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157|回复: 2
|
不會英文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益川敏英
[复制链接]
|
|
|
据说,由于益川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德语和英语那糟糕得吓人的成绩,让很多教授怀疑其是否合适。同时,由于讨厌进行英语演讲,益川拒绝了所有到外国的学术会议。同时他也没有护照。出席于2008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是他首次国外旅行。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同时,益川敏英的学术成果享誉世界,但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从未走出过日本。
诺奖仍然与中国人无缘,这倒不令国人十分懊恼和气愤,然而令人十分不解和诧异的是,身为诺奖得主的日本人益川敏英竟然能够不懂英语,甚至还到了一窍不通的地步。这在国人看来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呀。和益川敏英一样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诺奖得主或许并不多见,然而管中可以窥豹,当不懂英语的人获得诺奖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理应从中发掘出一些东西并加以反思。
众所周知,获得诺奖也成为国人的普遍愿望和呼声,对于一些人来说,更是成为了一种心结,在此基础上,我国不光逐年加大了科研投入,使得我国摆脱了科研穷国的地位,而且还日益拓宽科研的国际化视野,使自己融入到科研的国际化浪潮当中,首当其冲就是在大学里推广双语(即汉语和英语)教学,大学毕业须过英语四级,研究生、博士生入学前须过英语关,在一些高校,要想评聘为教授、博导甚至都要以英语水平作为主要依据等等。
此类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和科研人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直接从英文科研成果中吸取养分,然而事与愿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英语非但没有达到为虎添翼的效果,相反,英语砝码的过度运用还成为了他们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负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极具科研潜质的学生或教师往往由于英语不过关而与继续深造或晋升职称失之交臂。另一方面,也一定存在一些英语水平与专业素质都很突出的学生或教授,虽然对英语的熟练掌握有时候能够帮他们的忙,但对英语这门工具的学习毋庸质疑耽搁了他们的许多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和科研的正常进行,因而在总体上还是弊大于利。
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诺奖得主不懂英语是一记响亮耳光,这记耳光不仅属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同样属于学业评定和科研管理体制,正是由于英语作为一门普遍的语言工具本身被无限制地放大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才使得国人对英语的学习成为了阻碍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障碍物之一。
当然,我并不是说英语学习就不重要,而是说不管是英语也好,法语、俄语、日语也罢,都只是外语的一种,我们既要知道学习外语在增进国际交流交往中的巨大积极作用,也同样应该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无视自身的固有规律去办事,更不能够被英语牵着鼻子走,实行一刀切的懒惰管理模式。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英语的工具本义,而不是使之神化,我们对英语的学习才算真正步入正轨。如果做到了这些,将是我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大进步,并且,也预示着我们离诺奖的垂青更近了一步。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0-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那些熱愛英文,讀紅毛書的華裔好好看看,也好好學學,既然這么熱愛英文,為何現在都無法誕生一些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能夠享譽世界?
教育制度有必要進行深刻的改革,使用母語教育,像本地在高等教育階段,除了部分科系,比如中文系、傳媒系、新聞系、、、尚有中文作為授課媒介語,其他科系,如商學、醫學、理工、、、全部是用英文教學的。
所以華社的三所學院有必要在所有課程中全部使用中文教學,提升學術水平未必就必須要英文,尤其是那些在華社三院就讀,而且深愛英文的同學更需要努力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3-10-2008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阵子,益川敏英去了京都大学举办了交谈会,
而我有个在京都大学念书的朋友,也出席了那个交谈会。
当时,有个学生问他,是不是不会英文也能成功,
而他回答说,现在已经是国际化的时代,请回去好好修练你的外国语如英语。
不过,不晓得当时他说那番话是不是真心的,
还是基于周围的媒体和教授们面前,不能够随便误导子弟。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