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835|回复: 22
|
【精华】趁你睡觉的时候,我吟诗!
[复制链接]
|
|
|
李太萬歲!!!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永在懷念中。
宋詞 蘇東坡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翻譯:
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呢?我拿著酒杯問那蔚藍的青天,不知道那月宮裡今夜是哪一年?(人間如此繁華,不知天下的今夕是否仍舊美滿!)我想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以謫仙人自居),只怕那高處天上的瓊樓玉宇裡不勝清寒。如果天上比人間更為清寒,那這一刻形影共舞於月下,又跟天上有什麼分別呢?
月光轉過紅樓,低低的進入美麗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兒。本來不應有什麼怨恨的,可是你這無情的明月,卻為什麼偏向離愁的人們表示團圓?人有悲哀、歡樂、離別、聚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只希望人(指子由)能夠長壽平安,就是山隔水阻,千里迢迢,共賞一輪明月,我也就獲得安慰了!
寄意:大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零~~~~~~
你赢过邓丽君,
你是永远的冠军~~~ 
◤ 當你沉默不語,我目無表情,世界就到了盡頭 ◢
[ 本帖最后由 横眉冷对 于 3-5-2009 06:01 PM 编辑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釋
把酒:端起酒杯。
丙辰:用天干地支記年的年份,宋神宗熙寧九年(一o七六年)。
宮闕:宮殿。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裡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
不勝:忍受不住。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彿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的人。
嬋娟:月裡的嫦娥,代指月亮。
《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賞析:
《水調歌頭》一詞是蘇軾在密州任職時所寫的,亦是一首在文學史上頗負盛名的中秋詞。據《苕溪漁隱叢話》中載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乎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思奇特,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
作者開頭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便將自己在中秋佳節,觸景生情,思念久未聚首的弟弟的情懷引出。
繼而,作者又幻想著自己是天上遊仙的景象,表現出自己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思想。
但是,作者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中,又將自己的幻景抹掉,肯定自己入世為國的決心,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
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
詞的下闕「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更充滿了人生的哲理。世事多變幻,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總不能避免。但,如果我們把不如意事當成人生的磨練,又未嘗不可呢!
最後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二句中,作者對弟弟寄予遙遙的祝福,表現出豁達的胸襟,及不為離愁別苦所束縛的積極、樂觀的態度。
全文蘊藏著一股莊子逃避現實、超塵脫俗的思想。既然不能事事盡如人意、盡善盡美,那麼我們何必奢求完美?何必為人力所不能為的事情而傷悲?何必為心有餘而力不逮的事情自責呢﹗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天上宮闕」明說月宮寶殿,暗指朝廷。
朝廷的政局變化不定,新舊黨派的明爭暗鬥,
在蘇軾看來,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疑慮。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乘風歸去」是指要回到朝廷中去,可是
又產生「高處不勝寒」的疑問,朝廷的政治氣候
依舊是反覆無常,我(蘇軾)還能夠適應得了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朝廷政治未安定,不如在外地做個閒官。
「弄清影」有顧影自憐的意味。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亮照著失眠的人,包括蘇軾和蘇轍在內。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別」字既指自己和弟弟的闊別,又暗指自己和朝廷的隔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是指自己和弟弟,「月」既是指自然界的月,也比喻朝廷。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長久」有長壽的長久,也有感情的長久。
「共嬋娟」既是賞圓月之美好,又是彼此感情的美好
*蘇軾幻想天堂的不勝寂寞凄冷,轉向寄情於人間的天長地久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歲月悠悠,「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如果天上真有宮闕,那些仙子、玉兔看盡了那麼多人類的悲歡離合生老死,是不是也看厭了呢?
資料來源
http://d2x.neuro.ohbi.net/~huanyin/anfa_dongpo7.htm 蘇東坡詞選
bbs://bbs.ntu.edu.tw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bbs://ptt.cc 批踢踢實業坊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詞的故事:
蘇軾和父親蘇洵及弟弟蘇轍都能寫一手好文章,當時的人把他們合稱「三蘇」。
蘇軾和弟弟蘇轍的感情非常好,既是好兄弟,又是好朋友。這首「水調歌頭」就是蘇軾懷念在遠方的弟弟而寫的。兄弟兩雖然因為做官經年不在一起,不過書信倒是寫得很勤,在交通不方便的當時,最少每隔一個月就有一封,是相當不容易的。
後來蘇軾因為和宰相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貶了官,並且下了獄。弟弟蘇轍還上書給皇帝,希望用現任官職贖了哥哥的罪。雖然沒有獲准,卻也成為千古佳話。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赏析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 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二】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不应”两句,实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步,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借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苏轼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浓矣。
其词咏月,关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即月光绕过朱阁,又从门户下射进屋内,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其明写月,暗写人,颇含怨恼之意。“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有致,看似赏月,问月,实为怀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常事常规,来自我宽解。这种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末两句妙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陈出新,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当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浓,并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其次,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比赋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三】
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极高
【赏析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孝水逸士)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9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4-5-2009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觉得自己身价不同起来。 进了这个贴 |
|
|
|
|
|
|
|
|
|
|
发表于 5-5-2009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otong ball。。。这样都想到。。。 |
|
|
|
|
|
|
|
|
|
|
发表于 5-5-2009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otong ball。。。这样都想到。。。 |
|
|
|
|
|
|
|
|
|
|
发表于 5-5-2009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6-5-2009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otong ball............?
蘇軾..........?
樓主搞笑哦............
呵呵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09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7-5-2009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吱喳移过来的帖子
全部cut and paste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09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1-5-2009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5-2009 03: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8-5-2009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8-5-2009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你的眼睛, 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留下每一滴泪 ,都会让人感动
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 ,不会一场空
但愿你会懂 ,该何去何从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5-2009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