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結束,昇平重現,吉隆坡中医界同仁廖沛如、黃守濂、雷家炎、饶师泉、岑君任、许第才、王进洪、叶蓀伯、罗可人等有感海外中医学术日見式微,若不急谋中兴,前途难堪设想,为使此数千年之宝贵学术发扬光大,是年10月,举行座谈会,一致主张成立筹备会,推举专员,负责起草章程,即于是年12月19日,召开成立大会,定名为雪兰莪中国医学会。
1947年,以学会会员为基干,扩大范围,邀请马来西亚中部各州的中医界共同參加,组织中马中医师公会,即于1948年元旦宣告成立,同时学会易名为马来西亚中国医学会。
中医师公会既经成立,其宗旨及职员、会友,皆与马来亚中国医学会相同欲使互作专一,始有二会合并之议。爰于1953年9月20日召开会员非常大会,一致贊成并入中马中医师公会,将马来亚中国医学会名义撤消。旋在1954年元旦,在简省而隆重之仪式中举行移交典礼,自是厥后,马来西亚中国医学会与中马中医师公会,逐合而为一,永为中马中医同仁之大家庭焉(编按:中马中医师公会自1989年1月30日易名为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
本会身为专业中医师团体,除了积极创办中医教育培训中医接班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外,更以行动维护來自中医发源地中国的中医专家教授们的崇高声誉,以及我国中医药健全的发展,于1992年度的会员大会通过本会的严正立场,即:“本会非常欢迎外国中医专家教授前來我国作真正的学术交流,但是反对个人或商业机构以学术交流为名,实则利用中医专家教授作商业性质的临床活动牟私利。”
2004年12月,卫生部成立传统及辅助医疗单位(Bahagian Perubatan Tradisional dan Komplementari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Division),并于2004年12月6日正式委任本会为执业医师团体的地位(Badan Pengamal),有权力鉴定(Certified)及发出“年度执业准证”(Annual Practicing Certificate,简称APC)。
2008年3月23日第61屆常年会员大会,认为“中医师”是一个专业,故“马来西亚中医公会”正名为“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最为贴切,获得会员表決通過。
创办中华施诊所暨主持马来西亚中医学院
本公会本著继承中国传统医学精髓,发扬中医学术及培养中医人才的宗旨,于1954年创办中华施诊所赠医施药以救济贫病。(编按:详情请参阅“中华施诊所”栏)
翌年,本会协助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创办马华医药学院(于1992年易名为马来西亚中医学院) 并管理一切教学事务 。(编按:详情请参阅“马来西亚中医学院”。)
設立中華施診所中醫教育基金
自1991年3月9日起设立中华施诊所中医教育基金,並并成立管理委员会;其宗旨为支援我国中医教育的发展。凡慨捐中医教育基金RM20, 000即以捐款人芳名为其成立獎学金,自成立截至2005年,共设立18份奖学金,其名如下:
设立中医师针灸专业学会 1990年8月5日,本会为了加強針灸学术交流,成立马来西亚中医师针灸专业学会。该学会于1990年12月4日被世界針灸学会联合会在法国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接受为会员。(编按:请参阅马来西亚中医师针灸专业学会)
学术活动
1984年4月7日及8日,本会联合雪兰儿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及其他团体在吉隆坡联邦酒店举办马来西亚第一届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共有530人参加。此次大会最成功之处,是把发扬中医药学术纳入发扬中华文化的轨道上。中医药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发扬中医药学术亦即发扬中华文化。 (编按:有关历年来本会主办、协办的各大小型学术活动资讯,请参阅“学术活动”栏)
新会所的落成 配合新世纪的发展,我会于2012年将会所搬迁到新启用的中华中医院。(编按:请参阅中华中医院) 其他 1985年1月20日,本会第38屆常年会员一致通過"设立会员子女奖励金",其宗旨为鼓励会员子女努力求学、注重学业,以期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