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78|回复: 1

中国.昌南.china----瓷都景德镇之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2-2009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水西流 于 14-12-2009 03:03 PM 编辑

     出差景德镇四日。
  D1,上午匆忙出发,碰上高速整修,下午才到达;
  D2,工作,满街转,顺便拍照;
  D3,重复第二天的工作;
  D4,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偷闲至陶瓷馆以及古窑遗址一日游,傍晚动身,连夜返回。
  

      之前也路过景德镇,但缘悭一面,没有机会深入了解。这次实地去了才知道,景德镇真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
  据导游讲,景德镇古称“昌南镇”,到宋真宗景德年间才更为现名。几百年前,大舌头的老外就出现在昌南采购瓷器,发音不大标准的老外将“昌南”作为瓷器的代称,久而久之,瓷器在欧洲就被称为china;更进一步,到了近代国家概念兴起的时候,CHINA竟然成为“中国”的英译。
  从这个角度,景德镇也是中国的DNA之一。
  
  原先的数码相机坏了,只好用手机代替,所以照片的质量不怎么地,各位将就点。
  开始。

     车到景德镇,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城市的路灯,竟然做成瓷质的。每条路的路灯不尽相同.下面这一张,分别是朝阳路、广场北路、莲社北路的路灯,较具代表性。

     连红绿灯,也可以是青花瓷,估计在全中国独一无二。





我们去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18日,正好是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酒店的报纸,通篇都是有关博览会的报道。说到酒店,真的要夸一下它的物美价廉,在博览会期间,莲社北路的酒店,空调热水彩电等基本配置齐全,赠送无限制国内长途电话以及报纸,标准间竟然一晚只要80 RMB。


      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比较好,除了空气质量、便宜的酒店,还来自于几个细节:
  我们路不熟,开车在市内如无头苍蝇瞎转的时候,每每问路,总能得到很详细的回答,甚至有一出租车司机,免费带了我们一程;
  在路上,我看到一辆出租车忽然停靠在路边垃圾桶附近,下来一个小孩,将手中的包装盒很小心的丢进垃圾桶。
  
  景德镇的蓝天。
  龙珠阁,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吃早餐的时候抬头忽然看到,在珠山区消防大队正对面。



      陶瓷馆,就在莲社北路,值得一去。
  
  不要门票(赞一个!)免费参观,但是要请导游讲解的话,服务费要50元。老鼹鼠自有解决的办法:看到一个中外混杂的旅游团进去了,也跟着跑进去,不但免费参观,还免费蹭了中英文双语讲解:)
  
  陶瓷馆外观比较简陋,但里面的藏品相当丰富,按年代从北宋到南宋、元明清、民国、当代。一路看下来,我这个标准的外行也能对景德镇的陶瓷业的起源、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


     介绍陶瓷馆的藏品之前,先看看景德镇市民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陶瓷。莲社北路一小区门口的陶瓷宣传画,可能很多朋友看上去会说它普通,但我们这边不多见,所以拍了下来。莲社北路就在市委旁边,觉得这里的商家还有小贩都很热情厚道,可能这也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景德镇负面形象的原因之一。


还是这个小区门口的宣传壁画,也是陶瓷的。
  
街心小公园里有几棵桂花树,早晨起来,香气扑鼻。



  壁画的另一侧,隐隐约约刻有字迹。过去一看,竟然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我最喜欢的蔡琴小姐前几天还演唱过,也拍了一张  

  
  莲社北路,算是瓷器一条街。这条街的瓷器商店,一家接着一家,装修还有里面的货品,都比较高档(汗,我是外行不懂欣赏,仅仅从标价看,单品数万甚至十几万的不少)。
  
  就连瓷器店外墙,都是用碎瓷片装修的,够有特色。

继续我们的瓷都之旅。
  
  先看看陶瓷馆的藏品,这个馆不大,但藏品很丰富,多到我不知道以什么顺序讲述才合适。大致分了个类别,就按人物、花卉、器物、动物、故事(以内容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呈现吧。
  
  首先一张,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瓷罗汉,罗汉的眼神都维妙维肖,令人叫绝。瓷器的细节表现力,由此可见一斑。


  花卉,从古至今都是瓷器很重要的一大类别。有趣的是,我在陶瓷馆和街头的陶瓷店,发现了表现形式很相似的两件作品,作个对比,左边的是古代的,右边的是现代的。实话实说,现代的颜色更为艳丽,工艺更为精致,但因为少了时间的沉淀,还是觉得古代的更耐看。
  
  这么繁复的菊花,很难相信是瓷做的,除了观赏,实用价值不大--一不小心就会弄掉花瓣了。

  一件超大的器物:龙舟。
  仔细观察,甚至可以看到龙舟上人物的表情。
  陶瓷馆的藏品都在玻璃橱窗内,和其他地方博物馆不同,这里是允许拍照的,据此推测,可能闪光灯对瓷器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也给拍照带来很大的困难,角度太正的话,会将闪光反映在照片上,只好采取俯视或者斜视的角度拍照。


这个熊猫,是当代的作品,但表现形式活泼生动,也传上来分享。


  每个类别只能择一介绍,藏品太多,没办法。
  
  下面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张生翻墙、西厢送别,清代作品。


  从陶瓷馆出来,在对面的一家陶瓷店,发现这样几个憨态可掬的小朋友。


这里的商店,除了特别注明不许拍照的,就算你什么都没购买,尽管拍照也没关系,店家都会很热情,有几家甚至奉上清茶,邀请我在一边的藤椅上谈谈对他们作品的看法。
  难道是我外形看上去是行家?可惜老鼹鼠徒有其表,阮囊和皮囊一样羞涩,往往都是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
  
  这是一家琳琅满目的小店。


 
      沿街的陶瓷店太多了,店内的陶瓷作品也太多了,看了几家都觉得审美疲劳。
  
  不过根据与几个店家攀谈得到的信息,每一家商店,都是各具特色的,否则很难生存。
  


  刚才几张算是一个过渡,出发去古窑遗址。古窑遗址全称应该是“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我们去的时候,刚好碰上清代的古窑重新点火,怎么好事都让我们赶上了。


  古窑的重头戏,我觉得是按传统工艺制作陶瓷的展示。这个传统工艺,已经于2006年左右成功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工业化时代,这样的传统工艺我想有可能失传,至少到今天,它已经只能在博物馆表演了。
  
  正在表演的老工匠。


  这个老人似乎有些疲惫。
  
  这样的表演,应该是他谋生的方式。不同的是,虽然劳动的形式一样,但现在的劳动,已经形式大于内容,纯属表演了。


晒瓷胚。
  画胚,这是个技术活。我想要有很好的眼力,所以干这个活的,相对来说都比较年轻。
  现场有个女工匠在表演,大约10秒左右就能画好一只瓷碗。
  这个男工匠,正在画一只松鼠,松鼠尾巴上的每一根细细的毛发,都要一笔一笔勾划出来。


  画胚用的各式各样的工具,问了一下画胚的匠人(也许应该称他们为陶瓷制作艺术家),在一件式样繁复的作品上,这些工具几乎都用得上。


  在作坊的旁边,展示着很多元明清三朝的碎瓷片。
  一个文静的美女,正在仔细用银箔将这些古瓷残片包起来,做成各式各样的饰品,算是变废为宝。
  我很惊奇她的巧手,于是厚着脸皮上前要求给她拍张照片,美女不肯,老鼹鼠继续鼓动,最后达成妥协:只要不拍她正面的就可以。
  
  获得授权,也传上来。


  有点不爽的是,博物馆的卖场太多,商业氛围太浓。
  
  旁边卖场里的精品,薄如纸的瓷碗。景德镇陶瓷,特点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由此可见一斑。


  谈到声如磐,当然少不了博物馆里的绝活:瓷乐。
  很多达官贵人来此观赏,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一日两场的表演时间已经过了,想欣赏的朋友一定要注意汲取我们的教训:最后一场是下午三点钟开始,三点半结束。


 展示一下半成品,也很精致。




  博物馆卖场里展示的瓷器很多,但看来看去,好看且耐看的还是青花瓷。
  可是稍稍看得上眼的,大多价格在2000 RMB左右,便宜的又看不上,欣赏一下算了。


      不甘心空手而归。
  正好酒店大堂有瓷器出售,一套标价588的茶具,被我们某个号称“鬼见愁”的价格屠夫同事,帮助我以268的价格标得,虽质量不咋的,总算留一点纪念。
  于是四人齐敲得胜鼓,高奏凯歌还,满意而归,结束这次愉快的瓷都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2-2009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2-2025 02:03 AM , Processed in 0.13606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