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431|回复: 219
|
黑面将军 Strobilanthes Criprisous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junchiang 于 29-5-2022 06:04 PM 编辑
星马名中草药名家黄怀得中医师论黑面将军

见于29/01.2007 早报 |
|
|
|
|
|
|
|
发表于 29-1-2007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资料。
但想补充:民间并不是拒绝做治疗且完全靠黑面将军就来治病,大多数都是两样一起来的。 |
|
|
|
|
|
|
|
发表于 29-1-2007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导的资料有点出入,黑面将军是爵床科,不是金粟兰科。
黑面将军的别名据我知道的有:地氈草,脆叶马兰,玻璃草,结木石,和报导说的别名不一样哦
早前有资料提到博大进行的研究成果:
博大對染上肝癌及乳癌的老鼠注射直立黑面將軍的藥劑,發現它能控制癌細胞的繁殖和擴散。
目前,博大正等待科學,工藝及環境部和衛生部的撥款及批准以便對肝癌及乳癌病人進行臨床試驗,以確定該草藥對這2種癌症患者的醫療效用.
我今天也收到朋友转寄的email提到这个报导,很好奇这名中医师进行多久的观察和临床经验得到这个结论?请问骨大夫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探讨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2007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前些时候,骨大夫在一个骨癌帖子提到黑面将军的资料.黄怀得老中医是星加坡中华医药研究院资深老中医,对星马中草药素有研究及栽培经验,出版过星马中草药鉴定图谱.请看以下介绍.

当然,他的建议在上帖最后一段.
(2)光明日报陈锦芳只提出的是可助预防"子宫癌".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30-1-2007 12:04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2007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方剂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通过医学专家的综合、精炼、提高而成。中药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炮制和性能及如何组成和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专门科学。
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艰难曲折的路程。我国药学的发展和方剂的应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这在上古时代,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只好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来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渐由口耳相传到有文字记载。逐步总结汇集成书,祖国药学的丰富资料才得以流传下来。
祖国的医学知识,远在周代已有文字记载,但都不是专书。自秦始黄时,由于他坚持了进步的路线,统一了中国和改革了文字,才进一步促进了文字和医学的发展。到汉代(公元220年前)《神农本草经》问世,它总结了汉代以前至远古劳动人民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全书载药365种,对这些药物的性味、效用、分类、制剂、用法、配伍、禁忌等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奠定了我国药学发展的基础。
在方剂著作方面,始于战国而成于秦汉的《内经》,除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和秦汉以来我国人民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外,其中并以单方形式开始载方13首,初步确立了组方原则,对煎法和服法有的也有一定要求。最后,东汉时期的进步医学家张仲景,著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宋代后,逐渐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其中使用药物达241种之多;同时对方药组成和加减变化的配合上,已有严谨的法度;在因证立法,以法系方及遣方用药上,也有了较完备的方剂学知识。剂型种类如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熏剂、软膏剂、吹鼻剂、滴耳剂、肛门栓剂等亦较完备。这就进一步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给后世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因此,后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有“经方、方剂学之祖”之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2007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的组方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利用药物的七情,规定必要的药量,配伍组织成方。其原则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即主药或主治药,是针对主症或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即辅药或辅助药,就是协助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药物;“佐”药,又叫兼制药,是指协助主药治疗兼症,或监制主药以清除某些药物的毒性和烈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药,又叫引和药,是指引导各药,起调和作用的药物。近年来,中药复方中各味药之间的药理研究表明,中药之间的配伍组方应用,对于提高疗效、减少毒性,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中药配伍经验大多是很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2007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援药理论使中药组方配伍理论出现新格局
随着中药单味药理研究将导致中药配伍理论的变化,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山东著名中医王新陆教授就在传统的君、臣、佐、使中药组方配伍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援药理论。
援药理论的提出将丰富中药组方配伍理论,使其出现新的格局,并使中药作用机理更加明确。比如,像穿山龙、淫羊藿,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可以收到较好的序效,这是传统的君、臣、佐、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可谓之援药。
现代中药处方中经常出现这样一部分药物,即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对主病、主因、主症有明确治疗作用的药物,这部分药物无法归类到传统组方君臣佐使的范围,王新陆先生命名为援药。这一类药物与君、臣、佐、使共同成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使用援药,可直达病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急性子、马兜铃、黄芩、钩藤、桑寄生、炒杜仲、菊花、草决明等有明显降压作用,可以用来治疗高血压病;穿山甲、合欢皮、五味子、露峰房、淫羊藿、乌梅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过敏性疾病;苦参、黄连、甘松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性疾病;荷叶、虎杖、山楂、何首乌、泽泻可以调整血脂;绞股蓝、银杏叶可以调整血脂、降低血糖等等。这些药物作为援药在处方中应用,将极大地丰富用药理论和处方原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2007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成药的中医药理论属性与疗效特征问题
传统的中医药研究思路明确中成药不等同于不需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天然药物,其研制进程始终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强调中医传统经验并遵循古代的炮制加工方法,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七情合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等在中成药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当前我们强调中成药的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阐明,尤其是药理靶点、作用途径和化学物质基础,对中成药的科学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就中成药发展现阶段,尚未具有应用现代化学、物理学、药理学或生命科学理论来指导中成药研究发展的条件;更不能忽略,甚至无视中成药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属性,离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去研究发展中成药;离开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的药,即使是用中药配制而成,也不能称之为中成药,不妨可以称之为用中药制备成的药。
广东省药理学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2007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草药的应用
应用中草药,除了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性能以外,对于它的配伍、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也必须有所了解。否则,不注意药物配伍后的作用变化,不掌握药物的处方用量,或者服用方法不够妥善,虽然药能中病,但也可能因此而影响药效,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所以按照药物的性能和病员的实际情况,重视中草药的具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 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从中草药的发展来看,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的;以后,由于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因此对于病情较重或者比较复杂的病症,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在由单味药发展到多种药配合应用,以及进一步将药物组成方剂的漫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了丰富的配伍经验,了解到药物在配伍应用以后可以对较复杂的病症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能获得安全而更高的疗效。因此,药物的配伍对于临床处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有些药物因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但是也有些药物却可能互相对抗而抵销、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药物因为相互配用而减轻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药物反而因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减弱或发生不利人体的作用等等。对于这些情况,古人曾将它总结归纳为七种情况,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一)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二)相须:就是功用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的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作用更强;大黄、芒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为明显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它药物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脾虚水肿,用黄芪配合茯苓,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
(六)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惟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
从应用单味药,到用多种药物配伍,这是医药史上的发展,可以对表里同病、寒热夹杂、虚中带实等病情复杂的病症给予全面照顾;对毒性药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减弱,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但是,在临床上遇到的病症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单纯;在药性上来说有毒的药物也并不是多数。所以在用药时,有的固然需要多种药物配伍治疗,有的单味药也能起到良好疗效,为了减轻病者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节约药材,如用单味药能够治疗的,就不一定要用许多药物来治。例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马齿苋治疗痢疾、苦楝子根皮驱除蛔虫,仙鹤草芽驱除绦虫,天胡荽治疗红眼病,筋骨草治疗咽喉肿痛,毛冬青治疗冠心病,....都是行之有效的"单方",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很值得我们推广应用。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30-1-2007 02:3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2007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草药的用量
第二节 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 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
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 等, 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30-1-2007 03:5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1-2007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秘方验方
(1)常言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这说明要得到一张治病的方子,虽然容易,但是否有效,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秘方验方是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或散见诸中医典籍,或流传于民间,或只为家传而秘不外授。这些确能治病救人的现成方子,通称为验方。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有些病症比较复杂,患病与治病的过程难以一概而论,常常因人而异。大家按照秘方验方所说明的疗程,如果效果不显著,则应请教一下有关的医生,再作定夺。
(2)中医特色单验方、秘方,是千百年来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由于受 历史自然条件的限制及人们观念的影响,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单验方、秘方 往往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因此人们常叹"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由于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不同的病需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药物去治疗, 因此不能套用一方一法、刻舟求剑,而是要在辨证正确的基础上,依法用 药,方能体现中医单验方、秘方的"简"、"便"、"廉"、"验"。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31-1-2007 12:4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1-2007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验方大全
中医学的历史渊源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景岳等大批德高术精的良医,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医学文献,这些文献中既有丰富的中医理论,也有历代用之不爽的治病良方,这些都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然而在历代留下的方书中,也难免有许多鱼目混珠,未尽人意之处。故此,我们组织人员编写了这本《中医验方大全》,以求达到扬他人之长,避已有方书之短,最终实现求全致用,造富人民的目的。
本书以科为纲,以方为主,精选了近、现代名老中医秘、验方近两千条,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肿瘤科九个临床病科,既有常见病、多发病,又有疑难重症。所选方剂均为临床验证了的验方,疗效确实可靠,针对性强,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对每一科的各种病症都做了简明的概述,让读者对本病的基本情况 (包括临床症状、病机)先有一个了解,然后对各种病症配有若干条验方,每条验方又基本包括“处方组成”、“用法用量”、“功能主治”、“加减” 、“宜忌”和“病例验证”几部分内容,可谓集各家医疗之精华,成一家临证之特色。
本书所收每方资料较为齐全,语言通俗易懂,条目清晰有序,我们力求达到使读者、即或不知医者,也能够读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的目的。但做为一般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的差异,依照本书“按图索骥”时万不可草率,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我国部分中医药学术杂志及相关公开发表的部分资料,由于条件有限,未能一一联系作者,在此我们深表谢意。另外,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蒙北京中医药大学崔兆麟教授的审阅校正,在此一并致谢。
中医验方大全 作者 : 王维编
ISBN : 7563419497
页数 : 288
封面形式 : 简裝本
出版社 :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5-5-1
NT$ : 266
本书目录

内科疾病
哮喘
支气管炎
肺炎
感冒
高血压
低血压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
心力衰竭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贫血
胃 炎
胃下垂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呕吐
肠炎
便秘
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肝炎
脂肪肝
肝硬化
胸膜炎
肺气肿
肺结核
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
慢性肾功能衰竭
癫痫
精神分裂症
神经衰弱
失眠
肥胖症
中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叉神经痛
外科疾病
烧烫伤
冻伤
毒蛇咬伤
破伤风
疔疮
丹毒
下肢溃疡
褥疮
疝气
痔疮
脱肛
肛裂
肠梗阻
阑尾炎
急性乳腺炎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泌尿系结石
妇科疾病
痛经
闭经
倒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
习惯性流产
不孕症
输卵管阻塞
子宫脱垂
子宫肌瘤
子宫颈炎
胎位不正
附件炎
盆腔炎
更年期综合征
产后尿潴留
外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
阴道炎
……
男科疾病
儿科疾病
五官科疾病
皮肤科疾病
骨伤科疾病
肿瘤科疾病
注眀 :
(1)可以节省不少医药费。
(2)没有辨证施治,疗效不好,不可怪中医中药。
(3)你也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
|
|
|
|
|
|
发表于 31-1-2007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骨大夫 于 29-1-2007 11:51 PM 发表
(1)前些时候,骨大夫在一个骨癌帖子提到黑面将军的资料.黄怀得老中医是星加坡中华医药研究院资深老中医,对星马中草药素有研究及栽培经验,出版过星马中草药鉴定图谱.请看以下介绍.
http://smg.photobucket.com/a ...
请问星马中草药鉴定图谱什么时候出版的?还买得到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07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几个版本了
上回逛"友谊书局"还有看到,都好几个版本了,下次再到书局,帮你留意查看是那年?几钱? |
|
|
|
|
|
|
|
发表于 1-2-2007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面将军,别名叫草珊瑚,接骨木?
草珊瑚,接骨木。。。也叫九节茶对吗?从网络上找到他的学名叫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 |
|
|
|
|
|
|
|
发表于 1-2-2007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复看黑面将军的图片和我种的好像不太一样,图片的叶子背面看起来是紫色,我的是浅绿,别名也不一样,以学名来判断比较准确,别名有时候太多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07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必经鉴定而后用
中草药就因有些是地方性用药而别名百出,最重要的别把冯京当马凉.
网络所见草珊瑚,如下图

以下是作者简介:李先春,男,1938年9月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系副主任对草珊瑚的研究成果.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 系金粟兰科草珊瑚属植物,江西、浙江、广西等省均有广泛分布,许多研究和临床结果证明,它有较好的抑菌、镇痛、抗肿瘤等作用[1]。我省生产的草珊瑚药物牙膏和含片都是用草珊瑚全草水煮浸膏配制而成。浸膏由于水煮温度高,时间长,草珊瑚全草中的许多成份会发生分解,氧化或水解等作用。另外,浓缩使浸膏颜色变成棕黑色,这些都不利于草珊瑚牙膏外观和效果。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我们研究以乙醇为夹带剂,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提取草珊瑚的有效成分。
从草珊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性研究中得知,该种萃取物含有多种有一定药效的化学成份,这些成份的药理作用和功效,与临床记载的医疗效果是一致的。为了进一步确认其活性,研究它们的抑菌效果,在其基础上首次试验制成了白色草珊瑚药物牙膏,这些研究均得到满意的结果。
1 草珊瑚超临界萃取物
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2],结合草珊瑚药物的实际,经过反复试验我们得到,以乙醇作夹带剂进行草珊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器压力20MPa,温度40℃,分离器压力6MPa,分离器温度为45℃,乙醇进样速度2mL/min,CO2流量为900L/h时,萃取时间为90min,萃取出的草珊瑚乙醇液,有一种清新香气,颜色是淡绿色,据测定其主要成分含量:总黄酮量为1.68%(浸膏质量指标要求≥0.8%),异嗪吡啶为1.18%(浸膏质量指标要求≥0.45%),有机物含量为1.45%(浸膏质量指标要求≥1%)。均高于草珊瑚水煮浸膏。
2 抑菌效果试验
2.1 试验样品
将已粉碎至80目的草珊瑚全草80g,装入超临界萃取器中,按上述最佳条件进行萃取,将所得的萃取物进行减压蒸馏,分离出乙醇之后,进行抑菌试验。
2.2 材料与方法
材料K—B法指定M—H琼脂,平皿琼脂厚度为4mm,直径6.35mm,每片吸水量为20uL的抗药纸片,90mm平皿。
方法:琼脂扩散法(改良Kinby-Bauer法)。将抗药纸片浸于药物溶液中,烘干后备用,将浓度相当于麦氏标准比浊管第1号管的1/2的各菌液(浓度为1.5×108个/mL)接种M—H琼脂平皿后,把制备好的药敏纸片贴在琼脂表面,一个样品,一种细菌做4个平皿,35℃培养箱培养24h后观察结果(抑菌环为4个平皿的均数)。
2.2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草珊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抑菌效果
样品编号 金黄色葡萄球菌(mm) 大肠杆菌(mm) 伤寒沙门氏菌(mm) 铜绿假单胞(mm)
1 12 11 9 12
2 14 10 10 11
3 13 9 8 13
4 13 10 9 12
5 10 13 8 14
6 11 12 9 15
7 10 14 10 13
8 12 12 10 14
从以上结果可知,草珊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等均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3 新型草珊瑚牙膏的制备
按抑菌试验用草珊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替代牙膏中原有的草珊瑚水煮液浓缩浸膏的成份制成新型的草珊瑚牙膏,并按国家标准进行了性能测试。
3.1 小样原料
试验用该萃取物,按2.1方法制备。山梨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糖精钠、碳酸钠、香精、十二醇硫酸钠、缓蚀剂、去离子水等。
3.2 制做过程
按配方比例要求,称量所需的原料,用去离子水溶解草珊瑚超临界萃取物、糖精钠、缓蚀剂,之后将其加入高速搅拌机,开启高速搅拌,立即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碳酸钙、十二醇硫酸钠的混合物,搅拌30min,再加入香精,继续搅拌10min,把搅拌均匀后的膏体转入真空锅脱气,在负压0.1MPa下,除去空气。脱气后的膏体灌装牙膏瓶中,即为成品。
3.3 牙膏性能
按照上述方法制成的草珊瑚牙膏,白色洁净,均匀细腻,香味适宜,按照国家GB8372-1995进行检测其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用草珊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替代草珊瑚水煮液浓缩浸膏所制成的牙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8372—1995。这种新型的牙膏具有下列优点:①这种萃取物所制成的牙膏为均匀、洁净、细腻的白色膏体。②充分保持草珊瑚中草药牙膏的消炎止血功效,并选择国际香型的香料配料,香气易在口腔中透发,刷牙后使人有清凉舒适的感觉。
黄怀得老医师说黑面将军也叫接骨木,但也不是用于禽流感的那类接骨木,接骨木最少也有两种,名虽一样,而功用不同。(看上面报章介绍)也有地方叫肿节风,这些究竟是不是就是马国的黑面将军同一植物?所以还是必经鉴定而后用.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2-2007 01:0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07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pleasure 的帖子
黄怀得书籍书架子上已难找到,中医组织可能有存书,今早看到一本“马来西亚中草药”,是马来西亚吴康麟作品,共三册,每册上架坡币84元。星加坡友谊书局有卖,可以电话联系邮购。
MAHA YUYI PTE LTD
友谊企业有限公司
BLK 231, BAIN STREET, #03-07,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TEL: 65-6335222, FAX: 65-63397958
图片今晚补上。
“马来西亚中草药”,书籍上有吴康麟联络电话 603-33235040 ,Segamat 出版商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2-2007 01:4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07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网吉隆坡8月29日 马来西亚“中草药王”吴康麟
在《马来西亚中草药》一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问世之后,该书的第三卷也在近期出版发行。这部囊括当地种类繁多草药的经典之作,犹如打开了马来西亚中草药宝库的金钥匙,在马来西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该书编篡者、被誉为“中草药王”的吴康麟先生不畏艰险,爬山涉水探寻药用植物的感人故事也在人们的口中广为流传。
相传马来西亚中草药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中草药能治病去疾的疗效逐渐被当地各族人民所认同,马来西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逐渐研究、整理马来民间草药,使两者融为一炉,充实与发展当地的传统中草药。吴康麟就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吴康麟1978年毕业于英国大学机械工程系,曾是一名高级机械工程经理。他40岁时患上头晕的慢性病,四处求医均未见效。最终在中医治疗下慢慢地痊愈。在长达一年的治疗过程中,他广泛涉猎中医书籍,被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和特殊疗效深深折服,并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踏入不惑之年的时候,他放弃了没有生命的机械钢铁世界,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到对中草药的发掘和研究之中。
为使中国草药和马来草药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吴康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他到当地中医大学接受系统的学习,潜心研读中草药的古今典籍,同时还走访民间医生,了解当地草药的药性。为了探寻和收集千姿百态的草药,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马来西亚各地的山山水水。北从马来西亚与泰国交界的崇山峻岭,南到与新加坡接壤的海峡、岛屿;东、西马来西亚各地的高原地带、原始森林、丛林、湖泊、湿地、海滨以及各州的农业公园和休闲公园,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汗水,他将沿途见到的各种野生珍奇、可以入药的花花草草摄入镜头,并一一记录在册。
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地区,植被丰厚,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可入药的植物约2000多种。经过多年努力,迄今他收集整理了马来西亚中草药近千种。由他编写的《马来西亚中草药》一至三卷,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了生长在马来西亚境内的810种草药的生态环境和药性。在第三卷中,他还收集、整理了马来传统草药,介绍了生长在东、西马的200多种草药。
每一种草药的发掘、辨认,吴康麟都亲力亲为,因此对草药的生态与特性了如指掌。他对草药不但拥有累积多年的观察经验,而且还亲自栽培。在他的家居庭院里,就栽种了不少草药,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的无名草,在吴康麟心目中却成了无价宝。就是为了这些宝,使他放下了原有的专业,走进深山野林,去寻找他心中的绿洲。
为了探寻东马来西亚的草药,吴康麟还曾独自攀登了东南亚第一高峰——神山。神山位于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境内,海拔4000多米,终年云雾缭绕,山上多是深不可测的原始森林,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在山中行走,有时山路狭窄、陡峭,有时甚至还要像螃蟹一样地上爬行。树枝上多长有两米多长的寄生植物松萝,白丝成丛,加上细雨纷飞,山岚迷漫,仿佛处在迷魂阵中,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凭着对开发草药事业的执著,他还是坚定地上路了。
别人登山是欣赏山中的奇花异草,而吴康麟却忙于观察和记录生长于不同海拔高度的草药特征与习性。这次神山之行使吴康麟激动不已,他对当地药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由于吴康麟所编撰的《马来西亚中草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了使草药知识能普及到千家万户,在获得作者的许可之下,马来西亚主要华文报纸《星洲日报》每天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转载书中有关草药的民间疗法、性味以及功效等,得到了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的热切关注。
目前,被人们称之为“草药王”的吴康麟,正准备进一步发掘与探索蕴藏在马来西亚的丰富草药资源,使那些曾经长在旷野无人知晓的药草,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民,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它,利用它,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07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肿节风
肿节风

Herba Sarcandrae
(英)Glabrous Sarcandra Herb
别名 九节茶、九节风、接骨莲。
来源 为金栗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的全株。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或亚灌木,高达2m。根茎粗大,支根多而细长。茎直立,多分支,节膨大。叶对生,近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8cm,宽2~7cm,边缘有粗锯齿,齿尖具腺点;叶柄长约1cm,基部合生成鞘;托叶微小。穗状花序1~3个聚生茎顶;苞片卵状三角形;花小,无花被,黄绿色,芳香;雄蕊1,白色,棒状,花药2室;雌蕊球形,子房下位,柱头近头状。核果球形,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沟、溪谷林阴湿地,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酯类、酚类、鞣质、黄酮、氰甙、香豆素、内酯。
性味 性微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抗菌消炎,祛风通络,活血散结。用于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肿瘤。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