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05|回复: 15

修佛三要之一 出离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5-2004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凡学佛者,倘若无有出离心,则彼人亦就无有息灭希求三有轮回大海中安乐之方法,因此无法解脱三界轮回的束缚。以彼诸众生由于无始以来之无明习气所感,而贪著希求三界轮回中暂时安乐,若不具足出离心,则于三界轮回的根本无法断除,因此永远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脱,是故出离心非常重要。
  不论是受比丘戒或沙弥戒或居士戒等何者律门,首先都必须要具足出离心,否则不可能获得戒体。是故学佛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础就是出离心。如释迦光和功德光藏印二地所传下来的戒本中亦云:“不论受何等别解脱之戒律,必须要具足的意乐条件,即是出离心。”何为出离心?所谓出离心者,非仅厌离人道,且于三界六道都生起强烈的厌烦心,发愿超出三界轮回大苦海,方谓出离心。有者认为人道很苦,厌离人生,然欲享天乐,如是非真实出离心,乃相似出离心。因为凡于三界六道轮回中不论生于何道,皆具苦性,即使生于天界,亦有临死变坏堕落等苦。弥勒菩萨云:“不净房中无香味,三界轮回无少乐。”是故应将三界轮回看成火宅,如罗刹国、宝剑林等无少许安乐,整个轮回皆充满痛苦的本性,因此心里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愿超出三界轮回。因为彼诸众生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贪著,而希欲三有轮回中暂时之安乐,是故已被深重无明烦恼等习气束缚之一切众生,于生死轮回苦海中不得解脱之机会,以至感受无量难忍的痛苦。故凡欲获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乐者,首先应当要寻求殊胜稳固的出离心,是极为重要也。昔有世尊之弟难陀,贪恋其妻不欲出家行道,世尊将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门,彼虽出家,然不学所学之行,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处住有一老盲雌猴,示彼问曰:此猴与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我妻为美。世尊又将其引至天界,世尊退坐一边,告言,汝自往观,彼见一切天子各住自宫,众多天女围绕娱戏,享受不可思议安乐受用而住。独有一宫,住多天女,然无天子,因以问女,答曰:于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难陀,于世守戒,从彼处死后,当生天界,此即其宫。难陀听完喜乐往返,至世尊前,世尊问曰:诸天女与汝妻孰美?答曰:诸天女较我妻为美,其差别如同前面老盲猴与我妻芬陀日迦之别。难陀回人境后,为欲将来享受天乐,故真实持戒而住。世尊遂告诸比丘言:难陀乃为欲生天界而出家,汝等乃以涅槃之意乐而出家,所趣异道,是故汝等与难陀勿得议事相处,来勿与语,勿坐一座,诸比丘众皆如教奉行。时彼难陀极生苦恼,作如是念,诸比丘众虽皆舍我,然阿难陀乃我之弟,或当愍我,乃至阿难陀前,彼亦离座而去。遂问其因,告以世尊所说诸事,难陀于此忧苦煎迫。尔时世尊复来问言,难陀,汝欲往见地狱否?答曰:欲见。乃以神通力引其至地狱处,告言,汝自往观。难陀往见一切地狱处所,皆有无量众生在受各种无量痛苦,唯有一处有一空镬,其中火焰熊熊炽燃,众多狱卒围绕而住,遂问其因,何故镬中无余有情?答曰: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难陀希求天乐守护戒律,当生天境享乐,善果即尽当生此地狱处受无量痛苦。难陀听后,惊惧而返,从此以后,难陀彻底断除了欲享天乐之贪著心,并发起了强烈的出离心,超离三界轮回而守护戒律修行,据悉难陀变成了持戒第一的清净比丘。以此公案已明示了出离心的重要性。是故生起真实出离心极为殊胜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5-2004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宣说应依何方便法,才能生起真实出离心。在此宗喀巴大师为吾等宣说了一个窍诀,即是共同四加行——“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皆苦”。此四加行亦是诸法之基础。无垢光尊者之《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中已广为宣说,华智仁波切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亦宣说很广,于彼等广论中了知则可。总之,若欲生起出离心者,则必须要断除今生和来世之一切贪欲。依什么方法才能断除呢?首先应当思维未坠八无暇和具足十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如盲龟值木,亦喻如于光滑墙壁上洒豆,难留一粒,从它的因缘、比喻、本体等方面而言,如是人身极为难得。
  第二思维寿命无常,于内外器情世间,甚至天主大尊等圣众之寿命均皆无常,我等诸众生之寿命亦复如是,都是无常的本性。如是思维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等修习后,就能生起断除此生中一切贪欲之功德。
  因为彼诸众生于世间诸法,总是贪恋不弃,因此要了知诸法无常,人生非常难得可贵而行思维修习,如是则于世间诸法自然能看破而无有兴趣,并于世间诸法生起厌烦心,从而舍弃世间法,生大出离心。昔有弟子请问上师阿底峡尊者言,师圆寂后,我当行观想法耶?上师答曰:观修虽为善法,然不如修一法善妙;徒觉师答非悦心满意,又于师问言:则我当行讲经耶?所答如前;复于师问:我当行何法为胜?师曰:汝当依止忠登巴善知识而行舍弃世法。于西藏RA贡地方,昔有一位行者在转经绕塔,登巴见彼告言:汝转经虽有功德,亦很好,然不如修一善法为妙。其念,转经绕塔可能功德不太大,念经功德可能很大,则趣余处诵经;尊者又于彼告言:诵经虽极妙,然不如修一善法好。其念此等功德都不大大,则当坐禅可能极妙,故趣余处坐禅;尊者又复于彼告言如前;彼行者实感无奈,并请问登巴尊者,我到底当依行何法为胜?答曰:应修舍弃此世事法,乃最胜妙法也。是故于人生难得和寿命无常思维修习后,能断除三界轮回中之一切贪欲,不仅看破人道,且于此三界轮回悉皆看破而厌弃为要。
  有人厌弃人生,欲求天界诸乐,此等起根本不究竟,并有过失。故当发究竟出离心为妙;复次,思维业果不虚者:于《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有广说业的分类、业的本体,如何不空等教义,详细了知则可。但总而言之,应依佛陀之教证为主。因为业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奥密之事,于凡夫而言,乃不可思议,所以佛陀之经教中,对于业果的宣说较多,如《百业经》中亦有此等广说。不论是善业或恶业,凡于未受业报之前,乃至多劫亦不会空耗消尽,总有一日诸因缘成熟时,定会感受果报的。如是非一般人之言,乃世尊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也。是故业果方面唯依佛陀的教证来了知,并当深信不疑。倘若深信因果者,则于善恶诸业自然会有取舍之念,从此会逐渐断尽黑业之过,增上白业之德,如是极为殊胜。
  复次思维轮回痛苦者:诸轮回苦海如同火宅,无少许安乐。如六道中,较好之人道,亦皆充满了痛苦之本性。每一众生都时常被三根本八支分等苦煎熬着,如热锅中的蚂蚁,瓶中之蜜蜂等一样,彼诸众生皆被业恼束缚,而于轮回苦海中感受难忍极大的痛苦,如热沙中鱼,辗转不息。如是以业果不虚和轮回皆苦等而行思维修习后,则能生起断除贪求后世三界轮回等诸欲乐之功德。此处引上世尊之弟难陀的公案来说明亦可以,因为难陀亦为贪著后世欲享天界诸乐而行守戒等,于世尊方便引导下,方知三界轮回均充满了苦性,后乃发起真实出离心,严持戒律修行等。总而言之,此处说生出离心时,于三界中不论今生后世,都不能贪著,是极为殊胜。
  以上讲了生起出离心之方便法,即是思维观修四前行也。
宣说出离心的界限,依靠上述四加行思维修习一后,则于三界轮回中一切兴盛之世间事法,自己心里不会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贪恋羡慕等,并且昼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寻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以至真正生起了如是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希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念时,于这种境界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之界限。如呷当派格西朗日唐巴,修行一生未曾笑过一次,彼者时时刻刻不放逸思维人生难得,轮回皆苦等,以至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精勤修持。是故学佛者应当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真正具足出离心很重要。
  以上第一个主要道述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07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离心和修行过程当中的菩提愿不好理解,二者有矛盾吗?

夏坝活佛文集

◆居士问:出离心和修行过程当中的菩提愿不好理解,二者有矛盾吗?

  ◇夏坝仁波切:没有出离心的话就不会有菩萨行愿。出离心的意思是看到轮回当中的行苦、坏苦、苦苦的真面目,也看到了我们人生之所以有苦,苦的根源——业力及烦恼等等的本质,发现从世间顶到十八层地狱所有的天界、阿修罗、人间、畜生、饿鬼、地狱等等六道轮回当中,我们以为的一切荣华富贵和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根本上来说都离不开三苦,一旦了知了这个之后,强烈的欲望和贪心就消失了,只想得到永久安乐及安乐因的涅槃果位,这是一切菩萨行愿的基础。

  如果你觉得我们这地方挺好的,你干嘛要去度他人呢?要是离不开贪欲、嗔恨、愚昧的话,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的。贪欲、嗔恨、愚昧的根本所在,是没有发现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现象的虚假与体性的皆空,也就是《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没有办法破掉“我”的真实感;就会把“我”当真;把“我”当了真,“我”和“我”所获得的名和利也会当真。比如说一个市长或者省长或者某一个领导,如果他把他现在所拥有的这个地位或者名称当真了的话,那就很糟糕了,因为他真的以为他自己是这个了,但问题是他会变成为不是的。一旦变成为不是的时候,他就会很痛苦、很烦恼。如果他早就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不实在的,他只不过是暂时拥有这个领导的称呼,那么无论是得,还是失,都能想得通、都能包容、能接纳。所以如果没有把轮回看成是苦海、看成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你无法生起真正的愿把一切众生从轮回当中解救出来之心,唯有自己明白了它是苦的根本的时候,你才能生起真正地愿意度化一切有情、对一切有情产生大慈大悲的这种心态。

  菩提心是以两个为基础的:一个是以为了解救众生作为基础,二是以得到佛陀的果位为基础。之所以我们不选择成罗汉果而选佛陀果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度化众生,度化众生的原因是众生沉溺在无穷无尽的苦海轮回当中!自己要认识到在苦海轮回当中沉溺的时候有多么艰难、多么痛苦,才能够了知他人的艰难和痛苦。我们藏人有句俗话:“自己身上的伤口,只有自己才知道是什么感觉。”如果你自己没有尝试过轮回有多么苦,你怎么能体会到众生正在受苦的这种感受呢?不会的。因此,出离心和菩提愿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成为菩萨必须的前提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9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两个是由U Agganna尊者在今年四月份分享,关于出离的两个讲座。其中的巴利文是笔者在有限的知识之下音译的。文中如有错误,还请各位不吝指点。)

礼敬 世尊 阿罗汉 三藐三菩提

Maha mohanda karena
Athi putih maha janih
Panna cakum labha besi
Nana lokena sojino
Etena sacca vajjena hontu te jaya mangala

在开始今晚的开示之前,导师念诵了一段Pali偈文。然后他也要散播慈爱给所有参加这次禅修营的禅修者以及一切的众生。刚才导师所念诵的Pali偈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里面讲道的Sojino就是胜利者,就是指世尊,已经战胜了五魔或者是一切烦恼的胜利者。佛陀教导四圣谛的法给于一切众生,以便众生能够解脱生死轮回。Maha Janih 是指无量的众生。然后这些众生是怎么样的呢?这些众生athi putih,受到压迫。受到什么压迫呢?受到Maha mohandakarena极大无明黑暗的压迫。因为受到极大无明黑暗的压迫,所以不能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然后佛陀教众生法,而众生因此而得到法的力量,透过Nana lokena智慧之光,得到Panna cakum慧眼。Etena sacca vajjena hontu te jaya mangala~依此真实语的力量,导师祝大家能够胜利吉祥,得到至上的快乐~涅磐。

今晚开示的题目是“修行的先决条件”。成佛、辟支佛、阿罗汉的先决条件。因为讲道这个主题,所以导师在开始之前再念诵另一个偈文,而这个偈文是帕奥禅师和弟子在帕奥禅林每次给完开示后所念诵的偈文。

Hetva kame pabbajito santo gambira jintaka
...

深入的思维
偈文的意思是这样的。Santo是寂静者,真正指的是完全断除烦恼的人,那就是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但是,比如说那些很圣洁的人、得到过去佛授记的菩萨和有大波罗蜜的人也是寂静者。这些寂静者做什么呢?Gambira jintaka深入的思维。这些寂静者对日常生活现象有很深入的思维力量,体悟到很深奥的法。Kame就是欲,而欲有两种vatthu kama和kilesa kama。vatthu kama就是让我们享受欲乐的目标,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财物还是没有生命的财物。但是这些财物是受到五敌威胁和分享的,所以它们也不是我们真正的财物。Kilesa kama就是烦恼欲。接下来hetva就是舍弃,舍弃了什么呢?舍弃了kama,舍弃了欲乐的目标和烦恼欲。所以他们pabbajimsu~出了家。他们出了家成为比丘、比丘尼或者是沙门。然后就是tumpe bi,tumpe是你们,你们也要pabbajita,你们也要舍弃这些财物然后出家。Subbe salla就是出了家好好地修行,培育种种的美德。Te呢就是说你们。最后就是 anusikago~学习。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向佛陀、辟支佛、阿罗汉。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要有很强的善法欲来解脱生死轮回,学习寂静者来舍弃俗家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财物是与五种敌人分享的。这个句子的简短解释就是这样。

悚惧智
如果我们好好地研究这个句子,就会知道这些寂静者,这些圣洁的人为什么会出家。句子里面有讲道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对日常生活现象有很深入、深奥的思考。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人,都喜欢欲乐、享受,希望我们有很长的生命来享受。但是事实上,生命呢是充满许多痛苦的。如果我们对生命有深入的思考,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悚惧智Samvega Nana,想要解脱痛苦。所以,这种深奥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它能够带来什么利益呢?如果具备这种深奥、深入的思考,我们就能够升起悚惧智Samvega Nana。在巴利文里面Samvega Nana也可以解释为 Saotapa Nana,Sa 就是有,Otapa害怕、愧, Nana就是智慧。害怕什么呢?害怕生死轮回之苦。所以我们就会来修行,修行止观。当我们修行观禅的时候,智慧的力量就会提升,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证悟道果,证悟涅磐。

什么是Vatthu kama?Vatthu kama是欲乐的目标,我们的拥有物。欲乐的目标是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和触所缘。在生命里面,所有人都在寻找、追求这种目标以便得到快乐、享受。 在人们每天得到这些目标,都会想“这个是我的东西”、“这个是我所拥有的东西”,然后人们就会想说“这是我”。因为我们这样想“这个是我所拥有的东西”、“这是我”,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时候我们都这样标签。

五种敌人
我们会时常想:“这个财物是我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财物是与五种敌人分享的。是哪五种敌人呢?那就是水灾、火灾、不公正的君主、小偷强盗、不好的继承者。这五种敌人会毁坏我们的财物。所以我们要有深入的思考:“这个世间的意义~essential到底是什么?”。没有思考的话就不知道未来会变成怎么样。接下来导师就为大家讲了一个本生经的故事。

《Mashaka本生经》
Mashaka是一种鸟,它的意思就是“我的”“我的”。为什么呢?因为无论Mashaka鸟停在哪里,在树上、草丛里,它都会叫“Masha”“Masha”,“我的”“我的”。有一天,有一棵大榕树,树上长满了许多水果。然后有许鸟来吃这棵榕树的水果,而这个Mashaka鸟也停在树上休息,一直在叫“我的”“我的”。但是其他的鸟都不理他,继续吃水果。过了一些时候,多数的水果没有了,一些水果掉在地上,有的甚至腐烂了,地上也充满了小鸟粪便。即使是这样,Mashaka鸟还是一样地叫着“我的” “我的”。其实剩下的只有粪便而已。同样地,我们有些人也执著我们的财富,认为这些是“我的”“我的”。虽然拥有许多的财物,可是没有拿这些财物来供养、布施。事实上这些财物有一天会受到五敌的摧毁、毁坏。而且有一天我们也会死,必须把这些带不去的财富留下来。所以我们的财物是与其他人共享的。因此我们应该用这些财物来作慈善、布施。这一项是关于我们的财物。

另一项是关于我们的身体。许多人也会说“这是我的身体” “这是我的身体”。但是这个身体呢不是由我们控制的,它是跟疾病有关,因为疾病会毁坏我们的身体。正如善用外在财物,我们也应该善用身体,以它来持戒、培育美德。也应该修止观,直到看到身体只是由究竟的色法组合而成,看到人其实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而进一步的观这个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当我们一而再地这样的观,就能够培育起观智,进而能够证悟涅磐,断除烦恼。所以我们应该要善用我们的物质财富来布施,也善用我们的身体来修行止观。

但是世俗人的本质是,虽然我们看到无常和痛苦的现象,可是我们并不想要看到、思考这些现象、真理。甚至有些人说“别这样想。这样想会患上忧郁症”、“事实上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给我们享受的”。许多人在健康、年轻的时候去享受。有许多人会忘掉这些真正的现象和本质,而享受欲乐而已。这些人不作布施。有的人布施而不持戒,有的人持戒而不禅修。所以深入、深奥的思考是那么地重要,对我们所拥有的财物有这样的思考是重要的。

国王和芒果树
因为这个缘故,接下来导师要跟我们分享一个本生经的故事,而这故事会告诉我们菩萨和弟子们如何经过深入深奥的思考而产生悚惧智,进而圆满波罗密。在菩萨的其中一个过去世,我们的菩萨是一个国王,名叫Mahajandaka王,在Midina的地方管理他的国家。有一天,国王带着他的随从骑马去到皇家公园。到了公园门口,国王看到路边长了两棵芒果树。其中一棵长满了芒果,长得很漂亮;另外一棵也是长得很漂亮,叶子很绿,只是没有结芒果。那时Mahajandaka王想吃,于是就吩咐随从摘了一些芒果而吃了起来 。那些芒果非常甜美,国王因此而想:“在回程的时候,我要摘很多芒果回去吃。”过后国王就继续往公园走去了。根据古印度的传统,当国王吃过了那棵树的芒果,其他人也可以摘来吃。于是,国王的随从就摘起芒果来。他们不只是摘而已,有的还用棍子打芒果,把树枝都给打掉了,整棵芒果树就变得很难看。之前长得很漂亮的芒果树因此而变得很丑了。下午当国王从公园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而想:“在早上,这棵芒果树还长得很漂亮,结满果子;现在却变得很丑了,树枝也掉了下来。但是另外一棵没有结果子的芒果树,依然翠丽、漂亮。”所以Mahajandaka王想,他的王位和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就好像结满果子的芒果树。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其他国王想抢他所拥有的财富,那么他们就会派兵来跟他打仗,而毁坏他的财富。所以财富就好像结满果子的芒果树。而没有结果子的芒果树就好像出家的生活。当国王这样想过后,心里就升起很强的悚惧感,在回到了皇宫以后就舍弃了财富,出家成为一位沙门。过后他很精进地修行,证得禅定,当身体毁坏过后就投生到梵天界。这就是菩萨如何看到了欲望的过患。

《Makadeva王本生经》
接下来导师讲了另外一个菩萨本生经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的菩萨叫做Makadeva王。那时候的人完美地、尊敬地培育戒德,所以寿命是三十万年。(当人们失去了他们的美德,人的寿命就会越来越短,直到十岁。在人们是十岁的时候,戒德已经没有了。佛陀在长部里的《Sakavadri Sutta》有解释道)Makadeva是王子的时候,他享受了八万四千年;而身为太子的时候又享受了八万四千年;当他身为国王也享受了八万四千年。有一天,他跟皇家理发师说:“我的朋友,如果你看到我有一条白头发,请告诉我。”有一次,这位理发师在国王头上看到了白头发,于是他就告诉国王:“国王,我在您的头上看到了一条白头发。”“请你把那根白头发放在我的手上。”国王打开手掌说道。于是理发师就照着办。当国王看到了他的白头发,心里升起了悚惧感,想到人老的痛苦。于是他就舍弃王位而出家成为了一位沙门。正如之前的那一个故事一样,他很精进地修行,证得禅定,当身体毁坏过后就投生到梵天界。

其实,Makadeva王的寿命还有八万四千年。虽然如此,当看到一条白发后,他还是想:“死亡之王已经逐渐地、慢慢地靠近,而割掉我的生命。”可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位Makadeva王身为王子的时候享受了八万四千年;而身为太子的时候又享受了八万四千年;当他身为国王也享受了八万四千年。所以他已经享受够了、闷了,可以出家。而现在我们的生命是那么地短,而且人身难得,所以我们应该享受欲乐,不能出离”。导师就跟我们分享法句经里的一个故事。

敬夫者的故事
在三十三天有一位Malavari天子。有一天,天子和一千位妻子在花园摘花,其中一位Patibujika devi天寿已尽,投生为佛陀时代、Savathi城里的一位女孩。女孩天生就有一种Jatiseya Nana,能够回忆起自己过去世的情形。她记得自己是Malavari天子的太太,于是长大后,每当她行善后就这样地发愿:“愿我能再次投生为Malavari天子的太太。”这女孩长大后结了婚,生了四个孩子,而且都有一个好习惯,她每天都到托钵堂帮忙整理比丘的座位,打扫等工作。而大家也因为她的愿而称她为“敬夫者” Patibujika,尊敬丈夫的人。有一个傍晚,这位敬夫者因为患上急病而死了,如其所愿,再次投生为Malavari天子的太太。

在天界,Malavari天子看到他的太太不见了,没过一会儿又出现,于是就好奇地问道:“你一会儿不见了,是否去了什么地方呢?”天女就回答道:“刚才我寿尽投生为人,长大后结了婚,生了四个孩子。每次行善后就发愿,希望能回到你的身边。于是,在一个傍晚,我得了急病而死了,再次回到你的身边。”天子道:“啊,你这么快又来回来了!原来人的寿命是那么地短暂。既然寿命那么短暂,那他们能否享受、快乐呢?”“虽然寿命很短,但是他们能够享受、快乐。”“那么他们是否都行善呢?”“因为人们忙于享乐,所以忘了行善。”天女如此解释人的本质。

第二天,有一些凡夫比丘因为敬夫者的死而伤心地哭了起来。于是他们就向佛陀报告。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向他们说:“比丘们,你们不应该感到伤心。敬夫者已经回到她丈夫的身边去了。”而这些比丘则说:“尊者,她已经死了,没有回到她丈夫的身边”。佛陀第二次说:“不是这样的,比丘们, 敬夫者已经回到她丈夫的身边去了。”而这些比丘则第二次说:“尊者,她已经死了,没有回到她丈夫的身边”。于是佛陀就解释道:“比丘们,敬夫者没有回到人间丈夫的身边,而是回到她过去世丈夫的身边。”接着,佛陀就说了以下的一个法句经:

人们都选择享受欲乐,就好像选花一般。可是在人们的欲望还没得到满足的时候,死亡之王已经来临,随心所欲地切断了他们的性命。

因此,人们的寿命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应该对此有深入的思维,生起悚惧智,而累积善业,去布施,精进地修行。

(第一天讲座完毕)

[ 本帖最后由 v4820 于 26-11-2009 10:5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9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还没有开始今天的讲座之前,导师一如往昔地以一个巴利偈文来礼敬佛陀,散播慈爱给禅修者和一切的众生。

Maha karuniko nato hitaya sabba paninam
Purenta parami sabba pato sambodhi muttamam
Etena sacca vajjena hontu te sabbada

这段巴利偈文的大意是这样的:三界的领袖,对众生有大悲心的佛陀,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圆满一切波罗蜜而成佛。以此真实语,愿大家平安、快乐, 证悟涅磐。

今天,导师将会继续上次对于“修行的重要条件”的讲座。

Yothinjiya王子本生经
我们的菩萨在其中一个过去世生为Yothinjiya王子。有一个早晨,王子和马车夫到皇家公园去游玩。在路上,王子看到在草丛、蜘蛛网上和树叶有露珠。在晨光的照耀之下,露珠变得明亮、发光。在皇宫长大的王子没有看过露珠,所以他很好奇地问他的马车夫道:“朋友,这是什么东西?”“王子,这是露珠。”马车夫回答道。“在阳光照耀之下,这些露珠漂亮得好像钻石、宝石那般。”王子想着,就高兴地往前走。在下午回程的时候,王子满心期待再看到露珠,却看不到,就问起马车夫道:“朋友,今天早上我们还看到那些露珠,现在为什么消失了呢?”“哦,王子。这些露珠因为受到阳光的薰热而蒸发了,这是露珠的本质。”于是王子对这种现象有了深入的思维“露珠只能维持一个早上。同样地,人类的寿命也是很快就消失了,犹如闪电、泡沫、露珠那般。”想到人们性命充满危险,王子心里生起了悚惧感,而想寻找解脱之道。回到皇宫后,Yothinjiya王子舍弃了一切,出离成为沙门。

王子看到了露珠会有深入的思维,而许多人也是看到了,却没有什么反应。所以导师劝导我们应该学习Yothinjiya王子的深入思维,以便能生起悚惧智去修行。

国王和手镯
另外一个是关于某位独觉佛的故事。这位独觉佛是Gandala和Kashmir县的国王。这个地方一部分是在印度,一部分是在巴基斯坦。导师要跟我们分享这位未来独觉佛如何深入地思维和出离。一天,国王在上楼休息。就在国王休息室外面,一位女佣正在地上磨檀香木、加水做成膏来化妆。在缅甸,有些女孩子也在身体涂上这种膏,可以防晒。在印度,人们摩擦檀香木或者其他植物来获取这种膏,涂在身上,以作香味和防晒。这个女佣在她的双手都分别带上了一个手镯。为了要往后收集膏水,女佣把右手边的手镯放到左手,然后继续摩擦的工作。手镯因此互相摩擦而“叮叮”作响。这时候,国王看到此景而深入思维:“两个手镯碰在一起会作响。同样地,当人们一个人住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当两、三个人住在一起,问题就会产生了。”正在那个时候,皇后刚巧走了进来,看到国王一直望着那个女佣。“啊,我的丈夫不老实。”皇后就很嫉妒、生气地想着,走过去把女佣给赶走,自己动手磨起檀香木来。之前,女佣的手镯只带有两个,可是皇后却有许多只,叮当声更响。国王看了这种情况,感到更加懊悔,“啊,因为群居的关系,欲望的声音更加响亮。因此,独居是更好的。”国王深奥地思维而生悚惧智。与此同时,国王成为独觉佛的因缘也成熟,所以当他立刻修行过后,国王就成为了独觉佛。在这里,皇后是把情况给弄糟,可是国王却善用这个情况,因此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十种束缚
《法句经》、《本生经》、《长老偈》和《长老尼偈》都有许多类似的故事。导师从里面挑选了一些,好让我们了解如何可以得到这些悚惧智。可是当我们了解这个智慧以后,为什么还是不能出离,修行成为佛陀、独觉佛或阿罗汉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出离呢?那是因为我们被十种束缚捆绑着。是哪十种呢?那是父亲,母亲,丈夫或妻子,儿女,亲戚,朋友,财物,名声,权力和欲乐。这十种束缚绑着人们,使他们不能出离。为此,佛陀在《法句经》里也有说:“以铁制造、以木制造、人力制造的锁并不是坚固的枷锁。人们对于珠宝的执著,对于伴侣、儿女的执著,这些是坚固的枷锁。由于这些执著,投生四恶道的束缚看起来好像不是很紧,但是人们却很难砍断这个束缚。智者舍弃执著,斩断这种锁,出离,行走于正道上。”

八种悚惧事
因此,为了减少对于束缚的爱欲,为了培育出离的善法欲,为了培养起悚惧智,人们应该怎么做呢?为此,佛陀教导我们八种悚惧事,那是:

1.重生的痛苦,
2.老的痛苦,
3.病的痛苦,
4.死的痛苦 ,
5.四恶道的痛苦,
6.过去轮回的痛苦,
7.未来轮回的痛苦,
8.这一世寻找食物的痛苦。

这是能让我们得到悚惧智的思维目标。人们深入地思维这八种事情,就可以培育悚惧智。因为这样,佛陀称这八种事情为“悚惧事”。

这八种事情,有些已经发生了,有些正在发生着,有些则在未来一定需要面对的。它们也是很普通的现象。当他发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悲痛、忧伤、苦恼,而有善法欲。时过境迁后,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并不想要脱离。有时候人们却发愿、祈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够带来自由。只有八正道而已。只有实行八正道,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我们应该重复地思维这八种悚惧事。有一些禅修者报告说,他们觉得闷,也对禅修失去了原来的兴趣。导师就会建议他去医院、老人院和葬礼,这样他就会看到病人、老人、死者的尸体和死者亲属的哀伤。如此就会生起悚惧感,避开身口意恶行,而想要努力地学习戒定慧。缅甸有句格言说道:“到坟场一游,它的价值胜于去道场的十倍”。

《法句经》1
有些人心生悚惧而出离,可是却对佛陀没有很强的信心。那会发生什么事呢?接下来导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法句经》里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Savathi城里住了一对夫妇和他们的独生子。因为只生有一子,所以他们非常疼爱他。一天,这位孩子听了某位比丘说法,心里非常渴望能出离,而向父母要求以便能成为比丘。因为他们非常疼爱独生子,所以不允许他出家,更不许他出门,而轮流守着他们的儿子。当父亲出门时,母亲负责看守儿子;而母亲出门时,父亲则负责看守儿子。可是有一天,当父亲出门后,儿子就欺骗母亲而逃了出去,直奔寺院,要求出家。僧团也答应了他的要求而授了他比丘戒。当父亲回到家的时候就问起了儿子的去向,母亲就说自己没有好好地看守,让儿子出去了。这时候父亲很肯定儿子一定是去了寺院,所以就独自去找儿子。当他得知儿子已经成为了比丘,而自己也舍不得他,所以也要求出家。在家里的母亲以为两父子会回来,可是怎么等也等不到。于是她走去寺院。当她看到两父子出了家成为比丘,联想到自己不能够独自一个人生活,也要求出家,成为比丘尼。可是,他们三个人都在同一个寺院,无时无刻地交谈,而干扰了同寺比丘。同寺比丘因而要求他们离开。于是亲子三人就跑到了一间比丘尼寺院。到了那里他们也是这样。就这样地,他们从一间寺院走到另外一间寺院,直到出现在佛陀的面前。在那里,佛陀问他们的寺院生活是如何渡过的。过后,佛陀谴责他们,进而说出以下法句:“做了不应当作的事,应当作的事却没有做,虽然他们期望得到精进修行的人所得到的利益,可是却在享受欲乐。这样做其实是在舍弃了自己的幸福。所以我们不应该和亲爱的人相处,也不应该和不亲爱的人相处。因为没有看到亲爱的人会让人感到痛苦,跟不亲爱的人相处同样让人感到痛苦。所以我们不应该跟别人的关系弄得很亲爱。为什么呢?因为跟亲爱的人分离会痛苦。如果人能够切断这两种亲爱和不亲爱,他就能够切断束缚,得到解脱。”

在《法句经》里,许多弟子在听佛陀开示过后都能生起清净的法眼,成为圣人。可是这家人却很奇怪。因为他们不能分开住,所以还俗去了。接着导师开玩笑地说,现在有许多人短期出家,听了这番开示后不应该还俗。

Bahu Pandika比丘
有些人心生悚惧而出离,可是却对佛陀没有很强的信心。在《法句经》里有另外一个关于Bahu Pandika比丘的故事。在还没有出家前,他是Savathi城里的一个富翁。有一天他的妻子死了。他感到非常沮丧,思维死亡而生起了悚惧智,就出家成为了比丘。在Jetavana寺院里,他建起了自己的住所,在角落则起了一间仓库,拥有许多资具,甚至找几个工人,叫他们煮自己喜爱的食物来供养自己。他拥有几套袈裟,上午穿这种颜色的一套,下午又穿另一种颜色的一套。Bahu Pandika比丘如此地过着他的出家生活。一天,一群比丘在寺院绕院检查,而看见了Bahu Pandika的工人拿出来晒的众多资具。于是他们就问:“这是谁的资具呢?”Bahu Pandika比丘从住所跑出来认了他的资具。于是比丘们就说:“啊,为什么你拥有这么多的资具呢?佛陀劝导我们应当少欲知足,独处而精进地修行三学,而你并不是那么样做。因此,你必须跟我们来,亲自听取佛陀的劝导。”如此,Bahu Pandika比丘就来到了佛陀跟前,也承认了他的行为。于是佛陀就谴责他道:“我许多次地教导弟子们,应当少欲知足,独处而精进地修行三学,而你并不是那么样做。你非常贪心,享受陪伴着你的众人,懒惰。这样做并不适合佛陀的教期和教法。”这时Bahu Pandika 比丘出于对自己财物的傲慢,显得非常生气,原本跪着的他,脱掉上衣而站起来,并无礼地说道:“尊者,我除了家就不能收集财物,而必须要这样(光着上身)吗?”(导师打趣说这样子还好,如果他脱完整件袈裟,裸体外道那样,情况就会更糟)佛陀见状就说道:“啊,Bahu Pandika ,当你在过去世还是夜叉时,还会觉得惭、觉得愧。可是现在你是比丘,为什么你不会觉得惭、觉得愧呢?” Bahu Pandika 比丘听了,觉得懊悔,就向佛陀道歉。

所以,有些人出了家成为比丘,可是却执著于财物,收集许多资具。如果收集许多资具会有什么后果呢?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他们都会对这些资具感到傲慢,甚至有的出家人会因为贪爱而还俗。所以比丘有这些执著是不好的。比丘不能享受财物和欲乐,而少欲。他们没有很多的资具。有些人可能会想:“比丘的生活是不快乐的。”到底比丘的生活是快乐的呢,还是不快乐的?对此,导师跟我们分享最后一个故事,《Vicchanaka本生经》。

《Vicchanaka本生经》
在菩萨的其中一个过去世,他是Vicchanaka修行者。这位Vicchanaka修行者住在一个森林,以Beranas城为托钵点,因为托钵结缘而认识一位城里的富翁,也跟他熟络了。一天,富翁对修行人说:“尊者,我的朋友,我认为修行人是贫穷的。您挨家挨户地托钵,我觉得他们会歧视您。您不能再以沙门的身份过活了。现在我们是很要好的朋友,我能把一半的财物和生意给您,我们一起做生意,两家人住在一起。因此,还俗吧。”Vicchanaka沙门回答道:“我的朋友,你认为沙门生活是贫穷、不快乐的,因此而可怜我。可是,我可怜你多于你可怜我。我认为在家的生活就好像在急流中游泳,在家人必须不停地游,否则就会惨遭没顶。同样地,在家人,无论是国王、部长、商人还是工人,为了生活必需努力挣扎,否则就会失去了收入。因此,我可怜你多于你可怜我。再者,朋友,俗人为了生活,有时候必须撒谎;为了得到工作,有时候俗人必须和喝酒者打交道而喝起酒来,有时候必须和赌徒打交道而赌博;有些有能力、位高者,虽然充满慈悲,可是却不得不让他人受苦。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对方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你。因此,我认为俗家生活就好像是有许多洞的壶,外表美丽,装水却漏。同样地,因为俗人有许多要做的事,所以善业不能持续很久。因此,我不会还俗,而会回到森林。”伟大的Vicchanaka沙门这么说。

为了修行的健康发展,为了能生起悚惧智,导师分享了几个《法句经》和《本生经》的故事。最后,导师祝福我们,愿大家能够成功地修行定、慧,乃至于证悟涅磐。虽然我们在当中,有些人不能出离,可是他希望我们在未来世能够出离成为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观、涅磐。

U Agganna尊者于09年四月的两个讲座完毕.

(笔者觉得第二天的讲座比较全面,而里头的<八种悚惧事>,教导人们怎样培养悚惧智,更是这两天的精华.希望有心人能受益.)

[ 本帖最后由 v4820 于 26-11-2009 10:4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9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鼓励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11-2009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楼的根据来自哪里?
以下这位的说法似乎把出离心说成是印度教的梵。
到底谁比较正确?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0-5-2009 03:10 PM 发表
梵和缘起是对立的,

梵是常一我净
缘起是无常,非独立,无我/空,没有自性,不自主

梵是绝对的
缘起是相对的

梵我是超越现实,客观/主观唯心主义,
缘起无我是现实经验的,中道如实观的

梵我是虚幻,幻想有个常乐我净,绝对真实的超越世界,所以对于现实世界,是厌世的,逃避的,把它说成虚幻,是梵衍生出来的。梵是真实,现实是假的。
缘起是经验世界,苦是在世间,灭苦也还是在“现实“世间,而不是缥缈不可知的世界及未来。

梵是“不落因果“-幻想有个不生不老不死的的境界。外道幻想大修行者/解脱者涅磐了可以脱离脫離於因果法則,圣者不受因果业报。展现的是逃避现实,向往神秘虚幻的世界,出世却不入世兼独善其身。(欣彼厌此)

缘起是“不昧因果“ – 佛教的大修行者/解脱者,是透彻因果,解脱了也还要承担过去所造的一切业,也会因为业力引发而承受果报。那为何说佛教的解脱者证涅磐,就是苦灭了?这是因为佛教圣者虽为因果法则牵连,不过却不昧因果,心不起执著烦恼。展现的是勇于承担/担当及改造现实世界的精神,出世(心不为现实苦无常的世界而起执著烦恼)兼入世(积极于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积极参与净化这个世间。典型的例子是佛陀,舍利佛,目见连,那先比丘,龙树,提婆等等。

[ 本帖最后由 tshadow 于 24-11-2009 01: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9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众需要质疑任何大众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1-2009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pa 需要解释为何他把“厌世的,逃避的”贬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9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pa 说:“出世(心不为现实苦无常的世界而起执著烦恼)”
请问你是根据什么而如此定义出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9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看过佛教推崇梵我。
反而看到出离心,厌离心等。
梵我这个名词根本和佛教扯不上关系。
为何upa要把梵我这个不符合佛法的立场硬生生套在拥有出离心的人身上呢?
原本缘起法属于这些出离心的,为何无端端变成upa所描述的对立呢?
好的,就被夺走,不好的,就要往别人脸上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9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V4820 师兄/姐 , 看了之后,很多从前的思绪又回来了。 sadu sadu sad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9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来自吉祥比丘于15-4-09的讲座,关于善的绝望。)

有一次,佛陀对比丘们和居士们说法的时候,一个裸着身体、神志不清的女人经过,受着人们的讥笑、侮辱、丢失头等,女人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一味地向前跑。佛陀这时候想:“除了我以外,世上再也没有人能保护她了。”于是就用佛的力量引她向佛陀跑。当这个女人向佛陀跑的时候,大家自然地去阻挡、骂她。于是佛陀就说:“不要阻挡她,让她前来。”当她来到佛陀面前的时候,佛陀说:“妹妹,醒来吧,清醒吧。”佛陀的力量实在是不可思议,佛陀这么说过后,她马上清醒,看到自己光着身子,感到很羞耻,就趴在地上。这时有一个人拿了一块布盖在她身上。于是她就站起来跟佛陀说:“佛陀,做我的归依吧。太苦了。就在今天,我的小儿子给老鹰捉去,另一个儿子被河水冲走,我的丈夫给蛇咬死而死在路边,父亲、母亲、兄弟在大风雨中被倒塌的屋子压死,现在还被烧着。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举目无亲了。”佛陀则告诉她说:“妹妹,在无始轮回里,一个众生所流下的泪水,比四大海洋的水还要多。”佛陀当时这么说。而这个女子就是后来佛陀的女大弟子Patacara。

又有一次,一个女子抱着死去的孩子。这个女人还没看过死,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而总是以为有药能够医好她的孩子。每个人都取笑她,可是她并不死心。有个智者就跟她说:“如果你要找药,你去找我们的导师吧,找佛陀、世尊,他会有药的,他一定能医好你的孩子。”于是这女人就把孩子带到佛陀面前要求道:“听说您有药,能够医好我的孩子,是吗?”。佛陀回答道 :“我可以医好你的孩子,可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到一户没有死过人的家庭里,跟他们拿一点白色芝麻。如果你找到这样子的白色芝麻,我就可以医好你的孩子。”结果,这个女人到处去找。当然,古代的人并不像现代这样人,年纪轻轻就买家,以前的屋子都是祖先传下来的。所以,代代相传的屋子怎么没死过人呢?这个女人可能是个少妇吧,年纪轻得还没看过人死。所以她就去找。许多户家都笑他“怎么可能没有死过人呢?你要白芝麻我们可以给你,可是我们家怎么可能没有死过人呢?”结果她找遍了很多村落,都没有这么样的一个家庭。突然间她醒觉过来了:“真的是不可能的。死亡原来是那么普遍的事,原来家家都经历过死亡。人人都经历死亡。”然后就来到佛陀的面前。佛陀问他找到了吗,她告诉佛说找不到。于是佛陀就说:“当然是找不到的,这是虚妄的、妄想的。世间有谁能够摆脱死亡的追踪呢?没有的。”这是第二个故事。

曾经有一次,在佛陀时代,有个比丘尼是三果圣者。有一次,她在偏远的地方独自走着(“比丘尼不能独走。。”这个戒律大概还没立),一个年轻人对她起了爱恋之心,就挡着她的去路。比丘尼一看,就知道来者不善,说道:“你为什么挡着我的去路?”年轻人对她说:“我爱你。”比丘尼道“你喜欢我什么呢?”年轻人说:“我喜欢你的眼睛,你的眼睛很美。”于是比丘尼就拔下她的眼睛,对他说:“既然你喜欢我的眼睛,拿去吧。”这时,年轻人的贪爱马上消失,跪下来道:“希望您能重新看得见。希望您能重新看得见。”过后比丘尼单眼回到了佛陀面前,以佛的力量,望向佛陀时眼睛好了起来。当然在这种情形之下,比丘尼也没有盲眼的业,只是出于慈悲和勇气,而把事实示范于年轻人,不忍心年轻人造恶、对她冒犯。在他还没有造下严重的业之前,让他看到生命的真相。这是非常慈悲和勇敢的行为。这个故事一而再地启发我,每次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都非常震撼。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那么地强,通过战胜自己而战胜了那个要伤害她的人。这是在我记忆里面,很殊胜、超凡脱俗的一位女性。当然,你可以说她已经是三果,所以可以这么做。可是,三果圣者也会有身体的疼痛。这是第三个故事。

这三个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点。这个贯穿的共同点,对我们的禅修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佛陀和Subha阿罗汉所运用的原理来帮助眼前的人,那是怎么样的一个原理呢?那是一个给你看到不可能的希望,甚至给你适当的、合理的绝望;不期望于不可期望的事物,放下虚妄、不真实、不可能的希望和梦想,从而达到释放、解脱。不再找苦,不再拥抱苦。让我们看一看佛陀后来是怎么跟Patacara说的。“孩子、爸爸或者是亲人,都不可能是一个自己还要面对死亡的人的归依处。他们自己都还没有跳出死亡,谁能够做你的依归呢?死亡一定会找上你的,你的孩子、爸爸都不可能会保护你。了解到这个真相,有智慧的人守着他的戒,直接地走向涅磐之道。”这是第289个法句。有次倒水洗脚时,Patacara比丘尼看到泡沫的生灭,心想:“有的人早期的时候死去,有些人中年死去,有些人老年死去,每个人都要死的。”佛陀知道因缘也成熟了,就通过神通发光,对她说:“的确是如此,每个人都要死的。一个人如果活了一百年还没看到生灭法,他的生命还不如一个人活一天却看到生灭法。”那时候Patacara比丘尼各方面的因缘条件也成熟了,于是就成为了拥有神通和无碍解智的阿罗汉。

在首两个故事里面,佛陀是要发挥真实、如实的力量,让对象看到生命的真相。当然,佛陀有无限的善巧,可是佛陀正是要让他们看到生命的真相。也许你会说:“佛陀太冷酷了一些、太狠了吧。人们都想活在梦中,佛陀却要人们看这么苦的真相。”可是,正是看了苦的真相,人们才会释放出来。就像我们故事中的人,最终三位都成了阿罗汉。当他们知道在苦海里面所流下的泪水多过四大海洋的水,那你受的苦是多么地可怕。那是不能想象的。当你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你还能够期望什么呢?还能够梦想什么呢?放下吧。当我们放下的时候,那就释放了。真的。所以这整个原理,这个绝望的力量,彻底地让我们粉碎不可靠、不真实的、虚妄的梦想和希望。这个原理一直遍布在我们的修行,特别是观禅。所以这是很好的,只是苦了一点点。因为它要粉碎我们的先见,先入为主的想法。这是最难的、最苦的,这也是为什么禅修老师特别难当的。因为你们走进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改你;粉碎你错误的妄想、错误的态度。所以禅修老师最难,常常做坏人。有些人会不喜欢的。给你免费的服务你们还会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苦的。改你,逼你去看生命的真相。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希望能像佛陀一样,这边逼你另一边给你发佛光,让你好受。可是我们没有这种力量,却又又不得不逼你,所以你就苦了,对吗?所以,原谅我们,我们没有办法发佛光。可是我们常常在逼了你过后对你发慈悲,你知道吗?改,是不容易的,粉碎妄想是不容易的。可是为了法,要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用勇敢的承担力,不然你凭什么要得到这么殊胜的法呢?法不是软弱的人、弱者可以得到的;法是勇者的事,真者的事,真心者的事。如果你要法~付出代价,如果不愿意付出代价,那忘了它吧,在苦海里面打转。

还有一个关于阿罗汉Subha,她用的方法基本上也是把真相摆明。那个年轻人喜欢她的眼睛。可是眼睛又是什么?因为我们有密集,以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整体,可是拆开来看,眼睛有什么美?血淋淋地,后面还有一些根。头发,你说她的头发很漂亮,一条条剪下来给你。除非你像古时候的一个人一样,他真的很愚痴,而且痴到很离谱的,痴到他的妻子死了过后,陪伴着她的尸体,腐烂也在那边等,发臭也在那边忍,直到尸体变成了白骨,而把白骨包起来做成一个抱枕,抱着来睡觉。当然,为了这种情执,后来受了很多的痛苦。为了这个情执,没有不苦的,很苦。如果你要痴情到这个程度,可以,可是不只是苦一世,苦无数世。

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个女子每天晚上等待男朋友来跟她相会。有一个晚上,她的男朋友没有来,她就很紧张,一直在想男朋友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左盼右望。在天差不多要亮的时候,她绝望了,累了,倒下去睡得很舒服。那时候我们的菩萨,好像是一位树神。你看,希望让人紧张、期盼,无法释怀;可是绝望让人好好地安睡。你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拿看呼吸来说,你在期望禅象,希望它这样、那样;你在算时间。你多苦。打坐是那么快乐的一件事情,你却苦。期望做什么呢?期望就会苦。放下,放下就很单纯了。“算了算了,我只看呼吸就好。”呼吸是那么地清凉。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期望所带来的苦。其实,是执著。佛陀也没有教我们不要有希望。为什么叫我们发涅磐之愿呢?问题不在希望,问题在执著。记得,问题在执著。我也经历过这种绝望,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贪爱、执著、不善心不可能净化内心。你要老师讲了就放弃,还是要自己碰到焦头烂额才放弃,那你自己决定。如果可以,不要给自己制造太多的障碍,可免的挫折就免,可以好命一点就好命一点。可能当你遇到弥勒佛的时候,那个业的模式又在循环,那怎么办?何时了?

有些老师很敢用这个绝望的力量,因为它比较快。在经里处处都是,整个教法的原则都有着这个绝望的力量在里头。一开始跟你讲四圣谛就先跟你讲苦。只有真正了解苦才会放下苦和苦因。不然怎样成就灭和道呢?所以,我们带着这个了解来修行。这是我们的推动力,推动着我们出离、修行。有些时候,我们用这个善绝望的力量,特别是对于妄想特别多,心很多花巧的学生。有些时候老师则用权威,权威是一个断妄想的单纯方法。如果你觉得这个老师可以谈,那你就会出花样。有些老师让你觉得没希望争论,话出了口就不可以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改,只是怕改了、收回指示过后,学生妄想的模式不改。所以话一出口就不改,只为了粉碎学生的妄想;发挥绝望的力量~不能商量。这并不是我们心硬,在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都是有商有量的,但禅修则不能商量。规矩立了就是这样,不要改。这个只是短暂的权威,不要长期的。只要你还在学,在学习的那一段时期,你要放弃你的妄想。一道指示来了,就马上实践,那就单纯了。所以有些时候,一些老师选择用这样的方法教学生。现在,尤其是现代学生,让你的心去跑,就好想野马奔腾、猴子跳。

回到安般念上。当你注意出入息,经过一阵子当你发现强求、贪心没有好处,慢慢地就会放弃 – 这是好的。你知道不可能为不可能,贪嗔痴不可能净化内心。在禅相还没有出现以前,你发现到不可以追求禅相。如果你追求禅相,就好像印度先生追印度小姐那样,你看,在印度戏里面,那个印度先生一直在追那个印度姑娘的时候,印度姑娘就会一直跑。可是当印度先生追到累了坐下来的时候,印度姑娘就会上来抱着他。是不是?你的禅相也是那样。千万不要追他,做你老老实实的工作。当你有正念、定力、清净心的时候,它就会稳稳地找上你。你只要在因上下功夫,只要你把成功的因都准备好过后,那个果会成熟。只要你老老实实,就会发现到在看呼吸的时候累计了很多很多的功德,累积得最明显的是你的耐性。不要轻易厌倦,对什么东西都轻易厌倦,好的东西都会逃走。现在的人是很容易厌倦,天天换,什么都要换,伴侣也要换。换掉伴侣而以佛法取代,那没关系。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9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现在我们培育这个禅定就是要尝试做梵天神。基本上他们的生活不需要找吃、建屋子,所以生活很容易,常常安住在定中就可以了,很单纯,而且从来不苦闷。苦闷是因为我们的心很野,心野就会对这个东西感觉到苦闷。其实学习是一种单纯的快乐。你看,如果你把快乐建立在一样东西上,当这个东西改变的时候你就不快乐;如果你把快乐建立在五个东西上,那五个东西变化的机会多不多?当然是更多。那就更加不可靠了。如果你把快乐建立在所有人的身上,要每个人天天见到你都笑,跟你讲好话,带着慈爱的眼神看着你,不能够有肚子痛,他肚子痛的时候脸色很难看,我受不了;那怎么可能?你来跟老师报告,“老师我很苦,这个人对我怎样,那个人对我怎样。。。”那做你的老师就惨了。我需要调幅每个人,要每个人对你笑,不能生病。这样子的修行因缘怎么可能达到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当你把快乐的因素建立在整个世间,那你几乎不能够快乐,天天都苦。就像Vesakha。当她的孙女去世过后,她蓬头垢面地来到佛陀面前。佛陀问她为何这个容貌,Vesakha就报告说孙女去世了。佛陀问她:“那你喜欢多多孙女吗?”Vesakha:“我喜欢。”佛陀:“那你喜欢这个城里的人都是你的孩子吗?” Vesakha:“喜欢。”佛陀:“那这个城里是不是天天都有人死呢?” Vesakha:“是的,佛陀。”佛陀就说:“那你不是要天天都哭吗?” Vesakha就马上醒觉了。同样地,如果大菩萨执著所有的众生,那他就是世间最痛苦的菩萨,因为永远都有众生在苦,大部分的众生天天都在苦;那个大菩萨如果没有舍心的话,那就糟了。因此,如果你希望爱护天下的一切众生的话,就要放下一切的执著,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慈悲。

所以,你要放下,为了得到法的快乐而付出代价,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你又要法,又要世间的一切欲乐,样样都好,怎么有这样的事情呢?没有的。你为了寻找法所付出的牺牲,就是你的代价。你的艰苦,就是你的代价。最终,有一天,你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接下来的每一个过程,你都要放下很多的不可能。取相,要等到它稳定才能够看它,因为止禅基本上是以静止物为目标,你找动的东西为目标,心不能静下来,不可能达到四禅八定。跟着这个原理,你就懂得如何拿捏。所以在这方面,借用导师的智慧是很珍贵的。基本上,这个可能和不可能还有许多的层面,细的有很多,粗的有几个,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分享。愿大家平安,快乐,祥和.

(讲座完毕)

(笔者觉得两位出家人的讲座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可是单单看到他们,就会看到出离的好榜样.出离心就这样地潜移默化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9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大肚皮豚 的帖子

不客气,只是刚好有时间整理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09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4820 于 15-12-2009 12:34 PM 编辑

(此文意译自英文书“Buddhism In Translation”第章“The Great Retirement”-大出离)
(简介: 这本书的资料是从锡兰和缅甸的Pali文字得出,--也就是说,它们是在那些棕榈叶原稿被发现的,以锡兰文或缅甸文书写。)

未来佛的大出离

一天,未来佛想要去皇家公园,并吩咐他的马车夫准备马车。该名男子因此拉出一辆豪华和优雅的马车,使它装饰更加丰富,套上马具,而马儿们都是Sindhava马匹品种,肤色如白莲花的花瓣那般洁白,并向未来佛告知说一切都准备好了。未来佛登上一个犹如神的宫殿般的马车,向皇家公园出发去了。

“王子悉达多差不多要觉悟了。”天人们这么想着,“我们必须向他发出一些征兆。”

于是其中一位变成了一个衰老的老人,有着破碎不齐的牙齿,鬓发斑白,驼着身体拿着拐杖,浑身发抖,显示于未来佛面前,并且只让未来佛和马车夫可以见到他。然后,未来佛向马车夫问道说:
“朋友,这名男子是谁?甚至他的头发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当他听到马车夫的答案,他说,“诞生是羞耻的,因为每一个出生的人必定要衰老。”
未来佛心里激动,随即返回宫殿。

“为什么我的儿子回来这么快?”国王问道。
“陛下,他看到一个老人,”马车夫回答道,“因为他看到一个老人,他即将从这个世界出离了。”
“你这么说是想要朕的老命吗?现在赶快准备一些娱乐节目好表演给我的儿子看。如果我们可以让他享受快乐,他就不会再想出离了。”
然后,国王把王子的看护区从每个方向延长。

同样地,在另一天,未来佛去公园的时候看到一个人由天人变化的病人,并再次询问后,以一颗激动的心回到宫殿。这次国王提出同样的问题,并给了相同的命令,再次把看护区延长。又在另一天,未来佛去公园时看到一个由天人变化的死人,并再次询问,也是以一颗激动的心回到宫殿。而国王提出同样的问题,过后就如之前一样,把王子的看护区再次延长。

最后一次,未来佛去公园时看到一个由天人变化的出家人,面容充满耐心,穿着体面,于是就马车夫道:
“朋友,这名男子是谁?”
现在虽然在世界上没有佛,而马车夫并没有这方面(出家人或他们的良好素质)的知识,可是在天人们的帮助之下,他灵机一动地说道:
“陛下,这是一个出离于世俗的人。”
未来佛随即赞叹出离。对未来佛来说,从世俗里出离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然后未来佛就继续走到皇家公园。在此,长部的背颂者们都认为未来佛在同一天看到四个征兆,然后走去皇家公园。

他一整天都在那里,并在皇家蓄水池沐浴,直到日落的时候,他才坐在皇家休息座上。然后,侍从们围绕在他周围,带有不同颜色的布,许多不同种类的装饰,花环,香水和药膏。在这个时候,帝释的宝座热了起来。于是帝释就想知道究竟是谁想要取代他,把心一静、一观,就知道原来是装饰未来佛的时间到了,就召来Vissakamma,向他说,“我的好友,Vissakamma,今天晚上的中夜,悉达多王子将会大出离,这是最后装饰他的时机了。去公园吧,然后以天体的装饰品为这名伟大的男子装饰吧。“
“这是非常好的。”
Vissakamma在同意的瞬间,以他的神通马上来到了未来佛的面前,打扮成一个理发师。他从真正的理发师那儿拿了头巾布,以它来绕着未来佛的头。在天人触摸到未来佛的同时,未来佛就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天人。现在Vissakamma以一千片布围绕了他的头,褶起来好像是宝石小圈;第二次Vissakamma也是用一千片布,并依此类推,直至10圈~十万片布为止。现在人们可能这么认为,“小小的头怎么可能袋上这么多衣服?”其实它们再大也只不过是一个萨马爬行花那般大小,一些尺寸则像kutumbaka花。因此,未来佛的头好像围绕着kuyyaka花。与此同时,梵天们欢呼着胜利的喜悦,游吟诗人以赞美留言来礼敬未来佛。在打理了外表之后,未来佛骑上了他那装饰非凡的马车。

就在这个时候,净饭王听到他的媳妇生了一个儿子,就遣来使者,说道:“去吧,去向我的儿子宣布这个好消息吧。”
当听到这个消息后,未来佛说:“一个障碍(罗侯罗)已经出生了,束缚已经诞生了。“
“我的儿子说什么?”净饭王问道。
而当他听到未来佛的反应后,他说,“我的孙子的名字,从今天起,就是王子罗侯罗。”

但这个时候未来佛乘坐着马车进入城市。在同一时刻,姬纱乔达弥,是武士阶级(刹帝利)的年轻女子,登上了她的宫殿屋顶,看见庄严和雄伟的未来佛。出于内心的快乐和视觉的愉悦,姬纱乔达弥欢喜地唱道:

“那个母亲现在是完美地快乐地,那个父亲现在是完美地快乐地,那个妻子现在是完美地快乐地,谁拥有那么光彩的伟人!”

听到这段歌声时,未来佛心想:
“一个母亲的心达到涅槃,一个父亲的心达到涅槃,一个妻子的心达到涅盘。这是她所说的。但是涅盘在哪里呢?”
由于未来佛他的心已厌离于欲望,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自然地浮现:“当贪欲的火已经灭绝,这是涅盘,当嗔恨和迷恋的火已经灭绝,这是涅盘,当骄傲、邪见、贪爱和烦恼已经灭绝,这是涅盘。她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教导。理所当然地,涅盘是我所寻找的。我应当在这一天退出家庭生活,并从世界上出离而寻找涅磐。我会给于这位女士教育费用。”

于是未来佛从他的脖子取下价值10万块钱的珍珠项链,他把它交给姬纱乔达弥。姬纱乔达弥觉得非常满足,而想:“悉达多王子已经爱上了我,并送礼物给我。”

过后未来佛走回皇宫,躺在沙发上。没过一会儿,一群衣着鲜丽、美若天仙、精通于各种舞蹈和乐器的宫女们,带着多种乐器围绕着未来佛,载歌载舞地取悦他。但是,未来佛对这些欲乐已经觉得厌倦,就睡着了。宫女们见状,心想:“我们为王子歌舞,可是他却睡着了。那我何必那么辛苦呢?”于是她们就把多种乐器放在地下,躺了下来。燃烧着香油的灯继续燃烧着。不久,未来佛醒来,就在沙发上盘起双腿,注视着狼藉乱放的乐器,以及这些宫女。睡着了的宫女,有的磨着牙,有的说着梦话,有的嘴巴大开,有的则衣衫不整,丑陋百出。这些丑态让未来佛对欲望更加厌倦。原本金碧辉煌、有如帝释的宫殿,现在在未来佛眼里,就好像坟场一般,遍地尸野,等待腐烂;三界就好像着了火的屋子。

于是未来佛就庄重地说道:“这让人觉得压抑和窒息。”他内心的出离心变得非常地强烈。“我今天必须出离了。”
从沙发起来后,未来佛走向门口,吩咐道:“有谁在那里吗?”
“主人,我是产纳。”刚刚还睡着的侍臣道。
“我现在就要大出离了,请准备马车。”
“是的,主人。”侍臣带着马鞍和马缰,向马房走去了。

在燃烧着的香油灯之下,侍臣看到了战马Kanthaka舒适地呆在缝有茉莉花图案的布料帐篷。
“就是它了。”侍臣心里想着,就为战马准备鞍座。
“侍臣把肚带绑得太紧了。”Kanthaka心想。“今天和其他日子不一样,不像是要去公园还是什么的。今天一定是主人大出离的日子。”
Kanthaka因此而高兴地大声嘶喊着。这嘶喊声可以响遍全城,可是天人以其神通而不令他人闻。

另外一方面,在嘱咐了产纳过后,未来佛想:“我会去看儿子一眼。”于是他就从沙发上起来,往罗侯罗母亲的房间走去,把门打开。房里弥漫着香油灯的香味,罗侯罗的母亲躺睡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未来佛站在门口,停了下来,注视着他们两人。

当未来佛从宫殿出来后,他向马走去,对它说:“亲爱的Kanthaka,请在今晚帮助我吧。当我在你的帮助之下觉悟成佛之后,我会救渡天人和人们。”
说着他就跳上了马背。Kanthaka有十八腕尺长,高度也是一样。它非常强壮、迅速,肤色就好像磨亮了的海螺壳。它嘶喊和蹄踏的声音可以传遍整个城市。因为如此,天人们就用神通使他人不闻此声,以手掌放在它的马蹄所踏之处。

如此,未来佛骑着这匹伟大的骏马,让产纳握着尾巴,而到了城门。净饭王为了不让太子静悄悄地出城,就把城门弄得千人才推得动那般重。但是我们的未来佛是非常有气力的,就有如一百亿头大象,或者是一千亿个人。

这时未来佛想:“如果城门打不开,那我就用大腿夹紧Kanthaka,就好像我骑着它一样,而产纳则握着它的尾巴,我会带着他们跳过这面城墙。”
与此同时,产纳心想:“如果城门打不开,我会把主人放在肩膀上,通右手围抱着Kanthaka,而带着他们跳过这面城墙。”
Kanthaka则想道:“如果城门打不开,就好像现在这样,主人坐在我的背上,产纳则握着我的尾巴,我会带着他们跳过这面城墙。”
如果城门没有打开,那么他们之中的其中一个想法必定会实现。可是,城门的守护神却把门打开了。

就在这个时候,摩罗想说服未来佛好让他回去,就站在空中说道:“先生,别再往前了。七天之后轮宝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了,你应该统领四大洲和两千个附属岛屿。先生,回头吧。”
“你是谁?”
“我是Vasavattti。”
“摩罗,我知道轮宝会出现在我面前,可是我并不想要统治权。我想要令一千世界雷鸣般成佛。”
“当你心里生起贪念、恶念、不善心,我会捉到你的。”摩罗心想。于是他就如影随形般跟着未来佛,期盼着他的疏忽。

如此,未来佛以舍心抛下了将会属于他的转轮圣王王位,离开了这个城市。就在离开的时候,他心里生起了回眸的念头。说时迟那时快,大地唯恐未来佛疏忽而回眸,就分裂了起来,并且好像陶工的盘子般转动着。如此,未来佛就把Kanthaka导向他应该去的方向,继续走向辉煌、崇高的未来。
有的人说天人带着火炬,在未来佛的前后左右,各有六万天众那么多;有的天众拿着火炬站在世界的边缘;有的天众、龙和天鸟在陪伴未来佛的同时,以天上的香水、花环、檀香粉和香,来礼敬他。天空充满了珊瑚花。天人歌舞团在每个方向,总共以六千八百种乐器演奏着天曲。这种情形就好像海上的暴风云,或者是大海向Yugandhara岩咆哮一般。

这个光辉的事迹发展的非常好。未来佛在一夜之间跨越了三个国家,来到了Anoma河。但是,这匹骏马就只能跑这么远而以吗?那当然不是这样的;它可以在明天的早餐之前环绕这个世界一圈。但是这次,那些花环和其他供养品已经淹没了它的后腿,逼使它必须拖着身体涉过这堆物品。它已经被拖慢了,所以只能走三十里克(leagues – 一里克大概相等于三英里)。

未来佛在河岸停了下来,问产纳道:“这个河的名字是什么呢?”
“主人,它的名字是Anoma。”
“那我的大出离也应该叫做Anoma。”未来佛继续道。
话刚完毕,未来佛以脚后跟暗示Kanthaka,这匹骏马就跳过了宽8乌萨巴(1 Usabha = 140腕尺)的河,直达对岸。这时未来佛下了马,站立于犹如一片银的沙滩上,对产纳说:“亲爱的产纳,请带着这些装饰品和Kanthaka回去。我这就要出离了。”
“主人,我也想出离。”
“这不是你出离的时候。回去吧。”未来佛拒绝了他三次的要求,而说服他回去。

接着,他想道:“这卷头发并不适合一个出家人,但是没有人适合替未来佛剪头发。所以,我会以剑来剪头发。”
于是他用右手拿起一把弯刀,左手拉起头发,割将下去。如此,未来佛的头发有两指宽,向右往头里卷。当他在世时一直都是这样,胡须也是一样。从此他再也不需要剔须理发了。
然后,未来佛提起割发和皇冠,把它们往空中丢,说道:“如果我会成佛,让它们停在空中。否则,让它们落地吧。”
就这样,头发和镶宝头巾在空中停了下来。帝释,三十三天天王,以天眼看到了这一幕,就用一个镶宝篮子把它接了过来,当作圣物般地放在三十三天。
未来佛这时候又想道:“我这套用Benares布料制成的衣服,对出家人来说是不适合的。”
这时,自迦叶佛开始就和未来佛是梵友的大梵天神Ghatikara,心里想着:“今天我的朋友会大出离。我会供养出家人的资具给他。”
"三衣和一钵,剃刀、针、腰带,以及滤水器,如此八件物,修行僧必须。"
于是大梵天就拿了这八件物品给未来佛。

当未来佛穿上了这殊胜、代表圣洁和出离的袈裟,他遣离产纳,说道:“产纳,去吧,去告诉我的父母说我很好。”
产纳向未来佛顶礼,靠右后退,牵着骏马离去了。
另一方面,Kanthaka一直站着聆听未来佛和产纳的对话,悲从中来,想道:“我以后也看不到主人了。”
当他们离开未来佛的视线,这匹骏马的心脏猛地撕裂而去世,后投生到三十三天,成为Kanthaka天人。产纳先是悲伤于一事,现在Kanthaka死了,心里又生一悲,呜咽地哭着回城。

(第章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收起 理由
peggy_str + 30 感谢用心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6-2024 10:38 AM , Processed in 0.085006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