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6|回复: 0
|
经常抱孩子好不好,会不会集太多“人气”?
[复制链接]
|
|
很多妈妈怕养成抱癖,在婴儿长到2个月时,都尽量不抱婴儿。她们把房间整理得漂漂亮亮,摆放许多玩具,就是为了让婴儿养成在床上老实睡觉的习惯。因此,除了吃奶、洗澡之外,就尽量不抱婴儿。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婴儿的运动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尤其是乖乖的婴儿,既不生气也不哭闹,当然也就不用抱了。可是,由此小儿会抬头晚、起坐迟。婴儿到了2个月时,每天累计应抱2个小时左右。抱起来时,想看东西的婴儿就要使用颈肌。婴儿被抱着时总是想立起身体,这样就可以锻炼背肌、胸肌和腹肌。婴儿高兴时还会活动双手,这样胳膊的肌肉也就得到了锻炼。因此,常抱小儿对他的运动机能的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抱起小儿时,不要光在屋子里转一转了事,除了寒冬和刮风下雨天之外,最好带小儿去室外。早春、深秋、冬天可以让婴儿晒太阳,但在其他时候不要让婴儿直接受阳光照射。晒太阳时应让婴儿躺在婴儿车中,如果抱着,妈妈的体温和阳光的热量加在一起,会使婴儿体温过高。
常抱婴儿除能促进其运动能力外,还可以开阔婴儿的眼界。老躺在床上的婴儿,其视力范围很小,不利于眼睛的发育。常抱婴儿,使他可以看到室内花花绿绿的东西,尤其到室外,可以看到飞跑的汽车,五颜六色的花草,还可看到别的孩子玩耍,对婴儿来说是件很愉快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刺激婴儿的视力,也可以增加眼肌的活动,既刺激了视神经的发育,也可协调眼肌的活动。 在国外,特别是日本,年轻的妈妈要用很多的时间做家务,还要亲自哺喂照料孩子,不可能把孩子抱在手上。他们总是把孩子放在堆着玩具的小床上,任他自己踢蹬玩耍。能坐以后,大多在地上、草地上玩或坐在车上玩。会走以后跟在大人身后,或在自己的小桌子旁玩。因而,国外孩子会自己玩的时间要比我们的孩子早,独立性培养也早得多。
最近,国外有些心理、教育学家认为,孩子受到抚爱不够,提出所谓“皮肤饥饿”,成人的抚爱是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需要。有一个孤儿院,专门请一批老太太轮流抱孩子,一段时期后,本来发呆的孩子活泼了,沉默的孩子发出了笑声。“抱”确实可以满足孩子“抚爱”的需要,密切亲子关系(这在中国是不沉问题的)有些年轻妈妈,听到外国都提倡抱孩子,在月子里“爱不释手”抱着新生儿入睡,满月后自己的两条手臂酸疼难耐。而且一直抱在手上对婴儿的发育是不利的,不仅影响睡眠习惯,还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习惯于抱的孩子,3个月附卧头抬不高,更不要讲爬行了。有些地区由于母亲要从事劳动,就将婴儿系在背后,这对骨骼尚未发育好的婴儿来说,时间长了也是不利的。
婴儿是需要抚爱的,那应体现在孩子睡醒后,换尿布和吃奶时的温和对话,喂奶后可以在妈妈身上玩一会儿。将入睡前要放在床上,训练他自动入睡,或唱些催眠曲,轻轻拍拍。随着月龄的增大,孩子醒的时间长了,要让他有自己在床上或小车里玩的习惯。成人在身边。婴儿哭闹原因很多,如果不是生理原因,那么面对着说说话,给些玩具,孩子能止住哭声。如果一哭就抱,养成一直要抱的习惯,纠正起来就要费大力气了。妈妈们,你们会经常抱孩子吗?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