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5389|回复: 19
|
请问‘宏’日文怎么念?
[复制链接]
|
|
|
请问学日文的朋友们,在日文里‘宏’怎么念。
不知日文里有没有这个字? |
|
|
|
|
|
|
|
|
|
|
发表于 12-11-2009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1-2009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2-11-2009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 こう
但我日文不行,等日文专家来帮你......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字的话,hiro 或者 hiroshi 都可以
名字以外的,就要看是什么词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從中國傳過去的古代方言音有兩個
稱為音讀法
漢音こう
吳音おう
日本人自創的讀音則稱為訓讀法
也有兩個
ひろい/ひろげる
名字的話有三種讀音選項
あつ
ひろ
ひろし
最常用的是ひろし
[ 本帖最后由 胖龜 于 13-11-2009 03:46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音讀,指的是中國周邊的漢字文化圈諸國(主要為日本、韓國 / 朝鮮、越南)幾部分的中國少數民族(如壯、瑤等),按照漢音來表示其引進的漢字之讀音的方法。
音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讀音的特徵,如唐代中古時期的長安音。如日本、韓國、越南漢字的音讀均保有古漢語的入聲;越南、韓國的音讀更是完整保存了古漢語的 [-m] 韻尾(閉口鼻韻尾)。這些古漢語的特徵,在今日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中皆已丟失。
音讀的稱呼在越南通常被叫做漢越音。
日語音讀
日語的漢字音讀(音読み),又稱日本漢字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為以下數種:
* 古音: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音。源於中國上古音。
* 吳音:早在西元5世紀、6世紀輾轉而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缺乏史料證實。「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
*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自大唐所習得之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 唐音:指宋元以降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以南方口音為基準。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日語音讀多數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特別的是,古漢語的入聲塞音韻尾 [-p]、[-t]、[-k] ,在日語當中已獨立自成一個音節,造成入聲漢字的音讀擁有兩個音節。
同一詞中音讀與訓讀同時出現的,前訓讀後音讀者稱為湯桶讀法,反之稱為重箱讀法。
朝鮮漢字音原則上一字一音,沒有時代區別,也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諸多特徵,如齊全的入聲韻尾(但-t轉為-l)等。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訓讀,指的是中國周邊的漢字文化圈諸民族(主要為日本)按照本土同義語匯的讀音來認讀漢字的方法。
日語中的訓讀
在日語裡,訓讀(訓読み)是以日語固有的發音來讀出漢字,與該漢字本身的字音(吳音、漢音、唐音等)有很大的不同。
例:「水」訓讀為「みず」(mizu),是和語固有之說法,與字音「すい」(sui)並無關聯。
同一詞中音讀與訓讀同時出現的,前訓讀後音讀者稱為湯桶讀法,反之稱為重箱讀法。
形成
日語本無文字,約莫西元5世紀前漢字傳入,乃於初期借用漢字記音。例如草稱為kusa,即以「久佐」二字表音。但此法有失效率,且喪失漢字之辨義功能,後來乾脆使用漢字的表義,直接寫作「草」,但發音仍沿用日語傳統讀法kusa。此種方式即為訓讀。
訓讀的「訓」有「學習」之意,即以日語固有的發音套用在漢字上作為解釋。
其他作用
可以代表兩種意思或以上的日語詞彙,雖然發音相同,但是漢字能成為輔助工具,以表達不同的意思。例如「おもい」(omoi)可解作某東西很重或是思念,前者會寫作「重い」,後者寫作「思い」。
另有些涵義在漢字是為同一個詞,所以在日語中必須有不同的訓讀幫助歧義。例如「生」有「未煮熟」及「生存」之意。在日語中前者讀作「なま」(nama),後者為「いく」(iku)。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漢字音
日本漢字音即日語的漢字音讀(音読み),是由古代中國直接或間接傳入日本的基於漢語的漢字讀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為以下數種:
* 古音: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可能源於中國上古音。
* 吳音:在西元5世紀、6世紀傳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支持此說法的史料並不充足。「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所用的蔑稱。
*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開始,日本派出遣唐使自唐習得的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o 新漢音:漢音的最晚層,約在唐末期傳入日本。
* 唐音:廣義上指宋以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即「唐宋音」)。狹義上指明清時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
o 宋音:指鎌倉時代(南宋至元初)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包含於廣義的「唐音」。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1730-1801),著有『漢字三音考』(『本居宣長全集5』,築摩書房)。
關於日本漢字音的聲調資料,參見日本漢字音的聲調。
作為漢字音的延續,參見日語中的現代漢語借詞。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音 (日本漢字音)
日本漢字音的「古音」一般認為是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從日本方面的資料而言,「古音」並未直接作為「漢字音」的一種獨立記錄下來,僅僅是在萬葉假名及某些特定的辭彙中留下的若干痕跡。萬葉假名中無法根據吳音或漢音的體系說明的例子,被認為屬於「古音」。現代日語的常用辭彙中極少出現古音讀法,除了若干被認為與古音有關的訓讀詞。
特徵
首先對古音作研究的,是大矢透的《假名源流考》(仮名源流考),其中提出《推古遺文》中的「移」(ヤ)、「已」(ヨ)、「彌」(メ)、「里」(ロ)、「奇」(ガ)等讀法可能來自中國的上古音(漢魏及更早時期的讀音)。
與吳音、漢音相比存在以下差異。
* 聲母
o 齒音字讀カ行音,如:「支」(キ);
o 齒音字讀タ行音,如:「至」(チ)、「止」(ト)、「侈」(タ);
o 喉音字讀サ行音,如:「巷」(ソ)。
* 韻母
o 支韻字讀ア列音,如:「奇(カ)」「宜(ガ)」「侈(タ)」「移(ヤ)」;
o 脂韻字讀ウ列音,如:「蕤(ヌ)」;
o 魚韻字讀エ列乙類[1],如:「居(ケ)」「舉(ケ)」;
o 庚韻字讀ア列音,如:「明(マ)」。
來源
大矢氏通過對周代以後的詩的韻腳的分析,認為這些特徵源於周代古音。此外,推古遺文中有部分讀音與吳音的特徵相一致,如支韻的「義(ゲ)」「俾(ヘ)」,脂韻的「尼(ネ)」,之韻的「意(オ)」「己(コ)」「止(ト)」「已(ヨ)」「里(ロ)」,微韻的「氣(ケ)」「希(ケ)」,皆韻的「介(ケ)」,祭韻的「賣(メ)」等。此等讀音的存在表示推古遺文的假名與吳音相連續,大矢氏因而認為這些音來自於漢魏時的讀音。而春日政治的《假名發達史序說》(仮名発達史序説)認為大矢氏聲稱為周代古音的讀音也應當看作來自漢魏時的讀音。總之基本可以認為萬葉假名的漢字音中最古的層次對應於中國的上古音。
推古遺文的作者據推測為朝鮮系渡來人(由朝鮮半島移居日本列島的人),推古遺文的假名也跟日本書紀引用的「百濟記」假名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推古期及更早的假名可能是朝鮮人記錄的日本語,並受他們的音韻體系影響。故也有研究者如馬淵和夫等認為大矢氏所推測源於周代古音的讀音並非一定要以周代古音來解釋。
訓讀詞
部分訓讀詞被認為來源於音讀,其中若干詞可認為基於古音。如「馬(ウマ)」「梅(ウメ)」「竹(タケ)」。這些詞依上段敘述也有可能是經由朝鮮而移植的讀音。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音(日語:呉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種,指奈良時代由遣隋使和留學僧從長安學習到漢音並將其帶回國之前已在日本使用的漢字音。吳音與漢音一樣主要傳承了中古漢語的特徵。
一般認為吳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從南朝直接或者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此種說法根據是「吳音」名稱中的「吳」以及倭的五王向南朝的宋朝貢和儒教與佛教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大致歷史,然而並無直接的史料證明吳音是南方系統的發音。吳音的別名「對馬音」和「百濟音」說明古代日本人曾認為吳音來自朝鮮半島。
吳音多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古代的法律與政令)用語,在漢音導入後也沒有消失,直至現代仍用漢音一併使用。另外「古事記」的萬葉假名多使用吳音。
名稱
只存在吳音的時代並無「吳音」的名稱,此名稱是漢音引入後所出現的。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平安時代之後,逐漸被稱為「吳音」,而此名稱據說是推動漢音普及的一方所取的蔑稱。原因是中國的唐代稱長安附近地域的讀音為秦音,稱其他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的音為「吳音」或「吳楚之音」。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以長安音為正統,因此稱之前日本流通的字音為「吳音」。
另外尚有「對馬音」和「百濟音」的名稱,由來是欽明天皇時百濟的僧人法明來到對馬以吳音讀維摩經傳播佛教。
字音的確定
確定罕用字的讀音時,相對於漢音可根據中國韻書的反切等資料推定,吳音主要根據古代的佛典與律令等史料推斷,故而有時出現困難,不同的漢和字典也可能有不同的紀錄。
特點及與漢音的區別
吳音的來源駁雜,體系不如漢音完善,但也具有下列的特點:
聲母
1. 字首的輔音反映出中古全濁聲母與清聲母的區別。如「定」吳音ジョウ 漢音テイ;「奉」吳音ブ 漢音ホウ。
2. 中古的鼻音聲母在漢音中多變為口音(塞音/塞擦音)聲母,而吳音保留為鼻音聲母。如「萬」吳音マン 漢音バン;「二」吳音ニ 漢音ジ。
3. 匣母在吳音中有脫落現象(主要見於合口字),而漢音中為カ行音。如:「和」吳音ワ 漢音カ;「回」吳音ウェ 漢音クァイ。
韻母/韻尾
1. 通攝
1. 冬鍾韻部分字吳音以ウウ韻表示,漢音以オウ韻表示。如:「重」吳音ヂウ 漢音チョウ;「封」吳音フウ 漢音ホウ。
2. 部分字吳音以ウ韻表示,漢音以オウ/ウウ韻表示。如:「公」吳音ク 漢音コウ;「紅」吳音グ 漢音コウ;「弓」吳音ク 漢音キュウ。
2. 江攝:部分字吳音以オウ韻表示,漢音以アウ韻表示。如:「江」吳音コウ 漢音カウ;「邦」吳音ホウ 漢音ハウ。
3. 止攝
1. 脂微韻部分字吳音以エ韻表示,漢音以イ韻表示。如:「氣」吳音ケ 漢音キ;「希」吳音ケ 漢音キ。
2. 之韻部分字吳音以オ韻表示,漢音以イ韻表示。如:「期」吳音ゴ 漢音キ;「己」吳音コ 漢音キ。
4. 遇攝
1. 模韻部分字,吳音以ウ韻表示,漢音以オ韻表示。如:「素」吳音ソ 漢音ス;「奴」吳音ノ 漢音ヌ。
2. 魚虞韻三等部分字,吳音以オ韻表示,漢音以ヨ韻表示。如:「去」吳音コ 漢音キョ;「於」吳音オ 漢音ヨ。
5. 蟹攝
1. 開口三四等字,吳音以アイ韻表示,漢音以エイ表示。如:「體」吳音タイ 漢音テイ;「米」吳音マイ 漢音ベイ。
2. 部分一二等字,吳音以エ韻表示,漢音以アイ表示。如:「解」吳音ゲ 漢音カイ;「怪」吳音ケ 漢音カイ。
6. 臻攝
1. 部分真韻欣韻字,吳音以オン韻表示,漢音以イン表示。如:「隱」吳音オン 漢音イン;「勤」吳音ゴン 漢音キン。
2. 迄韻字,吳音以オツ韻表示,漢音以イツ表示。如:「乞」吳音コツ 漢音キツ。
7. 山攝
1. 山刪韻部分字,吳音以エン韻表示,漢音以アン韻表示。如:「間」吳音ケン 漢音カン;「山」吳音セン 漢音サン。(註:此特點區別於寒桓韻)
2. 元韻部分字,吳音以オン韻表示,漢音以エン韻表示。如:「言」吳音ゴン 漢音ゲン;「園」吳音ヲン 漢音エン。
3. 月韻部分字,吳音以オチ韻表示,漢音以エツ韻表示。如:「月」吳音ゴチ 漢音グヱツ;「越」吳音ヲチ 漢音ヱツ。
8. 效攝:肴韻字,吳音以エウ韻表示,漢音以アウ韻表示。如:「教」吳音ケウ 漢音カウ;「包」吳音へウ 漢音ハウ。
9. 假攝:麻韻部分字,吳音以エ韻表示,漢音以ア韻表示。如:「家」吳音ケ 漢音カ;「馬」吳音メ 漢音バ。
10. 梗攝
1. 梗攝陽聲韻三四等字和部分二等字,吳音以ヤウ韻表示,漢音以エイ韻表示。 如:「生」(二等) 吳音ショウ 漢音セイ;「清」(三等) 吳音ショウ 漢音セイ;「名」(四等) 吳音ミョウ 漢音メイ。
2. 梗攝入聲字,吳音以ヤク韻表示,漢音以エキ韻表示。如:「席」吳音ジャク 漢音セキ;「石」吳音シャク 漢音セキ。
11. 曾攝:職韻部分字,吳音以イキ韻表示,漢音以ヨク韻表示。如:「直」吳音ヂキ 漢音チョク;「食」吳音ジキ 漢音ショク。
12. 流攝:侯尤韻部分字,吳音以ウ韻表示,漢音以ユウ/オウ韻表示。如:「有」吳音ウ 漢音ユウ;「九」吳音ク 漢音キュウ;謀:吳音ム 漢音ボウ。
13. 深攝:
1. 侵韻字,吳音以オン韻表示,漢音以イン表示。如:「陰」吳音オム 漢音イム;「金」吳音コム 漢音キム。
2. 緝韻字,吳音以オフ韻表示,漢音以イフ表示。如:「及」吳音ゴフ 漢音キフ;「邑」吳音オフ 漢音イフ。
14. 咸攝(此攝較複雜,亦多不規則讀音,僅擇典型舉例)
1. 覃韻、凡韻字,吳音以オム韻表示,漢音以アム表示。如:「貪」吳音ドム 漢音タム;「凡」吳音ボム 漢音ハム。
2. 咸韻、銜韻字,吳音以エム韻表示,漢音以アム表示。如:「監」吳音ケム 漢音カム。
3. 嚴韻字,吳音以オム韻表示,漢音以エム表示。如:「嚴」吳音ゴム 漢音ゲム。
4. 合韻、乏韻字,吳音以オフ韻表示,漢音以アフ表示。如:「合」吳音ゴフ 漢音ガフ;「法」吳音ホフ 漢音ハフ。
5. 洽韻、狎韻字,吳音以エフ韻表示,漢音以アフ表示。如:「甲」吳音ケフ 漢音カフ。
6. 業韻字,吳音以オフ韻表示,漢音以エフ表示。如:「業」吳音ゴフ 漢音ゲフ。
15. 入聲字-t韻尾,吳音以チ表示,漢音以ツ表示。如:「一」吳音イチ 漢音イツ;「日」吳音ニチ 漢音ジツ。
聲調
吳音的聲調體系與廣韻有較大的不同。詳見日本漢字音的聲調。
與古音的關係
參見古音 (日本漢字音)。
吳音與其他漢字音的關係
吳音與閩南語的相似性
* 麻韻部分字吳音讀エ韻這一點,與閩南語白讀音吻合,且不見於其他語言/方言。如 「馬」吳音メ 閩南語be;「花」吳音クヱ 閩南語hue。
* 流攝部分字吳音以ウ韻表示(相對於漢音用ユウ韻表示)這一點,也與閩南語吻合,如「有」吳音ウ 閩南語u;「丘」吳音ク 閩南語k'u。
有說法認為這些類似是吳音與閩南白讀音皆源於南朝語音/五胡亂華前的中原音的證據。
吳音與吳語的相似性
聲母
* 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此現象以吳語較為典型,但亦可見於其他方言如贛語,客語,福州話等。
* 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 吳語wu(或前加/ɦ/),但匣母脫落在吳語中是普遍現象,而在吳音中主要限於合口字,開口字常為ガ行聲母。此現象亦見於其他南方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等。
韻母
* 山刪韻吳音多讀エン韻,吳語多讀e韻,有共同的主要母音,此現象少見於其他語言/方言。
吳音與朝鮮漢字音的相似性
* 效攝、流攝、蟹攝三四等的單母音化。
* 牙音、喉音以外的聲母不與合口韻搭配(u介音脫落)。與現代的吳語類似。但漢音亦有此特徵。
* 山攝咸攝部分字,吳音以オ為韻腹,朝鮮漢字音以ㅓ為韻腹,兩者類似。如 「言」吳音ゴン 朝鮮音언;「越」吳音ヲチ 朝鮮音월;「凡」吳音ボム 朝鮮音범;「法」吳音ホフ 朝鮮音법。
* 部分三等字的i介音脫落,此現象不見於漢音。
* 梗攝三四等字,吳音的ア韻腹與朝鮮音的ㅓ韻腹皆為較低的母音,而漢音為較高的エ韻腹。
有說法認為這些類似是吳音經由朝鮮半島所傳的殘存證據。一種推測是吳音傳承自百濟音,而現代朝鮮漢字音傳自新羅音,故有相關。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漢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古代稱為「からごえ」。漢音是西元七,八世紀的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由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學僧從中原習得帶回日本的漢字音,主要反映唐朝中葉長安附近地域的音韻體系。與吳音,唐音等相比最具系統性。另外,唐末渡來中國的僧侶帶回的漢字音有較多後期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的特徵,相對於通常的漢音,往往被稱為「新漢音」。
漢音的普及
持統天皇從唐招徠續守言並聘為「音博士」,致力於漢音的推廣普及。桓武天皇也於延暦11年(792年)頒布了獎勵漢音使用的敕令,規定大學寮的儒學學生必須學習漢音。對於佛教,在僧侶的考試中音博士也會進行以漢音誦讀經典的考查,不學漢音的僧侶不得前往中國。漢音學習者認為吳音由來不明,且是有日本口音的不正統發音,以「吳音」的蔑稱稱呼之,而以漢音為正統發音。儘管如此,在日常語中固定使用的吳音並未能被完全排除,直到江戶和明治時代漢音也未佔據絕對優勢。
江戶時代開始了以假名表達漢字音讀的「字音假名遣」研究,當時相對於日常使用的吳音,更具體系性的漢音被更加詳細的研究。以字典和韻書為依據,絕大多數的漢字的漢音都被推定,幾乎沒有無法用漢音讀的字。因此漢音取得了漢字音的核心地位,在明治時代導入西方科學和思想時成為了創造新譯語(和製漢語)的有力工具。
特徵
聲母
吳音的鼻音聲母在漢音中變為濁口音(塞音/塞擦音),吳音的濁塞音/濁塞擦音變為清音。
去鼻音化
漢音反映出唐代長安音出現的去鼻音化(鼻音的後半部的口音化)現象(閩南語也有類似現象)。三十六字母的鼻音中,明母由[m]變為[mb],微母由ɱ變為ɱv,泥母由[n]變為[nd],疑母由ŋ變為ŋg,日母由ȵ變為ȵʑ。這些鼻音在漢音中變為馬(バ)、微(ビ)、泥(デイ)、疑(ギ)、日(ジツ)等。因此,相對於吳音,漢音中鼻音聲母很少出現。但韻尾為[ŋ]的字往往保留鼻音聲母,如明(メイ)寧(ネイ);韻尾為[n]的字也有若干保留鼻音聲母,如面(メン)年(ネン)。
全濁音清化
漢音反映了當時長安音有開始失去清濁對立的傾向。因此漢音幾乎不反映中古音的清濁區別,吳音的全濁音基本變為清音。如:婆(吳音:バ→漢音:ハ),定(吳音:ヂャウ→漢音:テイ),勤(吳音:ゴン→漢音:キン),禪(吳音:ゼン→漢音:セン),從(吳音:ジュ・ジュウ→漢音:ショウ),胡(吳音:ゴ →漢音:コ)等。
匣母
匣母合口字在吳音中以ワ行音表示,漢音中以カ行音表示。如:和(吳音:ワ→漢音:クヮ),話(吳音:ワ→漢音:クヮイ),惑(吳音:ワク→漢音:コク),會(吳音:ヱ→漢音:クヮイ),黃(吳音:ワウ→漢音:クヮウ)。
[編輯] 韻母
詳見吳音條目下「特點及與漢音的區別」部分。
* 吳音的ア段音與エ段音統一於漢音的ア段音,體現一二等字合流,如:吳音 歌カ 家ケ,在漢音中皆為カ。
* 吳音アイ韻變為漢音エイ韻。如:體 吳音タイ,漢音テイ。
* 吳音ヤウ韻變為漢音エイ韻(梗攝三四等字和部分二等字),如:清 吳音シャウ 漢音セイ。
* 吳音オン韻變為漢音イン或エン韻(山攝、臻攝),如隱(吳音:オン→漢音:イン),勤(吳音:ゴン→漢音:キン),建(吳音:コン→漢音:ケン),言(吳音:ゴン→漢音:ゲン)。
聲調
漢音資料比較忠實的反映廣韻的調類。詳見日本漢字音的聲調。
以漢音誦讀的佛經
佛經原則上以吳音誦讀。作為例外,真言宗的「理趣經」以漢音誦讀。如開頭的「如是我聞」不按吳音讀作「ニョゼガモン」而按漢音讀作「ジョシガブン」。此經典論說「煩惱即涅槃」,有肯定「男女情愛」等愛欲的內容,為不招致不必要的誤解,故意以漢音誦讀,使得即使慣讀佛經之人僅憑聽也無法明白意思。
漢音與其他漢字音的關係
漢音的母胎音為唐長安音,故與多種其他現代漢字音有系統的相似,包括粵語、閩南語文讀、朝鮮漢字音等。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漢音是日本漢字音的一種,屬於漢音中時間上最晚的一層,由唐朝末期或略晚的日本僧侶傳入日本,主要用於密教「聲明」(佛教音樂)的誦讀。
概要
漢音傳承的是中國北方的中古音。在其傳承過程中,通過遣唐使的交流,日本一直可以接觸到最新的中國音。因此,漢音因時代差異又有較舊和較新的層次之分。現存的漢音是平安時代初期(唐朝後期)之前傳入並日本化的讀音,而平安時代中期日本所接受的最新層的漢音(所謂「新漢音」)並未進入一般使用流傳下來,僅在文獻中有所留存。
「新漢音」的主要資料是隨密教傳入日本的「聲明」(しょうみょう,佛典的配樂誦唱)。有名的如天台宗的「法華懺法」和「例時作法」等的漢字音。這些漢字音主要是由平安中期以前訪問中國的僧人如圓仁(慈覺大師,794-864)、圓珍(814-891)等傳回日本的。
特徵
主要以漢音為參照作比較。
聲母
1. 明微母、泥娘母字全部為バ行/ダ行。而漢音中殘留有部分字以鼻音表示。如:門ボン 孟バウ 明ベイ 寧デイ 難ダン 念デン。
韻母
1. 鍾韻牙音三等字脫落拗音的介音。如:恭クウ 供クウ。
2. 佳韻字i韻尾脫落。如:解カ。
3. 入聲尾的弱化或脫落。
1. -t入聲尾脫落。如:一イ 佛フ。
2. -p入聲尾弱化或脫落。如:十シ/シツ 入ジツ 劫ケ 法ハ/ハツ。
3. -k入聲尾弱化或脫落。如:白ハイ 積セイ 釋セ。
4. -ŋ鼻韻尾的弱化或脫落。如:證シ 乘シ 勝シ 稱シ 應イ。
5. 德韻字為合拗音(漢音為開口)。如:國クヱキ 或クヱキ 惑クヱキ。
6. 職韻字多為直音(無拗音介音)。如:極キク 職シキ 識シク 憶イク 臆イク。
入聲尾的弱化與脫落,明顯反映出其母胎音的中國音的入聲尾開始退化。因此新漢音屬於漢音的最終層,移植時期大致在唐末期(約850-900年)。
新漢音的體系與漢音大體重合,故後世未將其作為漢字音的單獨一類。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音是日本漢字音的一種。主要是鎌倉時代訪問中國(南宋)的僧人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可以歸入廣義的「唐音」(唐宋音)。主要限於特定的禪宗詞彙,對一般用語的影響比較少。但作為繼吳音、漢音、新漢音之後的漢字音的一層,仍然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概說
唐朝末期遣唐使制度廢止,日本處於一定程度上的鎖國狀態(平安時代後期至院政期)。但通過中國商船的通行以及前往天台山、五臺山參拜的僧人,仍然與中國有些許的交流。至院政期的後期,隨武士階級的得勢,日本與中國(北宋末至南宋)的交流又再次活躍,僧人的往來也是其中之一。傳播漢字音的主要有南宋時期入宋求法的「求法沙門」,包括律宗與禪宗的眾僧,以及移居日本的中國高僧如蘭溪道隆、兀庵普寧、無學祖元等。這些鎌倉時代的禪僧傳入日本的是南宋末至元初的江浙地方的方言音。至鎌倉時代末期,宋音已經大致形成並固定下來。具體資料如「正法眼藏」(1288)等。
特徵
宋音體現出中國音由中古音向近代音過渡過程中的種種變化。
聲母
* 1. 輕唇音化導致明母與微母字發生區別。如:
o 明母:蒙ムン 彌ミ 模モ 滿マン
o 微母:望バウ 尾ビ 晚バン 物ブ
* 2. 中古的舌上音(知徹澄母)多為サ行音。原因是舌上音發生顎化與正齒音(照穿禪等母)合流為塞擦音,而當時日本的タ行音為ta、ti、tu、te、to,相對而言塞擦音被認為與サ行音更為接近。如:
o 知母:中シュ/シュン 知シ 竹シク 珍シン
o 徹母:蓄シュ 敕シ
o 澄母:重ジュ/ジュン 濁ジウ 除シ 茶サ
* 3. 疑母字除ガ行外有ア/ワ行或ナ行寫法,表示在細音之前發生顎化或脫落。如:
o ガ行: 礙ガイ 眼ガン 我ガ 月ゲ
o ア/ワ行: 五ウ 岸アン 外ウイ
o ナ行:議ニ 語ニ 言ネン 逆ニ 仰ニヤン
* 4. 匣母脫落。與南方來源有關。與吳音類似。如:
o 胡ウ 慧イ 環ワン 現エン
* 5. 部分曉母字以ハ行音表示。hi被聽作日語的ヒ。如:
o 凶ヒヤウ 輝ヒ 虛ヒ 勳ヒン
* 6. 全濁字多以濁音表示。如:
o 毒ヅ 重ジウ 濁ジウ 是ジ
韻母
1. 部分止攝開口齒音字變為ウ韻。反映舌尖母音化的過程。如:
* 此ス 雌ス 自ズ 四ス 子ス 慈ズ
2. 魚韻字為イ韻,模韻字為ウ韻。區分原音是有拗介音的錄為イ韻。如:
* 魚韻:於イ 去キ 除シ 女ニ
* 模韻:普フ 胡フ 護ウ 五ウ
3. 歌戈韻以オ/オウ韻表示。桓韻以オン反映中國的音變。如:
* 歌戈韻:可コ 多ト 波ホ 和ヲ
* 桓韻:般ホン 慢モン 端トン 亂ロン
韻尾
1. 梗攝、曾攝韻尾變為ン。通攝亦有此類字出現。但江攝宕攝仍為ウ韻尾。如:
* 梗攝:病ビン 清シン 經キン 靈リン
* 曾攝:恆ケン 能ネン 応イン 證シン
* 通攝:蒙ムン 空クン 通ツン
2. -m韻尾與-n韻尾混同,皆為ン韻尾。中原音韻兩者尚明分。說明鎌倉時代以後日本的撥音統一為/-N/。如:
* 本ホン 近キン 音イン 今キン 暗アン
3. 入聲韻尾消失。體現中國原音入聲韻尾的退化和消失。如:
* 伏(-k)フ 覺(-k)カ 必(-t)ヒ 達(-t)ダ 入(-p)ジ 業(-p)ネ
聲調
宋音沒有表示聲調的符號「聲點」。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3: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廣義的「唐音」(唐宋音)指鎌倉時代以後直至近代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包含鎌倉時代傳入的「宋音」與狹義的「唐音」,即江戶時代(明清)傳入的漢字音。「唐音」的「唐」與「吳音」的「吳」和「漢音」的「漢」一樣,並非指朝代,而是對中國的泛稱。本文以論述狹義的唐音為主。
概說
江戶時代傳入的「唐音」與之前的「宋音」一樣,主要限於佛典誦讀及學問研究等,對一般用語的影響很小,僅限於特定的詞語。唐音內部尚有不同的系統。就來源而言,大體分為以下三系。第一是隱元隆崎(福州府福清縣人)於承應三年(1654)渡日後建立的黃檗宗所傳承的用於誦讀清規的明代音。第二是延寶五年(1677)渡日的曹洞宗心越派開祖心越興儔(杭州人)所傳的清規和琴譜(明樂)的誦讀音。第三是江戶時代的漢語學者岡島冠山(1674-1728)及韻鏡學者文雄(1700-1763)等研究者通過長崎的通事(翻譯官)等所學的中國音。有坂秀世氏將此三類分別稱為黃檗唐音、心越系唐音和譯官系唐音。這些音皆主要源於明末清初的杭州音和南京官話音。相比於鎌倉時代的宋音反映出更新的音韻變化。
唐音的特徵
唐音由於母胎音的關係,帶有明顯的類似於現代官話和吳語發音的特色。
聲母
* 1. 區別輕唇音f-和重唇音p-。原因是日語出現了半濁音 p-和半濁音符「゜」。如:
o 輕唇音:福フ 伏フ 非フイ 佛フ 煩ハン 方フヮン 風ホン
o 重唇音:彼ピイ 被ピイ 比ピイ 普プ 拜パイ 本ポン 璧ピツ
* 2. 微母字聲母脫落變為ア行音。如:
o 微ウイ 無ウ 問ウン 聞ウン 萬ワン
* 3. 唐音中舌上音字和齒音字變為タ行音(相對宋音用サ行表示)。原因是江戶時代チ、ツ等假名發音由塞音變為塞擦音。如:
o 舌上音:中ツン 畜チョ 逐ツ 重ツン 智チイ
o 正齒音:種ツン 爭ツエン 支チ 吹ツイ 至チ 川チェン 衝チョン
o 齒頭音:從ツン 足ツ 此ツウ 草ツアウ 作ツヲ 總ツヲン
* 4. 疑母字聲母脫落,原則上不變為ナ行音。如:
o 獄ユク 巍ウイ 五ウ 月エツ
* 5. 曉母匣母字更多出現ハ行音。原因是江戶時代日語ハ行音變為h-聲母。如:
o 曉母:喜ヒ 虛ヒイ 虎フウ 海ハイ 還ハン 風ホン
o 匣母:降ヒヤン 寒ハン 瑚フウ 慧フイ 害ハイ 會フイ
韻母
* 1. 見組聲母二等字以拗音表示。反映中國讀音出現i介音。如:
o 江キヤン 階キヤイ 覺キャ 佳キヤア 巧キヤウ
* 2. 臻攝的文痕等韻字以エン韻表示。如:
o 恨ヘン 痕ヘン 問聞ウエン
* 3. 梗攝二等入聲字(陌韻)以エツ表示。如:
o 白ベツ 陌ベツ 客ケツ
甚至宕攝入聲字也有的以エツ表示,如 閣ケツ。反映這些韻的韻腹為中母音。
* 4. 職韻字以イキ/イ韻表示。如:
o 極ギツ 識シツ 直ジ
韻尾
* 1. 繼梗、曾、通諸攝之後,江攝、宕攝字韻尾亦變為-ン(宋音為-ウ)。如:
o 降ヒヤン 幢ツワン 浪ラン 唐タン 望ワン 長チヤン
例詞
唐音的例詞如下列舉(此處一並列舉可能為宋音的詞)。
椅子(イス) 蒲団(フトン) 行燈(アンドン) 行腳(アンギャ) 餡(アン)
明(ミン) 清(シン) 普請(フシン) 白湯(パイタン) 石灰(シックイ) 饅頭(マンジュウ)
與現代借音的關係
關於唐音與現代借音的關係,參見日語中的現代漢語借詞。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湯桶讀法(湯桶読み,ゆとうよみ),指日語中如「湯桶」(ゆトウ)一般,某詞的前半部用訓讀,後半部用音讀的現象。有些起源於誤讀,但在使用中逐漸成為固定讀法。
例如,合図(あいズ)、雨具(あまグ)、粗熱(あらネツ)等等皆為湯桶讀法。某些可能被認為是訓讀的詞如:豚肉(ぶたニク)、鳥肉(とりニク)也是。此類詞語並非完全的「漢語」(指日語中來源於漢語的音讀詞彙),是和語與「漢語」的混種,故而將訓讀與音讀混合是自然的,僅僅是將和語部分作了漢字表記。
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湯桶讀法據說為萬葉集中出現的「手師」(習字教師)。
前半音讀,後半訓讀的詞,稱為「重箱讀法」。
示例
* 合図(あいズ)
* 雨具(あまグ)
* 甘食(あまショク)
* 粗熱(あらネツ)
* 粗利(あらリ)
* 大勢(おおゼイ)
* 返り点(かえりテン)
* 株券(かぶケン)
* 白菊(しらギク)
* 敷金(しきキン)
* 高台(たかダイ)
* 薪能(たきぎノウ)
* 手数(てスウ)
* 手帳(てチョウ)
* 鶏肉(とりニク)
* 野宿(のジュク)
* 豚肉(ぶたニク)
* 見本(みホン)
* 夕刊(ゆうカン)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箱讀法(重箱読み,じゅうばこよみ),指日語中如「重箱」(じゅうばこ)一般,某詞的前半部用音讀,後半部用訓讀的現象。有些起源於誤讀,但在使用中逐漸成為固定讀法。
重箱讀法中後半部分常出現濁化。
前半訓讀,後半音讀的詞,稱為「湯桶讀法」。
示例
* 音読み(オンよみ)
* 額縁(ガクぶち)
* 客間(キャクま)
* 経木(キョウぎ)
* 金星(相撲)(キンぼし)
* 工場(コウば)、役場(ヤクば)等
* 残高(ザンだか)
* 桟橋(サンばし)
* 試合(シあい)
* 新顔(シンがお)
* 新橋(シンばし)
* 雑木(ゾウき)
* 総花(ソウばな)
* 台所(ダイどころ)
* 団子(ダンご)
* 反物(タンもの)
* 賃上げ(チンあげ)
* 馬鹿(バか)
* 派手(ハで)
* 番組(バンぐみ)
* 半田(ハンだ)
* 本棚(ホンだな)
* 本屋(ホンや)
* 山谷(サンや)
* 豚汁(トンじる)(亦稱ブタじる)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03: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日本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現代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
也有一部分日文獨創的漢字,則稱為日製漢字或和製漢字、國字,當中部分已被中文收錄,現在和製漢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錄的漢字。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所以不存在和製漢字。《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不過在戰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大約只有一千餘個。
歷史
究竟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裡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裡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彙。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本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有語言學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3分之1是外來語及和製英語。
發音
日本漢字的讀法分音讀、訓讀兩類。大部分日文裏的漢字都有音、訓二讀。
音讀
指源自中國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另可細分為吳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國或者朝鮮傳入日本,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當時沒有讀法的名稱,學漢音之後,此讀法稱為「吳音」,「吳」是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另外,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派遣往大唐長安學習的日本學者,把中國的漢字帶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稱為「漢音」;再加上鎌倉時代以後(南宋至明清),隨禪宗的留學僧或者貿易商人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共稱為「唐音」。
訓讀
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的漢字讀法,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繫的漢字,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有時中國的部分方言和韓文也會有漢字訓讀的現象。
日文部分詞彙也有音、訓二讀,並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詞,音讀為「かめい」(kamei),意思為假的名字。訓讀讀作「かな」(kana)的話則指用來書寫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總稱。
為了表示漢字的發音,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漢字的讀法。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或「讀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常見於幼兒書籍、日語學習者書籍中,或用來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發音。 |
|
|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9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天涯骑士 的帖子
有個日本男演員就叫 玉木 宏 (tamaki hiroshi)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