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等於領悟 經常說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
雖然聽聞的佛法不多,
但卻能心領神會、如法奉行的人,
才是精通佛法的人。(偈259)
舍衛城附近的果園裡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達那的比丘。雖然他只能熟記一首佛陀無問自說的偈,但是他徹底明白其中的法義。只要有機會,他就勸別人修習佛法,並且誦這首偈語給人聽。每次他誦完偈語之後,森林裡的守護精靈就很熱切地鼓掌稱讚他。有一次,兩位嫺熟三藏的比丘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來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請他們分別說法。這兩位比丘問他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會有很多人願意來聽法嗎?他告訴他們,甚至森林裡的精靈都會在每次說法後,鼓掌稱讚。
於是這兩位比丘輪流說法。但結束時,森林裡卻靜悄悄的。他們十分困惑,懷疑伊咕達那剛才所說的話。但伊咕達那堅持說精靈會來聽法,並且鼓掌讚歎,他們就要他親自說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後背誦佛陀的偈語。背誦後,精靈一如往常地熱切鼓掌讚歎。陪伴他們前來的比丘們看見這種情形後,認為森林裡的精靈對伊咕達那比較友善。
比丘們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我不認為多聞且經常說法的人就對佛法有正確的知見。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語,但完全了解四聖諦,經常正念現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母人。心怀笃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当教。使成为人。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世尊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靡不承受。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深法。闻已奉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犹彼优婆斯心怀笃信。作是教训。汝今在家。当如质多长者。亦如象童子。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证弟子。所谓质多长者.象童子也。若童子意欲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当如舍利弗.目犍连比丘。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所谓舍利弗.目犍连比丘。好学正法。莫作邪业。兴起非法。设汝生此染着之想。便当坠堕三恶趣中。善念专心。不得者得。不获者获。未得证者。今当受证。所以然者。诸比丘。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是故。诸比丘。莫生染着之意。已生当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我对知识有很多不良渴望,如果有人沉溺于淫欲,我则可以说是沉溺于读书和增长知识中。我常告诉自己,世间知识导向苦,不导向乐,出世间知识导向解脱。每次想要钻研一样东西,复用此提醒自己,不致沉迷。虽然往后沉迷,复提醒自己不好沉迷。
在学习佛法途中,又经常担心自己看的不全,少理解了一个部分,导致全盘理解错误。所以常反复琢磨经典意思和定义。
为了对治此,我常用上篇经文来提醒自己记住,理解重要部分,少读经典,多实习,多思维如果自己做不到符合佛法教义是什么原因,又该如何符合佛法教义。
----------------------------------------------------
增一阿含经·三宝品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自归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为归佛之德?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圣众?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第一承事佛,最尊无有上;
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
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
身着七宝衣,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
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本经为《增一阿含经·三宝品》的第一篇,第一七五经。)
---------------------------------------------------------------------------------
一个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怎么做,怎么举止,怎么反应,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概念。
有些人想成为富人,有些人想成为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有些人想成为有权力者。因为他们认为上述人得到众人尊敬和爱戴,因为自身可得安稳。
我用上述经文的概念反复告诉自己,世间最上者当为佛,辟支佛,阿罗汉等究竟解脱者。
所有欲乐的生起都直接导致欲苦的生起,唯有从中解脱者得无上安稳,于世间得大财富,大知识,大权力,大亲族等世间大者无有安稳。
-------------------------------------------------------------------------------
有一次,一位容貌、形色絕妙的天界眾生,到祇樹給孤獨園問佛陀說:
「什麼東西火燒不掉?風吹不散?
即使大地全毀了,也不會流散?
連專門搶奪別人財物的惡王與盜賊,也搶不走?
哪種寶藏始終不會亡失?」
佛陀回答說:
「福分是火燒不掉,風也吹不散,
惡王與盜賊,任他搶也搶不動,
即使大地全毀了,也不會流散。
福分樂報寶藏,始終不會亡失。」
----------------------------------------------------------------------------------------------------------------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伽的大臣來見佛陀,告訴佛陀說:
「真稀有啊,大德!此地的財主彌伽羅,真是富有啊!」
「郁伽!彌伽羅長者怎麼個富有法?」
「大德!他擁有上億的黃金,白銀就更不計其數了。」
「郁伽!這些黃金、白銀,算得上完全是他實在的財富嗎?我不是說這些不是財富,但是,郁伽!你所說的這些財富,是火、水、王、賊、怨敵、繼承者所共有的啊。郁伽!只有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等七種財富,不會與火、水、王、賊、怨敵、繼承者所共有。」
----------------------------------------------------------------------------------------------------------------
我常忧愁未来灾难时甚难自活,甚缺粮食,甚难在这种乱世下修持正法和维护正法。
又复想,我当累积一定钱财,知识以避免自己受到太大灾难,因为我无法在这么短时间内领悟,实践正法,我必须延长我自己的时间。然后又知道不管累积了多少钱财和知识,都没有办法规避无常的不幸,不能安稳。而且中间累积无数苦累,挫折。
是以在身心忧愁时,常用上面经文,概念告诉自己,不当追求欲界安稳,当追求出欲界安稳,不当重视累积世间财富,当累积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等财富。只有这些才是真正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