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的朋友你們好,我來自中國廣東省的信宜.很高興看到這裡也有信宜籍的朋友.
我都知道在南洋很多人都是說華語(普通話),但是卻不同程度的有點貶低方言的價值,認為廣東方言或者閩方言客家方言都難等大堂,甚至有抵制的成分.
現在你們說的華語其實就是北京話,歷史遠遠不及其他的地方的方言有歷史價值,加上由於經過元蒙滿清的糟蹋,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很純正的漢語了.
古漢語以前還有入聲的,不過現在似乎華語(普通話)已經沒有了,反而多了一些翹舌音,很遺憾,雖然我們廣東人從小就是華語/粵語 雙語教學,但是至今也不能完美的翹舌.
廣東話繼承了古漢語的音調詞彙,凡是你說得出口而且可以寫得出漢字的都是粵語雅言,越是廣東各地的方言古漢語的味道保留得更加濃郁,因為和外界少接觸.不過很多人都覺得說方言很難為情,其實我們應該覺得自豪才對,因為我們的方言跟古代的更接近,無需自我矮化.
至於廣府話,老實說,現在似乎已經很粗俗化很俚語化了,越來越沒有粵語雅言的味道了.
說華語的朋友不會覺得有書面語和口語之分,但是廣府話就有,似乎現在很多人說廣東話都是很口語化了,俚語化了,所以漸漸失去了雅言的味道.而且咬字也越來越"嗲"了,實話,真的連我們都覺得很難受.
廣東省的廣府話說起來比較鏗鏘有力,香港的就比較溫婉動人.
廣東人的粵語就多了一些華語的詞彙,港人的粵語就很口語化.
想聽到純正的粵語恐怕要看正規的新聞節目了(娛樂節目的不夠純正)或者看粵劇了.其中粵劇演員的粵語就是雅言的程度.
不過我也不能夠說一口地道的廣府話,頂多是帶有信宜口音的廣府話.因為各地方言的音調有些是高音有些是低音,多元的文化彙聚才構成燦爛的光輝文化,沒有必要死守一方.百家爭論有利於學術的成長.如果大家矮化鄉音,誰來繼承古代的語言活化石??
如果大家想說一口雅言粵語,記得詞彙多用一些書面語,少用一些口語這就對了.
我有聽過馬來亞華僑的廣府話,給我的感覺是有些久違的親切感,似乎很久沒有聽過這種語調了的感覺.
至於馬來亞和新加坡的華語(普通話),聽起來覺得很與眾不同,甚至很想多聽一些,新鮮呀.例如月餅各地有各地的口味,都是世上唯一的,因為不同的造法才有五光十色的味道可以挑選.倘若日日只吃一種口味也會厭倦啦!(有機會想嘗試南洋月餅 )
所以,今天起,不斷的告訴自己,偉大的方言就是偉大的漢文化活化石.說方言就是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