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630|回复: 17

近、现代書法名家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7-2004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书法空间>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立志反清,任同盟会总理。确立了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逝世于北京。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遗著编为《总理全集》等多种。

    孙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

  从字法字构看,颜字的宽博与厚重仍依稀可见,但已作为一种风格转换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强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潜移默化中服从于行书作品的整体风格。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处。比如周恩来、蔡元培、梁启超、郭沫若、王国维、鲁迅等名家的作品,都在一个“文化”层面上,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其中,有追摹晋韵、唐法的,也有追摹宋、元、明、清风格的,有以篆书为风格支撑的,也有以汉碑为风格支撑的。孙中山即是以唐法与北碑作为自己作品的风格依据,来构筑自己书法艺术家园的。于一代伟人孙中山而言,或许是一种自觉,抑或是一种不自觉,不管怎样,其作品其精神都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上的借鉴。

    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这从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7:49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7-2004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毛泽东(1893-1976)







草书兰亭序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七律·和周士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7:52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04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于右任(1878-1964)


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以字行。陕西三原人。长期任职于国民党政府,管至行政院院长。但它作为书法家的名声,是乎超过了作为政治家的名声。他的书法艺术,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魏碑为基础,写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行楷书时期;二是创立标准草书的时期。
  于右任对魏碑下过很深的功夫。清代中叶以来,学魏碑而能出己意者,还是寥寥。他满带“碑味”的行草书,可以说是风格独具了。尤其是行书,中宫紧促,而结构多变。在一种看上去十分随便不经意的把握之中,获得一种奇绝的、从容大气的效果。 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创立“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研究社。他广泛搜集前人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干字文》,而后自己又手写一遍,刊印行世。
  标准草书的创立,目的在于使草书规范化。其实,草书是无所谓标准的,一标准就失精神。但初学草书的人,由此可以摸得一正确的门径。
至于于右任自己的草书,笔画简单,形态优美。他基本上写的是不相连属的今草,但他的草书是由章草入今草的,在他的草书作品中,不时可以见到章草的笔法。在用笔方面,几乎笔笔中锋,精气内蓄,墨酣力足,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








行草杜诗五言 146×38厘米
来源于上海崇源·200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



题章太炎祭黎元洪文稿跋(1951年) 台北历史博物馆藏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7:53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04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齐白石(1863-1957)



篆书扇面

释文:杨柳春风绿岸,桃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秋水,白头重见江南。见字当是到字。竹泉四先生雅正,齐璜。


名璜,字渭清,别号白石山人,寄萍老人,湖南湘潭人。出身贫寒,幼年辍学,牧牛读书。早年以雕花木工为生。“廿七年华始有师”直到二十七岁才有机会向文人名流学习书画,正式从艺。
  初期专注师古,下了很大功夫临摹古人的作品。行草书临习李(邕)、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诸家,篆书临习《天发神谶》、《汉祀三公》等碑。他自言“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受吴昌硕的影响也很大,表现于他书、画、印的“金石气”和重拙的美感上。

  四十岁以后,齐白石五出五归,游历名山大川,过长江、泛洞庭、下阳朔、放眼华、嵩、衡、庐诸山,遍览陕、豫、蜀、赣、湘、广、京华之胜,胸襟因之开阔,见识由此广博,为他开创自家面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五十七岁时,老人在艺术知己陈师曾、徐悲鸿、林凤眠等人的鼓励下,开始了跳出古人窠臼的“衰年变法”。置流俗于度外,自甘寂寞,“我自作我家画”,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现代艺坛别开生面,卓然成为一代巨匠。

  白石老人在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喜用“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等字句,说明他要表现的,不是那种正襟雍容士大夫的味道,而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一种教化之外的野趣。他成熟的行草书作品,点画老辣不拘细谨,字势欹侧不求平正,挥运开阖之际,给人以极强的力度感。他的篆书,亦游离于正统之外,专心于鲜为人取法的《天》、《三》诸碑,从这样一些奇趣古拙的作品中,老人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灵感,逐渐形成自己奇、古、劲健,气势盈满的篆书风格。篆刻,老人日记中有这样的话:“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刻印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这段话暗示齐白石实以秦汉印“天趣胜人”的精神为本,唯不重形貌与模式,“而人以为无所本”。白石老人治印,篆法古拙,章法参差,结合他指力非凡的单刀直冲,确乎大气磅礴,别开生面,达到了他所追求的“天趣胜人”的境界。

  这样的风格,曾给白石老人招致了不少非议。毁之者每谓老人的作品失于野怪,缺少书卷气。一方面,这牵涉到审美观点的问题,另一方面,这样的指责未必站得住----齐白石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温文儒雅,充满了书卷气的。比如他八十岁所写《与石庵尺牍》,清雅秀逸,余韵无穷,完全是帖学遗风。大多数的艺术家,对白石老人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李可染就曾言:“笔墨....讲得最好的是黄宾虹,实践得最好的是齐白石。齐白石的字写得很好,力能扛鼎。”

  总体而言,白石老人的书法篆刻作品,充满了平民意识与朴实健康的审美情调,于粗袍乱服之中,自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行书启事



篆书立轴





虾趣图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7:55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04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张大千(1899-1983)



《楷书立轴》.纸本.魏碑.

名爰,四川内江人。现代中国画艺术大师,除了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和精鉴赏,富收藏及能诗文以外,书法也极有造诣。由于以画名行世,其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被人忽视。

  他的书法在年少时便受到家兄张文修的启蒙,弱冠之年自日本归沪,师从清末民初的著名书家李瑞清和曾农髯二人,潜心学习书画,为其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瑞清,这位清末著名的文化官吏,学识深广。《清史稿》中有称其“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尤好篆隶”。张大千对李瑞清的书法情有独钟,并以超常的临摹天赋很快掌握了李的书法特点和精神,以至能够逼真地临摹其书作。

  一次,张大千写了一副对联,拿给善摩李瑞清书迹的李健看,同时开玩笑地说,这是老师所书但未署款。身为李瑞清侄儿,也曾在叔叔身边学了许多年的李健,细细看了起来,竟然分不出其书作的真伪?李瑞清的门生有很多,但对张大千格外器重,他病重卧床无法写字时,社会上送来的笔单大多由张大千代书。

  30年代以后,张大千的书法开始酝酿变化,在李和曾的基础上,转学多师,参以宋代大家黄山谷的笔势,追求拆杈和屋漏痕之妙,愈发跳荡灵动,清隽奇肆,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张大千从李瑞清和曾农髯二人的书艺中获得了精髓,又传授给了何海霞等人。何海霞之遇张大千,也正是他从“技”归于“艺”而通于“道”的转折。

  早在30年代,何氏曾仿张大千的书体写过一幅字,出售后获得6元大洋。拜师张门之后,何氏不再假冒老师的字。当张大千谢世后,何氏也不再避讳“大千体”了,他一向认为乃师书画充满着雄强的生命之气,作为弟子,他当仁不让地要传袭,而且要创造性地传承。良师的点拨加上自身的努力,何海霞也成为了现代书画大师。

  作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



行楷七言诗(1941年作) 101×51厘米
来源于上海崇源·200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




隶书五言联(1934年作) 洒金笺对联 112×28厘米
来源于上海崇源·200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名家书法




行书十一字联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7:56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04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沙孟海(1900-1993)



《榜书龙 》

原名文若,字孟海,以字行,别号石荒、沙村、兰沙、决明等。浙江鄞县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

  幼承庭训,早习篆法,毕业于浙江第四师范。后刻苦自学,并拜冯君木、陈屺怀为师。至上海又转益多师。1929年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1963年任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专业教授。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对书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均有高深造诣,并有专著。

  沙孟海早年得吴昌硕指授,其书法无论篆隶楷草,代表北碑雄强一路,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佳,尤其善作孽窠大字,人以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其擘窠榜书气势宏大、点划精到,富现代感,以气胜,且越大越壮观,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为当代书风典范。有《沙孟海书论丛稿》、《沙孟海书法集》、《印学》等多种著述问世。



《楷书回风堂诗》纸本 1983年



《楷书集易林八言联 》纸本 159 x 34厘米
1949年



《节录兰亭序轴 》



《行书苏轼诗屏 》纸本 131 x 20.5厘米 1936年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7:57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4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邓散木(1898-1963)




篆书十言联(1942年作) 140.5×17厘米

图片转载自>>北京.中贸圣佳2003秋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法



原名菊初。钝铁,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一足等,以字行。江南大书家萧退庵的弟子。工行草书,一笔王字,但于篆隶真书,也都下过极深的工夫。楷书以唐楷为主,也写北碑,但终于还是帖意浓于碑意。隶书则汉代名碑大多涉及,以笔酣墨饱、结字谨严胜。篆书功夫很好,初走吴昌硕的路子,以后上下古今融会贯通,写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

  邓散木在近代,是以篆刻著称的。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就是指北京的齐白石与江南的邓散木。邓散木的篆刻老师,是“虞山派”开山鼻祖赵古泥。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汪洋恣肆、不计工拙的效果。但显得有些破碎,境界不高。书法也如此,这可能是天分使然吧。




行草七言联 134.7×32.3厘米

图片转载自>>北京.中贸圣佳2003秋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法




隶书立轴毛泽东词

图片转载自何香凝美术馆邓散木艺术展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7:58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4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高二适(1903-1977)




《隶书七言联》


原名锡璜,后取“适吾所适”之意,改名二适,字适父,号舒勇、舒父。江苏东台人。当代著名学者型的书法家。有渊博的文史知识,工诗词,精鉴赏,长期在文史馆工作,博及群书,眼光很高。文章、书法极受林散之先生推重。为人狷介自持,在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辩”中曾发表重要言论。

  高二适的草书最为人赞赏,其风格十分独特。他对章草书有专门的研究,专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他巧妙地将章草、今草、狂草熔于一炉,既有高古的品格,又有奔腾跌宕之气势,尤以线条的劲幢。结字的紧密见长。看他的草书,才真正感觉到那笔锋在纸上奔突的力度。另外,高二适学问素养极高,作品往往洋溢出浓郁的书卷气。他对自己的草书也很自信,自认为天下第一。




怀素自叙帖扉页题诗




答散之送蟹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8:09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4 0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弘一法师(1880-1942)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临终绝笔 上海圆明讲堂藏   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悲欣交集”四字手书写于10月10日下午,写在一用过的字纸上,字迹仍旧有力。令人感谓的是弘一法师落笔时的超脱随意,这份对后人而言极为重要的手书在他似信手拈来。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早岁以书艺驰誉当世,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录华严经句楷书立轴




八言联




十六言联







十言联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8:00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0-2004 0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尹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与赵孟俯是同乡。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其实,沈尹默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30岁就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所交游者皆一时风云人物。书法少时就开始学了,在地方上已很有书名,但有一次,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写的一首诗,对沈说:“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此后开始勤奋练字,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书法面目从此一变。

  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沈尹默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沈尹默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第一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入巨富。

  书法实践的同时,沈尹默也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他结合自己学书的体会,将书法理论通俗化,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沈尹默于解放后,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培养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家。上海的书坛上,至今仍活跃着许多沈先生的传人。





张廉卿先生草稿跋局部









张廉卿先生草稿跋、续跋

尹默于1940年读到张裕钊(廉卿)一篇草稿后,针对该稿所记执笔法而作《执笔五字法》,并连同所撰《张廉卿先生草稿跋》写成手卷。该跋文书法极精妙。




楷书诗轴

[ Last edited by yaoxin on 3-2-2005 at 08:01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2-2005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其父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声的画家,徐悲鸿自小耳濡目染受到薰陶,少年时代便刻苦学习绘画及书法。他二十岁到上海谋生学画,结识了康有为,并崇尚其改良思想,并推崇“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务精深华妙”之见解。1919年,获官费赴法国留学。在欧期间,曾写过《中国画改良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补之,西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艺术主张。1927年回国,先后任职于南京中央大学、南国艺术学院,历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徐悲鸿既是一位中西全能的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极推崇具有写实能力的中西方大师,贬斥文人画和野兽主义绘画。在中国画教育中,他主张写实的学院观念,并以素描为造型基础,对中国画进行改造。

    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之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完全是为他的画名所掩。曾经得到康有为的指点,作行书喜用中锋,结体漫不经意,有种稚拙的儿童体的韵致。



《行书五言联》书于1935年端午节.纸本.行书,计23字.131×33厘米.选自台湾《民初书法》。



充实力行五言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2-2005 08: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yaoxin 于 13-10-2004 02:20 AM  说 :
摘自<书法空间>

弘一法师(1880-1942)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临终绝笔 上海圆明讲堂藏   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 ...


弘一法师的作品帶有很平靜,很暢的感覺.知道他的一些背景,出家前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樣樣精通...而出家後拋棄了所有,只繼續研究書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2-2005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織田信長 于 4-2-2005 08:52  说 :


弘一法师的作品帶有很平靜,很暢的感覺.知道他的一些背景,出家前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樣樣精通...而出家後拋棄了所有,只繼續研究書法...


他的字體可稱得上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了﹐ 本地一些寺院都可以看到他的墨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5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yaoxin 于 27-7-2004 07:31 PM  说 :
摘自<书法空间>

毛泽东(1893-1976)



草书兰亭序


毛主席是我见过的书法家中写狂草最龙飞凤舞,最叫我激动赞赏的!!!
用文人诗人书法家的角度去看毛主席,这种感觉舒服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05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有人說﹐由于毛澤東好愛書法的關係﹐書法這才沒有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消滅﹐反而借著毛澤東的勢力加以發揚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05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丰子恺(1898-1975)

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今桐乡市)人。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行书杜甫田舍诗札》书写时间不详.纸本.行书



缘缘堂旧联



行书集陶诗八言联



行书扇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2-2005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潘天寿(1883-1967)

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浙江宁海人。潘天涛自幼喜爱绘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任教席。潘天寿在上海期间,一边授课,一边钻研艺术,结交师友,广收博采。经常与黄宾虹、诸闻韵、王个簃、刘海粟等人往来,谈诗论艺,互相交流,使其画艺长进很快,尤其在结识吴昌硕以后,更加快了其艺术的发展。潘天寿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而且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的书法也有极高的成就,行草源于黄道周、倪元璐,篆隶得力于卜文、二爨,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实践探索,独辟蹊径,自成大家。风格豪迈朴茂,格调极高。尤其是结体布局方面,在现代书坛独树一帜。




行草立轴陆游诗句



临黄道周书




行草书立轴



毛泽东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05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书法空间>


章炳麟(章太炎)(1869-1936)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幼年从外祖父读经,研读《史记》。早年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习史学、经学、文学。1895年参加维新运动,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编辑,从事维新变法宣传活动。戊戌政变后,遭通缉,流亡日本。1902年与蔡元培等组织《苏报》,倡言革命。1903年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发表学术论著,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互911年回国后,曾任《大共和日报》主编,兼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团参加讨袁活动遭软禁。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此后,思想渐趋保守,退出政界,专事讲学。“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病逝。早期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倾向,反对天命论,后期受宗教哲学、西方哲学和老庄哲学的影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有“国学大师”之称。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左学右文) 答问》颇多创见。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大篆书联》



行书七言联



篆书五言联



篆书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6-2024 09:04 PM , Processed in 0.06880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