花了约1个月进行面试,可见失业情况多么严重。”
他指出,聘请大专毕业生是一种投资。举个例子,毫无经验的新人月薪是1500令吉,有经验者月薪是2500令吉,两者相差1000令吉,但业者宁可选择后者,免于投资一笔钱在新人身上;要是新人在试用期内表现不佳,等于投资失败。
当时,他想到一个“妙计”,既可助人,亦可赚钱。由于面试者太多了,他转以“招生”的方式,向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征收学费,在两星期内给予科技培训。
“两星期后,我会从中挑选一些优秀人才,负责从事3个月的轻便工作,月薪是750令吉。在3个月内表现最佳的人才将获得工作提升,薪水增至1500令吉,同时必须签两年合约。”
“接着,我们会安排他们到客户的公司工作,并与有关公司签6个月合约。有些公司对他们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希望将其收纳旗下,我们就会与对方进行谈判。在双方满意的价钱和条件下,‘交易’便可顺利进行。”
不找工只想当老板
以上是他在90年代的做法,当时优秀人才很多,供过于求……反观现今的情况,优秀人才少之又少,甚至面临“缺货”的境况。
他表示,现今大专毕业生的人文精神已大不如前。他们缺乏能耐、不听劝告、自以为是等等,是最大的就业绊脚石。他发现,2010年起的毕业生已萌生一种“危险”的观念,他们以“面子书”(Facebook)为榜样,认为自己也可轻易地当老板,赚大钱。
“我接触到不少年轻人毕业了约半年,都不愿意找工作,而是在等待当老板的机会。他们的心态是,既然可以为自己赚钱,为何还要帮别人赚钱?可想而知,这种守株待兔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此外,现在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不强,这或许对基本工作影响不大,但却失去了领导能力和机会。掌握语言能力是一种催化剂,可在国际市场上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父母的影响
没错,毕业生的素质或态度不佳是一个问题,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无时无刻替孩子撑着一把“遮护伞”的父母,分分钟是把孩子推入悬崖的罪魁祸首!
家庭教育是人文的塑造;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可导致孩子丧失人文精神。黄镜维透露,这种情况在面试时更显而易见。
“从以前到现在,我见过不少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例子。比如:父母替孩子拨电询问公司地点;面试当天,父母陪孩子来面试,包载送。这种情形几年前就有了,现在更严重。”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接到一位即将上班的职员父亲打来的电话,说孩子不来上班了,原因是薪水不划算。孩子的薪水是2000令吉,每个月上班的交通费约需800令吉;然而,父亲每个月给孩子的零用钱是1500令吉,换言之零用钱比薪水更划算,便要求公司把薪水提高至2500令吉。
“我觉得太荒唐了!这种对孩子过于保护的父母将导致孩子难以养成独立的性格,父母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探索,以具备个人发展的基本素质。”
同辈影响的效应
另外,同辈影响也是因素之一。现今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上大学的机会,甚至到海外深造,五花八门的科系也任君选择。无论是上国内外大学或选系,跟随同辈的脚步可说是一种同辈影响的效应。
“在与朋友互相讨论时,有时自己会被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这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选择了就要坚持,不能因为别人而改变。同样的,一名大专毕业生步入社会,选择工作非常重要,不要选择不喜欢的工作。”
除了毕业生、父母和同辈,雇主也应检讨本身面试和挑选职员时的态度和谈吐,应向他们表现出信任感。
“薪水高不等于拥有快乐,我的目标是让职员工作得快乐!职员不开心,我们无法留住他们;留得住他们,因为他们工作得开心。”
黄镜维简介
早年毕业于加拿大,主修电脑科技。回马后的第一个10年里活跃于参与某私立大专的创立,也担任大专讲师及本地大学的客座讲师。第二个10年里参与发展改善大专的素质及软技能而开设训练中心,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近10年来也创办了科技外包公司,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给予时下的年轻一代。
自从两年前参与慈济的教育团体活动后,更进一步了解到如何与新一代年轻人沟通,与家人的共处,辅助父母如何陪伴孩子成长,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

报道:游燕燕/摄影:叶添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12-2024 06:46 AM , Processed in 0.12252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