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7823|回复: 4
|
关于肥皂的闽南语
[复制链接]
|
|
|
对于肥皂的闽南语感到好奇的可以看看。
三不五时有朋友发问,sabun(马来语,肥皂)是闽南话吗?若不是,闽南话的肥皂叫什么?
马来语和闽南话均称肥皂为sabun,这可造成人们混淆。到底它是何种语言?一时难于说明。其实,sabun原为马来语(马来语则借自阿拉伯语。详见《马来语大词典》页1053),闽南语吸收后音译为“雪文sāpbbún”。在今日中国操闽南语系的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各国的闽潮籍人中,多数称肥皂为“雪文”。连雅堂在《台湾语典》(页258)谓:“而台中且呼肥皂为‘番仔茶『米凡』’;唯台南称曰‘雪文’,译其音且译其义。雪,洒也;《庄子》:‘澡雪而精神。’文,文理也,又为文彩。是一译名,音义俱备,可谓达而雅矣。”
雪文非闽南语,那么肥皂在闽南语叫作什么?
肥皂是近代西洋发明的化学制成品,古时候的中国无此物,古人用沙土、火灰(炉灰)等东西洗涤去污。在闽南,人们喜爱用“茶䉐dékoō”,它是茶子炸油后的渣,经过一些步骤,搀和稻草加工成为一大块扁圆的东西。
茶䉐的用途比肥皂厂,除了可洗衣、洗手,尚可洗头发、治皮肤病,甚至可以毒死鱼,逼使蚯蚓爬出土等。以前的人患上皮肤病,或头生癞痢,以茶䉐洗之可痊愈,据说疗效高。老人家也相信洗茶䉐会令头发乌黑不白。旧时农业社会的养鸭人家常挖取蚯蚓喂鸭子,为了方便,他们用茶䉐煮成一大桶的汁水,待冷却后,倒向地面,不消片刻,蚯蚓受不了含有大量碱性的茶䉐汁水,纷纷冒出地面,他们就逐一扫进桶里,再以清水洗去汁水,喂予鸭子。他们相信吃了蚯蚓的鸭子特别肥美,生下的鸭卵,其蛋黄是橙红色的。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今日在我国尚可买到茶䉐,售价一公斤2元5角。
言归正题,当年中国福建(闽南)人见到肥皂时,就称它为“番仔茶䉐·”。当时从外国到来的货品,多冠以“番仔”二字,诸如“番仔火”(火柴)、“番仔衫”(西服)……,称西洋人为“番仔”。与中国福建及台湾不同的是,马新的闽潮人则称西洋人为“红毛人”,关系到西洋的则冠以“红毛”二字,如“红毛册”(洋书)、“红毛灰”(洋灰)……。最后,闽南语吸收“sabun(雪文)”,而放弃“番仔茶䉐”这个词汇。关于“sabun”,我们马新印尼的闽南话当然借自马来语。中国闽南的说法与我们一样,皆认为借自印尼语(马来语),李荣主编、周长楫编纂《厦门方言词典》(页309)就指出是借自印尼语。而台湾的说法,据《台湾语典》(页115)则说是借自西洋语。
由上述可见,福建文化含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成份。闽南语除了吸收许多西洋、东南亚语言的词汇外,本身也外播至世界各地,闽南语的“茶dé”即是例子,世界各种语言中“茶”以“t”发音的,均源自闽南的“dé”,好像我国、印尼、印度的“teh”,西班牙、丹麦等地的“dé”,德国的“tee”,荷兰的“thee”,法国的“the”,英美的“tea”(tea在18世纪也念作“te”),以及拉丁学名“thea”,基本上都属于这种念法。这是因为它们的茶叶由福建厦门出口所致。
福建是著名的茶乡,乌龙茶种早就名扬海外,而武夷岩茶更是茶中之王。西洋人喜爱福建茶,纷纷蜂拥而来采购,因此使到闽南话的“茶dé”,走出福建大门,流传到世界各地去。几乎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茶dé”的存在!
《星洲日报·星云》1999年1月11日。
修订于2006年8月31日。
来自http://www.blogkaki.net/?uid-3446-action-viewspace-itemid-86955
[ 本帖最后由 noname1984 于 17-10-2009 11:08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27-10-2009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noname1984 的帖子
之前我也为SABUN这次也感到混淆
回想已经去世的外婆在她14岁从闽南过番来到马来西亚,她也是说SABUN!
后来发现台湾中部南部也叫SABUN,接着发现福建泉州地区也是如此 |
|
|
|
|
|
|
|
|
|
|
发表于 30-10-2009 03: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肥皂 = sap-bun:源自葡萄牙文的「sabão」
馬來文也是從葡萄牙文引進
|
|
|
|
|
|
|
|
|
|
|
发表于 7-12-2009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7-12-2009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自己查 english arab online 词典 soap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