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28|回复: 25

明清之科技比较,论谁是中国落后之祸首[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3-2008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大清”的迷梦中醒来,看到一个真实的明朝
(部分转贴)

科技及其态度之较

美国人坦普尔根据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写了《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里面列举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满清没有占有一项,但明朝却占有大量,明军的武器装备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火箭喷射器的雏形,世界上最早的化学战,地雷发明都是明朝的事。  
满族这个马上民族的局限性,使得明代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中华变成了一个保守封闭,死气沉沉的“天朝”。游牧民族是无法背叛战马的,这是他们立足的根本,是他们考虑问题的原则,也是他们的光荣传统。于是他们讨厌船,更害怕大海,他们从内心深处是仇恨新技术所带来的武器进步的,因为他们勇猛的祖先努尔哈赤死于大炮,“为什么一个勇士竟然可以死于一次卑鄙简单的操作”,于是他们愚昧的鄙视先进技术,这直接影响到了国策,以致到洋务运动时还要把新技术诬之为“奇巧淫技”!火器技术在明代曾不断得到引入和改进,以致出现了皇帝的御前火器亲军“神机营”, 出现威力极大的“大将军炮”。明朝封炮为将正是反映整个官方对新技术的极大推崇。而在清代火器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对于明代研究火器的兵书如《武备志》等,一概列为禁书,不准流传,刊行,虽然清军用一些陈旧的火炮,但永远不会丢弃弓箭和骏马。及至1840年,英国炮舰来犯时,清军所用的枪炮仍是200多年前的老样子,而且粗制滥造,不堪使用。最后,在明朝将士用火炮抗击侵朝的日军和***的后金时的二百多年后,义和旗下的满清子民们却袒露着胸脯,挥舞着刀茅,高喊着:“刀枪不入”,一堆一堆的死在洋人的机枪之下。这难道不是满清那不合时宜的骑射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毒害吗!以致清代的武功与明朝相比也要愈加惭愧。明朝军队与英国、葡萄牙、日本、荷兰的军队都交过手并且都能取得胜利。其中,四万明军打败二十万日军的辉煌战例大大发扬了武威!当年清军的入关也是趁着明朝内乱,汉人涣散之际投机成功的。而满清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只有满清全盛时期的雅克萨之战。近代满清国的斑斑屈辱我就不再提了。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2-3-2008 05: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3-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能派出船队和外部进行交流,能对西方科技产生巨大的兴趣,能够仿造红夷大炮,能够编练神机营。在与日军争夺朝鲜的战斗中,使用了数以万件的火器,基本说明了当时的明朝军队正在经历着由冷兵器向火器过渡这样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即使是在被蒙古人的入侵,割断了汉族一脉传统达一百年之后,明仍然保存了一个古老文明特有的,可贵的“好奇心”,这一点,可以在明朝对新式武器的态度上清楚的看到。  
地理大发现的十五世纪,明朝能够船行如飞,纵横四海。启蒙运动的十六世纪,明朝能够引进火器,新绘地图。清廷皇帝们却只对统治本身有兴趣,对外部世界变化却不屑一顾,大航海的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的十八世纪,这群留着辫子,骑着长毛矮马的满洲人在中原自封为王,并且遮蔽了整个国家的视听,使全体国民失去了明朝时曾十分旺盛的“好奇心”。在一个游牧力量即将被踢出历史舞台的伟大时代,我国十分不幸的被后金征服了。满清的入关以及长治久安的“康乾盛世”则使我们损失了二百年。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2-3-2008 05:5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军器转到民事,明代出现了《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本草刚目》等煌煌科技巨著,清廷怕是只能自惭形秽罢,整整250年的科技停顿!  
明修了《永乐大典》,清就有《四库全书》,其确实整理了大量典籍,但毁书亦在不少啊!“四库一成,古书亡尽。”一部《天工开物》都要后人从日本缉回,科技著作与你满清统治何干?照样毁弃,以致销声匿迹,正是愚昧至极!  
或曰:“清军秋毫无犯”。简直是阉割历史!“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因有专门记载而为世人熟知,。此外,一场场被胜利者有意遮掩的屠杀惨剧也在清廷前几代执政者的授意下上演:努尔哈赤在辽东对汉民的大肆屠  戮,皇太极时三次深入京畿、山东等地滥行杀掠的纪录,在一些方志中保留了下来。多而衮进关之初,清军短期收敛后就又固态复萌,以戮立威。1649年(顺治六年)清军在湘潭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反清运动后的屠城,1650年广州的屠城等等,这些沾汉满人鲜血的史实在史书中屡见不鲜。南明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狂涌入关的清军下达世所罕见的剃发易服令,叫出“留发不留头”的威胁,野蛮强迫占领下的中原人民剃发畜辫,易服满装。酷令一出,“天下沸然,皆拜祖泣告:‘头可断,而发决不可剃!’”为捍卫中原几千年的传统与气节,各地人民纷纷揭竿斩木,力抗强暴。几十万人因此被害,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当时居留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都惊呼这样因服装发式的屠杀“决无仅有”,“甚为荒唐”。最终,一盘散沙、力竭神衰的汉人屈服于满清的钢刀之下,绵延了四千年的华夏衣冠被湮没于尘世之中了。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2-3-2008 05:5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之较


或曰:“满清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但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雄厚的基础。但其实满清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就是世界第一,不是满清才是世界第一的。而且之前宋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75%,明朝45%,满清是25%。明朝煤\铁产量最高的是九千六百吨/年,超过欧洲总和.,就经济比例而言十分合理,雇佣经济的工商业及海外贸易十分繁荣,距离资本主义已不遥远。同居世界第一的满清在质上已差之千里,搞的近代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担当不起革命的重任。 就是因为其先天不足,明朝早已蓬勃的资本幼芽被扼杀在满清。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2-3-2008 05: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明地图学与晚清地理意识之较   


16世纪在欧洲天主教会中新兴的狂热宗教团体——耶稣会十分热衷于将天主教传播到其他陌生地方,其中也包括处于明朝的中国。受过良好的科学和神学教育的传教士们以澳门为基地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这些耶稣会的早期传教士们受到了文艺复兴思想影响,是以宽容和尊重当地文化的态度布教的,并且他们将西方此时已经先进于东方的科学技术作为传教的工具,因此他们传教是不断取得成绩的,尤其在其中杰出者利马窦的贡献下,天主教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东渐”达到了一个高峰。利马窦在中国有近二十年的时间研习儒家经典。深厚的汉学基础为利马窦在明朝的各种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他以天主教来附会儒学,并积极传授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他获得了一些处于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的好感,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信仰了天主教。之后,利马窦成功进入北京,朝见万历皇帝。他居留北京直至逝世。其间于大量中央官员建立了私人关系,在权力中心传播了西方文化。在利马窦的活动中,他拿出了西方绘制的世界地图给中国的朋友,后又贡献给万历帝。这张图是在欧洲航海大发现后制作的,完整再现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这对于明朝看者的影响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此图第一次将出东亚,南亚,东非以外的世界及世界圆形的表面展现在中国人面前,因此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肇庆居住时,一位拜访他的中国文人就对世界地图称赞不已,并希望有中文版图的问世。于是,中文版的《山海舆地全图》历史性的问世了。在南京时,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以十分喜爱,并将此图在苏州镌石。万历三十年,对地理有浓厚兴趣的李之藻为之刊印了《坤舆万国权图》,影响很大。可以说,利马窦第一次极大开拓了明朝士大夫的视野,为明代陷于停滞的科学技术发明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与利马窦的宽容传教和明朝对传教士的政策是分不开。可以说,晚明上层知识分子的世界视野与对外来文化的宽容态度,大大胜过二百年后拖着辫子的清廷后人们!若按照晚明状况良性发展下去,对世界全新的认识从上而下渗透,对于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近古国民精神的转变是很有意义的。可能中国亦不致二百年后被洋人屈辱的打开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开《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 ,在晚明时期的地图介绍里,会明显感到亮眼之处,除了利马窦图之外,紧接着就是已经刊印于当时书刊中的新式地图。一个是收在《三才图会—地理十书》中的《山海舆地全图》和收于《方舆胜略》中的《东西半球图》,此两图虽测量欠佳,但已真实表现了整个世界的球形外貌,而且已经标出了欧罗巴诸国,北亚利加(北美),南亚利加(南美),南极界(南极洲),冰海(冰洋)等以前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新地方。两百年后的清廷还竟不知“英吉利在西方几何?”,难道不羞愧吗?晚明的这一成就在古代地理认识史中是空前的,令人痛惜的是更是绝后的!二百年前得到的知识却又在清廷丧失,在晚清再由魏源写出《海国图志》重新介绍给国人,怎能不令人痛惜呢?  
记得在看《康熙帝国》时,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康熙帝站在所谓的《皇舆全图》前骄傲不已,可那幅大图还只是停留在东亚一角,真是“夜郎自大”。这一情况在《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里也可看出,到了清以后,地图类型又回到了古式的平面图,对西方再不画出,更何况其他大陆呢?于是乎,晚明士士大夫所钟爱的全球地图成了一座突兀的古峰屹立于中国古代的世界认识史里。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2-3-2008 05: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3-2008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节之较  


明朝实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比,明朝亦毫无愧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则是匈奴。老糊涂们总是津津乐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
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亲征蒙古。  
  在李自成兵进入北京前,崇祯皇帝拒绝迁都,最终也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君王死社稷亡”的志向,这和清帝溥仪向日本驱膝称臣更有天壤之别;而
明朝在“靖难之役”等内乱中,可曾向蒙古借过兵?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嫁蒙古、满洲去换和平!永乐年间,京华迁燕,除了成祖回据故地的因素之外,明代那“天子守边”的气势也是宇贯长虹。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清和***的李自成,对关外的土地依然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计划。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廷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相比之下,清廷近代的种种丑事我就不想再提。  
清廷实是把中国拉离了明朝时阔步前进的光明大道,用骑射民族那已经腐朽的精神把中国推进了二百年的黑暗迷梦里,导致了近代的一幕幕腥风血雨。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2-3-2008 05: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3-2008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大堆文字,又比蚂蚁小,又红又黑的。看了都头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3-2008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soonpeng- 的帖子

外國人是不是在明朝時代才進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3-2008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alvency 的帖子

什么国家的?外国指那里呢?

西方? 还是阿拉伯?

阿拉伯人在汉朝就遇到了!

西方元宋末开始接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3-2008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清和明朝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比较
        
中国人的思想问题,是在满清时期留下的,因为自满清以后,同样和我们受儒教文化和中华文明熏陶的日本和韩国立刻就和我们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创新能力和仿制能力很强,而文化底蕴更是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意识也强很多,这不得不让我怀疑,我们是否在满清的时期就失落了部分重要的的文明溯源?
  
  下面我把满清和明朝作个简单的对比:
  
  明朝和满清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完全不同,明朝发展科技是多方面的,比如《崇祯历书》就不是立杆见影的军事科技,但也在1629年决定修编,那时候蛮族入塞喜峰口,李自成也被成为“闯将”。而地图知识,翻译西方典籍就更是与满清时期大不相同。
  
  明朝时期,西学深入的地方,连妇女都研究数学、天文,而满清末期那些所谓的“西学派”、“维新派”研究的却往往是政经文史,和明朝时期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满清权臣徐桐,历任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体荣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会商一切事宜。此人将“算学”斥为“洋鬼子的学问”而不值一顾,《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辑古算经》、《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数书九章》等等在这位权臣眼里也许连垃圾都不如,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决不相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是英、法胡谄出来的国名。
  
  在崇祯时期出任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曾和利玛窦和一起翻译《几何原本》,完全是鲜明的对比。
  
  明末是翻译西方著作的高潮,共有七千种西方图书进入中国。如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的《建筑十书》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的《  数学札记》,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划时代的巨著《 矿冶全书( 共12 卷)》,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的《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1611年科隆版的《原本》(拉丁文本)罗雅各的《测量全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这是后来修订《崇祯历书》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 1601年罗马版的《地中海航海术》;《比例规解》;《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雅克.贝松著的《宇宙仪》;《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磁石测量法》作者是纪尧姆.德诺吨涅,;萨拉.安吉鲁著的《神功催吐药》;《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作者是克洛德.举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3-2008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利玛窦同时期的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生平不详)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采用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当时中西地理学家有曾过相互参考、相互参照的交流。
  
  晚明67年(1578~1644)产生了9部世界水平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律学新说》《河防一览》《算法统宗》《闽中海错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瘟疫论》,这样的水平和规模在满清时期是看不到的。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是欧洲天文学早期传入中国的代表著。天启六年(1626年)汤若望与李祖白合译的《远镜说》详细介绍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及其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在欧洲也属于崭新的天文学知识。1629年徐光启督修《崇祯历书》,上疏‘急用仪象’第十项是请求装修天文望远镜三架,这是中国官方仿制天文望远镜的开始,距1609年伽利略创制望远镜观察天文现象,仅隔了20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王英明著的《历体略》,天启年间(1621—1627)陆仲玉著的《日月星晷式》,则已经很好的融合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和西方传入的数学和天文学。
  
  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所属的桐城方氏,是明末士大夫学习西方数理科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桐城方氏以程朱理学传家,至方以智的曾祖父方学渐接受王阳明心学,是王学在东南地区的重要传人。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均学习西方天文学,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与李万庆、罗汝才等义军八战八捷而闻名天下,他曾师从意大利籍传教士熊三拔,其著作《崇祯历书约》是明末重要的天文著作。方以智和汤若望、毕方济等很多传教士均有深交,其《物理小识》尤为杰出。而方以智之子方中通师从波兰人穆尼阁,其数学专著《数度衍》系统介绍了对数的理论和应用。
  
  我们能在满清时期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桐城方氏为例。方中通之后,慑于满清的民族文化清洗政策和文字狱的空前繁荣,桐城方氏放弃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重新去扒拉故纸堆。著名的桐城派就是思想文化高度专制下的产物,五四时钱玄同给它贴了个标签:‘桐城谬种’。即使如此小心谨慎,桐城方氏仍然不能免于文字狱。戴名世《南山集》用了南明永历年号,结果铸成大狱。戴供词承认《南山集》抄录的是同乡方孝标的《滇黔纪闻》,刑部判戴、方两家三百多人坐死,经康熙的‘宽恕’,戴名世寸磔,方孝标戮尸,戴、方直系子弟坐死,其余流徒。方苞是桐城派的理论奠基人,原判绞刑,经李光地营救后幸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3-2008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图是《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时期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并献给中国皇帝的。根据这副图的注解,也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里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其中南美洲的一段注文称:“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另一段注文称:“伯西尔此古苏木,……。”这证明远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中国就曾经有人到达过南美,并给其中一个地方起名为“苏木”。同时也证明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参考了注有“苏木”的中国地图,而且时间还很久远,否则不会以“古苏木”为注解,而仅以“苏木”即可。
        
而同时期明朝地理学家的一系列著作也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已经看到了《坤舆万国全图》,并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具体位置。与利玛窦同时期的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生平不详)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
          
《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采用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当时中西地理学家有曾过相互参考、相互参照的交流。
        
综上所述,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早在明朝就知道全世界的地图无疑,而且对西洋各国的地理位置是熟悉的。史学家在对《坤舆万国全图》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许多地方比西方同时期地图更为准确,其中阿拉斯加的地图与现代地图最为接近。可见,那时候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是用了许多中国的独立发现。所以,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西方”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而成的,从而证明就“地理发现”的成果——“世界地图的绘制”而言,当时中国并不落后于西方,甚至还有许多独到之处。
        贴子相关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3-2008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博14件“镇院之宝”亮金身
从今年7月24日以来,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选拔一直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40万件院藏文物中“大浪淘沙”下来的18件国宝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昨日,南京博物院14件“镇院之宝”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现代艺术馆亮相,由武警贴身保护、高科技安保仪器“护航”的这批国宝终于揭下了神秘面纱。
上左图:《坤舆万国全图》。(资料图片) 右图:耶稣像 下图: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这次是首次公开亮相!”南京博物院图书馆主任、研究馆员王明发介绍,“它流传到南京博物院确实经历了一场非常曲折的旅程。”
据王明发介绍,《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博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而且根据这幅图的注解,也能证明中国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时期里就已经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地方。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馆员庞鸥曾经深入研究过《坤舆万国全图》,根据他的研究发现,《坤舆万国全图》非常先进,它以地球为一圆球,把东、西方两个已知世界汇编在同一幅地图上,并引进了南极洲、南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地理概念,并且第一次在中文地图上,使用了赤道、回归线(图中称“昼长线”、“昼短线”)、极圈、南极、北极等名词。
在本次展出上,记者发现《坤舆万国全图》运用了多种色彩来点缀地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染以淡粉红色;亚洲呈现淡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乎白色;少数几个岛屿的边缘是朱红色;海洋以深绿色绘出密密层层的水波。在画面上,各大洋中还绘有16世纪不同类型的船只9艘。而在各个海域中,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无疑是一些活泼的动物了,其中就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15种。而在南极大陆上,则绘有陆上动物8种,其中就有犀牛、大象、狮子、鸵鸟、恐龙等等。对于南极大陆为什么会有这些动物,专家推测,当时尚未有人真正去过南极大陆,这也许是利马窦本人的一种臆测。
“这图原来是清宫旧物,满清皇帝仓皇逃命时,流出宫外。当时一位外国人想出资购买,消息被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孙伯恒得知后,立即通知了当时的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最终以重金购回,藏在了当时北平历史博物馆。‘九一八’事变后,为确保文物的安全,1936年,这幅珍贵的世界地图才来到南京博物院珍藏。”王明发向记者介绍了这幅画的辗转流离。
18件国宝只有14件展出
3件宝贝在国外巡展
在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中,青瓷神兽尊、错金银重络铜壶、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由于在国外“游历”巡展,只有印刷品陈列展出。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拼嵌画像砖由于已经镶嵌在墙内,因此本次展出的是复制品。
据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文博专家徐湖平介绍,在这18件文物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战国“错金银重络铜壶”和西汉“金兽”的出土,这也是他亲自参与发掘并征集的。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县南窑庄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一锹下去,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兽。金兽下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黄金总重量超过20千克。万以全把这些珍宝捐给了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008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抗击日军的明朝与高丽军队
               
      
  
  
  16世纪已经是日本的军国扩张的开始,由武士头子丰臣绣吉发动对朝鲜侵略战争,但最终被两国军队共同击退!后来就产生了朝鲜英雄李舜臣,以下是纪念抗击日军的明朝与高丽军队原创画(强烈推荐收藏)!


[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4-2008 10:4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4-2008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学名家——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与张仲景一起被人称为医林二圣。李时珍1518年出生在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   受家庭影响,他自幼爱好医学,24岁开始跟父正式行医。经由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的亲授和实践,李时珍的医术日益精进,逐渐名闻遐迩。明嘉靖年间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为王府奉祠正,不久又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当御医。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各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书有不少错误,而且有些用药经验已不切实际,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余里。他倾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在将近三十年期间,前后三易其稿。当他最终编定完稿时,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61岁)。李时珍在医理方面受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影响。他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失传。     李时珍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吞服了一些作用剧烈的药。他吞服了曼陀罗,体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程度。经过他自己多次亲自尝试,才发现大豆要加上甘草,解毒效力才显出来。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成就,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一共记载1892味药,比宋代的语慎微写的《证类本草》还多374种。卷一、卷二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从卷五到卷五十二,将所收集1892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书中附方101096个,药物形态图1160幅。每种药物之下依次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可谓条理清晰,内容完备。    《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药物学方面,而且还旁及天文、地质、化学、植物学等方面,堪称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12-2008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很好的文章!明如果没有消灭,中国肯定没有这摸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08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据?
这类帖子看得多会腻的···
不要忘了当初清政府可以这么快成立是因为人民思定,被逼着做流寇的百姓要过点像人的日子,而他们选择了清政府,为什么?
大家自己想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08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中国在宋朝时曾经是个最先进的王国,科学技术,文学,军事,经济,道德文化等都是全球第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08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8楼的,恕我直言,请别忘了,
是谁当国家有难就先逃,不理人民的生死存亡,
还说“宁给异族,莫给家奴”
而谁要接受日本帝国的控制来成为皇帝,让所有的中华民族受罪?
是谁不思进取,让本来强大的帝国变成病猫,让别国趁机夺走过国宝来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里。
让我告诉你,是清政府,是您们满清遗族歌颂的大清朝代。
我是现实主义者,如果当初大清有能力把中国统治到像现今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我想没有人会反对大清统治者。
但大清打败大明,并没有把中国弄得更好,反而就像近几年我国的情况,开头几年的蜜月期,让人民充满希望,但后来就让人民吃苦果,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18楼的,请您别忘了,人民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吃得饱,睡得好,和安安稳稳过生活就可以了。
每当战事完结,谁不想活下去,所以大清能在开头几年能够迅速平定是有原因,而不是楼上你想所谓的“众归所望”迎接“大清”的到来。

[ 本帖最后由 shogunfoong 于 29-12-2008 04:2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7-2025 11:30 AM , Processed in 0.15199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