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大家进来。
自从看了三国的电影后,开始对中华历史感兴趣,但自己却一无所知。问一问同学,他们也不懂,只知道秦始皇是中华历史的第一页,真的吗?
各位英雄豪杰,有哪位对秦始皇的故事了五指掌?
是否能简略的说一说?
谢谢哦! |
|
|
|
|
|
|
|
发表于 20-5-2008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帝王,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趙為氏,一說為呂不韋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平
身世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庄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趙氏所生。但也有觀點認為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秦、趙王室同出一祖(《史記。秦本紀》),故始皇又稱為趙政。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同時包括了這兩種說法:《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說法是秦始皇是異人(即秦庄襄王)之子。但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卻又說是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經懷上呂不韋骨血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因為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因此異人並沒有懷疑。
很多人質疑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一說的真實性,因為根據常識和醫學統計,懷孕十二個月的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但也有人支持這個說法。
然而,還有學者認為,如果嬴政是呂不韋之子,在秦國朝廷眾目睽睽之下,嬴政從小而大成長過程相貌,會是像秦莊襄王,還是像呂不韋,這恐非是呂不韋能力所能及之處。為此,成為嬴政是秦莊襄王之子有力的實證論點之一。
登上王位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將進攻的對象選定為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秦趙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又名子楚),異人當時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呂不韋是秦始皇登上王位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當呂不韋在趙國遇到人質異人時,呂不韋已經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呂不韋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覺得異人「奇貨可居」,很快與異人成了好朋友,並獻上美人趙姬(即秦始皇的母親)。為了讓異人將來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0金送給異人,讓他在趙國廣交朋友,另外50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由呂不韋親自帶去秦國以討好太子安國君和其夫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膝下無子,呂不韋透過其弟與其姊說服華陽夫人收異人為義子,華陽夫人再說服安國君立異人為子嗣,如此可使華陽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寵。華陽夫人接受了這個說法,並親自接見異人。因華陽夫人是由楚國嫁來的貴族,呂不韋採取「鄉情攻勢」,事先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加上異人本身的應對得體,華陽夫人果然大為感動,令異人改名「子楚」,收為義子;又說服安國君立子楚為子嗣。如此一來異人由安國君之弟變為其子嗣,其在秦國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也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后,子楚被立為太子。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先是服喪一年,正式稱王后僅僅三天便死了。隨後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異人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兼封文信侯。但莊襄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三年便死去了。
在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幫助嬴政鏟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潛在威脅,包括嬴政的弟弟成蛟。呂不韋不僅大權獨攬,還與太后(趙姬)偷情。隨著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的行為有所收斂,並獻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后。結果太后和嫪毐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稱「假父」,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嬴政早已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秦王的軍隊,嫪毐最終逮捕。嬴政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誅滅三族,趙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嬴政隨後把趙太后關進雍城的萯陽宮。
嬴政隨後以失職為名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兩年後,嬴政又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呂不韋服毒自殺。至此,嬴政掃清了政權內部的威脅,成為秦國名副其實的君王。
統一中國
同年,嬴政鏟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嬴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統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子、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蒙武和蒙恬,還有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自前230年至前229年,嬴政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17年滅韓、18年滅趙、20年滅魏、24年滅楚、25年滅燕、26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國家——秦帝國。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前230年(秦王17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
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於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秦王18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三個月後,趙軍大敗於秦軍,趙王被俘,趙國滅亡。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共同抗秦。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前225年(秦王22年),魏國被秦軍吞滅。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前227年(秦王25年),燕國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為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二十四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楚國滅亡。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前221年,其餘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前221年(秦王26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建,齊國滅亡。
至此,秦王嬴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國家。
集權統治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確立了帝王的威信。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故決定稱號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並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對與皇帝相關的名稱也做了具體規定,例如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等等。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務;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別主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方面的政務。
秦始皇對國家體製做了影響深遠的改革,其最為重大的舉措就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而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在討論國家體制時,李斯反對歷史上的分封制,認為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天子無法有效控制,幾代之後,關係疏遠,最終致使周朝分崩離析。秦國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的手裡。秦始皇支持並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郡,郡下設縣,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這樣,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被置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國理念,他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秦朝還要求官吏必須通曉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學習法律,所謂「以吏為師」。
在經濟方面,秦始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包括以農業生產來計算官吏之成積, 以及鼓勵開闢荒地,鼓勵私田制增加國家收入。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這些對於中國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此外,秦始皇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將六國原有之城牆拆除,疏通護城河,稱為「決河川,墮城廓」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及據險作亂。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採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因為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為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但秦皇的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各種指責紛紛而來,不同於秦始皇法家的種種學說不絕於耳。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丞相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並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 所謂「焚書」,就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鞏固秦朝的統治,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銷毀除《秦記》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史書,只留下官方的思想學說和史書,以及關於農業、技術、卜筮和醫藥的書籍。敢私藏禁書、非議政事的人(如侯生)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這一政策從前213年一直執行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但實際上,秦始皇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保存於皇家圖書館,直到項羽攻破咸陽後縱火,這些書籍才徹底消失。
- 所謂「坑儒」,即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和方士坑殺的事件。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擴大了國家的疆土。 以蒙恬北擊匈奴,屠睢南平百越 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 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閩中四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
|
|
|
|
|
|
|
发表于 20-5-2008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興土木
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為了國家的安全和建設,也為了秦始皇個人的榮譽和享樂,他興建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這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秦朝最為著名建築當屬萬里長城。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了北築長城工程,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秦始皇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並擴建,修筑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為了修建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然而,與現代留存的明長城相比,秦長城的工程規模遠遠不及,只是將原各國舊有長城,將其完全接駁。
秦始皇進行了大範圍的國家交通建設。前229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還修築了靈渠(大運河)。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建成於前219年(始皇二十年)至前215年(二十三年)間。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現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華麗的宮殿。在統一六國之前,秦王已經有了不少宮殿。在征服六國期間,秦始皇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咸陽附近仿造一遍,以致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旋即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虛數,表明人數眾多)。雖然有人聲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這個數量仍然是驚人的(特別是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數,一說當時總人口不過2000萬)。據說,阿房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裡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史記·秦始皇本紀》上描述說,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僅是完成地基而已。至於阿房宮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
除了阿房宮以外,秦始皇還興建了興樂宮、梁山宮等等。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另外,「咸陽之旁二百里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秦始皇的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據說也是七十萬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以水銀合金為陸地,滿佈機關,從上空看,像秦朝時國家的版圖。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逝世
秦始皇晚年尋求長生不老。為求不老之藥,他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游,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逝。
秦始皇本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但太監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前206年,秦始皇逝世後4年,秦朝滅亡。
皇后
後世學者認為,秦王嬴政仍保留一個未滅的周封諸侯國-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才下令將其解國。最初,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任秦宰相後,必也為保衛自己家鄉衛國而努力。當呂不韋失勢,被流放而自殺的同時,至秦王嬴政群掃六合一統天下,卻始終未動及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原因必然是連繫著秦王嬴政皇后身分的歷史之謎。
子女
秦始皇有子女184人,見於史書的有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相關事件和民間傳說
荊軻曾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荊軻假裝獻燕督亢之地圖於秦王,實際將匕首暗藏於地圖之內。荊軻在秦王面前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一一講解,「圖窮匕現」。但秦王躲避及時,荊軻最終失敗,被秦武士斬殺。
戰國末燕國人高漸離,擅長擊築,曾在易水之賓為前去刺秦的荊軻擊築送行,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後來,因為高漸離技藝高超,被秦始皇傳進宮表演。但是秦始皇知道其是荊軻好友,於是讓人先弄瞎他的雙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於築中,在秦王聽其擊築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並以身殉。從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國諸侯。
相傳秦始皇統治時期的有女子「孟姜」,丈夫范喜良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長城,孟姜女不遠萬里尋夫,但發現丈夫已在修城的苦役中死去。於是孟姜女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
「古俗不禁女子改嫁,亦無旌表守節之事,考守節樹坊之始,蓋本於始皇之獎巴寡婦清」。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和他的大力士朋友一起行刺秦始皇,據說他們是用120斤的大鐵椎,但大鐵椎砸在了另一輛車上,行刺未能成功。後來,張良成為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
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
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度同衡,錢同幣」的大一統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後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為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謗之者則稱其為專制獨裁的「暴君」。 |
|
|
|
|
|
|
|
发表于 20-5-2008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面評價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中國其後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使得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先進於西方、從而在經濟文化上也發達於西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確立了中央的權威和集權。除了政治體制的改革,秦始皇還廣泛統一了其他各種制度,包括全國的水陸交通建制(車同軌)、全國的文字(書同文)、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國的幣制(錢同幣)。他還試圖統一全國的思想(焚書坑儒),但由於手段過於暴力而沒有完成(統一思想要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而得以初步完成)。應該說,正是由於秦始皇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的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凱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設,才使得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才使得中國在以後幾千年中都沒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樣經歷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滅亡,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歷史基礎。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位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有人認為,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戰爭時期,秦始皇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認為,後世儒家倡導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國不依法而依人情禮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決,致使至今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在經濟上,秦始皇重視農業,重視土地的政策。他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秦始皇還大力發展了全國的水陸交通,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並在西南地區修築「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此外,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統一幣值,也為後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秦始皇在統治期間還發兵南征北討,擴大了國家的版圖。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載「北擴千里」,「百越之地,盡皆俯首」。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為了大力開發南越地區,秦始皇強令50萬人口遷移進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長期的融合和統一。為了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強令修築了長城抵禦匈奴,至今,萬里長城已經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徵性標誌之一。
總之,秦始皇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堪稱「千古一帝」。所謂「功莫大過秦皇漢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歷代君王無秦始皇之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也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歷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非聖人意也,勢也。」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裏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漢之政治,多沿秦法,間參以儒家之言。」「秦、漢政體,雖為君主專制,而其地方行政,猶有周代人民自治之遺意。」「秦、漢之時,人民言論甚自由,而地方之事,多由人民自主,民治且盛於官治也。」「秦以專制,為後世詬病,而其實人民轉有自治之權。」秦俗「重男女平等」,「秦不專責女子以節義」,對男子也有對等的要求。「第執「焚書坑儒」一語,遽以為秦之對於古代文化摧滅無余,是實不善讀史耳」。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和前領導人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甚高,他不僅有「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的詩句,還說過:「孔夫子是有些好處……但秦始皇比孔子還要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一些人罵了幾千年。……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在某些場合,毛澤東甚至說他自己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當然,毛澤東對於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說過:「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後,喪失了進取方面,志得意滿,耽於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游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這也是完全正義的。」
負面評價
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啟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識分子階層)。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築工程,包括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國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這些工程是功大還是過大,一直是史學家的爭論點。對於長城,有人指出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防衛基準界線,《史記·匈奴列傳》,始皇仍遣蒙恬發兵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佔領了燕、代等郡。可見,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歷代文人對秦始皇大加批判的同樣不乏其人,例如:
- 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 唐朝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評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但也有很多史學家指出,要區分秦始皇的個人性質的「暴」和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因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借助暴力來完成激烈巨大的社會變革,這種「暴」,實質上是在大轉型、大變革背景下產生的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個人並沒有太大關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5-2008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瞒长下,但还是看了。
原来七国和春秋战国都是在这一代。
想不到秦始皇享年只有三十七岁,或许是犯了严重杀戒,报应立刻降临。
请问接下来的故事是三国?还是另有其他?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8 0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5-2008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打狗專家 的帖子
突然觉得好像很多朝代都是因为宦官所以才开始腐败……
秦、汉、明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08 10: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08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BHo 于 21-5-2008 08:53 AM 发表 
突然觉得好像很多朝代都是因为宦官所以才开始腐败……
秦、汉、明朝……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如果朝帝能听老人的话就能减少危机喽。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8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如果想多了解中国历史的话,可以选择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着手。这本书很简略了介绍自远古时代至清朝末年的重要事迹。等到你对整个中国历史前后始末有了认识,才开始钻研有兴趣的朝代。
像你这样东问一些,西问一些,还真让人不知道怎样回你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08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5-2008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5-2008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5-2008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5-2008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5-2008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5-2008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一個大概的簡介
你如果更有興趣可以看看這裡其他的帖子
或是你上網搜尋了其他資料拿上來和大家分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5-2008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5-2008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BHo 于 21-5-2008 08:53 AM 发表 
突然觉得好像很多朝代都是因为宦官所以才开始腐败……
秦、汉、明朝……
那也不一定啦
像秦朝是因為始皇的治國方法有問題
不能用法家思想來治國
因法家思想只適用於亂世,而不是一個已經統一的國家
加上他英年早逝,選的後人又太沒作為,才導致秦歷二帝而忘
漢朝則是因為外戚的關係
皇帝即位時重用外戚
外戚是指皇帝母親那邊的親戚
如有名的衛青,霍去病,竇嬰等人都是外戚
可是過後又怕被人奪權
於是就栽培宦官來幫助他奪回權力
但宦官勢力大後又開始擔心
便又轉回跟外戚合作
所以漢朝是在外戚與宦官輪流坐大的情況下度過的
明朝的宦官其實權力很小
只是因為皇帝太無能了
才會導致他們坐大
再說
其實明朝跟漢朝的情況有點相似
不過是外戚變成了黨
也就是明朝有名的黨錮之禍
東林黨和宦官之爭
其實宦官也不是沒有好人
像鄭和就是宦官來得
重點是皇帝到底有沒有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5-2008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帝时期是伏义造八卦那代吗?文王,农神呢?
诸葛亮不是孔子?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