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4-3-2012 09:13 PM 编辑
方言流失與華語
2012-02-22 08:59 作者 : 許運發
早前各方在討論“方言流失”課題時,有論者將今天“方言式微”的困境歸咎於70年代展開的“多講華語,少說方言”運動,完全漠視當時此民間運動的歷史因素、華教處境及華社意願,甚至說“華語入侵家庭‧方言岌岌可危”、“20年來強調學習華語,使家庭母語消失”雲雲;一味以負面的觀點“冤枉”華語為“罪魁禍首”。 其實,即使完全不理會當時的現實環境,鼓勵華族講華語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正如巫族講馬來語、印族講淡米爾語一樣,何錯之有?而少說方言並非禁止說方言,何錯之有?令人感慨的是:時至今日,有識之士尚能以華文洋洋千言寫文章,誰敢說與當年“多講華語”及80年代的“講華語運動”效應無丁點干係? 事實是:30多年來,廣東方言蓬勃發展成為最強勢方言,本地至少有一個以廣東話為主的廣播電台,排山倒海的香港製作廣東方言連續劇更不在話下,這說明了,華語縱然給力也未能克制方言的流行。而越來越多的閩南(福建)方言連續劇接二連三在本地有線和無線電視頻道如火如荼地播放,在在顯示福建方言前景看俏。由此可見,華語和方言是可以共存共榮的。 不過,在所謂“搶救”方言鄉音的同時,切莫忘記:在馬來西亞,華語成為華族的共同語,在教育倫理上成為華族的母語,是歷史的抉擇、是民族文化的根本與尊嚴,更是政治上必爭的權益,非任何籍貫方言可替代。而這一切,與海峽兩岸三地的語文政策毫不相干。 應當關注的是:當今華文水平普遍下滑,一旦某一籍貫方言強勢興旺、一言獨秀時,會不會發生類似香港肇起的普粵之爭或如沈志偉君所寫的: “去年2月,某地客家公會主席指該地的客家人已經被福建人同化,而呼吁客家人不要用福建話和家人溝通。這使筆者想起台灣的語言紛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台灣就是因為閩南與客家兩大民繫在語言課題上相持不下,導致閩客雙語的地位未能躍升。北京話(台灣稱國語)的地位因此仍然凌駕兩語。”(〈復興語言從成長地認同做起〉2012年1月10日《言路》版) 話說回來,其實方言之所以式微,理由很簡單:任何語言,倘若無使用之必要或無使用之價值便趨向式微。誠如文史作者孫和聲說的:“眾所皆知,語言是種‘用進廢退’(speak it or lose it)的東西,多用則靈,少用則生疏。理論上看,由於科技進步,互聯網普及,影視產品也很普及,真有心要學一種語言或方言,並沒想像中那麼困難;問題反而是,知識、娛樂等選擇太多,若無堅定意志,年輕人恐不願把太多時間,花在物質回報相對小的方言學習上。畢竟,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許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