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53|回复: 32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1-2012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乘”是指运载工具。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释迦牟尼圆寂后约百年时间,佛教徒中的一些人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形成了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大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大乘佛教就是从佛教部派的分化中产生的。大乘佛教信徒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涅般木境界之彼岸,“救渡一切众生”成就佛界,而贬坚持原始教义,只求“自我解脱”的教派为“小乘”。?
  大小乘之区别主要在于“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和传教士,是唯一的佛,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追求“自我解脱”,“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以建立净土佛国为目标;在修习方面,小乘以“四谛”,十二因缘为主的修行方法,大乘主张以六度(即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般木彼岸的方法或途径)为主的菩萨行。




请问其他大大的意见是否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1

法师我现在貌似在大乘小乘上面有所迷惑了。我理解的小乘佛教就是礼拜菩萨的那种,大乘佛家就是修智慧,悟道的。曾看过一位法师写的经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只能选择一种。是否是这样呢?我狠迷惑。我读金刚经,自己理解就是大乘的思想,既然佛不是佛只是名为佛,那么就是说不需要拜佛了?佛祖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寺庙烧香 拜佛还原又如何解释?难道我不应该去寺庙烧香许愿么?热盼法师指点迷津。阿弥陀佛! 法师智渡 答: 佛教无“大”“小”,众根得普度。为何还有大、小乘之别呢?佛住世时即曾呵斥小乘之心(只为自己求解脱者),提倡大乘思想(解脱自己、同时也要帮助他人到达解脱的彼岸)。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只能选择一种”的说法是不应理的。能解脱自己、同时也要帮助他人到达解脱的彼岸值得提倡,只为自己求解脱也无可非议。佛当时的呵斥对象是已解脱了的阿罗汉,是为了让他们转“小”向“大”,行菩萨道,断除习气,获取佛果。对凡夫信众而言,切忌自己选这选那,而是要寻求善知识,皈依、受戒、依止学法、学佛。
佛是名为佛,不“名”为佛,你又如何知道?一切事物皆然。拜佛是折服“我慢”的基础法门,也是生起恭敬心基本途径。
《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破罗汉执着的,让他们得入如来智海、见如来法身。
去寺院进香许愿是我们凡夫地的众生行为,也是信、愿所表,可以随缘而为,安住正信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2

在《西游记》第12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中描写,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来到东土大唐,得知唐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水陆大会,便化作一僧人,卖袈裟和锡仗。唐太宗计划买下袈裟和锡仗,给正在讲经的玄奘和尚。菩萨说,贫僧有愿在前,果有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不要钱,愿送于他。今见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况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扬大法,理当奉上。便将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送给了太宗皇上。于是唐太宗将袈裟送与玄奘,神采奕奕的玄奘穿上袈裟正讲谈佛法,观音菩萨来到经堂,说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王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当唐太宗兴奋地问大乘佛法在何处时,观音菩萨说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然后飞上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云上。
在小说里,唐僧是为了唐太宗取得大乘佛教经典,不畏艰辛西行取经的,也成了唐僧所遇到九九八十一难的直接原因。明显反映出作者对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不同态度。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什么本质不同?小说借用观音菩萨的话说明大小乘佛教的不同特点,应该说并不十分准确。真正说清大小乘佛教的区别和特点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两大宗派。严格地说,大乘佛教实际上是北传佛教自己的称谓,南传佛教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此现在佛教界一般把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把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大乘佛教是经阿富汗等西域诸国,传到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南方傣族等少数民族的。
什么是“乘”?所谓“乘”是指古代乘载的车子。如中国战国时期将“千乘之国”称为大国。即:具有一千辆以上战车的国家,这是大国的象征。大乘就是大的车子,是载人多的车子。小乘就是小车子,是载人少的车子。因此,大乘佛教在教义上重视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佛教着重自我的解脱。注重通过自己的修行,彻底摆脱六道轮回之苦,断除烦恼,灭绝生死。小乘佛教又称声闻乘,这是因为小乘佛教着重在闻佛之教始得开悟的缘故。所谓声闻是指弟子了。大乘佛教特别发扬了菩萨行的人生观,要求修行者抱着广大的志愿,不仅要使自己摆脱六道轮回之苦,还要将一切众生一起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最终的安乐(自度度他)。同时,大乘佛教在灭谛上进一步强调“无住涅槃”,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止地安处在涅槃的境界。大乘佛教可以运载广大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按照佛教传说,佛陀在“涅槃”前,弟子们都为即将失去导师而悲痛。佛陀教弟子们不放弃努力,依靠自己,以教法为导师。那么什么是教法呢,当然就是佛祖每次给众比丘宣讲的佛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涅槃”后,佛的弟子集中了五百比丘,对他的教法作了统一的整理。在大迦叶的主持下,在王舍城,对佛的教诲进行了第一次结集。由“执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律,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经,然后,合诵认可。这就是最初的经藏和律藏。这以后又出现了佛教论师解释“经”的“论”,形成了“论藏”。“三藏”和起来就是佛教经典。在《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经常被称作三藏呢,是因为唐玄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称之为三藏法师,简称为三藏。
当初佛在布道的时候,由于佛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情况不同,文化修养不同,佛只能因材施教,相机说法。这就造成了每次说法不一样。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听受的不同,或因个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解悟的不同。这就给教团分裂留下了种子。佛寂灭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僧团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到佛寂灭百年时,就有了毗舍离城的第二次结集,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多年的事。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按南传佛教史书记载,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耶舍,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东印度跋祗族比丘劝令在家的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他认为比丘接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受到跋祗族僧众摈斥。
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西印度上座部七百比丘们云集在毗舍离城,对跋祗族提出十条新戒律重新审定,宣布包括“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为非法。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是在僧团中有地位的领导阶层,他们组成了佛教“上座部”;坚持改革教义的一派则组成了“大众部”。当然,两派的矛盾除了戒律方面的争论外,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也是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扬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的不同发展。
大众部成为以后兴起的大乘佛教的先驱。因此,严格地说,将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或大众部佛教;将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更为准切。
应该说,佛教经典《阿含经》大体上反映了佛陀言教的原貌,属于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已经与原始佛教发生了很大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我的认知,世俗人的眼里,大乘跟小乘最大的分别是

-大乘是修菩萨道的,就是渡世人的。
-而小乘就是自己解脱变罗汉那种。

我不会用深奥的言语说明,不过大抵上都是这样。


其实有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
就是你自己都渡不了了,还如何去渡人呢?

所以我的看法是,自己先度自己,真的得道了,你自然而然会想去渡别人,因为你已经有本事了。
所以说很多人说小乘的感觉很自私,自己度自己而已。自己解脱而已。其实不然的。

现在LPT还不是有回来度人吗?


当你去到罗汉的境界后,你本身就会有那颗想继续度人之心,如果你够慈悲的话。
所以其实没有所谓的小乘或大乘的,都是人分出来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庆同 + 5 我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11-2012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庆同大大你是大乘还是小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lasmo 发表于 7-11-2012 12:33 PM
庆同大大你是大乘还是小乘?

這是問題点............

庆同大大閉関了這幺久 、看来是悟到了吧?
也是時候把收藏的佛牌拿出分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1-2012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好文章,
不管大乘,小乘先把自己心性培养好,呵呵,
修身养性去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到晚說小乘(HINAYANA這句詞出自大乘,上座部THERAVADA從來未承認過屬小乘)自私,弘法教禪不就是在教化眾生如何修解脫道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04: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lasmo 发表于 7-11-2012 12:33 PM
庆同大大你是大乘还是小乘?

我是 小小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04: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kmplan778 发表于 7-11-2012 01:10 PM
這是問題点............

庆同大大閉関了這幺久 、看来是悟到了吧?

不是我开窍,是因为最近我的一位兄弟说他“皈依”了!

说;见到lp不用拜了(除了祖宗)  我就好奇去找了找。。。。
本帖最后由 庆同 于 7-11-2012 04:5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urrylee 发表于 7-11-2012 01:27 PM
谢谢分享好文章,
不管大乘,小乘先把自己心性培养好,呵呵,
修身养性去咯

就是因为一些原因,让我更了解。 了解之余 也顺便骗骗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庆同 发表于 7-11-2012 04:45 PM
不是我开窍,是因为最近我的一位兄弟说他“归依”了!

说;见到lp不用拜了(除了祖宗)  我就好奇去找 ...

皈依了不是更加要敬僧吗?

佛说要敬佛,法,僧。。。这三宝。

你的兄弟自己内心分派系了。大乘跟小乘。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tangwl2004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留手 发表于 7-11-2012 01:52 PM
一天到晚說小乘(HINAYANA這句詞出自大乘,上座部THERAVADA從來未承認過屬小乘)自私,弘法教禪不就是在教化 ...

我也是在学习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唔留手 + 1 我不是說你,是指一些極端大乘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ntauong 发表于 7-11-2012 04:51 PM
皈依了不是更加要敬僧吗?

佛说要敬佛,法,僧。。。这三宝。

我也是有这样的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1-2012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 “皈依” 与否 我本人认为最重要是还有祭拜祖先,华人的习俗!


不要为了女人而去改奉其它宗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gaolin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庆同 发表于 7-11-2012 05:05 PM
不管 “皈依” 与否 我本人认为最重要是还有祭拜祖先,华人的习俗!

树有根水有源,拜祖先不是为了得到保佑而是要明白感恩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ntauong 发表于 7-11-2012 11:34 AM
就我的认知,世俗人的眼里,大乘跟小乘最大的分别是

-大乘是修菩萨道的,就是渡世人的。

可惜这点去到佛教法音那里会被北传的shoot到不认家
只有南传北传什么大小乘~何必自命清高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tangwl2004 + 5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2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手王 发表于 7-11-2012 06:33 PM
可惜这点去到佛教法音那里会被北传的shoot到不认家
只有南传北传什么大小乘~何必自命清高

可能是有分“大or小”
感觉上太不平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命理运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11-2025 10:19 AM , Processed in 0.198373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