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654|回复: 97

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10-2008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拿破崙時代,是一個風雲時代。歐洲新舊勢力通過戰爭進行對決,在法國民眾的召喚下,拿破崙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華掃蕩了整個歐洲,如果沒有英國的納爾遜和俄國的寒冬,歐洲也許早就實現了統一。拿破崙在位時一直在沙場征戰,他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戰爭歷史。為此,我在这里對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進行一番介紹。


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


1、戰爭的新形式

對於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時期戰爭形式的巨大變化,克勞塞維茨要比其他同時代的人看得更為清楚。他在著名的《戰爭論》中講到:“理論上,戰爭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力量的角逐;主力會戰中各方都會傾盡全力謀求一個決定性的勝利”。可是,1792年以前的指揮官們是不會遵循這一原則的,他們總是儘量避免決定性的會戰。變化源自法國革命。革命前,供養士兵是昂貴的。現在,他們卻變得相對廉價。因此,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主力會戰也就變得越發的可能和必要。“消滅敵軍主力 ”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戰爭的首要目的。1480到1790這三百一十年間,歐洲的大小戰事共有2659次。可是,1790~1820這短短30年裏,歐洲就打了713次。頻繁的戰爭帶來更大的傷亡,但是在這種以整個國家的資源為依託的戰爭中,法國及其敵對國家可以比以前更快地恢復他們的戰爭能力,從而,投入下一場戰鬥。人類的戰爭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8世紀早期歐洲的軍隊規模不大。儘管一個大國可能會保持一支20萬人規模的軍隊,可是具體到單獨的一支軍團,人數很少超過5萬人。腓特列大帝在霍亨弗裏德堡(Hohenfriedberg)戰役中曾經指揮過77000人,在布拉格指揮過64000人,可是在餘下的戰役中他指揮的人數均不超過5萬人。相比之下,拿破崙先後7次指揮過10萬人以上的軍隊——分別是:斯摩棱斯克175000人;萊比錫175000人;包岑(BAUTZEN)167000人;瓦格拉姆167000人;格羅斯•戈森(Gross Goschen)160000人;波羅底諾133000;德累斯頓100000人。耶拿會戰的時候,儘管分兵,可是其親自指揮的軍隊仍有96000人。反法聯盟方面也是旗鼓相當,查理大公在瓦格拉姆指揮過13萬人;在阿斯彭(Aspen)99000人。庫圖佐夫在波羅底諾指揮12萬人;惠靈頓在西班牙曾指揮過9萬人。而且聯軍經常是合兵共進,萊比錫會戰,聯軍共集中32萬5千人對付拿破崙。(原書列舉了很多聯軍的例子,被我省略了一部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提及的都是戰場範圍內的部隊數量。例如,著名的滑鐵盧戰役雖說法軍12萬人,但是分出了3.3萬人)

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7.jpg下面兩圖依次為滑鐵盧、耶拿會戰。








參戰人數如此眾多,戰場範圍卻礙於武器射程而局限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裏。波羅底諾戰場只有3.5英里(5.6km)見方。滑鐵盧之戰,雙方14萬人,400多門火炮全都擠在和波羅底諾差不多大小的地方。惠靈頓的英軍在Mont SaintJean山脊完全展開,正面才3500碼(3200米)。因此,指揮官在制高點就可以完全掌握敵我雙方的全部動向,經由下級參謀人員騎馬傳達命令,從而控制己方行動。

下圖:拿破崙在指揮戰鬥





不過,即使騎馬,命令仍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達。一個在指揮者看來恰當的攻擊時機,經過“傳達”;“部隊調動”等一系列時間間隔,往往會錯過那個最佳的機會。所以良好的“時間感”(sense of timing)是一個優秀的指揮者必備的素質。

戰場能見度的問題會使情況進一步複雜。最初幾次射擊過後,黑火藥發出的煙霧,夾雜著成千上萬的騎兵和步兵揚起的塵土,便形成了所謂的“戰爭迷霧”(fogofbattle)。英軍的來福槍兵Harris回憶到:“打了幾槍之後,我就被自己製造的煙霧籠罩了,接著我的夥伴們會進一步加強這種效果。到最後,我就只能看到我自己槍口的閃光了。”

下圖:現代人模擬的英軍來福槍兵射擊




火力更強的炮兵無疑會產生更多的煙霧。騎乘炮兵上尉Mercer在自己的滑鐵盧日記中寫道:“在我的發射陣地兩側經過的那些部隊,對於我來說,就像月球人一樣的神秘”。(I knew no more of than the man in the moon.)

下圖:現代人模擬的法軍炮兵射擊



指揮更大規模部隊的軍官們在如此環境中,甚至會失去耐性。當惠靈頓命令Harry Smith爵士(英軍來福槍部隊的指揮官)前進的時候,他不耐煩地回道:“朝哪個方向呢?閣下”。(In which direction, my lord?)

綜上所述,拿破崙時代的戰爭遠非歷史著作中描述的那樣“脈絡清晰”、“指揮得當”。



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4.jpg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5.jpg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6.jpg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27-4-2009 01:0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步兵(一):概述

上圖:左為英軍近衛步兵,右為法軍老近衛軍擲彈兵



file:///C:/DOCUME%7E1/ADMINI%7E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8.jpg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其實“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福槍兵 (rifleman)。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下圖:從左至右依次為:普軍輕步兵;普軍燧發槍兵;普軍擲彈兵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準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製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儘管準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 ”(Brown Bess)。


法軍主要裝備的“1777款”滑膛槍身管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全槍長59.5英寸(151cm),比英國槍略輕 (重約10磅=4.54kg)。強化了扳機,採用黃銅材質的擊發槽(priming pan),槍管用扣環固定以便於更換。法國革命期間,對1777款滑膛槍只進行了輕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槍還有多種變型,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型在長度和裝飾上區別於步兵型,但是口徑和擊發部分均保持不變。

下圖:A 法軍1777型滑膛槍 B IX Year改進型 C 英軍42英寸滑膛槍 注意法國槍上有固定槍管的扣環,便於更換。槍管下麵那根是裝填杆。





其他參戰國的滑膛槍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奧軍使用的1770 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下面兩圖為擊發裝置結構:b 槍機 c 火石 d 扣簧 (frizzen) e 擊發槽




下圖為裝填發射的全過程


1 將扣簧向前推,露出擊發槽。將槍機扳到安全位置。
2 咬破彈藥紙包上端
3 向擊發槽中點入少量火藥
4 火藥入槽
5 扳回扣簧蓋住擊發槽
6 將餘下火藥連同彈丸由槍口灌入
7 抽出槍管下的裝填杆
8 9 用裝填杆壓實火藥,增加初速
10 11 撤回裝填杆,放到原位
12 等待開火命令
13 14 瞄準射擊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藥這段時間裏,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準確性。黑火藥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鬥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遊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範圍內。遊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考慮到戰場環境,(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裏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藥。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激烈的戰鬥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藥沒有引然主裝藥;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網友對拿破崙時期的戰鬥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鐘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衝擊。(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談到,這裏就不細說了.
)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8-10-2008 05:5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破崙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藥袋裏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藥。一次戰鬥平均消耗20發左右。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戰鬥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藥350萬發。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藥很快得到了補充。在馬倫哥,法軍上尉Coignet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藥,千鈞一髮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藥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數軍隊裏,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儘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1800 年,貝爾第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藥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到此講的都是滑膛槍,而當時有膛線的更為準確的來福槍其實已經在各國軍隊中出現。法軍對來福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驗,但到1807年拿破崙命令禁用來福槍,而其他國家都有小規模的輕步兵或獵兵裝備來福槍。來福槍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線的作戰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點是裝填時間較長、容易阻塞。再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訓練所需的時間,來福槍就明顯不如滑膛槍適於裝備大兵團了。所以,連較為接受來福槍的英軍也僅有兩個輕步兵團裝備來福槍——60和95 步兵團。

無論滑膛槍還是來福槍,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開採火石通常是在潮濕的天氣裏進行,乾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整形。英國出產質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給歐洲大陸上的盟友們。法國的香檳省和皮卡第地區也出產火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上的另一火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就缺乏火石資源,在沒得到英國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體是什麼)由於火石的重要性,士兵們基本上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部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戰鬥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崙親自提醒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另一項必檢的項目是彈藥。一個硬紙包裏裝有大概150格令(約為10克)黑火藥和一顆鉛彈,在兵工廠製成後,以每箱1000包出場,配給部隊。連裏的軍官負責每天早晨檢查士兵的彈藥情況。

下圖:彈藥紙包及彈丸


.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8-10-2008 05: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步兵(二):基本隊形

由於原書的英國作者對於隊形的看法太過於偏向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當時的隊形戰術(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那麼神奇,以後還想專門和大家討論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創”一部分。其實,拿破崙時期軍隊的陣型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在基本隊形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變體。一千多字的短文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紹營級單位的基本攻擊、防禦隊形。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講到了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正是這些缺點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 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準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援,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臺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衝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 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下圖為法軍營的防禦陣型——三列橫隊。全營6個連一字排開,右端為擲彈連,左端為獵兵連。



下圖為法軍兩種隊形的轉換。








.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8-10-2008 06:0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軍一個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一個擲彈連和一個獵兵連,軍官士兵共計640人左右。下圖為英軍營防禦進攻通用隊形——兩列橫隊。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圖例與法軍基本一致,黑色圓點為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縱隊,每連兩列,10個連前後依次排開。



騎兵的存在對步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展開的步兵佇列可以應付正面的騎兵衝擊,但是薄弱的側翼和後部卻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陣”——四面向外的“刺刀叢”。形成方陣涉及一系列複雜的部隊調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在情況複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形成方陣而遭受重大的損失。英軍在西班牙與法軍作戰期間,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蔽了視線,雨停後才發現側翼有兩個法軍輕騎兵團正準備攻擊。匆忙間,有三個營沒來得及形成方陣。結果,短短的五分鐘內,這三個營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傷亡了1248人。

下圖為一個英軍營由行軍縱隊轉為方陣的過程。如果,營已經展開為橫隊,則需要先變為縱隊。也就是說最左邊的獵兵連要跑一個相當長的距離到縱隊最後。法軍形成方陣的過程與英軍類似,中間兩個連分別轉向兩側展開。



圖為方陣裏步兵的姿態,前排步兵半跪,槍托著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後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對迫近的騎兵射擊。


方陣雖然能有效的對付騎兵,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的正面被大大縮小了,無法發揮原有的火力。如果敵方的騎兵與步兵協同得當,就會利用暫時的步兵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方陣裏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隊形正是炮兵的極佳射擊物件。根據一名英軍的回憶,在滑鐵盧,兩個布倫瑞克方陣在法軍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潰,根本沒有堅持到法軍騎兵的衝擊。最後,如果在騎兵衝鋒的強大心裏壓力下,方陣的一部分動搖了甚或崩潰了,餘下的步兵必然會徹底暴露給敵方的騎兵。有經驗的騎兵往往會把握甚至創造這樣的機會。瓦格拉姆會戰期間,法軍騎兵上校Castex的第20獵騎兵團放棄了應該攻擊的那一營奧軍,轉而對臨近一個剛剛開過火的奧軍方陣衝鋒。還沒來得及重新裝填的奧軍步兵被突然的變化驚呆了,頃刻之間整個方陣陣腳大亂。

前面介紹的只是營級的基本戰術隊形。戰場上,更高級的指揮官,會跟據情況靈活使用上述隊形。另外,以營隊形為基礎,各國軍隊都創造了一些團、師級的隊形。比如,有三個營的法軍“團”會展開中間的營,而保持兩邊的營縱隊。再如,法軍的“師”縱隊——師裏每個營均展開成橫隊,以一個營為正面形成縱隊。這些隊形在遊戲《滑鐵盧-拿破崙的最後一戰》中均有體現,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來玩玩。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8-10-2008 06: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步兵(三):刺刀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釐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下麵兩圖為法軍刺刀(長約406毫米)的安裝。
                                                                                                                                                                                                                                                                                                                                                                                                                                                                                                                                                                                                                                                                                                                                                                            

        


刺刀不使用時會放入專用的刀鞘裏,下圖為法軍的武裝帶,短的為刺刀鞘(內有刺刀)。
                                                                                                                                                                                                                           

    下圖:上好刺刀的法軍步兵

                                                                                                                                                                                                                                                                                                                                                                                                                                              
        


由於來福槍的槍長較短,為了彌補不足,英軍來福槍的刺刀長達25英寸(63.5釐米)。而且,形狀為“劍”型。下圖為英軍來福槍及其刺刀。與滑膛槍常備刺刀的情況不同,為了方便,來福槍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時候才被裝到槍上。
                                                                                                                                                                                                                                                                                                                                                                                                                                           
        


革命時期,法國軍隊十分強調刺刀的運用。卡爾諾(Carnot督政府的一員)在1794年2月簽署命令:“法軍士兵必須隨時準備運用刺刀(actionwith bayonet on everyoccasion)”。拿破崙也同樣重視這種冷兵器。法軍上尉Blaze回憶到:“皇帝陛下似乎對刺刀殺人的方式情有獨鐘”。當時的軍事理論更是認為:“只有第一次的齊射是有效的,後面的戰鬥要靠刺刀和劍來完成”。(Gay deVernon)正因為如此,奧軍和普軍也同樣強調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認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認為刺刀是最好的近戰武器。至於更為冷兵器化的俄軍,派到俄國考察的英國將軍Wilson在1810年的報告中寫道:“刺刀簡直就是為俄國人設計的武器……他們更善於密集縱隊的刺刀衝鋒”。

然而,實戰中刺刀見紅的搏殺並不常見。在奧斯特利茨,俄國近衛軍進行了一次典型俄國式的300碼刺刀衝鋒,可是在突破了法軍第一道防線後便被後續的法軍火力擊退了。拿破崙‘大軍團’的醫官(SurgeonGeneral)Larrey曾經對法軍的傷亡進行過一些統計,結果發現:相比119例槍傷,一次戰鬥中刺刀造成的傷亡只有5例。因此,他認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遠大於實際效果。同樣,惠靈頓的一個高級醫官Guthrie也認為:刺刀衝鋒很難達到預期的手腳相搏(hand to hand andfoot tofoot)的結果。不是衝鋒的一方被火力擊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壓力落荒而逃。醫生們的觀點,被前線的指揮官進一步證實。約米尼聲稱:我從未在通常的戰鬥中見過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battle)。(作者原文這段的結論是:刺刀肉搏並不能對戰鬥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心理作用的結果難道就不是結果了嗎?戰爭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顯。歷史上,一支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的部隊精神上卻已經被打敗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我認為,上面的論據只能總結為肉搏不常發生。)

儘管不常見,某些情況下刺刀肉搏還是必須的,比如攻入堡壘後的戰鬥,再比如雨天彈藥無法擊發的情況。在卡地茲(KATZBACH)的瓢潑大雨中,普軍用刺刀和槍托與法軍進行了激烈的肉搏並使法軍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正像前面討論過得那樣,對抗騎兵的衝擊是刺刀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從這點上看,面對隨時可能的騎兵攻擊,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國革命初期,為了彌補火槍刺刀的不足,長矛這種過時已久的武器,作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過。1792年早些時候,法國的幾個城市相繼生產了為數不少的,10到15英尺長(3~4.5米)的長矛。1792年8月,立法會(LegislativeAssembly)命令:在法軍中分發使用長矛。從這時起到1793年夏天,許多新徵召的部隊都是帶著這種簡陋的武器開赴前線的。當時,北方軍團的Custine將軍曾經對下屬說:全法國缺槍的部隊不只我們一個,我們只有用這些長矛來彌補滑膛槍的不足才行。儘管在近戰中的效果不錯,也不能改變其沒有火力的弱點。隨著步槍產量的提高,長矛也就漸漸從法軍的武器庫中消失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前面步兵方陣裏提到英軍在西班牙遭遇法軍騎兵的戰例,上圖即為後人根據當時情況創作的水彩畫。遠處背景是排好的英軍方陣,近處可看到倒斃的英軍。畫中揮刀者為法國第二驃騎兵團的騎手,持長矛者為第七波蘭槍騎兵團騎手。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24-10-2008 06: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騎兵

(一)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崙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裏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占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崙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占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準。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下面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類型的騎兵。

重騎兵:
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況不詳)!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有鑒於此,當時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衝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

胸甲騎兵:
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關於胸甲的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裏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大家可以參看帖裏首圖,圖中沖向英軍的法軍騎兵就是胸甲騎兵。

下圖:法軍胸甲騎兵圖


                                                
                                                
                                                                                                                                                                                                                                                                                                                                      

        

法國胸甲騎兵
                                                
                                                                                                                                                                                                                                                                                                                                

        

下圖:奧軍胸甲騎兵圖
                                                
                                                                                                                                                                                                                                                                                                                                                                                                                                                                                                                                                                     
        

還是法國胸甲騎兵
                                                
                                                                                                                                                                                                                                                                                                                                      
        

下圖:奧軍胸甲騎兵圖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7-2-2009 08:3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槍騎兵:
基本為法軍獨有。奧地利曾經有過兩個團的火槍騎兵,1798年改編入胸甲騎兵。尼德蘭這個小國在滑鐵盧戰役時也有火槍騎兵的建制。早期法軍火槍騎兵只配備熊皮帽和制服(類似近衛騎乘擲彈兵),直到1809年,拿破崙為了減少這支精銳騎兵的傷亡,命令其裝備頭盔和胸甲。儘管初期沒有胸甲,火槍騎兵卻一直被當作重騎兵使用,僅有的兩團總是和胸甲騎兵編在一個師裏。火槍騎兵的頭盔和胸甲表面鍍有黃銅,軍官鍍紫銅,以區別於胸甲騎兵。頭盔頂部,沒有鬃毛,代之以猩紅色的冠。

下圖:法軍1809年以前的火槍騎兵

                                                                                                                                                                                                                                                                                                                                       

當時的胸甲和頭盔
                                                                                                                                                                                                                                                                                                                                                                                                                                             


        


1809年以後的法軍火槍騎兵
                                                                                                                                                                                                                                                                                                                                                                                                                                            



        


下圖:尼德蘭火槍騎兵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複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 Guard 和 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衝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法國龍騎兵
                                                                                                                                                                                                                                                                                                                                                                                                                                             
        


奧軍龍騎兵圖
                                                                                                                                                                                                                                                                                                                                                                                                                                           

        


英軍龍騎兵:紅色制服為龍騎兵,藍制服為輕龍騎兵
                                                                                                                                                                                                                                                                                                                                                                                                                                        
        


俄軍龍騎兵圖
                                                                                                                                                                                                                                                                                                                                                                                                                                           
        


普魯士龍騎兵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7-2-2009 08:3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輕騎兵:
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以上,馬高1.48米左右。輕騎兵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之騎手較輕,機動力要高於重騎兵。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和哥薩克。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幹北部地方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劄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誌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劄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蕩不羈的遊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下圖:英軍驃騎兵 注意看其斗篷式短外衣

                                                                                                                                                                                                                                                                                                                                                                                                                                           

        

普魯士驃騎兵 更明顯了 馬上的人穿著 馬下的人披著
                                                                                                                                                                                                                                                                                                                                                                                                                                           

        

下圖:漢諾威驃騎兵
                                                                                                                                                                                                                                                                                                                                                                                                                                        
        


獵騎兵:
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下圖:法軍獵騎兵
                                                                                                                                                                                                                                                                                                                                                                                                                                              

        

槍騎兵:
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複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下圖:法軍龍騎兵改編的槍騎兵
                                                                                                                                                                                                                                                                                                                                                                                                                                           
        


普魯士槍騎兵
                                                                                                                                                                                                                                                                                                                                                                                                                                           
        

奧軍槍騎兵
                                                                                                                                                                                                                                                                                                                                                                                                                                             
        


哥薩克:
俄國獨有。類似槍騎兵,主要武器也是長矛。但被俄國視為非正規部隊(Irregular Light Cavalry)。

哥薩克

                                                                                                                                                                                                                                                                                                                                                                                                                                           

        

下圖:是一張比較有趣的圖。圖中為哥薩克對抗法軍槍騎兵,可是兩個人的長矛全都丟棄了,短兵相接長矛變得毫無用處。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7-2-2009 08:3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炮兵

拿破崙時代,炮兵在戰爭中的角色變得越發重要起來。引用當時法軍軍官手冊的原話來講:“炮兵是一支‘完整’部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沒有炮兵參與的戰鬥是不切合實際的”。炮兵不但加強了一隻軍隊的火力,而且其較之滑膛槍更遠的射程豐富了軍隊的火力手段。不同於步兵和騎兵的是,炮兵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兵種。戰場上炮兵火力發揮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炮位設置和瞄準的技術以及經驗。整個炮兵部分包括:(一)炮兵的裝備和編制;(二)彈藥類型及火力戰術

(一)炮兵裝備和編制

當時的火炮有野戰炮和攻城炮之分。攻城炮的口徑普遍要大過野戰炮很多。攻城炮戰鬥中不常見,印象裏拿破崙圍攻曼圖亞的時候用過,這一類就忽略了吧!)

當時的野戰炮又分為加農炮和榴彈炮。法國和西班牙的加農炮炮系包括:4磅炮(後為6磅炮取代);8磅炮和12磅炮。英、普、俄、奧四國的加農炮則包括:3磅炮;6磅炮和12磅炮。需要說明的是:法國的磅要比英制的磅重約10%,所以法軍的12磅炮是當時戰場上最重的野戰加農炮。拿破崙十分鍾情於12磅炮,愛稱其為“漂亮姑娘”(法語belles filles;英語譯為beautifuldaughter,按英語的意思應該是‘漂亮女兒’),這也是法軍中12磅炮較多的原因。

下圖:法軍的12磅炮

                                                                                                                                                                                                                                                                                                                                                                                                                                              
        
測算,當時不同火炮發射彈丸的炮口初速差別不大,但由於大口徑火炮彈丸較重,動能較大,射程自然也就要遠些。法國的12磅炮和8磅炮以及反法聯盟方面的12磅炮有效射程約為800~900米,最大射程2000米左右。法制的6磅炮及聯盟方面的3磅、6磅炮有效射程500~6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可以看出,聯盟方面的炮兵無論是射程還是火力都要弱一些。為了對抗法國炮兵,英軍在拿破崙戰爭後期引入了9磅炮。這種炮在射程和火力上都近似於法國的8磅炮。

榴彈炮炮身較短,炮口初速低於加農炮。仰角較高,彈道呈明顯抛物線。有效射程較加農炮短,約為400~500米。法國和英國的榴彈炮按口徑分類,法國裝備6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英軍裝備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其他歐洲國家則按照彈丸重量分類,種類繁多,就不一一敍述了。

下圖:英軍的6磅炮和5.5英寸口徑榴彈炮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7-2-2009 08: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論是加農炮還是榴彈炮,炮身都安置在一個兩輪的炮架上。每門炮另有一個放置彈藥箱的前車(limber),也是兩輪。運輸時,炮架和前車連到一起,組成一個四輪馬車,方便拖曳。不同尺寸的火炮要求拖曳騾馬的數量也不同。法軍的12磅炮,炮身、炮架連同前車重約2噸,依照地形要8~12匹馬來拖。英軍的9 磅炮和法軍的8磅炮要6~8匹馬。較輕的6磅炮和榴彈炮也要4~6匹馬。騎乘炮兵強調速度,所以通常取上面馬匹數量中的最大值。

騎兵部分提到,騎兵攻佔敵方炮兵陣地後會破壞裝填工具。我們就結合下面的圖來看一下裝填工具有哪些。第一個是炮刷(sponge),頂端包裹羊毛,蘸水後用來熄滅炮膛內殘留的火星;第二個是幹炮刷(mop),洗幹前面步驟留下的水分;第三個渦狀的鉤子是用來清除炮膛內可能殘餘的紙片或纖維的(因為當時火炮的裝藥都是用紙或法蘭絨包裹);第四個是裝填杆(rammer);第五個是點火棒(portfire),棒的一端是一個紙卷,內含慢燃物質(火藥,硝石,硫磺和亞麻油的混合物)。

炮兵的編制

拿破崙時代,炮兵的基本單位是炮兵連(Battery)。不過這些炮兵連的使用權都集中到軍,乃至最高指揮官手裏。戰鬥中,上級指揮部門基本會給每個師配屬一個炮兵連對其進行火力支援。法軍雖然以6個炮兵連編組為炮兵團,但是炮團的每個連也都要配屬到師一級單位。這種集中管理使用炮兵連的手段為當時的各國軍隊所接受。當然,拿破崙、惠靈頓和查理大公都曾經嘗試過將一些輕型火炮直接配給團,甚至團以下單位。但是,由於此種辦法自由度太大,很不利於集中炮兵火力,最後還是改回原狀。

野戰炮兵又分為徒步炮兵和騎乘炮兵。徒步炮兵沒有什麼過多可講的,炮手基本都要徒步行軍,高級炮兵軍官或年齡較大的低級軍官允許騎馬。當然,也有炮手騎炮車拖曳馬匹的記載。

普魯士的威廉大帝創立了最早的騎乘炮兵,還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飛騎炮兵”(flyingartillery)。當時的法國軍官在看到這支炮兵在戰場上的表現後很受震動,但是法國仍遲遲沒有組建騎乘炮兵。直到法國大革命以後的1792年,法軍中才出現了兩個騎乘炮兵連。可是在那之後,尤其是拿破崙當政之後,法軍的騎乘炮兵發展迅速。到1807年,法軍已經有6個團(36個連)的騎乘炮兵。1810年又建立了第七荷蘭騎乘炮兵團。可以說,法軍的騎乘炮兵,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裝備水準都是當時歐洲最高的。英軍中騎乘炮兵的比率也很高,參加滑鐵盧戰役的26個炮兵連中有一半是騎乘炮兵。根據手頭的一個資料記載,1813年奧地利投入戰場的42個炮兵連中只有13個是騎乘炮兵。滑鐵盧時的普軍17個炮兵連中有6個騎乘炮兵。俄軍炮兵編制比較混亂,不好統計準確的資料,但是可以肯定比率和普軍相仿。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8-10-2008 07:2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國炮兵連的火炮數量配置相差不大。法軍的徒步炮兵為6門加農炮和2門榴彈炮;騎乘炮兵為4門加農炮和2門榴彈炮。英軍,不分騎乘還是徒步,有的為 5/1(5門加農炮1門榴彈炮,後同)有的為4/2。普軍全部是6/2。奧軍12磅炮連為8/2,騎乘炮連為6/2,輕型火炮連為4/2。俄軍又是情況不明。因為12磅炮較重,所以騎乘炮兵很少裝備12磅炮,而是大量裝備6磅炮。

各國炮兵連的官兵總數從150人到200人不等。其中每門炮有炮手7名(法軍12磅炮有8名),步兵若干,用來協助移動、調整火炮角度,炮兵連遭到攻擊時還可進行必要的抵抗。7名炮手中,炮長通常由軍士擔任,一名點火手,一名裝填手,一到兩名負責搬運彈藥,一名負責蘸濕炮膛,最後一個不知道怎麼翻譯了 (ventsman),姑且稱之為點火口操作手,一會兒大家就明白為什麼這樣翻譯了。如果只有一人運彈藥,餘下一人在較後的馬匹和“前車”的地方待機,聽候命令。每兩門炮會有一名中尉負責,整個炮兵連由上尉連長負責。

下圖:法軍的炮兵情景模型,情景中只有5人,好像兩個搬運彈藥的都沒有。

                                                
                                                                                                                                                                                                                                                                                                                                
        

下圖是火炮裝填發射的全過程:
                                                
                                                                                                                                                                                                                                                                                                                                      
1、蘸濕炮膛。
2、與此同時Ventsman用拇指(應該有皮手套保護的,圖中沒有)按住點火口。這麼作是因為:發射後膛內溫度會迅速降低,膛壓減小,空氣會由點火口倒灌入炮膛。如果一旦有世@@U盡的火藥,膛內又有殘餘火星,會傷害到正在進行蘸濕作業的炮手。
3、先後放入裝藥包和彈丸
4、用裝填杆壓實彈藥
5、Ventsman用錐子由點火口處探入,弄破此處的裝藥包,方便點火
6、Ventsman在點火口插入棉質引信或灌滿火藥(法軍12磅炮多的那一個人就是專門幹這個的)
7、Ventsman用手蓋住點火口,防止強風或雨水干擾點火
8、電影裏著名的那句“Fire”
9、10、點燃引信
11、發射


[ 本帖最后由 李亮仙 于 17-2-2009 08: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0-2008 04: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太小看的我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8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gwong 于 21-10-2008 04:39 PM 发表
字太小看的我很辛苦



我还故意去放小,怕人看了会头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8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破崙是败给俄国的焦土策略
50万精兵死了48万
从此没落
法国千年来都被英德欺负
拿破崙时代是唯一例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8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dcyng 于 24-10-2008 02:22 AM 发表
拿破崙是败给俄国的焦土策略
50万精兵死了48万
从此没落
法国千年来都被英德欺负
拿破崙时代是唯一例外



嗯...你有东西补充的话就放上来吧.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0-2008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dcyng 于 24-10-2008 02:22 AM 发表
拿破崙是败给俄国的焦土策略
50万精兵死了48万
从此没落
法国千年来都被英德欺负
拿破崙时代是唯一例外






法国军最惨的败战 拿破仑衰弱的开始

【战争背景】 1812年,拿破仑一世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法国占领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德意志地区(成立了受法国控制的莱茵联邦),击败了欧洲强国奥地利,大败普鲁士,控制了西班牙、荷兰等地。为了获得整个欧洲的霸权,让当时的法国的死敌、海上帝国英国臣服,法国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发起了“大陆封锁”政策,但俄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且对法国的扩张存有强烈的戒心,所以在参加法国的大陆封锁一段时间后退出了和法国的联盟,成为欧洲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俄国的敌对行为招致拿破仑的愤怒,并萌生和通过战争迫使俄国投降的念头。
从1811年开始,为了准备入侵俄国,拿破仑的军事和外交政策有越来越强的针对性。1812年春,法国分别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短暂的军事同盟。根据盟约,为了对俄作战,普军2万人,奥军3万人归拿破仑指挥。法国的其它附庸国政府也开始训练远征俄国的军队。在这一年,拿破仑准备了空前强大的军队,其控制的由欧洲各民族组成的军队总数达到约120万人,其中一半用于进攻俄国。
俄国在获悉法国即将入侵的消息后,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备战,包括加强军队和预防战时孤立无援的措施。在外交方面,俄国也有所建树,1812年4月,俄国同瑞典缔结盟约,规定双方共同行动,反对法国。战争爆发后,俄英缔结了和约,结束同土耳其的战争,对俄国来说,和英国这个海上帝国结盟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1812年夏,拿破仑集结军队61万,分为三路,其中中路由其亲自带领指挥,这支庞大的军队被拿破仑称为“大军”(Grande Armée),大军在法国控制的华沙公国集结,6月24日,渡过涅曼河,向俄国不宣而战,这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爆发了。
【实力对比】1.兵力对比
法国:作战兵力:61万,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分3个集团,共44.4万人,940门火炮;第二梯队17万人,432门火炮;
俄国:西部边境共军队22-24万,分3个集团,火炮942门。

2.后勤补给
拿破仑对入侵俄国一事已考虑数月之久,法军在俄国边境以西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粮草充足,足够法军消耗多日。将这些粮草运送到前线的是由5424辆马车和2400辆牛车组成的辎重队(分成26支运输队)。这支运输队伍需要20万头挽畜(此外还有11万匹战马),每头挽畜每天要消耗近20磅饲料。据计算,近1/3的随军粮草都被挽畜消耗了,这就显然难以长久维持一支远离兵站或给养地的前方部队了。
进入俄国后,运输这些有限的粮草也变得十分棘手。虽然时值夏季,但除少数轻型车队外,绝大多数车队几乎无法在大路和乡间通行(主要是由于道路泥泞),而且也没有适合放牧的牧场。于是法军不得不丢弃和就地消耗大批粮草。到达维尔纳之前,法军已损失2万匹战马,但却得不到很快的补充。以往,法军打一场胜仗后,往往都能就地得到粮草补充。但1812年的情况就不同了。库图佐夫采取了撤退的策略,并沿途放火,实行焦土政策,把法军途经之处烧得一干二净,打乱了拿破仑速战速决的原计划,也令拿破仑原本想边作战边抢夺补给的计划泡汤。

3.士气
法军进入俄国腹地后,遇到俄国军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战争开始后不久,俄国的天气很快进入了秋冬天气,寒冷的俄国旷野让远道而来的法国士兵水土不服,而俄军在撤退的时候坚壁清野,法国军队的士气开始动摇。
【战略计划】法国:
拿破仑的战略计划是:经一两次总决战歼灭俄军在短期内取胜,占领莫斯科,迫使俄国投降。为此,拿破仑军队的主力从东普鲁士出发,在科夫诺(考那斯)以南渡过涅曼河,前出到维尔诺(维尔纽斯)地区俄军右翼。这一机动保障法军在主要方向上的兵力优势,造成切断俄军在波列西耶以北全部交通线的威胁,打通一条通往莫斯科的捷径。

法军主力成两个梯队展开:
第1梯队(44.4万人、940门火炮)分为三个集团,部署在涅曼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第1集团(左翼军队,共21.8万人、527门火炮)由拿破仑直接指挥,集结在但泽(格但斯克)至托尔恩(托伦)一线,准备经科夫诺向维尔诺进攻;第2集团(8.2万人,208门火炮)由博阿尔奈将军指挥,用于在格罗德诺至科夫诺之间展开进攻,以分割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第3集团(右翼军队,共7.8万人、159门火炮)由拿破仑之弟热罗姆·波拿巴指挥,任务是向格罗德诺方向运动,以牵制俄西线第2集团军,策应拿破仑军队主力进攻。上述各集团应实施包围突击,各个围歼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麦克唐纳元帅的普鲁士军(3.2万人)进抵蒂尔西特,向里加总方向实施突击,负责保障第1集团在左翼入侵。施瓦岑贝格元帅的奥地利军(3.4万人)从伦贝格(利沃夫)调到卢布林,负责保障第3集团在右翼入侵。
主力第2梯队(17万人、432门火炮)和预备队(奥热罗元帅的军及其它军队)留在后方,位于维斯瓦河至奥得河之间。

俄国:
战前,俄军(西线第1、第2和第3集团军)在西部边境共有22—24万人,火炮942门分为三个集团:
巴克莱—德—托利将军指挥的西线第1集团军(6个步兵军和3个骑兵军,共11—12.7万人、火炮558门)为主力,配置在罗谢内至利达之间;
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的西线第2集团军,编有两个步兵军、一个骑兵军及1个骑兵机动支队(9个哥萨克骑兵团),共4.5—4.8万人、火炮216门,集结在涅曼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地区。西线第1、第2集团军负责掩护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方向。
托尔马索夫将军指挥的西线第3集团军,编有3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及1个骑兵机动支队(9个哥萨克骑兵团),共4.3—4.6万人、火炮168门,配置在卢茨克地区,负责掩护基辅方向。在里加地区部署了埃先将军的独立军(18500人);在托罗佩茨和莫济里地区部署了浅近预备队(梅列尔—扎科梅利斯基将军的军和埃尔捷利将军的军)。在南部,即波多利亚,集结了奇恰戈夫海军上将的多瑙河集团军。抗法的俄军绵延配置在罗谢内至卢茨克的600余公里的战线上;而法军主力却在三百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这就给俄军造成了极其复杂的战略局势。俄军统由亚历山大一世指挥。他同大本营随西线第1集团军行动。当时没有委任总司令。陆军大臣巴克莱—德—托利只能代表沙皇下达命令。亚历山大一世采纳了军事顾问、普鲁士将军普富厄尔制订的计划。按此计划,当法军进攻西线第1集团军时,该集团军应退至德里萨兵营;西线第2集团军则绕至法主力的翼侧和后方积极行动。但是,战争的头几天就发现这一计划不切实际,不得不将其放弃。
【战争进程】 1812年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集团近45万人,很快深入俄国内地。此时俄军约24万人,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被迫撤退,沿途进行坚壁清野,以阻滞法军前进。8月16-18日,俄法军进行斯摩棱斯克战役。俄军抵挡不住法军进攻,放弃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
1812年8月,M.I.库图佐夫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他继续指挥俄军后撤。9月7日俄军退到莫斯科郊区,在博罗季诺村附近同拿破仑一世军队进行决战。在博罗季诺战役中,俄军歼敌近半,拿破仑一世的军事优势大为削弱,战争的主动权转到了俄军方面。俄军在无后备力量补充的情况下,为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库图佐夫于9月13日命令俄军撤离首都莫斯科,几乎所有莫斯科居民也随同撤离。次日,法军进入莫斯科,当晚大火烧遍全城。
俄军撤离莫斯科后,在博罗季诺村附近展开运动战,阻挡法军向南的去路,并从侧面威胁法军,切断其同后方的联系,同时补充了军队,准备反攻。法军处于四面受敌,弹尽粮绝的境地。这时严冬逼近,拿破仑一世为南下寻找粮食和温暖的住所,被迫于10月19日放弃莫斯科。撤退途中,在小雅罗斯拉维茨与俄军遭遇,转而沿斯摩棱斯克大道退却。俄军和游击队乘胜追击。
【战争结果】 1812年12月底拿破仑一世逃回巴黎,拿破仑在俄国共损失57万余人,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只有在翼侧的麦克唐纳和施瓦岑贝格的军保全了下来。
【战争影响】军事影响:
当时,拿破仑仍然认为总决战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作战方式,而俄军统帅部却创造性地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作战方式和方法:实施退却和积极的游击战、侧敌行军机动和平行追击、机动合围退却之敌、在交战中善于使进攻与防御相结合,以及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炮兵和骑兵。另外,对各种预备队进行目的明确的训练和使用也是俄军军事学术的特点之一。
1812年卫国战争在战术发展方面的经验是:巩固了纵队和散开队形的战术;提高了瞄准射击的作用,步兵、骑兵和炮兵能协同作战;巩固了作战兵团(师和军)的组织形式。预备队已成为战斗队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炮兵在战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俄军炮兵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超过了敌军。

政治影响:
俄法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法国因为战败而分崩离析,其建立的欧洲秩序很快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法国占领的领土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拿破仑本人也因为战败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通过俄法战争和后来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终结。而俄国来说,俄法战争充分体现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战后俄国成为了欧洲举足轻重的力量。

历史影响:
战争在俄国的历史上、俄军的历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后,十二月党人的思想体系开始形成。战争的一些事件在许多文献和艺术品中都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博罗季诺战场纪念碑、小雅罗斯拉韦茨和塔鲁季诺的纪念碑、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凯旋门、列宁格勒的冬宫军事画廊、莫斯科的《博罗季诺战役》全景图,以及1812年战争中的诸统帅和英雄的纪念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8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7#

打仗时不是说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就能让你独霸天下,天才型也要听天由命咯,我觉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8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hdcyng 的帖子

法國向來都是歐洲的強權,並非你說的是被欺負的對象。

中古世紀,法國自查理曼大帝前後就已經是歐洲的強權,到了16世紀歐洲幾乎被哈布斯堡家族所控制的時候﹝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家長查理五世在位的時候,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直接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今天的德國大部分地區和匈牙利和捷克﹞、還有今天的比利時和荷蘭、義大利和瑞士等地也在它的影響範圍之內。而且海外還有美洲的殖民地。﹞,但是法國是還能夠和哈布斯堡家族相抗衡的國家。雖然當時的法國內部也面臨內戰﹝宗教戰爭的一部分﹞,但是基本上仍然還是一個強權。後來這種混亂局面在亨利四世即位後宣告結束。

到了17世紀,路易十四世代是歐洲的強權,幾乎歐洲其他國家都要聽命於他,甚至還有支持其他國家的叛軍的紀錄。例如光榮革命之後從英國逃出來的英國國王james II和其後人,就接受路易十四的幫助回去英國策動叛亂。更不用說當時其他的歐洲皇室皆以法國波旁皇室作為模仿的對象。

此外,當時的法國在文化與科技等方面也是領先於歐洲其他地區,這點可以從啟蒙大師福爾泰的《路易十四世代》之中得知。

到了18世紀,除了在文化科技等方面領先歐洲,同時也別提在啟蒙運動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當時的文人雅士們都以法國巴黎作為他們的聖地,可以說當時的巴黎是當時最重要的文化與知識中心,當時許多重要的思想等都是在法國產生。這樣的領先地位,可以從當時的貴族們成年之後所必須做的great tour行程之中得知。他們當時都必須到兩個地方,一個是羅馬,感受羅馬帝國的餘暉,另一個則是巴黎,感受當時的知識氣氛與結交各界的權貴。

在其他方面,18世紀的法國雖然國力不如路易十四世代,但還是當時歐洲的強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還擁有了當時最強大的艦隊之一﹝法國的海軍是在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之中,才敗給英國的﹞。此外,在經濟上也不輸給英國等其他國家,一些研究已經指出,法國的經濟表現可以與英國等地並駕齊驅。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如何強盛,就不說了。在拿破崙之後,法國也還是維持著強權,當時的強國之中除了奧地利、還有英國、普魯士和俄國,在不久之後法國也再次加入。19世紀的法國最慘的一次失敗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是並沒有影響它的國際地位,在經濟方面也很強大。

在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的強盛都沒有特別的影響。從一戰之後到二戰爆發期間,法國並沒有顯得衰弱。在二戰之後的法國在恢復了元氣之後,並沒有一直接受補助,反而成為了獨立於北約之外的國家,而且在經濟政治與軍事方面也保持著一定的優勢。

法國被英國德國欺負,是不成立的。上面說的東西也只是一般的歷史教科書會教的東西,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去找一本不錯的歐洲史教科書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8 03: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法百年战争
如果没有圣女真德的牺牲激起法国人民的斗志,巴黎就永远是英国的了!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 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 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 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8-2025 11:29 PM , Processed in 0.14613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