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89|回复: 35
|
yk13之三国乱写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yk13 于 5-2-2015 10:08 PM 编辑
小时候,就很喜欢三国故事了。最快乐的事就是阅读三国演义。大了之后,就开始接触三国志,开始摸索古文了。三国志本来就是“易读难精”,某些方面还是不大明白,或许要经历几年的成长才会进一步了解。不过自己看着别人写了一大堆的三国文章,心里也按捺不住,也开始有样学样地写起来了。虽然写得不这么好,但还是写得很开心的。
出于对蜀国有莫名的喜爱,所以在写作取材方面都来自蜀国的人物和事迹。现在我把几年来写过的文章放在这里,希望与大家分享我的作品,也还请多多指教。
以下文章按写作月份顺序:
1) 讨论吴黄武七年石亭之战 - 4/2005
2) 蒋琬治蜀政绩初探(234-246年)- 4/2005
3) 费袆治蜀政绩初探(246-253年)- 5/2005
4) 蜀国晚年的衰落(253-263年)- 5/2005
5) 杂谈关羽守荆州 - 6/2005
6) 识果明断,智勇之将 - 张嶷 - 6/2005
7) 说廖立 - 2/2006
8) 为何诸葛瞻会“有过其实”? - 11/2006
9) 襄樊之战 - 1/2008
10) 担任荆州守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 3/2008
11) 益州既定,谁是巴郡太守? - 1/2015
12) 刘备攻益州之战 - 1/2015
13) 浅谈蜀国的巴地 - 1/2015
14) 刘备下公安和巴西郡攻防战 - 1/2015
15) 诸葛亮弹劾李严的真相 - 1/2015
16) 再谈李严 - 1/2015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蔣琬治蜀政績初探(234-246年)
~写于2005年4月
蒋琬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接班人。诸葛亮对蒋琬的评价很高,他曾在刘备面前这么分析:“蒋琬,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人才,不是治理百里县政的材料。他的施政以安定民众为根本,不注重表面功夫。”诸葛亮对于蒋琬的能力非常器重,多年来一直对他多加提拔。诸葛亮住汉中,留蒋琬和长史张裔处理丞相府日常事务,蒋琬平常的表现使得诸葛亮无后顾之忧而可以专注于北伐。诸葛亮数次外出征战,蒋琬都能做到了足食足兵提供军需,这使诸葛亮很高兴地称赞:“公琰托志忠雅,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的人啊。”于是便对后主秘密上表:“臣若死了,身后事最好交付蒋琬。”
建兴十二年八月(234年),诸葛亮死于军中,后主遵从诸葛亮遗命,把国家军政大权交于蒋琬。由于当时蒋琬仅是留府长史,官职太小,声望不够,所以暂时先升迁为尚书令,不久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总统国事。到了次年四月,才正式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蒋琬上任后便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先是诸葛亮的死讯传到了吴国,吴国担心魏国会乘势攻蜀,便在巴丘增兵万人作为救援,并可以趁机蚕食蜀地。蒋琬毫不示弱,也在永安增加守军,以备不防。这时,右中郎将宗预出使到吴国,孙权便问他:“吴国和蜀国同为一家,为什么你国要在白帝增加守军呢?”宗预针锋相对:“臣以为吴国增加巴丘之兵和我国增加白帝之军,俱事势使然,不足以相问。”化解了一场潜在性的军事冲突。
接着,杨仪带领大军安然从前线返回,又成功诛讨意图作乱的魏延,自以为功劳大,跃跃欲试准备接替诸葛亮之位。当知道国家继承人是蒋琬时,大为不悦。他认为不论是年龄,宦厉,才能都在蒋琬之上,更兼自己没有掌握实权而对诸葛亮和蒋琬发表了强烈不满。由于杨仪的大发怨言很可能会引起蜀国新政权的不稳,蒋琬只好将杨仪贬为庶人,徒汉嘉郡,免其死罪。然而杨仪却变本加厉,上书公然诽谤朝廷。蒋琬不得已之下,下令抱捕杨仪,最终杨仪在狱中自杀。蒋琬执政障碍遂被铲除。
其时蜀中新丧主帅,远近危悚,人心惶恐。蒋琬在同僚当中出类拔萃,位居高职的他既无悲伤,也无喜色,神情举止和往常无异,加上他在东吴和杨仪事件上处理得宜,于是逐渐得到同僚的信任,民心迅速安定,国内局势也慢慢地稳定下来。
蒋琬个性温和,审慎冷静,有效消解了一些政治生涯里面对的斗争,风波。当时有担任东曹掾的杨戏性情简慢,沉默寡言,蒋琬和他讨论事情,他常常不应不答。有人乘机中伤杨戏,但蒋琬反而为他辩解。又有出任督农的杨敏曾经抵毁蒋琬:“做事昏庸,不比前人。”蒋琬也没对此追究。后来杨敏因故被捕下狱,众人担心蒋琬伺机报复,结果蒋琬秉公处理,杨敏得以免重罪。
在蒋琬领导之下,蜀国稳定发展。于是再次兴起北伐的意图以继承诸葛亮的志向。延熙元年(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关中空虚,于是后主下诏蒋琬出屯汉中,觊觎雍凉,但又指示须和吴国配合,形成犄角之势,方可出兵攻魏。跟着命令蒋琬开府,次年升迁为大司马,准备北伐军务。由于曹睿暴虐,百姓受苦,民心混乱,可以乘虚讨伐。而蜀国朝政有费祎,董允倚仗,军事有王平,姜维,马忠,邓芝这些名将,众人都能独当一面,是继诸葛亮时期之后又一次的人才鼎盛。以当时来说确是蒋琬比较适合出兵北伐的时机。
然而,蒋琬和其他将领在作战方案上却出现了分歧。蒋琬以为:往日诸葛亮数次出兵秦川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道路崎岖,运粮不变,终难取胜。不如沿汉水东出袭取魏兴,上庸二郡。于是他便多作舟船开始筹备。但是费祎,姜维等人却加以反对,他们认为水路易进难退,如果不能取胜,退路甚难,非万全之策。适逢蒋琬旧疾复发,于是便对后主上疏,请求带领诸军从前线撤回涪城,后主批准。延熙六年(243年),蒋琬进行军职大更动。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处理朝廷政务。王平迁镇北大将军,防守汉中。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负责西北区战事。之前一年马忠也已升为镇南大将军,驻扎南中。蒋琬则在涪城安心静养。
蒋琬大造战船和迁徒涪城的消息传到了吴国却变了味。吴国将领纷纷上疏表示蜀国准备与其断交,和魏国联手攻吴。孙权能辨虚实,对此事不以为然。虽然蒋琬的计划未能实践,但是却引起了吴国的担忧。因为一旦蒋琬成功取得魏兴,上庸二郡,蜀国处于长江上游,这将使吴国对其多加警惕,恐怕不利于两国友好关系。
延熙七年春(244年),魏大将军曹爽领军十万进攻汉中,由费祎,王平,刘敏等人负责抵抗,成功驱赶敌军。但此等大事蒋琬却全程没参与,表明蒋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过后他便主动把部分职权交于费祎,董允。费祎领益州刺史,董允为侍中守尚书令,作费祎副手。九年冬十一月(246年),蒋琬在涪城病逝,追谥为恭侯。
在驻守汉中期间,蒋琬对王平与姜维两位武将最信任。对于王平,蒋琬非常重视。蒋琬出屯沔阳,王平担任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受重用程度就如当年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蒋琬署丞相府事一样。而在蒋琬因病还住涪城之后,拜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蜀国的北方重地全权交付王平。魏国十余万军犯境,当时汉中守兵不足三万。但是王平不负众望,指挥若定,占据兴势,涪诸军和费祎及时领军救援,魏军无功而返。王平驻守北方使蒋琬得以安心在涪城养病。至于姜维,蒋琬则加以重点栽培。蒋琬升任大司马,以姜维为司马,负责军事事务,两人数次率领偏军西入。姜维与蒋琬配合是他发挥较得心应手的时刻。
蒋琬的执政能力和诸葛亮相比稍微不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则胜过之,但是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明显不如诸葛亮。蒋琬曾提出水路伐魏作战方案,袭取魏兴,上庸二郡。其实蜀兵的作战优势是在山地而不是在水路,水路伐魏等于抛弃本身的优势,而且蒋琬并没考虑到出兵不利时面对的诸多难题。即使攻下二郡,蜀国整体实力也没明显增强,反而成为魏国攻击的目标。蒋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及诸葛亮,因此便委任姜维经略凉州,延续诸葛亮生前执行的计划。
对于北伐一事,蒋琬是介于攻势战略及守势战略之间,他曾摆出架式准备出攻魏国,后来因为旧病复发而不得不放弃北伐,退驻回涪城,自此蜀国开始进入守势战略阶段。撤回涪城后,蒋琬把它改成战略重地。蒋琬上疏给后主时曾这样表示:“涪城水,陆二路四通八达,如果东北面对紧急,赴之不难。”蒋琬认为如果姜维出征,他可衔持河右,当姜维后继。虽然这个设想并没有成事,但蒋琬已把涪城经营为蜀中的咽喉之地。后来魏灭蜀之时,由于诸葛瞻未能据守涪江德阳亭,终于被邓艾击破,逼使后主投降,可见涪城一带的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蒋琬为官清正廉明,政简刑清;为人则豁达大度,待下有雅量。掌权期间,国内局势贡献稳定状况,蜀国内部基本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故,对于诸葛亮在世时执行的政策保持其原有性,并没有作过多的调整,蜀国因此度过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时期。在蒋琬的领导下,君臣相睦,众人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他的表现总算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
[ 本帖最后由 yk13 于 28-9-2008 07: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费祎治蜀政绩初探(246-253年)
~写于2005年5月
建兴十二年春(234年),诸葛亮率领大军第五次讨伐魏国。八月,诸葛亮占据武功五丈原时得到重病,后主紧急派遣尚书李福询问国家后事。诸葛亮临亡之前,以蒋琬作为他的接班人。李福问蒋琬之后,谁可以代替?诸葛亮表示:“文伟可以继任。”文伟,费祎的字。费祎是诸葛亮在世时颇受重用的年轻文臣,处理政治和外交方面都很杰出,是当时蜀国的佼佼者。
费祎曾跟随着诸葛亮出征,担任司马。当时军中两名首要人物魏延和杨仪互相憎恶,关系有如水火不容,全靠费祎居中协调,才不致影响军机大事。诸葛亮病逝于军旅,杨仪授命带领大军从前线撤退,魏延不服,结果两人矛盾爆发,以魏延被斩为收场。回国后杨仪不满蒋琬上位,对诸葛亮的人事安排感到怨恨及愤怒。费祎前去慰问,岂知杨仪竟然说道:“当日丞相去世时,如果我领军去投魏国,绝不会似现在如此落魄,真叫人后悔啊。”费祎不敢隐瞒,秘密告知朝廷,最终杨仪自杀,为蜀国消除内部一大隐患,平复了一场权力斗争。
当时蒋琬掌权,费祎的地位虽略逊于蒋琬,其实两人都独当一面,共同扶持蜀政。延熙六年(243年),蒋琬从汉中移驻涪城,迁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年二月,魏国大举犯境。后主使费祎持节领军抵挡。费祎与王平一起联合大败魏军,使得关中实力大为虚耗。费祎驱敌有功,因此被封成乡侯,蒋琬也以益州刺史让于费祎,使得费祎在国内的功绩和名望渐渐建立起来。由于担心魏军卷土重来,费祎在汉中逗留至九月才返回成都。
延熙八年十二月(245年),费祎再次赴汉中行围守,巡视各区边防险要,朝中大事则交托董允。九年六月,费祎始返回成都。这一年,两位重臣蒋琬和董允逝世。后主按诸葛亮遗命,以费祎为新一任国家领导人。由于蒋琬在世时已慢慢地把部分职权转移给费祎,因此蜀国很平稳地渡过权力交替期,不似刘备,诸葛亮离世时面对政治动荡。
延熙十一年(248年),汉中守将王平去世,费祎接替出屯汉中。其时卫将军姜维跃跃欲试,想要大规模兴兵,费祎却加以阻止。即使出征,也不会超过一万士兵。费祎曾经对姜维说:“我们的能力远不及丞相,尚且丞相也不能取得成功,何况是我们!倒不如保国安民,维持国内安定。”费祎执行的保守政策固然使蜀国和平时期得以延续下去,但是他却忘了太平时期可以休养生息,动荡岁月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费祎身在前线,可是朝中一有重要大事,都是先询问他的意见,由其栽诀,然后才执行,可见费祎的受信任程度。延熙十四年(251年),费祎返回成都。鉴于众人议论朝廷不设宰相一职,费祎只好赴至汉寿屯守。
延熙十五年(252年),后主命费祎开府。担任大将军长达九年,费祎才得以设置官府处理日常军政事务,这与后主开始处理国事不无关系。诸葛亮以丞相秉国,蒋琬执政时只是低一级的大司马。跟着费祎接棒,朝廷取消三公制度,仅担任大将军。此举除了符合现实,后主也正逐渐收回权力,不过主要国务依然由费祎负责。次年,大将军府举办岁首大会,费祎在宴中喝酒大醉,结果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当场身亡。费祎死后追谥为敬侯。
费祎治国短短七年,蜀国内部却出现重大变化,数位中流砥柱如董允,王平,马忠,邓芝陆续去世使得蜀国优秀的人材更是屈指可数。幸而前朝名将的后裔:霍弋,傅佥,黄崇,诸葛瞻开始崭露头角,以及新一批将领:阎宇,陈祗,樊建的涌起,这才使得缺少人材的情况不致于进一步恶化。
董允死后,费祎用吕乂填补尚书令空缺,并以陈祗为侍中。这次人事安排显示费祎用人不当。吕乂廉明能干,可是处理事情过于严格,起用庸吏使他名望受损;陈祗起初仅是选曹郎,但费祎却对他另眼相看,破格提拔为侍中。陈祗的受启用使得与其有勾结的黄皓开始参与政事,为以后蜀国衰落埋下了伏笔。
善于谄媚奉迎的黄皓逐渐为后主宠信,朝中已没有董允在世时坚守的正道之风。后主不再受董允节制,时常出外游乐。谯周上疏劝告,结果竟然左迁为中散大夫,自此蜀国内部开始显得暮气沉沉了。
另外,群臣之间开始产起矛盾,一些人对于费祎执行的政策不表苟同,除了姜维与费祎在北伐课题上各持已见,朝廷大臣对于费祎屡次进行大赦也作出批评,大司农孟光甚至在众人面前责备费祎。虽然费祎赶紧认错,然而之后蜀国仍然维持这个政策。起初,诸葛亮管理蜀国时执法严厉,反对实行大赦。刘备也曾说过:“年年大赦饶恕,对于治理国家有何益处!”因此当时人们都认为费祎比不上诸葛亮贤能。
费祎记忆能力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兼且办事效率奇高。当时公务众多烦杂,但费祎却处理得很轻松,并且还有时间和宾客饮酒嬉戏,从不耽误正事。董允代替费祎为尚书令,想要学习费祎的行为,甚知十日之中,公事竟然堆积如山。董允不禁感叹:“人的才智能力竟然相差如此悬殊,这不是我可以及得上的。即使一整天办事恐怕也不能处理完毕啊。”
司马懿发动政变,费祎也曾在蜀国进行一场评论会,研究探讨此事。虽然无补于事,但也说明了费祎对于天下形势敏锐的观察度以及积极参与程度。
费祎的军事能力无疑是比蒋琬稍强,他曾跟随诸葛亮北伐,吸取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兴势一役,费祎领军进据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阻截魏军,只是曹爽退得快,并没有面对复杂战争的考验,但也显示了费祎的统率能力不差,只是费祎执政期间,却不曾大规模出征。费祎自知本身的才能与诸葛亮相差很远,因此他明确奉行防御战略,并阻止姜维出兵。在这段时期,关中地区有所举动,魏将郭淮领兵铲除与蜀国有联系的羌胡部落,或安抚,或镇压,使魏国在凉州巩固势力,可以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迎击蜀军,导致了往后姜维北伐添加更多困难度。
费祎喜欢下弈。公事虽然繁忙,费祎仍然有余暇和宾客下弈。魏军进攻汉中,费祎奉命带兵救援。光禄大夫来敏来和费祎送别,并要求与其下棋。当时兵马都已整备完毕,准备出发,紧急军事文书不断传进送出,费祎却专心下棋,神色自若。下完棋后,来敏始对费祎说:“刚才是故意拭探你的反应来着,你确实是主帅的最佳人选,必能破敌。”通过下弈,费祎得以替自己镇压。
费祎也喜欢饮酒。一次费祎出使至吴国,孙权以好酒把他灌醉,然后问他正务。幸得费祎应答得体才不致于误事。不幸的是,费祎在岁首大会上欢饮酒醉,为郭循手握白刃刺死,过早结束他的政治生涯。
费祎才能的全面程度和诸葛亮很接近,作风也很相似。费祎生活勤俭,家里不积钱财,儿子穿布衣,吃淡菜,出入不坐车骑,就如平凡人一样。起初,诸葛亮位居群臣之上却廉身自守,进而带动官吏由上而下竞相仿效,形成一股清廉风气。除了费祎,邓芝及姜维等上将也带头鼓动这股简朴之风。比起魏吴二国,蜀国的官吏要清明得多。
费祎之死是一个意外。费祎性格随便,对于投降的人也不加防备。张嶷曾经对费祎告诫注意自身安全,但费祎却我行我素,致使发生酒醉遇刺的悲剧。孙策,张飞的前车之鉴,又一次地重演,这不免让人扼腕叹息的。费祎死后,蜀国后续无人,政权开始走向混乱,面临国力衰落的局面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蜀国晚年的衰落(253年-263年)上
~写于2005年5月末
大将军费祎死后,姜维理所当然接棒,掌握蜀国的军政大权。费祎在世时一直抑制姜维大举兴兵,因此延熙十六年正月(253年)费祎遇刺,四月姜维即开始出征,可见姜维对于北伐一事已经筹备了很久。正好吴国的大将军诸葛恪使人游说姜维出兵,于是姜维便率领数万人进攻南安,可是粮尽退还。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加督中外军事,这使得姜维可以随心所欲调动全国军队,但另一方面,朝廷却也不能制约姜维了。六月,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于是姜维便带着张嶷等人出陇西。大军抵达狄道,李简果然带领官吏居民出城迎接,接着姜维继续进军围攻襄武,却遭到魏将徐质领兵拦截。经过一场激战,张嶷与徐质都死于乱军之中,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把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的居民带回蜀国,充实人口。
此役最大的损失是张嶷的临阵战死。起初众人对于李简请降感到怀疑,只有张嶷却很肯定是真的,这才使得姜维下定决心出征。出发之前,张嶷曾对后主说:“如果取得凉州,臣愿意担任藩镇守将;如果不能告捷,唯有牺牲自己以作报答。”张嶷拥有为国捐躯的精神,兼且有勇有谋,判断情势准确,难得的是张嶷与姜维在北伐课题上观点一致,认为应该乘机扩大蜀国领地。张嶷之死使得往后姜维在缺少合拍副手的情况下出征显得独木难支。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再次提议出兵,其新任副手张翼大力反对。张翼认为:“国弱民劳,不适宜穷兵黩武。”姜维不听,并升迁张翼为镇西大将军。八月,姜维与夏侯霸,张翼等人率领数万人出狄道。当时魏将王经不听陈泰坚守狄道的指示,出城抵抗,结果被蜀军大破于洮西,溺死的魏兵不计其数。王经退保狄道城,姜维进而围之。此时张翼再次劝告:“我们应该见好就收,不要再前进,否则就如画蛇添足,成果毁于一旦。”姜维大怒,执意围攻狄道。由于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加上陈泰援军已经到达,姜维遂退兵至钟题。
姜维这一次取得的辉煌战绩绝不是仅仅一般胜利,它还给魏国边防带来严重打击。魏军惨败后,曹髦下诏慰问陇右郡民。为了进一步安抚当地百姓,曹髦派遣陇右各郡典农以及安,抚夷二护军和地方官员进行当地慰恤,并免除赋役一年。从魏国对陇右各郡的事后处理可以看出,魏军此次的崩溃重挫陇右吏民的士气,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紧急补救。这年的十一月,曹髦再次下旨宣布,由于陇西四郡和金城连年受敌,如果有人投靠蜀国,其留在本土的家属将会被赦免。跟着又再指示陈泰和邓艾等人带领手下到洮河打捞尸体,妥善安葬。这个时候距离兵败已经近百天,魏国还在进行善后工作。后来邓艾谈到此战时还说:“洮西之败绝不是微小损失;兵死将亡,粮仓空虚,百姓流离,几乎面临灭亡情况。”可见此战给予魏国影响巨大。
从这次的作战过程中可以看到姜维杰出的军事才干,大破王经更是其一生中取得的最大胜利,不过姜维的作战思想偏向于战术,击破王经后执意围攻狄道,未能深入研讨取得更大战略效果的可能。陈泰曾经这么分析:“姜维既已击溃王经部队,如果籍胜利的余威,向东进兵,占据栎阳这座有储粮的城池,然后招纳羌胡部族,向东夺关陇地区,再向陇西,南安,天水,略阳四郡,这正是我担忧的情况。但是姜维却用士气正旺的兵力,使兵力受挫予坚固的城池之下。”换句话说,围攻城池对轻装远来的军队十分不利。姜维见不及此,犯了战略性错误,白白损失大好机会。
另外,姜维和张翼在作战过程中几次意见不同,两人开始产生心结。虽然关系不和,姜维外出作战时还是带着张翼,没把他留在后方,一来姜维非常需要张翼的协助,二来也可以防止军队出征时受到张翼掣肘。张翼亦逼不得已只好跟随。
姜维连续三年出兵,两次取得胜仗,使蜀国势力延伸至陇右地区,夏侯霸的远来投蜀是个关键因素。夏侯霸原是魏国征蜀护军,长期与蜀军对峙于前线,后来司马懿诛曹爽,和曹爽有联系的夏侯霸害怕受牵连,便叛魏降蜀。夏侯霸作战经验丰富,而且熟悉关陇地形,因此姜维伐魏时都把夏侯霸带在身边当副手。
延熙十九年春(256年),基于立下功绩,姜维升迁为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队。这一年,姜维再次出兵,与胡济约期在上邽集合,结果胡济没有按时抵达,姜维的部队被魏将邓艾大破于段谷。此战蜀军损失惨重,死者众多,引起百姓怨恨,陇山以西地区也骚动不宁。姜维引咎谢罪,上表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次的惨败主要原因是胡济没有按事前安排计划抵达上邽,何以竟然没有受到军法治罪,反而是姜维承当所有的军事失误?过后,胡济居然还升迁为督汉中,右骠骑将军?比较合理解释的是姜维的北伐行动已经引起很多人不满,于是便藉这次的失利把矛头指向姜维,由于在各方面都遭受着巨大压力,姜维不得不上表自贬平息众怒,因此胡济才没有受到处罚。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叛乱,魏国调派关中兵至东部,姜维认为机不可失,率领数万人出骆谷,至芒水,魏将邓艾和司马望坚守不战。隔年,姜维知道诸葛诞兵败,于是返回成都,复拜大将军。
景耀元年(258年),后主宠信的尚书令陈祗去世,尚书仆射董厥升职为尚书令,其空缺就由诸葛瞻填补,负责朝廷事务,然而其时黄皓已成气候,掌控蜀国实权。此时蜀国军政大权已经分裂成两部分,姜维不能管理朝廷,正如朝廷也不能控制姜维,两边都无法达到相互辅助和牵制的效果,造成蜀国政治混乱,国内局势动荡。陈祗在任时虽然权力大过姜维,犹不能制止姜维连年用兵。谯周就北伐事件曾和陈祗讨论,并写下了<仇国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小国不宜连年用兵,应该采取休养生息,厚植国力的政策,惟姜维置之不理。
接着,姜维作了一个重大军事战略变动:更改汉中防御体系。自魏延担任汉中郡太守以来,为了防止魏国犯境,便派重兵守住边境险要谷口,不让敌人进入。早在曹真大举进攻之时,诸葛亮已使用这一措施,后来虽然大雨不止,行军困难,魏军走到半途便撤退。不过即使走完子午谷,曹真大概也不能突破汉中的严密防线。后来兴势一役,这样的防御体系效果才真正发挥地淋漓尽致。王平严守骆谷出口兴势,使魏军不能攻入汉中,最终被蜀军击败,由此可见,魏延实行的防守方式是针对敌军从关陇进入汉中必须通过险峻道路而制定的。但是姜维却认为:分守诸围,兵力分散,虽可御敌,不能歼敌,不如诱敌进入,各兵垒的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城里准备充足的粮食,并强化阳平关,剑门关的守备,敌人进来之后,派游击军袭击,待敌人粮尽退兵时,汉,乐大军出城攻击,配合游击部队消灭敌军。于是调任督汉中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守汉城,护军蒋斌守乐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立围守。
姜维的这一政策理论上应该行得通,看起来实施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不过任何议案都要讲究实际功效,后来魏灭蜀一战便证明姜维的构想彻底失败。由于姜维弃险退守,把平原地带让予魏军,逐使蜀国失去地理优势,最终汉中不保。
景耀元年至五年这段期间,姜维并没有展开北伐,期间或身在前线,或逗留在成都,并参与了追谥功臣的事务。由于黄皓干预政事,蜀国众臣展开权力斗争,姜维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即使魏国发生司马昭废曹髦这样的震憾性事件,姜维也没有伺机出征。
景耀四年(261年),蜀国政局再起变化。董厥升为辅国大将军,尚书令由樊建接任,诸葛瞻迁为行都护卫将军,三人共同执掌尚书台。此外,诸葛瞻等人也任命阎宇为右大将军。这次的职位变动主要是想分削姜维大将军的权力,进一步裁制姜维出兵。诸葛瞻等人还想召唤姜维回成都担任益州刺史,乘机夺其兵权。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军,却被邓艾在侯和击败,颓然返国。出军之前,性格刚烈的廖化劝告:“伯约说过:「不停止用兵,必定是失败的下场。」现在我军智力不比敌人,力量也不及敌人强,却常年用兵。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这种情形不发生在我之前,也不我之后,却偏偏在我这个年代碰上),正是现在的处境啊!”廖化正是看到当时的蜀国局势混乱而有所感慨,但是姜维不理。
吴国五宫中郎将薛珝出使至蜀国,回国后向孙休报告蜀国情况:“君主昏庸而不知过错,臣下只求无罪容身。入其朝廷听不到正直言论;经过田野,百姓面带菜色。臣听说燕雀在堂前筑巢,母子相互嬉乐,自以为十分安全,突然间栋梁断裂,房屋着火,而燕雀怡然自乐,不知覆巢之祸就在眼前,这大概是蜀国目前的处境啊!” 薛珝的这一番话说得再贴切也不过了。
当时黄皓操弄权柄,干预政事,后主之弟甘陵王刘永很看不过眼,于是黄皓便诬陷刘永,疏远后主与刘永的兄弟关系,致使刘永长达十多年不能入朝见后主。又有正直的罗宪不欲与黄皓同流合污,黄皓怀恨之下便将罗宪左迁为巴东太守。黄皓这样毫无忌惮的作法连姜维,诸葛瞻,董厥等重臣也无可奈何,只好敢怒不敢言,樊建,郤正等人更是随遇而安了。
[ 本帖最后由 yk13 于 28-9-2008 07:5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蜀国晚年的衰落(253年-263年)下
姜维连年外出征战失败,功绩不立,使得他在蜀国的威信受到严重挫伤。而黄皓在朝廷弄权,与阎宇互相串连,想要扶持阎宇取代姜维的位置。姜维很厌恶黄皓的所作所为,便禀告后主请求杀黄皓,不料后主却说:“黄皓不过是供我驱使的小人而已,能做些什么呢?我很看不惯以往董允对黄皓咬牙切齿的作法,你又何必和他过意不去呢!”姜维知道黄皓羽翼已丰,害怕自己向后主的一番进谏会招来不测之祸,因此感到惊疑不定,于是姜维便请求赴沓中屯田,一来可以种麦,补助军粮;二来可以避祸。自此,姜维手拥重兵驻守偏远的沓中,再也不敢回成都了。
与诸葛亮有正式师生之谊的姜维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呢?这就要回看姜维的前半生了。姜维原是魏将,担任天水郡上计缘,州府又徵辟他为从事,后又授与中郎,参与本郡军事。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攻取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并收服了姜维。魏国认为姜维本无降意,因此没有连坐其母。姜维与母亲失散后,得到母亲的来信,要他去找当归,也就是暗示姜维应当返回魏国。姜维回复:“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意思是说姜维志在远方,不再返回魏国了。从这起事件可以看出姜维的心态是以事业为重。诸葛亮知道这件事后,便提携姜维为仓曹缘,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才二十七岁,恰好与诸葛亮出仕时年龄相同。姜维一心希望功成名就,难得受到诸葛亮如此重视,于是便决意在蜀国好好发展自己的事业,大抱拳脚,这或许可以解释姜维为何执意北伐的缘故。
诸葛亮仔细观察姜维,非常掌识姜维的才干,诸葛亮曾写信给张裔和蒋琬这样评价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考验了他的才能,永南(李邵的字),季常(马良的字)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的是凉州上选人才。”又说:“姜伯约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而且为人勇敢大胆,明了义理,深通兵法。我打算让他先操练中虎兵五六千人。这个人心存汉室,而才能出众,我当把毕生所学的军事知识传授与于他,然后就带他进宫去拜见主上,请主上予以重用。”可见诸葛亮是把姜维当成传人来看待的。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蜀国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中监军辅汉将军,镇西大将军,卫将军至大将军,成了蜀国后期举足轻重的将领。姜维一心想要北伐魏国,继承诸葛亮的志向,可是姜维却过于单纯地仅以军事角度来看待北伐,没有考虑经济,政治,以及其他因素,使得蜀国综合实力逐渐下降。
景耀五年(262年),皇宫大树无缘无故折断,谯周发现事有跷蹊,又不好明说,便在柱子写下十二大字:「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意思是说蜀国政权即将垮倒,最终天下归于魏国统治。很不幸的,预言一年后成真。
姜维率领军队远驻沓中,蜀国东部防线因此出现大漏洞。景耀五年冬(262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决定兴兵伐蜀,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作好军备需要。姜维知道后,便上表给后主:“臣听说钟会在关中操练军队,图谋不轨,最好派遣张翼,廖化率领部队守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不测。”后主与黄皓商量,素来迷信鬼巫的黄皓说敌人会不战而退,劝后主放心,忘记这件事,于是姜维上疏的事件群臣竟然不知道。
景耀六年五月(263年),曹奂下诏,三路进攻蜀国。西路以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负责牵制沓中的姜维,不使其救援汉中;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人负责切断沓中蜀军的东西连线;镇西将军钟会则为主将,率领十二万东路大军出骆谷,直取汉中。
八月,魏军出发。钟会军开向骆谷,而邓艾军也要进入沓中,蜀国才紧急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支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赴阳安关口协防,并调回镇守永安的阎宇驻守成都。或许是安定民心之故,蜀国实行大赦,并改元为炎兴。
钟会进攻汉中,蜀国守军按照姜维防守部署放弃堵住外围险要出口,退守至阳安关,钟会因此顺利通过险峻山谷,安然抵达平原地带,派兵包围汉,乐二城,大军长驱直入进攻阳安关。由于关口守将内讧,结果钟会轻易攻破阳安关,取得汉中。
另一边厢,廖化行军至阴平后知道诸葛绪走向建威,便停留下来,防备魏军继续往南进攻。这时姜维已经和魏军作战,听到钟会已经进入汉中,便引军向东撤退却遭到邓艾军的追击,结果蜀军败走。由于诸葛绪占据阴平桥头,姜维用计摆脱诸葛绪,展现惊人的作战机动能力越过阴平桥头,退回阴平,与廖化相聚,收拢被打散的士兵,准备救援汉中。后来得知关口已经失守,姜维与廖化唯有退至白水,而张翼和董厥这时才抵达汉寿。为了抵抗钟会进攻,姜维与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会合镇守剑阁,抵御魏军进攻。
十月,吴国派兵救援蜀国,但是由于魏军进展过于神速,因此吴国的救援行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诸葛绪完成任务后便与钟会集合,以近十五万大军功击剑阁,然而蜀军据守险要,魏军无法可施。钟会屡功不克,加上深入敌地,补给线拉长,粮草渐渐供应不济,于是开始商讨撤军。这时邓艾出其不意,率领部队偷渡阴平险道,穿越七百里无人之地,突然出现在江油。守城将领马邈猝不及防之下只能投降,魏军得到了应急的粮食。
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只好派出仅有的军队由诸葛瞻统领前去迎战,此时成都还没作任何防守准备。诸葛瞻赶到涪城后犹豫不决,不能迅速占据德阳亭这险要地形,逐退军至绵竹,邓艾因此得以顺利进入平地,与诸葛瞻决战。结果蜀军大败,诸葛瞻,诸葛尚父子,黄崇,张遵,李球等人殉身战死,成都震动。后主听从光禄大夫谯周之策,决定向邓艾请降。
十一月,后主缚手出城投降,立国四十三年的蜀国正式灭亡。
姜维等人听说诸葛瞻被击破,不知成都情况如何,于是便撤军退到巴中,钟会乘机前进占据涪城,并派部队追击姜维军。这时后主派来的太仆蒋显传达敕令,指示投戈放甲,到涪城向钟会投降。军中将士无不愤怒,纷纷拔刀砍石发泄心中的悲愤。
起初,夏侯霸投奔蜀国,蜀臣问:“司马懿有什么图谋吗?”夏侯霸答:“对方正巩固自身势力。”蜀臣又问:“近来魏国有特出的人才吗?”夏侯霸回答:“有一个人叫钟士季(钟会的字)在朝廷任职,未来肯定是吴,蜀的忧患。”钟会果然率军消灭蜀国。
蜀亡后,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公开化,邓艾因此遭到陷害被监禁。钟会内怀异志,想要与姜维一起反叛,但是事机不密,消息走漏,结果钟会和姜维被杀,蜀降将张翼,太子刘璇等人亦死于乱军之中。
这次魏灭蜀一役可以在四个月之内完成,主要是蜀国犯了三个严重失误,都是人为因素。一是姜维制定的汉中防御体系完全错误。二是姜维滞留在沓中,导致主要战场无人负责掌握全局,军事指挥混乱。三是大敌当前,蜀国没有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各地险要冲衡没有严加防守,结果阴平,江油,涪城都被敌军抢占,得以顺利深入腹地。起初,蜀国对于魏国犯境掉以轻心,以为蜀道崎岖,短时间内不会迅速攻进蜀中,而姜维有能耐驱赶敌军,因此不作城防调度,甚至拒绝镇守南中的霍弋请求回防成都。由于无法控制全局进展,蜀军由始至终显得很被动,最终无能扭转败局。
蜀国衰落有很多原因,除了宦官当政,人才凋零,姜维连年穷兵黩武也是重大因素。姜维出兵既不能撼倒魏国根基,也无力蚕食敌国枝叶,进攻犹如强弩之末;对于蜀国人民来说,则是劳民伤财,徒耗军力。而姜维屡次不理同僚的劝谏,坚持出征,引起了朝野上下极度的不满,所以姜维在缺少众人的支持下进行北伐显得孤单与艰苦其实是咎由自取的。
姜维作战风格主动大胆,数次北伐给魏国边境带来不少威胁和麻烦,使得司马昭曾动起念头想要派人刺杀姜维,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不容质疑。姜维善于捕捉进攻机会,每当魏国有内患或政局动乱,姜维总能迅速出兵,但是在魏国名将郭淮,陈泰,邓艾作为其对手之下始终不能取得成功,姜维也只好徒呼奈何。
姜维与同僚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交情,姜维的执意北伐更是使其人际关系加度恶化,费祎,张翼,廖化等人就这课题上曾和姜维起争执。而诸葛瞻,黄皓想要削弱姜维的权力,杨戏的冷嘲热讽,显示出姜维在蜀国不得人心。蜀臣当中只有邓芝对姜维特别敬重,但是邓芝也是那种属于不合群的性格人物。邓芝死后,姜维在蜀国更加显得孤独。
姜维在军事上颇有所长,但他却缺少治国才能,其持续不断的征战严重消耗国力和带给蜀国百姓不少负担。姜维频繁用兵导致国力严重凋弊,于是国家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也许,姜维只是当一名普通的将领,对于他,或蜀国都有益处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谈关羽守荆州
~写于2005年6月
1、关羽是否适合担任荆州守将?
很多人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关羽擅自北征襄樊,导致荆州失陷,便指责关羽并不是镇守荆州的适合人选。其实这一说法对关羽极不公平,也莫视了关羽镇守荆州多年之功。以当时的情势来看,刘备阵营里真正有能力负起镇守荆州重任的人选有: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四人,然而后三人却率先被排除在外。张飞彪悍善战,刘备作战过程中必须倚重他的武力;刘备定益州后非常需要一名擅长处理内政的治国之才来治蜀,所以诸葛亮必须入川;而庞统本身是荆楚人士,与东吴人士有交情,原本是较适合的人选,但是刘备却又不能缺少庞统为他策划谋略。余下的关羽最终出线,凭着刘备麾下首席大将身份镇守荆州其实是无可争议的。
或许有些人认为如果以性格稳重的赵云代替刚愎自用的关羽镇守荆州,那么荆州就不会失去,蜀、吴二国关系也不会破裂。其实,只要翻看赵云本传,便可以发现赵云虽然以勇猛、忠心着称,但是立下的功绩却是乏善可陈,如果把镇守荆州重任交付予赵云,恐怕会是高估赵云的能力了。荆州失陷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人事安排问题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原因,并不是说某人守荆州就不会沦陷这么简单。
假若刘备取蜀后把关羽调回益州,以其他人镇守荆州会不会比较恰当呢?也许是,但是刘备却不能不考虑关羽的感受。关羽长期独守荆州一方,权高势重,如果贸贸然作出决定,岂不是表示刘备对关羽的表现感到不满意?!除非刘备有相当份量的重任可以交托,否则这叫心高气傲的关羽情何以堪?!刘备和关羽情若兄弟,非常了解关羽的个性,这是他必须谨慎处理的。
2、关羽发挥的作用
关羽勇而有谋,超群绝伦,统率水军也有一定功力,由他镇守荆州,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确保荆州不失。其时关羽名扬天下,有「万人敌」美誉,白马之围轻取颜良首级可见其神勇;意欲为曹操立功以作报效更是显示出其忠义,关羽无论在才干和人格确实是有过人的一面。早期的关羽曾为曹操效力过,与张辽、徐晃等惺惺相惜,而吴国主将周瑜、吕蒙等对于关羽的能力也频为熟悉,关羽负责守荆州可令魏、吴二国不敢轻举妄动。在关羽坐镇之下,其声望可达到心理震慑作用,避开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这段时期内,刘备可以很顺利地攻取巴蜀和汉中,没有面临两线作战的忧虑,关羽居功不小。
3、荆州不易守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这么形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荆州地理位置特殊,土地接壤四周,相对的,防守范围也大得多,所承受的压力必然巨大,想要保全荆州难度甚高,真是非非常之将不能守也!赤壁之战后,魏蜀吴瓜分荆襄九郡,刘备占有江南四郡;孙权取得南郡以及部分江夏;曹操坐拥襄阳,南阳,章陵和部分江夏。后来鲁肃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实行「多操之敌」,孙权同意,并从长沙分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以便控制长江沿岸地区。由于深深感受到北方所带来的巨大威胁,所以刘备,孙权都能联合一起对抗曹操,三方势力在荆州达成均衡,关羽因此可以全面防止魏军南下。但是自吕蒙奇袭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刘备被逼割湘水为界,将南郡、零陵、武陵归属刘备,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属孙权。虽然两国重修旧好,但是双方的同盟关系已经受损。
而鲁肃死后,一直想要占领荆州的吕蒙接任,态势丕变。关羽除了必须守备襄樊,在一旁窥视的东吴更加不能忽略。长沙和桂阳被东吴占据后,荆州已经失去了东面屏障,关羽坐拥的荆州仅剩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形势愈加严峻。北有曹操,东有孙权,一旦关羽处理不慎,荆州随时遭到两边受敌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扭转局势,唯有先发制人,主动出击。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七月,关羽进军襄樊。
荆州有三大重镇:襄阳,江陵,江夏。襄阳位于南阳盆地,连接汉水、长江,乃是荆襄枢纽,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江陵位于江汉平原,是联系襄阳和江夏的要道,处于中心地位。江夏位于长江中下游,众多河道的交错使它成为长江的水运交通中心。襄阳与樊城只是一水之遥,互相犄角,一旦关羽成功取得襄樊,攻克魏国中部战略要地,北方对荆州的威胁削弱,东吴向荆州的压力自然有所减轻。这样一来,关羽可以调动更多兵力防备吕蒙,蜀国在荆州的势力将更渐稳固。
4、关羽进军襄樊时机是否恰当?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进军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无奈功败垂成,东吴袭荆州,关羽被杀,以殉身作收,诸葛亮的《隆中对》破局。
关羽出兵北进襄樊是受到刘备的指示,还是诸葛亮的主意?翻看史载,似乎没有找到有关记录。然而早在刘备取得荆州之时,便拜关羽为襄阳太守,由于其时襄阳在魏国手中,可见攻占襄樊本来就是刘备赐予关羽的任务。关羽与刘备关系密切,以其当时的地位和职历,如果出现适合进攻机会的情况,关羽私自出兵似乎也未尝不可。
而当时关羽确也看到了机会,这才决定出兵,主要原因有四点:刘备刚击退曹操,夺得汉中,蜀军士气大涨;刘封,孟达攻克上庸,房陵,打通了从汉中到襄阳这一段的汉水流域,可以给关羽的进攻制造西部呼应的声势;曹魏内部有人叛变;所谓「夏秋水涨」,此刻出兵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襄樊的战略位置以及价值非常重要,一旦关羽成功取下,这意味着在诸葛亮的策划构想里,荆益两州钳击中原的战略条件将更趋完善。
至于关羽轻率北进的说法也不大正确,根据《武帝纪》记载:「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这说明了曹,刘发生汉中争夺战之时,关羽已经在江陵有所动静,有指向襄樊的可能,曹操这才派遣曹仁驻守樊城,这证明了关羽筹谋出兵已经准备了一段时间。
5、关羽的致命缺陷
关羽总督荆州,统领荆州兵马,隐然是魏、蜀、吴三国之外的第四势力,情况类似于韩信,有影响三国格局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关羽虽然军事能力出众,但是却缺乏圆滑的外交手段和政治智慧,而其高傲的性格也是非常致命的。关羽以强硬的手段处理对待东吴,使得两国关系几度弄僵。而关羽一再轻视孙权,更是逐使孙权破坏蜀吴同盟,出兵攻占荆州的直接原因。关羽最终悲惨下场,其实是他一手造成的,怨不得人。
起初,刘备和孙权在荆州边境是相对平静的,但是自从关羽接任后,却与东吴守军频有芥蒂。《鲁肃传》写道:「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鲁肃深深了解两国同盟的重要性,不可因为荆州这敏感问题而摩擦,所以虽然辖境相接,两方多次生隙,鲁肃总能处处容忍,两国关系才得以维系。但是,关羽依然不明白其中关键,遂有以后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
荆州失陷,关羽必须负上重大责任。当然,这与刘备、诸葛亮以及东吴的态度也有一定关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识断明果,智勇之将-张嶷
~写于2005年6月
自诸葛亮归天以后,蜀国军政就交由蒋琬、费祎、姜维、邓芝、王平等文臣武将共同扶持,而这些将领的共同点即是:曾经与诸葛亮一起合作或接触过,能力已经得到诸葛亮的认同与赏识,最终他们都能位居高职,尽展其才。然而在众多将领之中,有一人的能力其实并不在蒋琬等人之下,然始终没有进入诸葛亮的视线里,他就是后来平定蛮夷有功、英名威震南方的荡寇将军-张嶷。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张嶷出身自孤苦家庭,年少时已很有胆色,弱冠担任县功曹。刘备定蜀之际,山贼攻县,县长抛弃家眷独自逃亡,张嶷身冒白刃之危,保护夫人安全,夫人因此得免于难,张嶷于是开始出名,召为州从事。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乘机作乱,盗劫军资、抢掠吏民,张嶷以都尉身份领兵讨伐。张嶷估计这些山贼是乌合之众,难以一战就擒,于是假装与他们坐席谈和,并劝他们多饮酒。当喝得微醉之际,张嶷连同左右把张慕等五十余人斩首,渠帅尽数除绝,搜寻余下党羽,十日内恢复境内安定。张嶷后来拜为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张嶷都有划谋献策之功,深得马忠重用。
张嶷一生的战绩主要是在平定南夷,解决了一向来困扰着蜀国长久的问题。自诸葛亮讨伐高定后,越巂郡叟夷数度反叛,杀死朝廷派来的太守龚禄、焦璜,此后太守不敢到郡中任职,只在离郡八百里的安定县遥控而已。朝廷就此事议论一番,委任张嶷为越巂太守,率军前去镇压,恢复旧郡。张嶷抵达安定县后,对蛮夷采取信任态度,蛮夷因此对他非常拜服,都来向他归附。当中北缴捉马最为骁勇,野性难驯,张嶷擒贼擒王,生捉其主帅魏狼,又把他释放劝谕,使他招纳其他同族,同时上表拜魏狼为邑侯,其部落三千余户皆留置供职。其他部族听说后,大多向张嶷投降。张嶷立功,赐爵关内侯。
接着,苏祁已降的邑君冬逢和其弟隗渠等复反,张嶷遂把冬逢杀死。冬逢的妻子是旄牛王之女,张嶷使计取得她的谅解,惟隗渠却逃入了西缴。隗渠威猛彪悍,为各个部族所忌惮的首领,他派两个亲信向张嶷诈降,以探听消息,然而隗渠的诡计却被精明的张嶷识破。张嶷不动声色,对来者应允赐予重赏,施以反间使两人合谋杀死隗渠。首恶既死,各个部族皆感宽心。
张嶷处理事情果断强硬,使得蛮夷对他既敬且畏,不敢违抗他的指令。张嶷认为外围大城崩坏,于是便另建小坞。张嶷修缮城郭,夷种男女莫不尽心尽力帮忙,三年之后才返回故郡。对于张嶷,蛮夷都显得非常心服。
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离郡三百余里,出产盐铁及漆,被当地居民自行占用。张嶷领兵前去夺取资源。定莋首领狼岑乃是槃木王之舅,甚得蛮夷信任,不忿张嶷侵犯,于是拒绝和张嶷见诣。张嶷即带领壮士十余人前往狼岑处,鞭挞他之后将其杀戮。张嶷把狼岑的尸首归还故地,对其余党加以赏赐,述说狼岑所犯下的罪恶,并道:「不得妄动,否则即死!」众人惊慌不已,于是便自缚谢罪。张嶷杀牛设宴,重申蜀汉帝国的威信,遂夺得盐铁,改为官府经营,并启用周瞻处理县事。
然而南方最大的忧患还没根本解决。汉嘉蛮夷勇猛善战,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名将向宠奉命率领精兵前来镇压反遭杀害,蛮夷凶悍顽斗的作风可见一斑。汉嘉郡有牦牛夷部落四千余户,其首领狼路想要为姑婿冬逢报仇,派遣叔父离带领冬逢遗下的人马观察形势。张嶷听闻后反而派遣亲信送上牛酒等礼物前去赏赐慰劳,又让离和其姐(即冬逢之妻)会面。两姐弟相见非常欢悦,离就将其率领的人马归降张嶷,张嶷对他们愈加厚待,将他们送回原处,自此牦牛夷不再为患。
张嶷对付蛮夷确实甚有一手,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势采取不同的对策。张嶷深明蛮夷的弱点,时常赏赐大量钱财给蛮夷,瓦解他们的战意,然后再施以威严,或谆谆相谕,如此恩威并施,成功降服斗志顽强的蛮夷。张嶷避重就轻,并不和蛮夷武力硬拼,以免引起更激烈的反抗,这可以看出张嶷勇而有谋,能随机应变,很有效地镇压南夷的动乱。同时,张嶷协助南方少数民族耕种、畜牧、经营盐铁,改善他们的生活,对南中地区的进步和开发贡献良多。
此外,张嶷的另一功劳是恢复牦牛道,使南方的资源与特产得以输入蜀中。越巂郡有一条旧道,可以经过牦牛直达成都,路径既近又安全,然而这条道路已为牦牛荒废百余年了,改为使用安上,其路途险峻又遥远。于是张嶷又派左右带上贷币赐予狼路,命令狼路前来听命。狼路感受其恩,便率领兄弟妻子一同归顺张嶷,两相盟誓,千里旧道又得以开通。于是,张嶷奉请朝廷,封狼路为牦牛句毗王,使人带领狼路朝贡。后主非常高兴,加张嶷为怃戎将军,领郡如故。
张嶷除了战绩出色,也具备一般武将没有的优点。张嶷思虑周密,颇具见识。建兴十四年(236年),武都氐王苻建请降,于是蜀国派遣将军张尉前去接应,但是却久久得不到进一步消息,大将军蒋琬对此深以为忧。张嶷向蒋琬分析:「苻建诚恳地要求依附,必定没有其他企图。只是苻建之弟非常狡黠,而且夷、狄不能相处,恐怕会起异心,所以暂时停留当地。」数日后消息传来,果然如张嶷所料,苻建之弟带着四百户投降魏国,只有苻建归顺蜀国。
张嶷眼光敏锐,料事准确。大将军费祎性格随便,对于新投降的人也不加防备。张嶷曾经写封信予费祎,提醒他位高权重,应该注意本身安全。费祎不听,日后果然被魏降人郭循刺杀。费祎遇刺的同一年(公元254年),吴国太傅诸葛恪击败魏军,准备大举兴兵进攻魏国。张嶷对此觉得不妥,于是便致信给诸葛恪从弟诸葛瞻(即诸葛亮之子)说道:「孙权刚死,孙亮年幼,太傅担负寄托之重,实不容易。以往听说孙权并没有把杀生赏罚的事情交代给部下执行,而且直到临死一刻,这才仓卒召来太傅处理后事,实在是必不得已的选择。如今太傅远离少主,赴敌境作战,恐怕不是明智的决定。虽然吴国法度严格,上下和睦,只是世事难以预料,这难道不是智者需要考虑的吗?」后来诸葛恪果然遭到夷三族的惨祸。
张嶷驻守越巂郡长达十五年,局势逐渐安稳,于是几次要求返回成都,后主终于同意。张嶷离开之时,夷人依依不舍,纷纷伤心流泣向张嶷道别,途中经过牦牛邑,邑民也来迎送。当进入蜀郡境界,邑民带领追随张嶷的朝贡者已有百余人。张嶷进入成都,被后主拜为荡寇将军。
张嶷为人慷慨壮烈,甚得众人尊敬,但另一方面却放荡不羁,这也许是久居南中,深受蛮夷文化影响的缘故,导致同僚看不惯他的作风。张嶷无论是容貌或言谈都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嶷有谋略、有威严,为臣忠诚,处事公正,这样非凡的气魄使得后主对张嶷非常崇敬。
张嶷返回朝廷后,车骑将军夏侯霸久闻其名,便对张嶷道:「虽然与足下新相识,然而却如交情一段时间了。」张嶷却答:「我不了解您,您也不了解我,如今有重任在身,说什么交情!等三年以后再谈这回事吧。」张嶷的回应显示出其内心对北伐的一贯信心,至于和夏侯霸的交情,日后一起合作北伐自然会慢慢互相了解。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众人觉得很可疑,卫将军姜维对此犹豫不决,可是张嶷却研断李简是真降,这才使得姜维决定出军。可是患有风湿的张嶷这时已经严重到不能走动,必须依靠拐杖站立,于是有人提议把张嶷留在后方,但是张嶷执意跟随大军北伐。出发之前,张嶷向后主上疏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屡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时常担忧突然身亡,不能报答主上。如今总算可以随军出征,为国效劳。如果取得凉州,臣愿意担任藩镇守将;如果不能报捷,只好牺牲自己以作报答。」后主看了感动不禁流下泪来。
六月,大军抵达狄道,李简果然带领官吏居民出城迎接,于是姜维派张嶷统率军队继续进攻襄武,却遭到魏将徐质领兵阻截。经过一场激战,虽然歼灭了不少魏兵,但是蜀军也死伤惨重,张嶷更临阵殉身,死得极其悲壮。
虽然之前张嶷对诸葛恪曾有勿骄勿躁的建议,但是当碰到蜀国北伐时却不顾孱弱之驱毅然投身战场,如此精神使人可敬可佩。南中越巂夷人知道张嶷死讯后无不痛哭,于是便建立祠庙祭祀张嶷,逢灾时祈祷张嶷保佑。
张嶷的气魄是独一无二的。张嶷家境贫穷,一次得到重疾却没有多余钱财治疗,于是便向广汉太守何祗求助。何祗为人厚道,虽然与张嶷不甚相熟,但是却愿意花费大量钱财为张嶷就医,数年后张嶷方才病愈。这件事显示出张嶷的魅力确实是与众不同,可以令其他人不辞劳苦地帮忙。
但是张嶷的个性其实是很吸引人的,主要是他对情义看得极重。起初,张嶷与当时有名望的龚禄友好,后来龚禄拜为越巂太守,随诸葛亮南征,结果不幸遇害,年仅三十一,张嶷为此悲愤不已。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朝廷命令张嶷平定越巂郡,期间遇到昔日亲手杀死好友龚禄的凶手李求承,于是张嶷派人捉拿李求承,述说其过往的罪恶后把他诛戮,终于为龚禄报了仇。这样重感情的个性也是同僚对张嶷非常敬重的原因。
在蜀国后期,张嶷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也是云云武将当中较为出色的其中一位,无论其才干、眼光、见识,在三国后期并不逊色予任何一流名将,如果姜维能得张嶷的一臂之力,一起进行北伐大业,姜维何惧与陈泰、邓艾等敌将作战!张嶷之死不但是姜维失去得力副手协助北伐,也是蜀国人才一大损失。但张嶷能在有生之年,发挥所长,为蜀国立下不少功绩,而张嶷能临阵战死,为国殉身,相信张嶷也没什么好遗憾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8: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廖立
~写于2006年2月
说起蜀国的廖立,他可说是三国里倍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不少人都替他打抱不平,认为他怀才不遇,受到诸葛亮冷落。但是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廖立自视甚高,又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且又不谨慎发言,最终被流放至汶山,这也是他咎由自取的,他的性格决定了命运的悲剧。也许在廖立感到郁郁不得志之时,也应该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否则以他出色的才干,怎么会落得当「左衽」的下场,而这当中又能怪得了谁。
廖立年少得志,在起初踏进官途之时有个不错的开始。刘备领荆州牧,廖立就辟为从事,接着未到三十,便提拔为长沙太守,可见刘备对廖立的能力非常看好。在刘备手下办事,廖立的事业正朝向光明的路途挺进。当诸葛亮督守零陵,桂阳,长沙南三郡之际,因公事关系开始与廖立有不时的接触,对廖立的才能自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当孙权询问荆楚人才之时,诸葛亮便把庞统和廖立视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诸葛亮把廖立与庞统一起相提并论,足以使众人对廖立刮目相看了。毕竟庞统在当世与诸葛亮并称为风雏,卧龙,而诸葛亮却把廖立与庞统一起作比较,可见廖立的才华确实出众。
不过,在诸葛亮对庞统和廖立作出这样的评价时,两人还没为刘备贡献出像样的功劳,但诸葛亮已经看得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而事实上,至少庞统没有让诸葛亮看走眼,庞统在刘备入川过程中筹谋献策,起到关键性作用,刘备之能顺利取得益州,庞统可说是居功不少,这也成为他在多年后受后主追谥的筹码。相反的,廖立却没有做过至少一件值得为人称道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公元215年,吕蒙袭取南三郡,廖立脱身而走,投向刘备。刘备也不责怪他,毕竟南三郡并无多少兵力驻守,难以抵抗东吴的强阵出击。但是,同处在南三郡的零陵在太守郝普领导下顽强抵抗,使得吕蒙必须出诡计才能取下零陵,而廖立则干脆自己逃跑,可见诸葛亮对廖立的一番指责“守长沙则开门就敌”是正确的,惟刘备宽宏大度,反而委任廖立为巴郡太守。接着,刘备自立汉中王,廖立徵为侍中,刘备对廖立的重视程度并不差于马良,李严等人,屡次提携他上位。
但是,当后主即位后,廖立却被调任为可有可无的长水校尉,这对心高志大的他来说难以接受,再加上昔日官职还在自己之下的李严等人已经位居重职,心中更是咽不下这一口气。真正使廖立耿耿于怀的是,他的个性颇为自负,认为自己的才能及官职应当在诸葛亮之副,但在其受重用程度却不及李严等人之下,他便开始心生怨恨。
廖立不受诸葛亮重用令人感到费解。荆州被东吴偷袭,接着刘备领军出战又遭陆逊击败,接连败仗使得蜀国损失不少精英和士兵。在后主袭位后,先朝老臣相续逝世,具备名声资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而廖立怎么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使不把他上表为卿,但至少也该把他安放在能发挥他本事的位置。可是,区区一个长水校尉,又能发挥出多少才华呢?而眼看着后进李严等都已位居险要,难怪廖立会泱泱不平,满怀牢骚。不过,诸葛亮对廖立却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他「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於梓宫之侧。」这也解释了为何他遭到诸葛亮冷落的理由。
廖立有一身才华却无从发挥,担任长水校尉更是无法保障他的官途和名位,于是便径向诸葛亮要权,但是遭到诸葛亮拒绝之后心生怨恨,最终口出恶言而导致被费徒。廖立此举无非是希望试图寻求平衡其名位和身份,至少也要和李严平起平坐。但是,他的举止失措最终导致了被费徒的后果。
虽然从史料来看,廖立没有为蜀国作出重大的贡献,无法体现出其真实的本领,不过他对事情的看法相当一针见血,至少他对李邵和蒋琬诉说的一番言论也不是全无道理。刘备在保荆州和取汉中过程中几次劳师动众,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失去荆州,还赔上了关羽的性命,这说明了蜀国在军事和外交战略部署方面还是不够完美,与孙权在荆州归属问题上总是无法达成共识。当然毫不意外的,廖立诽谤先帝,诋毁众臣,正正犯了诸葛亮的忌讳,于是便把他贬为庶人,流放至汶山郡。
或许廖立当刘备部下会有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因为刘备用人是看其有无真正实力,因此,像法正,魏延等性格乖张的人才都能尽心尽力为刘备效劳。但是,在诸葛亮掌政时期,他的用人标准却是注重才德兼备,他所提拔的蒋琬,费祎和董允等人都是属于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模范。廖立遇到处事严谨的诸葛亮,除非他能改变个性,否则他的事业发展是不会取得突破的。
顺带一提,后来姜维率领偏军经过汶山,遇见了廖立,姜维称他「意气不衰,言论自若」。这或许表示廖立已经不再执着了,对事情也比较看淡了。这起源于当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廖立知道,他再也没有机会为诸葛亮和蜀国效劳了。自此廖立的心态悄然改变,从他个人际遇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诸葛瞻会“有过其实”?
~写于2006年11月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瞻传》有这么一句话: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相传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乍看之下,不免以为诸葛瞻名过于实,能力平平,仅仅依靠先父的名望踏入政途。这种说法似是而非,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无论后主或是大臣对他都厚爱有加,屡次提拔他上位,但是诸葛瞻毕竟还是付出一番努力才换得来的,在他短短的二十年仕途里可不是白白渡过的。
在诸葛瞻十七岁之时,他便正式踏入官场,担任骑都尉一职,掌监羽林骑。接着,诸葛瞻也陆续迁为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诸葛瞻接替陈祗,填补侍中空缺。这一次的调动意味着诸葛瞻开始逐步接近蜀国的权力中枢,因为过去以来费祎,董允,陈祗等人都曾担任侍中,而最终提升为尚书令,掌控蜀国实权。无论如何,这对当时人才凋零的蜀国来说,诸葛瞻获得提拔是有其必须性的,这样他才能作好足够准备,及时接班日渐年迈的姜维,张翼,廖化等人留下的棒子。不久之后,诸葛瞻升为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担任尚书令董厥的副手。接连与陈祗,董厥这些资深的重臣合作,对诸葛瞻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样他才能从中学习到处理政务的方式,并且得到很好的实践磨练。
陈寿指诸葛瞻“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正是从这段时期得来的。然而,我却不认为这是对诸葛瞻的能力评价这么简单,相反的,这是人民对诸葛瞻颇高的期望,这当中似乎暗含着人民对当时的朝廷不满。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蜀国是由英明的领导人执政的话,人民还会否发出类似“葛侯之所为也”的话语呢?即使人民是真心称赞诸葛瞻,但也不用把不是他处理的政事都全算在他头上吧。换另一个情况,如果当时蜀国政治衰败,社会动荡,人民自然会觉得不满及怨恨。但是蜀民却没发出异样的声音,反而对诸葛瞻作出不合理的赞许,这就显得有些不寻常了。能不能把这理解为蜀民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诸葛瞻,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把混乱的国内局势带入正轨呢?毕竟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人民对他的喜爱和推崇是可以明白的,他们自然希望诸葛瞻可以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既然如此,那么诸葛瞻又有多少真才实料呢?
根据史载,诸葛瞻八岁时曾被其父亲称为“聪慧可爱”,而他自己本身也善工书画,记忆力极强,可见诸葛瞻不会是平庸之辈。由于蜀民追念诸葛亮,对诸葛瞻也特别抱有好感,因此朝廷的每一善政佳事都算上他一份功劳,这使得他的名气和其实力并不相称。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升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同理尚书事。随着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诸葛瞻对朝廷的政务应该更为熟悉,后主也有意让他掌握政权,统领朝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蜀国政权混乱,加上宦官黄皓操弄权柄,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也无能挽救国力日渐衰落的命运了。
两年之后,邓艾偷渡阴平,进攻成都,由于情势非常危急,不曾领兵出征,也缺乏带兵打仗经验的诸葛瞻只好临危授命,督率诸军拒敌,但最终还是被邓艾军打败,战死沙场,后主也被逼举国投降。从史料来看,诸葛瞻比较熟练文学和政治,但对于军事事务,他显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作为行都护,卫将军的诸葛瞻,却不曾如蒋琬和费祎一样获得参与出征的机会,因此当需要作出军事决策时,他便感到犹豫不决,进而错失狙击邓艾军的大好时机。对于这一点,恐怕我们也不能对诸葛瞻作出太多苛刻的责备了。
话说回头,蜀国遭到覆灭,诸葛瞻是不是应该负起主要的责任?除了诸葛瞻本身的军事能力确实不足之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蜀国整个大环境形势,这样才能找出较客观的结论。
先说说姜维吧,作为大将军的他过于热衷出军伐魏,并不怎么理会朝廷的事务,以至黄皓乘机干预政事,胡作非为。于是乎,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到,由于姜维连年穷兵黩武,使得蜀国劳民伤财,影响社会安宁;而黄皓掌握权柄,玩弄政治,人民对朝廷当然不会产生信任感,这就是为什么人民会怀念起正直威严的董允的原因了。因此在人民感到极度不满意之余,便对诸葛瞻抱有太多的期待,遂有“美声溢誉,有过其实”的由来。
另外,人们常说后期的蜀国缺少一流素质的人才,以至仅剩下年老的姜维,张翼,廖化等苦苦支撑。但是如果说正是因为这些老将当道,压抑年轻将领的成长,那又该如何作出解释呢?在魏灭蜀之战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蜀国还有如霍弋,罗宪这样杰出的将领,而黄崇在邓艾进攻蜀中之时也能指出关键所在,证明其眼光准确,但为何他们却没有受到蜀国的重视呢?如果其他如诸葛瞻,诸葛尚等年轻将领能得到重点栽培,那么他们是不是能稍为抒解一下蜀国缺乏人才的困境?晋武帝准备录取蜀地的人物之时,罗宪不也推荐了常忌,陈裕,吕雅,费恭等人吗?而这些人不也受到晋朝启用,并且显名于世吗?而在蜀国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呢?
在后期时代,蜀国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培养人才,进而形成朝中几乎尽是一批老将。人才是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的,人才是需要去四处搜索的,但我们何曾看见蜀国做出这些努力?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年轻一辈的将领之中,先臣的后裔便占了大多数,他们都继承先人的遗志,为国效力。除此以外,黄皓的干政也许会造成一些优秀的将领不愿投靠朝廷,这可以参考罗宪早年当官的事迹:当时大多数人对黄皓拍马逢迎,惟独除了正直的罗宪。黄皓对他怀恨在心,遂把他外放到其他地方。就凭这起事件,那些充满潜力和热情的年轻新秀是否还愿意来投效朝廷呢?而我们又怎么知道是否还有更多类似罗宪这样的将领一样遭到排斥呢?
没有推行吸收和培养人才制度,是不是可以被列为国家遭到灭亡的理由之一?诸葛瞻的“有过其实”,只不过凸现了蜀国政治与军事上的一些弊端,以及不完善的人事体制其中现象罢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9-2008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担任荆州守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写于2008年3月
众多三国话题当中,讨论得最多的应该就是以下几个了:
1. 谁适合镇守荆州?
2. 进攻襄樊是谁的主意?
3. 出兵襄樊时机是否恰当?
4. 为什么刘备不出兵增援关羽?
5. 刘备和诸葛亮是否联手做掉关羽?
每一个话题都引起三国迷的热烈议论,甚至有很多很好的文章专门研讨这些话题,试图揭开真相,而且分析都很合情合理。很多人认为,导致荆州失陷的罪魁祸首是关羽,主要是他疏于防备,被吕蒙偷袭荆州得手,仿佛一切的错误,都是从刘备任命关羽留镇荆州开始。因此,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作为荆州守将,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而蜀国诸将之中,谁又能担此重任呢?以下七个条件是我认为荆州守将需要具备的:
军事,外交,政治才能
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对蜀汉来说有很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荆州作为蜀汉势力前沿和边疆,守将必须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丰富的作战经验,率领军士保卫荆州。不过,除了拥有军事才能,守将还必须要有外交和政治能力。
由于南郡是刘备向孙权借来的,可是东吴却坚持认为整个荆州是属于他们的,这导致蜀吴两方一直为荆州归属而争论不断。因此,守将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这敏感课题,避免和东吴发生争执。一方面孙刘两方结盟,同时在荆州归属上也有利益冲突,所以这就对守将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既要有灵活的外交手腕,也要有聪颖的政治头脑,方能守住荆州。
了解,贯彻隆中对战略
荆州在诸葛亮设想的隆中对战略里价值非常重要,一旦失去荆州,隆中对战略将宣告破局。因此,守将需要很好地理解,并执行隆中对战略。另外,守将还必须以不损害蜀汉整体利益为前提之下,尽力维持两国的同盟关系,避免破坏隆中对战略布局。
领导和决断能力
荆州和益州距离遥远,通讯不便,一旦发生紧急事务,来不及禀告刘备,守将就必须自行作出决定了。因此,守将必须能力出众,能独当一面,才能化解危机。所以,拥有很强的领导和判断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统率水军能力
荆州位置靠近长江,因此守将必须具备指挥水军的作战能力,这样才能率领水军做好防守部署和投入战争。
个人战绩和资历
守将必须要有显赫功绩和相当资历,才有资格镇守荆州,否则怎能得到荆州将士的信服和效力?
本身性格,与人际关系
遴选守将的其中一个条件是必须审视其性格会不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如果守将与同僚相处得不好,那双方很难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如果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对整个局势会很不利。因此,守将的性格是必须顾虑到的。
对敌军产生的威慑力
荆州地势险要,土地接壤魏吴,极易和敌军发生军事冲突。如果守将拥有很强大的威慑力,将会对敌军产生一定压力,使得敌军不敢轻举妄动,随意侵犯荆土。
之所以对守将有这么多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荆州地势特殊,防守难度很大,并不是一般将领能扛起这个任务的。刘备选择了关羽留守荆州,除了关羽是其亲信,也认为关羽有足够能力胜任。以上的七个条件,关羽大致上都符合了要求,可是最后还是以悲剧收场,可见事情的发生不是只有单一因素造成的。如果说关羽缺乏将领辅佐,那么关羽也有麋芳,士仁,关平,潘睿作为副手啊!最后也不是遭遇失败。如果说关羽缺乏谋臣相助,可是即使有谋臣在身边,关羽愿意听取意见吗?如果说关羽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么,谁又是最好的选择呢?
原来遴选荆州守将的难题,和荆州之地一样的错综复杂,难怪谁适合镇守荆州之类的话题始终持续讨论,不会冷却。 |
|
|
|
|
|
|
|
发表于 29-9-2008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想法是:干脆不要荆州,先拿下汉中关中不是更好?
荆州沃土千里,无坚可守,刘表用了近十万的兵力才守得住···
刘备才那几千兵,怎么守?
更何况东吴对荆州虎视眈眈,既然刘备要连吴,那又怎么能占荆州?
而且,荆州对益州是一个负担、包袱,并非如孔明所说的那么好··
如何说?
荆州要守得住必须投入大量兵力进行被动守御,
万一益州有难,分兵分的多则荆州守不住,派得少则于事无补,对吗?
倒转来说,万一荆州有难,益州也不容易支援,熟语说得好:蜀道难如登天!
所以,干脆不要了荆州··· |
|
|
|
|
|
|
|
发表于 1-10-2008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0-2008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03: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29-9-2008 05:33 PM 发表
我的想法是:干脆不要荆州,先拿下汉中关中不是更好?
荆州沃土千里,无坚可守,刘表用了近十万的兵力才守得住···
刘备才那几千兵,怎么守?
更何况东吴对荆州虎视眈眈,既然刘备要连吴,那又怎么能占荆州? ...
你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非常需要荆州才有立足之地,与曹操,孙权形成鼎立之势。
虽然东吴对荆州也虎视耽耽,但基于要共同对付实力强大的曹操,孙权才没在荆州归属这个课题上与刘备撕破脸。事实上,即使东吴得到了荆州,也不够兵力来镇守,所以才有鲁肃的“多操之敌”的一句话,建议让刘备占领荆州。
刘备在荆州好几年,除了自身的势力和兵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荆楚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如马良,廖立,庞统,黄忠,魏延等都投效刘备了。相比日后失去荆州,蜀国即面对人才青黄不接,可见就人才输送这一方面而言,损失荆州对蜀国的整体实力伤害很大!
你说如果荆州有难,益州不能即刻救援。不过你忘了,当吕蒙带兵攻打荆州时,刘备火速从益州率领五万兵来增援关羽,所以距离遥远不该是个问题。而刘备在攻占益州和汉中的时候,关羽独立承担起荆州防务重任,守卫荆州多年相安无事。刘备能无后顾之忧取得益州和汉中,关羽功不可没。 |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肃提得只是连刘豫州共抗曹贼,如果东吴要灭西蜀,也不简单啊!
第一个就曹操,难道曹操不会因东吴倾国而出而有所行为?
以孔明外交能力来说,你敢担保曹操不会为他所动?
第二:东吴会笨到连荆州还没整顿好就出兵打人?
别忘了曹操虽然输了赤壁,可是实力仍在!
荆州乃属兵家必争之地,贸贸然出兵难保曹操卷土重来!
第三:以周瑜的带兵习惯,会舍己之长攻敌之坚吗?
不打水战而跑去更刘备打山战?
同时我也认为鲁肃一天还在,蜀吴之间就不会有太大的矛盾,因为联盟可是他促成的··
孙权也因该很明白要在曹操手下安身立命的,和刘备联合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政治上,1+1不一定等于二,更可能是大于二!
对,在筹划赤壁时,就准备进取关中,进而拿下汉中、长安、雍州等地,不是比龟缩在成都好吗?
汉中对曹操而言是鸡肋,对刘备却是至宝,为何不尽快拿下呢?
等到曹操退了,却只落得得地不得民的困境···
同时,拿下汉中关中相等于把益州的外围扩大,好让成都更容易守!
不是吗?
这也不是什么马后炮,就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孔明也不是神来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8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2-10-2008 03:03 AM 发表
对,对我来说,隆中对只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剧本,一步步把刘备赶入一个死胡同···
想想刘备在得到孔明前的作为。虽说不上成绩优异,却至少弄得曹操心惊胆跳,恨不得罢了这个眼中钉····
自孔明出山后,刘备 ...
谁适合镇守荆州我已经表达了我的看法了,就是关羽依然是最佳的人选。至于放弃荆州,攻取关中,刘备也曾说过“须得凉州,方归还荆州”的一句话。但很难证实刘备是有这一企图还是只是敷衍吧了,不过这句话倒把孙权激怒了,迅速把蜀吴两国的利益冲突变大,这是后话了。
蜀国失去荆州后,诸葛亮便一直把目光放在陇右,以弥补丢掉荆州的损失。一旦取得陇右,便能组成骑兵,和汉中两路出兵,攻击关中。这就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要和你说的是,对于三国,你要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因素考虑在内,不要轻率地就妄下定论。对于“孔明视浅”的说法,我不能认同。 |
|
|
|
|
|
|
|
发表于 2-10-2008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yk13 的帖子
我們不能勉強他接受我們的觀點,正如他不能勉強我們接受他所說:孔明视浅,刘备无奈!
實情是:刘备视浅,孔明无奈! |
|
|
|
|
|
|
|
发表于 3-10-2008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k13 于 2-10-2008 12:05 PM 发表
谁适合镇守荆州我已经表达了我的看法了,就是关羽依然是最佳的人选。至于放弃荆州,攻取关中,刘备也曾说过“须得凉州,方归还荆州”的一句话。但很难证实刘备是有这一企图还是只是敷衍吧了,不过这句话倒把孙权 ...
你到说说荆州给刘备带来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利益看看···
别老说我的观点不好,说说你们的,大家切磋切磋···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