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28|回复: 23
|
明朝虎师:中国史上战斗力保持最久的军队
[复制链接]
|
|
明朝虎师:中国史上战斗力保持最久的军队
中国历史10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秦朝,隋朝威风一时,才那么几年就被打兔子一样干掉了。汉朝军事,唐朝军事被大家所乐道,其实也都百年而衰。蒙元也就疯了几十年,清廷同样到了康熙以后就基本上谁也打不过了。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的最久近300年。
1352年洪武起兵,明军初建,采石矶一战成名。鄱阳湖大破汉王60万水陆大军,平定枭雄张士城。1367年明军北伐蒙元,仅仅10个月就收复北京,从齐化门入城,俘虏监国贴木而不花,太蔚左丞相庆童,右丞相张康伯,中丞相满川,以及宣让,镇南,威顺等王子。缴获玉印,成宗玉玺。明军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将中国拯救出来,推翻了蒙元把人分4等的残暴殖民统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蒙古统治者推翻的国家。
12月明军收复太原,元将扩廓帖木儿不敢抵抗带领18人逃亡北方,其余40000骑兵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
洪武2年6月明军1万骑兵,8万步兵追击蒙元末代皇帝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10000人。3000马匹,5000牛羊。蒙元末帝早已奔逃到北方几百里外了。
洪武3年4月,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保保,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官员贵族1865人,官兵84500人,马匹15280,其他骡子,牛,羊无数。王保保仅几人逃脱。取得了世界上到那时为止与蒙元军队作战最辉煌的陆战大捷。
洪武20年,明军越过长城,2月明军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6月乘胜追击,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蒙元皇帝的次子地保奴,妃子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子,公主等59人,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官员2994人,军士百姓77037人。宝玺,旗牌149个。金印1个。马匹47000,骆驼4804,牛羊102552,车3000。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成鞑靼,瓦刺,兀良哈等3大部。
到了伟大的千古第一帝永乐皇帝的时候,草原上的鞑靼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对内地和平的威胁。时代和个人的魅力与魄力使永乐皇帝成为了,第一个亲自率领大军深入漠北讨伐胡人的汉族皇帝。他曾经亲自带领2万骑兵带着20天的干粮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冒险突袭位于现在俄国境内鄂嫩河边的 鞑靼大寨。随后又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5万蒙古铁骑彻底击败鞑靼在漠北的势力,鞑靼大汗向明军称臣纳贡,表示屈服,永乐皇帝接受了贡品,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沙漠。
在远东,东北,大明的军队建立了努尔干都司控制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广大地区,建立了130个卫所,当地部落全部向大明臣服。
在新疆大明在哈密建立了管理机构,驻扎了军队,行使对新疆的主权。
而最为惊世骇俗,名秉青史的还是郑和7下西洋,第一次把中华国威远布四方十万里。莫敢不服。锡兰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冒犯大明使臣,侵凌四周弱小。公然叫嚣,哪个时候的大明和现在的美国一样,那吃这套,咱们可是警察,立马巨船带这水师就向这个相距万里的国家,发起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行动。国王亚烈苦奈儿集结了50000军队企图顽抗,大明军队只500个骑兵,1500个步兵就干掉了他的50000大军,活捉了国王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妻子,儿女,大臣们。并且把他带回大明王朝的首都接受中国法准的审判。
打遍了北方,西边,东北,无敌手之后,现在要说说南方了。明军那更是连战连捷。永乐4年,明军进入越南,越南依靠复杂的山地,建立防御要塞,挖掘壕沟,还在壕沟里面安插竹刺。携带弩,火铳,巨石的越军藏在一边。城栅相连达900里不断,尽发军队和所有男子200万参加防御。这可是中国军队史上面对的最复杂,纵深最长,参加防御人数最多的战役了。越南以为是固若金汤了,可这个对于处在鼎盛时期的明军来说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明军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一直冲了下去。双方主力爆发了普赖山会战,明军斩首越军首级达37390颗,其后第一次富良江之战明军歼灭敌军10000人,缴获战船100多只。第二次富良江之战越南战船连绵10多里,在陆地是无数战象配合步兵作战,企图靠大象击败明军。但是那是妄想,明军一下子歼灭了数万越军,杀的富良江被越南军的鲜血所染红,俘虏了越南的吏部尚书范元览,大理寺卿阮飞卿等高级官员,直到最后明军活捉越南黎氏国王,王子。
12年后越南再次爆发战争,明军水师在小黄江大破越南水军。击沉310多只越南战船。永乐19年,明军在农巴林大战中中再次取得大捷击败了越南,老挝联军,先是用火器攻击敌军的大象,接着再攻击人员,斩首10000多人。到了宣德2年,越南8万军队包围了明军的一个屯民点,昌利城。在四周高筑土城,在上面用飞枪射击城里。双方激战9个月。越南终于凭借兵力的绝对优势破城,城里无一个士兵投降,全部战死或者突围。后来明军大军到来平定了越南军队。
西南地区到了万历12年,缅甸出动6万军队侵犯中国边境小城猛淋,明军在著名战将刘挺带领在直入匪穴,活捉敌酋。迅速平息了冲突,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特种兵行动。
明朝300年历史中最大的失败发生在正统年间,就是土木堡之变。但是严格的说和明军战斗力没有什么关系,失败的原因有2个: 一是这只部队的实际指挥官刘振根本就是个军盲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烂。而且这次出动也是他想显摆,摆谱而已。一通的瞎指挥。 二是由于召集的命令太急,才2天部队来不及准备,所以粮食准备严重不足,刚出发就发生了饥荒,一天才开一顿饭。时间太匆忙实际集结的部队也只有20多万,不过就是北京的京军和周围上班的班军。哪个50万不过是号称而已,有很多傻瓜都把这个50万当作实际的出动人数,自己也不算算。
大军到了土木堡发现瓦刺军队早已占据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了。慌忙部署也摆开军阵,准备迎战。瓦刺看明军阵型严密,并没有进攻而是等待时机。时机很快就来了,土木堡明军这里没有水,挖地2丈也没有一滴水。那时正好是炎热的8月,2,3天不吃饭,不喝水,还全副武装的随时准备作战。那人那里受的了?这个时候后面有个挖井队发现了一个水洼,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军。大家纷纷跑过去喝水,队伍逐渐混乱起来,变的无法控制了。瓦刺发现了这个情况,片刻间10万瓦刺骑兵铺天盖地的从四面冲了下来。明军多是步兵,队型又已经乱了,跟本无法阻止骑兵的集团冲锋,很快败下阵来。
但是强手就是强手,只过去了3个月明军就在北京城下打败了企图趁乱占领北京的瓦刺大军。而不是惊慌失色,赶快想着赔多少钱,让多少土地。
明朝中期,发生了倭寇骚乱的严重事件,倭寇都是些什么人呢?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里有记载,江南海警,倭人占30%,中国叛徒占70%。其实他们的大首领也大多是中国人如王直,李光头,许栋,严老山。沈南山。。。。。他们实际上是由中国地方豪强勾结海盗为核心,裹胁沿海贫民。雇佣日本浪人,的集团。而他们又和葡萄牙人,日本走私商人结盟。
那时内地明军应为上百年没有打过仗了,战斗力已经下降。他们按照规定实际上是70到80%,每天种地交纳粮食,20到30%每天疲于繁重的公共工程,修建河堤,大墓,宫殿。也就是班军。他们实际上就是一群有管理的农民和民工。哪个时候只有在边境的明军才是正规军。他们只是国家农奴。
倭寇在万里沿海地区,神出鬼没,游走不定的游击战术,里应外合的配合和相对好的待遇,武器,经验。使这些民工级别的明军拿他们没有办法。很快明朝就训练了一只专门剿灭倭寇的机动部队,还从西南地区调来了适用于东南沿海山区的山地部队。
但是强者的适应能力总是很好的,很快明军就建立起了有效的预警机制,机动灵活的调动部队,出动水师在海上拦截,攻击。1548年的一次水师突袭行动,一举端掉了双屿的倭寇巢穴,斩杀数百名倭寇。4月大明水师在九山大洋海战中一举歼灭了一只倭寇船队,斩杀首领稽天新四郎等2000人。接着在1549年1月的走马溪战斗,斩杀包括葡萄牙海盗在内的倭寇200人。1553年3月大明水师攻破大首领王直在列表的总部,随后又在表头,北交2次海战中击败倭寇。
经过1555年的王径江,陆径坝战役歼灭2500名倭寇,彻底扫平沿海所有倭寇。
历史逐渐明朝建国的第224年,明军开始抗日援朝的战争,在朝明军以少胜多,充分发挥了中国在火炮上的长处,大败日本丰臣秀吉的20万战国精英。并且在战争结素后,在北京紫禁城下公斩日本战犯。威震日本,大振国威。
走到了明朝末年,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我们先不提应为进入了罕见的冰冻时期,给这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的国家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也不提因此造成的连续的干旱,蝗灾,和应为灾害而广泛流行于北方的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给这个国家的实力造成的摧毁性打击。
也放下由于纷乱的党争造成的领导阶层的混乱,税收制度的不能够数目化管理,和第一次全球经济的衰退,给国家在战略领导,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失误。
就只说战斗,其实明朝后来是在三线作战,世界上强大如**德国,拿破仑的法国,罗马。。。。。都不能坚持两线作战,更何况三线作战?
先说说南线作战,这个知道的人并不多。
天启皇帝元年,四川永宁大土司奢崇明,和另外一个大土司之乱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
先是永宁大土司奢崇明叛乱,进攻重庆,成都,全川大震。后来4000明军在女将秦良玉的带领下夺回成都,重庆,但是叛军主力却安然撤退,2年2月水同大土司安邦彦叛乱,两股叛乱军合并一处,包围贵阳,明军主力当时都在往东北调动,兵力极度空虚。短时间里不会有援军到达,贵阳守军只能无限期的监守,盼望奇迹的发生。城里守军加上紧急招募的民兵只有7000人,而城外叛军多达100000多人。是明军的15倍。双方竟然反复争夺达10个月之久,明军没有粮食,就吃用死去的人。最后时刻城里军队,百姓只剩200人。却无一兵投降,其壮烈古今无双,震烁古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6-2008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启3年12月,明军击破安邦彦叛军,斩杀18000人。后明军分兵5路,杀入土司腹地,俘虏元凶伪大梁皇帝奢崇明,和他的宰相菜金贵,妃子,将军等1000多人。土司叛军遭到重创,假意求和,明军急欲北上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但是就在返回途中,叛军就在山涧伏击了明军。
明军震怒立刻回师,在汪家冲,宅吉屯,织金等会战接连大胜。天启5年6月,安邦彦勾结各地土司和越南联合进攻,10倍于当面明军,但是明军忠勇将士以决死之心与叛乱军决战,大破50000叛乱军。其后叛乱军转入利用西南山区的游击战,最终在崇祯2年9月,明军全歼残匪数万人,斩杀安邦彦。平定了西南土司妄图独立的梦想。
中线暴民军:
过去以为他们有多神勇,后来才发现和明军的战绩是败多胜少,而且大败,惨败多,明军还通常是以少胜多。要不是明军一再应为北方告急,急需调动部队过去,姑息宽恕他们。他们就是实力再大100%,也不是明军的对手。
1627年突然发生的大破坏,如同一个迷,旱灾使帝国的西部,变成了传说中的魔界,大批大批的人们静静的死去了,成为荒漠的世界。日落的余辉下变成荒漠的农田上风沙四起,令人不寒而栗。澄阳县一个叫王二的人带着几百名走投无路的饥民,杀死了知县,后逃入山中,大暴动开始。
但是在曹将军带领下不到10000明军一路追着比他们多10倍的100000多暴民军狂打,从陕西到甘肃,从甘肃到陕西到山西。
崇祯5年明军调集京军,川军,河南兵,盐兵,毛葫芦兵,营兵,土兵共30000人把比他们多6,7倍的暴民军包围,里面有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大天王,八大王,八金龙,老回民等几乎所有头面人物十几万***大军彻底包围在太行山与黄河交界的绳池渡。***大军无路可退,就以假投降欺骗了明军,走出包围后继续叛乱。
暴民所过之处,把骡马裹带一空,连家属妇女也乘骡马。
遇到明军,以小股骑兵引诱到伏击地点,再以大队暴民围攻。用重金广布谍报,监视明军动向,攻城时,先派入内应,内外夹击[怀陵流寇始终录卷6],暴民骑乘骡马动辄百里,明军步兵无法追击。
1634年崇祯7年,几经战斗,陈奇榆终于在一个四处绝壁的峡谷,车厢峡把李自成部36000人,死死包围住。只要从绝壁上面往下扔火石,发射弓箭,或者干脆不动困死对方就可以了。可是在这个生死一瞬之间的时刻,李自成主动向陈奇榆提出愿意投降,回家种地。而陈奇榆也就偏听偏信,还就当真了。结果李自成走出险境之后杀掉了押送官,重新造 反了。
此时号称造 反大军第一强的闯王高迎祥从陕西进入河南,在汝宁与张献忠等人会师,30万大军,连军营百余里。
卢象升部下大将祖宽亲自带领2万关宁军突然发动突袭,接连于11月15日,20日,26日连续击败30万造 反大军。1636年崇祯9年正月,卢象升带领祖宽,祖大乐,罗岱部关宁军救援被闯王高迎祥围攻的安徽潞州,高迎祥,张献忠汇合各路暴民连营百里,昼夜攻城。关宁军赶到后击破暴民大营大获全胜,一路追杀到河南的七顶山。重创第一强的闯王高迎祥精锐骑兵。随后开始追击败退的暴民,向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大山赶去。
在陕西的洪承畴带领的2万秦军,川军也把10多万暴民。向这边赶,准备聚歼暴民于山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6月满清军队突破长城喜峰口杀入北京近郊,崇祯皇帝急忙命令卢象升带领关宁军祖宽,祖大乐,李重镇部,火速开往北京抵御满清军队入侵。8月满清军队退回关外,为了北京的安全崇祯皇帝任命卢象升为宣大总督,保卫长城。
7月从陕西传来了另人振奋的消息,3月刚刚上任的陕西巡抚,文武双全的山西进士孙传庭仅仅带领3000秦军防守西安,而闯王高迎祥率领数十万暴民铺天盖地的前来攻打孙传庭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周密部署,在闯王高迎祥的毕经之路黑水峪,天才的利用高迎祥的麻毗大意,以少量兵力利用地形设下伏兵。经过4天激战,几乎全歼闯王高迎祥的中军数万军队,活捉闯王高迎祥及所部高级将领。并且于9月将高迎祥押往北京在紫禁城午门向崇祯皇帝献俘。崇祯皇帝碟杀高迎祥于午门。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明军几千打败暴民军几万的战斗到处都是,到了1641,42年,明军财政应为上面的原因彻底崩溃,主力在辽东覆没,关内只剩下了新兵,老弱,暴民军才占有上风,可是败仗,惨胜也是很多的。
最后就是重要的北线了:
这个对手的实力相当不错,他集合了远东各个处于蛮荒时代的民族以及蒙古族,拥有机动,射箭,格斗的优势,应为他拥有天然的优质兵员。
他们擅长诱降,内奸,联合,分化,重用投降被俘的汉人。
先说诱降这个是很重要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东北第2次大决战,辽沈战役中的沈阳战役中诱使城里的蒙古人打开城门,使他们攻占了这个防御上固若金汤的重镇。
东北第3次大决战,广宁战役,他们买通了明军一个总兵孙得功,在沙岭野战中,后金铁骑无法攻破3万明军组成的军阵,就是这个孙得功在双方正在激战中的时候,带领自己的部下,向后逃跑,敞开了明军侧面放敌军过来,并且大呼打败了,打败了。造成了明军士气动摇,以为前边真的败了,开始后退。被后金铁骑追杀,全军覆没。
他逃到广宁城后,关闭了火药库,四处放火捣乱,最后打开城门放后金进城,直接造成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随后的宁远,宁锦战役,明军虽然取胜,但是在松锦决战中由于统帅的优柔寡断和王扑这个总兵的胆小怕死导致了战役的失败。其实在战斗中清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是明军占有优势,但是王扑的不服从命令,擅自逃跑,葬送了整个战役,和明军最后的主力部队。
清军入侵后,在和明军的战斗中虽然开始还有优势,到了1647年以后满洲军实际上就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或者说战斗力大幅度下降了。征战的主力是投降,收编的前明军,如汉军8旗,绿军等。所以在满清征服中国的战斗中,更多的是前明军打现明军。
肯定有人不服气,那就看看8旗军在关内战场的糟糕的表现吧。1651年明军取得靖州大捷,重创沈永忠的20000汉满军,桂林大捷,在城外野战中歼灭数千骑兵,冲入城里杀死王爷孔有德。衡阳大捷,杀死包括皇孙尼堪在内的5000名8旗军。
1653年海澄战役大破平南将军的汉满大军。镇江之战,用万余步兵大败7500骑兵[还有7500步兵支援]。
厦门战役全歼固山额真,平南将军的30000清军。。。。。。。。而真正打败南明的是前任明军,而不是什么满洲军,如果说满洲8旗军还有战斗力的话,那也是索伦,锡箔,巴而虎,达翰儿等各族加入组成的伊彻满洲。
最牛的要属300年不败的大明海军了。
无论内战,还是越南,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全不在话下。
经典之战:与荷兰的料罗湾海战,与日本水鬼大名的露梁海战,与荷兰的彭湖海战,与葡萄牙,日本海盗的九山大洋海战,与越南的小黄江大战,与清廷的厦门海战。
这些个经典之作,以后一定会被拍成大片地。早晚黄金甲式的胸衣会被看烦的。
到了明朝的最后时刻,明军依然可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败2000荷兰军,跨海收复台湾。以1万只有木棍,长矛,大刀的部队在云南打败拥有战象的10万缅甸军队,在一个遥远的山区大败平西王的汉满大军。那怕明朝最后的皇帝已经去世12年,明军依然可以在1674年收复被清军勾结荷兰一起占领,又要送给荷兰的彭湖。他们一直在保卫着中国。
看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多么危机,都决不用女人换取和平,决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刺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都决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但是没有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古代世界上所有过百年的帝国唯一没有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的,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基本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战38年。 |
|
|
|
|
|
|
|
发表于 19-8-2008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具有战斗力比较强的,袁崇焕训练的关宁铁骑不错,吴三桂接手这支军队后,从山海关打到了缅甸。
南明军队比较好的军事统帅,李定国是当之无愧的,李定国指挥的运动战和林彪一样。 |
|
|
|
|
|
|
|
发表于 29-11-2008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明史第一悬案:福建发现建文帝墓?
一个美丽的闽东乡村因一座古墓变得神秘奇幻,这里真的就是600多年来史学家苦苦寻找的明朝建文帝的陵寝吗?
上金贝畲寨神秘古墓
王道亨说古井上的“蒙泉”两字很可能是建文帝所书写
秋雨季节,美丽的上金贝笼罩在一片雨雾烟岚中,弥漫着迷幻般的气氛。一座历史悠久的神秘古墓,更为之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闽东畲寨上金贝位于宁德蕉城金涵乡,共80户300多人口。今年初,一位当地干部在规划上金贝旅游线路时,发现了这座规格超乎寻常的古墓。
2月3日,省文博专家、原省博物馆副馆长王振镛率队前来展开考古调查。历时6天探研,专家们初步确认,上金贝古墓造于元末明初,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省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奇特的僧人墓。
上金贝畲寨神秘古墓 王道亨说古井上的“蒙泉”两字很可能是建文帝所书写 墓主人是谁?
一直参与古墓研究的宁德市方志委副主任王道亨告诉记者,上金贝古墓之所以神秘,是因为此墓形制奇、墓刻落款奇。
所谓形制奇,第一,僧人去世后一般建塔不建墓,此墓却标示为“塔”,这十分奇怪。第二,墓的整体宏伟壮观,格局非同一般,三层六阔的墓坪,处处体现出一种缩小了的皇家气派。第三,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弧形条石砌为高大圆拱,更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显然不是寻常和尚所能够拥有的,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至于墓刻落款奇,该墓舍利塔墓刻落款为“御赐金襕佛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但没有镌刻朝代和纪年。对此,王振镛的解读是:“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谁的功德最圆满?当然是皇帝(指朱元璋)。“第三代”是孙辈之意,与“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暗合”。“沧海”是法号,暗喻神州一统的帝王心理。“珠”是俗家名字的后一字,是“墓主姓朱”的隐喻。而朝代、纪年的有意空缺,恰恰印证了墓主人不能告人的特殊而神秘的身世。鉴于此,王振镛认为,该古墓有可能就是600多年来史学家苦苦寻找的明朝建文帝的陵寝。
建文帝出逃之谜
墓主人是建文帝?这是事实吗?宁德市上金贝古墓暨金鄁古寺研究小组成员、宁德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钟亮说,由于历史原因,此墓已起码被盗3次以上,整个墓室空空如也。研究小组希望通过研究古墓与古寺,寻找建文帝由浙入闽的证据,寻找建文帝隐居金鄁寺的证据,以证明古 墓墓主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陵寢。研究小组决定把建文帝的逃亡路线问题作为研究方向。
王道亨说,研究小组把目标锁定在《续修四库全书》这部鸿篇巨著上,另辟蹊径从《史部·别史类》下手。他们在浙江找到了《罪惟录》《致身录》《从亡随笔》原文,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明末清初大史学家查继佐应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建文帝下落问题的学者,他列举了当时23种关于建文帝行踪的传说。历代专家学者只论述及21种,独缺漏了两种,而这两种偏偏都与福建有关。
建文帝从哪里逃出来?《致身录》云“大内火起,帝从鬼门遁去,从者22人。”鬼门在当时的南京城光华门内,可以从水路直通神乐观。研究小组比较赞成此种说法,理由有二:一是“鬼门”直通秦淮河,可达神乐观,神乐观位于当时的南京城东南方向,是当时的南京城外交通最便利之处。二是从近年南京城城建挖掘时发现的多处地下涵洞(即明皇城下水道,也即史书上所说之“鬼门”),为其从“鬼门”南逃之说提供了依据。
建文帝逃亡线路求证
建文帝沿途经过哪里?专家们比较认同从神乐观直接逃至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说法。研究小组一行7人,专门拜访了郑义门郑氏研究会以及与此有关的兰溪市皇回山皇回寺。清代修的《浦江县市》《兰溪县志》均有记载建文帝在郑义门及皇回寺隐跸事。
经过多方考证,研究小组认为,号称“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庭教师即是朱元璋四大谋臣之一的宋濂。郑氏第二十六代孙郑洽就是伴随建文帝出逃的22名近臣之一,建文帝会到郑义门与皇回寺,实与此人有关。郑洽终身追随建文帝,矢志不移,最后客死他乡。建文帝在郑义门时,曾遭乡人陈忠举报,郑宅因而遭3000多名御林军和锦衣卫搜查,建文帝被藏于结满蛛网的枯井内,躲过一劫。由郑义门转移到皇回寺,可能与此有关。
凡此种种,研究小组认定,建文帝从“鬼门”突围,离开南京城后,第一站(即第一个停驻点)应在神乐观。从神乐观出发,乘船沿胭脂河南下,到达溧水后,改走陆路。经溧阳沿官道入浙,到达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
建文帝入闽之说
从浙西外调回来后,研究小组又倾尽全力,查找《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终于在《别史类·罪惟录》中查找到了两条重要线索,这可是此前明史专家们绝少提起的重要线索。《罪惟录·建文逸事》中记载:“一云,帝削发于淮清桥,从太平门乘马出历池州,渡浙江,投义门郑氏……旬日去之,如余姚石梁王氏。历温州,入闽。”“一云,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而帝左腋有痣,初别郑氏时,留龙纲为记,走住福州雷峰寺(疑为雪峰寺之笔误)。三保下洋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后,徙广东某寺。”可见,建文帝一行是沿着余姚、温州一线,由浙入闽的。
对上述两种逃往福建的说法,研究小组决定以研究“由温州入闽”一说为主。“由温州入闽”,第一站应是原福宁县劝儒乡地界(今福鼎市地界)。据福鼎市与蕉城区两地的家谱与口碑资料,原福宁县劝儒乡与宁德县(今蕉城区)境内的昭明寺、国兴寺、祭山寺、龟山寺,在永乐年间,被朝廷派兵焚毁,和尚悉数被杀。蕉城区金涵乡一带群众作证说,多年来,不断有文物贩子从金涵乡一带收购走金佛、玉碗、玉箸以及刻有“大内御用”字样的端砚等,还有刻在金鄁古寺后水井井壁上的“蒙泉,住山仓海作”等遗墨。
王道亨充满信心地说,为了查清“由温州入闽”以及“由福宁至宁德”这两个课题,研究小组将进一步搜寻线索,寻求物证,相信笼罩在上金贝古墓上的神秘历史面纱终将被揭开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08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人史綱
....全國都在對蒙古人苦鬥,只朱元璋不然,他的作戰目標不是蒙古,而是中國人的其他抗暴力量。當韓宋帝國三路出兵向蒙古總攻的時候,朱元璋卻在南方擴張──表面上看起來是韓宋帝國擴張。
一三六八年,距劉福通集結黃河勞工,反抗蒙古暴政已十七年,朱元璋才正式面對蒙古帝國。不過這時的蒙古,已不是十七年前的蒙古了,牆基已空。朱元璋兵團在大將徐達率領下北伐,進抵通州(北京通縣),距大都(北京)二十公里。蒙古大汗脫歡帖木兒再度手足失措,拒絕任何固守決戰的建議,帶著妻子兒女和親信大臣,向他祖先鐵木真、忽必烈所來自的北方沙漠逃走。徐達比毛貴幸運,他輕而易舉的克復大都(北京)。
明政府統一中國,中國人自然的升起一種願望,認為蒙古統治的黑暗時代已經過去,中華民族自己建立的政府,應該跟歷史上若干偉大的王朝一樣,至少在開創初期,呈現一片蓬勃祥和的欣欣向榮氣氛。
這種願望並不奢侈,然而,中國人的命運太壞,他們所遇到的政治領袖,不是劉邦,不是李世民,而是朱元璋,現實走上一條更黑暗的道路。朱元璋不久就發動有計畫的合法屠殺,完全採用七世紀來俊臣的冤獄手段,但殘酷的程度,卻使來俊臣所作的,看起來好像兒戲。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08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政府遷都北京,一度力圖振作,北征蒙古,南收交趾,更向印度洋發展。然而,這種並不算好的好景也不過三十年。
而安南王國故地從紀元前二世紀時起,就是中國疆土。於是,中國宣佈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這個從十世紀脫離中國而獨立的國土,經四百餘年的隔絕,再回歸祖國。
可是,不幸的是,祖國的明政府帶給新交趾省的,卻是腐敗的統治。第一是地方官員,大多數來自鄰近的廣西、廣東、雲南三省,只不過略識文字,他們冒險深入蠻荒,目的只有一個:發財。第二是宦官,監軍太監馬騏,是事實上安南軍區的太上司令官和交趾省的太上省長,他對人民施展不堪負荷的勒索,僅孔雀尾一項,每年即要一萬隻,數目不足時,就對交趾人逮捕拷打,極盡殘酷。
交趾人無處申訴,官逼民反的形勢完成,於是叛變紛起,遍地戰鬥。其中最有力的一支是清化府俄樂縣警察局長(巡檢)黎利。黎利最初集結兵力時,交趾省兩位副省長(參政)馮貴、侯保,動員軍隊征討,本來可能撲滅,但馬騏不願看到他們勝利,而把精銳部隊留著自衛,只撥給他們數百名老弱殘兵,結果二人戰死,黎利的勢力遂不能控制。二○年代一四二六年,安南兵團司令官(安南總兵官)王通,在交州府應平縣寧橋遇伏,死二萬餘人。明年(一四二七),中國援軍司令官柳升,在倒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戰死,七萬餘戰士全部被殺。王通惶恐失措,還沒有等到呈報中央批准,就向黎利求和,允許退出交趾。黎利接受這個提議,雙方築壇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向明政府發動政治攻勢,用陳暠的名義,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自稱是陳姓王朝的近親,請求冊封。中國剛受到嚴重挫敗,又聽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又覺得中國本是為維護陳氏王朝正統而戰,於是順水推舟,冊封陳暠當安南國王,撤銷交趾省。這個新省回到中國只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脫離,直到二十世紀的今天。可是,等到中國官員和武裝部隊撤退之後,黎利上奏章說陳暠已死,請求改封他自己。中國明知道他在耍花樣,但已無力再發動戰爭,只好冊封黎利當安南國王。
不過黎利並無意與中國對抗,他在被封之後,對中國繼續執行傳統的事奉大國政策,邦交更為敦睦。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08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棣雖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但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人才,五次親征,都不能捕捉到對方主力,予以決定性打擊。除了第一次親征有收穫外,其他四次親征,大軍未發,四方皆知,敵人早已堅壁清野。然而,朱棣死後不久,中國進入第三次宦官時代,當權人物,相繼競賽昏暴,對北方蠻族,便只有挨打的份,再無力還擊。五、中國第三次宦官時代
明王朝自靖難之役後,國內安定三十餘年。此三十餘年位於本世紀(十五)初期,是中國人民在明王朝統治三百年中,唯一的比較幸福的日子。鄭和下西洋,交趾省(越南北部)設立,和朱棣五次親征,以及長城運河的建設工程,也都在這三十餘年中完成。宦官的災難雖然已經萌芽,像交趾監軍馬騏,竟逼使交趾脫離祖國,即是一個惡兆。可是馬騏終於受到懲罰,社會還有一線光明。而三○年代之後,宦官時代降臨,連這一線光明也都消失,而終於完全黑暗。
這是中國第三次宦官時代,距第一次宦官時代(二世紀)一千三百年,距第二次宦官時代(九世紀)六百年。我們姑且說,第三次宦官時代始於本世紀(十五)三○年代一四三五年王振當權,終於下下世紀(十七)六○年代一六六一年明王朝覆亡,歷時二百二十七年。
──注意一個現象,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08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木堡消息傳到北京,明政府大亂。有人主張把沿邊軍隊全部撤回保衛首都,有人主張遷都南京。高級官員的眷屬和富商,紛紛逃走。幸而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是一個英明親王(明王朝二十任皇帝中,唯一傑出的君主),他採取斷然措施,自己坐上寶座,用以堵塞瓦拉的勒索。又任命于謙當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積極整頓已腐爛透了的武裝部隊,刷新政治,全國轉呈新興氣象。
一件利器握在力量不足的人手中,不但不能發揮威力,反而是一個負擔。也先把朱祁鎮活捉,高興了一陣之後,簡直不知道如何運用,和如何處置才好。不過挾持著他沿邊攻擊,勒索一點財物。但後來直抵北京城下,被于謙擊敗,就改變主意,於土木之役的明年(一四五一),跟中國和解,接受巨額贖金,把朱祁鎮釋放。
朱祁鎮被贖回之後,對他弟弟朱祁鈺沒有馬上把寶座還給他,大大不滿。他積極的謀求復辟,一些野心家也準備把賭注下在他身上。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08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代一四五七年,朱祁鈺病危,沒有兒子,舉朝感到將發生繼承問題。宦官曹吉祥和監察部副部長(副都御史)徐有貞,集結私人部隊和家丁,擁立朱祁鎮。於黎明時分,奪取宮門,升殿復位。等到早朝,全體文武官員才發現坐在金鑾殿上的已不是弟弟朱祁鈺,而是故主朱祁鎮。朱祁鈺在病榻上聽到消息,一驚而逝。
朱祁鎮在這場戲劇化的政變中,擔任使人失笑的急吼吼角色,因為他即令坐著不動,朱祁鈺死後,既沒有兒子,帝位仍會輪到他。大概他自己也發現這種情況,為了表示他的奪門有其必要,所以指控于謙和宰相(大學士)王文,陰謀迎立外藩──迎立遠在襄陽(湖北襄樊)的朱厚熲親王的兒子入承大統,把于謙、王文二人逮下詔獄。可是逮捕之後,專用來召喚親王入京的金牌,立即被發現仍在皇太后宮中,證明根本沒有此事。而自土木之變後,于謙獨力支持危局,成為全國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很多人申訴營救。但徐有貞跟于謙有私人恩怨,他提醒朱祁鎮說:「不殺于謙,我們所作的事便名不正,言不順。」最高審判法庭(三法司)只好加上「意圖」二字,定二人的罪名為「意圖迎立藩王」,判決死刑。王文仍據理分辯,于謙嘆息說:「這不是法律問題,也不是法庭問題,千言萬語,又有何用。」二人同被處斬,家產抄沒。
──這是自十二世紀岳飛死後,第二位名將死於冤獄,相距三百年。于謙行刑之日,北京天氣驟變陰霾,街巷到處聽到哭泣。民間傳說,于謙是岳飛轉生,再來世上,為國家抵抗北方蠻族。
朱祁鎮並沒有在他所受的災難中,接受任何教訓,他的智力商數不允許他如此。他復位後竟然仍思念王振,特地雕刻一個王振木像,招魂安葬。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倭寇,即日本海盜。
倭寇對中國的傷害,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上上世紀(十四)末葉到上世紀(十五)三○年代,是日本海盜對中國沿海侵犯。第二階段,從本世紀(十六)二○年代到六○年代(恰是明王朝第十二任皇帝朱厚燉在位期間),則是中國明政府官員貪污和政治黑暗召來的外侮。
十四世紀末葉,浙江省反抗蒙古人統治的革命領袖方國珍的勢力,雖然被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併吞,但他的若干部屬,跟日本的海上亡命之徒勾結,在沿海劫掠不息。朱元璋簡單的頭腦無法處理廣闊的海洋上的事務,於是他下令「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禁止中國漁民們捕魚,而且把沿海漁民和船戶,統統編入軍籍,改做戰士。這種作法只能傷害民生,不能根絕海盜。適逢十四世紀九○年代日本南北朝結束,南朝被併,一些不肯向北朝屈服的臣僚,向中國發展,也加入了海盜行列,聲勢就更浩大。
上世紀(十五)初,明王朝第三任皇帝朱棣改變閉關政策,一面准許日本跟中國作正規的貿易,一面加封日本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請他加強海禁。足利義滿雖然拒絕日本國王的封號,但對正規貿易感到滿意,所以對騷擾中國的海盜,嚴厲剿捕,沿海社會秩序遂漸漸恢復正常。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9: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沿海保持八十餘年的平靜,然後進入第二階段。
本世紀(十六)二○年代一五二三年,日本兩個商船隊,一隊由宗設率領,一隊由瑞佐率領,先後到達當時中國東方最大的港口寧波(浙江寧波)。宗設先到,瑞佐後到。依照中國規定,商船到達後,由市舶司(海外貿易管理處‧海關‧招待所混合機構)檢查報稅,並設宴款待。先到的先檢查,坐上座;後到的後檢查,坐於次位。瑞佐後到,當然後檢查和坐於宗設之下。可是,明政府是一個無微不至的貪污集團,瑞佐的一個翻譯人員宋素卿,把重賄送給市舶司的主任(市舶太監)賴恩(市舶司首長是一個貪污的最好位置,所以由皇帝直接派宦官擔任,合法的收入呈獻皇帝,非法的收入下宦官腰包),於是,賴恩就先檢查瑞佐的貨物,並在宴會時請瑞佐高高上座。宗設氣得暴跳如雷,要毆打瑞佐。賴恩袒護瑞佐,更暗中幫助他準備軍械。宗設無處申訴,就攻擊瑞佐所住的旅社,瑞佐抵抗不住,向城外逃走。宗設追擊,沿途燒殺,奪船出海回國。
明政府的反應不是檢討錯誤,而是認為一切罪過都由於貿易,就把市舶司撤銷,一些高級官員堅持這樣作才能發揚中國的國威。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問題是,政府主持的貿易機構雖然撤銷,但貿易不會停止,只不過由政府轉到了民間。日本商船隊到達後,改由當地的富商出面招待,作為代理店。最初雙方合作得十分融洽,久而久之,中國富商積欠日本商船隊的貨款日多,最多的達一萬餘兩,少的也有數千兩。日本人不斷討債,那些富商使出種種推拖手段,等到實在推不下拖不下時,就索性逃的無影無蹤,明政府對這種騙局根本不管。日本商船隊吃了啞巴虧後,只好轉而委託有聲望絕不致逃掉的「鄉紳」,想不到鄉紳的手段更為毒辣,積欠的更多。日本商船隊不得已,就停泊在沿海島嶼坐索。鄉紳們大為煩惱,最後想出了砸鍋補鍋妙計,他們警告地方官員說:「倭寇為患,不是突發的,有它的歷史性,現在又橫行海上了。聽說他們殺人掠財,無所不為,如果不早日撲滅,恐怕有嚴重的後果。」政府官員跟鄉紳是一個鼻孔出氣的,果然出動軍隊,要把討債的日本商船隊當海盜進剿。鄉紳卻適時的向日本商船隊透露軍隊出動的消息,教他們逃走。日本商船隊十分感激他們的照顧,欠債就更多起來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詐欺花樣,日本商船隊被愚弄了二十餘年。最後,到了四○年代一五四六年,日本商船隊的忍耐達到飽和,就佔領了若干島嶼,誓言得不到債款,決不回國,中國如果用武力對付他們,他們就用武力對抗。
鄉紳們發現法寶已不靈光,只好請明政府的軍隊真的向日本商船隊攻擊,日本商船隊早已準備妥當,從本國帶來的武裝部隊,即登陸應戰。並把那些進剿的明政府軍隊擊潰,索債軍跟在潰兵屁股後,一波一波的攻城掠地。於是戰鬥蔓延三省:浙江、福建、南直隸(江蘇省)。日本正當的貿易商人,遂被迫變成「倭寇」,他們因對明政府官員和奸商痛恨入骨,就把全部憤怒加到所遇見的無辜的中國人身上,所到之處,備極殘酷。
這場災禍歷時十九年之久,到了六○年代一五六四年,以抗倭而成名的將領戚繼光,才把已失去索債初意,全成為海盜的日本最後一支突擊部隊,在仙游(福建仙游)消滅,倭寇才告平息。中國為那些貪官奸商所付出的代價是數十萬人死亡,和廣袤五十萬方公里的富庶地區全部殘破。──僅杭州一城,日本所殺的中國人的血,就匯流成河。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崇煥冤獄,為後金汗國剷除了一個最大的勁敵,但皇太極仍繼續追求和解。他發現漢民族對「金」這個國名,和「女真」這個族名,有一種無法泯滅的憎恨感情,阻礙兩國接近。而「可汗」也只是部落總酋長的稱謂。於是,就在三○年代一六三六年,第一次入塞撤退後,採取一項重大而激烈的改變:取消「後金汗國」,改稱「清帝國」;取消「女真」,改稱「滿洲」;取消「可汗」,改稱「皇帝」。
不過,和解仍不能達成。明政府要求清政府去掉皇帝的尊號,改稱國王,作為像朝鮮一樣的藩屬。清政府則要求兩國的地位平等,而且還要把長城以北的三個據點割讓。雙方事實上都無法接受對方的條件。明政府更有一個心理上的困難,那就是清政府那一撮人在理論上顯然是一群叛徒,要是公開承認它的合法而又尊嚴的地位,有違儒家的「漢賊不並立」的正統思想。而且自從十二世紀秦檜誣殺名將岳飛,跟金帝國和解,因而招致唾棄以來,中國人對於和解有一種罪惡的印象,認為凡是主張作戰的都是民族英雄,凡是主張和解的都是投降屈服的賣國賊──即秦檜系統的認賊作父的漢奸,連皇帝都不敢公然觸犯這些禁忌。三○年代一六三八年,明王朝已殘破不堪,清軍作第四次入塞時,河南軍區司令官(河南四川軍務總理)盧象昇,率軍增援北京。朱由檢問他的意見,希望聽到主和的建議,但盧象昇正色說:「我主戰。」朱由檢只好默不做聲。盧象昇是一個主戰派的典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事實上他就在這一戰役陣亡。但他的政治見解──明明戰不勝而偏要戰,卻嚴重的傷害了他所效忠的國家和政府。
[ 本帖最后由 pertama001 于 24-12-2008 09:23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太極終於把明王朝的錦州、松山先後奪取,並且在松山生擒了明軍總司令(薊遼總督)洪承疇。山海關外,只剩下寧遠(遼寧興城)一個據點。朱由檢命國防部長(兵部尚書)陳新甲加速跟清政府接觸,經過無數次往返,已進入可行的階段。可是陳新甲粗心大意,竟把這種極機密的文件,隨便放到桌子上,被他的助手當作可以公開的普通文件,刊入政府公報(邸抄),於是,立即引起空前龐大的政治風暴,全體官員誓言跟通敵賣國的漢奸不共戴天。朱由檢不敢承認這是他的主意,而且也痛恨陳新甲不能保密,陳新甲遂被處斬,和談也跟著停止。
──依當時的情況,和解是使明王朝得救的唯一機會。如果能像十一世紀宋帝國跟遼帝國那樣和解成功,明王朝即可減輕人民的賦稅,再把抗清的部隊投入內戰戰場,它可能不致覆亡,至少可能使覆亡後延。
現在,和解的主持人被殺,皇太極由失望而憤怒。他再作第五次入塞,明政府已無絲毫力量阻擋。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正确看待袁崇焕的是非功过袁崇焕的功绩:
1、任宁远知府时强化宁远防御,守住宁远城,对明朝有大功。
2、任辽东巡抚时,宁锦大战中虽作战消极,但守城有功,有力支援了满桂战斗,对大明有功。
3、任辽东督师之时,耗费大量军饷加固了宁锦一线城池,这要肯定,细查历史,袁加固过的城池基本不是被攻破的,而是被长久围困而陷落的。同时袁还加强关宁军骑兵部队建设。
4、在狱中还是能以大局为重,写信把祖大寿追回北京,虽祖大寿回来后也没有与清兵战斗,但也与狱中的袁无关。
袁的错误:
一是任辽东巡抚时,既不坐视东江陆上部队被清兵击败,又在清兵深陷侵略朝鲜战争时,没能抓住时机给予清兵重击,支援朝鲜。使大明经济三面封锁政策破产。
二是辽东督师之后擅自与清兵多次和谈,与清兵实行“静坐战争”,使对清兵最有威胁的关宁军失去作用。清兵能放手对蒙古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迫使大部分蒙古部落与清兵和好,成为清兵的同盟军。
三是假冒朝廷名义,擅杀毛文龙,使大明在辽东海陆配合,奇正并用的军事手段仅剩下了关宁军的正面被动防御,此举帮清兵“除去心腹之患”,使大明军事环境迅速恶化,清兵能放手对山东及华北发动大规模袭击。
四是粜粮时处置不当,使清兵得到粮草,违反了崇祯定下的严格盘查的指示,犯了渎职罪。
五是在清兵攻破长城,进攻北京之战中,袁崇焕犯下了众多匪夷所思的失误。首先是对清兵主力如此大的行动,袁作为与清兵直接对阵的指挥官,袁竟然毫不知情,犯了“失误封疆”之罪。其次组织并夸口的“藓西防线”被清兵一冲而过。再其次是将一部分援兵遣散。再其次是在自己营垒的大门口,坐视满桂与清兵作战,并且将军满桂身上中满袁部箭矢,满桂坚持说是来箭方向是袁营,而袁没表态,但袁的粉丝坚持说是清兵栽赃,鉴于主审官崇祯也没对此事表态,对于袁是否暗害满桂可略过,但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坐视,顿兵不战罪名是怎么与跑不掉了。
六是多次替清兵吹嘘,有清兵宣传部长的嫌疑。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可以免于灭亡的十次机会
1, 嘉靖时代,兵部尚书夏言力主收复河套,反而被奸臣严嵩诬陷勾结蒙古意图谋反,遭嘉靖皇帝冤杀!点评:明朝坚持文官带兵制度,兵部尚书多为毫不知兵的腐儒,难得还有夏言这样富有战略眼光者。当时蒙古内部分裂,互相攻杀,鞑靼部可汗主动请降,以河套草原为厚礼。明朝却把这天大的陷饼扔出了门外,实在是天下头号傻瓜。事实上,明朝后期与满清作战之所以不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马的河套草原在蒙古人手里,造成了明朝马匹奇缺,以步军为主的明军难以抵挡满清骑兵的冲击。而且满清也经常通过蒙古人的控制区域袭击北京。若河套草原在明朝手里,既可为军队提供大量马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骑兵队伍,又可以河套草原为基地,遏止满清对于蒙古草原的扩张,实为制约满清的一个重要棋子。可惜明朝却忙于内斗,弃重要战略要地于不顾,可悲可叹。
2, 张居正死后,其新政措施被彻底废除,张居正家人也被办罪!
点评:明朝后期,国家财政收入不过两千万两,加上“辽响”也不过三千万左右,还闹得民变四起。以明朝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却闹得国库入不敷出,实在是不应该。明朝税收最大的弊端,在于纳税最多的恰恰是最贫困的群体。如此荒唐的税收办法,百姓又怎能不造反。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实质上就是按照个人财产进行征税,平衡贫富差距,同时丈量土地,遏止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张居正当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每年有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时的国库存粮充盈,即使十年闹灾颗粒无收也足以支用,这一点连汉朝文景之治也不可及。可惜了万历皇帝这个败家子,张相国一死就倒行逆施,一条鞭法全部废除,税收改为竭泽而渔的政策,还闹的山东苏州接连发生民变。明朝后期国库的空虚,起义四起。祸根正在于此。假如明朝可以沿用张居正的财政政策,最起码国家内部可以保证稳定,明朝可以用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应对满清的入侵。如此雄厚的国力,何愁满清不灭
3, 萨尔浒大战,明朝四路大军全军覆没,满清崛起。
点评:直到今天人们还搞不明白,十万对六万,用的也都是名将,咋就打不过努尔哈赤的六万女真人呢!其实明朝从一开战就注定了失败,国库空虚,拖欠军饷,战士士气低落,(万历皇帝的税收政策惹的祸),加上一个愚蠢的四路进兵的主意。汉武帝第一次打匈奴也是四路进兵,结果让匈奴来了个各个击破,李广全军覆没。从此再不敢分兵作战,果然打了一串胜仗。与游牧民族作战最忌分兵,敌人在暗处我在明,加之地形不熟,一旦遭敌偷袭各个击破,覆灭的下场也就不远了。若明朝四路大军合力一处,那满清至多是骚扰一下明军而已,难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样此战即便无功也不至大败。四路进兵的荒唐主意正是杨镐出的,此人无德无能,仅靠巴结宦官得以高官。抗倭援朝战役他冲锋在后逃跑在前,白白葬送了蔚山战役大好战局,让岛津弘义从明军眼皮子底下逃走。偏偏万历皇帝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此重大的战役又启用了这个脓包。当时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就曾质疑过此战法,可惜未被采纳。其实就算兵分四路也不是没有胜利的机会,只要推进得当,相互呼应,用兵谨慎,加上良将指挥,一样可以把女真人打入死地。明朝当时不缺良将,熊庭弼和孙承宗都是文武双全的将才,可万历皇帝偏偏放着不用。以至让努尔哈赤一战定乾坤,从此和大明朝分庭抗礼。拖欠军饷,战法荒唐,用人不当,三项错误哪怕明朝少犯一个,此战也绝不会大败。满清也不会崛起,可惜,可惜。
4, 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满清两次进兵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救,明朝皇帝置之不理,并禁止辽东大军援救朝鲜。朝鲜灭亡,成为满清藩属。
点评:大家都说万历皇帝糊涂,从此事看来,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更是愚蠢到家了。万历皇帝再糊涂,也还知道朝鲜中国唇亡齿寒的道理,硬是不惜花七年时间把小鬼子打趴下。有人说明朝皇帝有骨气,看看这两个家伙的表现,是有骨气的作为吗?失朝鲜则失中国,你爷爷万历懂得,做孙子的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呢!满清攻朝鲜用了近十万人,基本上是他们全部的家当了。辽东大军驻扎在宁锦防线的不下二十万,要么抄其老窝,要么在鸭绿江断其后路,两者选其一都可把满洲人置于死地。当时的朝鲜还是打的很顽强的,几乎让满清陷入泥潭里。可惜明朝隔岸观火,坐视友邦灭亡。当然,当时明朝刚经过宁远大战,需要巩固防线,就算辽东大军准备不足,明朝全国有200万军队,山东江苏还有明朝的水师,以明朝战船的航海能力,援救朝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以辽东军坚守宁锦防线,调各地精锐水陆并进援助朝鲜,水师经鸭绿江断清朝十万大军后路,纵然不能得全胜,朝鲜也不至灭亡!丢了个朝鲜事小,但明朝的不作为算是彻底让人寒心,朝鲜战前,大部分蒙古部落还是站在明朝一边,朝鲜战后,几乎全都倒戈向了满清,结果是满清之后数次从蒙古地区入寇中原,打的明朝找不到北。更为严重的,朝鲜雄厚的资源更是给了清朝以支持。若朝鲜不丢,明朝就有了一个收复辽东的基地,丢失朝鲜如损一臂膀,可谓痛心疾首。
5, 天启末年,袁崇焕与满清议和,遭阉党诬陷,被迫解职,议和遂告破裂。
点评:宋朝出了个秦烩,从此中国人就视议和如虎,似乎谈议和就是卖国。实际上议和是个中性词,关键是看在什么条件下议和,议的又是怎样的条款,汉高祖与匈奴和亲,唐太宗与突厥订谓水之盟,从条约本身看,无一不丧权辱国,可也正是这些条约,为中国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备战时间,经过养精蓄锐,终于有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和唐太宗灭亡突厥的奇功。可惜明朝皇帝鼠目寸光,一听议和就暴跳如雷,仿佛议和就是卖了祖宗的万里江山。事实上当时与满清议和,对明朝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弊。当时明朝国内朝政腐败,关中连年饥荒,民变四起。明朝军队忽发于关中,忽调往辽东,两线作战自顾不暇,明朝太需要充足的时间去整顿内部,安抚民众恢复生产了。暂时的退让以积蓄实力有何不可。况且当时的满清对中原江山还不敢存非分之想,一没敢向明朝要公主来和亲二没敢称皇上,条约里甚至连独立都不敢提,只希望明朝皇帝封其一个爵位,与明朝诸侯王平级而已。这种条约既不破财又不伤面子,损失比汉朝的和亲要少的多。更何况一旦条约订立,满清与明朝就可进入相持阶段,明朝有充足的时间和国力来准备收复辽东,而以满清的人口和国力,是无论如何也拖不过明朝的。只要明朝皇帝有收复山河的决心,女真人的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可偏偏明朝皇帝一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慷慨忠烈的荒唐。此后,李自成起义,明朝军队内忧外患,两线作战,终于导致了国家灭亡的下场。
[ 本帖最后由 hdcyng 于 24-12-2008 06:10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0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 满清第一次兵围北京战役,皇太极用反间计骗崇祯杀了袁崇焕,明朝自坏长城,此后,满清数次经蒙古入寇北京,给明朝以沉重打击。
点评:整个事件里明朝一共犯了两大错误,第一就是杀袁崇焕。这是傻瓜都明白的。当时全国人民都知道袁将军冤枉,惟独北京人民和崇祯皇帝认为袁将军该杀。当时袁将军千里奔袭,阻击清军,使清军进攻被遏止,此战虽打的漂亮,但袁将军自己也承认,以九千骑兵阻击清朝十万大军,是带有赌博性质的,胜的实在侥幸。其后就坚守不战,等待援军。满清被拒在城外,就在北京城周围以烧杀抢掠泄愤,于是北京老百姓就把遭殃的帐算在袁崇焕头上。老百姓的愚昧还可以理解,但崇祯的不知兵就是荒唐了,坚守待援是每个有头脑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偏偏崇祯不明白。杀了袁将军,更是寒了二十万辽东军民的心,为了这么个糊涂蛋肝脑涂地,到头来也是被冤杀在菜市口,还有谁能为这样的朝廷尽忠。袁将军死后,其部将多人投降满清,祖大寿虽至死未给满清出一计,其部队却成了满清灭亡明朝的先锋,孔有德等人更是封王封侯。此后,明军叛变者日益增多,辽东防线更为虚弱。第二则是战术上的错误,清朝十三万人孤军深入,其实是犯了兵家大忌,长城沿线各关隘依然在明朝手里。若明朝能在京城外与敌人长期相持,再集中数倍于敌的大军封锁长城关隘(这对明朝不是难事),将其合围,满清十三万大军必将陷入死地,即使皇太极能侥幸突围,满清也必定元气大伤。(俄罗斯在对抗拿破伦时即用此法)假如明朝更有胆气一些,一面调集内地兵马援救京城,一面由祖大寿率辽东兵北攻满清老窝,引满清主力回援,再于半路截杀,(即围魏救赵之法)那更是一刀桶进满清心窝,满清势必一战即亡。可惜崇祯皇帝内不识忠奸外不辨兵事,仅将满清击退就心满意足。让本是一次置满清于死地的绝好机会白白丧失。
7, 明朝末年,关中持续八年大旱,闹的民变四起。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起义,天下大乱。明朝曾一度取得平叛胜利,收复张献忠,击败李自成,赢得了一时的安定,但天灾持续,明朝又没有采取措施进行赈济,导致民变再生,李自成东山再起。最终灭亡明朝。
点评:明朝能在两线作战的情形下平定李自成第一次起义,实在是上苍眷顾幸运之至,这本是明朝振兴的大好机会。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因为天谴,但仔细看看历史,汉唐时代关中也曾有过类似灾难。唐高宗时代关中曾连续干旱十年,受灾四年,结果唐高宗采纳宰相裴炎的建议,在关中第三年大旱时果断停止了对西突厥的用兵,调十万大军兴修水利,同时尽全力赈济灾民,其后七年虽旱灾横行,但关中却出现灾年无灾的奇迹。其后唐朝稳定了内部,兵发西域,灭亡西突厥,势力扩展到帕米尔高原。后来唐玄宗开元二年,关中又出现百年不遇的蝗灾,加上官吏暴虐,横征暴敛,天灾人祸激的民变四起。唐玄宗命宰相姚崇主持灭蝗,杀四十二名贪官平息民愤,并令各王公大臣拿出私家俸禄赈济灾民,一举扭转了局面。才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可见天灾并不可怕,重要的在于人谋。明朝的天灾,可以说是七分人祸,官吏贪婪,横征暴敛,国家不顾灾荒,一味加税。终于导致人民起义。如果在明朝平定李自成第一次起义后果断采取措施,整顿吏治和税收,调集江南钱粮赈济灾区。(明朝有京杭大运河,作到这点应该不难)并花大力气治理黄河。(明朝的科技和人力作到这点也不难)以稳定人心,安抚百姓。那李自成绝对没有作乱的土壤。农民军攻克北京的一幕也绝不会上演。可惜,在对待天灾问题上,崇祯皇帝连唐朝最懦弱的唐高宗都不如。
8,明清松山战役,明军十三万清军十万,主将洪承畴定下步步为赢的战略方针,以相持战的战法,依靠优势的火器防御层层阻击清军,几乎把清军拖垮。可惜糊涂的崇祯皇帝好大喜功瞎指挥,接连四道诏书逼洪承畴出战,洪承畴痛哭一场,明知必败依然出击。结果兵败被俘。此战是明清之间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自此,明朝尽失关外堡垒,山海关成为前线。清朝掌握了全线进攻明朝的战略主动权。
点评:此战是明清之间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几乎是关系着满清的生死,明朝胜则满清衰,满清胜则明朝再无法在关外立足。十万八旗兵几乎是满清的倾国之力,明朝也精锐尽出。应该说此战从开始阶段还是向对明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洪承畴虽说没有气节,但军事才能还是很强的,甚至不亚于袁崇焕。更何况,他的身边是袁将军留下的宁锦防线,配备大量精良火器。若打攻坚战,满清势必吃亏。祖大寿的临阵倒戈又为明朝增添了生力军,并撼动满清全线。从兵力上看,明朝十三万满清十万,但明军野战能力弱于满清八旗。更何况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表面看打的是军力,实际上打的是钱粮,后勤乃至综合国力。满清国力弱小,速战速决是唯一的选择,而洪承畴制定的相持战战略则是明军扬长避短的最佳战法。只要再给洪将军个把月的时间,满清就将被彻底拖垮。而他的这一方略也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惜崇祯皇帝连这个把月都等不了了。平心而论与宁远之战明朝政府的不作为相比,崇祯对此战还是很重视的,可事情坏就坏在他的重视上。汉武帝亲自制订攻击匈奴的方略,是因为他本人自小熟悉军事,且对匈奴的情况有完整的了解。崇祯没有汉武帝的本事,却偏偏要凑这个热闹。崇祯逼洪承畴出战的四道诏书,比秦烩催岳飞回师的十二道金牌还要可恨,毕竟岳飞还是把军队完整的带了回来,可崇祯的诏书却直接断送了十三万大军的性命,和前线原本大好的局面。后人都骂洪承畴卖国求荣,不可否认洪承畴后来的表现实在是一个汉奸,可谁想过此战中他是在力战到最后一刻在被俘的,又有谁想过象崇祯这样昏庸无能的皇帝,又怎么值得为他殉节效忠呢!这一点,连明朝遗老黄总羲也看不过去了,他在他的《崇祯年评传》里也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这一切。回想这场战争,我们得到的,除了遗憾与叹息外,更多的则是深深的悲凉。因为一个王朝甚至一个民族的命运,就被一个白痴皇帝的四道诏书所改写了。
9.北京失陷后,南明建立,不久清军南度长江,兵不血刃占领南京,南明小朝廷灭亡。
点评:和南宋同样的情形,但南宋尚且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南明却迅速败亡。宋高宗再昏庸,也比弘光帝圣明一点。宋高宗还知道收编南逃的北方汉人,组成如虎狼之师的岳家军对抗敌寇,弘光帝除了享乐之外别无所长。当时明朝在长江沿线尚有几十万大军。可一个无能的皇帝加几个卖国的大臣,就足以把国家卖掉了。不容否认江南百姓和官兵的抗击还是英勇的,嘉定,江阴和扬州都给了满清以极大打击,使他们以屠城泄愤。但皇帝投降,群龙无首,军队各自为战,这样的抵抗最终也只能被满清各个击破。假如弘光皇帝哪怕有宋高宗的一点血性,假如明军可以上下一心,凭借长江天险拼死守卫。那满清是很难过长江的。最差的结局也是和满清划江而治,纵然不能光复山河,也可使明朝政权再残存下来。今天有人说江南人懦弱,说江南是卖给满清的。但是从历史的真实情况看,江南百姓的抵抗还是英勇的,他们打出了中国人最后的血性和勇气,可谓是虽败尤荣。百姓没有要卖国的,甚至大部分军队也是要抗战到底的,卖国的是皇上,是那些高官厚禄的大臣,是那些满足苟安的皇亲国戚,是那些满口君君臣臣读圣贤书做肮脏事的腐儒。三千大军齐解甲,竟无一人是女儿。一出《桃花扇》传唱千年。有人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世界第一大悲剧,我看《桃花扇》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出戏深刻的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为什么会亡国,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
10,永历政权建立后,李定国将军在云南贵州一带连破清军,杀死清军两位王爷,清军在西南的兵力几乎被损失殆尽。满清统治区里大量汉军也举兵起义响应。李定国于是奏请永历帝出兵四川。抢在清军主力南下前占领巴蜀和汉中地区,以进兵中原。但永历帝却担心李将军功高震主,于是令其原地休整,并派孙可望分其兵权,谁想孙可望举兵叛乱,永历政权发生内讧,叛乱虽最终平息,但南明元气大伤,更使清军赢得了集结兵力的时间。不久吴三桂进兵云南,永历政权灭亡。
点评:这简直是抗清战争以来最好的局面,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光复山河的良机。当时满清虽已有百万大军。但三分之二为汉军,其多数汉军都还处在观望状态,并不真心效力。李定国接连击败孔有德和尼堪外兰部,射杀二王,可以说是对满清西南势力的毁灭性打击。更使得满清汉军军心浮动。湖广总督就曾上奏满清朝廷,说汉军已不敢与李定国部战,请求朝廷速派八旗主力。而清军主力若要增援,没有几个月是办不到的。何况郑成功此时也在福建牵制清军。四川虽说有天险,但从贵州入川,比从中原入川要方便的多。若占四川汉中。那进可取八百里秦川,退也可凭天险自保。若此方略成功,明朝可以说是进退有余。光复山河大有希望。与明朝诸多昏君相比,永历皇帝还算是比较开明的。接纳李定国的大西军显示其魄力。但他继承了他祖宗一贯的猜忌心,不敢委以重任,更兼重新宦官,以至起用了孙可望这个败类。真是重导了明朝昏君的覆辙。明朝不缺将才,可惜皇帝无能,用人不当。让这最后的机会也白白流失掉了。之后,李定国败退缅甸,含恨客死他乡,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活捉,用弓弦勒死。明朝也就这般寿终正寝了。由此看,并不是满清灭亡了明朝,而是我们自己葬送了自己。 |
|
|
|
|
|
|
|
发表于 25-12-2008 1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尉迟恭 于 13-6-2008 07:49 PM 发表 
明朝虎师:中国史上战斗力保持最久的军队
中国历史10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秦朝,隋朝威风一时,才那么几年就被打兔子一样干掉了。汉朝军事,唐朝军事被大家所乐道,其实也都百年而衰。蒙元 ...
傻眼 |
|
|
|
|
|
|
|
发表于 3-1-2009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1-2009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