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48|回复: 1

「撐粵語」運動背後的「推普」政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8-2010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撐粵語」運動背後的「推普」政治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938

                                              週日, 2010-08-08 18:23 — 葉蔭聰        
「撐粵語」行動經過兩次網絡動員後,似乎暫時沉寂下來了。政府面對突然而來的街頭群眾,有點進退難定,但在口頭回應時則非常聰明,他們說,所謂「推普廢粵」的說法,完全「無中生有」,是偽命題。於是,一大堆跟著官方口吻的評論員,包括緊跟中央的《文匯報》,人大代表吳康民,以及標榜中立的《明報》,開始把討論焦點轉向民憤的原因。突然間,語言變得不是問題。
問題出在「推普機」上
的確,「廢粵」的指控並不準確,至少現階段不是官方政策,政府更強調要讓各種嶺南文化發揚光大(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說自己在學廣東話),但至於長遠是否會導致自然消失,則很難預言。然而,問題不光在語言「本身」,因為,現實裡,語言從來沒有「本身」,它總是在特定環境中被口頭使用、教授、法定使用、推廣等等。簡單一句話,問題出在「推普」的「推」上。(當然,反過來,我們可以探討及批判粵語是如何被使的,不過,我想在這裡先探討一下「推普」。)
有一位國內網民很精要地指出,關鍵在是「文明推普」還是「野蠻推普」。我不喜歡為「文明」或「野蠻」下一個定義,不過,問題的確出在「推普」上,所以,我很欣賞網民一個口號:「推普機出沒注意」。
普通話:一場語言社會工程
正如一些語言學家指出,從中國歴史來看,「普通話」的制定與推廣,可以說是一場有關語言的社會工程。在中國歴史上,中央皇朝曾不同程度上制定「雅言」(周朝)、「通語」(漢朝)、「官韵」(唐朝),元朝以來則多被稱作「官話」,這亦是英文稱之為”mandarinchinese”的由來。但是,這些語言一方面與當今普通話沒有清晰的家族連繫,例如,有學者甚至懷疑,明朝時的官話並不是北京為中心的方言而發展起來,而是來自南京附近的語言;另一方面,這些官方語言並沒有系統地在全國範圍推行,最多只在官員間推行。制定統一國家語言,即「一國一語」的單語意識形態(monoglot ideology),要到晚清才出現,受到列強的國族國家的威脅與影響,一些知識份子視統一語言成為強國手段與目標之一。
具體制定及推廣全國統一語言,要以中華民國的「國語」為始。至於解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在中國廣大範圍推廣,則遠超過歴代政權,政府透過教育及推廣使它成為中共黨國打造(party-state making)過程的一部份。
不過,有趣的是,普通話的「普及」效果,在毛澤東年代還是非常有限。1956年開始正式制定「普通話」為官方語言,但是,當時的「推普」幹部,不管高級或基層,在民國年代也沒有受過多少標準普通話訓練;就連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甚至後來的鄧小平、江澤民)等本身的普通話也有濃厚地方口音。而負責「教好」廣大市民普通話的教師,數目上也非常有限,標準化程度也不高,在城市中要「推普」尚見點成效,但要滲入農村也很費力,成效有限。而且,大部份平民百姓根本不太需要普通話,由於人口缺乏流動,不要說農民,即使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太大需要使用一種跨地域的國家語言,使用地方語言便可。例如,我兒時(八十年代)常去廣州,在街上幾乎聽不到普通話。至於在農村生產隊生活的農民更不需要講普通話,只需操地方語言即可;五、六十年代時,有不少農民甚至基層幹部認為,學普通話令他們脫離群眾。
因此,1950年代的普通話政策也處於搖擺之中。有一派人認為,要讓普通話「自然漸進地」取代方言,另一派人(例如周恩來)認為,普通話是國家語言,該在全國推廣,方言則是地方語言,是勞動人民的語言,還是有存在價值,幹部還要學習以接觸群眾(Guo :47)。不過有一點相當清楚一致,中共不會以行政手段消滅或禁止方言;但同時,推廣普通話是為了協助建立全國性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體系,是國家打造的一部份。
新一波「推普」:新文明標準
1982年,鄧小平年代的初期,中國政府把「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語委),把推普工作與文字改革(即「漢字簡化」)合併處理,直屬國務院。1994年,國家語委設立「普通話水平測試」,該水平測試嘗試把公務員、教師及新聞報導員的普通話標準化;同年,國家語委亦併入國家教育委員會之中。因此,新一輪「推普」發生在經濟改革的年代,嘗試把中國公共領域的語言定為普通話。在八十至九十年代,中共漸漸確認了以普通話為主,方言為副的政策目標,但並不打算要讓方言人工或自然地消失。
同時,經濟改革也為語言使用帶來一個翻天覆地的環境。經濟改革其中一個社會後果是讓全國人口「動」起來,大量農村及內陸人民湧到沿海地區及城市,也是一次地方語言的大交匯。這產生兩個效果,第一,因為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需要,來自不同地域的人需要用普通話交談,哪怕是夾雜許多口音的普通話,普通話成為某種「通用語」(linguafranca);第二,「推普」工作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地區,獲得空前的推廣。踏入九十年代中後期,大量民工子女開始在城裡學校讀書,家裡使用地方語言的小孩需要面對一個新的語言環境,包括操一口流利標準普通話的老師,以及普通話相對標準出身城市家庭的同學,尤其是在大城市,因為,那時正是新一輪「推普」的開始。因此,標準普通話,漸漸成為具有現代標記的語言,特別是在公共機關、企業及學校,因為,帶有地方語言的農民群體向標準普通話的現代城市人學習或「接軌」(Dong 2009; 2010)。
隨著「推普」,普通話亦與中國的階級、地域不平等結合起來。例如,學校裡會以普通話「不標準」來標籤學生的外地人或甚至民工家庭背景及出生,「標準」普通話成為一些在大城市出生長大的學生與老師的身份標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普通話的標準與否,亦影響了他們的就業與社會網絡,濃厚的方語口音阻礙他們進入某些地位較高的小圈子。
雖然副總理李嵐清在1996年重申,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禁止方言,政府第一次公開正式宣佈普通話與方言的關係,但是,自1990年代中開始,政府在行政機關、電視電台媒體、學校大規模推行普通話,甚至出現「寫規範字,做文明人,講普通話,創新風尚」的口號,換言之,官方強化了普通話的「文明」地位。例如,我在網上便找到許多「講普通話,做文明人」為題的小學演講講辭,稱之為「國旗下講話」,學生老師在學校反覆不停地強調普通話跟文明的關係。甚至後來推行所謂「推普8+8」,即要求學生在學校八小時說普通話,也鼓勵他們在家八小時說譜通話。
2001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把「推普」納入法律,指定在正式及公共場合使用。同時,界定方言可用的範圍,包括因特殊公務理由、由廣電總局批准的電視或電台、某些藝術形式(如粵劇),以及研究及教學用途。簡單來說,推廣普通話根據的是「主流化」原則,而地方語言則根據「多元化」原則。
同情理解及支持「撐粵語」運動
「撐粵語」運動從論述上可能過於重視牽動情緒的「保衛粵語」,甚至有政治不正確的口號(例如要不懂粵語者「返鄉下」),而對「推普」缺乏更深入及聚焦。不過,要評論我們需要了解國內的政治環境,參與者無法就著「撐粵語」運動組織與策略的經營,完全靠自發動員,故此,我們很難苛求參與者可以把運動的矛頭對準,針對制度性及結構性問題。牽動簡單的情感,例如廣州人對粵語普及文化的喜好(很大程度上跟香港媒體有關),這是可以理解的,筆者甚至要支持。
筆者近年已習慣在不那麼系統、甚至有不少瑕庛的反抗論述中,閱讀這些無組織的反抗聲音,以及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若需要使運動的力量成為社會改革力量,則不能被囿限在簡化的視野,把問題歸結為「粵語」跟「普通話」的對抗,而需要看到國家語言政策及體制的壓迫,才是矛盾之所在。有了對結構性問題的認識,我們便能明白,為甚麼廣州市政協的建議,便會觸動群眾情緒。當中可能關乎亞運或廣州市民與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關係,但更根本的是語言政治的問題,涉及國家的強制力,以及中國經濟改革帶來的新社會結構。
至於「粵語」(或廣府話、廣東話、白話等等)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地位及狀況,它與「推普」的關係,恐怕要再另一篇文章再討論,也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課題。
參考資料
Guo, Longsheng. 200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tonghua and ChineseDialects.” Languag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oryand Practices since 1949. Edited by Minglang Zhou and Hongkai Su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55-54.
Dong, Jie. 2009. ‘Isn’t it enough to be a Chinese speaker’: Languageideology and migra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a public primary schoolin Beijing.”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9: 115–126.
Dong, Jie 2010. “The enregisterment of Putonghua in practice.”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回應        週一, 2010-08-09 07:17 — 轉眼經年          終於看到甚為客觀的觀點!一些我一向非常尊重並合意的傳媒人亦         
終於看到甚為客觀的觀點!一些我一向非常尊重並合意的傳媒人亦不能道出我的意思。
本人自翻牆而來,一直在觀察事件。
首先要想講的問題是最後提到的,某些人批評“撐粵語”活動中言行過激、“撐粵語”的年輕人哪裡哪裡不正確。這些人貌似客觀,卻犯了角度錯誤!
1、請勿忘記一點,在大陸,有組織、有焦點、有策略的群體活動必然被共產黨高度重視,共產黨就是如此起家,一黨專政豈容此類組織生存?
2、沒有組織、言行凌亂的群體活動必然被當地官府嚴正取締,因為容易引起大的群體事件,人會越來越多,大陸人非常喜歡圍觀!
所以本次事件貌似情緒化,卻是一不招致滅頂之災,二不離開共產黨處理思維(一旦超出他們一貫的處理方案,不知會發生什麼事。。。)。
再說明一項事實---野蠻推廣普通話的真相。
我相信官方不存在消滅的想法,但作為一項有中國特色的政策,就不再是官方觀點如何的問題!用一句話就能說明問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按照葉先生的通識,領導人們也是三令五申、同時將國語之名改為普通話以表示普通話只是通用語,不代表可以剝奪其他方言的權力。但是,現在國家機器運行起來,有許多人都以推廣普通話為工作、行語言霸權之事。現在有報到指出,上海兒童已經不能說完整的滬語,湘語亦不斷萎縮,粵語中普通話文法屢見不鮮。
這就是野蠻推廣普通話的真相。
在極權國家,人民沒有反抗的能力,甚至在中國還有奴性的人們。任何一項政策都會被無限放大,並且受到無自覺的人民的迎合!
拆遷中古蹟問題如是、計劃生育問題如是,將來還有很多這樣放大性的政策,滅絕方言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週一, 2010-08-09 10:57 — ginyeung          好在重有香港         
好在重有香港、澳門同唔少海外香港澳門移民,將來粵語就算o係廣州"死o左",都未至於變成死語。
相比之下,滬語、湘語等方言就慘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8-2010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forum.tvb.com/viewtopic.php?f=20&t=105611&start=0&st=0&sk=t&sd=a&sid=2a93638c03e13066494525e3bb30f05c

粵戰﹕語言背後的帝國主義?


【明報專訊】近日廣州發起「撐粵語運動」,萬人齊上街,大喊別具創意的粵語口號。廣州市民無懼當局打壓,對本地語言珍而重之,挺身捍衛令人動容。「粵普之爭」,不自今日始。在香港,幾年前教育界已有人倡議「普教中」方案,認為以普通話教學可令學生中文能力有長足進步。筆者發覺,無論在香港或大陸,不少人對普通話有所誤解,以為其乃中文之正宗或地位較崇高。筆者以研究人員的身份,從語言學角度談談粵普的語言性質問題。

何來「主從說」?

傳統文人研究語言,往往把廣東話和普通話,分別定性為「方言」和「共同語」,認為兩種語言處於「主從」的關係。這種階層分類(hierarchicalclassification)遺下不少問題,因為它意味?兩種語言屬母子關係(parentalrelationship,即粵語由普通話衍生出來),或兩種語言有地位高下之分(即普通話較粵語優越)——很明顯,以上兩種詮釋皆不成立。

其實,「粵語方言論」帶有很重的政治意味。論者彷彿站在中央皇朝的台階來看問題,所以才會認為說廣東話的人既屬國土之內,粵語自是「地『方』之『言』」。從語系分類來看,我們很容易發現「粵語方言論」為何不能成立。觀乎世界上不同的語言,有為人熟悉的兩大語系,包括約佔全球人口一半的印歐語系(Indo-Europeanfamily),以及約佔四分之一人口的漢藏語系(Sino-Tibetanfamily)。而印歐語系系統又有不同分支,如德語語系(Germanic)、羅馬語系(Romance)。英語屬德語語系;羅馬語系則包括法語(French)、意大利語(Italian)、西班牙語(Spanish)和羅馬尼亞語(Romanian),這組語言是平行(parallel)的。在漢藏語系裏,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漢語語系(Sinitic),在這系統下有七位成員,包括粵語、北方話(Mandarin)、吳語、閩南語、湘語、客家話和贛語;同樣,這組語言都是平行關係。從這分類可見,粵語和北方話處於同一層級,絕對不是「主從」的關係。若說粵語或吳語是種方言,邏輯上等同說,法語或意大利語是西班牙語的方言——如果後者能成立,前者方能說得過去。

方言的定義
            

發表於 Posted on: 2010-08-14  18:41

         
                                        zy8964          帖數 Posts: 2434                        
          再談方言(dialect)。社會語言學家一般先確定一種語言,然後?手調查該語言在不同區域的變化(regionalvariation)。要知道兩種語言的關係是否方言,可以用一條簡單的原則來測試︰究竟說那些語言的人,溝通能否無阻?故我們不難理解︰在美國,說北方英語(如波士頓)的白人,聽南部的黑人rap歌,縱然口音和詞彙上有顯著差異,卻不存在理解問題;在英國,倫敦人聽蘇格蘭人說話也沒有大問題,雖然後者保留了大量我們今天認為保守的中古英語發音。說美國和英國有不同的方言,毫無疑問是成立的。把同一問題放到漢語來,堅持中國境內有「七大方言」的朋友,不妨問問自己︰你能聽懂別人說客家話或上海話嗎(假設你沒有這兩種語言的背景)?

方言調查的範圍,可以小至一個省,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可以是一個國家,例如英國的英語;甚至是跨國,例如俄羅斯(Russia)、白俄羅斯(Belarus)、哈薩克(Kazakhstan)之間的俄語比較。調查區域變化,主要體驗在語音上——即大家常關注的口音(accent)問題,也有語法上的調查。英國學者PeterTrudgill在《英倫方言》(The Dialects ofEngland)裏,便從語音和語法兩方面?手,調查了英國不同地方的人如何說話。例如" long " 一字,英國南部的人一般讀/l?/,但北部如達勒姆(Durham)和紐卡斯爾(Newcastle)的人卻把該字的元音讀成 [a](發音接近" lang")。標準英文會說 "I haven't got any ",個別地方的人會說成" I ain't got none ",又以"I doneit" 代替標準英文的" I did it "、" a man what I know " 代替 " a man that I know "。
            

發表於 Posted on: 2010-08-14  18:42

         
                                        zy8964          帖數 Posts: 2434                        
          筆者認為粵語不是普通話之下的方言,卻認為漢語語系的確有方言。該怎麼理解這種說法呢?漢語語系中的各語言是獨立的(雖然個別語言之間有相似的特徵,而且中國語言都採用同一文字系統),但每種語言均存在區域的變化,所以可以說,每種漢語語言有其方言。筆者茲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電影《唐山大地震》裏,地震後方達的奶奶專程到唐山把孫兒接到濟南,兩婆媳在屋裏為這事談了一晚上,觀眾如果細心點,應能發現兩個人的口音(主要在字的聲調)是不一樣的,因為李元妮徹頭徹尾說有唐山口音的北方話,奶奶是濟南人,說的是濟南的北方話。這就是北方話之間的語音差異。


在香港,我們會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你唔識死呀?」。筆者曾經在湛江聽人說過︰「佢真係無有識死。」雖然筆者不會這樣說話,卻無礙筆者理解湛江人的意思。句法上,「唔識死」跟「無有識死」,分別是「否定詞-動語-動語補語」與「否定詞-動詞-名詞」結構,兩者不相同。這就是廣東話方言之間的語法差異。因此,我們可以把唐山北方話和濟南北方話理解為北方話的方言,可以把香港粵語和湛江粵語理解為廣東話的方言。

至於普通話的本質是甚麼呢?根據官方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段話其實說得很清楚,普通話主要是由北方話構成的,並且以北京話為基準。
            

發表於 Posted on: 2010-08-14  18:42

         
                                        zy8964          帖數 Posts: 2434                        
          但須留意的是,普通話與北京話並非全同。我們在上文論證了北方話有不同的方言(北京話應為其中之一),普通話的詞彙量,並不等同北京話的詞彙量;普通話的發音,也不全同於北京話發音。好些老北京話的語音特色,並沒有納入普通話之內(例如「波浪」,普通話讀作blng,北京話卻有人讀為plng;「比較」,普通話讀作bjio,北京則有一讀法為bjio)。何況今天的普通話,已經融入很多其他漢語語言(例如把「美女」說成lingn,即粵語的「靚女」)以及外來語言元素。因此,筆者認為普通話已是一種以北方話為主、並糅合了其他漢語語言特色的混合語言(ahybridisedSinitic language)。

沒甚麼可比

普通話在官方看來,是「現代漢民族用來交際的語言」。這陳述本身就不具任何主觀價值的判斷。部份學者把它看成是「方言」跟「民族共同語」的二元對立,那是後話。把普通話界定為「漢民族」的語言,足見大陸的政治考慮︰普通話時至今天通行全國,學的豈止是漢人?少數民族不說,至少還包括滿、蒙、回、藏等種族。正因如此,普通話在功能上扮演了「通用語」(linguafranca)的角色。綜觀世界的語言現象,通用語的作用是為兩個或更多說不同母語的語言群體,提供一個溝通的媒介。通用語可以是強勢語言,例如遠古時代羅馬帝國在歐洲南征北戰、用以維繫歐洲眾邦土的拉丁文,或者十九世紀因奉行殖民主義而流通的德語和法語,又或者因美利堅經濟和文化強勢帶動的英語。通用語也可以是凡人眼中「不入流」的語言,例如十九世紀廣州賴以跟西方貿易的洋涇濱英語(當時雙方用一些今天看來頗爛的英語來溝通,如「口花臣口夭米其干打」代表 "How fashion you makee conta ",意即 " How doyoucalculate?"),或者今天在巴布亞新畿內亞(Papua NewGuinea)裏有一種名為TokPisin的洋涇濱英語。成為通用語的重點在於,語言社群之間有接納該語言作為交際語言的共識。
            

發表於 Posted on: 2010-08-14  18:43

         
                                        zy8964          帖數 Posts: 2434                        
          因此,我們不妨把普通話理解成一種以北京話為主調的通用語。從功能來看,它成為中國境內不同地域的人的溝通途徑。僅此而已。北方話和廣東話,兩種處於同一語系的平行語言,語法雖然相似,但語音、句法和詞彙各有特色。除客觀的語言特徵以外,沒有甚麼情感上的優劣、高下、主從值得比擬。

對等的自覺

這一番論證看似顯淺,何以坊間仍有不少迷思?至少,怎麼連兩種語言的對等關係也缺乏一份自覺?說穿了,不過是民族主義的意識隱隱作祟。強行把普通話和粵語兩種本無母子關係的語言分層,情形如同在東南亞地區,跟說不同語系的人(如馬來人)說,他們的語言較之已通行亞洲的普通話,只屬一小地區人所用,因此也不妨同時把泰語、馬來語(Malay)、泰米爾語(Tamil)、印尼語(BahasaIndonesian)等也列為「方言」。但筆者想,即便是再大北京、大漢族的沙文主義者(Chauvinist),也不敢輕易說出以上那段頗有「大中華共榮圈」味道的話來。那麼,相同的邏輯,不同的待遇,是不是只因為前者多鎖上了一道叫「國疆」的大門?

從中國走到世界,再從世界走回中國,抽離國族和疆界,用理性的邏輯來重新思考和審視現狀,筆者相信能有更多良性的辯論空間。屆時,好些所謂「謎團」自能迎刃而解,如「為甚麼美英日德法等強國就有統一的語言,人民不會雞同鴨講,咱們中國人就得各說各話,讓鄉談成為束縛國家發展的繩子,讓方言成為中國一盤散沙的沙子」。有些看似有浩然之氣的大道理,如「保衛廣州話不應與普通話對立起來」,根本不值一哂。畢竟,在殖民地時代,英國人適度尊重香港本土文化,港督沒有下令以英文取締華文報章和電台,中文和英文總算能「和平共處」。從來沒有人要打倒通用語,現在的問題是,像甘茜蓮(CecilieGamstBerg)所說的,有人要大搞「語言帝國主義」(language imperialism)。

[文 / 曾曉華 劍橋大學碩士研究生
            

發表於 Posted on: 2010-08-14  18: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1-2025 07:31 AM , Processed in 0.12125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