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051|回复: 13

被时间遗忘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7-2008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平柏密斯瀑布區
發現二戰英軍戰壕
(太平20/07/08日訊)瀑布嬉水區的叢林,發現二戰時期英軍戰壕遺跡。 該片戰壕,由一批馬來前士兵在叢林區搭建營地時發現,該叢林坐落在太平湖及拉律山附近的柏密斯瀑布區,而戰壕則處于距離瀑布吊橋約百米遠叢林內。 戰壕范圍頗廣,除了發現一座山丘隧道外,更留下依稀可見的由巨石重重疊起的戰溝。 根據年份,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留下的戰壕,估計已?過半世紀之久。 該瀑布周日游客多,但鮮少會留意到該處叢林后,原來別有洞天。 本報記者昨午在太平市議員西門等人的穿針引線下,獲得有關前兵士拉仄引路,到現場一看。 據拉仄透露,該座戰壕,由其友人于2年前,在該處扎營時發現,不過,當時并未對外公布。 他說,不久前,他同樣到處叢林扎營,結果發現新大陸,認為這片歷史瑰寶應該公諸于世,因此引領記者採訪。
青苔枯葉覆蓋
拉仄:不易發現
拉仄受詢時說,該戰壕不易發現,因戰壕的遺跡,除了該座隧道外,石塊堆砌成的戰溝幾乎全都生青苔及被枯葉厚厚覆蓋,難于辨識。 他說,該座似洞穴的隧道,相信是當年英軍收藏兵器用途,洞口直徑高約6呎,而隧道僅有10余呎長的盡頭處,看似被倒塌泥土封諸起來。 他指出,至于隧道后部范圍,則是一片石塊堆砌成的戰溝,相信是英軍駐札作戰時用于庇護身體。 拉仄說,友人也在該戰壕處,尋獲當年絞樹膠的機器,將于較后公開展示。 無論如何,他歡迎對考古有研究人士到來研究。

太平柏密斯泳浴池旁发现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遗下的战壕与隧道。

这座日战时代的战壕及隧道,是由一名退休军人莫哈末拉兹尔在两年前意外发现。

他发现二战遗迹后,花费长时间观察,同时寻访多位了解有关战壕资料者,进行讨论与研究后,才断定这座位于太平山麓峇都德柯河旁的丛林中,柏密斯泳浴池的深坑及隧道是二战时期遗迹。

他昨日下午带领民主行动党市议员西冂与传媒参观这座二战遗迹。

莫哈末拉兹尔说,相信这是在1942年,日军入侵我国后,英军为了抵抗日军而建设的战壕。

他指出,战壕依山靠水,属战略地点,能攻利守。战壕处也备有平台,可以远程攻击位于太平市的日军。

部分被封盖

“根据观察,这座隧道长达数公里,可以通到福建义山,但因时日已久,仅剩约10尺长,其余部分相信已被封盖。”

莫哈末阿兹尔目前已向当局租用泳浴池旁一片林地作为营地,以便带领有兴趣者进入森林参观战壕及隧道。

他说,如果当局加以保留及开发,这个二战遗迹将成为太平的新旅游景点。

针对太平发现二战战壕与隧道,西冂说,市议会将探讨加以发展的可能性,以推动太平旅游业。


[ 本帖最后由 周恩来 于 23-7-2008 03: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7-2008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寶二戰戰壕列景點 ?‧蔡貴隆:先保存再談發展
(霹靂‧金寶)太平二戰戰壕曝光,當地市議會將探討發展戰壕的可能性,以促進旅遊業。
金寶綠脈二戰戰壕自從在1941年12月挖掘、布置與交戰迄今,已達67年歷史。
建議石碑旁辟公園
金寶軍事歷史學家蔡貴隆受詢時向《大霹靂》說,太平發現戰壕隧道,而金寶多年的努力發展當地戰壕,一直仍在爭取中。
他說,來自印度、巴吉斯坦、英國以及尼泊爾數國有關在金寶戰壕旁建立紀念石碑,是一個好的開端。
他曾建議在石碑旁,尤其靠近山溪一帶辟為公園,內設檔口售賣紀念品、飲食,以提升金寶戰壕賣點。
11月會商發展可行性
他披露,有關當局將訂本年11月份召開會議,研究上述發展的可行性。
蔡貴隆認為目前重要的是保存,才能談發展,以及未來旅遊業。
他披露,世界各國都十分關心金寶綠脈戰壕,希望能獲得永久保存下去,因為一旦破壞,也就永久消失。
沈文彪:戰壕可啟示和平
熱愛歷史古蹟文化者沈文彪指出,金寶綠脈二戰戰壕記載著一段金寶人民可歌可泣的歷史,應繼續保存與發展下去。
他希望綠脈戰壕可啟示和平重要性,以及成為金寶古蹟保護之一。
霹州博物館館長諾哈妮莎(左一)與蔡貴隆(左二)等人巡視金寶綠脈戰壕。

這座石橋下的石墩地基,曾遭英軍炸毀後重建起,以阻日軍挺進。

沈文彪:古蹟保護。


[ 本帖最后由 周恩来 于 22-7-2008 04:3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7-2008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僑機工文史研究者抵馬‧返華抗戰者受促提供史料

(霹靂‧怡保)文史工作者劉道南吁請1939年回中國參與抗戰的熱血青年“南僑機工”健在者或其家屬,及時提供史料給本週五(25日)抵怡的5名來自雲南省的南僑機工文史研究者。
劉氏披露,由中國電視台《百家論壇》主講人陳毅明教授率領的訪團,於7月23日(週三)至30日來馬尋訪仍健在之南僑機工(估計在80多歲上下)或其家屬,並搜集有關史料。
他表示,訪團將先後到吉隆坡、馬六甲、檳城、太平、怡保等地;訪團特別提到3個太平人:劉桂華、王亞龍(原名達拉星,印度人)、馬亞森(馬來人),他們是當年的南僑機工,戰爭結束後安全回馬,希望這3名勇士或其後人可以聯繫上。
他指出,日本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全面進攻中國,中國遂掀起8年抗戰。在海外的青年熱血沸騰,要參與抗戰報國。


他補充道,1939年2月7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籌賑總會接通知,要招募華僑羅里司機和修車工友,回國參加大後方的運輸工作。
他說,不足一年,總共10批機工約3200名回國。隨著滇越公路被攔截,第四批即改走長達三千多公里的滇緬。此公路盤旋在高山深谷,地勢險惡、崖壁陡峭,馬路像蛇一般的穿過橫斷山脈和水流湍急的江河,以及荒無人煙的巒瘴山地。為此,不少南洋兒女把生命獻給祖國。
他表示,在1946年,倖存的機工返國,只剩219名,加上眷屬202人,共412人。60多年過去了,倖存者若仍健在,已是年逾古稀了。無論如何,這批文史研究者仍希望能尋找並搜集到一些有關史料,以豐富史實。
如有知情者或其家屬,請聯絡劉氏(012-521 7412)、謝東成(012-652 3691)、陳嘉福(017-336 6710)。


南僑機工駕羅里運載軍需藥品奔馳在地勢險峻難行的滇緬公路;圖為該路聞名的二十一拐處。


[ 本帖最后由 周恩来 于 25-7-2008 07: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8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橋機工史料搜集
金寶機工出發合照
搜尋資料有新收穫
(怡保10/08/08)南橋機工史料搜集工作,又有新的發現和收穫! 文史工作者劉道南披露,金寶地區一批回國抗日救亡的南橋機工,在1939年3月20日出發前夕拍攝的合照,為搜尋資料提供線索。 他吁請照片中機工的后人聯絡以補充更多史料。 劉道南說,這張由已故機工金樹之子鍾良華提供的發黃舊照,極為珍貴,這是到目前為止搜集到最有價值的照片。 他說,照片文字志明“霹靂金寶籌賑分會常務委員歡送機工團隊回國服務留影.廿八、三、廿日”。顯然,這是民國28年(即1939年)3月20日拍攝的。 他指出,從照片中47人的站位與穿著上來看,前排21人應該是整裝待發的南橋機工,而后排26人,該是籌賑會金寶分會之委員。出發機工的衣裝筆挺,而上衣左襟都別上徽章。 劉道南指出,據良華透露,前排最左第一人為其父金樹,別號“金牙仔”,而雙溪古月蔡明苟見照片后,也說,前排左9之人似像其父蔡羅。 “相信這批機工是當時金寶、打巴、美羅、務邊及督亞冷地區的汽車司機(特別是羅厘和巴士司機)與修車工友。” 他吁請金寶等上述地方居民,若發現祖父或父親當年是汽車司機而又回過中國者,可聯絡他以考証,電話︰012-5217412。 他也希望金寶機器工會能給予協助,查詢老會員、老照片,以提供史料,因1946或1947年南僑機工復員后回馬來亞原住地,多少也有人參加機器工會。 出示鍾金樹蔡羅個人照
輔助後人記憶
劉道南特別出示金樹(當時可能住美羅)與蔡羅當年回中國雲南省,參與昆明訓練營的南僑機工制服個人照片,以輔助各機工后人喚起記憶。 他也提供一些名字以讓后人聯想先父或祖父當年的“同志”或“戰友”︰李友邦、余兆棟、梁焯成、陳芝安、梁國才、莫君彤、黃錦均,隴耀、馮子鈞、徐長政及夏啟方等。 他也吁請金寶區老居民,幫助識別有關出發前合照的拍攝地點。它顯然是在一座頗大的建築物前,旁邊似有檳榔樹。此地點之可能性或許是︰金寶華商閣舊建築物(華商閣之可能性較大,它是金寶華社當年的最有代表性團體),金寶古廟、金寶中華學校,或譚公爺廟(因照片背面有個“譚”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08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戰英軍總部附近河溪‧發現大批古代瓷器
(霹靂‧太平 2008-08-29) 隨著位於拉律山麓的二戰英軍總部洞穴,不久前被旅居紐西蘭的宋龍珠及退休軍人莫哈末拉茲爾發現曝光後,他倆也在這軍事總部附近的河溪,發現批不同時代的器皿、陶瓷及碎片。
宋龍珠及莫哈末拉茲爾雖然發現這些陶瓷器,但由於他們不懂得鑒定這些器皿、陶瓷碎片之歷史,因此希望可以獲得相關專家的協助。
他們相信尚有許多物件被埋藏在溪河中,因而也致力展開搜尋工作,以期找出更多物件,逐步將這段埋在山林,當年保安嚴密的軍事基地歷史發掘出來,探尋更多的史記。
破碎不完整

宋龍珠說,這些被搜獲的皿器、陶瓷都不完整,只是一堆有待分類及鑒定年份的盤碟碗杯及缸瓷碎片,當中也不乏大不一的玻璃瓶。
他透露,當中搜尋隊伍也發現一批為數不少的小型玻璃瓶,其中一個瓶口尚附有膠制束袋,很大可能為軍人在受傷時用來止痛的藥物嗎啡。
他說,他們也在溪流中找到一個盛裝墨水的陶瓶,非常精緻罕見。
他歡迎對上述物品有認識的公眾或專家,提供正確的資料,讓他與搜尋同伴可對當年整個山間的英軍的軍事基地構造及歷史完整堆砌。




擁有悠久歷史的墨水陶瓶,非常精緻。(圖:星洲日報)

缺了口的膠杯,相信是軍人點燈照亮的器皿。(圖:星洲日報)

從河溪中找獲大批的中國碗碟碎片。(圖:星洲日報)

相信是裝盛止痛藥嗎啡的瓶子


[ 本帖最后由 周恩来 于 30-8-2008 12:0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08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周几时变得酱有文化的...
不过你不讲我都唔知怡保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8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共第十支队前战士
珊西娅法姬今早病逝
■日期/Oct 20, 2008   

左翼马来妇女运动家、马来亚共产党第十支队战士珊西娅法姬(Shamsiah Fakeh)于今早九时溘然逝世,预计将在今日下午依照回教习俗入土为安。
珊西娅法姬是一位杰出的独立运动马来妇女领袖,她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独立而斗争,足迹踏遍马来半岛乡野和森林。

珊西娅法姬(左图)是左翼组织“觉醒妇女会”(AWAS)的主席,并率领该组织与“马来民族党青年团”(API)携手共进,争取马来亚的独立。她与马来民族党青年团主席阿末波士达曼Ahmad Boestaman)的携手合作,使整个马来领地的青年男女们心中燃起了武装抗英的斗争激情。在1948年,“觉醒妇女会”遭英殖民政府禁止。

在英国殖民者宣布的进入紧急状态之后,珊西娅走进森林加入了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下的第十支队。她与丈夫依布拉欣一起在中国、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履行使命,策划和唤起仍在殖民者压迫下的东南亚人民的民族独立精神。

珊西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马来亚的独立奉献了全部的身心。离开马共之后,珊西娅在中国的一家铁厂工作,继续着她的人生道路,并与中国人民结下深情厚谊。

1989年,马共与马泰两国政府在泰国合艾签署《和平协议》。珊西娅及全家人终于在1994723日回到马来西亚。回到祖国之后,她与儿孙们一起,度过清淡的晚年生活。她从不后悔反抗英殖民者,不后悔走进森林和加入共产党。她欣慰自己的斗争曾经撼动了殖民者的统治。她相信能看清历史的下一代人,将能够找到方向。





珊西娅•法姬是一位杰出的独立运动马来妇女领袖,她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独立而斗争,足迹踏遍马来半岛乡野和森林。作为“觉醒妇女会”(AWAS)的主席,她率领“觉醒妇女会”与“马来民族党青年团”(API)携手共进,挥舞着独立斗争的战旗,慷慨激昂地从英国殖民者手中争求独立。她与马来民族党青年团主席阿默德•布斯达曼的携手合作,让整个马来领地的青年男女们心中燃起了武装抗英的斗争激情。在殖民者的紧急法令下,珊西娅走进森林加入了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下的第十支队。珊西娅的人生道路满是荆棘和坎坷,在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中,她多少次在原始森林中迷路,牺牲亲人,尝尽枪林弹雨,饱受恐惧和艰辛。不管是在原始森林,还是在国际政治舞台,无论身处何方,珊西娅始终战斗不息。她与丈夫依布拉欣一起在中国、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履行使命,策划和唤起仍在殖民者压迫下的东南亚人民的民族独立精神。珊西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马来亚的独立奉献了全部的身心。离开马共之后,珊西娅在中国的一家铁厂工作,继续着她的人生道路,并与中国人民结下深情厚谊。1998年,马共与马泰两国政府在泰国合艾签署和平协议。大势已去,珊西娅及全家人终于在1994723日回到马来西亚。回到祖国之后,她与儿孙们一起,度过清淡的晚年生活。她从不后悔反抗英殖民者,不后悔走进森林和加入共产党。她欣慰自己的斗争曾经撼动了殖民者的统治。她相信能看清历史的下一代人,将能够找到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8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小黑哥 的帖子

跟你学习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1-2008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參與空襲吉森林馬共墜毀‧58年英軍機殘骸重見天日

來自英國的國防最高專員顧問保羅霍華德上校(右)在肇事飛機旁獻上花環致意。陪同保羅在場者包括搜尋團團長依占耶敏少校、大馬皇家警方鑑證組脫氧核糖核酸(DNA)銀行庫主任鄭耀春(譯音)、化驗組主任莫哈末阿都阿茲、湯米多赫迪警曹及研究組主任祖賴曼。(圖:馬新社)
58年前失事的“英國皇家空軍飛機”達科塔KN630號,其殘骸最近被大馬陸軍發現。(圖:馬新社)
一名研究員朱賴曼阿都干尼展示一個在話望生森林中發現的58年前人體牙顎。據瞭解,這具出土的牙顎,其“主人”58年前乘一架英國皇家空軍飛機KN630號,在距離甘榜邊種30公里處不幸失事。(圖:馬新社)
在距離丹州話望生甘榜本聰30公里外的森林中發現的飛機殘骸。(圖:馬新社)

“請救救我們!請救救我們(Mayday)!我們就快要墜落了。”
58年前吉蘭丹州話望生森林地區的上空,英國空軍“道格拉斯C478-DK達科塔C4”號軍機在行將出事墜落的前一刻,機上人員發出了這項國際求救訊號。
這項訊號顯現在1950年8月25日的雷達屏幕上,接著便消失,導致這架空軍的蹤跡從此成謎。在58年後的今天,即今年11月12日失事飛機的殘骸被發現之後,其神秘的一面終被揭曉。
大馬陸軍成立了一個由軍警組成的特別隊伍,正式搜尋這架軍機的足跡,並從肇事地點的殘骸中尋獲骷髏,及數台軍機的重要配件。
“達科塔C4”號軍機,註冊號碼為KN630,當年駐軍在新加坡樟宜,屬於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兵第五十二隊。
根據陸軍檔案資料,“達科塔C4”軍機失事前的飛行員為霍華德羅柏,正在話望生森林區上空一帶執行制定煙標投射(smoke markers)任務,以協助殲滅馬共成員,但任務未成,飛機便失控墜落。
機上1名機師及其餘11人全面宣告罹難,他們包括7名英國空軍、1名馬來亞軍人、2名公眾人士及1名當地原住民嚮導。鑑於地勢險峻,所有罹難者殘骸一一安葬在飛機失事地點附近。
百人參與10天搜尋
從11月2日起展開為期10天的搜尋工作,獲得100人參與,搜尋團團長為莫哈末依占耶敏少校。
啟程赴搜尋地點的路途艱辛,從話望生城市出發至森林砍伐區原本只需5小時的車程, 但遇上雨天使到車程耗費了12小時,而天氣的惡劣也導致該隊伍更花費2小時登山越嶺。
11月8日下起傾盆大雨, 由於水位高漲, 導致此隊伍被逼撤離挖掘和搜尋現場, 至到11月9日, 搜尋工作一度將宣告放棄之際, 在當天下午約3時,一名檔案局人員忽然發現一張殘舊黃色的破衣布料,較後獲得研究人員鑑定為失事飛機內的救生衣塑料,最終使到搜尋和挖掘工作圓滿落幕。
國防衛隊全力配合
這起空難罹難者的1名英籍親屬今年初通過了大馬駐英國的國防部顧問辦公室,提出了有意進行搜尋的申請。接著,丹州本加蘭吉巴營地的第八司令部組成了一支搜尋隊,於今年6月鑑定失事軍機的位置。
基於這項進展,陸軍首長丹斯里莫哈末依斯邁表示,大馬國防衛隊願全力配合英國政府,以把所有罹難者的殘骸遷出肇事現場。
陸軍博物館單位過後在獲得其他部門及專家的協助下,已致力於搜尋及鑑定是否還存在罹難者的骷髏,包括警方、英政府代表、國家醫藥鑑證學院、理大考古研究中心、理大醫院、原住民事務局、國家遺產局、森林局及大馬人歷史組織,以組成一支稱為“時光線之旅”的特別行動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8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追讨英军屠杀工委鲜花祭死者
英专员署请愿镇暴队严阵以待

追讨英军屠杀罪行工委会今早向英国最高专员署,呈交逾500份社团签名盖章的“支持追讨英军60年前屠杀平民冤案”请愿书,并以鲜花祭告60年前被英军屠杀的乌鲁音村民。

工委会是於今早10点在马华大厦门口集合,这项活动吸引了大约百人出席,浩浩荡荡的以5人一组的方式下,步行到英国最高专员署门口。出席者包括马华中委陈财和、公共服务及投诉部主任张天赐、人民公正党宣传主任蔡添强、华总代表刘志文和义务律师团召集人郭义民等。

数十名的镇暴部队成员早在英国最高专员署门口防守,并有多名警员一旁静观,导致交通繁忙的安邦路陷入大塞车。不过,整场活动在警方没有插手之下,顺利完成。

24死者今日60周年纪念

在1948年12月12日在峇冬加里屠杀的24名乌鲁音村民,今天正达60周年纪念。追讨英军屠杀罪行工委会今日特别向英国最高专员署跟进,该工委会於今年3月25日所提呈的请愿书下文。

出席者手持鲜花聚集在英国最高专员署门口,为死者默哀一分钟并行三鞠躬礼。过后该工委会代表递交500份社团签名盖章的请愿书给英国最高专员署的代表。

促英女王设独立听证会

郭义民表示,60年前的12月12日,一群在峇冬加里园丘工作的村民突然遭到英军包围囚禁,过后集体被屠杀。事发后这些手无寸铁被屠杀的村民还被诬告为“恶匪”。

他指出,有关方面不能永远掩盖历史真相,工委会已经掌握真凭实据,包括案发现场目击证人与英军的口供,但是英国政府却保持缄默,拖延与消极应对。

他表示,请愿书要求英国政府公开道歉、赔偿并为死者设立纪念塔,否则英女王应该谕令成立一个独立听证会彻查此事。

工委会执行顾问陈凯希则表示,无论这项活动成功或失败,都能够警惕历史的教训,反对暴力与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08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廳設委會研究隧道 古拉:若屬實發展成景點
描述:老市民說,怡保市禮堂的外側,有一條通往怡保高庭的地下隧道。
                      图片:
                        
                                                描述:古拉(右起)、西華、李建超和目擊者祖金到市禮堂外側去瞭解情況,而市政廳也在此處挖開磚頭,以探個究竟。
                        图片:

                     
                                                描述:據說怡保市禮堂有一條隧道可以通往怡保高庭。
                        图片:
                       
                                                描述:市政廳成立委員會來探討這個新發現,同時也在可疑的地點挖開來探個究竟。
                        图片:
                     
                                                描述:市禮堂後台有一個進口,當局還無法確定這是不是一條隧道。
                        图片:
                     
                                                描述:祖金:我曾看見警方帶嫌犯走進這個隧道。
                        图片:
                       
                        傳出怡保市政廳禮堂地底隧道的入口曝光後,怡保市政廳已成立了一個隧道委員會來進行研究。

據說這條地底隧道可從市禮堂通到相隔一條馬路的怡保高等高等。市禮堂的前身曾當霹靂總警長的辦事處。

怡保西區國會議員兼怡保市議員古拉週五(12月12日)和怡保市政廳建築與工程高級工程師凱魯及市議員李建超等人,週五到市禮堂瞭解情況,並找來兩名當年曾目睹隧道的人士現身說法。

古拉等先到市禮堂後台去觀察一個傳說中的隧道進口,然後到禮堂旁邊和禮堂前面瞭解情況。

兩目擊者:1946和1960年期間已存在

根據當年的兩名目擊人士說,他們分別於1946年和1960年期間知道這隧道,其中一人看見警方帶嫌犯走過隧道到市禮堂相隔一條馬路的高等法庭;另一人曾經在隧道裡行走過,並發現了它呈T字型。

市政廳已成立了委員會來進一步探討隧道的真實性;而委員會成員包括了文冬區州議員西華和市議員李建超。

如果真的存在隧道,希望可以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以推動旅遊業。

文化遺產局將派員調查

凱魯表示,目前不能確定是否有隧道,但他已向國家文化遺產局遺產委員會的拿督西蒂祖萊娜教授反映此事;而該委員會將派人來瞭解情況,如果發現隧道真的存在,將會派員來挖掘此隧道。

隧道目擊者一
祖金:隧道可容納2人並行


現年87歲的祖金是前馬電訊電箱技工,他曾於1946年,到市禮堂的前身,即霹靂總警長辦公室進行維修,在禮堂後面發現一個隧道進口。

他說,他曾看見警方帶領犯人走進隧道,聽說是帶到旁邊的高等法庭建築物,而這隧道可以容納兩個人一起行走。他本身只走到隧道入口而已,沒有進入隧道去看。

隧道目擊者二
阿魯姆甘:隧道呈T字型


現年73歲的阿魯姆甘曾任職市政廳司機,他於1959年加入市政廳,大約在1960年發現這地下隧道。

他說,他曾經走過這個隧道,知道隧道有兩條路,一條從進口直通後台,一條是中間通過旁邊的高庭建築物,隧道呈T字型。

他指出,隧道的寬度可以容納3個人行走,而隧道裡一路上有小燈照明。

阿魯姆甘曾任職市政廳司機,他於1960年曾到隧道走一回,發現隧道沿途有小燈照明。


你知道嗎? 怡市禮堂地底疑發現隧道

怡保市長羅西迪早前表示,怡保市禮堂地底下疑發現屬英殖民時代遺留下來一條地下隧道,市政廳將成立一個委員會以探討這個新發現。

目前工程師只能證實市禮堂的後台處有一個進口,不過裡面一片黑暗,無法確定這是不是一條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9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埋葬38殉難者‧冷甲又發現日治亂葬崗

霹靂‧怡保)沉冤65年的冷甲郊區水閘路大彎處榴槤芭,38名手無寸鐵平民被日本兵用機關鎗掃殺的慘案,終於重現歷史記錄,為日後立碑紀念提供史實。
霹州文史工作者劉道南披露,在這三幾年搜集抗日暴行遺跡和遺址的努力中,在全州30餘處外,最近又發現一個新的暴行遺址。這就是發生於1944年8月27日早上,日軍大屠殺水閘居民的暴行。
劉氏指出,早前在當年慘案其中一名死難者蔡美富的兒子蔡子並帶領下,聯同冷甲大伯公亭義山管理委員會顧問王金麟,主席張獻中。秘書梁貴方、羅富生與張玉潮等人到水閘路大彎橋頭巴拉灣河旁的路邊棕園,視察當年的慘案地點。
蔡子並:父親、堂叔成日軍鎗下魂
蔡子並(74歲)說,日本佔領時期,冷甲鎮和散居附近郊外的民家,在鬼子的淫威下戰戰兢兢惶恐過活。居民大部份從事農耕,種蔬菜、煙葉及水果等維持生計。當時他家在河對面不遠的地方。在轉彎處河邊後面,是榴槤芭(人們叫“榴槤頭”)。
他說,1944年他9歲,當天即農曆7月初九清晨6時左右,大隊日軍開到肅清。當時父親蔡美富(當年47歲)正起身解手。鬼子逐家拉夫。他父親和住在不遠(現電子廠處)的堂叔蔡傳咳(32歲),都被趕過路到河對面的榴槤芭。
他回憶說,那時婦女和小孩都被令留在屋裡,不允許出去。後來所知,被拉去的男人共41人。他們被繩子一個綁著一個成一排排站著,以防逃跑。
肅清直到中午12時左右,就聽到機關鎗“啪帕啪啪……”的掃射聲,呼喊聲鬼哭神號,頓時屍體疊壓橫陳,殷紅鮮血染遍了榴槤芭的土地。尚未斷氣者,鬼子還以短鎗補上一鎗。死難者死不瞑目,張嘴瞪眼,含恨死去。
3人亂鎗中檢回一命
蔡氏表示,鬼子施暴後帶著猙獰的狂笑揚長而去。大地愁雲慘霧,天昏地暗。被嚇昏了的家屬在家也哭成一團。日軍亂鎗掃射下,竟有人在彈雨空隙中撿回一命。3個死裡逃生的漢子,在屍體堆裡染滿紅血裝死,避過鬼子發現的目光。
他指出,3名大難不死的農民是:韋秀(韋相亮之父)、趙成、羅土(後來回去中國)。據說他們三人是在鬼子離開後一段時間,才推開壓在身上的屍體,爬起來走到河邊跳下水逃生。
他回憶說,當天下午4時多,他母親和家屬才敢去認屍。見親人被殘酷殺害,眾家人頓時呼天搶地,嚎啕大哭。疊壓成堆的屍體被一具具抬開,點算結果共有38具。
當時,他父親和堂叔被移到一邊,分別埋葬在兩個洞穴裡,並立起木碑識別。至於其他的屍體,有者也不知何方人士。於是村眾就挖一個大坑洞,把其餘的36具屍體埋葬一起。
蔡子並說,這宗慘案經過了幾年都無法伸冤。鬼子走了,國家獨立了,死去的亡魂都沒法安息。後來,當開闢馬路、建築橋樑、挖溝時挖出不少骨骸,也無法事超度。他每年到榴槤頭來祭拜亡父與堂叔時,就不禁感慨萬千。
劉道南:冷水河村有忠魂紀念碑
劉道南披露,離水閘十多公里的冷水河村,有一“忠魂紀念碑”,埋葬了12名不知姓名的死難者。那是1944年2月16日早上,據說日軍用卡車從水閘路酸柑園載來10男2女,關進茅屋裡放火燒死。這與如今發現的慘案相距幾個月,而地點也相距不遠。劉道南表示,這個慘案應該記錄下來。而希望當地民眾能共商,是否能在此建一紀念碑,做點法事,以公祭日本暴行的殉難先輩,並給年輕一代認識歷史真相的教育。
劉氏也呼吁對此慘案知曉更多情況者,或其中死難者的後人,能補充更多詳情,俾整理出較完整的史實。其聯絡電話:012-5217412。


蔡子並站著的這塊地方,就是埋葬了36名含冤而死的日軍暴行殉難者的亂葬崗。

一行人所站之處是蔡子並(右一)父親蔡美富和堂叔蔡傳咳墓碑之地;左起:劉道南、王金麟、張玉潮、張獻中及梁貴方。

巴拉灣河橋頭油棕園(亂葬崗)邊,當年築路開溝時,還挖出不少死難者的骨骸。






[ 本帖最后由 周恩来 于 4-3-2009 03: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9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反戰教授攜學生‧抵霹視察殉難公塚
(霹靂‧怡保)揭露日軍侵馬暴行的反戰教授高嵨伸欣攜學生松田浩史,抵霹靂視察殉難公塚與抗日烈士墓碑,並繪畫遺跡地點和交通路線圖。
他和學生與日語通譯員楊佐智,是在霹州文史工作者劉道南帶領下,到宋溪、美羅、地摩、金寶、雙溪古月、怡保、和豐、甲板和華都牙也等地遺跡視察。
他們曾於2月15日到新加坡出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主辦的“悼念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第42屆祭禮”。
在宋溪華人義塚,他們視察了葉基、國南、吳偉三烈士墓。
祭拜葬18死難者孤墳
抵達美羅,在劉道奮安排下,分別乘四驅車到吉冷仔,然後改乘由龔亞才、戴順炎、林貴榮及孫玉明等農民的電單車,在顛簸難走的山徑上進入葉麻坑,祭拜刻有18個死難者名字的“孤墳”。
回程時,在吉冷仔視察據說埋葬了幾到百名殉難民眾的“抗日烈士之墓”。
一行人於傍晚時分沿沙路到達雙溪古月舊華人義山。此處立有一墓,石碑上刻有“抗日烈士亞隆、亞點、亞巖列位之墓”。這是發生於1945年日軍投降前夕,在也南村前馬路和日軍駁火戰鬥中犧牲的3位抗日軍烈士。
8月展開半島戰爭追悼之旅
高嵨教授等先後到沙叻北、怡保地區、甲板和華都牙也等地視察。
他說,8月15日是日本軍國主義無條件投降的64週年紀念日。他會組織一團二三十人的“2009馬來半島戰爭追悼與體驗之旅”,到來公祭殉難亡靈,希望霹靂居民支持,共同響應維護世界和平。


高嵨(右2)、松田浩史(右3);劉道南(左)在美羅農民載送下,進深山老林到葉麻坑的18死難者“孤墳”祭拜

[ 本帖最后由 周恩来 于 4-3-2009 03: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09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42年沙叻北小鎮大屠殺‧唯一生存者控訴日軍暴行

1942年日軍闖入和豐沙叻北小鎮大屠殺,在肅清檢舉行動中唯一生存者李金水,向來訪的日本大學碩士生控訴鬼子的殘酷暴行。
控告日本教育部教科書篡改侵馬暴行的高嵨伸欣教授的學生松田浩史,在沙叻北元老王家昆安排下與文史工作者劉道南及朱宗賢,社會工作者黃詩情,一同到高齡的李金水府上訪問。
李金水:僥倖逃出生天
李金水(89歲)目前住在鎮上興華學校舊校舍隔壁。他於1942年3月26日鬼子大肅清行動中,僥倖沒被點中而逃出生天的居民之一。過後他逃到馬來甘榜居住至日軍投降,才回到沙叻北。
經過67年後他還健在,至今僅存的當年檢舉行動逃生的見證者。
李氏說,那年他21歲,未婚,住在膠園(現福建義塚附近),靠割膠為生。
3月26日清晨6點多,大隊日軍闖入小鎮,命令全鎮兩三百個成年男人到學校對面的籃球場集合,站著等候檢舉。被令集中者,包括興華學校校長殷春初,教務主任朱績夫和老師黃火生。
他表示,鬼子命令男子脫掉上衣和短褲,只穿內褲一排排蹲在球場上。從早上曬太陽到下午四五點。鬼子包圍著球場,有者持鎗監視,有者配長劍來回踱步。五六個兵負責檢查他們的身體。
據說,鬼子是檢查他們身體有沒有刺青圖紋,特別是在拇指和食指間虎口處。鬼子認為,有刺青者就是私會黨徒,而私會黨徒是抗日的。
李金水說,當鬼子來到他身邊檢查他旁邊的男人時,突然把那男子帶走。他心跳得很快,心想這次沒命了。
他說,到了檢查他時,他手拿著的衣服,剛好衣角遮到之前曾擦爛過,已不明顯的黑色五花點刺青,鬼子沒注意到。
逃入山芭避難
他逃過了鬼門關,但並沒有被釋放,而是又被拉進學校。過後,又一個一個排隊出來問話。他不敢先出,待到最後剩下二三人時才走出去。很幸運地,他順利過關。到了晚上八九點終於被釋放回家。他馬上逃入山芭避難。
肅清結果,共有15人被扣押,包括3名教師校長,他們被關在學校。第二天校長就被押去太平憲兵部折磨。剩下14人在第3天凌晨被押出村子,過馬路到不遠的沙叻北火車站附近,三和礦場與和合興礦場旁(現今高壓電塔邊)。
瘋狂殺14人一逃脫
鬼子用日本刺刀瘋狂刺殺了14人。淒慘的號叫聲響徹雲霄,連村子也聽到。
怎料到在刺殺過程中,有一人可能綁不緊,掙脫繩索突然拔腿飛跑,衝到礦湖邊縱身一跳,在黑夜的掩護下逃出生天。他就是40歲左右會游泳的教務主任朱績夫。
13屍體就地埋葬
王家昆補充說,13具屍體第二天就由印度人就地埋葬。直到大戰結束後,親人們才到亂葬崗撿拾屍骨。由於無法區分,就全合葬在現今墓址。被折磨至死的校長屍骨不知何去向,村民也將他的名字刻在碑上。他親戚王卡也是殉難者之一。
李金水表示,他全家搬到馬來甘榜住了3年多,到和平後才搬回沙叻北。回憶往事,對死裡逃生那一幕,至今仍心有餘悸。


1942年3月26日沙叻北慘案大肅清的死難者,當年被扣押的興華學校

死裡逃生的李金水(坐者)和訪者合照。左起:劉道南,王家昆,松田浩史,朱宗賢

沙叻北慘案的“殉難華僑列君之墓”新墓。



[ 本帖最后由 周恩来 于 15-3-2009 08:5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2025 01:40 PM , Processed in 0.13493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