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46|回复: 5

墨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4-2008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名翟,墨家的創始人,相傳原是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墨子大約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西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王六年(西元前420年)左右。他出生正逢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諸子創說,湧現出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學派。

  墨子學派所代表的是小生?者、小私有者中下階層的利益,主張“尚賢”、“兼愛”、“節用”等,反映墨家學派革新政治、反對壓迫等進步思想。在認識論上,墨子重視生?知識,承認外部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強調感性直觀是認識的來源和根據。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墨子就具有這些唯物主義傾向的觀點。無疑,這也是墨子和他的學派能夠在自然科學上做出重大貢獻的重要原因。

  墨家學派著作的總匯是《墨子》,原共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合起來稱?《墨經》。這四篇現加上《大取》、《小取》兩篇,稱?《墨辯》。也有人把這六篇叫做《墨經》。《墨經》是《墨子》一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科學著作。書中不僅涉及到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等社會學範疇的廣闊內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多種知識,其中有些問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立論準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例如,對浮力的認識,墨家不僅定性地認識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關係,而且有了定量的概念。這和後來希臘學者阿基米得(西元287-前212年)創立的浮力原理是一致的。又如,墨子和他的學生們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針孔成像實驗,並且第一次科學解釋了光直線傳播 。
  
《墨經》是墨子本人所著,還是他的後學門人編撰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墨經》中記錄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關於手工業方面的許多重要知識,提出了古代物理學和數學的許多概念和見解,可以說:《墨經》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墨家科學研究的傳統沒能延續下來,被歷史湮沒了。直到清朝後期,才有了重新探討《墨經》的涵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4-2008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翟与《墨子》

墨翟,生活时代约当于孔于与孟子之间,即春秋战国之际。相传他原为宋人,长期
居住在鲁国。《墨子》书中提到,他被人称为“贱人”,又提到他能制作车辖,大约出
身地位是比较低的。早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木”,后来创立了与儒学相对立的
墨家学派。墨家不但是一个思想学派,而且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民间团体。领袖称为
“钜子”,门徒众多,重视艰苦实践,不避危险。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
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
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他还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墨学在战国时曾一度
盛行,与儒学同为当代的”显学”。西汉以后,逐渐衰微。《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
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墨家的思想,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看法来说,是提倡质朴和实用,所以对一切语
言文字的表达,强调有切实的内容,以道理说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这
种观念,对于论说文自有相当的道理,对于文学作品,就不太适宜了。《墨子》一书的
风格,也正是如此。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非攻》篇,
先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囿,窃其桃李,众闻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以自利也。”然后再说攘人犬豕鸡豚者,取人牛马者,杀无辜人夺其衣裘者,再
三说明“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的道理,最后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
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条理非常清楚,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
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4-2008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生于鲁国(今山东滕州一带)。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生平: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一般认为他是宋人。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许是洞察到人性的弱点,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扬敬天事鬼,以震慑当时权力不受约制的天子国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观,也因此受到后人的曲解与批评。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观。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盘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天资聪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 一同天下之义”。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08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係中,軍事思想佔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于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一)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諸篇中,反復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兇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國家幸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愈,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一親友,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于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並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裏,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淩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①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③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係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

  (二)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係,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說范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係,而這一體係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係,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08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思想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的创始人的墨子,以其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尝试对墨子的主要思想作一略论,希望作者的这些不成熟的意见或能对墨学研究有些微薄的助益。


众所周知,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遂决然举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见墨子最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破旧立新的,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穿《墨子》全书之始终,与之相适应的,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可以说,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张,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都是以这个宗旨为出发点和依据的。


“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无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进一步研读《墨子》,我们发现墨子所谓“兼爱”的本义还可以更精确的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倡导“亲亲”“尊尊”的“推爱”是相对立的。分歧的关键在 “爱有无差等”这个问题上,儒坚持有而墨以为无。平心而论,“兼爱”的理想味过浓了一点,非墨子这样的大贤恐怕难以力行,我们读《兼爱》中、下两篇,看到墨子费了很大口舌回驳“兼爱”难行的指责,可终难教读者心服。

墨子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理由中,有两条是值得一思的:

第一条来自现实层面。墨子说,你若不爱别人的亲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亲人。爱有“别”的结果只能是“交相恶”,因此必须行“兼爱”之道。这与墨子的一个观念紧密相关,即“爱人者人必爱之,恶人者人必恶之”,爱、恶之行必有相应的报偿。其实这是不确然的,但强调只有无私的爱才能召唤爱,只有整个社会树立起互爱的风尚,人才能幸福地生活于其中,不能不说是墨子的一片苦心。

第二条理由有很浓的宗教意味。与其它学派不同,墨家信仰一个人格化的“天”,“天”有自己的神圣意志。这意志,据墨子说来,就是要人“兼相爱,交相利”。其论证方式很独特,大意是说,上天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说明他兼爱着人类,他必不愿看到世人互相残害,而是一心要人们相爱相利。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义,基于这一教义上的博爱理想与“兼爱”思想是相通的。

合观这两条理由,我们发现墨子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他是合极度实用主义与极度理想主义于一身的人物,而这两种主义通常是不能并存的,它们在墨子的思想里构成了一种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下,墨子提出了一个在那个时代“高难度”的道德标准,又全身心地投入实践。这不是件轻松的事,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完成它的,只有圣徒式的人物。


“非攻”大概是“兼爱”之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张。“非攻”直接源于“兼爱”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劝说各国君王止战息争,就是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困苦中。

墨子愤慨于某些高谈仁义道德的战争辩护士,抨击他们“明小物不明大物”。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具说服力,除了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攻伐之事悖于天理外,墨子更列举了历史上穷兵黩武招致败亡的实例说明侵略战争损人害己的实质。这一些话是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说给统治者听的,反映了平民的呼声。但热中于兼并各国君主根本听不进“非攻”的说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然而他的奋斗中焕发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治国理论,这一理论在具体的行政层面上可以“尚贤”、“尚同”主张为代表。选贤任能其实是除道家外先秦诸家的一致主张,墨子的“尚贤”只不过在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彻底些,故不能算有特色。富有特色的却数“尚同”的主张。“尚同”,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们出操列队时一起向排头看齐,排头再向他那一列的第一个人看齐,如此递进,最终使队列整齐划一。墨子要下一层的人向上一层的人“看齐”,上一层的人向再上一层的人“看齐”,一直到天子,向天“看齐”。这种“看齐”是全方位的,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立身标准等无所不包。为什么要如此急切的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致不避专制之嫌呢?是为了遏止“乱”。身处乱世的墨子目睹“乱”给百姓带来的祸害,对此深恶痛疾,因此难免推出激进的主张,要对之下一付猛药。这是我们可以理解却无法苟同的。

从“尚贤”、“尚同”主张中我们还发现墨子思想的一个内在矛盾,即精英主义和平民立场的冲突。一方面,墨子几乎是平民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全力为苦难的民众鼓与呼,他的平等主义理想是非常显明的;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治国必须依赖精英分子,一个严密的等级制度是维持社会秩序之必须。看来这一矛盾的对立双方在墨子思想中并未得到逻辑上的完善统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有好处,它防止了墨子滑向民粹主义或歧视平民的立场。


实用主义精神在墨子思想中显露得最直接的地方应是“节用”、“节葬”和“非乐”的主张。

“节用”的观念,在生活艰苦的平民中是很强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场上不能不坚持这一主张。他把一切无实用的“巧且华”的东西都视作浪费,要求那些权贵们也和他一样过清苦朴素的生活。且不论他的呼吁绝不会得到权贵的响应,我们细究一番,发现这种主张其实与一种认识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即是:天下物资本非十分充裕,必须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饱暖,任何奢侈的耗费都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衣食为代价才可能的,必须坚决反对之。后来荀子试图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否定动摇墨子的整个立论,可见两派理论上的分歧根源还在于不同阶级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迥异体认上。

“节葬”主张可以视为“节用”理念在丧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对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坚持这一主张是要承受不小的压力的,墨子不屈于这种压力而倡导“节葬”还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消灭“糜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传统势力宣战,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乐”的主张是实用主义由合理走向极端的一个例子。怎么能把一切音乐美术一概废弃呢?一直以来就有人以此诟病墨子,我亦以为墨子此处有些过分了。实用主义如果被囚禁在一个过于狭隘的空间里就会走向荒谬,最终失去大多数人的同情,这不能不看作这位伟大先贤的一个教训。


在前面论述“兼爱”时,我们已触及墨子思想的宗教成分。墨子的宗教,虽然主张敬天事鬼,却极力反对命定论。在他看来,天与鬼的存在不是为了直接控制人们的行为,而是要对人们的善行恶举加以公允的奖惩。命定论的最可怕的后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天”,让人感到无可无不可,解除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这约束本该是通过奖惩实现的),最终导致人祸肆虐、天下大乱。因此必须提倡“非命”思想,树立起世人的进取心,激发他们为求善报而践履善行的动力。

很显然,这种“非命”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它要人用主体性努力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相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命”观念,这实在是非常先进和健康的。

总的说来,墨子作为一个热心的救世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宗教、伦理主张,他的思想顺应平民的要求,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作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尽管其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不失其光彩,在先秦诸种思潮中无愧为独特而伟大的一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08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世纪, 可说是科技的年代。墨子的思想有如为我们这个年代所成立的。
墨子说:

兼爱 - 社会治安的根本就是整个社会“爱”的观念。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乃是问题的根本。

非攻 - 世界和平的基本。军队,武器,警察。。。是世界不和平的证明。

尚贤 - 科技的年代应由科技能者来领导,而不是政治为政治,科技为科技的切割。

尚同 - 在一个变化无穷的年代,要变中求同。民间一至的发展方可减少贫富差距,陆续发展

节用 - 开源也需节流。此乃环保概念的根本。

节葬 - 人死不能复生,更何况孝是生前所行之道,非死后所行之道。

非乐 - 娱乐固然重要,可非生活之中心,适量而非过量。

非命 - 宗教的根本,佛学的精髓。

不知各位有何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2-2025 11:45 AM , Processed in 0.1256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