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52|回复: 18

请问一下关于中国唐宋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5-2008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帮帮忙....
我急着要做一分报告关于中国唐宋时期文学的(1)特色
                                                                      (2)重要性
                                                                      (3)对后世的影响     

请问一下中国唐宋时期的历史是怎么发展的?
因为我去了很多网查过也看过很多关于这些的书。。。
可是都找不到。。
所以就来询问。。。希望可以找到并且可以完成这分报告。。。

顺便请问一下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有关于到??

[ 本帖最后由 snoopy96 于 30-5-2008 02: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2008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看到这帖就给一些意见..
或是知道什么网站是关于到的...
就告诉我一声..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图书馆找,
是隋唐五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8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谢谢你哦..
我去找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08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noopy96 于 3-6-2008 12:04 PM 发表
哦~~
谢谢你哦..
我去找一下..


我念书的时候好像有念过,我帮你找找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08 0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大家纷呈。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而实际远不止此数。

初唐时期,宫廷诗歌流行靡丽软艳的“上官体”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使唐诗开始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在诗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探索,他们共同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杜甫诗歌号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实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负盛名。那些优美写景述怀诗,也不忘忧国忧民。

安史之乱以后,进入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衰退之后,诗歌创作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一时期,和元白诗派齐名而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

到了晚唐,随着李唐王朝走向没落,诗歌气格染上了浓厚的衰亡感伤色彩。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获。《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作品(包括骈散两体)一万八千四百余篇,可以反映当时的创作盛况。中唐,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领导了一场其实质是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在众多散文作家中,犹如并峙的双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不愧为继司马迁之后两位最优秀的散文家。晚唐的值得一提的是以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所写的批判现实的小品文,鲁迅曾赞之为“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无不写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华艳生动。

词是在唐代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它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以后,文人才士倚声填词才渐成风气。温庭筠、韦庄都是晚唐曲子词创作的佼佼者。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而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早期作品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国破被俘以后,以词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遥深,形象真切,语言朴素自然又珠圆玉润。

这些资料不知道帮到你与否?希望帮到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真的是太谢谢你了...
我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你真的是我的大恩人啊~~~~~

这些就是当代文学的特色啊??

[ 本帖最后由 snoopy96 于 4-6-2008 10:3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08 0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元曲」之說。

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湧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

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
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以上官體為代表,主要詩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藥、上官儀、上官婉兒等等。

初唐中期詩人代表為文章四友和沈宋體,文章四友是指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四人。沈宋體代表為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一方面沾染了宮體詩的習氣,一方面也寫了些描寫真情實感的好詩。

初唐晚期詩人主要有王績和「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一掃萎靡的宮廷詩風,描寫了真實生活。

陳子昂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他大膽從事詩歌革新,熱情洋溢、氣勢流暢,他是從初唐到盛唐時期的承前啟後的偉大詩人。


盛唐
盛唐詩人流派眾多。

盛唐前期詩人張九齡、王翰、王灣以及吳中四友賀知章、包融、張旭、劉昚虛。

田園詩派有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丘為等。

邊塞詩派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崔顥、李頎等。

李白被譽詩仙,他創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杜甫被譽詩聖,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詩多傷時憂國、描繪離亂之作,又有詩史之稱。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兩人合稱「李杜」。


中唐
承繼杜甫樂府詩的精神,中唐早期的樂府詩人元結、顧況之、戎昱和戴叔倫寫詩指責朝廷宮吏,陳述民生疾苦。

繼盛唐的王孟之後,中唐的山水詩也有發展,主要詩人有劉長卿、韋應物等。

邊塞詩此時仍在延續,代表詩人為李益、盧綸等。

大歷十才子包括錢起、盧綸、吉中孚、韓翊、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數是唱和、應制之作。歌頌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他們詩歌的基本主題。

在偉大詩人白居易的率領下,中唐的新樂府運動如火如荼。除了白居易,主要詩人還有元稹、張籍、王建等,新樂府運動的主旨為批判現實。

韓愈、孟郊、賈島、盧仝、馬異等人別為一派,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從而擴大了詩的領域,但是也帶來了以文為詩,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

在元白派和韓孟派之外,劉禹錫、柳宗元也是中唐時代優秀的詩人。他們的詩對後代也有不小的影響。

李賀是中唐時期一個很富於創造性的詩人,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詩歌史上,他都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的天才詩人。


晚唐
晚唐前段詩分兩大派,杜牧、張祜、許渾、趙嘏、馬戴、劉滄等人風格清俊豪邁,健爽悲涼,往往在歷史的憑吊中寄寓著衰世的感慨。

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等人多綺麗濃艷之作,開艷麗詩風,以救孟郊、賈島以來的清苦枯槁之病。

杜牧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以別中唐的李白、杜甫,為晚唐詩壇雄長。杜牧俊爽悲慨、風骨豪邁,李商隱歸縟麗於沉郁、寓深意於綺思,自成一體。

晚唐後段詩也分兩大派,一群是羅隱、聶夷中、杜荀鶴、皮日休、陸龜蒙等刺時憤世的尚俗詩人。一群是韋莊、司空圖、鄭谷、韓偓等傷時憂生的清麗詩人。他們都擅長近體,一般多纖巧而少渾樸,多直露而少含蓄,多佳句而少完篇,多雕琢而少圓融。


唐詩的影響
不論從題材、體裁,還是風格等方面,唐詩對後代的詩歌創作有重大的影響。
————————————————————————————————————————————————
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曲子詞、詩餘、長短句、樂府。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後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至於今人的歌詞,則參見歌詞條。


詞的分類
    *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 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 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 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 按詞牌分。


詞的起源
    * 時間
          o 詞的起源和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代的開國君主蕭衍精通音樂、愛好民歌,在其奪取帝位之前,被稱為「竟陵八友」之一。其詩作現存有九十余首,多數為樂府,且多模仿民歌。最著名的詩作有《子夜四時歌》、《襄陽蹋銅蹄》、《江南上雲樂》、《江南弄》等。由於他對詩歌的熱忱和作為帝王的特殊身分,梁代詩歌的演變開始有了向詞發展的苗頭。
          o 詞最早的起源時間現在學界猶有爭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梁代,沒有明確的「詞」的形式,詞真正的開始出現,是在中國的唐代。更精確一點,是在中國初唐時期。伴隨著當時「胡樂」傳入,「燕樂」大盛,詞也逐漸脫離傳統的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成為一門獨立的詩歌藝術。
    * 源頭
          o 關於詞的源頭,有如下幾種,各家學說莫衷一是。其實,詞本身就包含多種源頭的特點,詞的源頭並不唯一。有說法是由於唐詩的發展已趨成熟,在當時也將一些歌辭,被之管弦,後來經轉移演化,因唐詩的歌唱,以及文人為增加創作的趣味性,將原本對偶工麗,句法型式規律的唐人詩歌,慢慢增損字句,再把整齊的句法攤破,詞便因此而正式產生了,溯流應在盛唐中唐之間。顧起綸曰:「唐人作長短句乃古樂府之濫觴也,李太白首倡憶秦娥淒椀流麗,頗真其妙,世傳太白所作,上有桂殿秋、清平樂等,亦有以太白時,尚無詞體,是後人依託者,或以菩薩蠻為溫飛卿作,然湖山野錄謂魏秦輔得古風集於曾子宣家,正以菩薩蠻是太白作,流傳亦已久矣。」(汪中注譯。宋詞三百首。三民書局出版。1981)
    * 詞的演化發展軌跡,就總體而言,大致如學者所說:「勾萌於隋,發育於唐,敷舒於五代,茂盛於北宋,煊燦於南宋,剪伐於金,散漫於元,搖落於明,灌溉於清初,收穫於乾嘉之際。」(劉毓盤《詞史》)
          o 樂府
          o 唐詩
          o 胡樂


詞的發展
五代時,由於君主的提倡,南唐詞壇特盛,晏殊、歐陽修等出自江南舊地的江西詞人,沿襲南唐余緒,以風流自命,致力於創作短章小令、輕麗之詞。兩宋詞壇的勃興是在北宋建國七八十年之後的宋仁宗趙禎時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歐陽修、張先(990~1078)、柳永等人。柳永開始大量創作慢詞長調,為此後宋詞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傳世的柳永《樂章集》二百余首,慢詞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長調如《望海潮》(東南形勝)、《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以賦體的手法鋪寫都市生活和送別的場面,洋洋百余言,充分體現了慢詞篇幅宏大、適於鋪陳的特點,使宋詞在唐代近體詩長於比興的特點之外別樹一幟。柳詞的另一個貢獻是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宋詞的題材,把詞的描寫範圍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會;同時普及了詞的歌唱。柳永詞多為歌妓所作。於之同時齊名的還有張先。

其後蘇軾以異軍突起而主盟詞壇,在柳永開創的慢詞長調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詩入詞」,完全突破了詞的傳統題材和傳統風格,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品格,使之成為一種可以表現多方面內容的新詩體,因而為宋詞的發展開闢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新方向。關於蘇軾詞風與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續錄》)的說法。「大江東去」即《念奴嬌·亦壁懷古》,與此相類的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後世以「豪放派」概括蘇軾的詞風,大抵正著眼於這一部分作品。蘇軾作詞,剛柔相濟,所著《東坡樂府》,其中婉約詞亦不少。不過就文學史上的影響而言,最能代表蘇詞的,還是清雄之作。

蘇軾作詞,以意為主,常常突破詞律的束縛。這一點曾引起恪守傳統詞法的後起作家(如李清照)的不滿。他的門人、著名詞家秦觀也沒有走他所開闢的道路。從秦觀到李清照,一般被認為是婉約派詞風的正宗。秦觀有《淮海詞》傳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霧失樓臺)、《鵲橋仙》(纖雲弄巧),聲情並茂,語工而美,繼承了柳永贈妓之作的遺風。李清照曾撰《詞論》,力主詞「別是一家」之說。傳世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深閨中的寂寞和年輕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讓會意義;晚年避亂江南所作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以傳統詞風抒寫深沉的愛國情懷。

北宋後期的重要詞人還有周邦彥。周精通詞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時曾主持過中央音樂機關大晟府,是兩宋注重音律一派詞人承失啟後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當行」盛行於世。

南宋前期主盟詞壇的代表人物是辛棄疾。有《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表現了當時重大的抗戰、愛國主題,抒寫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壯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心情。從藝術上講,稼軒詞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將「以詩為詞」進一步發展到「以文為詞」。後世以「蘇、辛」並稱,但辛棄疾又自成特色,一時仿效或傾慕者如張孝祥、韓元吉、陸游、陳亮及稍後的劉過、劉克莊等,世稱辛派詞人。

南宋後期於辛詞外別立一宗的是姜夔。姜上承周邦彥,下開格律詞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揚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譜,是現存宋人詞集中僅見的完整的詞曲譜。其時及稍後詞壇較有影響者如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人,均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重形式而輕內容,與辛派詞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文天祥以及劉辰翁的一些詞作,成為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詞的嗣響。


詞的傳播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詞在11到13世紀的繁榮,是包括與宋先後並存的遼、西夏、金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關於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和金海陵王完顏亮聞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記載,說明當時詞的歌唱,已普及到中國西北、東北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另據遼人王鼎《焚椒錄》記載,遼道宗耶律洪基宣懿皇后蕭觀音曾創作了《回心院》等詞作十多首。至於金代,以蘇、辛詞風為宗,出現了蔡松年、趙秉文、元好問等不少優秀詞人。相傳辛棄疾早年在北方曾從金人學詞,成名之後,又成為金朝詞人學習的榜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谢谢你哦。。。。
不过想请问你这些资料是在那里找到的??
因为我找很久,想知道漏洞是什么。。。
可以告诉我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08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snoopy96 的帖子

漏洞?你想怎樣
去維基百科,鍵入唐詩、宋詞就可以找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6-2008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wbylawbsm 于 5-6-2008 07:33 PM 发表
漏洞?你想怎樣
去維基百科,鍵入唐詩、宋詞就可以找到了



对不起哦..
我的漏洞的意思是讲我有什么网站漏掉没有找到。。。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不好意思哦。。。

维基是什么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一楼的仁兄是念什么科系的?这份报告好像还很有趣,只是我对唐宋不是很熟悉,但是我还会尝试帮忙你找的,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snoopy96 的帖子

你說遺珠或遺漏不就好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5&variant=zh-tw
維基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6-2008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nkoh 于 6-6-2008 03:05 PM 发表
请问一楼的仁兄是念什么科系的?这份报告好像还很有趣,只是我对唐宋不是很熟悉,但是我还会尝试帮忙你找的,加油!!


我还没有读到那种要选科系的地步啦....
我只是初中二而已...
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6-2008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wbylawbsm 于 6-6-2008 03:32 PM 发表
你說遺珠或遺漏不就好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w
維基百科


我的知识还没有那么渊博...
不知道怎么用遗珠和遗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8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唐诗、宋词〔诗体〕,唐宋文学还包括散文,请上网查唐宋八大家应该可以看到一些资料。

唐传奇也是当时的一种散文体的文字作品〔算是小说吧〕。

诗体概说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真宗朝和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 本帖最后由 黄丽珠 于 10-6-2008 08: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6-2008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noopy96 于 10-6-2008 05:40 PM 发表


我还没有读到那种要选科系的地步啦....
我只是初中二而已...
你呢?

初二的学生,找一找中国文学发展史不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08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帮忙...
可以在老师还没有开始扣分之前交上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7-2008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noopy96 于 10-6-2008 05:40 PM 发表


我还没有读到那种要选科系的地步啦....
我只是初中二而已...
你呢?


中二哦!应该是独中吧!加油吧!!也许以后你会慢慢喜欢这个科系!很有趣的。
我吗?老了啦!哈哈!中学时期有念中国文学,没有指定一定要拿,只是我喜欢,所以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7-2025 02:57 AM , Processed in 0.12967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