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赵里昱
我不会对牛弹琴,你根本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人。老豆根本就是本字你懂吗?
我有一本 ...
ongtk 发表于 9-7-2010 07:58 AM 
http://www.cantoneseculture.org/page_MediaNewsJournal/journal20081028_001.aspx
老頭一訛老豆再訛老竇 作者: 容若 原載: 《文匯報》〈教育‧放眼天下〉2008年10月28日 廣府人有暗呼其父為老頭的習慣。此習始於「狀元之鄉」順德。順德鄉音頭讀成豆。這種叫法傳到廣州,不只讀法,寫法也由老頭變成老豆。翻清末民初廣州報紙,就知甚為普遍。研究廣州話本字的詹憲慈,早在一九二五年已指出老豆實為老頭,只是未提訛變原因。大概無人留意,直到抗戰勝利後,省港澳報紙仍然清一色寫成老豆,至於讀法,不在話下了。 老豆的叫法,由背後轉到面前,由暗呼變成直呼,始於四十年代末鄧寄塵在廣州的電台講諧劇,不久又見於香港粵語笑片。兒子直呼其父為老豆,乃大行其道。有個為小報寫遊戲文章的人,乘機虛構故事,指老豆叫法是紀念「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所以應該寫成老竇云云。當時香港小報很多,副刊剪載舊稿之風甚盛,這個故事一再「翻炒」,竟然不脛而走。可笑有八家香港報刊,規定老豆要寫成老竇。更可笑的是有學者胡說老豆是簡寫,老竇才是正寫。識者捧腹。 九月十五日晚上,香港電台一個節目的主持人,把俗語當「經典」,考究廣府人呼父為「老竇」成了當晚該節目的內容。這當然又為識者所笑。因為人云亦云,他已不知是第幾十名了! 近年來,香港電台高層多次揚言,港台是「監督」港府的機構,卻沒有說他們的節目由誰來監督。如果一時尚未物色到適當人選,只要涉及語言文字或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容若願效微勞!
http://bbs.cantonese.asia/archiver/tid-2906.html
[討論]"老竇"一詞,原來不是正字-----粵語老豆本字是順德音"老頭"以下文章為網路上廣為流傳"老竇"之正寫:
廣東人管叫父親為「老竇」,極之普遍。有時候,我們會用「連老竇姓乜都唔記得」一語來責備那些沉迷玩樂的人。翻開報章雜誌,我們也時常看到「( 某藝人)十月榮升第二任老竇」,「( 某明星提早做老竇」等的標題。有人會嫌「老竇」過於粗俗,自己不肯說之餘,聽到別人說也渾身不自在。事實上,「老竇」一點也不粗俗,反而非常古雅,是我們對父親的一個很適當的敬稱。
「老竇」的「老」,在這裡是一個前綴語,含有一種尊敬的意味,就像我們叫老師、老先生一樣。「老竇」其實就是對一個姓竇的人的尊稱。問題是,這個姓竇的是何許人也,竟教我們每日掛在口邊?
讀過《 三字經 》的朋友肯定聽過「竇燕山」這個人物。沒錯,「老竇」的「竇」正是竇燕山。《 三字經》云:「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本名竇禹鈞,是五代時人,名見《 宋史‧竇儀傳》,後周顯德年間官至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竇禹鈞是薊州人,薊州古屬燕地,故人們稱他「竇燕山」。據宋元兩代的一些筆記所載,竇燕山年到三十還是膝下無嗣。有一晚他夢見祖父對他說:「汝命中已該絕嗣,壽亦只在明歲,及早行善,或可少( 稍)延。」竇燕山由是戒奢克儉,行善布施,積了不少功德,果然陸續生了五個兒子( 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後來五個兒子還相繼登科,身濟卿相,號稱「竇氏五龍」,一時傳為佳話。而竇燕山本人也活到八十三歲,壽終正寢。十朝元老馮道與竇燕山頗有交情,曾贈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南宋王應麟的《 三字經 》中對竇燕山的描述,大概是源於這首詩吧。
竇燕山「教子有義方」,五子皆顯,堪稱人父之典範,廣東人讀到這個典故,難怪會發明「老竇」這個雅稱。而今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典故,將「老竇」書作「老豆」,以為將錯就錯,殊不知「老竇」就是正寫。也許這個「竇」字太多筆畫了,人們將「老竇」簡化為「老豆」,也是值得諒解的。
==================================================================================================================================================================================================================================================
關於「老竇」一詞,容若老先生在《明報月刊》上指,是他當年的戲作。
當時他因為報章要求討論這個字,一時查不到來源,於是半開玩笑地把「竇燕山,有義方」作為「老竇」為正寫的理由。
他在文章指出,後來他跟一些順德(?)父老傾談,發現「老豆」原來跟竇燕山無關,只不過是「老頭」的訛轉。
但由於「老竇」一說太一紙風行,一時戲言,已被各大報章奉為佳作矣。
我一直深信"老竇"為正寫,却原來我也中招了.以訛傳訛,網絡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時盡書倒真的不如無書啊!!
出於《明報月刊》﹕
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0604/ll/01a.txt&page=1
考定粵語本字,單靠查書不一定有結果,必須另闢蹊徑。所謂「老豆」或「老竇」,是其一例。
「老豆」的寫法,清末民初已見於省港報刊,一直是粵人暗稱其父之用。由暗稱改為直呼,約在一九五○年前後,同講諧劇、演諧角的鄧寄塵有關。如於一九四九年在廣州聽過新生電台的諧劇,或於一九五二年在香港看過粵語片《笑星降地球》,當知梗概。稍後,有人寫遊戲文章,謂「老豆」乃紀念五代的竇燕山(《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句),所以該寫成「老竇」云云。其實,寫此文者,當時未知此詞來歷,所說純屬虛構。不瞞各位,寫此文者,正是在下。遲遲未用文字交代,恐掠美也。換句話說,生怕有人杜撰在先。想不到,一經輾轉傳播,影響甚大。二十年後,香港有八家報刊規定「老豆」寫成「老竇」,內地研究粵語的學者,誤以「老竇」為正詞﹗
找書查無實據,才會以訛傳訛。約於一九八○年前後,香港《文匯報》社長李子誦懷疑時下之「老豆」、「老竇」皆「老頭」之訛。我想起李先生是廣東順德人,於是靈機一觸,邀約三位順德父老,在不同時間而在同一地點(銅鑼灣礸石酒家)相敘,請他們各用筆寫出「老豆」二字。他們不約而同,寫的都是「老頭」,而皆讀成「老豆」。這就證實「老豆」或「老竇」都是「老頭」的音訛了。再去查書,找到有力的旁證。
原來,廣府人有個暗稱其父為「老頭子」簡稱「老頭」的習慣,最初盛行於順德、南海等「狀元之鄉」,繼而傳至省城(廣州)。用順德話讀出,聽在省城人耳裏,「老頭」就變成「老豆」。清末民初省港報刊之有「老豆」一詞,由此而來。
何以不是直呼而是暗喚,又不叫「阿爹」、「阿爸」、「阿大」﹖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聽到民間稱他為「老頭子」,因而大興問罪之師(見徐禎卿《翦勝野聞》)。又有人說,二百年前,清朝乾隆皇帝(弘曆)得知紀曉嵐暗叫他為「老頭子」,一怒而加以申斥。可見「老頭」非佳語,豈敢用於直呼﹖
自暗處曝光,受鄧寄塵的諧劇對白影響,已如上述。我虛構「紀念」故事,也受此影響,那裏預計得到帶來負面作用﹖但是,我在一九九○年前後,在香港多家報刊公開指出﹕不論「老豆」、「老竇」 都是「老頭」的音訛,我相信這可以「將功補過」。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指出「老豆」應為「老頭」,比我早得多,但只有一句話,沒有任何考證,而且其書遲至一九九五年才出版,同讀者見面,比我遲了好多年。不管如何,「老豆」本字為「老頭」之說,可謂吾道不孤。
熟諳粵語者必知﹕「豆」「竇」不同音,「豆」陽去聲,「竇」陰去聲,「老竇」的讀法就像「老鬥」,儘管不致被人誤會為老是鬥人,畢竟是讀歪了。不知硬性規定「老豆」寫成「老竇」的某些人可具備這點粵音常識﹖
monfan 發表於 2006-8-14 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