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23396|回复: 354
|
选出最喜欢的姓氏。
[复制链接]
|
|
|
请投下喜欢的姓氏吧,及解释为什么喜欢那个姓氏。
但如果没有以上的选择也写下喜欢的姓氏及解释为什么喜欢。
[ Last edited by 世界之光 on 11-3-2005 at 06:09 PM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3-2005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之光 于 11-3-2005 06:07 PM 说 :
请投下喜欢的姓氏吧,及解释为什么喜欢那个姓氏。
但如果没有以上的选择也写下喜欢的姓氏及解释为什么喜欢。
[ Last edited by 世界之光 on 11-3-2005 at 06:09 PM ]
三国演义是我祖宗写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11-3-2005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
宇文、轩辕、诸葛、东方和宗政这些复姓。。。
其它的复姓我也喜欢,而这些是比较喜欢的。。。!
我觉得复姓念起来很好听很特别也比较稀有。
比方说“桓公、盍益、澹台、徐離、濮陽、万俟、
公羊、太叔、申屠、單于、尉遲、钟离、
长孙”等这几个姓氏,很少人会有,也很少听过。 |
|
|
|
|
|
|
|
|
|
|
发表于 11-3-2005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2-3-2005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05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复姓里还是欧阳比较有名。但是姓氏是如何出现的??不知大家可以说说的姓氏历史呢?
[ Last edited by 世界之光 on 12-3-2005 at 02:23 PM ] |
|
|
|
|
|
|
|
|
|
|
发表于 12-3-2005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李~
当然喜欢李...
我也喜欢河
(我没打错,你也没看错,是河水的河)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05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到目前为止吕姓还没人投选呀。应该是很少吕姓网友在cari吧。 |
|
|
|
|
|
|
|
|
|
|
发表于 12-3-2005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之光 于 12-3-2005 02:20 PM 说 :
在复姓里还是欧阳比较有名。但是姓氏是如何出现的??不知大家可以说说的姓氏历史呢?
[ Last edited by 世界之光 on 12-3-2005 at 02:23 PM ]
我就打个比方:
比方说“吉氏”
1。即为"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载,南燕国為姞姓,其地亦即燕县是也(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后改为吉。
2。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根据《元和姓慕》所记载,周宣王時有功臣尹吉甫,其之孙以祖父的字"吉"为氏。 |
|
|
|
|
|
|
|
|
|
|
发表于 13-3-2005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3-3-2005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伤脑筋哟~~我投错票了!!!!
我不小心投给了“陈氏”,其实我也没有不喜欢也没有必要不喜欢,只是,我会觉得“李氏”不错....
我的姓氏比较不普通,楼主也考虑一下把“邢氏”列入下去吧!! |
|
|
|
|
|
|
|
|
|
|
发表于 13-3-2005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lurMonkey 于 11-3-2005 20:27 说 :
我喜欢
宇文、轩辕、诸葛、东方和宗政这些复姓。。。
其它的复姓我也喜欢,而这些是比较喜欢的。。。!
我觉得复姓念起来很好听很特别也比较稀有。
比方说“桓公、盍益、澹台、徐離、濮陽、万俟、
公 ...
小妹我姓黎。。。自然选择黎了!不过小妹我也赞同BlurMonkey的看法!(即是复姓蛮好听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5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马,我选马!
马姓典故:
邯郸曾是赵国的首都,汉族马姓的起源和这座都城密不可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能征善战,由此引出了一段马姓由来的故事。
赵奢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盖世的,他因为和齐国、秦国交锋都取得巨大胜利,因此,他被评为战国七雄八大名将之一,赵惠文王就把赵城,就是邯郸这个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个叫马服山,就把这个地方就赐封给赵奢了,因此,赵奢就叫马服君,马服君的后人呢,就把邯郸赵国的贵族都迁到了咸阳,而且封马服兴为宗使,马服兴认为马是岳之首,于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马了,所以,马姓是从赵姓里分衍出来的。
马姓曾经名人辈出,汉族、回族、满族中都曾涌现出了知名人士,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汉显帝皇后等。而回族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郑和,他原名叫马和,明永乐二年赐为郑姓,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史记载的航海家。
马姓在第十九位,来源有三,出自嬴姓,其始祖为赵奢,马姓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马姓是44位,到现在统计是第十九位。
邯郸西郊,这里是汉族马姓的发源地马服山。
马融的时候,就给他赐封为扶风茂陵,当时是重合侯,所以他又举家从咸阳迁到扶风茂陵,所以天下马都认为茂陵是自己的发源地,实际上这个地方马姓不多了,因为都进入关东了,都迁到关东去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5 0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顏,我也給大家介紹顏氏的典故。
顏氏家世兩支 皆為黃帝后裔
關于顏氏的輝煌家世,《姓纂》以及《通志》等書都有十分詳盡的記載:顓頊帝的兒子叫作稱,稱的兒子叫作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和吳回兩個兒子,都先后擔任過帝嚳的火正,也就是所謂的祝融氏。其中,吳回的兒子陸終,又生了六個兒子,依序為樊、惠連、竹錢、萊言、晏安、季連,而到了周武王興師滅紂廣封諸侯之時,就把老五安的一個叫作挾的后裔,封在邾地,亦即現在山東省鄒縣東南的地方,最初是魯國的附庸之國,后來傳到夷父的時候,由于夷父的字為顏,《公羊傳》就稱他為顏公,所以夷父的子孫也自此以“王父字為氏”而姓顏了。
不過,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顏氏還有另外的一支。該書是這樣說的:“出琅琊,本自魯伯禽,支庶有食采于顏邑者,因而著族。”
這一支顏氏,始祖是伯禽,而伯禽是周初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兒子,由于周公被周天子留在京城輔佐王室,就把他的長子伯禽封在魯國,地位尊貴而榮耀。因此,這一支顏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功在傳統文化的周公,乃至聖君周文王,其家世背景,同樣的光輝異常。
如上所述,顏姓有兩支不同的來源,一支是源自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一支是源自周公的兒子伯禽,可是,如果再往上推溯,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姓姬,而周文王一家人也是黃帝的姬姓后代,則算來算去,兩支顏氏的得姓方式與時地盡管有所不同,但實際上根本都是同一血緣的黃帝后裔。兩支顏氏,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全都發源于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怪不得在先秦時期出人頭地的顏姓人士,不是當時的魯國人,就是齊國人。
先秦時期的顏氏名人,有如天上隱約閃耀星辰,雖然距離得那么遠,但千百年來光華依然,其中最大最亮最受人仰慕的一顆星星,恐怕要算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了。顏回生前,一再受到孔子的贊揚,死后,更受到億萬人的敬仰,尊他為儒家思想的典范,從不會有人表示反對。
顏回的后代,跟孔子的后代一樣,也是排行一定,所以追溯起來脈絡分明,這一點,當然也是他們比其他姓氏幸運的地方。
稍后的唐朝初年,顏回的后裔又以大學者顏師古開始,學問事功兩稱不朽,使得顏氏的名氣自此深入民心,顏師古是顏回的第三十七世孫,他對于傳統學朮的貢獻少人能及。
顏真卿更加大名鼎鼎了,他不但以一手筆力遒勁的正草書而留芳百世,他一生忠于唐室的赫赫事功,更值得大書特書。
歷史上的顏姓杰出名人,真是多得不得了,除了自顏回一脈以下的上述諸顏之外,另外像南北朝時宋朝的顏延元,以及清朝的顏元,也都是成就十分了不起,功在傳統文化的文人。 |
|
|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5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姓家谱介绍
小邾派颜氏家谱的起源当在周朝小邾国国君颜友受王封之后。 颜友作为小邾国的开国君主,颜氏必定以始祖供于家庙,其后每代袭爵位的继承人也必定按顺序记录下来供在家庙中。代代相传,这便成了家谱。
周朝之前,姓氏继承权规定十分严格,所以早期的家谱只有宗子才有权续写。随着姓氏继承权的扩展,修家谱权也渐渐开放。到了唐朝,凡有条件的人都可以续修本支派的家谱。颜真卿在唐代续修的家谱便是一例。 颜真卿在续修家谱时,对颜姓的起源又作了一次考证,指出旧谱所记颜姓始于小邾子颜友是可靠的。颜真卿修的这部家谱在当时及后世都十分有影响。宋朝欧阳修曾在给王深甫的信札中说“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说明虽历经五代之乱,士大夫家谱大都佚失,而颜氏家谱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宋朝时出现了“人人自求其家”的寻祖续谱风,因此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家谱。颜氏以宗子为核心的家谱,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扩展,把宗子之外的支庶子尽量收入家谱,但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远离宗子居住区的颜氏族人仍不能进入家谱。于是出现了以居住区域为主的支谱。这类支谱大都尽力寻找从一世祖颜回代代相传的脉络,理清本支派的传递主线。也有的因史料缺乏只记现状。这些支谱大都成了元、明、清各代续谱的依据及某些支谱的源头。唐开元二十七年诏封颜回为兖国公,并在封地内为颜子立庙,由颜氏宗子守庙,主管四时祭奠。在经历了数次迁徙之后,宗子又回到了祖籍。五代时宗子后裔颜文威、颜文蕴、颜文铎隐居峄山。到了北宋末年,皇帝赵构迁都,颜氏宗子颜尧为首的十一公奉旨南迁亳州。在后来的颜氏家谱中称为南宗。故里颜姓在曲阜被占领后奉旨另立宗子奉祀复圣颜子,故里曲阜便以颜端之后为宗。元统一中国后以北宗为正宗。明朝袭用元朝旧制,以北宗为正宗,此后颜氏便只有正宗和南宗的说法,续写家谱时谪系家谱也不记载南宗传递情况,南宗则另立支谱。乾隆巳卯仲冬七十一代颜怀择在重修《颜氏谱序》中说:“五季之乱,徙居他方者有之。文威、文蕴、文铎三公隐鲁之峄山,归守宗庙。文威五世孙晓、岐等十一公俱南徙,不序列。文蕴二世孙匡、郎等四公失传。文铎三世孙曰端有三子,曰继、曰希、曰绍,自是之后,颜氏子孙皆继、希、绍三公之后矣。”
颜氏的家谱前二十三代:从颜回至二十三代颜盛,
一代回,字渊(一作子渊)。子歆。
二代歆,字少林,少博学,有才名。仕鲁为大夫,娶齐姜氏,子俭。元泰定三年奉旨从祀于复圣庙。
三代俭,字子勤,仕鲁为大夫。元泰定三年奉旨从祀于复圣庙。子威。
四代威,字子严,仕鲁为下大大,子(艹凡)。
五代艽,仕鲁为下大夫,子亿。
六代亿,仕鲁为下大夫,子岵。
七代岵,仕鲁为下大夫,子卸。
八代卸,字伯由。仕秦为大夫,子誉。
九代誉,舍人。子产。
十代产,有学行,楚项羽闻其名,聘之不就,终隐名林。子异。
十一代异,字世仁,汉大夫。子愚。
十二代愚,仕汉为卿士。子逵。
十三代逵,仕汉为大夫。子释。
十四代释,字季达,汉武帝时尚书郎,会稽都尉,书传作“驷”。子衷。
十五代衷,一作忠。郡功曹从事,巩令。子凯。
十六代凯,字季卿。张禹荐于朝,为安成太守。子邃。
十七代邃,字景深,郡上计吏。子龠。
十八代龠,字茂宗,州举茂才,子绰。
十九代绰,字参道,为太守。、子准。
二十代准,始仕,为从事,复高尚不仕。子阮。
二十一代阮,字怀珍,举有道,为著作郎。子亮。
二十二代亮,字世明,为郡督邮。见冀州刺史王纯碑。子敫。
二十三代敫,字士荣,州举茂才,官至御史大夫。子二,斐、盛。
明朝初期,故里颜氏人丁旺盛,为便于家族事务的管理把曲阜一带的颜氏族人按居住区域划分为若干户,每户推举户头、户举,自修支谱,建家祠。到清朝时才完成了故里十六户的划分。
故里颜氏十六户分布情况如下:
1.大宗户。家祠在翰博府西侧,颜子庙内,有谱碑。
2.泗皋户。宁阳县泗皋山。有林、庙、支谱。
3.嵫山户。兖州市,城西嵫阳山。有林、庙、支谱。
4.泗南户。旧名郑村户,曲阜时庄乡郑村。有祠庙、支谱。
5.陶村户。旧名颜家庙户,曲阜姚村西北。有祠庙、支谱。
6.巧泉户。旧名姚家庄户,曲阜姚村西。有祠庙、支谱。
7.坊上户。曲阜姚村西坊上村。有祠庙、支谱。
8.五泉户。旧名店子户,曲阜城南店子村。有支谱。
9.龙湾户。曲阜城西龙湾村,现颜家河口村。有祠庙、支谱。
10。萃溪户。旧名马厂户,姚村西北小颜庙庄。有祠庙、支谱。
11.泗上户。龙湾户分支。之载派五十九代时分出。
12.泗东户。旧名张庄户,之载派五十九代时分出。居姚村,有支谱
13.临泗户。旧名颜家村户,姚村镇颜家村。有支谱、家祠。
14.汉下户。曲阜城东北汉下村。有支谱、家祠、谱碑。
5.防山户。曲阜城东防山小马庄村。有支谱。
16.陶洛户。曲阜城东陶洛村。有家祠、支谱。
故里颜氏十六户不是一次分定的。五十六代时仅九户。五十九代分十四户。至六十一代才完成了十六户的划分。
今传《颜氏族谱》有康熙五年版、乾隆已卯版,实为陋巷十六户全谱,并非天下颜氏全谱。
1944年,复圣七十七代奉祀官颜世镛、家族长颜怀英、林庙举事颜锡桐、颜振(钅皇)等倡修颜氏合族大谱,成立了筹备会。会长颜世镛,副会长颜怀英,秘书颜振锂,职员颜士株、颜锡榕、颜士英、颜振怀及各户户头、户举、执事官等人。因时局变化,只完成了各户支谱,未能汇成总谱,此后资料损失惨重。
颜氏族谱一向为宗子、族长、户头珍藏,世上无余本流传。
近年来,西安、自贡、湖南的颜氏后裔,都曾派人携族谱来曲阜参加颜子研究活动。
续修家谱
家谱是家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了解后裔传承情况,族人的迁徙与分布。凡在谱者才能享受颜氏特有的待遇,如入三氏学或四氏学读书,享受科举的优惠,减免赋役等。对不遵祖训,违法乱纪,有辱族门的人一概不能入谱,家谱起到了清理门户的作用。 |
|
|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5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姓字辈
确立行辈。颜氏自六十一代起开始有行辈。故里颜氏遵守行辈最为严格。从六十一代起,行辈吉字是:
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
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
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守”字下还有吉字三十。
桃源江田颜氏行辈吉字是:
上昌盛世,玉振金声。
承先启后,克绍箕裘。
绳其祖武,万年受祜。
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安溪行辈吉字是:
宗鲁芳声远,支分裕后昌。
云乃功祖德,奕世昭贤良。
颜氏的介绍就到此为止,希望能让大家对颜氏有更深一点的了解。 |
|
|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5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我的姓氏,大家分享分享吧!!
邢氏周公後代 发源河北邢台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後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源流,是详载於《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後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南。这个国家在周代初年虽然有如昙花一现,国祚并不很长,到了春秋时代就被强邻卫国所并灭。然而,却为後世留下了一个声名响亮的邢姓,堪称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後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後,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当周公的邢姓後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後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後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後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後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魏文帝时的邢?99;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3-2005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5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3-2005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的祖姓---林姓,看来只有我一个人投选而已。 希望同姓人投选林姓吧。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