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5847|回复: 27
|
东南亚的闽南话
[复制链接]
|
|
|
由于海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泉州人民的足迹遍及东南亚,许多人最终移居海外。这些人被称做“过番”[ke41huan44]。这些过番侨民在侨居地娶女结婚,这类妇女被称为“番婆”[huan44po24]。泉州港衰微后,南海番人减少,“番客”一词被转指华侨,而用“番仔”[huan44a]指称外国人。
从这个时期开始,泉州方言引进了许多外来词。例如;
源自印尼棗马来亚语:
雪文[sap5bun24](肥皂) 语源:sabon
洞葛[t ??41kat5](手杖) 语源:tongkat
镭[lui44](铜板、钱) 语源:duit
巴刹[pa44sat5](市场) 语源:pasar
加步(棉)[ka44p ?41(b~124)](木棉) 语源:kapok
*啤(ko44pi44)(咖啡) 语源:kopi
隆沟[l ??24kau44](阴沟) 语源:longkang
源自菲律宾他加禄语:
帕叟[p ‘e41so](钱) 语源:peso
甘仔得[kam44a~tit5](西红柿) 语源kamati
达马哥[tat24ba~55ko44](吕宋雪茄烟) 语源tabako
源自近代及现代英语:
目(头)[bak24(t ‘au24)](商标) 语源mark
拾八[sip24pat5](板手) 语源spanner
懊赛[au41sai](出界、糟) 语源outside
述[sut24](飞速通过) 语源shoot
速[sak5](推) 语源shove
禀[pin55](别:动词) 语源pin
锦[gim55](局:量词) 语源game
烛龟蜡[tsiak5ku44la?24](巧克力) 语源chocolate
(中)巴[(ti ??44)pa44](客车) 语源bus
恤(衫)[sut5(sa~44)](衬衫) 语源 shirt
的时[tiat5si24](出租汽车) 语源taxi
请各位给一下您的意见。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sabun
sabun 的语源据说不是马来词,而是葡萄牙语(还是荷兰语?我忘了。
反正是这两种其中之一)日语中也有这个词。我大学时的讲师坚持[
[suat5bun24]是先从葡萄牙语(或荷兰语)进入日语,在从日语进入
台湾闽南话,然后回流到闽南地区。我当时质疑:也可能先从葡萄牙语
进入马来语,再进入南洋闽南话,然后回流福建。其实是有这两种可能嘛!
我那讲师无法从学理上说服我,竟然问:“你想想看就知道,到底是
台湾离福建比较近还是南洋离福建比较近?当然是从台湾回流,怎么
可能从马来语借过去呢?”
真是气死人!
她不知道:早期很多闽南人来南洋打拼后是会落叶归根回到大陆去的!
所以,大陆的闽南话从马来语借去一些词汇根本不足为奇。
您说的“巴刹”[pa44sat5]一词,槟城闽南人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叫“万山”[ban21san44]。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你就得告诉你老师,中国闽南地区还有一大堆马来语。
你读语言学的吗?在那里读呢?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大
我刚刚从马大中文系毕业。
马大中文系的语言学课相当有限,我的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其实是在英文系学的,在中文系只是学传统语法、语音学和
声韵学。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尝试问问南部的人是否听过“万山”一词,他们都说没有。
不知这词原自何方。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能要另作调查了。
版主是从事文教工作的吗?
其实要研究汉语方言,必须学好汉语史,好像
音韵学、词汇学这些都要懂,不然碰到很多难题
都无法解决。
可惜马来西亚似乎没有这种人。我只知道
有个研究粤语的冼星航(好像去了广州念书),
以前看他发表的文章就觉得挺不错的,因为他真的肯钻研古籍,
不像我那个讲师,对古代汉语、汉语史这些一窍不通,
懂得的方言又不多(她只会粤语),结果其他方言
的课题就被她乱教一番,误人子弟。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在念书,可是读的不是人文科,是工程系。
喜欢语言文化。希望有一天可以从事这一行。
现在正慢慢自修社会语言学。
你呢?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大学期间已经开始在电台兼职,既负责主持华语教学节目,也
报粤语新闻。其实后期我已经申请报闽南话新闻了,电台也安排我
接受训练,可是现在申请到韩国教育部的奖学金,没办法啦!
我五月底就会离开电台,搬回槟城闭关,8月就过去韩国念硕士了。
我的硕士专业方向暂定是音韵学,从韩国语汉字词研究中古音,
大概也会结合汉语方言知识。
其实我是个客家人,妈妈是闽南人,在家都讲华语(所以华语真的是
我的母语,因为从语言学角度看,它就是我的first language,而现在
以华语为“母语”,也就是出世后首先学会的是华语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
看电视误师自通学会粤语。说起电台的闽南话新闻真是心有戚戚焉。
在四种方言新闻里,这是唯一后继无人的。我当初去试音时,现场
就只有我一个人是试闽南话新闻的,台里的同事还笑我“捞过界”。
唉!将来老一辈的退休了,闽南话新闻可能就真的要“收档”了。
当然,第五台坚持用厦门口音播新闻的政策或许也有关系。但是我
认为这是对的,应该坚持下去。厦门话之所以成为闽南话的代表不是
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本身就有“漳泉滥”的特点,讲漳州话的、泉州话
的都听得懂。问题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肯下苦功,不愿意好好学。
报闽南新闻的难处不在于要用厦门口音,而是要学会很多词的读书音。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觉得懂得训读音已经够了,所以就没有兴趣
再去学习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嘉应子 于 2-5-2004 04:59 PM 说 :
说起电台的闽南话新闻真是心有戚戚焉。
在四种方言新闻里,这是唯一后继无人的。我当初去试音时,现场
就只有我一个人是试闽南话新闻的,台里的同事还笑我“捞过界”。
唉!将来老一辈的退休了,闽南话新闻可能就真的要“收档”了。
我有听潮语新闻,最近好像来了新人。
可悲。我想更了解其他方言广播的情况。可否告知?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方言的情况还好。
像广州话和客家话新闻,之前几次试音尚能碰见一些年轻人,
有些还是尚未毕业的大专生。他们的方音准确与否、播报新闻
的技巧是否娴熟这是另外一回事儿,但至少有人肯进来,你还可以
慢慢培训,不怕后继无人。
潮州话新闻是有新人接班(一男一女),他们和我同一批进去的。
据我所知,潮州会馆会主动推荐人选,让他们到电台去试音,
你应该知道第五台会在九十年代恢复潮州话新闻其实也是潮州会馆
自己去争取回来的。这一点潮州会馆做得比其他乡团好。
说起潮州话新闻,我中文系有不少同学是潮州人,令我惊讶的是:
有些人(大山脚潮州人)自幼讲潮州话,但居然听不懂电台的
潮州话新闻。而我这个一句潮州话也不会的人竟可以听懂九成,怪哉! |
|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4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嘉应子 于 2-5-2004 08:28 PM 说 :
有些人(大山脚潮州人)自幼讲潮州话,但居然听不懂电台的
潮州话新闻。
其实并不是不会听,是不喜欢听。
我以前也是不喜欢这种“华语式”的潮州话。觉得很不自然,很拗口。
我们曾几何时使用这种“潮州话”讲话?
现在为了学习一些汉字的方言发音而开来听,觉得并不难听。
我觉得会馆还必须继续努力争取私营电台的方言广播时段。
制作年轻人的节目,把方言人口年轻化。(粤语除外)
请问这些方言广播员是哪里训练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3-5-2004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那种潮州话新闻并不能说成是“华语式”的,
因为那是广播新闻,必须使用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
之间、比较简洁的广播语体来呈献。不止方言是这样,华语也是
如此。如果要用大家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潮州话来报
新闻,那就不可能在短短十分钟里播十多则新闻了。
方言新闻播报员的训练方法不一,有些人在入行前已具备
用方言播音的条件,有些则是跟着前辈慢慢儿学。 |
|
|
|
|
|
|
|
|
|
|
发表于 4-5-2004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嘉应子 于 3-5-2004 08:29 PM 说 :
其实那种潮州话新闻并不能说成是“华语式”的,
因为那是广播新闻,必须使用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
之间、比较简洁的广播语体来呈献。不止方言是这样,华语也是
如此。如果要用大家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潮州话来报
...
目前方言播音遇到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文字尚未統一
要在一般人聽的懂的語音,和新聞播報不可缺的讀音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實在是不容易啊! |
|
|
|
|
|
|
|
|
|
|
发表于 5-5-2004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胡婉伶(不知道名字是否写对了)的书,她说
民视台语新闻开播时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很多词汇
不知道闽南话要怎么念,连闽南话老师也被考倒了。
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这边的播音员
都是直接按字面文读就解决了。后来胡婉伶自己也说,
在不肯定该怎么念时,就是直接从“国语”按字面
翻译成台语最安全。
我觉得大陆国际台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啊。
像我这个不讲厦门话的半个闽南人(我是漳州口音的)
居然能完全听懂他们的节目哩!(不过不知道会不会
因为太“文雅”、太书面化了,真正的厦门人反而“听无”?)
像“称赞”,我听国际台都念/o lo/,我们马来西亚
的播音员就不会这样改,而是照着念/ts'ing tsan/ (cing zan)。
我《光华》月刊看过歌仔戏的报道,也在黄香莲节目里
听过她谈赴大陆演出的经验,据说闽南地区的人都(大多)听不懂
芗剧,反而是台湾的歌仔戏人人都能听得懂。我怀疑
这有夸大之嫌。不知道您怎么看?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5-2004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嘉应子 于 2-5-2004 08:28 PM 说 :
其他方言的情况还好。
像广州话和客家话新闻,之前几次试音尚能碰见一些年轻人,
有些还是尚未毕业的大专生。他们的方音准确与否、播报新闻
的技巧是否娴熟这是另外一回事儿,但至少有人肯进来,你还可以
慢慢 ...
我想你们的潮州新闻一定不是普宁县的,其实潮州话又九种,某些字的发音不太一样。造成这些不同之处应该是以前潮州的汉人祖先移进潮州的时间不一样。大山脚,高渊,华都,爪夷,北海一带的潮州话大多数是普宁。 |
|
|
|
|
|
|
|
|
|
|
发表于 7-5-2004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在下也是普宁的。
普宁与汕头最明显的分别就是:“士”字。
普宁念“su”,汕头念“si”(类似“四”)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04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ei 于 7-5-2004 02:10 AM 说 :
对。在下也是普宁的。
普宁与汕头最明显的分别就是:“士”字。
普宁念“su”,汕头念“si”(类似“四”)
还有一些如肉,母亲,看等等. 最明显的就是当你和新加坡人说潮州话时,您会发觉有很大的分别,其实马六甲和柔佛的也多是潮阳,汕头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7-5-2004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嘉应子 于 5-5-2004 05:42 PM 说 :
我看过胡婉伶(不知道名字是否写对了)的书,她说
民视台语新闻开播时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很多词汇
不知道闽南话要怎么念,连闽南话老师也被考倒了。
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这边的播音员
都是直 ...
老實說,我不怎麼欣賞胡婉玲。原因是她的口音不夠純正,國語化的很嚴重,有些唸音也都唸錯,總之我覺得還不夠資格坐上主播台。(純屬個人觀點)詞彙的例子就可以舉出一些,如「虐待」,比較白話的方式是「苦毒」,然而多數人都選擇了同國語的表達方式。這就算了,音還唸錯!「虐」發音為“ggiok”(同「玉」),一大堆人不是唸成“luat”就是“liok”,這種狀況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又像「首次」,很多人都是照唸,然而我覺得「第一擺」(te yit pai)或甚至更白話的「頭一斗」“t’au cit tau”都是更好的選擇;相對的,「屆時」也盡量避免照翻,「到時陣」“kau si cun”不是更好嗎?
國際台的播音個人覺得還差強人意,因為不夠白話。一次比較誇張的是,我聽到鄭愷把「朋友們」的「們」字也一起唸出來了,著實讓我嚇了一跳,雖然他們人在北京,但語法上受到的影響會這麼大?
我聽過薌劇,的確看不大懂。歌仔戲是因為劇中白話的對白多,讓台下觀眾聽了親切又好懂,接受程度似乎也較高。南洋歌仔戲和薌劇哪個流傳廣啊?
[ Last edited by MilkeLeon on 7-5-2004 at 06:31 PM ] |
|
|
|
|
|
|
|
|
|
|
发表于 9-5-2004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机会听到胡婉玲的台语新闻哦。不过把“虐”读成
“luat”或“liok”就诊得太离谱了。“虐待”我们的播音员
照字念,单读音标准. ^_^ 不过“首次”和“届时”就会自己
改啦。台湾的闽南话新闻主播真的会说“siu ts'u”、“kai si”?
真是不可思议。
关于闽南话广播“够不够白话”的问题,我觉得胥视节目内容、性质。
谈话类节目肯定是越白越好,像海峡之声的《闽南语林趣话》我就觉得
做得不错。这种两个人以对谈方式介绍语文话题的节目要做得好其实并不容易,
我自己做过这样的节目(不过是普通话的),所以有切身体会。
“不够白话”也有它的好处。照稿播音,或者介绍文化、历史
之类的节目,我觉得还是“文”一些比较好。好比东南广播公司
以前有一个栏目(不知道现在还有吗?)叫《唐风宋韵》(有普通话
、闽南话两个版本),这种节目如果太“白”了,就无法让人
感受到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了。
无论如何,我认为方言的“文”乃是建基于古代汉语/文言文之上,
而不是按普通话的书面语来翻译。像台湾布袋戏的一些唱词、念白
不也很“文”吗?可是这种“文”并不会破坏闽南话独有的韵味。
要是像郑凯的那种念法,那就太没意思了。
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著作为语法规范。如果连“们”都念出来,那不过是在讲一种
“厦门音的北方话”而已。
唉。说来惭愧,我这个马来西亚人对马来西亚的闽南戏曲发展情况
还不太了解呢。不过,梨园戏、高甲戏乃至歌仔戏应该都曾经在
这里流行过。我小时候只在槟城看过布袋戏(当然无法媲美五洲派
的“金光”、“霹雳”布袋戏),闽南“大戏”就不曾见过。潮剧
倒是到处都有,尤其在农历七月。电视歌仔戏那就不用说了,
我自己就是看杨丽花、叶青、许秀年、黄香莲这些人的电视歌仔戏
长大的。 ^_^ 大概在去年吧!好像有人从漳州请了一团芗剧演员
到槟城演出哦。至于泉州傀儡戏,那在很多年前就到过槟城了。
至于新加坡的情况,大概就比我们好一些。《光华》杂志有一篇
报道说的就是新加坡的闽南戏曲发展概况。他们的野台戏班很久以前
也演过梨园戏、高甲戏,现在都演歌仔戏。不过后来新加坡的
福建公会成立业余戏曲团时就不搞歌仔戏了,而是从大陆请来
芗剧演员开班授徒。《光华》杂志社最近不是出了一本《弦歌不辍——
台湾戏曲故事》吗?里面就有这些报道。
顺便提一提,《光华》杂志关于南音的报道只提到菲律宾,其实
马来西亚新加坡应该也有南音社的。我妈小时候就听过马来西亚电台
播的南音,好像是马六甲的南音社演奏的。我在去年好不容易在
吉隆坡找到法国电台出的南音专辑,是台南南音社演奏、蔡小月演唱的,
虽然一个字要“咿”上老半天,不过很有古典味儿,不愧是“御前清音”!
对了,MilkeLeon兄,顺便请问:台湾能找到厦语片的vcd或者dvd吗?
我真的很想听听小娟(凌波)讲闽南话哦!^_^ |
|
|
|
|
|
|
|
|
|
|
发表于 12-5-2004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兰陵嘉应子大哥
胡婉玲現在已經不報新聞了,她現在是民視新聞節目部的主任,只負責普通話政評節目「頭家來開講」的主持。我覺得民視其他的主播普遍都播得比她好,不管是口音或是發音上,都比較能夠被接受,錯誤率也較少。
我是覺得在著重於談話性質的節目上,能夠越口語化越好。之前國際台摘逢改版之際,我同他們提出了這一類的建議。雖然後來結果並無預期的理想,但我認為,可能作為一個國家級對外的廣播定位,還是要有點兒中規中矩,免得搞得像地方電台。像廈門台的《海峽時空》我就覺得很不錯,這檔我也聽了近兩年了,從最早的庄靜到後來的蔡慧海濤,我發覺他們都本著播報和談話兼顧的方式,兩種層面都照顧到了,這是非常難得的!
那種說起來文謅謅近乎北方話語法的閩南語,可能不適合用在普遍的方言聽眾。所謂地方話就是越白話越容易被人接受,播報類的文讀可能也只有社會人士(就是受過教育識字的)比較容易聽懂。當然,像您說的東南台那檔《唐風宋韻》就非得大量採用文讀音了,我想,用白話音來讀唐詩宋詞恐怕顯得突兀又失韻味吧?
我也覺得閩南話中所謂的「文味」是建立在古漢文的基礎之上,並不是按照普通話的口語全盤翻譯過來,畢竟就連普通話當中口語和書面語都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台灣早就沒什麼梨園戲或高甲戲了,因為就連歌仔戲現在的處境都岌岌可危哩!上次泉州木偶劇團來台北,我也去看了一下,發覺和台灣這邊的布袋戲好像不大一樣,大陸的木偶在造型上普遍比較細緻,劇中的口白好像比台灣的更有文味,聽了有點模模糊糊(可能跟泉州口音也有點關係)。
根據我聽過的廣播,我好像有點印象,新加坡早期的歌仔戲班都是來自台灣的。後來聽說是因為大陸廈門歌仔戲發展蓬勃,而居南洋華僑又多為福建移民,台灣閩南語口音又在表演上較不貼近群眾耳朵,自然就趨於接受在口音上更相近的廈門團了。
台灣目前有南音社的縣市,據我所知似乎只有台南和金門,其中又以金門居多。對了,您說的那片法國電台出版的南音專輯,標題是否為<la musique du sud de la chine>?如果是的話,我記得前不久也在我們高雄附近的老唱片行看過,可惜那是所謂的「黑膠唱片」(就是很大張可以拿來當飛盤玩的那種),台灣老早就沒幾個人在聽了,加上播放黑膠的機器也沒人在做,買了也沒用,於是我就看看算啦!
哈,我跟你說,你千萬別再叫我兄了,我真的擔當不起,你說你七年級頭班,我跟你說,我才七五中段班哩!你說的「廈語片」,我在高雄師範大學的圖書館看過,可惜不是DVD也不是VCD,是已經殘破不堪的VHS!原本想跟館員詢問是否可收購,可惜不能,真的有點惋惜!
[ Last edited by MilkeLeon on 12-5-2004 at 07:08 PM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