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786|回复: 4

崇祯三太子朱慈炯的诅咒(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3-2009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崇祯三太子朱慈炯的诅咒
相邻两村360年不结亲源自古老传说(组图)



传说中朱三太子曾在白岸涂村隐匿。



涂传凡告诉记者,昔日藏匿朱三太子“涂府土屋”已成一片沙洲。

  -南昌县蒋巷镇的白岸涂村与高梧贾村两村360年不通婚

  -两村不结亲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因恪守古训,鲜有犯禁和破坏规矩者

  新闻提示:南昌县蒋巷镇的白岸涂村与高梧贾村同处赣江边,相隔不过十几公里。匪夷所思的是,自17世纪中期开始,两个村庄上的村民间便互不通婚姻,不结亲家。历经360年的岁月沧桑,该二村村民总人数发展到近7000人,虽然村民们之间没有任何恩怨,但至今仍恪守着祖宗遗留下来的古训,鲜有犯禁和破坏规矩者。

  记者日前驱车探访,终于发现民风淳朴的两村不结亲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据当地人讲,明朝灭亡后,崇祯三太子朱慈炯隐藏在白岸涂村,因高梧贾村的明朝遗臣贾亦齐告发,遭吴三桂部将抓捕。从此,差点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白岸涂村便发誓永不与高梧贾村通婚结亲,代代相传,至今如此。

  两村相邻却不通婚

  南昌县蒋巷镇境内有一个叫白岸涂家的渔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结婚恋爱原本是你情我愿,男女双方同意就行,但他们村庄至今保留着和赣江上游方向的高梧贾村不通婚的习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梧贾村和白岸涂村都属于典型的江南宗族聚居村庄,村民们几乎自同一个姓氏繁衍。两村距离相隔不过十几公里,交通也非常便利,一些相识的年轻人喝酒聊天,甚至合伙做生意,都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匪夷所思的是,即便没有家长们“棒打鸳鸯”,年轻人之间谈恋爱和结婚也很忌讳。对于互不通婚的风俗习惯,他们表示这是祖辈上遗留下来的“老规矩”。

  朱三太子被捕传说

  61岁的涂传凡是土生土长的白岸涂村人,其家族在当地曾显赫一时。3月9日上午,应记者之约涂传凡答应讲述当地流传“朱三太子落难南昌”的典故,并表示该典故是高梧贾村和白岸涂村此后360年互不通婚结亲的主要原因。

  涂传凡说,相传明朝灭亡后,崇祯三太子朱慈炯逃难来到南昌,就隐居在其先祖涂洪义家。涂洪义对外隐瞒朱三太子的真实身份,安排其居住在“涂府土屋”。由于旧时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此后三四年的时间里,朱三太子隐居在白岸涂村,竟然平安无事。涂传凡还表示,“涂府土屋”建筑面积560余平房米,曾是当地最大的建筑物,历时数百年,后于1968年毁于文革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三太子放松了警惕,经常同村民渡过赣江去尤口(今属昌东镇)看戏。有次戏中表演的正是大明王朝灭亡,崇祯皇帝在万景山上吊自杀的场景。朱三太子看后悲痛难忍,当场哭泣,恰被前明臣子贾亦齐发现。贾亦齐见当时吴三桂势力日益强大,便给吴三桂告密说:“天晴穿蓑衣戴斗笠者,为崇祯三太子”。

  次日,贾亦齐特意邀请朱三太子外游,并叮嘱他穿蓑衣戴斗笠,装成农民,引诱其被吴三桂的部将发现而落网。由于贾亦齐是高梧贾村人,从此,白岸涂村便发誓永不与高梧贾村通婚结亲,代代相传,至今如此。

  鲜有破坏规矩者

  听说记者来访,白岸涂村的一些老人纷纷讲述他们村与高梧贾村不通婚的历史。当地73岁老人涂发全告诉记者,现在的“白岸”以前也叫“北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当时民间有很多义士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反清复明”,以致清朝皇帝一直视朱三太子为心腹大患。藏匿前朝太子,朝廷知道后肯定会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无奈之下,为躲避灾祸,涂家人只好改姓“汪”,直到后来事态平息后又改回了姓“涂”。当地人猜测,改姓“汪”,隐喻朱三太子是临赣江水而居的君王;村庄称为“北望”,是因京城在北。

  采访中,白岸涂村的老人们表示,因为祖宗留有古训,村庄上只有在解放前嫁过一个女人去高梧贾村,后来结婚不久便暴病身亡,也没有留下后代,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嫁过去了。记者随后在高梧贾村采访时,该村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村庄也只出嫁过一人去白岸涂村,一般年轻人即便是好朋友,也没有发展成结婚对象的,但贾亦齐确实是该村人,而且家谱上曾有其相关介绍。

  当地县志上的记载

  记者随后查阅了上世纪出版的《南昌县志》,县志上对其身份却是另一个版本:出卖朱三太子的明朝军师。关于白岸涂村和高梧贾村至今不通婚结亲一事,县志上的记载也与朱三太子遭贾亦齐告发,被吴三桂部将抓获有关。不过,县志上的记载,朱三太子被告发后,曾怒斥:“贾亦齐丧尽天良,背叛于我,汝死后无葬身之地!”果然,贾亦齐在死后,每葬一地,必遭雷击,于是他的后代只好将其棺木吊挂在祠堂的大梁上。由此,两村村民心中便有了解不开的疙瘩,不再通婚结亲。

  对于县志上的这些记载,采访中,白岸涂村和高梧贾村的一些村民均表示听以前的老人们过这个典故,因为旧怨已消,只是没想到县志上会记载的这么详细。

[ 本帖最后由 尉迟恭 于 14-3-2009 02: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3-2009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5-2009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有这段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09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3-2010 06: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9-2025 05:09 PM , Processed in 0.13802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