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96|回复: 1

寰宇追擊:全球退休老人暴增 養老求人不如求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2-2011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寰宇追擊:全球退休老人暴增 養老求人不如求己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世界上的人口結構正發生著史無前例的巨變。老齡化人口的增加不僅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退休觀念,同樣對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無論是被高福利透支的美歐,還是保障欠缺的發展中國家,退休就意味著再就業。老年工人、公司、各種政府乃至全世界,都在尋找應對這股「灰色潮」的最佳方式。

德國安聯集團發佈2011年首份《人口結構變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隨著「嬰兒潮」一代的美國人進入退休年齡,美國社會正面臨退休「海嘯」的嚴峻挑戰;而這股「巨浪」正在席捲歐洲和亞洲,退休養老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困局。
「預期壽命延長,老齡人口比例上升,『嬰兒潮』一代將在未來40年內對各國養老體系產生重大衝擊。」安聯集團董事局成員與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區域負責人勞夫在解讀《報告》時如是指出。
嬰兒潮(babyboom)這個詞的首次出現,主要是指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664」現象,即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嬰兒人口高達7800萬人。
勞夫認為,中國同樣面臨社會養老的巨大壓力。根據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10年發佈的《2009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億6700萬,占總人口的12.5%。《世界人口展望》預測,到2050年,中國僅60至65歲年齡區段的人口比例將達到8%。
世界工廠正「灰色化」的背後主要原因,仍是經濟因素。簡單來說,如果人們更長壽,就必須有人供養他們。其中,現年只有45歲的英國郵差巴茲爾,就已非常擔憂自己未來的財政狀況。在席捲歐洲的財政危機中,他擔心自己的養老金被削減,因此在退休後,他計劃找一份兼職工作。
各國提高退休年齡
在日本,63歲的木村野泉在商業環境迫使之下,關閉本身的小米店,但他沒有將其視為退休的機會。相反,為了繼續填補家用,他重新找了一份的士司機的工作,而且計劃還要再工作幾年。
專家認為,大多數人退休後的生活,將在供養他們自己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世界各國政府已感到退休潮的巨大壓力,如果他們不想經濟在國債的壓力下沉沒,提高退休年齡勢在必行。2010年秋季,法國議會在投票是否提高退休年齡前,爆發大規模騷亂。美國以及其他各國退休政策改變,可能也會產生類似結果。

延長退休年齡成趨勢
先進國家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企不下,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就拿社會保障制度來當「替罪羊」,其結果就是拿民眾福利開刀。

歐美政府有的採用削減民眾福利等的間接延長退休年齡方式,有的直接延長退休年齡,增加社會勞動力。
在中國,雖然目前的情況不同,但當年也有類似之處,社會保險制度出現虧空,大量的「啃老族」讓老人無法安心養老。而楊金榮就是這股全球性「新退休潮」的代表人物。她是天津某醫療器械公司的書記員,現年50歲的她希望自己能工作到70歲,以供養自己和家人。她工作的原因除了喜歡外,也是「4-2-1家庭」(4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模式的財政壓力。
由於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每個年輕工人需要奉養雙親、祖母以及外祖父母。楊金榮的兒子表示,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也超出了他的財政負擔能力。為了應付這種狀況,楊金榮只有繼續工作。

未富先老,子孫難熬
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比例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於7%,就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且發展速度快。而中國的特殊性,還在於「未富先老」。

中國的人口結構正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方向過渡。在這轉變過程中,需經歷3個階段。
第一階段,總人口中青少年比例較高,社會撫養負擔重,形成「啃老」現象。
進入第二階段,勞動適齡人口比例高,勞動力人口供給充分,社會撫養負擔輕,勞動力價格便宜、儲蓄率高,使經濟獲得額外增長源泉,就形成「人口紅利」。
但到了第三階段,人口老齡化高峰來臨,社會撫養負擔變重,侵蝕中國「人口紅利」,「人口負債」接踵而來,結果出現「啃小」現象。
中國養老保險基金存在的「空賬」,已達1兆3000億元人民幣(約6億令吉),目前中國5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已相當於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
因此,要加快填補養老保險基金「空賬」,不大可能靠提高繳費水平,而「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又可能意味著參保人數將難以大幅增加。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中國的養老保險基金存在「空賬」問題,但它並不會馬上變為現實的支付壓力,通過未來20、30年的積累,壓力可以逐步緩解。
況且,社會養老金之外,中國人還要建立多渠道的養老保障,企業年金、家庭養老等,有助分流社會保險壓力。同時,考慮技術進步的因素,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社會對養老的承受能力也在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2-2011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8-2025 06:46 AM , Processed in 0.11194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