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26|回复: 26
|
请问这里有谁对埃及历史有兴趣的
[复制链接]
|
|
小弟我对埃及历史深感兴趣,不知哪位朋友有这方面的指示,可以在这里讨论一下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8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8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本身是对世界历史都很有兴趣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08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
可是他们的名字好长=.=
没有一个记得住 |
|
|
|
|
|
|
|
发表于 20-11-2008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11-2008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谈些什么呢?
是王国的制度?
军队?
法律?
民生还是文化?

|
|
|
|
|
|
|
|
发表于 20-11-2008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regwong 的帖子
看样子你懂的很多  |
|
|
|
|
|
|
|
发表于 20-11-2008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11-2008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2-2008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12-2008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壯觀的Abu Simbel 廟宇,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的國度。。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8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9-1-2009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及这个国家对我来讲是充满神秘色彩的。
想去看看它的人首狮身像。 |
|
|
|
|
|
|
|
发表于 26-2-2009 03: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埃及哦
讨论下:金字塔是谁建造的?
至于破破烂烂的问题我明天再给你答案 ,因为我要睡觉了! |
|
|
|
|
|
|
|
发表于 14-3-2009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及金字塔到底是谁建造的?如何建造的?
埃及考古学家之所以这么重视古棺的发现,因为这将助于揭开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谜,特别是埃及金字塔是否是埃及人民建造之谜。
千百年来,埃及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造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全世界的人民。埃及境内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百座之多,以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也就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为例,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著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所以能历数千年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4000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面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狮身人面像。除狮身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如此巨大的金字塔是成千上万块重达2000吨的巨石构成。现代的人无法想象,这些巨石到底是如何垒起来的。对于金字塔如何建成的有千百种说法,其中最典型的说法有:
■猜测一:
百万奴隶劳作的结果
人称“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那时开采石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炸药,也无钢钎。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却是很了不起的技术。从采石场运往金字塔工地也极为困难。古代埃及人是将石头装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为此需要宽阔而平坦的道路。修建运输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
■猜测二:
地外文明的杰作
由于建造金字塔之说尚有许多难以解释之处,所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有。他们经过推算还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这种“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选择金字塔建造地点的用意。再加上有关金字塔真真假假的神力传说,所以这一说法也日渐盛行起来。
■猜测三:
失落文明部落的遗产
还有人说得更玄,把金字塔与神秘学联系起来,认为金字塔是地球前一次高度文明社会灭亡后的遗产,或者是诸如大西洲之类已经毁灭的人类文物的遗留物。对于这两种说法,埃及人深感内心受到伤害,因为这等于把埃及祖先的文明与智慧一古脑儿全都否定了。
■猜测四:
混凝土浇灌的结果
2000年,法国人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他惊人的见解,声称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业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但更多的学者则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
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
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金字塔确确实实是古埃及人建造的,当时一定集中了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难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金字塔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
|
|
|
|
|
|
|
发表于 16-3-2009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及的自然环境埃及①位于东北非洲。它北临地中海,西为利比亚,南与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古代的努比亚)接壤,东与阿拉伯半岛隔红海相望,东北角经西奈半岛与叙利亚巴勒斯坦相联。在古代,它与外界交往较为困难,相对孤立。
在埃及历史中,尼罗河起过重要作用。它由南而北流贯埃及全境,在今开罗附近,它分成许多支流,形成尼罗河三角洲。故埃及在地理上分为南部的上埃及(即河谷地区)和北方的下埃及(即三角洲地区)。
埃及南部气候非常干燥,几乎常年不雨,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不仅给埃及带来水,也带来肥料。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
居民创造古代埃及文化的居民属哈姆一塞姆语系。②古埃及人的外貌特征是高个头儿、直鼻、额头较低、脸较宽、眼睛扁而黑、兰黑色的头发、密密的眼睫毛,肩宽而直、黑色皮肤,体魄健壮。其体形外貌既不同于古代的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也不同于古代西亚的塞姆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史料研究古埃及历史的资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如希罗多德的《历史》、戴奥多拉的《历史集成》、斯特拉波的《地理学》、老普林尼的《自然史》等。这些著作的作者多半亲身访问过埃及,听埃及人讲述过埃及历史,因此他们提供的资料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在19世纪以前,西方人主要就是根据这些著作来了解古代埃及历史的。这类资料的缺点是,作者生活的时代离事件发生的时代太远;他们都不懂古埃及语言和文字,全凭他人介绍,偏见和以讹传讹者难免;记载的事情不连贯,零乱不堪,形不成一个基本的、更不用说完整的概念。二是古埃及的文字资料,它们或者写在纸草上、皮革上,或者刻于石头上。这是研究古埃及史的最主要、也最真实的资料。考古学提供了大量的古埃及文字资料,为恢复古埃及历史原貌提供了主要依据。三是古代遗留的各类遗迹和遗物(城市、建筑物、艺术作品、纺织品、各种器皿、武器、工具……等)。虽然有这些资料,但总的说,研究古埃及史的资料仍然不足,而且各个时期拥有的资料也极不平均。古埃及的文物和文献历经几千年沧桑,被毁坏的极多,再也无法挽回。
现代埃及学家或将古埃及象形文字汇编成册,如德国的塞特(Sethe),在本世纪初出版了《Urkundtn des aegypfischenAltertums》;或译成现代文字出版,如美国的布利斯特德(Breasted)在本世纪初出版的《古代埃及文献》(《AncientRecords of Egypt》)(五卷);李希泰姆(M.Lichtheim)于本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三卷本《古代埃及文献》(《AncientEgyptionLiterature》)。苏联学者多次编辑出版的《古代东方史文选》;普理查得(J.B.Pritchard)主编的《古代近东文献》(《Ancient NearEasternText》)等资料集,其中也有不少古埃及的资料。另外还有若干铭文集,如彼特里(Petrie)的《西奈铭文》、伽丁内尔(H.A.Garainer)的《维勒布尔纸草》(四卷本),以及《第十八王朝后期文献》等。
这些文献大都是通过考古发掘和发现得来的。从上个世纪以来,在埃及常有考古新发现。但在19世纪末叶以前,发掘极不科学,带有很大的掠夺性。因此,不仅大量埃及文物流落于西方各国的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而且每个地方的发掘都缺少科学的方法和记录,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史学史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古老的埃及文明抱有浓厚的兴趣,对埃及历史的研究也可以说自古代即已开始(如埃及古王国第五王朝时写成的《上古埃及年代记》,即著名的《帕勒摩石碑》上的铭文,以及托勒密时代的曼涅托写的《埃及史》等),但科学的埃及学却是肇始于近代法国学者商波良。他释读成功了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为埃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解开古埃及历史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
商波良,1790年生于法国南部洛特省。其父是书商。他本人自幼即表现出了很高的语言天赋,无师自学了许多种语言文字:阿拉伯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等。在此基础上,他利用古埃及留下的双语言和三语言铭文(如《罗塞塔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字三语言铭文)释读成功了埃及的象形文字。1822年9月22日,他在法国科学院宣读了他释读成功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报告(该报告以《致达西尔先生的信》的形式发表),宣告了埃及学的诞生。以后,他进一步释读并搜集象形文字铭文和古埃及文物。
19世纪50年代,商波良的成就获得公认。于是西方各国掀起了埃及学热。他们登记和发掘埃及古代遗址,探求古埃及文物和文献,扩大商波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编写象形文字的文法和字典。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彼特里等人使埃及的考古发掘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与此同时,西方学者还开始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资料纳入古埃及史的研究之中。如法国的马斯伯乐和美国的布利斯特德等。
20世纪以来,埃及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埃及学人才辈出、古文字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古代遗址得到更进一步的科学化的发掘(图坦哈蒙墓的发掘是其成果之一)、考古发掘报告成批出版、古埃及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研究,一部部的专著陆续出版、论文的发表更是不可胜数,还有专门的杂志(如英国的《埃及考古学杂志》《The Journal ofEgyptianArchaeology》)。古埃及历史的基本轮廓和线索,乃至一些细部都逐渐地明朗化。埃及学已成为世界历史,特别是古代世界史的一个重要分支。
① 古代埃及人并不把自己的国家叫做“埃及”,而是叫做“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埃及”一名来源于古希腊人,他们把古埃及孟斐斯城主神普塔赫叫做“海库普塔赫”(Aigyptos),“埃及”(Egypt)即为其讹称。
② 哈姆塞姆语系包括塞姆语、古埃及语、柏柏尔语、库什语和查德语。关于西亚移民最早是在什么时候,以及通过哪条道路来到埃及,说法不一。 |
|
|
|
|
|
|
|
发表于 16-3-2009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的埃及
一、史前期埃及
埃及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埃及中石器时代的内容相当丰富:在碳14定年为18300—17000年前的库巴尼耶遗址,发现了石臼、石杵和石磨盘等加工谷物的工具;在14560±490年前的图什卡附近遗址,也发现了石磨具和可能是用作镰刀的磨光的石片;在库姆——温布发现了石磨具和起石镰作用的石刀,其年代有两个:13500±120年前和13070±120年前;在伊斯纳(其年代为12600—12000年前)发现了石镰和石磨具等。在埃及东部沙漠的拉克特绿洲地区也发现了属于中石器时代类型的工具:箭头和镰。这为埃及新石器农业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所知埃及最著名的新石器农业文化是位于埃及中部的塔萨——巴达里文化、法雍文化A和位于北部三角洲西部的梅里姆达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农牧业混合文化,已知灌溉,与外部有了交往(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红海贝壳)。农业的较早出现为其文明的较早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4000年,埃及历史进入前王朝时代的第一时期,阿姆拉特时期(亦称涅伽达文化Ⅰ时期)。此时,埃及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在属于这个时期的一些墓里的陶器上刻有符号,同一个墓中的符号都相同,而不同墓中的符号则不同,大概是用以表明该器物是属于某人的,表明了私有制的萌芽。
在涅伽达地方的1610号墓中出土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后来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在这一时期与下一时期(即格尔塞时期)之交的一个墓(涅伽达1540号墓)中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只象征王衔符号的鹰的形像,表明王权已经萌芽。
在狄奥斯波里—帕尔伏,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一段粘土制成的城墙模型,以及属于这个时期的刻于象牙上的战俘形像,表明战争的因素在增长。
二、埃及国家的出现
公元前3500年,埃及历史进入前王朝时代第二时期,即格尔塞时期(亦称涅伽达文化Ⅱ时期)。此时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从墓葬情况及其它资料可以看出,这时阶级差别已十分明显,形成了平民与贵族。①在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两地,发现了与普通人的简单坑穴墓极不相同的用砖坯砌成的画墓,画的内容是战争等场面,大概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的某些活动。在格伯陵发现的一片亚麻织品上,画有几只船,其中一艘船上,有一人端坐其上,从装束上看系贵族,而另一人却在划桨,显出了不平等。《蝎王权标头》上的蝎王,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该权标头上还有奴隶劳动的情景,表明战俘已变成奴隶。
希拉康波里画墓中的水陆战场面、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陆战雕刻、战场调色板上的战斗场面,以及关于城市的象形文字符号■(有围墙保护的居民点),反映了战争的频繁。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这时在埃及形成了若干小国家。这些国家版图很小,人口不多,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为一块被纵横的河渠分隔开的土地。
它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农业地区。城市是政府机关、王宫、神庙所在地,有围墙或护城河保护。王权已经形成,国王既是行政首脑,也是军事首领,并兼祭司长,主持祭祀仪式,他们头戴红冠或白冠,手持权标、腰系牛尾等象征王权的标志(见蝎王权标头中的蝎王形象)。但国家刚刚形成,贵族势力还很强大,王权还要受其制约。
各小国间为争夺土地、劳动力及对尼罗河水的控制而战争不断。南方希拉康波里蝎王的文物在今开罗附近的图拉发现,说明他可能对北方进行过战争,甚至可能控制过这个地区,这是有关统一的最早的证据。
三、埃及国家的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形成
埃及国家的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形成都是在早王朝时期。
据曼涅托①和希罗多德,②美尼斯(或米恩)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统一者。他曾远征北方三角洲,并为巩固远征成果而在尼罗河谷和三角洲交界处建立了一个要塞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斐斯)。但考古学家至今未发现有美尼斯名字的文物。因此,不少埃及学家常把美尼斯与纳尔迈和阿哈视为一人。
图2蝎王权标头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的文物《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权标头》均出土于此。这些文物表明他曾对三角洲进行过胜利的战争,其规模很大。据纳尔迈调色板,他曾俘虏过6千人(见调色板正面);在举行凯旋式时,许多俘虏被杀(背面)。据权标头,他俘虏12万北方人,还有大牲畜40万头、小牲畜142万头,并迎娶了北方的一位公主,企图以此巩固对北方的征服和统治。在调色板正面,他头戴白冠,而在背面则戴红冠,在权标头上也是头戴红冠。大概意味着他对上下埃及均有统治权力。还有一个《利比亚贡赋调色板》,反映的是他对利比亚的征服,夺得不少战利品,并破坏了那里的城市。但是纳尔迈并未完成统一。
图3.纳尔迈调色板 正面 背面
纳尔迈以后的第一王朝诸王和第二王朝诸王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第二王朝末叶的哈谢海姆的一个雕像基座上,刻有杀死“北方的敌人42709人”和“48205人”的字样,表明了统一战争规模的巨大。可能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最后完成了统一。他的继承者哈谢海姆威时,采用了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荷鲁斯和塞特”的双重王衔。
图4.纳尔迈权标头上的画
在国家统一的同时,国家机器日益复杂化,埃及出现了君主专制,这从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家机关的设置、王位世袭制的采用、王权神化倾向的加强、王室经济的逐步形成、①王墓的规模及殉葬品的丰富和大量的人殉②等可以看出。《帕勒摩石碑》上的铭文记载说,国家经常对土地、人口、牲畜和黄金进行清查,说明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了。
--------------
① 平民的象形文字为一田凫,拉丁文注音为rhyt—赖赫伊特;贵族为帕特(pct)。见伽丁内尔:《古埃及词汇研究》(A.H.Gardiner:《AncientEgyptianOnomastica》),第1卷。第98—106页。
① 见曼涅托(Manetho)、片断7(a、b)。
② 希罗多德:《历史》、Ⅱ、99。
① 彼特里《埃及史》第1卷中提到东方和西方的王室葡萄园,提到王室经济中的官职;在《猎人、农人和文明》(《Hunters、farmersandCiviliza-tions》)一书中,说到阿哈墓中发现一个王室地产的模型。见该书第221页。
②从第一王朝时起,国王和贵族采用了马斯塔巴式(Mastaba)坟墓,其地上建筑形如长凳,在地下和地上有许多墓室,不仅放置国王尸体,还放置大量殉葬品及殉葬者。有的墓中人殉达一、二百人。国王的墓占地达几百平方米。第一王朝国王大多有两个墓(一个在阿卑多斯,一个在萨卡拉),阿哈国王还有三个墓。 |
|
|
|
|
|
|
|
发表于 16-3-2009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
古王国时代都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开始于这个时代,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于此时,故古王国时代又称金字塔时代。
一、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经济的发展 古王国时期是埃及社会经济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交流越出小国范围而在全埃及范围内进行、水利灌溉系统的扩大等,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时,耕地已使用由两头牲口牵引的重犁。后来埃及种植的主要作物这时都已种植(如大麦、小麦、亚麻、葡萄、无花果等)。虽然总的来说,农业技术还很原始,但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提供了充足的水份和肥沃的淤泥,所以仍可生产出较多的粮食,足可供养庞大的统治阶级、以及脱离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
以饲养牛、羊、猪、驴为主的家畜和畜牧业,在古王国时期的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一些贵族经济中有成百上千头牲畜①。家禽中有鸡、鸭、鹅等。扑渔业也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尼罗河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古王国时期的手工业门类不少,有建筑、开矿、冶金和金属加工、造船、酿酒、纺织、制陶、艺术手工业等。金字塔的建造说明了建筑技术具有很高水平。石头大量运用于建筑是在这时开始的。冶金业有了很大发展,这时埃及可能已进入青铜时代。石头建筑和冶金业的发展必然促进采矿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西奈地方留下的埃及国王的名字表明,至少从早王朝时起,埃及人已到西奈开采铜矿。不过,当时无论是采矿还是冶炼的技术水平都还很低。这从提高炉温的方法——两人用吹火筒吹可见一斑。
从第五王朝时期有关市场的画来看,国内贸易仍是以物易物,第五王朝时一个购买房屋的契约中,购买房屋时不是用货币、金属重量,而是用亚麻等实物。手工业者的工资也是给予实物。对外贸易往往是以队商的形式进行,由国家或国王控制。
古王国时期的经济中,王室经济、神庙经济和官僚贵族奴隶主的经济占有绝对支配的地位。在他们的经济中既包括农业、也包括手工业、畜牧业、园艺业和扑渔业,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整体,很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不利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土地关系 古王国时期,土地大部分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国家占有。其占有情况大致有三个层次,具体情况如下:
国家(包括地方政权)占有的土地:在《帕勒摩石碑》中有某某国王统治时期给予神庙以土地的记载,其中除明确说明是某个国王的土地以外,均应是国家所有的土地。如第五王朝国王乌塞尔卡弗统治第5年项下记载:“[号为]塞普·拉的太阳庙诸神,在乌塞尔卡弗地产中的土地24斯塔特。①……拉神,在北部诸州的土地44斯塔特;[女神]哈托尔,在北部诸州的土地44斯塔特……”。这里的“乌塞尔卡弗地产中的土地”显然是国王乌塞尔卡弗所有的土地;而“北部诸州的土地”则是国家的土地,而非国王所有。
奴隶主集体所有的土地,这主要是神庙所有的土地。《帕勒摩石碑》中多次记载国家和国王给予神庙土地,其中最多的一次是乌塞尔卡弗统治第6年,给神庙的1704.55斯塔特土地。
私人占有的土地,这包括王室土地、官僚贵族的土地、农民占有的土地。
王室占有的土地。王室土地数量极大,遍布全国各地。如第四王朝国王哈佛拉之子涅库勒的遗嘱说,他将自己的12个城镇和2个金字塔城的地产给予他的妻子和子女,他自己留下14个城镇的地产。①
官僚贵族占有的土地。这类土地数量不少,其来源如下:继承来的土地,如第三—四王朝之交的梅腾从其母亲处继承来50斯塔特土地。获赏或赠送的土地,如梅腾及其子女从列脱波里州的尼苏特亥庄的管理者处获得12斯塔特耕地;第六王朝一个诺马尔赫伊比从国王培比二世处获得203斯塔特土地。购买来的土地,如梅腾的铭文说,他“(用)酬金从许多国王的(人们)那里获得了二百斯塔特耕地”。新开垦的土地,如梅腾说,他在舍易斯州、科索伊斯州和列脱波里州创立了12个“被建立的梅腾的居住地”,这些新建立的居住地必然伴之以新的土地的开垦,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其土地必然是属于居住地的创立者的。
农民占有的土地。梅腾的铭文说,他用酬金从国王的人们(尼苏提乌)那里获得土地。显然,这些人占有的土地可以买卖,他们或者是小私有者、或者是农村公社的成员、或者是国王的依附民,其出卖的土地属谁所有不得而知。其他独立的小农的情况没有资料说明。
劳动者若干资料表明,古王国时期,王室、神庙和官僚贵族土地上的主要劳动者是“麦尔特”(mr.t)。②《涅菲里耳刻勒国王的阿卑多斯敕令》中说:“我不允许任何人……为了各诺姆的劳动而占有任何在神的耕地(……)上的麦尔特。”国王培比一世的达淑尔敕令中也说:“朕命令不让任何王后、任何王子(和王女)、任何朋友和官吏的麦尔特耕种这两个金字塔(按:指斯涅弗鲁的两个金字塔)附近居民点的任何耕地……”。麦尔特是丧失了生产资料的人。上述两个敕令都讲到麦尔特从事农业生产。在伊比的铭文中也说:“我地产上的谷物、公牛和农民(原文为麦尔特)”;麦尔特也从事手工业生产(例如在《开罗片断》中说到为制作供奉拉神的牺牲(面包和啤酒)而募集麦尔特)。麦尔特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培比一世的敕令和伊比的铭文中,他们同大小牲畜一起被提到。至于麦尔特的身份问题和起源问题,则至今尚无定论。关于麦尔特的身份,布利斯特德将其译作农民—农奴(peasent—serfs)和“农民;”李希泰姆将其译作“农奴”(serfs)。50年代初苏联学者曾就麦尔特的身份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麦尔特是奴隶,如切列卓夫,他在某些地方直接将麦尔特译为奴隶;萨维里耶娃也认为麦尔特是奴隶,不过她将其译作仆役;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麦尔特是自由民,如卢利耶。
关于麦尔特的起源问题,看法也不一致。切列卓夫认为他们起源于战俘,罪犯和债奴;萨维里耶娃认为他们可能与三角洲的农业文化有关;卢利耶则认为他们是失去土地的公社成员。
除麦尔特外,还有一类非奴隶的自由民,即勒麦特(rm·tw),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可随土地一起转让,且同大小牲畜、物品一起被提到。如梅腾的铭文说:“列脱波里州之尼—苏特亥庄的管理者,被授予他(即梅腾)和他的子女12斯塔特耕地,以及人们和牲畜”、“法官一书吏殷普耶曼赫授予他(梅腾)以自己的财产,不是大麦和二粒小麦,任何家内的东西,而是人们(和)小牲畜。”这里的“人们”原文即为勒麦特。伽丁内尔的《古代埃及词源学研究》一书将勒麦特译为“人们”、“人”,并将其与赖赫伊特联系在一起;萨维里耶娃认为,勒麦特不是表示某个社会集团的人的专门术语,在古王国的铭文中,它常在“人民”、“人”的意义上被遇到。例如“……这块地上的所有的人、”“……人们所喜爱的”。
在古王国时期,用以表示奴隶的术语有ISW·W,hm或hmw。关于ISW·W,第六王朝的一个铭文(开罗博物馆第56994号)说:“属于我的财产的ISW·W,我买了他们,他们已在一个盖了木印的契约中登记过了。”①hm和hmw的原意为身体。在一些墓里的铭文中,hm被称作“国王的奴隶”,或“国王的仆人”。古王国时代,奴隶已被用于从事生产。如一个贵族的铭文中说,在他的土地上劳动的有“王室奴隶”。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帕勒摩石碑》的铭文说,斯尼弗鲁“击破尼西人的境土,获男女俘虏七千,大小牲畜二十万头”。《大臣乌尼传》中以军歌的形式写道:“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那里[夺得了]无数[队伍] 以为俘虏。”
二、古王国时期的政治状况
政治制度古王国时期,埃及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央,国王集中了一切大权。在国王之下设有宰相之职(现代埃及学家借用阿拉伯语称宰相为“维西尔”),维西尔掌管行政、司法、经济、神庙等事务。如第五王朝的维斯普塔赫,他是维西尔,又是最高法官和王室建筑师。
在维西尔之下有各种大臣,管理各方面的事务。如大臣乌尼,被任命去从事各种工作,包括率军打仗、征税、审理案件、为国王金字塔准备石料……等等。此时官制的设置似乎很混乱,随意性很大。如梅腾和乌尼,担任了各种官职,但其高低如何,上下级关系如何则不清楚。
古王国时已有常备军驻守边界,战时还临时征召军队。《大臣乌尼传》中讲到,为反击亚细亚的贝督英人而“募集好几万军队”。各地地方官也“领导他们所属的上下埃及村落的队伍和这些地方的努比亚人队伍”。另外,还有私人武装,如萨布尼说,他带领着“他地产中的队伍”。
古王国时期可能有两类法庭:世俗的法庭和神庙法庭。世俗法庭在中央由维西尔担任最高法官,审理一些重要案件。神庙法庭多半是审理民事纠纷案件。
在地方上,原来各斯帕特变成了地方行政单位,后来希腊人称这种斯帕特为诺姆(中译为州),称诺姆长官为诺马尔赫(中译为州长)。他们多半由原来的旧贵族世袭,但也有国王任命的,如伊比原为提尼斯诺姆的诺马尔赫,后因同另一诺姆的女继承人结婚,因而国王又任命他担任了另一诺姆的诺马尔赫,一身而二任。不过这种任命可能只是形式。诺马尔赫的职责是管理地方行政、司法、神庙、诺姆经济和王室、国家在地方上的经济。战时要率领本诺姆征召的军队出征。
在中央政权和地方诺姆之间,设有上埃及官邸和下埃及官邸,分别管理上、下埃及事务,督促诺姆长官征税,提供各种服役。乌尼说,他“两次使所有应对这里上埃及官邸纳税的交税;两次使所有应对这里上埃及官邸担负义务的服役”在战时还要督率这个地方的军队去打仗。
君主专制埃及的君主专制形成于早王朝末期,古王国时得到巩固和强化。国王通过宰相控制朝政。在古王国前期,宰相多为王子。一切高级官吏(包括宰相)均由国王任命。官吏们所作的一切均奉王命行事,也向国王负责。军权直属国王,宰相无军权。战时国王常亲征;有时也派人统帅军队出征。国王也控制司法权。古代埃及没有法典之类传世,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国王颁布的敕令也具法律效力。宰相是最高法官,但国王可越过宰相直接命人审理案件。国王不仅直接占有大量土地、劳动力,组成庞大的王室经济,而且控制了国家的土地和劳动力,由他赠、赐。灌溉系统和对外贸易也控制在他手中。地方行政受其控制,上、下埃及官邸的设立,其用意显然是为了加强对日益强大的地方势力的控制。王权神化更加明显。初时只是说王权受神的保护,王权来自于神,鹰神荷鲁斯被视为王权的保护神;后来,太阳神拉神被抬高成为王权的主要保护神。从第三王朝起,国王的名字写在一个椭园形的框子里,意为受拉神的保护;第四王朝时,国王的名字中开始有了拉字(如孟考拉、哈佛拉等);国王不仅有了一个荷鲁斯名,而且有了一个拉名;第五王朝的头三个国王更自称是拉神之子,自然也都成了神,因而更有权统治这个国家了。
|
|
|
|
|
|
|
|
发表于 16-3-2009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王国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还表现在金字塔的修建这件事上。它说明,国王可以凭籍手中的权力将全国的人力、物力用于为自己的私利服务。
金字塔的修建 金字塔是自古王国时期起的埃及国王的一种坟墓形式,因其形似汉字的“金”字,故汉译为“金字塔”。古埃及人可能将其叫做“麦尔”,因为他们把角锥体形状叫做“麦尔”①但也可能叫做“庇里穆斯”。②
第一个建筑金字塔的是第三王朝的开国君主乔赛尔。他让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一个坟墓。他最初建造出来的仍是一个巨大的石造马斯塔巴,地点在萨卡拉;后又在其上加上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这就是著名的乔赛尔层级金字塔,高61.2公尺。
第四王朝的斯尼弗鲁时期是从层级金字塔向角锥体金字塔过渡的时期。他建造了三个金字塔。第一座建在麦杜姆,开始时也是座层级形,后将各层台阶填平,成为一角锥体金字塔。第二座建在达赫淑尔,原设计为一角锥体形,但因角度太大,以至不得不在半途时突然收缩,成一弯曲形(或称菱形)金字塔。第三座也建在达赫舒尔,是一角锥体金字塔。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国王胡夫(希腊人称之为齐奥普斯)所建,地点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该金字塔高146.5米,底边每边长230米,用石头230万块,每块平均重约2.5吨。此金字塔的墓室原在地下,后改在墓的中央。据希罗多德,此金字塔共用30年才建成,其中头10年用于修建运石头的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塔身的修建历时20年。在塔身北边离地13米处有一出入口,用四块巨石砌成三角形,意在使塔身重量分散而不致使其塌陷。
胡夫金字塔旁还有他的后继者哈佛拉和孟考拉的两座大金字塔。前者只比胡夫的金字塔矮几公尺,其塔前还有一巨大的狮身人面像,高20公尺,长57公尺,是由一块巨石雕成;后者却矮得多,但是装饰得比前者要精美得多。
关于金字塔的修建方法,一说是先建成层级形,然后从上到下逐级填平各级台阶;另一说是在建造金字塔的同时,靠近塔身修一条辅路,塔修多高、路便修多高、并延长,石头便从辅路运上去,待金字塔修好后,便撤去辅路。此外还有其它的说法。
古王国时期国王坟墓修成“金”字形,一方面是古埃及王墓形式的自然发展的结果(即从前王朝时的画墓,到早王朝的马斯塔巴,到第三王朝的层级金字塔,最后发展成角锥体金字塔);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埃及宗教观念变化的产物,即对太阳神拉的崇拜占了上风,因为角锥体的棱线,犹如太阳的光芒。
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三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末。新王国时国王已不再修金字塔。金字塔大多分布于古都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北起阿布—罗什,南至卡呼恩。但近年来在古都底比斯也发现一座小金字塔。除国王建造金字塔作坟墓外,王后或国王子女也用以作坟墓。
在国王金字塔周围,还有许多大臣和贵族的马斯塔巴墓。从塔顶向下俯瞰,象是大臣们在朝拜国王,说明了专制君主对其臣民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金字塔的修建培养了一代代人才,促进了古埃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但金字塔的修建也给埃及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耗费了国家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严重削弱了君主专制的实力。希罗多德和戴奥多拉记载说,人民对胡夫和哈佛拉修建金字塔满怀愤怒,甚至可能发生过人民起义。
三、古王国的衰落
第四王朝是古王国的最盛时期,也是古王国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自第五王朝时起,古王国及其君主专制逐步衰落。
在人民起义后上台的第五王朝头三个国王都自称是太阳神拉之子,即是神的后裔。于是国王给予神庙的土地、劳动力及其它财富的次数越来越多;关于豁免神庙劳役等的敕令也多颁布于此时。这严重削弱了国家和王室的经济实力,而加强了神庙的经济实力。
与此同时,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也越来越加强。他们不仅笼络本诺姆的人心,吹嘘自己对本诺姆的人的恩惠;还越来越多地截留应交付给中央的税收、控制王室地产的收入;而且把手伸向中央政权,维西尔之职渐由地方贵族担任就是证明:第六王朝时,一个名叫扎乌的地方贵族,利用其两个姐妹成了王后之机,担任了维西尔之职。这加强了贵族对抗王权的实力。
神庙祭司和贵族势力是古王国时期统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君主专制的主要阶级基础,他们对王权的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使王权失去了自己的阶级基础。一些国王曾扶植出身下层的人担任高级官吏,①但终不能与贵族势力相匹敌。
因此,第六王朝在国王培比二世的长期统治(他6岁登基,活了一百岁)之后,古王国的统一局面终于为贵族的分裂割据局面所取代,君主专制也终于崩溃。
四、第一中间期
第一中间期的分裂混乱局面 第七王朝时,埃及已是小国林立,几乎一个诺姆就是一个独立国家了,而且每个国王统治的时间也不太长。据曼涅托,第七王朝的70个国王仅统治70天;②都于孟斐斯的第八王朝27个国王共统治146年。③他们也决非统治了全埃及。
各地贵族乘机大肆扩充自己的实力,拥兵自重。他们常和邻近诺姆争战,造成极为混乱的政治局面。
战乱使各地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许多良田变成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饥荒时有发生,而人民负担极为沉重:“土地缩小,(但是)它的行政人员却很多,土地荒凉不毛,(但)税却很重,只有很少的谷物,但量斗却很大,而且量时总是满得上了尖。”④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聂非尔列胡预言》等资料看,这时可能爆发了埃及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没有武器的人(现在)变成占有武器者。人们(恭敬地)向以前鞠躬行礼的人鞠躬行礼,”“那最下面的人到了顶上,他的变动就象我的腹背的转动一样大。人们住在坟场上,穷人发了财……穷人吃着供祭的面包,仆役们在欢乐。希里奥波里州,这个众神的出生之地将不存于世上”。在《祭司安虎同自己心灵的谈话》中,也反映了这种情况:“我沉思着大地上所发生的事情。变化发生了,与往年不同了,一年比一年困难了。国内叛乱了。国家蒙受着创痛。到处在忧伤,许多诺姆和城市陷于悲痛之中。”
与此同时,埃及还遭到来自西亚的贝督英人游牧部落的入侵。①
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的统治 在小国林立,群雄混战之中,位于埃及中部的赫拉克列奥波里逐渐地兴起,统一了北部三角洲和中部埃及,建立了第九、十两个王朝。
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地位,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努力进行内部建设,开发法雍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并调整阶级关系。第十王朝国王阿赫托伊在给儿子美利卡拉的教训中,阐述了应当采取的国内国际政策,包括对贵族,平民(涅杰斯)、军队、人民起义和贵族叛乱的政策,以及对入侵埃及的贝督英人、对正在南方兴起的底比斯的政策。该教训尤其对如何在乱世中加强王权作了较多的论述。
教训一方面继续鼓吹君权神授;但另一方面又由于古王国的君主专制的瓦解、君权神授的理论已不能完全服人,因此不得不为君主专制提供新的理论,即君主专制合理性的理论。教训提出,国王有高于常人的品质,他的品质归神审判;国王是英明而强有力的,国王的英明是“出娘胎就具有的”;同时,教训还提出国王的品质应当完善,国王应当是仁慈的,国王要对臣民尽义务,应当关心软弱的人。
教训主张依靠贵族、大官。提出“要尊重贵族并使你的人繁荣昌盛”,“提高你的大人物,这样他们将执行你的法律,富有的人在他(自己)家里是不会偏心的”。要给军队以赏赐,“供给他们以财富,赋予他们以土地,[赏赐畜群]。”
教训要他的儿子镇压人民起义和贵族叛乱:“有害的人——这是煽动者,要消灭他,杀死(他)……抹去他的名字,[杀死]他的同伙。”“要镇压成群结队的人。”“贫困者——他是敌人。要仇视贫民”。
对于南方兴起的底比斯,阿赫托伊要他儿子“不要搞坏了同南方的关系”。对于入侵三角洲的贝督英人,教训主张划定边界,向边界地区移民。从教训看,当时埃及无力阻止贝督英人的入侵。
阿赫托伊企图以此来巩固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的统治,实现全埃及的统一。但底比斯的兴起打破了他的美梦,最后统一是由底比斯完成的。
大约在赫拉克列奥波里建立第十王朝时,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一王朝。到底比斯的孟图霍特普二世统治时,打败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完成了重新统一埃及的任务。由此,埃及进入中王国时代。
--------------
① 如第四王朝的哈佛拉安的墓铭说,他有835头大有角畜、220头无角大牲畜、760头驴、2235只山羊、974只绵羊。第五王朝的萨布说,他有406头公牛和乳牛、1237头别的公牛、1万多头小牲畜。见萨维里耶娃:《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土地制度》第81页。
① 斯塔特,古埃及土地面积单位,后来也用阿鲁尔代之。1斯塔特=1阿鲁尔=2735平方米。
① 《涅库勒的遗嘱》,中译文见北京师大历史系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第3—4页。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
② 有关麦尔特的资料主要保存在古王国后期的一些国王给神庙的庇护敕令中;此外,在《帕勒摩石碑》、《开罗片断》、以及一些贵族奴隶主的铭文中也曾提到他们。
① 引自巴凯尔:《法老埃及的奴隶制》(AbdEl—MonsenBakir:《SlaveryinPharaonicEgypt》)第14页。
① 见艾德华:《埃及金字塔》(Edwards:《ThePyramidsofEgypt》),1980年版,第284页。
② 见希罗多德:《历史》,Ⅱ,128。
① 摩勒认为,大臣乌尼出身寒微,是个非贵族。见他所著《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中译本,第125页。
② 据曼涅托残篇23,显然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同时为王,而非完全相互承袭;而据残篇24,则为5个国王统治75天。
③ 据曼涅托残篇25;而据残篇26,第八王朝只有5个国王,共统治约100年。
① 见《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Theinstructionfor kingMeri-ka-re》)载普利查德:《古代近东文献》(J.B.Pritchard:《Ancient Near EasternTexts》),第414—418页。 |
|
|
|
|
|
|
|
发表于 16-3-2009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中王国时期在社会经济方面的显著特征是私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这在阶级关系上的反映就是涅杰斯的兴起并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在政治上,这时王权依靠涅杰斯战胜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在对外关系上,埃及开始越出尼罗河谷,去寻找新的土地,进行扩张;在文化上,这时被称为埃及的古典时期: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若干著名的文学作品。
一、对外联系的扩大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对外联系的扩大 中王国时期,埃及国内外贸易都比过去活跃得多。在法雍湖边新兴起来的卡呼恩城,是一个工商业的城市。从该城发掘出大量商业文件,对研究这个时期的商品货币关系,城市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这时,埃及同外部的商业贸易联系也扩大了。在耶路撒冷西北部的盖塞尔,发掘出土了此时埃及产的花岗岩和矿岩雕像、象牙制品和其它制品,该城中还有埃及风格的建筑物,可能是来此经商的埃及商人的建筑。在腓尼基的毕不勒斯城废虚中,也发现了属于中王国时期的器皿、狮身人面像和人像。在《辛努海特的故事》中,讲到埃及同叙利亚之间活跃的商业联系。故事说,这里有埃及商队,在这里可听到讲埃及语的人。
埃及同巴比伦尼亚的商业联系也已建立。1935年在陶德神庙废墟中曾发现四个铜箱子,里面装的尽是具有典型的两河流域风格的产品:印章和护身符。
在卡呼恩发现了来自克里特的卡马瑞斯式陶器的碎片;在克里特也发现了属于这时的埃及的产品。
资料表明了这时埃及同蓬特(今索马里地区)的商业联系的存在:《船舶遇难记》说,一名水手从蓬特装备了一条船,运回了香料、肉桂、檀香木……等物品。第十一王朝时,一个名叫亨努的官吏也说,这时埃及曾装备了一支相当庞大的商业远征船队去蓬特。
阶级关系的变化 同古王国时期相比,中王国时期阶级关系有两点明显的变化。
一是统治阶级成份的变化。虽然中王国时期以地方贵族为代表的贵族奴隶主仍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个阶层,他们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成为对抗王权的重要力量,但作为中王国时期特征的是涅杰斯的兴起并走上政治舞台。涅杰斯(Nds)原意为“小人”。①他们原是下层自由民,是非贵族门第的人,与贵族和大人物相对立的人。在第一中间期里,他们成为一个小私有者阶层,是当时各诺姆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喜乌特的诺马尔赫梯弗比所说:“我不反对涅杰斯。”在中王国时期,涅杰斯中的一些人占有了土地和奴隶,②还有的人担任了高级官吏,③或成为高级祭司。④但涅杰斯这个阶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也随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分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而分化。早在第一中间期就出现了“强有力的涅杰斯”,正是他们在中王国时成了土地占有者和奴隶的主人,成了大官,成了王权同地方贵族势力进行斗争的重要支柱。但另一部分涅杰斯却成了贫穷的涅杰斯,他们不能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可能丧失了财产。赫尔摩波里的一个诺马尔赫说,在他当政时,任何涅杰斯都不曾从自己的土地上被赶走。言外之意是有的涅杰斯可能曾从土地上被赶走过。“强有力的涅杰斯”在第二中间期里成为人民起义打击的对象。
二是奴隶人数的增加。在军官虎舍贝克的铭文中说,国王两次赏赐给他奴隶。第一次是60个;第二次是100个。在布鲁克林纸草35.1446号背面的铭文中记载说,一个奴隶主拥有95个奴隶,他们从事着奴隶主家中的各种劳动:家仆、厨师、教师、酿酒工、皮鞋工、纺织工、仓库看门人、理发师、讲故事的人、花匠……等。据虎舍贝克的铭文,奴隶的主要来源之一仍是战俘。另外,可能还有债务奴隶。以及罪犯被罚为奴隶的。上述布鲁克林纸草的正面记载了若干逃犯的家属被罚为奴隶者。
二、中王国时期的内政与外交
王权同地方贵族的斗争古王国末期,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的政治经济实力大增,君主专制就是被他们弄垮的。在第一中间期里,地方贵族势力更加膨胀,他们靠鲸吞原有国家和王室的地产而自肥,建立起自己的军队,实行自己的纪年,职务也自行世袭,为扩大地盘而与邻邦争战不已。他们大谈自己对本诺姆人民的恩惠,形若小国国君。
底比斯重新统一埃及之初,除撤换了原喜乌特诺姆的诺马尔赫外,对原属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的其他诺马尔赫及支持底比斯的南方各诺马尔赫均未触动。因此,在中王国初年(第十一王朝时期),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成为加强王权的重大障碍。
第十二王朝时,开始对地方贵族势力进行斗争。从阿美涅姆赫特一世时起,便划定各诺姆的边界,阻止各诺姆间为扩大地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他严令各诺马尔赫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尼罗河水的分配、保证国家要求的各项供应、保证船队和军队的征集。他派克赫努姆荷特普一世担任羚羊诺姆(上埃及第16诺姆)的诺马尔赫,划定了该诺姆与其相邻诺姆(兔诺姆和豺诺姆)的边界。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以后诸王继续同地方势力进行斗争,封疆划土,整顿秩序,整理赋税,从而使地方贵族的势力受到打击,国内统治秩序得到恢复,地方贵族再也不敢截留国家和王室的收入,从而使国家和王室的收入得到保证。辛努塞尔特一世时,羚羊诺姆的诺马尔赫阿美尼的铭文反映了这种情况。铭文讲到他将自己诺姆中的王室收入(包括牲畜)上交王室,并将本诺姆应交之赋税上交,应征之劳役也都征发。
支持王权同地方贵族势力进行斗争的除涅杰斯阶层外,还有宫廷显贵。阿美涅姆赫特三世的国库长官舍赫特庇布勒的铭文说:“他(指国王)把食物给追随他的人吃,他供养他的跟班随从,吃就吃的是国王,想多吃就靠国王动嘴。”
许多诺姆的诺马尔赫已不是经过世袭而得到职位,而是由国王任命的。喜乌特的诺马尔赫赫普泽菲大概就是国王任命的,因为他与以前的喜乌特的诺马尔赫不是一个家族。
从第十二王朝伊始,埃及便开始了对外征服。阿美涅姆赫特一世时就对努比亚进行战争,他的铭文说:“我捉住了瓦瓦特的人,我俘虏了马佐伊的人。”他的一个军官涅苏蒙图的铭文说到同北方的游牧部落贝督英人和其他亚细亚人作战。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的继承者辛努塞尔特一世曾多次向南方用兵,最远到达瓦迪一哈尔发(第二瀑布附近)。他的一个浮雕的解释性铭文说,他至少夺取了十座城市。
中王国时期最大的征服者是辛努塞特尔三世,他曾四次(在他统治的第8、12、16和19年)用兵努比亚,是中王国时期埃及南方边界的最后确定者。他在第二瀑布地方修有要塞,其遗址至今犹存。为征服此地,他曾修理运河。从虎舍贝克的铭文可知,他还曾远征过西亚。
中王国时期对外战争的目的除掠夺土地、人口及其它财富以外,一个重要目的是掠夺西奈的铜矿和努比亚的金矿,这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①
社会矛盾尽管中王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发展。但其成果基本上都为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所得。《杜阿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柏比的教训》及其它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广大劳动者处境的艰难。《教训》中描述了雕刻匠、金工、磨制宝石的匠人、种园子的人、佃农、纺织工、制箭的人、信差、制作木乃伊的人、鞋匠、洗衣匠、扑鸟人、捕渔人……等等的处境。他们或劳动条件艰苦,或生命得不到保障、或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或受到残酷的虐待。因此,赫琪要他的儿子柏比去京城读书,以便将来跳出劳动者的圈子而成为一个书吏,既不受风雨之苦,又可得到温饱:“假如你会书写,那你的景况就会比我讲给你的那些职业要好……”,当一个书吏,在成年时“他就达到地方官的位置”,可以因当书吏而得到“王家俸禄”。这时的资料也讲到西奈的铜矿工人在烈日炎炎下开矿、运矿,环境十分恶劣,还有工头的棍棒等。
在新兴的卡呼恩城,其西部是贫民区,房屋矮小拥挤;而东部的富人居住区,房屋面积超过贫民区50倍,有的富人有70间房和走廓。在富人区和贫民区之间有一道坚固的围墙隔开,形象地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尖锐分化与对立。
在统治阶级内部,除王权同地方贵族的矛盾斗争外,在王室内部,矛盾也很尖锐。虽然第十二王朝首都不在底比斯,而在三角洲和河谷交界地(靠近卡呼恩)的一座要塞堡垒(名叫“伊堡伊”),但还是有一位国王在自己寝宫中遭到袭击而死。
第十二王朝时实行了共治制度,目的显然在于当国王发生不测时,能保证统治不会中断。《辛努海特的故事》讲到阿美涅姆赫特国王死时,他正随王子辛努塞尔特一世远征叙利亚,当听见消息后,怕国内政局动荡受到牵连,便从军中逃跑了。这表明统治阶级内部、王室内部倾轧之激烈与经常。
因此,中王国兴盛的时间不长,在第十二王朝后,统一又遭破坏,统一的王权也不复存在。第十三王朝偏安于南方底比斯一隅。于是开始了第二中间期。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