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70|回复: 10

广东粤剧申遗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0-2009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粤港澳3地政府透过中国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的“粤剧”,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显示粤剧艺术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认同。

这消息让所有喜欢粤剧和支持粤剧的朋友非常兴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10-2009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ereklooch 的帖子

中国共有22项目,于今年(2009年)被联合国文教科组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单如下:

中國的端午節、中國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 藝、媽祖信俗以及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

[ 本帖最后由 dereklooch 于 9-10-2009 12:5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09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reklooch 于 9-10-2009 12:45 AM 发表
粤港澳3地政府透过中国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的“粤剧”,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显示粤剧艺术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认同。

这消息让所有 ...


興奮之余~~~
想想~~~馬來西亞~~~
越來越沒落了~~~
懂粵劇的人~~~慢慢的少了~~~
新生代~~~有哪一位會對粵劇~~~
有興趣~~~感嘆之余~~~
有點~~~心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09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舞主孤文 的帖子

是的,凡事都有两面,登上非遗榜固然耀眼;但同时又敲响了濒消的警钟。不过世间万物总有其定理与定数,粤剧是古典戏剧的一种,古典戏剧就是与现代生活拉开了距离的艺术,自然不会受到现代大众的特别注意与关心。但作为一种“遗产艺术”他自然有它的适当的位置与价值,就像我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它是属于广东人(准确来说,应该是广府人)的艺术,只要懂它的人还想听它,那它将会永远唱下去。

下面转载我同学Kongming的《<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就算你听不懂粤剧也请鼓鼓掌》文章与大家分享。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多一点粤剧的过去与现况,包括在他的故乡广东的处境。

转载自: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Nov 30 16:23:22 2008)


有人说粤剧是老年人的艺术,是乡下人的艺术。我认为不尽然。粤剧是广东人的艺术。正
如京剧是北京的艺术,越剧是上海的艺术,川剧是四川的艺术,粤剧当然是广东的艺术了


  粤剧之所以在老年人、乡下人中更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这些人落伍、老土、文化层次
低,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广东人身份,具有比许多城市年轻人更强烈的认同;
他们拥有比年轻人更深厚的广东传统文化的积累。据我观察发现,对广东人身份的“认同
度”,与对粤剧的“喜爱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虽然我也不太会欣赏粤剧,但我从心底里尊重她。当我在西关寂静的麻石巷中行走时
,蓦地听见从褪了色的满洲窗里传出一段粤曲时,我内心会涌起深深的暖流。我觉得那旋
律和唱腔很亲切,亲切得就像听见母亲唱过的儿歌一样。

  近年来粤剧之所以式微,有人说是因为她用粤语演唱,出了五岭之外,谁听得懂你的
“鸟语”?没人听懂,自然就无法普及。这种说法有两个很大的问题。首先,粤剧根本不
应该把五岭之外视作普及的目标,粤剧就是粤语地区的剧种,你孜孜不倦地向陕西、山东
、青海推广粤剧干吗?就算精力过剩,也没必要这样浪费。

  其次,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了解粤剧的历史。粤剧原来并不用粤语,而是说“桂
林中州话”的,即所谓北方中州口音的“戏棚官话”。真正用粤语来做舞台语言,是从清
同治年间才开始,迄至1920年代,“戏棚官话”才完全被粤语取代。这一改变,对粤剧的
发展来说,是上了至关重要的一个台阶。

  粤剧就是粤语地区的剧种,是唱给广东人听的。这一点切不可忘。不要总是抱着“让
全中国都来听粤剧,让全世界都来听粤剧”的空想。有些人一听洋人在晚会上用英语唱京
剧,就沾沾自喜,以为连外国人都加入了保护国粹的行列了。殊不知那些只是噱头而已,
对真正的京剧发展并无裨益。

  无论物换星移几度秋,粤剧在广东始终有一批忠实拥趸。广东人把粤剧叫做“大戏”
。推敲起来,粤剧属于皮黄系统,但并没有明显的师承,博采众家之长,血缘十分庞杂。
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唱腔,在粤剧里都能找到一点影子。还有南音、粤讴、
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元素。广州方言属声调性,各种道白形式都有很强的
音乐性,因此,从广义来说,粤剧的道白也是一种音乐。

  在有戏院之前,戏班都是坐着一种绘有龙鳞菊花图案的红色木船,在水乡渔市间漂泊
,哪里乡下有迎神赛会、喜庆宴席,就去那里演出。“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幕红船泊晚沙
”。有时天气骤变,红船在茫茫江海之上,风雨交加,雷电大作,戏班便会全体动员起来
,在船上大演《八仙贺寿》。我们试想当时情景:黑云压顶,洪波涌起,红船就像一根断
苇,随波逐流,艰难前进。全体演员们在锣鼓锵锵声中,冒雨向天跪拜,齐声高诵:“东
阁寿筵开,西方庆贺来,南山春不老,北斗上天台。”这种场面,既悲壮万分,又凄凉至
极,使我们不禁为这些粤剧演员的境况怆然而涕下。

  粤剧的历史,以前人们没有很好地整理保存下来,残缺散失严重。有些东西失去了就
是永远失去了,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我们除了深深地惋叹,无能为力。就像红船,
虽然大部分在战争时期被毁坏,但战后仍有幸存,却因无人照料,随着光阴荏苒,已全部
付之逝波,连一条也没有剩下了。一些粤剧界的泰斗,曾经红透半边天的,但考其生平,
竟几近空白,就像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誉銶(一名江枫)。是粤剧界著名的开戏师爷(编剧),才华横
溢,为薛觉先写过不少经典剧本。抗战时期,广东韶关沦陷,南海十三郎带着救亡剧团,
冒死穿越日军封锁线,逃往粤东的故事,在梨园传诵不绝。抗战胜利后,南海十三郎得了
精神病,到香港定居,生活相当落魄潦倒,终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1956年薛觉先逝世
,刺激他病情恶化,被送入香港青山精神病院,1980年代初辞世。
 历年来,以南海十三郎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都出过不少,但其实人们对他的
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大部分都是口耳相传的故事,未经征信考核,甚至连他的笔名来由
,也众说纷纭。一代天才,留落人间的形迹,皆如鸿爪,恒在依稀仿佛间,令后人低迴叹
息不已。

  喜爱粤剧的人,谁也不会忘记唐涤生这个名字。他所写的粤曲唱词,清隽雅丽,音韵
和谐,被粤剧爱好者形容为“字里行间有一股馥郁芬芳的余韵,袅袅无穷”。曾经有人问
我,粤剧唱腔的特点是什么?我虽非行家,但一提起粤剧,总有一种凄凉婉转的意味,涌
上心头。我觉得唐涤生写的唱词,最能代表粤剧的神韵。试举一段,以飨读者:“画栏风
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
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
宋玉身材?”真是一唱而三叹,读唐诗宋词,亦不外如此。

  已经失去的,我们无法让它再生,但还没有失去的,断不能让它从我们手上失去。


  我有时在电视上看见香港的歌星登台唱粤剧,感触很深。他们唱得那么自然,那么投
入,甚至连功架台步,也学得惟妙惟肖,好像他们本来就是粤剧演员。反观我们广东,有
几个流行歌手肯在台上唱粤剧的?他们宁愿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喊什么“翠花,上酸菜”,
也不愿唱一唱自己家乡的粤剧。

  如果我们不加以爱护,一个剧种的失传,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据统计,在中国已
知的360多个地方剧种中,有半数以上目前已走向消亡。

  陕西过去有地方戏30多种,现在,全省有名称和演出团体的剧种不到10种;

  江西省流传的34个剧种中,大约有8种已完全消亡;

  山西省在建国初期还有52个地方小剧种,现在只剩下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从1984
年至今,平均四五年就有一个小剧种消亡。

  这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很严重。粤剧会不会有一天也面临这样的
处境?这不是杞人忧天。虽说广东是经济强省,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一不缺少资金,二
不缺少人才,三不缺少观众,一些资深的粤剧界人士也认为,粤剧在广东还是很有观众缘
的,在许多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中,常常高踞第二、第三位,但问题是怎么把这上面所说
的三者有效地串起来,使整个市场真正活起来。

  我知道很多人已经在做这件事了。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粤剧名家进校园
”、“大学生粤剧生活体验”、“大学生粤剧一日游”、“粤剧与大学生零距离对话”…
…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消息。一次两次的活动,能有多大成效,实在无须过分介怀。广东
人的性格一向平实,只求做好自己的本份,尽了人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到了收获的
季节,自然会有所收获。

  希望每一位广东人,就算你不会听粤剧,就算你不爱听粤剧,也请你为粤剧鼓鼓掌。
因为,这是你家乡的戏剧。

  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靓少佳、新马师曾、文觉非、千里驹、白燕仔、萧丽章、
罗品超、郎筠玉、罗家宝、梁醒波、芳艳芬、红线女……当我历数着这些广东人十分熟悉
的粤剧名伶的名字时,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段凄怨缠绵的《帝女花》:“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深红色的天鹅绒大幕缓缓开启,聚光灯下,
他们的扮相、他们的台风、他们的唱腔,成了几代广东人的回忆,不可磨灭。舞台因他们
而精彩,人们的庸常生活也因他们而有了一缕悠然的韵味。

[ 本帖最后由 齐齐哈尔 于 19-11-2009 06: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09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齐齐哈尔 于 19-11-2009 06:10 PM 发表
是的,凡事都有两面,登上非遗榜固然耀眼;但同时又敲响了濒消的警钟。不过世间万物总有其定理与定数,粤剧是古典戏剧的一种,古典戏剧就是与现代生活拉开了距离的艺术,自然不会受到现代大众的特别注意与关心。但作 ...


認同你轉載的這~~~文章~~~
的確很深入的探討了~~~
我說的也是這方面的~~~因為我認識的年輕一輩~~~
中的廣州人~~~我是說馬來西亞這里的~~~
沒有多少個~~~會對這有興趣~~~
這就是我感到心酸的~~~
以我教導的舞蹈來說吧~~~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的就只有~~~
hip hop~~~我們自已的文化舞蹈呢~~~
沒有多少人喜歡~~~
反觀~~~我國的其他民族~~~
對他們的傳統舞蹈演繹的絲絲入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010 1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我三十出頭,但是這幾年間突然很喜歡聽粵劇,可能童年回憶被激起的關係,我媽是廣東人,小時常在外婆家陪外婆聽(麗的呼聲)看(粵劇vh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2-2010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我三十出頭,但是這幾年間突然很喜歡聽粵劇,可能童年回憶被激起的關係,我媽是廣東人,小時常在外婆家 ...
tankily 发表于 25-1-2010 12:59 AM


難得~~~加油~~~
粵劇越聽越出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10 03: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舞主孤文


编一支以粤剧/戏曲为主题的舞蹈,生旦净末丑齐齐亮相,我好期待哦!
毕竟这里懂舞蹈又懂戏曲的舞蹈老师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2-2010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舞主孤文


编一支以粤剧/戏曲为主题的舞蹈,生旦净末丑齐齐亮相,我好期待哦!
毕竟这里懂舞蹈 ...
junc 发表于 6-2-2010 03:30 AM


希望我能做到哦~~~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0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舞主孤文

有表演时记得在这里通知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0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舞主孤文

有表演时记得在这里通知哦。
junc 发表于 7-2-2010 08:14 AM


好的~~~不過我通常會放在舞者天堂~~~
呵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8-2025 04:01 PM , Processed in 0.26934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