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76|回复: 11
|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7-12-2008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宋朝也很有骨气下,文天祥宁死不屈,将军带这幼主跳海殉国~ |
|
|
|
|
|
|
|
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
网http://bbs.cqzg.cn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愚昧者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相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大家想想,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也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朝曾向回鹘借兵,结果回鹘兵在长安附近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而明朝在“靖难之役”等内乱中,可曾向蒙古借过兵?还有一点,汉朝、唐朝、包括后来的清廷长期实行“和亲政策”,而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送于蒙古、满洲去换回和平!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的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cqzg.cn
-------------------------
春秋网http://bbs.cqzg.cn
宣统帝溥仪的豪言: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参加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cqzg.cn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明末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坚持民族气节为其主题,我想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原有的精神与民族气节。
明末英雄志士的气节更是可嘉,摘抄几句明朝义士语录:
春秋网http://bbs.cqzg.cn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
——卫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
——马世奇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
“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
——吴麟征
春秋网http://bbs.cqzg.cn
书生笪某,被清军抓获之后,刑前叹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临刑神色不变。
当年崇祯皇帝抱怨百官都不来上朝,绝望的钟声在紫禁城响起的时候,拼命抵抗的守备太监纷纷惨死在义军的刀下。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他的忠臣们比他早一天便掀起了自杀的浪潮,因为北京外城已经在头一天就被攻破了。
现仅摘录其中一小部分明朝自杀殉国官员名单:
*******************************************************************************
东阁大学士,曾在大明崇祯二年任河南巡抚,率兵勤王的范景文已经连续四天未吃饭,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
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杀。
左都御史李邦华,投水自杀。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杀,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自杀,
大理寺凌义渠上吊自杀。
庶吉士魏学濂自杀。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自杀,
御史陈良谟全家投井自杀。
吏部许直投水自杀,
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杀,
户部吴甘中全家自杀。 春秋网http://bbs.cqzg.cn
兵部主事金铉全家自杀,
留名者有吴征,王章,于腾蛟夫妇总计不下百人,尚有无法统计者,
全家自杀有马世奇,刘理顺,周凤翔,汪伟不下百家,
高其勋 参将 陈正 指挥史
王承宪 游击 王士杰 县丞
段见锦 教授 杨明盛 经历
魏崇治 司狱 单国祚 典史
高拱极 举人 杨士俊 举人
吴子骐 乡官 刘琯 乡官
杨元瀛 乡官 曾异撰 知州
米寿图 御史 耿廷箓 监军
马乾者 知州 席上珍 举人
何思 知州 金世鼎 举人
冷阳春 知州 夏祖训 知县 春秋网http://bbs.cqzg.cn
段伯美 举人 陈昌裔 知县
杜天祯 举人 廖履亨 进士
徐道兴 经历 焦润生 知府
刘廷标 通判 罗国瓛 巡按 春秋网http://bbs.cqzg.cn
王运开 推官 沈迅 给事中
范淑泰 进士 高名衡 侍郎
马从聘 进士 耿廕楼 员外郎
徐汧 右庶子 鹿善继 太常少卿
薛一鹗 知州 周遇吉 总兵
翁之琪 总兵 刘肇基 左都督
余煌 尚书 李向中 尚书
张亮者 右佥都御史 丘祖德 右佥都御史
沈犹龙 右佥都御史 周定仍 右佥都御史
熊汝霖 大学士 沈宸荃 大学士
朱大典 大学士 张国维 大学士
乙邦才 副将 马应魁 副将
庄子固 副将 楼挺 副将
江云龙 副将 李豫 副将
陶国祚 参将 许谨 参将
冯国用 参将 陈光玉 参将
李隆 参将 徐纯仁 参将
李大忠 游击 孙开忠 游击
姚怀龙 都司 解学曾 都司
汪皞 光禄少卿 朱旻如 镇西将军
周震 中书舍人 吕大器 侍郎
侯伟时 主事 那嵩 土知府
任民育 知府 曲从直 同知
王缵爵 同知 周志畏 知县
罗伏龙 知县 杨振熙 盐运使
吴道正 知县 王志端 县丞
汪思诚 副将 何刚 知府 春秋网http://bbs.cqzg.cn
吴尔壎 进士 黄端伯 主事
刘成治 郎中 吴嘉胤 主事
龚廷祥 中书舍人 陈于阶 博士
陈用极 司务 王一斌 游击
张良佐 都司 刘统 都司
王廷佐 都司 王道焜 同知
顾咸建 知县 高岱 主事
叶汝厓 主事 伍经正 知府
邓岩忠 推官 方召 知县 春秋网http://bbs.cqzg.cn
朱永佑 侍郎 刘世勋 安洋将军
左懋第 右佥都御史 祁彪佳 右佥都御史
张肯堂 右佥都御史 袁继咸 右佥都御史
张名扬 左都督 郑遵俭 通政使
董志宁 给事中 朱养时 郎中
林瑛 主事 江用楫 主事
董元 主事 朱万年 主事 春秋网http://bbs.cqzg.cn
顾珍 主事 李开国 主事
顾中尧 主事 苏兆人 中书舍人 春秋网http://bbs.cqzg.cn
戴仲明 所正 顾明楫 参谋
刘朝 太监 李待问 知县
陈子龙 给事中 夏允彝 主事
鲁之玙 副总兵 汤芬 参政
林嵋 给事中 都廷谏 知县
bbs.cqzg.cn
太监自杀者以百计,大部分连名字也没留下,北京保卫战守备太监战死在千人以上。
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
皇亲国戚自杀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
刘文炳全家十六口,
卫时春全家十八口,
皇亲属于外戚家族全家自杀超过一百家。
春秋网http://bbs.cqzg.cn
另有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
*********************************************************
另外后宫周皇后带头自杀,崇祯帝嫔妃并不多,基本自杀。
在此前,有明末权臣杨嗣昌死湖北沙市,孙传庭死潼关,傅宗龙,杨文岳,邵春捷,这一些都可以算当朝重臣。
另外更加早的有明朝大学士兼太子太傅孙承宗全家七十口于河北高阳县,
比较出名,有明末岳少保之称的卢象升死河北嵩桥。
******************************************************************************
后南明死忠者有著名的史可法死扬州,
刘宗周死杭州,
还有官员全家自沉船死海上,官员独自到南京死,为的就是留名证明自己节气。
由于自杀官员者众,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难以统计。
*****************************************************************************
外国人不太理解这一种现象,任何一朝能够象明末这样忠死者多,崇祯皇帝不知道算是幸福还是算痛苦。
明末忠臣、清官、义士自杀殉国人数之多是令人惊讶的!不过明王朝依旧还是灭亡了。
|
|
|
|
|
|
|
|
发表于 4-12-2008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意志足可稱羨.......
不同於伯夷、叔齊, 氣節或許比成千上萬的黎民百姓來的重要, 寧可為其仁義氣節餓死於首陽山, 也不願為天下蒼生福祉而出仕, 是「智」或是「不智」不言而喻.
對於歷來殉國者, 後生晚輩多有不同之見解, 是愚忠, 是迂腐, 都是自我的抉擇, 一切命運操之在己, 就如孔老夫子所言「又何怨乎?」.
然而, 清風高節「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意志足可稱羨. |
|
|
|
|
|
|
|
发表于 19-12-2008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檢坐上寶座的當年(二○年代一六二七年),整個北中國發生可怕的蝗災和旱災。普通情況是,水災的面積比較小,而旱災一旦形成,即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旱災必然引起蝗災,災難於是擴張到旱災以外地區,使千里之外的青青麥禾,數天之內,被吃個淨光。我們在下面引用一段評議部委員(給事中)馬懋才,給朱由檢上的奏章,代作說明:
我是陝西省安塞縣人,地方官員的報告中,常說:「父親遺棄兒子,丈夫出賣妻子,或挖掘草根吞食,或挖掘白石充飢。然而所形容的距事實仍遠。我的家鄉延安府,自去年到今年,一年沒有落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鄉民爭著採食山中的蓬草,雖然勉強也算作穀物,實際上跟糠皮一樣,味道苦澀,吃了僅能免死。到了十月,蓬草食盡,只有剝樹皮來吃,所有樹皮中唯榆樹皮最為上等,但仍要混雜其他樹皮同吃,也不過稍稍延緩死亡。到了年終,樹皮又被吃完,只有挖掘山中的石塊來吃,石塊冷硬,其味腥澀。只一點點,即可吃飽。但數天之後,因不能消化,就腹部發脹,無法大便,下墜而死。一些不甘願吃石塊而死的鄉民,只好集結起來當強盜。另一些稍有積蓄的家庭,被搶劫一空,也變成飢餓的群眾。他們知道當強盜是犯法的,非死不可,但他們與其坐著等死,寧願當強盜犯法被處死,即令當鬼,也願當一個飽死鬼。最可憐的是,在安塞城西一帶地方,每天必有一兩個嬰兒或幼童被遺棄在那裡,哀號呼喚爸爸媽媽。在力竭肚餓時,就揀吃地上的糞便。到明天,全都餓死。更可怕的,幼年人或獨行人,一出城外,便告失蹤。以後見城外的貧民用人的骨頭當木柴燒,烹煮人肉,才知道失蹤的人,都被飢民吃掉。可是吃人肉的人也不能維持殘生,他們用不到幾天,就頭部腫脹,渾身燥熱而死。
(奏章中所稱的「石塊」「白石」,就是鄉民們所稱的「觀音石」「觀音土」,產於黃河中游兩岸地區,用水煮沸,可溶化為漿糊狀態,吃下去可以壓制暫時的飢餓。但不久就在胃腸中凝固,還原為石塊,使人墜脹而死。)
三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隱約的聽到那些被遺棄在荒郊的孩子們呼喚爸爸媽媽的哭聲,也依稀的看到那些小身軀蹲下來揀吃糞便的背影。一個政府把人民陷入如此悲慘之境,實在是不能原諒的罪惡。
《中國人史綱》 |
|
|
|
|
|
|
|
发表于 19-12-2008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清政府毫無忌憚,就在四○年代一六四五年,攻陷南京之後,頒佈剃髮令。
清政府嚴厲的執行,並喊出猙獰的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是一項尖銳的挑戰,一下子觸發起疲憊不堪的漢人的民族情愫,原來對砍頭都馴服的像一群羔羊,忽然間只因為要剃掉他頭上一部份頭髮而怒吼如虎。當時紹興(浙江紹興)一位西洋的傳教士馬丁尼在他的韃靼戰爭記一書中的目睹記載,代為說明:
韃靼軍發現沒有任何抵抗,順利的佔領紹興。浙江省南部各縣,也很容易的予以征服。韃靼這時候下令,強迫新近歸降的漢人剃髮,於是所有漢人,無論士兵和市民,都憤怒起來,手執武器,向韃靼反抗。他們對國家和皇帝都沒有這種熱愛,而為了保護自己的頭髮,卻捨生命去抵抗強大的敵人,韃靼終於被擊退到錢塘江以北。
最具有代表性的激烈反抗,發生在揚州(江蘇揚州)和嘉定(上海嘉定),這兩個孤城的殊死戰鬥,招來滿洲人殘酷的報復,他們在揚州屠殺十天,死八十萬人,在嘉定屠殺三次,死二十萬人。
[ 本帖最后由 pertama001 于 19-12-2008 04:20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9-12-2008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滿洲人從沒有想到會把明王朝消滅,更沒有想到會成為天朝中國的主人,突然間被吳三桂邀請入關,已大大的出他們意料之外,而遷都北京後,向南方進軍,好像暴風吹散一堆落葉,所向無敵。滿洲民族於是大為驚奇,驚奇他們自己的滿洲兵團竟是如此的英勇,也驚奇漢民族竟是如此糟透了的懦弱。
──事實上當時的情形確實如此,但它是有原因的,明王朝的軍隊腐敗已極,漢民族疲憊已極。統治階層的變化已不能刺激強烈的反應,在人民眼睛中,滿洲兵團,漢奸兵團,明政府的正規軍和游擊隊,以及所謂流寇,都是一丘之貉。更加上對明政府和對朱姓皇帝的厭惡,除了少數士大夫鄉紳之外,沒有幾個人肯認真的為它犧牲。 |
|
|
|
|
|
|
|
发表于 19-12-2008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檢在一座名為煤山的人工山之上,自縊而死。他在自縊之前,留下一份左列的遺書:
逆賊直逼首都,固是由於我的品德不足,上天才降下懲罰,但也是群臣誤我。我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請去掉我的帽子衣服,把頭髮披到我臉上。任憑逆賊割裂我的屍體,不要殺傷人民一人。
這份遺書可能是後人偽造的,但也可能是真的,因為它充份顯示朱由檢用小動作掩人耳目的伎倆。他把失敗的責任一古腦兒推到別人身上,自己責備自己品德不足,並不是真心的承認錯誤,而只是用以烘托群臣的罪惡。問題是,群臣中沒有一個人出於民選或老天爺派下來的,全部由朱由檢任用,中國那時有六千餘萬人口,不知道他為什麼專挑選一些「誤他」的人當他的政府官員。朱由檢要求「逆賊」不要傷害人民,他也知道「逆賊」不會聽他的,這種廉價的文章,不過企圖留下他非常慈悲的印象。那些在安塞縣荒郊哭泣爸爸媽媽和蹲在地上吃糞土的孩子,以及被明政府軍屠殺的難民飢民,恐怕不會同意朱由檢有此悲天憫人的胸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2-2008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就是!據載,文天祥抗元之師,“勢至梅州而大振,男執干戈,女貫甲裳,舉旗起義,傾邑勤王”;其中梅州“松口卓姓有800人勤王,兵敗後祗存卓滿一人”。一族800人都追隨帝室至崖門,全部為國捐軀,無一人降元,這是何等壯烈的義舉!其中以客家人的方面來看,宋亡後,客家人或逃居山中,或飄洋過海,“終元之世,客人未有出而作官者”,又何其忠義何其齊心乃爾!客家人中流傳著的“月餅與元韃子”的傳說、“有韃殺與無韃殺”的傳說,又表明客家人對入侵的異族統治者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斗爭,客家人的革命意志又何其堅定持久乃爾!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明是两个被歪曲最狠的朝代,因为后面跟的是异族统治,在入主后由于担心名不正言不顺就可以贬低前朝,实际却是宋明是不输汉唐的伟大朝代,而且所谓腐朽的 儒学文化在宋明两朝都出现过蛹变成蝶的迹象,只是又都被打断了而已,但以功利的眼光说他们败于异族就是因为自身落后是可笑的。埃及被亚述所灭,但埃及的文 化不如亚述先进吗?说出来你自己都不信吧! |
|
|
|
|
|
|
|
发表于 16-12-200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的失败就是“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但在这些政策下还能抗金如此之久,也值得钦佩  |
|
|
|
|
|
|
|
发表于 17-12-2008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也叫抗金?  |
|
|
|
|
|
|
|
发表于 26-12-2008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rtama001 于 19-12-2008 04:21 PM 发表 
朱由檢坐上寶座的當年(二○年代一六二七年),整個北中國發生可怕的蝗災和旱災。普通情況是,水災的面積比較小,而旱災一旦形成,即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旱災必然引起蝗災,災難於是擴張到旱災以外地區,使千里之外 ...
明朝的末路,实为积重难返,灭亡已经是无可挽回。
一、崇祯算是励精图治,但不得不承认,此君志大才疏,在作风、性格方面有许多缺陷,对挽救明王朝危机非常不利:
1、急于求成,导致“功令太严,吏苦束湿”。
2、虚荣而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给奸佞之徒钻了空子。
3、性格多疑,导致不重用百官而重用宦官,加深政治腐败。
二、明末土地兼并盛行,赋税地租剥削沉重,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情况只能越来越糟。当时明朝,财富实际分配呈枣核型,两头小,中间大:
百姓无钱,因为全被课征走了,自己吃饭、交税交租尚且不足,更不可能去扩大再生产。
国家无钱,因为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财富,被各级官员雁过拔毛,真正入到国库的实际上是从百姓身上搜上来的小部分。
这种情况进行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不难推知了。
明亡于崇祯,不能全然怪他,万历、天启,甚至更早的皇帝欠的账,崇祯一个人显然是还不起的,还不起怎么办?只有破产了。明亡是当时所有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崇祯主观上虽不想作亡国之君,但他本人的能力、作风、性格以及当时已经无可挽回的局势决定了他只能是亡国之君。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