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otemz.z.infzm.com/2010/07/29/da4yue4yu3/
大粤语 小格局图腾子 更新于2010年07月29日
香港作家陈云7月20日的信报专栏文章《保卫大粤语》很蹊跷,明明看到了他的母语客家话衰落,却说:
霸權不要緊,粵語也霸道,在廣東也排擠了客家話、潮州話和苗、瑤、壯、潼、黎等少數民族語,但粵語語音精密,語法簡明,貫通古文,粵語成為廣東、廣西、海南、南洋諸國及美加華埠的通言,此中既無政府權力威逼,也無文教機構倡導,一切自然生成,豈無合理之處?
7月23日,另一份香港报章东方日报刊出施友朋的文章《粤语强势不可挡》。该文也乐见客家话、潮州话被当地人自卑地视为老土、落后,乐见它们被强势而时尚的粤语取代。文章又说:
粵語成為強勢方言,非關「霸道」,那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粵語方言,的確存在發展的硬道理。
这两篇文章似乎在打对台——一篇说粤语霸道不要紧,一篇澄清粤语发展跟霸道无关,——其实态度并无二致,都是乐见其成,两者对方言此消彼长的认识也一样,都认为是自然发展,都认为是粤语本身的一些“硬道理”使然。
香港真是一个伟大的地方,因为不是所有香港人都这样看。就在穗港两地捍卫广州话运动如火如荼之际,7月6日,Lonely Planet旗下作者邹颂华在香港明报发表《口音的暴力》一文,在体会普通话对港式口音不宽容之余,还觉察和反思广州话/香港话对其他粤语方言的压迫感——她甚至用上“暴力”一词。 7月13日,香港的翡翠台播放香港电台制作的节目《星期二档案》以“乡音·乡情”为题,提醒人们:香港的本地话(围头话)、客家话、潮州话、闽南话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如何被主流社会漠视和遗忘,又如何有保育价值和值得珍视。
节目中出现的关键人物,语言学家刘镇发, 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香港两百年来语言生活的改变》(收入李如龙、苏新春主编的书《台湾及东南亚华文华语研究》,由香港蔼明出版社2004出版),把香港从1700年以前以本地话为主,到复界后客家话流行,再到多语多方言且互不相干、“以粤语为主体,辅以多种方言沟通”,最后到“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语言生活史介绍得一清二楚。刘镇发揭示:在1961-1971的十年间,接近四成的非广州话人口改以广州话为日常语言。
从他的论文中,我们得以梳理以下史实:本地话(围头话)——18世纪以前唯一通行香港的语言,到1911年还是15-16%的香港居民的日常语言,到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在7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大力发展新界,新界人大量进入市区不再说原来的方言,新界房屋也大量对外出租变成广州话的天下,本地话迅速衰落。 客家话——18世纪复界后由广东东北的客家人传入香港全境,势力和本地话相若,但没有融合,到1961年还有约9%的香港居民懂得,4.9%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后来同样受到新界开发影响而衰落,到1996年变成只有4.9%的香港人懂得、1.2%常说。 广州话——在19世纪中叶英占开埠之后才由广州商人传入香港,到1911年有65%的香港居民说,成为中文学校的主要语言,但是在四五十年代之前都只是通行于香港市区。后来,由于战后难民潮的缘故,英国人规定中文中小学必须用粤语教学,老师要通过粤语考核才能任教官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不受规管),以使非粤语方言的华人下一代融合成一个语言团体,广州话得以开始在香港全境普及,并成为电台广播的主要语言。1967年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取消非粤方言的广播,广播管理法限制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只能使用粤语。70年代起,香港电影界开始以粤语拍电影,粤语流行曲也开始和国语歌曲、英语歌曲并存,粤语也因为政府大力发展新界得以成为新界的主要语言。到80年代,香港进入一个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社会。 国语——在20世纪初之后就已经在香港的中文学校传习,学校设有国语科,学生可在中学会考报考国语,以便香港人到内地升学,有些非粤语人士开办的学校甚至只用国语授课,这种教学语言方式一直维持到1960年代初。1950年之后,香港和中国大陆在深圳罗湖互设关卡,香港中文中学的学生已经不能往大陆升学,而香港政府又规定台湾的大学学位只等同于香港的高中毕业学历,因此国语教育的前景大受影响。1965年,港英政府以报考人数不多为由,取消中学会考国语科。1967年暴动后,港英政府不但取消包括国语在内的非粤方言广播电视,还阻止学校教“国语”。尽管如此,国语在1970年代以前都是香港电影、流行曲的主要媒介,直至80年代才式微。 潮州话——1920年代由潮州苦力及其眷属传入香港市区,在1961年还有约11%的香港居民懂得,4.2%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以前都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后来到1996年只有5%懂、1.1%常说。 四邑话——主要由战后难民大量传入香港,到1961年居然有20%的香港居民懂得,但只有4.4%的香港居民以之为日常语言,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已经只剩1.4%懂得、0.3%常说了。 福建话——主要由战后难民传入香港,到1961年有2.1%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仍有1.9%常说。 上海话——主要由战后难民传入香港,到1961年有2.6%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剩下0.5%的香港人常说。
(我已经将该论文的要点按时期整理成比较直观的表格,放到Google Docs去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这里参考一下。当然,能找到原作更好。)
刘镇发和苏咏昌2005年还合写了一篇《从方言杂处到广府话为主——1949 – 1971年间香港社会语言转型的初步探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的网站提供了全文doc文件下载),对最关键的那二十几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了更深入的说明,指出:“香港在70年代初仍然是一个多方言共存的社会,人口超过1%的方言组别有九个。”例如,“操国语的人口经常维持在1%,而上海话在1971年则有 1.3%。”“除了英语和国语以外,在香港和内地分隔的头二十年间,非广府话方言严重萎缩,在头十年减得最急速的是四邑话和福佬话(包括潮州话和闽南话)。在第二个十年中,四邑话人口继续高速流失,而上海话、客家话也不能幸免,但“福佬话”的跌势反而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