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006|回复: 12

关于历史价值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3-2012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史地论坛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也对历史小有兴趣。但我看了这里的一些帖子,多是讨论一些具体事件或具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但未曾看到一些讨论历史观或针对历史的一些价值观或观点的帖子(或许我还没爬完帖)。我想说的是我们应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历史属于一个非常大的学科,大至政经文教,小至市井生活。对于历史,我相信我们可从历史中掘取一些什么东西,好了解并时时反省自己。我觉得历史应做到不偏不倚,即我们并不能以自身情感来看待它,因为这样它就会失准。或许我们现有的历史都是活在别人口中、记载中或基于考古文物的一种推断,但我时时会怀疑,难道它们说的就是绝对准确吗?难道历史仅仅就是这样一回事吗?还是,历史就是一幅图,每个人看了都有每个人的见解?
或许我并不能表达得很清楚,因为此话题好像有点抽象,但仍希望请教这里的高手朋友们。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2012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yik89

要对历史作出评价是非常困难的,你比须懂得那历史的前后和经过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基于考古文物的一种推断,但我时时会怀疑,难道它们说的就是绝对准确吗?

我们不是历史专家,我们的历史知识还不够深渊,很难去怀疑它们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012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ewis王子的回答。是的,或许我们不是历史学家,所以仍未有足够的能力或资格去质疑别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我了解。但,我的意思是,其实,潜藏在这一些历史研究或考古研究工作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是否考察古人的生活习惯?还是追溯历史,找回我们的那个根?还是以这一种种的发现或研究成果作为我们当今生活的一个参考?又抑或是见人见智?这里并不含质疑的成分,就只是纯粹好奇,为什么有些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能够毕其一生都致力于考古或历史研究的工作?当中又有什么一直在推动着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12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想知道人类的根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12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历史,我相信我们可从历史中掘取一些什么东西,好了解并时时反省自己。
yik89 发表于 29-3-2012 14:23


很好的想法,加油!

我觉得历史应做到不偏不倚,即我们并不能以自身情感来看待它,因为这样它就会失准。或许我们现有的历史都是活在别人口中、记载中或基于考古文物的一种推断,但我时时会怀疑,难道它们说的就是绝对准确吗?难道历史仅仅就是这样一回事吗?还是,历史就是一幅图,每个人看了都有每个人的见解?

   
先跟你討論別的東西,何謂不偏不倚?

根據你的想法,我推斷出,每件發生的『事情』,都有一個『中立點』,也就是你口中的『不偏不倚』
打個比喻:『428吉隆坡舉行了BERSIH3.0集會』這句話是符合你的不偏不倚的原則,因為這句話只做了一個符合已發生的事情的陳述。
衍生下去,我們的歷史將會變得簡單得多,因為歷史很多文字的描述不在事情,而是作者對事情的觀點。
打個比喻,作者A:『428吉隆坡舉行了BERSIH3.0和平集會』
vs

作者B:『428吉隆坡舉行了BERSIH3.0集會,最後演變成暴亂

有最簡單的增加一個形容詞,或者附上自己的結論,整個論述將變得不一樣,那這個肯定不在你所謂的『不偏不倚』的行列中,因為作者已經為事情加入自己的看法,再通過你的視角去解讀,你會發現你接受到的資訊已經和原本的不一樣了

那這個事情是好是壞呢?
我只能說是必要的,因為歷史除了研究事,更重要的是研究『人』
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知』,而後每個認知就會生成自己的『事實』
故當每個作者去論述歷史的人事物,當作者的認知和已發生的人事物產生共鳴,作者會用上含褒義的用詞;反之,當發生了分歧,就會發生詆毀,貶低的事情發生了。


再論『客觀』vs『主觀』
何者客觀?何者主觀?
如果很嚴格的去定義這兩者的區別,主觀將是所有人本省自己的認知認定的事實,而客觀則是事實的本質。
可惜的是,二分法用在我們的歷史並不恰當,因為人類的行為有太多的灰色地帶,哪我們又該如何去歸類何者是事實,何者不是事實?
人類的群居性讓我們有了最大的妥協:大多數人認為的主觀正確,將成為這群人的客觀正確
打個比喻,大部分的人認為偷竊是錯誤的(主觀),故偷竊是錯誤的(客觀)。
這樣,我們的歷史除了視角外,加入了主客觀因素

再談 不偏不倚=客觀?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因為不偏不倚是不變的,但我們的客觀確實不斷的在改變。
數百年前的漢人以中華上過自居,今天呢?
那事實是什麼?客觀事實是什麼?主觀事實又是什麼?

最後我想說的,歷史要不偏不倚基本上不可能,客觀還可能
而要達致客觀的話,多讀是唯一的正途,聽所有人的故事,你的圖畫才會完整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ewis王子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5-2012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ryking 于 3-5-2012 06:11 PM 编辑

我觉得读历史,不应该带有立场。
历史只有因果,没有对错,带有立场的读历史,反而容易陷入情绪当中,不能正确解读历史。
当然,就如楼上所说的,要做到完全不带立场,是不容易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7-2012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1267.photobucket.com/albums/jj547/vincelyw/?action=view&current=RenaultsOriginalAlpineHitstheRoadswiththeAlpineA110-50_0.jpg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12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unJun04035 发表于 30-4-2012 01:32 PM
很好的想法,加油!

版主是历史系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8-2012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ewis王子 发表于 20-8-2012 07:21 PM
版主是历史系的吗?

小编的历史是自修得来的

也不是通过正规课本,更多的是连续剧,电影,传记,维基等等来源
正如我所说的,我坚持的是多看多读多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8-2012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說馬來西亞的史學方面的書籍。(我只中文版本,英文,國文市場我還沒去調查)實在很匱乏。
史觀,這種事,有“觀”就是主觀的意思了。
政教文經還是市井小民,沒有大小之分,都是很重要的歷史。
政教文經其實就像我們說的大道理,但是市井小民、衣食住行才是生活的實在。
所以目前史學的趨勢是衣食住行多有研究——術語是=新文化史
再回頭談主觀、客觀。 所謂客觀的歷史,若以西方史學史的角度談,是德國的ranke開山的。
那是17世紀籠罩下的結果(17世紀是科學時代),所以史家相信可以有“終極的歷史”(就是絕對客觀的歷史,或稱歷史主義)
然後19、20世紀,中國西學,打到孔家店之後,我們就承接了西方客觀史學的發展。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相信客觀歷史的根源。
但現在史學趨勢是,一定要有主觀的成分。
有『一切的歷史都是思想史』及章學誠所言“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
一切的歷史都是思想史,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去想過去人的思想,我們才可能懂得為什麼
章學誠之言,就是說整理史料,互相比較只是功夫,所謂史學就是司馬遷言“察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所謂史學,就重要就是:成一家之言。
但這不是說胡言亂語的成一家之言。
是要以史料,盡力拋棄主觀成見,寫歷史。那在西方叫:科學的歷史。
因為最後重是成一家之言,所以,歷史必定是主觀的,但是我們客觀在於我們對待史料與自己的偏見。
這是目前的歷史發展趨勢。
小的才歷史系大一,明年大二。(台灣師範大學)
我得到的歷史發展趨勢是如此,但回想馬來西亞以前在書局工作的經驗。
那方面的書少的多.

樓上有人提及,多讀。
這個很重要!我們在歷史的術語是:博學
博學作歷史,一直是歷史系的治學方法之一。
所以,多讀,實在之重要。

以上都是我個人一年史學訓練下的心得。希望給有興趣的人一點意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8-2012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冀 发表于 27-8-2012 05:44 PM
只能說馬來西亞的史學方面的書籍。(我只中文版本,英文,國文市場我還沒去調查)實在很匱乏。
史觀,這種 ...

哇,修读历史系,我很喜欢历史,但我父母绝对反对我在大学修读历史系! 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8-2012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玩是沒有啦= = 整天看書....
出來有沒有用我也不知道。 是會被訓練得頭腦清楚。
但是出去什麼也用不上zzz 除了研究zz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2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历史价值观就是我们能够从读历史中得到的教训与经验。但是,东西方史学家的诠释往往不同,所以造成同一件事情往往会有很多的争论。哈哈,小弟不才,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03:38 PM , Processed in 0.14476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