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248|回复: 196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2-2008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showtopic-2194.aspx
    下面是鄭張尚芳先生《古譯名勘原辨訛七例》中的第五例(原文寄給刊物,故只引一部分以饗網友)。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領略前輩學者怎麽樣既用漢文獻,也用非漢文獻進行考證的方法。
                          吐蕃非對bod
  藏族來自古代西羌的一支。據《後漢書•西羌傳》,河關之西南爲羌地,“濱于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英國漢學家F.托馬斯說賜支/析支即古藏文文獻中Skji 國的譯音)。和帝永元十三年居於賜支河曲的燒當羌之米唐打敗後,“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居”,“發羌、唐旄等絕遠,未嘗往來”,則發羌所處,正遠在河源之南,“發”古音*pad又與藏人自稱 bod接近,很可能是其譯音。這一支發展到唐時,其中的雅隆部吞併相鄰各部建立了強有力的吐蕃王朝。“吐蕃”原語是藏文什麽詞呢?有人認爲是“大蕃”轉音。查看823年所建《唐蕃舅甥會盟碑》,碑上藏文“大唐”對譯爲 Rrgja-thjen-po ,“大蕃”對爲 Bod-thjen-po。明顯rgja並不是當時“唐”[dang]字的譯音,可能沿從古稱“夏”來;而 bod 跟當時“蕃”字之音 [ bʉɐn] 雖然聲母相同,但韻母一爲塞尾促聲字,一爲鼻尾平聲字,也大不一樣,因而不能說就對“蕃”字,很可能也是對的古稱“發”。
  把“吐蕃”讀做“吐播”,任乃強先生1933寫《西康圖經》時就提出來了,1943又在《吐蕃音義考》中予以強調,依據是“番原讀若婆”,可對譯bod,並提出吐蕃是“大蕃”轉音(引張逸僧,說唐惡其稱大蕃,故意據‘大可讀如杜’而寫做吐,示其貶意),其說番讀婆,大讀杜,也都是推想于古音方言,並無當時的韻書依據。文章載在《康導月刊》,見者也不多。最有影響的當是牙含章先生《關於“吐蕃、朵甘、烏斯藏”和“西藏”的語源考證》(《民族研究》1980年4期)一文。他說根據《廣韻聲系》407-408頁,番、蕃二字,有“補過切”、“孚袁切”兩讀,認爲唐時“蕃”就是依補過切讀做“播”的,說這可從甥舅聯盟碑中“蕃”藏文作bod得到證實。此文引韻書爲據,言之鑿鑿,影響到後來詞典都採用 tubo作爲吐蕃讀音了。不過我們查對《廣韻聲系》407-408頁,發現“蕃”實際只有“附袁切、甫煩切”兩讀,而“番”有“博禾切、補過切、普官切、孚袁切、附袁切”五讀。牙先生所引兩讀都是“番”的讀法,並非“蕃”的讀法(雖然“番蕃”某些場合可通假,但“吐蕃”從來不寫“吐番”)。因此,說“蕃”唐時可讀如“播”,並無確切根據,這在《廣韻》、《集韻》各韻書都是一樣的。
  但最近有謝仁友先生《“吐蕃”音辨》(《中國語文》2003年6期)又說魯國蕃縣的“蕃”應劭音皮,《史記•太史公自序》作鄱,鄱有婆音,音皮相當於音婆。所以認爲任、牙先生等蕃讀 bo 是有根據的,並說“番”聲字只見於果山兩攝,《集韻》列“蕃鄱”於支韻音“皮”是誤列。文章還列出支援吐蕃讀“吐播”的學者7人以上,而讀“吐番”的只伯希和、祁振綱、張濟川3位元,顯示吐蕃讀tubo是目前大佔優勢的說法,好像已成爲公認的定論了。此外,《民族詞典》(陳永齡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吐蕃條釋文:“原爲唐人據吐蕃自稱‘大蕃’而對這一政權的稱呼(吐,漢語‘大’字之唐音;蕃,藏族自稱)”。也是接受任先生的說法的。
  縱使我們承認“蕃”因通“番”而可讀“播”,因通“鄱”而可讀“婆”,但此說還是絕對不能成立。雖然我們也覺得,藏人現在還自稱“播巴”的說法的確很誘人,問題在於這些說法中的“播婆”讀o韻都是立足於今音的,根本跟唐音不合,怎麽能夠用來解釋唐代“吐蕃”的對音呢?
  依據漢語語音史,歌(戈)韻的歷史語音演變過程是:al>ai>æ>a>ɑ>ɔ>o,也可簡化爲四段:先秦al—漢ai—魏至宋 a—元以後 o 。(漢以前母音分長短,歌部的長aùi變中古歌韻,短ai變中古支韻,所以“婆皮”漢以前讀音相近,同部而只有長短差別。說歌韻字誤列支韻那是不瞭解語音史,要知“婆皮”倆字就是既同諧聲又同歌部的,能說皮字是誤列嗎?可參看拙著《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從漢末至宋的千餘年中,歌韻一直都在上述的低母音段的變化範圍內,到元代以後才向 o走。所以唐代音裏歌戈韻字只能讀 ɑ 韻母。當時“補過切”的“番播”都是要念pɑ音的(比較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波”藏文注pa,唐蕃會盟碑立盟官員裏頭,蕃官有三人名字中有“波”字都對譯pa,唐官中書侍郎王播的“播”注 pha),這音跟 bod可相差遠了,並不如牙先生所說是bod 的“很準確的譯音”。bod是促尾字,唐人想譯bod,也只會用“勃”而決不會用“播”的,如果只譯bo,也只會用“部”字而不可能用“播”(唐蕃會盟碑戶部禮部的“部”皆對譯爲 bo)。元以後歌戈變 o,所以才出現元代王磐以“土波人、土波國”指西藏,明《西番譯語》用“播”對譯 bod,和今藏人自稱聽起來像“播巴”的現象,這些都是符合語音史分段的現象,不能越段推前,用來做唐代吐蕃讀法的佐證。用後世音bo來比附一千多年前的歷史名稱,而不理會其間歷史音韻分段變化,那是很不科學的。
  元代胡三省《通鑒音注》注吐蕃:“吐,從暾入聲;蕃,甫袁切。唐音讀‘大’爲‘土’,吐蕃意爲大蕃。”任乃強1982《〈吐蕃傳〉地名考釋》又進一步說了蕃音皮讀如婆對譯bod的bo,吐蕃從其自稱“大蕃”讀別的主張,說唐代關中“大”音代(他蓋切)、音墮(吐臥切),後者與杜字音近,今吳語尚呼“大少”作“杜少”音。這兩者應是《民族詞典》說‘吐’爲漢語‘大’字之唐音的根據。然而,這和真正的唐音毫無關係(任先生文章所列反切大抵是從《康熙字典》所列幾讀中選抄的,所以連所注直音也不配合)。
依前述唐代歌戈韻讀音,我們查對了《廣韻聲系》,“大”字有“徒蓋切”dɑi“、唐佐切”dɑ,《集韻》加“他佐切”thɑ(按並非音吐臥切唾thuɑ或徒臥切惰duɑ)。這些音同樣跟當時的“土”thuo、“杜”duo音差得很遠。再看“大”在《唐蕃會盟碑》“大夫、大將軍” 中音da’i,“大食”中音ta,而“杜”音do,“土”譯lho;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杜do、土tho/thuo”而“墮 dwa”,這些音都明顯不支援胡、任兩位的主張。要爲“吐蕃”說音,如果通不過《唐蕃會盟碑》、《唐五代西北方音》藏文注音的檢驗,那還能有什麽價值呢?
  在討論“吐蕃”原語爲何時,當然先要確定兩字唐代的讀法。當時“吐”是姥韻他魯切,唐音[thuo]上聲,“蕃”妥當點要先承認其正讀是元韻“附袁切”,唐音 [bʉɐn]平聲。按賈島《寄滄州李尚書》詩“青塚驕回鶻,蕭關陷吐蕃。”以“喧蕃冤言”相葉,皆元韻字,這已證實唐人“吐蕃”就是讀元韻平聲的。宋史炤《通鑒釋文》注“方煩切”與胡三省《通鑒音注》注“甫袁切”,雖皆注讀清母陰平,但他們不過依傍漢語通稱邊裔各族爲蕃,按《周禮》“九州之外,謂之蕃國”的慣例來注的。那通稱來源於屏藩,乃是“藩”的通讀字,其實跟這裏專作一族的譯名本就不該混同,如若把《周禮》的“蕃國”看成跟“吐蕃”同源,那豈不成了笑話了。所以還是用“蕃”的常讀“附袁切”濁母陽平爲是。
  “吐蕃”原語的探討,可由“名從主人”或“從鄰稱”兩個方向來進行。首先自然看藏文方面有無合適的。依 [bʉɐn] 看來,其原語應近於 bon。此音在藏文中音義與吐蕃有關的有 dbon“甥”,bon“本教”兩字。
  吐蕃之稱起于唐太宗時,貞觀八年(634)其贊普松贊干布遣使請婚,史書始有記載。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二十年(646)玄奘《大唐西域記》已記有婆羅吸摩補羅國“東接土蕃國”。吐蕃與唐交際時,稱唐爲舅zjang,自稱甥國dbon,《唐蕃會盟碑》也稱舅甥二主會盟,其甥字藏文皆作dbon。在古代西裔各國族,常以能聯姻上國,繼承其高貴血統爲榮,最早的是周季曆聯姻殷王族任氏,故而被越其二兄立爲儲君,使子姬昌獲得殷外孫身份(參看王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證》中華書局2003中解季曆選立之謎與貴族等級名號傳嗣制),晚些的如《宋史•高昌傳》記西州回鶻王自稱“西州‘外生’師子王阿廝蘭漢”。《回鶻傳》也說“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爲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未知這些“外甥”是都借漢語音呢或改爲回鶻語。《新
唐書•吐蕃傳》則記了貞觀十五年護送文成公主赴吐蕃時曾“築館河源王之國”,河源郡王是唐對吐谷渾的封號,斯坦因第三次探險劫去的一件吐蕃古文書正記載了此事:“吐蕃松贊幹布於狗年娶中國皇帝之女文成公主爲妻,吐谷渾王率文武百官和貴婦們迎接文成公主,舉行盛大宴會後,文成公主然後再進入到 Dbon 國中。”(見黃盛璋《有關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的若干歷史地理問題》,《歷史地理》第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882),據托馬斯(F.Thoms)屠次(G.Tucci)等人研究,Dbon古藏語意爲甥,除吐蕃對唐自稱爲Dbon外,他稱只見用於吐谷渾。甥國作Dbon 之音正跟“吐蕃”頗相近,或者即由此翻譯是有可能的。敦煌藏漢對照文書中P.T.1263卷 bod對漢文爲“特蕃”,以此音來對Dbon則更爲切合。但既然它又可用稱吐谷渾,就還不是最妥當的解釋。
  “本教”或譯“苯教”(苯,《廣韻》布忖切:“草叢生也。” 與本同音。因“本”有本來義,組詞易誤會,故下面除引書外,一般就寫作“苯”),是藏區固有的本土宗教,吐蕃人在松贊干布信仰佛教之前是篤信苯教的,藏文bon-po指苯教、bon-pa則指藏人,可見藏人除自稱bod-pa“發(博)巴”外也自稱“苯巴”(所以在嘉戎語裏也叫藏兵作 pon-mɐk“苯兵”(林向榮《嘉戎語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辭彙附錄第1090條)。藏族《本教史•四州之源》就認爲遠古時西藏並不稱‘博’bod,而是稱‘本康’bon-khams(苯區域)。因爲《格言寶庫》說“在西藏未有王前先有本教,在未有王法前已有本教之法,故此乃稱本康”。(《西藏本教源流》,民族出版社,1985)這跟頓群佩《白史》的觀點一樣,都認爲bod 是從 bon 轉換來的,這也就猶如因爲印度人篤信婆羅門教,以至“古稱印度曰婆羅門地”(《舊唐書•天竺傳》)。既然 bon是藏人的古稱,那麽“蕃”就很可能是bon“苯”的對譯。
  縱使“蕃”能對bon,但前面爲何要加“吐”字呢?牙含章先生已否定沙畹等人以“吐”對藏文 stod(上部),說吐蕃相當“上蕃”,是一種毫無根據的臆測。看stod其音爲促聲字,王堯《吐蕃金石錄》(文物出版社1982)128頁指出西山八國的“咄霸”的“咄”當是stod 的古譯,所以的確不宜對“吐”。但除去stod外,在藏文中可與“吐 thuo”相對,而音義較適合的也還有tho界石、mtho 高,是否可以之加bon,而表“苯界”(意如“本康”),或“高苯”(高地苯族,一些歐洲學者也用過mtho-Bod)呢,這要請精于古藏語的先生來酌定了。
  再看從鄰稱方面,也有不少論述。清代早期稱西藏爲“圖伯特”是學蒙古人,而蒙古人則學於突厥人。在《突厥語大詞典》中吐蕃被寫作Tübüt,古突厥碑文作tübüt或tüböt(ü/ö是同一母音的轉寫問題),723年的《闕特勤碑》作tüpüt或tüpöt,依安瓦爾•巴依圖爾等《關於“吐蕃”一詞的語源考證》(《新疆社會科學》1982第3期)說它很可能是由突厥語tüp(宗族)加bod組成的,意爲“蕃部落”“蕃部族”。
  法國L. 巴贊、哈密屯《“吐蕃”名稱源流考》則提出另一主張,說是由突厥語tüpü/ tüpä(頂峰、高地)加 t 作複數形式,用來指稱處於世界屋脊高原的藏區。tüpüi/ tüpät 傳入波斯文,又被馬可•波羅寫成 Tebet,傳入其西方而成爲通行的 Tibet。其所以在漢語裏譯爲吐蕃,是突厥-蒙語言複數有-n-t 兩式,-n 更早些並在蒙語族更常用,因爲漢人接觸吐蕃是先經其北邊的吐谷渾爲仲介的,吐谷渾屬鮮卑族蒙古語族,所以就因他們說 tüpän 而譯爲“吐蕃”的。(《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9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查《突厥語大詞典》töpü 條解爲“丘岡;頭頂”,確有高岡之意。但是它不也有可能作爲前加詞素,和bon組合成“吐蕃”嗎?
  看來本源說和鄰源說也可以交彙,以“蕃”對“苯”爲基礎,則“吐蕃”來自mtho-bon或tüpü-bon也好,都可以指“高地苯”,或者來自 tho-bon或 tüp-bon則指的“苯族區界”,哪個是最早的起源,有待對“吐”字的語源再綜合研究來解決。
  但“吐蕃”不讀tubo,要讀tufan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在聲調上我還傾向定之爲 tŭfán。

[ 本帖最后由 楊境韜 于 13-2-2008 07: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2-2008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uring、伐木聲與舌面擦音http://www.tglin.idv.tw/essay/essay_lang03.htm
前一陣子,TG 與老婆在家中觀看那部風靡全世界的英國電影——《哈利波特》——時,聽到劇中的魔法學校副校長(Minerva McGonagall 女士)在訓話中講到「During」這個字時,說出口的並不是字典上的標準發音「Dyu-Ring(丟玲)」,而是讀成如「Jyu-Ring(朱玲)」的音。

後來,在觀看某部美國好萊塢影片的「拍攝花絮」時,記者講到該位「電影導演」的用字「Director(德端克特)」時,TG 注意到她的發音其實竟然是「Ju-Rec-Tor(主端克特)」。

雖然這可能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但 TG 還是感到驚訝︰「在英語的字母『D』的發音,是否已在不知不覺之中開始產生『轉化』的現象了?」

TG 通常都會有種吹毛求疪的壞習慣——留意文字的發音。近年來偶爾都會發現,中外語言的發音居然都有些共通的特性(請參照電子報《從硬顎音C到舌面音》)。由於文字是用白紙黑字的方式「書寫」下來的,通常它的穩定與不變的特性較強;而一個字的讀音卻是由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人士所說出來的,於是它的變異性較高,容易因時、因地、因人而產生『轉化』的現象——從一個原本的固定發音,轉向另一種明顯不同的發音。這是 TG 所認定的一種觀點。所以,從文字與其發音的相互對照關係,我們可以找到太多活生生的例證。

如本文第一段所提到的,字母「D」的讀音轉化現象,使得 TG 立刻回想起高中時代的一個例子,也就是在中國古代典籍的《詩經》中,《小雅.伐木》的一節︰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記得以前學校的老師們,特地強調第一句中的狀聲詞「丁丁」二字,要讀成「征征(Zheng、ㄓㄥ)」,也就是第一句應當讀成為「伐木征征」。當時,我們同學或多或少都感到有些怪裡怪氣的,為何不乾脆照著字面,直接讀成我們最熟悉的「叮叮(Ding、ㄉㄧㄥ)」、「叮叮噹噹」響?為什麼古人用斧頭敲擊的聲音是「征征」?大家都查過字典上的「丁」字,上頭記載這個字的通常讀音就是「叮」,卻只有在碰到《詩經.小雅》時才會蹦出「征」的發音。為何古代的讀書人,要捨棄這種字面的直接發音,光光為了《詩經》裡頭的一句話,再「訂做」出一個新的發音,唯恐天下不亂?

後來 TG 才從竺家寧先生的《古音之旅》一書中得到答案。原來們過去皓首窮經的學者們,他們看書看得太多,找到了前人所寫下來的「注音」,就拘泥於這項「鐵證」,考證出他們所謂的「正確解答」。由於過去沒有留聲機、錄音機之類的設備,每個時代的人都會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為某一個發音而「寫下」其發音的代表符號。(當然,我們現代人用的「國際音標」,所要做的也是同一回事。)傳統中國文人最普遍的作法,就是使用所謂的「反切法」——取第一個字的聲母、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調號——來代表某一個字的發音音值。

在《伐木》這篇歌謠裡頭,中古的學者們將「丁」這個字,照那個時代的習慣發音,以反切原則將它注成了「陟耕反」。所以,我們現代人就取「陟」的聲母為「Zh-、ㄓ」,取「耕」的韻母和調號為「-eng、ㄥ」。照這麼一來,「丁」這個字就讀成了「征」。不可思議嗎?但它的確真是「有典故的」。

現代人只要留心注意,一定可以發現「語言是活的」——語言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開始轉變。所以在「伐木丁丁」的例子中,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合理的問題︰過去人們讀「陟」這個漢字時,真的是讀成現代人所謂「志(Zhi,ㄓˋ)」的發音嗎?如果沒有人能夠對此打包票,那麼它所切出來的漢字「丁」,就一定會讀成「征」嗎?這就好比說,要是尺規不準確,沒人能夠保證測量出來的結果是正確的。

詩經收集於中國上古的春秋時代,創作者(或編輯者)一定是用當代的文字語言,寫下這部儒家的「第一經」。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認定,《詩經》裡頭的用字發音,必須要從上古先秦時代的發音去理解。現代的古音學研究學者,大多都已經同意許多漢語轉化的原則,其中一個就是「定母(聲母為「D-」的漢字)」的轉化過程——朝「舌面擦音(聲母為Ch-、Zh-)」的方向演變。

以下是做的前題假設︰如果在中國的先秦時代,「丁」、「陟」這幾個漢字,都被歸於「定母」,也就是它們的開頭輔音都是「D」;所以對古人而言,用「陟(Di)」這個字來為「丁(Ding)」注音,也是完全合理的作法。然而後人對「D」這個字愈發愈不準確,經由某種「舌面塞音(也就是D-音、注音符號ㄉ)」的軟化作用,變成了「舌面擦音(也就是Ch-、Zh-、注音符號ㄓ、ㄔ)」。但中文用字繁多,某些字會被人愈讀愈「軟化」、有些則堅強地保留住了原音。因此,「陟」這個漢字被「軟化」了,成了「志」的發音;而「丁」這個字,卻還因為最後的鼻音結尾,而頑強地保留住原來「D-」的發音。

以上這種假設,是否還有其它的佐證?在太史公的名作《史記》裡,提到了一段有名的歷史︰春秋時代的陳國內亂,一位陳國的世子「陳完」於公元前 672 年,投奔那位赫赫有名的「姜小白」——齊桓公。齊桓公接納了陳完,並賜封官爵給他。從此「陳完」就住在齊地,改「陳」姓為「田」。後來(公元前 379 年),陳完(田完)的子孫「田因齊」,正式奪取了「姜姓齊國」的政權,成為「田姓齊國」的國君,史稱「齊威王」……也就是說,秦始皇時代所統一的「齊國」,早就不是過去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呂尚)」的後裔,而是陳國(繼承虞舜的世系)的陳姓子孫了。

這件「反客為主」故事中的第一步,「陳」姓改為「田」姓,以現代的眼光看來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然而 TG 認為閩南語繼承了許多中原上古的漢語發音,並試著用閩南語來讀「陳」這個字,就成了「Dan5」(讀若現代普通話中的「壇」)的發音。如果這就是上古「陳」字的類似發音,那就跟「田」字發音相當接近了。因此「陳完改姓」的這件事,對於當時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而論,彼此之間的差異並不算太大。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就是持這種看法。就好比現在一個「林」姓罪犯,在逃亡中改姓成「凌」一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2008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再套用上面的假設,近似於「Dan」這個上古音經過時代的「軟化」之後,就成了現今普通話的「Chen2」。這就是「定紐」轉化成「舌面擦音」的現象。
我們再從幾個以下常用字的閩南語語音,來看看這種現象︰
1. 中︰閩南語讀成「Dyong1」,現代普通話讀成「Zhong、ㄓㄨㄥ」。
2. 知︰閩南語讀成「Di1、Di2」,現代普通話讀成「Zhi、ㄓ」。
3. 朱︰閩南語讀成「Di1」,現代普通話讀成「Zhu、ㄓㄨ」。
4. 直︰閩南語讀成「Dit8」,現代普通話讀成「Zhi、ㄓˊ」。
5. 長︰閩南語讀成「Deng5」(鼻化母音),現代普通話讀成「Chang、ㄔㄤˊ」。
6. 茶︰閩南語讀成「De5」,現代普通話讀成「Cha、ㄔㄚˊ」。
7. 池︰閩南語讀成「Di5」,現代普通話讀成「Chi、ㄔˊ」。
8. 廠︰閩南語讀成「Dyu5」(母音鼻化),現代普通話讀成「Chang、ㄔㄤˇ」。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閩南語是比較「古」的語言,從上面的幾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這些端倪︰舌面塞音「D」的確有被「軟化」成舌面擦音的趨勢;更進一步地,如果它後頭接續的元音是「-i」或「-e」的話,軟化的情況愈嚴重。這似乎核對了我們的假設,在方言語音與現代普通話中,留下了互為對照的證據。

(其實我們還可以從上面歸納出來,編號1到3的字——中、知、朱——調號為「陰韻」,所以在普通話的聲母落入「不送氣音」的「Zhi、ㄓ」;而編號5到8的字——長、茶、池、廠——調號為「陽韻」,所以在普通話的聲母落入「送氣音」的「Chi、ㄔ」。)

另外,TG 比較傾向於相信,在中國方塊字中的複合漢字,絕大多數在創立初期都是非常容易讀的字,讓人一眼望去就能發出正確聲音出來的「形聲字」。(各個時代的人都應該將心比心地互相體諒。過去的讀書人應該沒太多閒工夫,去弄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發音……)。簡單地說,中國文字的複合情況,在一開始絕對就是「有邊讀邊」。然而,「語言真的是活的」,只要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有些字的讀音會自然而然地,隨著大家的習慣而發生轉變(或許可以稱為「積非成是」、「約定俗成」),而有些同一來源的的字卻暫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在變與不變的尷尬交錯期中,就容易出現青年學子們最痛恨的「破音字」——「一字多音」。

比如「單」這個字,平常在使用上多讀成「丹(Dan、ㄉㄢ)」,但在用作人的姓氏時,聲母D-卻又被「軟化」,成為「擅(Shan、ㄕㄢˋ)」音。另外,「翟」這個字,也同時擁有「狄、宅」(Di、Zhai,ㄉㄧˊ、ㄓㄞˊ)兩種軟硬不同的聲母發音。

我們從東漢的《說文解字》一書中也可以查到,含有「翟」字的一些字︰「翟」、「櫂」、「擢」、「濯」、「籊」、「糴糶(寫成單一字「米翟」)」等字,這些漢字在《說文》一書中全都標成了「從X翟聲」。但我們從現在市面上任一本標準字典中都可以發現,這些字的發音,有的還是歸在「D-(或T-)」的聲母,有些就轉成了「舌面擦音」,有的甚至出現了兩者並存的「破音字」。

於是,在上古漢語中同樣屬於「定母(聲母D)」的漢字,經過長時間轉化之後,有的已經軟化、有的則保留「定母」的D發音。我們又可以從文字這種「活化石」來得到另一例證。

因此,TG 在以上所述及的「聲母D-」的演變,再加上過去的那篇《從硬顎音C到舌面音》文章,綜合起來所得到的結論,是文字(包括中文、外文)並沒有所謂的「正確」讀音。所謂「正確的讀音」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存在」。畢竟,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配合上某個時代、某個地域的習慣,只要彼此能夠溝通、不會造成誤會,那就算得上是一個「好的」讀音了,一般民眾只要「隨性即可」(TG 蠻反對讓小孩去背一堆冷僻罕用的「破音字」……)。至於讀音的演變過程、破音字,那就留給那些有志於此的語言學家去研究吧。


「伐木丁丁」的「丁」字,在廣韻中有二音,其中一個是端母青韻四等平聲,當經切;
另一音是知母耕韻二等平聲,廣韻注此字通「朾」,伐木聲也,中莖切。所以可以確定「伐木丁丁」的「丁」北京話念成「zheng」是很合理的,字典沒收此音是字典的問題,這點必須先說明。
再說明一點,歷史語言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定理:「假使沒有外來因素,不同的兩個發音一定來自於不同的兩個發音。」所以「丁」這兩個發音在詩經時代一定有兩音,一是端母,一是知母。
本篇文章牽連到的,是「知母古歸端」的現象。我們先不要管中古的「等」是什麼意思,就暫時把它當成某種發音的不同,我們來看看端母跟知母是怎樣分佈的(出自洪惟仁的論文)

一等 二等(r) 三等一(rj) 三等二(j) 四等(i)
端母 X X
知母 X X

在「等」的分布上,端母跟知母是互補的,代表它們有相同的來源, 因為「等」的不同分化了。那到底「等」是什麼,很多人同意是介音的不同,耕韻和青韻的不同只在於介音所以「丁」的兩音在中古前期跟上古是

zheng < 中古前期 *treng ( < *tring) < 上古 *rting
ding < 中古前期 tieng < 上古 *ting

「等」的分別造成了中古漢語中許多聲母的分化,後來又造成了北京話中韻母的分化,就變成了zheng和ding兩個聲母韻母完全不同的發音。

田跟陳則比較有趣(東並不是聲母,說文誤),因為「等」的不同導致上古韻母的分化,請看
田tien < 中古前期 *t'ien < 上古 *t'in
陳cheng < 中古前期 *drjin ( < *drin ) < 上古 *rdin (<*rding 從藏語g-ding-pa推得)
在中古的韻母就有所不同,這是因為「陳」有r介音的關係。

同理「中、知」等知系字(知徹澄三母),也是因為在中古前期(南北朝)是t t' th舌尖塞音,中古中期(唐)被r影響變成了舌面塞音,中古後期(宋)跟照系字(舌尖面擦音)合流。這種塞音變擦音的現象是一種「弱化」。

單念成shan,但是他不是知系字,是章系字,章系字常和端系字(端透定三母)諧聲,上古音應該是gd,請看
單dan < 中古 *tan < 上古 *tan
shan < 中古 *dzjan (dz是舌面塞擦音) ( < 中古前*djan ) < 上古 *gdan
所以分化是在中古前期受j介音的影響發生的。

有一種很重要的觀念是: 破音字是古代一字多音的殘留,廣韻裡的多音字非常多,很多沒有流傳下來,像是「單」就有四音。現在的破音字已經很少了,中古多很多,推測上古的每個字其實都有很多念法,有些念法表示不同意義的,後來另外造新字表示,有些失傳。至於為什麼有那麼多音,大部分是假借,上古音近的假借字很多,有些是讀音出現不規則變化,還有一些是很規則的多音,像是"作""錯",都有入聲去聲二讀,這些如何解釋還沒定論,或許是一種文法上的變化(像是"王"的破音),但是到現在文法的區別消失了,也有可能是派生新詞的方式。

(勘誤: 丁和陟不是定母,是端母,差別是定濁端清。三十六字母是以中古音為準的。朱不是知系字,應該是"豬"之誤。廠也不是知系字,應該是"場"之誤)
(恕我直言,作者很明顯的無法分辨中古清濁,發陰平的是清聲母字,陽平是濁聲母字跟半濁聲母字。我們在研究這些語言現象時,還是必須以中古音為本。)
最後,橙,閩南語要念ting(通用ding)
所有擬音依金理新的擬音

[ 本帖最后由 楊境韜 于 22-2-2008 08:0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08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藝術創作的靈感

人的藝術創作能力,是由三種創作因素構成的。一是人的創作激情,二是人的藝術水平,三是人的技藝水平。要想進行高水準的藝術創作,首先需要人具有高超的藝術技藝和高水準的藝術素養。然後需要人産生明確的創作思想,産生強烈的創作欲望,醞釀出飽滿的創作激情,用旺盛的精力調動起全部的藝術技藝,激發起全部的藝術素養,全神貫注地進行創作。
    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刻,人的創作欲望的強弱、情緒的高低、精力的旺盛與否、腦力的強勁與否等等,都是不相同的。這些因素,對人的藝術創作效率會産生很大影響。由於人的生理機能的節律變化和社會生活中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人的藝術創作效率的不穩定。有時創作效率很高,如行雲流水,滾滾而出。有時創作效率很低,如澤中跋涉,舉步艱難。
    有一種被稱爲靈感的現象,能夠使人産生極高的創作效率,獲得極有成效的創作成果。在人類的創造性思維里程中,靈感現象及其特殊重要的作用,歷來被善於思維和創作的人們所尊崇。
    那麽,什麽是靈感,靈感現象是怎樣産生的呢?
    靈感,是人的認知器官和情感器官共同作用産生出的一種特殊的綜合行爲現象。
    人在艱苦的思考中,由突然的驚喜發現所産生的衝擊性的特殊好感,和突然的駕馭成功所産生的浪潮般的特殊好感,在一個時間段內,洶湧地激發起人的高漲情緒和旺盛精力以投入進一步思考。這種現象,就是靈感現象。處於靈感激發狀態中的人,美感和好感交替衝擊著心靈,使人的情緒異常高漲,精力異常旺盛,認知力高度集中,思維活動在最佳精神狀態下發揮出超水平的效能,進而又不斷地産生新的發現,完成新的駕馭,新的美感和好感又激發起人更高的情緒,刺激思維活動産生更高的效能。
    靈感,是由人的激情和智慧混合組成的。或者說,靈感,是由人的創作激情和藝術水平相互激發而成的。也就是說,靈感,是人的創作激情和藝術水平共同處於高度的激發狀態。
    人在處於靈感激發狀態中時的認知器官和情感器官的行爲表現,類似於癡迷的探寶者在探寶過程中認知器官和情感器官的行爲表現。
    比如,一位很有造詣的礦物學家,曆盡千辛萬苦,正在尋找一種極爲重要的礦石。一天,他在疲憊的跋涉中,突然發現了一塊這樣的礦石。這時,他立即興奮起來,疲憊全消、精神振奮、精力集中、眼睛放光,高漲的情緒和急切的渴望心情使他睜大眼睛,敏銳緊張地快速四處搜尋,對每一個新的迹象進行高效率的分析判斷。突然,他又發現了一塊,緊接著又發現了一塊。他的情緒更加激動,心跳更快、呼吸更急、眼睛睜得更大、搜尋速度更快。接著,他又發現了許多塊,以至於無數塊,最後發現了一座巨大的、世所罕見的礦山。在最後的發現過程中,他欣喜若狂,心都幾乎要跳出來。只有他能領略的礦石的色澤、質地和份量所特有的好感和美感,使他癡狂的在每塊礦石上爬上爬下,抱著礦石跑上跑下。他心花怒放,成功發現的好感在他心中奔湧,強烈的好感甚至會使他興奮地大喊大叫。
    過一會,他稍稍平靜下來,拿出全部的隨身工具,開始高效率地進行分析、測量、記錄和計算工作。在工作中,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奮。他體力非常充沛、手腳非常靈活、思維非常敏捷。在工作中,每一塊有價值的礦石的發現,每一個有價值的資料的獲得,都使他的心靈一次次感受到美感和好感的強烈衝擊。
    最後,直到發現工作不再有較大的新進展,他才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時,他長籲一口氣,然後用喜悅和滿足的心情,欣賞一下整座寶貴的礦山,再抱起一塊礦石,撫玩著,欣賞著礦石的美麗質地和色澤,心中充滿遐想,心靈沈浸在無限的幸福之中。這時,他才感到工作後的疲勞。他選擇一塊又大又美的礦石躺下,放鬆疲勞的筋骨,在溫暖的陽光下很快進入夢鄉。
    這個故事能夠非常形象和確切地演示靈感發生和發展的全部過程。如果一個創作者在苦苦思考過程中,産生了類似於這個礦物學家在野外找到第一塊礦石以後的心理反應,即從發現第一塊礦石起----也就是思考遇到了通常說的“啓發性事物”,到大致探明整個礦山----也就是精彩地完成所思考問題的全部解答----的整個過程中,産生了與礦物學家相同的情感器官行爲和認知器官行爲。就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創作者産生了靈感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産生的與礦物學家相同的情緒激昂、思維敏銳、心跳加速、呼吸緊張、身心感受到美感和好感的陣陣衝擊等等器官行爲現象,就是靈感給予人的最典型的器官行爲感受。創作者産生的與礦物學家相同的由情緒高漲而表現出的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動作靈敏等等的行爲特性,就是靈感給人造成的最典型的器官行爲效應。
    又如,有一個畫家,想創作一幅精彩的畫,以表達出最近一個時期一直纏繞著他心靈的一種強烈的思想感受(這個思想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受人之托)。對於如何表達,他苦苦思索。突然,他發現了一個少女的奇特長辮子及其飾物,正是他的思想感受的最好表現形式。於是,他立刻情緒激奮,創作的激情象潮水般湧出。以形象爲特徵的繪畫思維在創作激情的激勵下全力以赴,藝術構思以這條長辮及奇特的飾物爲線索迅速展開,精彩美妙的構思畫面不斷在腦海中閃現。隨著對線條和色彩的嫺熟而暢快的調動,藝術效果在色彩和線條中一層層展現出來,藝術的美感和駕馭色線的好感陣陣通遍全身。這陣陣美妙的感受使他全身心地沈浸在創作的愉快之中。他如醉如夢,魂魄癡迷。最後,他根據那條具有強烈藝術意味的辮子,創作出一幅完全合意的、完全吐盡自己內心思想感受的、完全能表達思想意境的完整藝術形象,才慢慢平靜下來,長籲一口氣,點上一支煙,靜靜地欣賞自己的佳作。
    靈感現象,是人在創作思維處於苦苦的缺憾狀態下,突然發現了解脫缺憾的“美女”而産生的那種欣喜,激起人的高漲情緒,從而激發起了創作思維的高效率狀態。
    靈感的實質,是人的創作思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時,突然發現了能夠解決困難的客觀事物,針對具體困難所表現出的具體功能性美感。這種美感只是由於缺憾造成的心理感覺,並不包含任何神秘和超人的物質成分。
    靈感效應,是特定的客觀事物針對認知器官的特定缺憾所表現出的強烈美感,顯著地激發起人的情緒和體能的結果。
    所以,靈感産生的最基本條件,一是創作者的認知器官的思維行爲遇到了嚴重的困難,二是創作者遇到了能夠幫助解決困難的客觀事物。這就是說,人要想産生靈感,就必須勤於思考、勤於鑽研、勤於深入實際、勤於社會實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越強的人,就越容易在實踐中産生靈感。如果一個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在努力創作一件非常重要的藝術作品(這種努力,可以是爲了自己的表現和傾訴,也可以是受他人之托,完成他人的表現和傾訴),一直在爲自己産生不出出色的藝術構思而陷入深深的苦惱。這時,他只要深入與創作主題有關的現實生活中,進行認真的體驗,就能夠獲得寶貴的創作靈感。一個人,如果同時具有生活中的缺憾和創作上的缺憾,一般較容易獲得創作靈感。如果僅有創作上的缺憾而沒有生活上的缺憾,想獲得有價值的創作靈感就不容易了。
    在許多情況下,引發靈感的客觀事物中,有許多都與創作內容沒有直接的指示性聯繫。通常情況下,只要能夠激發起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啟動創作者的思維能力的所有客觀事物,都能夠引發靈感的産生。在現實生活中,愛情,最能激起人的高漲情緒和創作衝動。所以,對於許多藝術創作,甜美或痛苦和愛情,往往是最神奇的、喚出靈感之神的引路天仙。
    在靈感現象中,創作者並沒有在某種神秘的外力幫助下,突然接受了神秘的啓示,突然獲得了格外富有創造力的思維能力,突然産生了顯著優異于往常的思維成效。實際上完全是由於人在興奮愉快的心理狀態中,主觀上覺得自己的能力和行爲表現,格外地不同尋常而已。靈感現象一直被人們賦予了許多神秘的東西,這都是有過靈感經驗並取得了較出色的思考成效的人,對自己的體驗誇大其辭的結果。
    靈感現象讓人興奮和難忘的原因,也許僅僅只是由於創作者在十分的“跋涉”困苦中,一下子找到了“光明、正確”的“出口”,使得思維活動的每一進程都顯得格外的有價值而激動人心,以至於使創作者在主觀上總覺得此時自己的思維格外的非凡、精彩、奇險、神秘,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注入身心,使自己産生了神奇的智慧和奇妙的感受。實際上,奇妙的感受只是人的思維在突然間獲得的突出成效所造成情感器官和認知器官的強烈的交互行爲效應。而神奇的智慧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錯覺。
    比如,一個進入迷宮的人,走來走去找不到出口。走得他懊惱沮喪,疲憊不堪。然而,走著走著,忽然間像是找到了出口,結果真是找到了出口。那找到出口和走出迷宮的最後幾步,就顯得格外的情緒激昂、心情暢快、意氣風發、興高采烈。但用科學的尺度仔細考察最後幾步的質量和意義,實際上它們並不比迷宮裏的許多步子都更大、更快、更有勁、更重要。然而,這找到出口和走出迷宮的最後幾步,卻使人的心理感受那麽美好,讓人覺得那麽神奇、珍貴,令人久久回味。

    靈感現象被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幾乎所有的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著重要意義、産生了巨大社會價值的社會文化、科學技術和政治思想的産生和發現,都伴隨著靈感現象。
    並不是任何一次靈感現象都能夠産生社會價值。大多數人曾經獲得的大多數靈感,都會在幾天之後被證實是一次令人白高興一場的沒有多少社會價值的思維活動。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産生過靈感。由於文化素養不同,關注的問題不同,不同的人産生的靈感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就大不相同。思想水平較低的人産生的靈感雖然沒有多大社會價值,但也能享受靈感給予心靈的特殊快樂。我們通常所推崇的那些産生了精彩絕倫、意義深遠的業績的靈感現象,都是出自爲數不多的、具有思維天才、具備很高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層次、整日沈溺於思考和實踐的人。在創造性思維方面,他們是天之驕子。他們可以領略到高質量和高價值的靈感所具有的奇妙洞天,還能享受到廣大的普通民衆爲他們非凡業績的喝彩。
    有價值的靈感,都來源於艱苦的探索和豐富的實踐。無價值的靈感,往往都産生於懶惰的幻想家。
    由於不同的生活缺憾和不同的創作缺憾,靈感帶給每個人的心靈感受是不盡相同的。靈感給人的感受,有時似高空行雲,讓人生浩然之氣;有時似金秋紅葉,讓人生歸隱之意;有時似爭春百花,讓人長戀俗之情;有時似如血殘陽,教人起謝世之心。(摘自王波《觀念主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8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陽(南路)話的漢壯合璧詞——湘語中的壯語底層現象研究系列論文之三作者:黎良軍  主題類號:H1/語言文字學【 文獻號 】1-830【原文出處】《廣西民族研究》【原刊地名】南寧【原刊期號】200003【原刊頁號】38~42【分 類 號】H1【分 類 名】語言文字學【複印期號】200101【 標 題 】邵陽(南路)話的漢壯合璧詞——湘語中的壯語底層現象研究系列論文之三【 作 者 】黎良軍【作者簡介】黎良軍,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桂林,541001【內容提要】湖南省邵陽南路話(簡稱寶南話)是漢語湘方言的一個土語,其中存在不少壯語成分。本文彙集筆者口頭的寶南話中的部分混合詞(hybrid)——漢壯合璧詞,這些混合詞中的壯語詞素,具有充分的“底層現象”,可以說明邵陽南路地區原來是壯漢兩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的地方,寶南話及其所屬的漢語方言的形成,是這裏的民族融合和漢語最終取代壯語的結果。【關 鍵 詞】邵陽(南路)話/壯漢合璧詞/研究【 正 文 】邵陽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除城區外還包括邵陽、邵東、新邵、武崗等九縣(市)。本文的邵陽指舊邵陽縣(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1928叫寶慶縣),此地位于資水上游,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陽侯于邵陽東路;東漢初于昭陽侯地置昭陽縣。三國初屬蜀,後入吳。晋太康元年(280)避司馬昭諱,昭陽縣改名爲邵陽縣,邵陽之名始于此。從東漢封昭陽侯于此地起,至今已近2000年。昭陽侯國初屬零陵郡,時代越古,邵陽同零陵乃至古蒼梧的聯繫就越密切。舊邵陽南路所轄地區基本上相當于今邵陽縣的九公橋鎮、下花橋鎮和五豐鋪鎮,人口有20多萬,沒有別的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邵陽(南路)話的聲韵調:附圖{圖}邵陽(南路)話——簡稱寶南話——是漢語湘方言的一個土語,其中存在不少壯語成分。本文彙集筆者口頭的寶南話中的部分混合詞(hybrid)——漢壯合璧詞;不收壯語詞,是爲了避免誰借誰貸的糾葛。這些混合詞中的壯語詞素,具有充分的“底層現象”的性質,可以說明邵陽南路原來是壯漢兩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的地方,寶南話這種漢語方言的形成,是這裏的民族融合和漢語最終取代壯語的結果。至于這是什麽時代的事情,尚須進一步研究。文中寶南話語詞的漢語詞素用漢字記錄;壯語詞素用音標記音,行文中重復出現時用浪綫~代替。某個壯語詞素在寶南話中還有其他用法時,酌予說明,置于符號○之後。某一條目如有其他解釋性內容,則另寫按語。用來對比的壯文材料均摘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室編的《壯漢詞彙》(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1.寶南話:[bai[6]泥田]泥脚很深的田 那是丘~泥田,牛陷進去就出不來,要用人工挖 ○[bai[6]]可單用爲動詞,陷入(泥淖)的意思:那丘田泥脚太深哩,牛若是~嘎進去,那就不得了! 壯文:baij(猪或牛)在爛泥中打滾boengz 爛泥,淤泥gumzboenz 泥潭按:漢字作“bàn@①bàn”。《現代漢語詞典》:“@②,〈方〉爛泥。”《廣韵·@③韵》蒲@③切:“@④,深泥也。bàn@①,上同。”《集韵·銜韵》皮銜切:“bàn@①,行淖中也。”宋沈括《夢溪筆談》說《唐六典》有“bàn@①河”,很不容易懂。這是個中古漢字。2.寶:[ba附圖{圖}[2]蟹]螃蟹,蟹音[xa]。○[ba附圖{圖}[2]]單用有向內彎曲之義 那人行路脚有滴~(O形脚)[bɑ附圖{圖}[2]夾子]蟹螯 壯:bɑeu 蟹buengz/hɑk 爬行動物和節肢動物身上的硬殼 按:《廣韵》:“螃,螃蟹。本只名蟹,俗加螃字。”螃字另音比朗切,上聲,見于《玉篇》《集韵》,是一種像蛤蟆的動物的名字,非此義。“螃蟹”的用例,《南唐書·嚴讀傳》有“或作《螃蟹賦》以譏切之。”要算早的,而南唐轄域是今贛、蘇、淮南、閩北之地,古屬百粵。如此,則“螃”字幷非無義。螃、蟹似乎都是“殼”義,這就是它的命名之義。螃蟹之“螃”,當源于古百粵語,壯語bɑeu/buengz乃古越語之遺。3.寶:[dɑu[6]銼]銼子 用~銼來~(不說“用~銼來銼”,因爲銼鑿同音)。○[bɑu[6]]單用義:來回拉(鋸、繩子、刀)進行切割 扯鋸~鋸/繩鋸木斷,意思就是索子~得斷木頭/刀子太肉哩,切紅薯藤~也~不斷 壯:dɑuz/doz(1)銼子 (2)銼(動詞)4.寶:[dɑu[6]氣]淘氣,指使人生氣或與人吵架(非調皮義,明代小說習用) 他們兩個~哩十年氣/莫爲伢伢和別個~氣 壯:dɑuɑheiq 心煩;憂心 按:寶南話還有“銼音[tsbo[6]]氣”一詞,也是生氣、憂心之義。由此推斷,“淘”當爲壯語dɑuz。5.寶:[d附圖{圖}n[6]痛](心理)極痛苦 一想起那走嘎夭折咯小崽,我心裏就~痛得不得了起。 壯:ndɑemq 刺痛,劇痛6.寶:[脚diɑ[2]手bɑi[1]@⑤形容走路或幹活累極的樣子 抗旱個把月,累得人脚~手[pɑi[1]] ○[diɑ[2]]單用可作“柔疲勞”的程度補語:柔~嘎哩(疲勞極了) 壯:nyɑz ①稀爛、溶爛 ②(道路)泥濘 按:寶南話陽平齊齒的[d]來源于[n],[l][n]屬于一個音位。所以diɑ[2]與nyɑz對應。寶南話來源于來母的聲母n,逢陽平齊齒字都念成d,糧梁量良連聯零鈴靈齡梨犁黎撩聊療燎遼林臨淋鄰鱗麟,概莫能外。這就造成連田同音、聊條同音、林停同音。壯語也有類似現象,如:diuh 留下:遺留doj 哄(小孩);用甜言蜜語誘騙人。或作loxloih 類推,或作doilot 褪(色),或作doiq7.寶:[蛋fɑ]母雞、鯽魚等腹中的卵胚,數目大。蛋~莫把伢伢吃,吃哩不識數。 壯:fɑt (魚)産卵 按:例句反映的是寶南的一種民俗,其合理內核是:對小孩來說,蛋~不好消化。不過,民間采取了“神道設教”的方式。8.寶:[fɑ[1]耙]一種農具,木制,比鐵耙長得多,耙齒倒圭形,不鋒利。水田耕作,先是犁,而後用鐵耙把泥巴耖碎,最後用一次~耙,把泥耙平,隨即插秧。 栽田以前還要用~耙耙下,硬是借不到就算哩。 壯:fɑgbɑngx 沙耙;耕鋤 按:壯語中,fɑg是表工具義的詞頭,如fɑgbuh(刨子)、fɑgbuen(錛子)、fɑgcɑ(叉子)、fɑgcɑnj(鍋鏟)、fɑgdɑuz(銼刀)等等。9.寶:[iɑ[3]眼]一種眼病,眼圈紅,眼屎多。 你~眼是[pɑ[1]]起哪個咯? 壯:dɑyɑg爛眼邊,學名叫瞼弦赤爛(dɑ是眼,yɑg與iɑ[3]對應)10.寶:[冰k附圖{圖}u[5]子]冰 水缸裏結起冰~子(也可說成“冰~”“~子”)○[k附圖{圖}u[5]]單用是凝固的意思 猪油~起嘎哩/何嘎還不出牌,~起哩呀? 壯:gu/goej/gongj/guengj/goenj 凝結 按:此語《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作“膠”:“一個道:‘風太急了,住了風,只怕湖膠。’又一個道:‘這太湖不愁他膠斷,還怕的是風雪。’”11.寶:[蝦kɑ附圖{圖}[1]]蝦子因蝦瞎同音,寶南話一般不說蝦子而說蝦~謎語有:麽咯只有公子公的?麽咯只有婆子母的?——蝦公,虱婆。 壯:gungq 大蝦12.寶:[ku[3]怪]奇怪,蹊蹺 那人蠻古怪/我肩膀有滴作古怪不說作怪,清醒白醒沒來由地痛得厲害。 壯:guhgvaiq 作怪 按:漢文寫做“古怪”,已經見怪不怪。過細一想,“古”字含義不明。壯語的guhgvɑiq幷非“古怪”的譯音,其中的guh-是“做”的意思。有大批壯語詞用它作第一詞素。如guhyoux(戀愛[理據是做朋友])、guhyiengh(做榜樣)、guhsɑng(治喪)、guhsing(做聲)、guhmoiz(做媒)。這個詞在漢壯之間借出借入的過程是:作怪(漢)→guhgvɑiq→(壯)→古怪(漢)→guigvaiq(壯)13.寶:[彗掃kuɑ附圖{圖}]竹枝做的掃把 壯:sɑtgvɑt 竹掃帚 按:壯語gvɑt(在寶南話中變成kuɑ附圖{圖})是“篦梳”或動詞“篦”;寶南話彗音[dzɑ[6]]14.寶:[nɑ[2][.]嶺nɑ[.][2]piɑ]形容疼痛難忍的樣子 痛得我~嶺~~,好辛苦。○[nɑ[2]]是爬,[[.]piɑ]是山,都是壯語詞素,前者經常單用,後者永不單用。 壯:lɑz 蔓延;攀緣;伸(指藤類)lɑeh (許多蟲)爬byɑ 岜(山)15.寶:[活ni附圖{圖}n[1]哩]活生生的樣子 條魚從菜場買回來,放到水裏還活~哩 ○[ni附圖{圖}n[1]]可單用作動詞,指魚、蛇、老鼠等的游動和爬行。一般用于有尾動物的動作;這動作中似乎還有“有尾”的語象。 壯:linj/riengj 敏捷;迅速rieng 尾巴16.寶:[ni附圖{圖}n[1]尖]很尖 扡擔兩頭是~尖咯/年輕人眼睛~尖/他70歲哩耳朵還~尖。[ni附圖{圖}n[1]光]①很光滑;②精光(空無所有) 壯:liem/lem尖luemj平滑;光滑17.寶:[nɑ附圖{圖}[1]眼]水田、池塘漏水的窟窿不尋到~眼堵起,放起水也是空咯,一日一夜就漏得滴水全無 壯:roengj 無底洞18.寶:[飽nu[1]哩]很飽的樣子肚子圓滾滾地 他看牛總要牛吃得飽~哩才回去/我吃得肚子飽~哩,再也吃不下哩 壯:luz旋兒;年輪;圓形的指紋bizlulu[方]肥得滾瓜溜圓19.寶:[桃mɑ[3]李果]山果的總稱 白毛女躲在山裏,靠吃桃~李果過日子 壯:mɑk 果20.寶:[mɑn[5]kɑn[5]屎]人皮膚上隨汗而出的排泄物,多了可搓成細條。(柳州叫“膩甲”,開封叫“灰”或“泥”) 個把星期冒洗澡,一身盡~屎 壯:mɑnqgɑeq雞皮疙瘩(gɑeq就是雞) 按:寶南話另外有個[油mɑn[5]],是油污的意思。如:腦殼洗得少,枕巾好大一股油~氣/常日不圍圍裙做家務,面衣襟上盡油~ ○傣語、泰語的“油”作nɑm[4]mɑn[2],見羅美珍《傣泰詞彙比較》,《民族語文》1988,221.寶:[輕(輕)mɑu[1] mɑu[1]]極輕地 老人睡覺驚醒睡得不深,你們講話要輕輕~~哩講,莫吵哩他咯眼閉瞌睡,睡覺叫困眼閉。 壯:meuq 輕浮meuj(燈光)暗淡;(火力)微弱22.寶:[mɑ附圖{圖}[5]gɑ附圖{圖}菩薩]形容人一動不動的痴呆樣子 退嘎休也要尋滴事情做,一天坐著,~菩薩樣,對身體不好/那個伢子冒得眼觀四向,咯滴人咯嘎忙,他坐在那裏~菩薩樣,不曉得來幫下忙。 壯:mongh木魚,梆子goeng 空心23.寶:[附圖{圖}iɑu[2]味]通味,自覺,意識到,識相 人家幾次看手錶,意思是要我們行離開,你還坐著不動,全不~味 壯:nyauz議論nyawx意思、意義,24.寶:[附圖{圖}ɑ[1]杈]開叉的樹或樹枝 坐在樹~杈高頭。[附圖{圖}ɑ[1]附圖{圖}ɑ[1]杈杈]枝枝節節,糾纏不清;不順遂,坐折多。 夢見鴨子不好,~~杈杈,做事不順利/天都要黑哩,實咯要回去就莫~~杈杈哩 ○單用時是“塞進(縫隙)”的意思;叠用的[附圖{圖}ɑ[1][.]附圖{圖}ɑ]是“縫隙”。[附圖{圖}ɑ[5]](在人叢中)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8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壯:ngɑ 枝;支;岔路ngɑb 裂縫ngɑd (1)(兩物相)擦 (2)軋(棉花)ngɑzyɑq 木杈子,丫杈(cengj即撑) 按:漢字“丫”“丫”記的就是此詞。丫字見于《玉篇》,丫字見于《廣韵》。《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的書證最早的是唐朝劉禹錫、段成式、皮日休等的。《集韵·麻韵》“丫,江東謂樹岐爲丫杈。”說明它有地方性。叉、杈的歷史比它們要早得多。叉字見于《說文》,《後漢書》“馬援傳”“楊政傳”都有用例;杈字見于《說文》,《周禮》鄭玄注有用例。江東,古百粵之地,“丫”“丫”應是個古越語詞。25.寶:[老附圖{圖}附圖{圖}[5]](1)老而硬第二音節重讀 芹菜老~哩,嚼起盡渣渣 (2)老練,老到第一音節重讀 他做事情老~ 壯:geq 老26.寶:[@⑥pɑ佬]口吃者 他屋姐姐是只@⑥~佬 壯:mbɑj 口吃 按:@⑥:口吃,寶南話音t附圖{圖}y附圖{圖}n[3]。27.寶:[田pɑ[5]口]田塍上開的進出水口 把田~口挖矮滴,放嗄滴水出去! 壯:bɑk 嘴;口bakdangx 田埂口28.寶[魚pɑ[5]]魚童語 吃魚~/捉魚~ 壯:byɑ 魚29.寶:[躲pɑ附圖{圖}[5]]藏猫猫 那滴伢伢在躲~,竄來竄去吵死哩!○[pɑ附圖{圖}[5]]單用的意思是把東西藏起來 一人~物,十人難尋(自藏叫躲,藏物叫[pɑ附圖{圖}[5]))。 壯:baeng 埋藏bamq 埋伏;伏、趴30.寶:[焦phɑ[3][.]phɑ濕]極濕 柴焦~~濕,何嘎燒得燃?[焦phɑ[3][.]phɑ幹]極幹 壯:mbɑeqmbɑtmbɑt[方]濕漉漉 按:mbɑeq的意思就是“濕”;寶南話說“焦幹”,也說“焦濕”,“焦”用來形容“濕”的程度高,似乎頗有點兒“自相矛盾”,却又的確是語言的類推機制引起的結果。這兩條是固定的搭配,[phɑ[3][.]phɑ]只能用在“焦”字後邊。31.寶南話穮:[phɑu[6]死]田裏氮肥太多,禾苗因葉子瘋長而倒伏,子粒不飽滿,多空殼。 莫肥得雅太厲害哩,免得~死禾。 壯:fɑgmbɑw/foenghmbɑw 施氮肥過多,作物只長葉子(mbɑw即葉子),不結子粒。 按:此語的義變很值得玩味:“葉子”變成一個動詞,含義是“致(禾苗于死地)”。“禾”本義是“粟”,意義泛化後指莊稼;寶南話用來指稻子。這兒說“禾”不說“稻”,栽禾、割禾、打禾、禾絹等的“禾”,都不能替換爲“稻”。32.寶[tɑ[5]耳朵]下垂的耳朵 你和別個不同,你是~耳朵(暗寓猪意)○這個詞素可用來形容眼皮下垂。瞌睡來了,眼睛半睜著,眼皮下垂,寶南話說“眼珠皮子洋耷洋耷嘰”。 壯:dulup/daluep 眼皮往下垂(da是眼睛;壯語lub是癟) 按:漢字作耷、耷拉(搭拉)。耷字見于《玉篇》:“耷,大耳也。”耳下垂義的本字是@⑦[zhé],《說文》:“@⑦耳垂也。”明代的《正字通》才說:“耷,《總要》:‘@⑦,俗作耷’。”“耷拉”一詞,近百年才見用例。33.寶:[tɑ[5]糖]餳糖經拉扯後變硬、變白,有了一定的脆性,可以一塊一塊地敲下來出售的,叫~糖,寫作“打糖”;繼續拉扯成管狀,脆性增加,顔色更白,叫“排糖。” 你要吃打糖,還是吃排糖?(此語可以是字面義;但在戲謔時指“討打”,“排糖”指耳光。) 壯:diengzdɑz 拉糖(diengz就是糖) 按:“打”源于dɑz,本來是用漢字記壯語詞素,是“拖”或“拉”的意思。恰好賣這種糖時需敲打成塊,便理解爲“打”字的漢義,似乎在漢語中找到了它的理據。這中間的義變如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很難想像。34.寶:[to附圖{圖}[1]泥田]秋收後把水田犁好,灌上水過冬。這種田泥巴細軟肥沃,叫~泥田。你都是~泥田,當然多打得滴穀! ○可單用爲動詞,“使田成爲~泥田”的意思 那丘田在院子村子邊,襄小春種小陽春逗雞,不如~著,明年多打滴穀子稻穀。 壯:ndong [方]漚ndng bwnh 漚肥 按:寶南話此語與“冬”同音,加上“~泥田”要~著過冬,一般人就寫作“冬”字。另外,寶南有地名“東田沖”。35.寶:[t附圖{圖}ɑiu[3]子/手t附圖{圖}iɑu[3]]手心 在私塾,先生哪天不打~子?/冒得錢擔拿也麽咯買?打~子嗎?○單用可用量詞 我默寫錯嘎一個字,有15筆,我就挨打哩15~。 壯:gyangfwngz 手心(gyang是掌,fwngz是手) 按:寶南話的t附圖{圖}一般來源于見母、粗母如剛剛音t附圖{圖}ia附圖{圖}[1],精音t附圖{圖}i附圖{圖}n[1],脚有t附圖{圖}io/tso[1]二音。而手與掌二字却不是。壯語“掌”是見母。知道[t附圖{圖}iau[3]]是個壯語詞素就可以解釋了。36.寶:[tsɑn[1]米]與糯米相對,指粳稻的米,不粘。同理,粳稻的子實叫[~穀]。桂林市面上有一種“油~米”,屬于“~米”,但比較粘。 壯:hɑeuxciem 籼稻;籼米hɑuxciemyouz 油籼米 按:壯語ciem和寶南話、桂林話tsɑn[1](沾詹的音)對應。霸占的占,壯文作ciemq。李時珍《本草綱目·gū@⑧一·xiān@⑨》:“xiān@⑨亦粳屬之先熟而鮮明之者,故謂之xiān@⑨。種自占城國故謂之占。俗作黏者,非矣……”tsɑn[1]、籼、xiān@⑨和ciem本爲一語。李氏按聲訓以“先”釋籼xiān@⑨反而把問題弄複雜了。37.寶:[亂u[3]亂帶]指帶小孩隨便、不講究 帶個伢伢哪里那嘎費勁,我帶大三四個,亂~亂帶就帶大嘎哩。 壯:uj[方]搞(駡人語)doeng~sɑe~東搞西搞38.寶:[草[.]xɑ]細碎的稻草或茅草 把王桶收穫稻子的方形巨桶裏草~撈出來/搞起一身咯草~,癢死人 壯:hɑz 茅草beizhɑt 用草織的扇子(beiz即扇子)39.寶:[嫩ro[2]哩]極嫩 嫩~哩咯芹菜,快來買! 壯:heuoiq 嫩綠(heu)青;oiq淺、年輕、幼小)40.寶:[y[3]面]因害羞而怯場 我咯晚女~面得很,當人暴衆咯事莫下蠻勉强要她做 壯:ywngj (小孩)怕生人字庫未存字注釋:@①原字氵加碰去石@②原字土加碰去石@③原字钅加監@④原字泥下加土@⑤原字足加拜@⑥原字寶的繁體@⑦原字耳加乙@⑧原字士下加冖下加車右加殳@⑨原字禾加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2-2008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贛方言“名詞+雌/雄語素”結構不表雌雄現象探析》

(邵宜,《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 01期 )
【摘要】 “名詞語素+雌/雄語素”卻不構成表雌雄性別的名詞,這一現象在客贛方言裏普遍存在。究其原因,這些雌雄語素本來自於指人的名詞,有實詞意義,與名詞語素組合爲新詞後,起初仍保留實詞意義,後來逐漸虛化爲標誌性語素了。這類詞語從一開始並不表示雌雄,但是命名之初,雌雄語素的選擇體現了人們把性別意識遷移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文化心理。

下面是原文的一部分,僅供參考之用。
引用: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爲古人在命名部分客觀事物時也遵循了這樣的規律,那就是由人及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雌雄語素經歷了由實義向虛義的轉化。“公”、“婆”等本是用於指人的名詞,後來遷移到動物身上,進而轉用到對一些一般事物的命名。從上面的舉例看,有些詞語當中的“公”、“婆”實詞意義非常明顯,譬如一些性質形容詞加上“公”、“婆”構成的“形容詞+ 雌/雄語素”格式的詞語,用於指稱某些特殊人群,其中的“公”、“婆”等是具有實詞意義的,如“癲婆”(女瘋子)、“懂婆”(傻女人,“懂”並非本字,而是音近代替字,讀陽平調,意爲“傻”,只用于形容女性) 中的“婆”;“聾公”(聾子,不分男女)、“壯牯”(胖子,不分男女) 最初可能專指男性,後來泛化了,也可以兼指女性。個別名詞帶“公”、“婆”等成分,如宜豐話的“賊牯”(賊,不分男女) ,其“牯”最初也可能專指男性,後來也兼指女性了。

我們知道,名詞性的偏正式複合詞就其構成語素的詞性來說有三種結構類型: 一是“名詞語素+ 名詞語素”,二是“形容詞語素+ 名詞語素”,三是“動詞語素+ 名詞語素”。第一種如“火車、飛機、壁畫、課桌、電話”等; 第二種如“黑板、新聞、青年、紅人、廣場”等; 第三種如“烤鴨、燒餅、愛情、存款、去向”等。最容易被認定爲偏正式複合詞的是“癲婆”(女瘋子)、“懂婆”(傻女人) 之類的詞語。而“聾公”、“壯牯”等詞語從來源上說也可以看作是“前偏後正”結構。

上文指稱身體部位的詞語有一個特點: 一般和“牯”、“公”等搭配,很少發現與“婆”搭配的例子。這個現象很有意思。首先,因爲沒有對立的“婆”等雌性語素,“牯”、“公”在這裏不表示雌雄; 其次,爲什麽一般只搭配“公”、“牯”,而不與“婆”搭配呢?我們認爲,這與古代性器官圖騰有關,“鼻子”、“拳頭”和“膝蓋”都與男性生殖器有著形態相似的地方。“公”、“牯”在這裏起借指的作用,仍然應當看作名詞性成分。
至於“蝦”叫“蝦公”、“蝨子”叫“虱婆”、“蟑螂”叫“蟄雞婆”,符合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公”、“牯”當屬陽性,“婆”、“女麻”當屬陰性。“蝦”屬陽,當然應該爲“公”、“牯”一類,“蝨子”、“蟑螂”屬陰,自然歸爲“婆”、“嫲”一類。“公”、“婆”仍是名詞性成分。“石頭”堅硬猶如雄性動物之剛毅,“拳頭”用以格鬥,當屬雄性之所爲,故以“牯”命名之;“雷”之咆哮猶如男性之粗獷,“鼻”之挺拔猶如雄性偉岸之軀,故以“公”命名之;“蝨子”藏於暗處,“青蛙”隱于陰濕之所,當屬陰性,故以“婆”、“女麻”命名之。有些詞語呈現兩種截然相反的命名結果,如“手指頭”有的叫做“手指公”,有的叫做“手指婆”,這是命名角度不同造成的。以“公”命名取其直立挺拔之形,以“婆”命名取其“指頭肚富態如女人”之外觀。

據上分析,雌雄語素不表雌雄的現象必須從命名之初的文化心理進行分析,人們把對雌雄性別的基本認識用於類比客觀事物,並通過雌雄語素把這種認識轉用到對新事物的命名上,這才形成了今天客贛方言(包括其他南方方言) 中雌雄語素不表雌雄的特殊辭彙文化現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08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冰”魚陵切níngㄋㄧㄥˊ、牛孕切nìngㄋㄧㄥˋ,閩南話中“冰”有gan2(陽平聲)、gan5兩種讀音。

「戢戍」∫ip7 tshu5(sip-tshù):停屍房、太平房;出殯用臨時搭蓋之小屋。
“戢”字的詳細字義◎戢 jíㄐㄧˊ〈動〉(1)收藏[兵器] [store up]。

「倀歰歰」tì&#8319;-sip-sip、tè&#8319;-sip-sip:悶不吭聲;不置可否;不茍言笑。
鞠歰歰kek-sip-sip:置身事外。放歰歰pàng-sip-sip:裝聾作啞。面歰歰:艱苦面。

初生的芽叫「演」inn3,惠安縣讀in3還是i3?
暴芛,音“pauh-í&#8319;”,義“發芽”,惠安縣無-i~,「芛」大概讀in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2-2008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史與基因比對呈現的「台灣人圖像」

http://www.geocities.com/myfreeid20/xu-1.html
一、台灣人南方民族純種基因高,與東南亞民族血緣相近

2001年間淡水馬偕醫院醫學研究科研究員林媽利醫師,針對一六七位台灣閩南、客家人,以及七十五位屏東、新竹客家人等二項血液分析研究中,從其組織白血球抗原 半套體(HLA)中發現,台灣閩南、客家的祖先並非來自中原漢族,反而應該是南方民族的後代。林醫師這項參考二十五項醫學、人類學等學術資料的研究發表論文,近來在台灣社會引起相當大的震撼,巔覆了台灣閩客族群屬於漢族的傳統看法。

林媽利的研究結論中指出,台灣的閩客與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如歷史上的閩越族、貴州布依族),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新加坡華人、泰國華人、泰國人與越南人,在台灣人常見的白血球抗原類型A33-B58-DRBI*03,所佔的比率極為接近,而且其基因頻率的距離相近,因而推斷台灣的閩南、客家人,從血統眼光看來,其祖先並非來自北方的漢人,反而與東南亞的南方民族較為接近。

為什麼數百年來一直都將自己視為漢人的閩南人(或稱福佬人),其中原漢族血統成分反而相當稀薄呢?其中原因在考古與歷史學的真相上仍有待進一步詮釋與研究。

台語學者吳國安先生引述日本大阪醫科大學教授暨遺傳學會會長松本秀雄,耗時十七年於1985年發布出版的著作,該書針對世界民族的基因比對研究資料,也發現與林媽利醫師部分類似的看法,松本秀雄當時出版的「日本民族的源流」一書指出,亞洲地區的人種皆源於古蒙古人種,後來於距今一萬~五萬年前的冰河時期開始移動,一部分向北移動成為北蒙古種(北方漢人),另一部分則向南方移動,成為南方蒙古人種(南方人種),中國北方的漢族屬於北蒙古種,與南方蒙古種(台灣的閩南人屬之)出現相當大的差異。

美國人類遺傳學界權威路卡.卡利瓦於「人類大遷徙」一書中(2000年)則指出另一種講法,他認為人類的大遷徙始於一萬年至三萬年前,現在的中國北方人,應是早期的人類向東遷移至西伯利亞的一支移民。至於東南亞包括台灣在內的人種源自何處則未有定論,路卡也在書中也引述語言學者梅利特.魯倫的觀點,認為太平洋環島地區,因為其居民善於航海,所吸收的語言相當豐富、多元,所以將其劃歸為「未確定語系的語言區」。

松本秀雄針對世界人種的基因群研究資料發現,自稱漢人的台灣閩南人擁有的南方系基因群Gm afb3st為0.762,比台灣原住民族群的0.643,高出0.119;另外,台灣閩南人的北方系基因Gm ab3st為0.002,遠低於台灣高山族原住民的0.047;顯見台灣閩南人所擁有的北方漢人血統相當稀薄。松本秀雄的檢驗結果也發現,世界上最傳純種的南方人種,為印尼婆羅洲東半部西里博斯的少數民族,其北方基因為零,南方基因系群高達0.766,比台灣閩南人的0.762還高。

台灣閩南人的「南方系基因」為何如此之高,而且在「基因頻率」的距離上與中國貴州的少數民族,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如此接近,為何如此?目前還是個「謎」,不過,日本學者金關丈夫認為台灣原始民族的種族特質,多數屬於南方古蒙古人種,他也認為台灣的原住民應該是「原馬來亞人系統」。從語言系譜的分類上(不考慮受漢語影響成分),也可以發現閩南語的語系,在太平洋環島地區,屬於南亞語系(Austro-Asian),與越南、泰國及緬甸相類似;另一支語系為環南太平洋地區的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台灣高山族原住民語、馬來語及玻里尼西亞語、夏威夷群島等地屬之,據此結論,如要說台灣的人種屬於中原漢族實在相當牽強。

 新竹師院台語所教授董忠司認為,台灣閩南語不屬於漢語的一支,也不是漢語的方言,它的地位應該跟中原漢語居於「並列」地位,是個跟漢語同樣古老而且悠久的語言。根據他的研究發現,台灣閩南語與中國南方族群如苗語、壯語部分的詞語結構極為相似,例如名詞前都共同有「ㄉㄚ」字頭、「ㄚ」字頭,如阿公、阿娥,「ㄉㄚ(查)某」詞語結構,這種構詞方式是漢語所沒有的。他也指出唐高宗時的福建開漳聖王陳元光、陳政父子,前往福建平亂,不過,福建閩南話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因為軍隊人數少,其次是建城屯守的定點統治模式,一旦走出城外,庶民所講的語言,可能根本就不是漢語,而係屬閩越族原本的語言。

二、平埔番、熟番,台灣人的祖先

台灣人與北方中原漢人血緣分開的證據,不但出現在淡水馬偕醫院輸血研究室林媽利的研究結論中,此外,慈濟醫院的骨髓系統建檔資料,以及像免疫球蛋白、血型、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染色體DNA微衛星等遺傳標誌,也都明顯把台灣人和中原漢人分開,顯見客觀來看,台灣人如果還視自己為(黃)河、洛(水)的漢族,恐怕失之一廂情願。

台灣人血統上與中原漢人毫不相同,並不代表台灣的文化水平就比較低,從台灣考古與史前史的資料也發現,包括台灣在內的南方文化,在若干文化史的重要進展上,即使不比中原早,至少也是同時發生的現象,此一學術定見,出自已故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張光直發表的「中國南部的史前文化」一論文中,文章中也指出東南亞地區、華南已被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是古代人類史上農業起源的中心之一。張光直在該論文中並指出,1964、65年於台北縣八里鄉發現的大坌坑繩紋陶文化遺址,加上美國耶魯大學的塚田松雄氏1964年於南投日月潭採集湖底污泥標本,以碳素十四進行古代花粉分析研究,綜合該二項研究發現,台灣史前的繩紋陶文化有早到一萬年前的可能性,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08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69年在台東長濱八仙洞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網形文化,另外,苗栗大湖鄉的伯公隴也發現類似的文化遺址,距今約有一萬至一萬五千年。另一項驚人的發現,為八里鄉的十三行遺址,距今時代約為二千至四千年,出土的文物證明,當時住民已有煉鐵、煉礦的技術。另一項距今較早的東海岸鐵器文化,距今1000至1400年。

以上文化遺址,除了東海岸一項較可能是跟原住民文化有關之外,其餘幾乎沒有一項可以確確證明跟台灣原住民族有關,因此台語學者吳國安先生認為,台灣真正的原住民是已經融入閩南人社會的「平埔番」、熟番,這個因融合而消失的族群,才是台灣社會最早的原住民。目前為何將十個高山族族群視為台灣的原住民,可能是歷史的錯誤解讀,或是故意說給對岸聽的「政治目的」使然;否則就應該從已經出土的文物來做鑑識判讀,以資證明高山原住民的真正古老(可惜,從現在已發掘的考古遺址,已明確否定了台灣原住民係『原住』乙事。)

台語學者吳國安也指出,把閩南人稱為中原河洛人也是錯誤的,根據他的研究發現,十七世紀荷蘭殖民台灣時期,以古荷蘭語將台灣熟番(即現在所稱的平埔族)稱為Formosan(源於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發現台灣時以Formosa命名),因為音的省略,轉而變為Foro(河洛)。

日本駒澤大學教授許極燉曾發表文章考證「河洛」一詞的由來,認為源自於福建客家人(Hakka),對於閩南人(Holo)的稱呼,其正確的詞應為「福佬」而非河洛。許極燉的考證也發現河洛一詞是1954年光復後才出現的詞,首見於吳槐的河洛語叢談一文,其後有葉毓齋、吳本立在50、60年代響應用河洛一詞。至於基於何種「意識狀況」採用富有中原色彩的河洛一詞,不得而知。

福建閩南人源於百(閩)越族,這已是學術界新興的主流觀點。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荷蘭統治時代前後,福建話與台灣的熟番語(平埔語),大部份是可以溝通的。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托尼(Tony)在研究荷蘭統治台灣史時,頗為關注荷蘭人統治台灣時,統治者究竟如何與住民溝通,如何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學者托尼提出的假設性結論認為,「當時台灣熟番所講的語言應該就是福建閩南語」。日據時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的人類學者金關丈夫早期就認為,當時部份熟番與福建人,在人種體質、語言上相近,卻與當時的漢人差異較遠。

 台語學者吳國安表示,一般台灣閩南人多數不願承認自己的祖先就是熟番,就像明明就是平埔番的後代,卻寧願做假說自己是閩南人一樣,其實兩個是相類近的族群,一樣都是南方航海民族的後代。吳國安也表示,荷蘭時代的古荷蘭語紀錄,為熟番語留下不少詞彙,卻因年代久遠,逐漸為人所遺忘,例如,1.高雄早期的名稱為「麻竹下」(古荷蘭語記為Matakau),因早年麻竹盛多;2.基隆早期地名為「雞籠」(古荷蘭語為Ketagalan-雞罩仔崙);3.宜蘭早期地名為「柑仔崙」(古荷蘭語記為Kavalan)當時種植相當多柑橘;4.瑞芳古地名為「柑仔賴」(古荷蘭語記為Kavalua)。

三、同化政策,使平埔族消失

從已經出土的文物來推論,台灣最早的原住民應該是荷蘭時代所稱的平埔番、熟番,較不可能是現在所謂的九族高山原住民,因為就連距今一千至一千四百年前發現於東海岸花蓮的鐵器文化,雖曾一度被視為與阿美族文化有關,不過學者們已逐漸懷疑其確實性。從遍佈全島近五百處所的遺址,與超過二、三萬件以上的出土文化,再加上八里鄉大坌坑、台東長濱等多件舊石器晚期,長達一萬年以上的文化遺址看來,台灣真正的原住民如果不是平埔番、熟番,那麼遍及全島豐富的出土文物,究竟何屬就根本難以破破解。

福建閩南人源於百(閩)越族,這已是學術界的普遍看法,而且,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荷蘭統治時代前後,福建話與台灣的熟番語是一定程度是可以相溝通的。這可以從1624年荷蘭人統治台灣以降,設置於印尼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所聘請的二十幾位通譯(通事)清一色都是福建閩南人可以得知,其中較著名者包括有早年裁縫師出身的鄭芝龍、蘇鳴崗及何斌等人。荷蘭的台灣留學生Heyns Pol(台灣名字-韓家寶)於2001年通過台大歷史研究所的碩士論文,即載明二十幾位通譯都是福建閩南人。

根據荷蘭統治文獻熱蘭遮日記記載,當時荷蘭人甚至連帶兵攻打彰雲地區的華波浪(Favor lang)平埔番,都要帶福建閩南人通譯陪同,這也是一項相當有力的證明,即福建閩南人的語言與當時熟番語有一部分是相通的。日據時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的學者金關丈夫,也認為當時的熟番是介於漢人與高山族之間的人種,與福建漢人較相近,與高山族較不像。

 根據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薛化元所著的「台灣開發史」一書指出,荷蘭統治末期(1650年代左右),台灣漢人總數只有三萬五千~五萬人(注:荷蘭當時登記有案的平埔番已約有二十五萬~三十萬人),鄭氏王朝期間漢移民大量增加,人數約在十二萬至二十萬,到了這時漢人的總數才約略超過平埔熟番。不過,台語學者吳國安則引述史料指出,1.荷鄭時代唐山移民共有三次的大退潮,郭懷一反荷失敗後,二萬多名唐山人中六千餘人遭屠殺於漚汪其餘殆半逃回唐山;2.1660年鄭成功將攻台灣之際,在台唐人紛紛走避唐山。3.第三次清將領施琅攻台前後,十幾萬唐山人逃得清潔溜溜,致清廷無瑤役可收。顯見荷鄭時代的唐山移民,並沒有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至於清朝時,唐山人的大規模移民是從嘉慶、道光以後的海禁解除(因康、雍、乾三代海禁甚嚴),4.後來的台灣割讓日本及馬關條約,唐山人或逃回大陸或遭強制驅逐出境(二年內不認同日本政府或在台無眷屬者),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唐山人實在遠不如傳說中那麼多。 

 然而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為何在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日愈減少,根據清廷御史黃琡璥的<台海使槎錄>一書文獻記載發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賜唐山姓與強迫歸化唐山的設籍政策,導致平埔番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否則無法立足,此即史料中所記載的「賜籍從姓」的同化政策。該項強迫原住民改戶籍政策,從清朝統治台灣二百多年,至日據時代台灣光復共被一百多年,合計平埔族被同化政策所影響已經有超過二百五十年歷史了,導致平埔番會在台灣這塊土地逐漸消失,無聲無息被取代。 

四、遜達蘭島,解開平埔族之謎

如果將閩越族視為福建閩南人(福佬人)的祖先,是學術界普遍的看法之一,那麼百越族來從那裏來?是接著會被問到的關鍵問題,從一至三萬年前的人類史前史跨界研究,學者們已經較清楚推斷百越族應該屬於南方古蒙古人種,它與北方古蒙古人種是不同的,此與日本遺傳學者松本秀雄所做的世界人種北方系基因,南方系基因的研究相符合。

 台灣閩南人的南方系基因相當高,因此屬於南方古蒙古種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它與中國百越族也存有一定程度的關連,不過這種關連始終未被學術界當做細緻處理的課題,難道台灣閩南人是中國百越族「唐山過台灣」的後代嗎?還是台灣的閩南人,荷鄭時代的熟番與中國的南方百越民族,共有一支祖先,所運用的語言也是共有的祖語?這恐怕會是可能性極高的學術想像與推論,我們大可不必非要抱著「唐山過台灣」的中原史觀不可。

人類史前史的跨界研究已經大略知道,人類在地球上的大規模全球擴散遷移運動,始於一萬至三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近來隨著語系結合遺傳分析的關聯研究,已可較具體的將現代人的主要族群與語系的遺傳樹描繪出來。「人類大遷徙」一書作者美國的路卡.卡瓦利-斯福札(2000年,台北遠流出版)引述學者梅特利.魯倫,對於人類族群和語系關係研究指出,人類的遺傳樹共有四枝幹,其中中國南方人與中國北方人是被清楚屬於不同枝幹的,該遺傳樹系譜將中國南方人,泰國人、印尼人及馬來人(應該還包括越南人),劃歸同一支而且關聯性極接近。該遺傳學者書中也指出,語言演化與遺傳演化間有平行的關係,世界上現存約五千種語言就跟今天的民族、土著部落分布狀況互相符合。

就遺傳學者路卡.卡瓦利-斯福札,梅利特.魯倫等人的觀點,拿來印證上述的假設說法,即荷鄭時代的熟番與中國的南方百越民族,共有一支祖先,所運用的語言也是共有的祖語,其實也是說得通的。也有人更大膽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從台灣豐富的出土文物看來,其實也不必排除該已經消失的共同祖語是從東亞、南亞地區傳遞到中國大陸南方的百越族。

對於亞洲人類史前史的研究,世界跨領域的學者提出了冰河時期一至五萬年間「遜達蘭島」(SundaLand或譯為巽它陸地)形成的科學性假說。日本每日新聞資深記者隈元浩彥近來所出版的日本人起源一書,紀錄了「遜達蘭島」的觀點(日本NHK,美國BBC,也曾就遜達蘭島議題,邀請多種學術界專家做過專題研討),該陸地在冰河時期存在於太平洋的島嶼與亞洲大陸上,是現代新人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範圍包括日本、韓國、台灣、菲馬、越南,遠至最南的印尼爪哇島,都涵蓋在遜達蘭島這個大塊面積的島上,當時的各小島之間沒有海洋的阻隔,台灣與福建的泉洲、廈門幾乎是連成一塊的,後來約在一萬二千年前冰河時期結束後,兩岸才出現台灣海峽,海洋的浮現讓巽它陸地跟著下沈。據此來推論,台灣原住民熟番語與大陸福建百越語,甚至與台灣極為相似的越南,在史前時代應該共有一種古早的祖語,因此如果有人提出台灣早年原住民熟番與福建語閩南語有一大部分可以相溝通的看法,文化相近,也不致令人大感訝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08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丘成桐院士演講:我研究數學的經驗

2005-10-26
時間:1997年6月19日
地點:新竹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
整理人:許正雄、林松山

主持人林松山致辭: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能夠請到丘成桐院士來演講,不是講深奧的數學而是講怎麽去做深奧的數學,好的數學。這講題是「我研究數學的經驗」,是丘院士研究數學的經驗,我們歡迎院士。

今天林松山教授叫我講關於應用數學的問題,我想了一想,講作學問的經驗也好。因爲我來臺灣也差不多五年了,我想國內很多研究人員做研究的方法並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派出去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外 卻十分出色爲什麽呢這是很值得思考的。所以,我想講講我自己的經驗,讓大家參考一下。

我想首要的當然是要有熱忱,我們在整個做學問的路上要披斬棘假如沒有熱忱的話,就沒有辦法成 就一個大學問。前幾天看我父親的遺作,其中有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做學問的路很長相遠,我們要上下求索,儘量去真和美,能否堅持下去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舉個例子,在一些有名的研究所,競爭很厲害,尤其在物理或者其他實驗科學方面的研究,真是分秒必爭;一個題目剛開始成熟,大家知道其他人也會做這個問題,很多博士後或教授往往聚在一起工作到深夜,甚至整個晚上不睡覺。這當然有競爭的因素,希望達到一個目標,比人家快一點;可是另一方面也是因爲求真的熱忱很大,激勵著我們,不肯放鬆。否則的話,很多有終身職的教授,沒有必要這樣拼命,可是很多人還是願意這樣幹,熱忱是很重要的推動力量。

我們要曉得,作研究的路是很遠的,一定要在低潮時還能堅持下去。很多人覺得若不在一流的學術中心,就不能做深奧的研究。有些人到了最好的地方,卻不敢去碰重要的題目。這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等一下我們再慢慢談其中最要緊的我想是基本的功夫沒有做好。我們所做的命題,最後的時候可能留下很簡單漂亮的結果,但是中間往往要花大量的計算我們才曉得這結果是怎麽得到的。做好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往往做了一百次,九十九次是錯的,最後一次才成功。但成功以後,作者只跟你講成功的結果,不會跟你講九十九次失敗的經驗。錯誤的經驗往往是很好笑的,我們經常犯很明顯的錯誤,快做完的時候才知道。可是發表結果的時候很少會提起錯誤的那部份,其實犯錯誤的結果會讓你眼睛明亮,幫助你看清楚前面的路。能夠做不對的結果,已經是很不錯了,因爲很多初學的人連怎麽開始做這個題目都搞不清楚。譬如來講;你給我一個化學上的問題,我連從什麽地方著手都不知道,因爲我沒有做化學的基本功夫,我根本不曉得要從什麽地方開始。

一個好的數學家至少要能夠掌握兩門以上的基本功夫。基本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學來的。譬如講;有代數的、有分析的、有幾何的等種種不同的方法,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開始學。有些人喜歡幾何,覺得代數沒有什麽意思不想學。或者是學代數的人不想學幾何,各種想法都有,可是最後我們發現真的做研究時全部工具都要用上。

有人說我只做一個特殊的題目就永遠只去做這方面的研究,結果連這方面的問題也不見得做得好。因爲數學的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自然界提供給我們的問題,不會因爲你是幾何學家就單純地只提供幾何方面的問題,幾何方面的問題,幾何與其他領域的學問往往結合在一起。到了做題目的時候,要用到其他工具,沒有辦法去瞭解,就比其他人吃虧了。

例如,數學中很重要的一門「群表示論」,很多地方不教這門課,可是在應用科學或者理論科學要用到,「群表示論」在物理也要用到。有些好的數學家可以很技巧地運用「群表示論」分析很多問題。我們可能沒有這些技巧,是因爲我們基本功夫沒有做好的緣故。「群表示論」大概是進了研究院或者大學後半期的時候學的。中國數學家在這方面的訓練不夠,因此不如國外學者,可見有些基本學科一定要學好,同時要很早就學。

我們做數學的不單要學數學的基本功夫,物理上的基本功夫也要學,同時在大學時就要學。對力學、電磁學我們都要有某種程度的瞭解,因爲物理跟數學這十多年來的發展越來越接近,很多問題是物理學提供的。如對這 些基本觀念完全不懂得的話,我們看到這些題目時就比不上其他懂得這方面的數學家,他們能夠很快的融會貫通。在這個年代,很多數學問題往往是從其他的學問如理論物理、應用數學或其他的科學裏來的,這些學科甚至靈感和方法。我們想了很久的一些問題,往往因此得到解決,假使我們從來都不接觸其他科學的話,就完全落伍了。

舉個例子來講,代數幾何學家這二十多年來已經有長遠的發展。可是這幾年來,有一些困難的問題用古典的方法或者纖維叢的方法都沒有辦法解決,結果理論物理學家幫助他們看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路線。由於本身知識的局限,很多代數幾何學家沒有辦法去接受這些專家的看法。可是物理學家畢竟提供了解決這問題的方向,他們又覺得很難爲情,因爲他們沒有辦法去瞭解這種新的方法,所以這是一個很果擾的問題。假使你不肯學物理學上的基本功夫,你就很難接受這個 新的挑戰。記得我看過一本書,序言裏面講作者很感謝代數學家Albert,爲甚麽呢?他說,Albert教我代數,使我面對代數問題的時候不會恐慌,能夠坐下來好好的對付它。基本功夫的成熟在於看問題,可不可以坐下來就能夠想辦法對付它。我們往往看到問題時一下子就慌得不曉得怎麽辦,因此就放棄了好的題目,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往往因爲基本功夫沒練好,當一個深入的題目或理論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拒絕去接受,甚至認爲這些題目不重要,這是去解釋自己爲什麽不能夠去做某一個問題時最容易的方法,結果當然是一無所得了。

訓練基本功夫一定要早,甚至中學時代開始基本功夫怎樣學好呢?看書當然很重要,但是看書看完了就放在一邊,看了兩、三本書後就以爲懂了,這是不夠的,其實最重要的是去做習題,因爲只有在做習題時你才能曉得什麽命題你不懂,也理解到前人遇到的困難在那裏。習題不單在課本裏找,在上課和聽討論班時也可以找。我很多學生上課的時候不願意去寫筆記,不做筆記的話根本不可能去念任何學科。因爲一般來說演講的題目是根本不在書本的,或者是還沒有發表的。我常覺得很奇怪,爲甚麽學生不去作筆記,他認爲他懂了,其實明明不懂。因爲可能連講課的人自己都還沒搞懂,可是聽講的人不願意去作筆記,不去跟演講者交談,也不去跟其他老師討論。往往聽完以後就全部忘掉了。沒有筆記可供參考,怎麽可能不忘掉呢?另一個訓練基本功的方法就是要找出自己最不行的地方在那裏。我們看「群表示論」的時候,有一大套理論。單看理論是不夠的,在應用時往往要知道群表示是怎分解,你不能夠將它分解清楚,則理論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又例如一個方程式的估值問題,能不能瞭解其中的方法,就全靠實際計算經驗,不是光念一兩本書就足夠的。舉例來說,我的兒子最近剛學因式分解,老師教他一大堆怎麽分解整數方程的問題。他學了,也學得很好,同時也學了找根的方法。可是有一次考試時他不知道道怎麽做因式分解,我跟他說,你明明曉得怎麽找根,爲甚麽不能夠做因式分解?原來他學的時候沒有想到找根跟因式分解是同一件事情。所以在訓練基本功夫的時候,去想清楚數學命題間的關係,瞭解清楚爲甚麽要這些命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08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去看很多人寫前人的事,寫了很多很標亮的介紹和深入批評。可是你自己沒有經歷過一條路的話,事實上很難瞭解困難在什麽地方,爲甚麽人家會這樣子想。要得到這個經驗,不單要做習題,還要做比較困難的習題。

做困難的習題有什麽好處呢?困難的習題往往是幾個比較基本的問題的組合。我自己看書的時候,常常會一下子就看完了一本書,覺得很高興,因爲看完了;可是重新再看,反而什麽都不懂。我想大家都會有這個經驗,主要的原因是什麽呢?我們沒有學好這個學科,做比較難的題目的時候,你就發覺會遇到困難,尤其是我們做書中習題的時候,往往覺得似是而非,在腦子裏面想,以爲已經懂了、可以解決了、就一廂情願地以爲解決了,這樣很快地看完那一本書,事實上這是欺騙自己,也不是訓練基本功夫的方法。一個好的題目,你應當坐下來用筆寫下來,一步一步地想,結果你會發現很多基本的步驟你根本沒有弄清楚。當你弄清楚的時候,你去看你以前需要的定理在那裏、怎麽證的、我想你會慢慢瞭解整個學問的義在那裏。

所以說,動筆去做習題是很重要的,我們做大學生的時候還願意做這個事,往往研究生的時候,自以爲了不起,畢業以後更不用講,認爲自己都懂了事實上似是而非。所以我們一定要動手去做,當你在一門課裏面,基本功夫搞得很清楚同時開始動筆計算以後,你就發現書裏面很多是錯的。在能發現書本裏的錯誤時,你的基本功夫也不錯了。有課外書往往可以幫忙糾正書本的錯誤,我們這個時代的學生不看課外書,連本身的教科書也不看,很使人失望。

做研究時,自己要去找自己的思路。我做大學生第一年的什候,開始將數學整體去看,同時一點一點地推導,有些幾何或分析上的問題,我覺得可以慢慢將它連起來就覺得很高興。

我講這個事情是什麽原因呢?我覺得現在很多大學生和研究生對於宏觀的數學看法並不熱情。能夠做完課本上的題目,就覺得很滿足。沒有整的去想數學,無論幾何或者代數,我們需要知道研究的是什事情?追求的是什麽物件?去考慮這些情其實並不會花你太多時間,可是整體性的想法一定需要成熟的基本工夫才能形成。就算很瑣碎的事情你都要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對整個科學有一個基本的看法、一個大範圍的看法。

現在談談我個人的經驗,記得念中學的時候我學了平面幾何。大家都曉得平面幾何很漂亮,我也覺得很有意思。書本上的平面幾何問題大概我都懂得怎麽做。可是我覺得還是不太夠,所以我將很多基本的問題連在一起,之後開始慢慢想。去發現一些書本沒有的問題,去想書本的方法能夠有什麽用處,是不是大部份平面幾何上的問題都可以用這些方法去解決?其中有一個問題我發覺沒有辦法去解決,花了很多功夫去想,參考了很多課外書,最後很高興找到一本書講那個問題不可能用圓規和直尺來解決,書上用代數的方法來解釋這個命題。                                                             因爲試過很多不同的想法,完全不曉得圓規和直尺有解決不了平面幾何上的問題,因此看到人家將這個問題解釋清楚,就覺得很滿意;那時候是中學生,沒有瞭解Galois理論,所以還是搞不太清楚是怎樣證明的,可是至少曉得有些問題是不能用圓規和直尺去解決的;也因爲經過很長的思考,所以對幾何數學清楚很多,也開始欣賞到做數學的精義。我想我們做一個習題或研究,最好花些功夫去想想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也多看一些參考書,這樣幫助很大,因爲數學無非是很多方法放在一起來解決很多不同的問題。當我們瞭解到整個方法的局限,基本功夫也做得很好了。基本功夫沒有清楚的話,沒有條件去講某人學問好,某人學問不好。

從前在香港念大學的時候,環境比現在差得多,圖書館根本沒有甚麽書,也沒有甚麽很好的導師,但還是看了些課外書,也看了不少文章。但現在回想起來浪費了很多精力,這是因爲眼界太淺、坐井觀天,不知數學的發展方向的緣故。以後到了Berkeley,也看了很多文章,得益良多。一方面當地圖書館收藏豐富,一方面良師益友的交往,心中開始建立對數學的看法,知道什麽是好的數學,什麽是好的文章。中學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好的書要看,不好的書也要看。因此不好的書我也看,你可能覺得奇怪;我覺得一定要辨別甚麽是好的書,甚麽是不好的書。在看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有些作者寫的文章是一般的,有些作者的著作是了不起的,從不好的文章裏面,你也可以看到許多現代的發展。因爲有時候,從簡單的寫法裏面,反而比較容易入手,可是你一要曉得它的命題並不見得有意思的,一定  要經過自己大腦仔細去想。它裏面的組織往往是有的,普通水平的文章裏面,往往會引用有名的文章,介紹裏面的內容,同時往往會寫得比較容易一點。你看了以後,要曉得怎樣和好的文章比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你不一定要這樣子做。我的建議是大部份的時間看大數學家的作品,小部份時間瀏覽一般作品,並做比較。

我當研究生的時候,有時候從早到晚都在圖書館看期刊、看書。當時Berkeley 沒有研究室,研究生沒有研究室很好,整天在圖書館裏面坐。幾乎主要期刊的文章我都看過,這並不表示仔細的看,但至少主要的定理都看過。當時大部份定理看不懂,看不懂沒關係。往往要花很多功夫才能夠在細節的部份搞清楚一篇好的文章。因此第一眼就看得懂的文章,一般來說不見得太好。(並不是講一定不好,簡單的文章有時也有創見。)多看文章讓你曉得當時的人對於某一個方向的問重視,對你幫助很大。

很多學生跑來問我問題,我跟他講某某年有誰做過、做到什麽階段,他們聽了很驚訝,爲甚麽我曉得?其實誰都沒有跟我講,大部份是我在文章上看的。做研究的時候,需要曉得的是誰做過、在什麽地方可以找到這方面的文獻。有了這個幫助以後,就可以跑到圖書館去找這個文件。甚至你只要曉得那個年代誰碰過這個問題,也有很大的好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08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追求的熱情又培養好基本工夫以後,應當將不同的看法融會貫通。到了一步以後,你可以開始找自己的題目。因爲你開始曉得整個數學界在追求什麽目標,想解決什麽問題。

一個數學家怎麽找自己的問題是很重要的。當然有不同的找法,有些人要發展一套理論,有些人要解決難題。理論的目標最後是要解決問題,所以解決重要問題是發展一般理論中很重要的一環。舉例來說,像Poincare conjecture,是三維拓撲中最主要的猜想,我們曉得前人花了很多心血去解決它,到了現在有很多不同的嘗試方法,各自成一氣候。這個命題已經變成一門學科而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當這個猜想徹底解決後,三維空間的結構瞭解才算圓滿。另一方面有些人爲什麽只對Poincare conjecture有興趣,對其他問題興趣不大,那是因爲它是公認的難題。我想選題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有很多朋友是出名的數學家,他們一輩子隻想解決出名的問題,我認爲這種選題方法是錯誤的。在數學上,我們該有整個系統的想法,想整個數學的目的在那裏、應當解決什麽問題。

你們或許念過王國維講的做大學問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晏殊說的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要解釋這一段話,我要再說明基本功夫的重要性。如果基本功夫沒有做好,你根本望不遠。你叫中學生去望盡天涯路,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最後只能講一些空談的話。對數學或者科學的史不瞭解的話,你根本沒有資格去談以後的事。

現在很多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我覺得很頭痛,叫他做一個小題目,做了以後,一輩子不願意放。不停的寫小文章,寫了文章當然可以發表,對某些年輕人來講,他認爲這樣子很好,不用想重要的問題。今天能夠寫一篇小文章,明天能夠一篇小文章,就可以升等。假如寫不出來的話,生活上會受到困擾。這都是對的,可是真的要做一個好的題目,其實也不見得那麽難。一些研究生的論文是歷史上有名的著作。爲甚麽他們能夠花三、四年的功夫,做出這麽出色的工作?他們是從不懂到懂,然後還要再向前進。表示要做好的題目,並不是像你想象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能夠做到,問題是你的決心夠不夠。昨夜西風凋碧樹,就是說你要望很遠的話,要將前面小的樹去掉,才能看得遠。假如我們眼界裏面的都是小題目,永遠都看不遠。我們要懂得怎麽放棄些渣才能夠做一些好的題目,這是一個很困難的選擇,因爲畢業和升等是很困擾的問題,你不願放棄沒有前途的小問題,那你永遠不會成就大學問。

我記得我剛學幾何時,當時流行度量幾何,所有工具都是用三角比較定理得來的,我始終覺得這對何的刻劃不夠深刻。後來我和我的朋友和學生開始一系列用微分方程作爲工具的幾何研究,得到不少結果。我很慶倖當時願意放棄一些小的成果,走一條自己的路。

我們選題的時候,可以跟出名的數學家、跟導師討論或者是從書本上得到啓發,可是最後的思考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成就大學問。假如沒有自己的去,則始終跟著人家走、是沒有辦法做好學問的。所以要獨上高樓,去找自己認爲重要的研究方向,去開創己的路線。

王國維在談學問的第二階段引用了柳永的詞: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尋找真理的熱情就如年輕的戀人對自己物件的追慕,那是很重要的事。在追求一個好的命題的時候,中間要花很多功夫,有時候甚至很痛苦的。可是我們只要相信,最後的成果是值得的,我們就會花很多功夫去做,就像愛情一樣。很多年輕人找物件時,朝思暮想,但做學問時卻沒有這種態度。假如做學問沒有熱情沒有持久力的話,就不可能做成大學問。屈原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比柳永更來得澈底。接著下來大家都曉得王國維的第三階段是

衆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是辛棄疾的詞,基本上我們都有這種感覺。凡作過文章的人就有這種經驗。我們花很多功夫做一個好的命題,新思緒來臨時,每每徹夜難眠。有時候想得辛苦了,就一睡睡很久。假如你做學問做到這個地步,你會解決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我們做學問跟愛情不太一樣,有時候不一定看到原來既定的目標,而是看到其他有趣的問題。就像我剛才講的,我們要解決Poincare conjecture,最後還是沒解決它,可是往往解決了其他命題,這是數學史上常常有的。這是因爲我們做這個題目的時候,不曉得走法對不對;可是你將這個工具全部搞好,基本的想法、有意思的想法都懂得以後,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了。在路上走的時候,思想不要太頑固。你要知道還有其他有意思的問題。發展了一套的想法以後,往往恰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因此在整個做研究的過程裏面,眼睛要睜開。眼睛怎麽睜開呢?很多學生不願意去聽colloquium,也不願意去聽其他人的seminar。不聽seminar 就不曉得人家在做甚麽東西。明明你的方法可以解決他們在做的問題,但你眼睛閉起來、看不到,這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很多學生尤其是中國學生,講我的論文是做這個,這個seminar與我的論文無關,我不願意去聽、不願意去看、不願意去跟人家來往、不願意去跟人家交談。結果本來你的論文明明可以做得比人家好,你卻讓這個機會溜掉,可能你的方法剛好可以解決人家的問題。因爲你不願意去聽、去看,你就錯過了這個機會。

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有限,不可能不人家的幫忙。甚麽是人家的幫忙呢?一方面是要看文章,聽seminar ,一方面就是請教名家。你自己去請教別人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五的情形下,別人不曉得你在做什麽,也不可能提供直接的意見。(假如能夠直接提供意見,幫你直接解決問題的話,你這個問題不見得是很重要的問題。)但不要緊,多請教別人總有好處至少曉得這個問題有多好,還是不好。假如你怕發問,就在seminar 或colloquium 的時候多聽,就算聽不懂講者的話,也看他寫的頭幾個字,大致上會知道他在做什麽題目。至於比較複雜的內容,你可能覺得莫名其妙,可是你還是可以現得到不少好處。所以能夠儘量去聽不同的課,對你是有很大好處的;念純數學的也應當去聽應用數學或物理方面的課。聽seminar 時,即使不懂也沒有甚麽損失,反正總比在家裏無聊看電視好。

怎樣在孤立的地方,也能夠做好的學問?舉個例子來講,十四年前復旦大學有一位學生,他要來跟我,我答應了。結果因爲當時復旦大學的校長怕留學生全部走掉了,所以不准他出國,因此他沒有辦法來跟我。但是他將我在80年代寫的問題集,在大概一百題中,選了一個去做,拼命的在做。我不曉得他在做這一個題目,雖然他在一個比較孤立的地方可是十多年堅持下來,去年終於做出很重要的結果,我覺得很高興,因爲這個很不簡單的問題。可見找對了題目同時拼命的花功夫去工作,就算不跟人家來往,也不見得做不出成績來。當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完全不跟人家來往,因爲復旦大學裏面也有一些很不錯的數學家。交大、清華不能講是孤立的地方在這個條件下,我覺得絕對是可以做好學問的地方。

今天講的是我念書的經驗,希望你能夠參考。不見得每一個人都同意,每一個數學家都有對學問的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追隨不同的路線。可是最開始所講基本功夫要做好這,總少不掉的。然後要儘量去開發自己的領域,題目一定要做重要的。即使後來得到的是比較小的結果,總比一開始只想做不重要的題目來得好。到了解決主要的問題以後,你個學問的看法會有所不同。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08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囡仔哭的聲,阮龍海有講“bε13(陽平)-bε13叫”,阮是陽平,呣是陰平。
2、飯,不管出現佇啥時陣,漳州攏總讀puinn6(陽去調)。
3、“儂死了,著噯扛(掆)去山頂埋”,安呢號做“出山”。我自來攏是安呢咧理解。當然,我是一個頇顢儂,自來哢飯桶,頭殼無像汝公子阿舍hiah精光,無法度理解hit號高深的理論,這點我食認。
4、「t∫ip7」(陰入),泉州、同安、廈門,攏是即個腔。阮龍海白水鎮講dziok7」,漳州市區、龍海頂半縣(九湖鎮/角美鎮……)講號做「dzik7」。我呣知影「dzip7」是閩南叨一縣的腔口。汝講“「t∫ip7」、「dzip7」還可以作「籌措;緊急呼叫、緊急召喚」解釋,「t∫ip7錢」「dzip7錢」「傱錢」都是籌錢的意思,「dzip7醫生」是緊急呼叫醫生……”這攏總事實有影,阮嘛是安呢講。
5、“驚蟄”,漳州話講“ke&#8319;-ti&#781;t”;廈門/同安講“ki&#8319;-ti&#781;t”。到底“蟄”是呣是會使唸做“ti&#781;t”,我確實無講明。我承認我只是憑感覺。
6、Jack所講的“gi&acirc;n”(斜眼瞪人)。這佇in台灣,是講做“gêng”。
7、“hun-hōe”是“辨解、辨白”的意思。“hōe”(同安腔“hēr”)是“議論”的意思。我直直想講he是“會”字。
8、「鉛筆篋囝」、「鐵篋囝」,漳州話講"kheh仔",廈門講“khoeh仔”。
Posted by limkianhui at October 15,2006 13:44
閩語、粵語、客家語所講的“唐山”,意思量其約仔著是“閩人、粵人、客家人的祖地”。“唐山”應該著是“唐儂”(華人)對“祖地”的一種稱呼。

ah“唐儂”的祖家,也著是咧滯的所在,著是號做“唐山”,意思是“唐儂滯的hit塊陸地(土地)”。

“唐山”kan-ta 是一種“地理術語”,“唐山”呣是“政治術語”。“唐山”kan-ta 表示:祖家所在的hit個“地理所在”,無別種意思,請逐個儂呣通傷計較。文化 kui 文化,政治 kui 政治。

運費計算
商品以「郵局掛號」方式寄送,運送費用為一律以50元計算。
付款方式
目前提供ATM轉帳的方式。
銀行:台北富邦銀行 (代號:012)
帳號:390102781557 (共十二碼)

如果您欲以「無摺存款」方式存入,則尚需要以下資訊:
戶名:台灣的店有限公司
分行:古亭分行

在您下單後,我們會Email一封匯款確認信給您。匯款完畢後,再請您將匯款帳號後四碼回覆給我們!
付款資訊

請到郵局劃撥款項
戶名:台灣的店有限公司
劃撥帳號:189018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08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是什麽東西

文學體裁傳統分類主要有詩歌、戲劇、小說和散文,就文學的創造價值而言,詩歌是第一位的,它在人類精神的高處,是一切的文學之母;戲劇是第二位的,它超越閱讀並有舞臺的再度詮釋與再現;小說是第三位的,它是源于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真實的虛構,成爲人類歷史階段全部場景的觀照記錄。我們現在的散文是什麽?僅僅一個不確指的名稱!

在所謂我們都認爲的散文裏,你細心歸類一下就知道,有些是“回憶錄”,有些是“讀書筆記”,有些是“雜文”,有些是“論文”(學術論文、專業論文,文藝論文等),有些是“文獻資料”,有些是“報告文學”,有些是“隨筆”,有些是“評論”,有些是“消息”,有些是“文藝通訊”,有些是“小品文”,有些是“卷首語”,有些是“編後記”,有些是橫排的“詩”,有些是文章的雛形或章節片斷,有些連文章的完整性都沒有,有些就根本不是文章。。。。。。。它們都有自己的歸類,很多人覺得不文學(創造性的),就一律冠以“散文”了。

這一散文,形而上的散文就什麽東西都不是了。大家把什麽東西都往散文裏放,只要不是“詩歌”、不是“小說”、不是“戲劇”。
     
如此,便可以肯定,散文不具備文學創造價值。爲不傷太多人的心,或者說它最多含有文學的成分,但它不能歸類文學,簡單的例子是:
  
1、你的材料完不成一篇詩歌、戲劇、小說,但你可以寫出一篇散文;故散文是詩歌、戲劇、小說的邊角廢料。詩歌的邊角廢料無疑就是抒情散文、散文詩什麽的;戲劇和小說的邊角廢料就是敍事散文什麽的。
  
2、兩個現象:一是很多老作家寫不出任何文學作品的時候,但他能寫散文:)二是編輯部約稿,什麽文學作品都寫不出來,但散文卻可以一揮而就,並能寫得很好:)
  
3、散文不知以什麽見長,塑造人物形象?那就與小說混淆了;生命體驗?心靈自述?那就與詩歌混淆了。真實,那你還是生活記錄,過去時叫回憶錄,現在時叫日記,都是文學的邊緣,不在場。這就發生了散文文學文體的置疑。
  
我們怎麽辦?散文怎麽辦?先別慌著寫,弄弄清楚,散文究竟是什麽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2008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橫峰縣姚家閩語中的贛語性成分(江西部分地區閩南語)
胡松柏(上饒師範學院,江西上饒334001)
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
[摘要]:江西省橫峰縣姚家鄉的福建腔是分佈於贛方言區的閩語島方言,其語言系統中因受周邊本地方言贛語橫峰腔的影響而産生了不少贛語性成分。文章介紹了姚家福建腔的分佈、原流、語用情況,描寫其聲韻調系統,分析其語音中聲母、韻頭、韻尾與橫峰腔相同的特點和辭彙中借用橫峰腔詞語的類型、特點。
關鍵字:江西橫峰姚家;閩語島方言;贛語影響;方言接觸中
作者簡介:胡松柏(1952- ),男,江西廣豐人,上饒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現在暨南大學攻讀方言學博士學位。
圖分類號:H1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237(2002)04-0044-05
一、姚家鄉與姚家閩語概況
贛東北地區分佈有相當數量的閩語方言島,這些閩語方言島呈群島狀散佈在上饒市所轄的上饒、玉山、廣豐、鉛山、橫峰、德興等縣市。就本地方言的分區而言,上饒、玉山、廣豐3縣屬於吳語區,鉛山、橫峰2縣屬於贛語區,德興市屬於徽語區。爲瞭解贛語區中的閩語島方言的面貌,作者選擇橫峰縣姚家鄉的閩語作了實地調查。
姚家鄉位於橫峰縣西南部,東距縣城岑陽鎮5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浙贛線鐵路橫貫鄉境南部。地形系丘陵地帶,農業生産以種植水稻爲主,兼産油菜、花生及桃、李等果類。姚家鄉現轄姚家、建作、後占、百家、王崗、七甲、藍子、?山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姚家村。全鄉人口12200餘人,除藍子村的樓底藍家、藍子畈、朝門地與烏石塘4個自然村約有1600余藍姓佘民外,絕大部分居民都爲漢族。在全鄉範圍內通行的方言爲屬於贛語的“橫峰腔”(藍子村的佘民也只說橫峰腔),姚家鄉的橫峰腔與縣城岑陽鎮的橫峰腔基本一致。在姚家等6個行政村中則通行“福建腔”(當地對閩語的偁呼)和橫峰腔,居民實行雙語制:福建腔是母語,橫峰腔是第二用語,通常對內說福建腔,對外說橫峰腔。

橫峰全縣12個鄉鎮中的9個鄉鎮有閩語通行,其中以姚家鄉通行範圍爲最廣。姚家鄉說福建腔的村落有6個行政村的37個自然村,人口約6790人:
姚家村(1020):姚家 打石塢 泉窩塘 高家 冷水塘 虎里山 聶家
後占村(770):黃家排 黃家 前占 柯家 彭家
建作村(1850):屯上 橋頭許家 中秋謝家 店上 上侯 下侯 蔡家
百家村(920):百家 張家塘 何家 邱家 洪家
王崗村(1130):王崗畈 王家 下腳壟 大塘沿 洪連塘 下屋楊家 蘇家塘 石牌灣 吳家
七甲村(1100):七甲 灘頭 九甲 潭頭嶺

姚家鄉說福建腔的居民有黃、林、侯、高、謝、聶、李等姓,其祖籍均系福建“下四府”之泉州府。據姚家村黃姓《黃氏宗譜》(1994年新修)記載,姚家黃姓祖居“南安詩山仙都”,譜中所收祖籍舊譜《安溪房營建新祠公捐簿序》偁:“元仁公之派移住於江西廣信府新安縣(1914年始改偁橫峰縣)梘作畈(即今之建作村)屯上居焉”。元仁公爲姚家黃姓始祖,由“元”而下,黃姓居此曆“元、崇、國、惟、朝、庭、日、世、光(邦)、伯(啓)、克、作、振、端、知、先、德、顯、新”19世。因舊譜毀失,新譜未能記載黃姓入贛時間,但據五世祖“朝章公”之生年明萬曆42年(西元1615年)推算,元仁公入贛當在西元1500年左右(明弘治、正德年間)。

姚家福建腔內部在村落之間和年齡層次上都略有差異。本文的發音合作人是:黃端江,男,80歲,姚家村農民;黃莉玲,女,49歲,姚家中心小學教師;程文祥,男,22歲,在讀大學生,家住後占村。本文所記錄的是姚家村的老派福建腔。


二、姚家閩語的聲韻調

姚家福建腔有20個聲母(包括零聲母): 
 p布邊房    p‘炮片蜂    m米命萬    f夫匪血 
 t地圖茶    t‘拖貪抽    n奶年卵    l鑼字認 
 ts主汁水   ts‘雌初床    s私雙星 
 t6井周寄   t6‘愁樹齒    nj惹藕羊    6 死向耳 
 k桂幾猴    k‘可溪共    ?鵝閑碗    x回雨歲 
 0愛員鞋姚
(注:上面的t6 t6‘ 6分別相當於中文拼音的j q x,nj是舌面中鼻音)

姚家福建腔有50個韻母(包括聲化韻母):
?坐煮紫     i姊戴世池二    u夫灰母浮久 (y餘穗) 
Ш女豬魚汝 
a怕啞背早飽   ia靴寫蟻     ua大蛇帶外紙 
ou鵝布初符雨
(注:這本是IPA第六號標準母音,是一個較開的o,打不出來,用ou表示)
?螺借賠皮吹   i?茄橋扣 
o多斧寶              (uo禍) 
e爬奶禮              ue瓜作梳鞋底 
ai台西梨              uai乖快 
ei肺費血              ui呂開梅桂幾
au道炮狗留    iau柱貓鳥 
?u標椒尿曉畝   iu須樹劉酒 
an貪針判放等粽  ian蔣相     uan關彎全權 
?n巾銀近層 
en心民本燈冰窮  ien鹹點變           (yen圓) 
o?團吞盆春王永  io? 強向中    uo? 廣爽 
?擔林       i?囝鏡名     u?爛晏線 
?i反
i?槍羊      u?店揀先關縣 
         ?染扁圓彭硬
m口母 
?黃方樁朋聾飯 
a?答十密力讀六   ia?粒食     ua? 割 
o?薄木毒福     io?腳觸 
e?鴿擦實卒麥浴   ie?葉業疊         (ye?折絕)
(注:o?/? io?/? uo?/?里的o都是較開的o )

姚家福建腔有7個單字調: 
 陰平22飛豬高三尖幫     陽平24茶平鵝文狂龍 
 陰上44粉水講母女舞     陽上55是厚近老尾有 
 去聲21對告唱步漏換五蕩 
 陰入42急竹一鴨八      陽入5集熱十六力狹白


三、姚家閩語語音中的贛語性成分

姚家福建腔具有閩語尤其是閩南語的許多基本特點,如語音方面,“古無舌上”、“古無輕唇”的上古聲母現象仍有所反映,部分古匣母字讀k-聲母,一些古云母字讀x-聲母而與古匣母字同,有閩南語泉州音特有的-Ш、-?韻母等。但遠離閩南本土,歷經數百年發展,姚家福建腔也與本土閩南語有了不少差異。作爲周邊包圍方言的橫峰腔,給予姚家福建腔以較大影響。從語音上看,姚家福建腔中受橫峰腔影響而産生的贛語性成分有以下主要情況:

(一)音系中有了f-聲母
閩語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無f-聲母,古非組聲母字今讀p-、p‘-聲母或x-聲母,而贛語的f-聲母則非常活躍,讀f-聲母的包括古非組聲母字和古曉、匣母合口字。姚家福建腔中一些古非組聲母字和古曉、匣母合口字也讀f-聲母。例如:
非:廢fei21 風fan22   敷:肺fei21 麩fu22   奉:扶fu24 鳳f?21
曉:悔fei21 血fe?42   匣:穴fe?5  橫fei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2-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古全濁聲母字今讀有較多的讀送氣聲母
古全濁聲母在閩語中多讀不送氣,而在贛語中則不論平仄一律送氣。姚家福建腔較之閩語一般情況有更多古全濁聲母字讀送氣聲母的現象。例如:
並:背(書)p‘ue21 斃p‘i21  定:題t‘i24 調t‘iau21  群:葵k‘ui21 共k‘o?21
從:造ts‘au21         崇:助ts‘u21

(三)古見系三四等字部分發生齶化
古見系三四等字在贛語中大都聲母齶化而與精組字相混,而在閩語中則還保留舌根音讀法。姚家福建腔中古見系三四等字有齶化的趨勢,齶化的發展速度內部有差異,從齶化發生的範圍上看,新派話大於老派話,後占、建作的福建腔大於姚家村的福建腔。下面是姚家村老派話中已經齶化的例子: 
見:饑t6i22 驕t6iau22    溪:啓t6‘i22 區t6‘y22   群: 救t6iu21 局t6‘io?5  曉:鄉6ian22胸6io?22     匣:系6i21  嫌 6ien24
(注:上面的“救”不知是否搞錯了)

(四)有撮口呼韻母
閩南語中一般沒有撮口呼韻母。姚家福建腔顯然是借用橫峰腔的讀音,少數位讀撮口呼韻母,例如:
 -y:餘y24    (米由)穗 y21稻穗     -yen:圓yen24(眼)桂圓 
 -ye?:折t6ye? 42(被) 絕t6ye? 5

(五)中古-m韻尾並入-n韻尾,部分中古- 韻尾字也讀-n韻尾
橫峰腔中無-m韻尾,古鹹、深攝字今讀-n韻尾,-?韻尾字也較少,古宕、梗攝開口字和古曾攝字多讀-n韻尾。姚家福建腔的情況與橫峰腔相同。例如: 
  鹹: 貪  杉  鹽  甜           深: 心  針
福建腔t‘an22 san22 ien24 t‘ien24       sen22  tsan22
橫峰腔t‘an44 san44 ien33 t‘ien 33      6in44  tsen44

宕: 浪  倉  賬    曾: 燈  冰   梗: 撐  影 釘
福建腔  lan21 ts‘an22 tsan21  ten22 pen22  ts‘an22 en44 tan22
橫峰腔  lan213 ts‘an44 tsan35  ten44 pin44  ts‘en44 in314 tin44

(六)中古-p、-t、-k韻尾弱化歸併爲-&#660;韻尾。
橫峰腔中只有一個閉塞程度較輕微的喉塞音韻尾- 。在本土閩南語中保留完整的三套塞音韻尾-p、-t、-k在姚家福建腔中也都歸併爲-&#660;韻尾。例如: 
 鹹:雜tsa?5 法fa?42     深:急ke?42 
 山:瘌la?5  舌se?5     臻:栗la?5 佛po?5 
 宕:各ko42 江:角ka?42   曾:賊ts‘a?5  梗:踢t‘a?42  通:六la?5
方言接觸過程中,一方言在接受另一方言的某些特點的同時也勢必削弱、失去自己的相關特點。由於塞音韻尾的歸併,姚家福建腔失去了-p、-t、-k韻尾;由於産生了f-聲母,閩語“古無輕唇”的特點在姚家福建腔中已經只能部分體現。從聽感上說,姚家福建腔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某些閩南語典型語音色彩的弱化或消失。如閩南語中的全濁塞音聲母b-、d-、g-,姚家福建腔都已讀成m-、l(n)-、 -?。再如鼻化音韻母,只是姚家村老派話還有保留(但韻母數與字數已大爲減少),在姚家村新派話中已經非常微弱,至於在後占、建作的福建腔中就完全消失了。


四、姚家閩語詞彙中的贛語性成分

辭彙方面,姚家福建腔保留了閩語尤其是閩南語的具有特點的詞語,如“厝ts‘u21(房屋)”、“塍ts‘an24(田)”、“跋pua55(跌倒)”、“踢桃t‘e? 42 t‘ou24(玩耍)”、“芳p‘an22(香)”、“焦ta22(幹)”等,但橫峰腔對姚家福建腔辭彙的影響也十分顯著。首先,姚家福建腔中有許多詞語採用的是橫峰腔的說法,例如: 

       嬰兒         脾氣壞、兇惡     幸虧
福建腔  毛伢兒mau21 ?a22 nji21  醜t6‘iu44    好得hou44 te?
橫峰腔  毛伢兒mau33 ?a 44 nji33  醜t6‘iu 314   好得hau314 te?

姚家福建腔中這類從橫峰腔中直接借用的詞語是大量的,再例如:
雄水牛:水牯tsui44 kou44
木耳:耳子 nji44 ts?
餛飩:清湯ts‘en22 t‘an22
聊天:談天t‘an21 t‘ien22
遇見:碰到p‘o?21 t?
擔憂、發愁:□ke?42
靈活:活機ua?5 t6i22
連續:接連t6ia?42 lien24
最(好):絕t6ye?
蟬:油麻嘻嘻iu21 ma21 6i22 6i22
未婚姑娘:青頭□ts‘en22 t‘au21 njien24
乾旱:天干t‘? 22 ko?22
串門:過家k?21 ke22
生氣:發翹fa?42 t6‘iau21
(容貌)醜:□ so?24
(一)扇(門):皮p‘?24
(找)遍:交kau22
怎麽辦:哪樣辦na44 ian21 pan21

姚家福建腔對橫峰腔詞語的吸收除了直接借用外,還有的是構詞材料的借用和構詞方式的仿用。如橫峰腔喻偁“打水漂”爲“吃粥”,姚家福建腔則偁“食糜”;閩語中有“椅”無“凳”,凳子亦偁爲“椅”,故橫峰腔偁“蛤蟆凳”的小板凳,姚家福建腔便偁“蛤蟆椅”。這類詞語例如: 
         小兒子       剩飯          眼淚
福建腔 老□囝lau44 to?42 t6i?44 現糜 6ien21 mai22 目目周水ma?5 tsi?22 tsui44
橫峰腔 老□兒lau314 tu?5 nji33  現飯 6ien35 fan213 眼淚水 ?an314 li213 6y314 
         
      令人討厭           插秧         公雞
福建腔 戳目目周ts‘o?42 ma?5 tsi?22 栽米由tsai22 ti?55    雞角公kue22 ka?42 ko?22
橫峰腔 戳眼ts‘o? 5 ?an 314     栽禾tsai44 33 o33(開o) 雞公t6i44 ku? 44
(注:“米由”是一個字,“目周”也是一個字,或以爲是“珠”)

姚家福建腔中“眼淚”不用閩南語的“屎”而用贛語中的“水”作中心語素(姚家福建腔中“目屎”則也同橫峰腔的“眼屎”指“眼眵”);“雞角公”的說法則是糅合閩南語的“雞角”和贛語的“雞公”而構成。值得注意的是,姚家福建腔在構詞時還借用橫峰腔的詞綴來構成某些不同於橫峰腔的詞語。橫峰腔中有個表親屬偁謂詞語的詞綴“□e”,如“公□44 ku? e(祖父)”、“姨□ i33 e(姨母)”,而姚家福建腔中不僅也說“公ko? 22 e”、“姨□i24 e”,並且“伯父”、“叔母”也因此分別偁作“伯□po?5 e”、“嬸□tsen44 ne”(橫峰腔中偁的是“伯伯pa?5 pa?5”、“奶奶nai314 nai314”)。下面是姚家福建腔中借用橫峰腔中表人偁複數的詞綴“□te”來構成自己的人偁複數偁呼的情況: 
     我們      你們     他們       咱們
福建腔 阮□o?44 te  恁□lien44 te □□ ien22 te □□lan44 te
橫峰腔 阿□a44 te  你□n44 te  渠□ k‘γ44 te

方言接觸過程中,發生變化的方言中新舊語言成分的交替是漸次進行的,通常會經歷一個新舊成分共存的階段。在姚家福建腔的辭彙中,有不少閩語詞語和贛語詞語共用的情況,即一個事物現象既可以用福建腔的說法表示,也可以用橫峰腔的說法表示。例如:
中午:日晝le?5 tau21 當晝to?22 t6iu21   
父親:叔tse?42   爹te22 
右邊:正手邊t6i?21 t6‘iu44 p?22 順手邊so?21 t6‘iu44 p?22
種田:作塍tsue21 ts‘an24  種塍tsen21 ts‘an24
乞討:分糜 po?22 mai22  討糜 t‘o44 mai22  
忘記:無記到mo21 t6i21 to21 □記 lai21 t6i21
在這種情況下,老派多說福建腔詞語,新派多說橫峰腔詞語。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橫峰腔詞語將會逐漸排斥並最終取代福建腔詞語而成爲姚家福建腔辭彙的正式成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2008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紫彤:從季廣茂事件說起

聲明:本文就事論事,並非人身攻擊帖,所用詞語如有尖銳之處,還望各位見諒!   
       我一向以爲北大之精神文明在世界上是無可比擬的,而近年來的一些傳聞,頗讓我感到失望。可無論如何也料不到,堂堂一名北大教授也會有如此驚人的言論,然而事實當前,不由得我不信。我幾乎出離憤怒了。
   
    不錯,我所指的,正是北大教授,季廣茂先生!季先生真是給北大掙足了面子,做回畜生不算,還“昏話連篇”把周圍搞得“臭氣熏天”,讓人不得不認同他確實得過“腦便秘”,找點瀉藥就想一瀉千里,全然不顧是在公共場所還是公共廁所!一個人的素質竟可以低到這種地步,真令人瞠目結舌,不知所言。文化是讓你這麽糟蹋的嗎?難道數十年的苦讀研究,最終造就的是“噴糞機器”?(在筆者眼裏,惡言與糞土是可以相提並論的,自以爲不算人身攻擊。)別人對你學術上的批評,你不去認真回應辯駁也就罷了,憑什麽懷恨在心,還口出惡言,擺出一副此仇不報,誓不爲人的臉孔來呢?真不敢想象人是在什麽情況下才願做回畜生,以挽回做人的名譽!若真到那一步,索性文章不必寫,話也不必說,直接撲上去,猛咬幾口,咬得血肉模糊,使對方傷痕累累,畏懼不已,方顯出“畜生本性”,這才名副其實。否則,便是畜生不如——至少畜生絕不會想到要用如此高級的言語來傷害對手。
   
    季先生如有幸見此文,必會喊冤不已,口上說我已經刪帖了,道歉了,心裏怕還不服氣吧?有人也會支援他說,罵人的文化人多了去了,季先生不是第一個,你們沒有理由揪著他的錯處不放。不錯,近年來早有王朔韓寒等人做了罵人的先驅,可你是不同的。你所代表的,不只是文化人,更是教授的形象。 教授二字含義何在?我的看法,就是教導無知者,傳授文化知識。你頭上頂著這二字,就是有天大委屈,行動時也要有所約束。否則你要向學生教什麽,授什麽?做畜生的勇氣嗎?還是堆積糞土的本事?季先生,姑且這麽稱呼你吧,因爲實在無法忍住內心的厭惡來尊稱您一句“教授”。你說自己是感性超出了理性,當你看到鍾先生的批評時,忍不住感性占了上風。我承認,是人都有感性的一面,鍾先生那篇一萬二千字的長文無異於某人指著你的孩子當衆批評了一兩小時之久。在你看來正是這樣吧?於是你的感性告訴理智,你將以更惡毒的言語還擊之,不但罵人家的孩子,連大人也一塊罵了。這樣才能消你心頭之恨吧?可是罵完之後如何呢?看看那些看熱鬧的,其中不乏學子少年,他們不知個中原由,只看見你的惡言,看見他們的表率如何發揮他的聰明才智把某論敵罵了個狗血淋頭。他們會效仿嗎?作爲一個教授級人物,這點你比我清楚。還有一部分人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他們會說,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人這麽沒素質,文章肯定也不怎麽樣,否則如何“惱羞成怒”“狗急跳牆”?並將你的惡言一字不漏地傳播開來,於是所有有良知的人看了都會指責你,那陣勢當如“萬箭穿心”吧?看起來受傷的最終是你,但我並不因可憐你而同情你。相反,我對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對你豐富的想象和聯繫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謝謝你讓我知道了原來人的頭腦,特別是“無知者”的頭腦構造是如此低級下流,居然能跟大腸肛門相提並論了。文中不只一次的提到屁眼等不堪的字詞,實在令人無法忽略不計。季先生,你也有無知的時候,難道因爲你的無知人家就可以拿你的腦子跟大腸相提並論?跟豬腦子相提並論一般人都不同意,何況大腸?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被人如此羞辱的話,心情如何?
   
    季先生和各位看客不必以爲本人是專爲討伐某人而開帖,這只是我要說的一部分。通過這件事,我爲北大感到可悲,更爲中國教育感到可悲。中國向來以“尊師重教”爲優良傳統美德,什麽是爲人師表,怎麽才是尊重教育,在現代似乎沒了標準。很多教授導師口口聲聲喊著老師也是人,也有生活壓力,也有缺點毛病,想把爲人師長跟普通人劃等號。但實際上,你爲人師表了還就不能當普通人。你是別人的表率,榜樣,多少人崇拜你,敬仰你,尊重你,是爲了等你來傳道,授業,解惑。使他們從“無知”變爲“有識”,故而你在成爲師父之前所學,所思,所悟都是爲“爲師”做準備,你得明白壓力來源於你的職責,你的行爲應受到職業身份的約束。你更應該知道,一個爲師的,把自己的無良行徑於光天化日之下毫不約束地展示傳授給學子是世上最無良最可恥的事。爲了自己一時之快,而將痛苦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樣的人怎麽能成爲表率!事實上就是有這麽多的表率習慣把自己的缺點當成“習慣”暴露在學子面前,把教師這份職業當成是一份庸俗的職業,甚至只是生存手段罷了。看看有多少爲師的虐待學生,有多少爲師的治學不嚴謹,誤人子弟,就知道季先生不過是剛好撞槍口上的其中之一。試想一個不敬業,只圖私利,爲生存的人能傳授什麽?!怕也只有生存手段是最值得傳授的吧!
   
    自改革開放以來,很大一部分人一味追求物質財富,而忽略對精神財富的探求。爲了找個好點的工作,多少人在死摳書本,多少人在一步步向上求學。求學的目的不爲充實自己,提高修養,教化無知,而是因爲高學位好就業,有文憑有證書才有資格。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能在擁有多項文憑證書之後,不是爲一己私利走進職場,而是問心無愧地說,我是爲祖國建設而工作,是爲人民更好地生活而探索!這樣的人或許有,然而我還沒見過,我看見的只是季先生或是跟季先生相似的人。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導致人民文化素質降低的罪魁禍首嗎?按照正常的經濟發展觀,人民的生活水平與他們的文化素質是成正例發展的,無數事實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從各種輿論上可見,事實擺在眼前時,多數人還是有明確的是非觀念的。那麽問題出在哪兒呢?我分析不外乎這樣幾點:一是少數幾個“權威性人士”出來說幾句話,就被一幫是非不分的惡俗媒體炒作,從而大面積地誤導“無知”大衆,比如於丹論語心得;二是真正有教育意義的思想行爲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倡和推廣,礙於民族歷史等遺留問題,政府方面沒有明確的態度,只靠民間傳播,作用實在微小,比如漢服,漢文化;三是很多文化流氓鑽了國家制度的空子,在學者教授等群體中濫竽充數,拿著國家的俸祿、人民的血汗,卻講不出多少天文地理,研究不出多少華夏文明,要靠行爲藝術、文字遊戲來欺騙學子,學子如何能獲得真理?
   
    從季先生事件開始,我又說了很多看起來“高深莫測”的大道理,但對於眼高手低的季先生們,還是應該看看的。你們想想自己的行爲與學識身份相附嗎?即作爲一個普通人,有沒有盡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們不必呼天搶地,因了幾個季先生就以爲天下有智之人儘是無德之材,只是向全社會呼籲:不合格者下課!這合格證不是哪個專門機構下發的,而是來自所有有識之士的聲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8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彜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現今與歷史兩岸學術研討會”綜述
  2007-10-9 木仕華
    2007年9月19日至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承辦的“藏彜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現今與歷史” 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青海西寧市召開。  研討會首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郝時遠教授致開幕辭。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黃樹民教授代表臺灣學者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楊建國副秘書長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致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慈濟大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青海民族學院等高校與科研機構33人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按論文涉及的主題分爲七個單元討論。第一單元“藏彜走廊族群格局及其研究”專題。李紹明的《論藏彜走廊族群格局的形成與演變》依據歷史線索指出,藏彜走廊從遠古舊、新石器時期就開始有古人類沿著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由上而下的遷徙活動,直到先秦時期這一遷徙從來未中斷。藏彜走廊族群分佈格局基本形成于秦漢時期,其中以藏緬語族先民爲主的“氐羌”諸部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今日走廊中說藏緬語族的各族居民。此後,從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現代,其他各個不同族群也逐漸進入到走廊的不同地帶,比如 “僚”人、吐蕃、蒙古人、苗、傣、壯、布依、漢等,這些不同族群相互交融共存,逐漸形成了今天藏彜走廊的族群格局狀況。孫宏開的《藏彜走廊與藏緬語族語言》認爲藏彜走廊是藏緬語族的一個局部,他根據近20年語言資料,按其自身的標準大體勾畫了藏緬語族語言的共時關係圖譜,提出了若干關於語言關係、族群關係以及在漢藏語系大背景下的研究思路。黃樹民的《 Zang-Yi Corridor as a Research Platform in Modern China Studies》從由他主持並即將開展的藏彜走廊研究計劃的緣起、研究主題和方向諸角度展開。報告論及該研究擬以地區文化志;水流彙聚地與環境的關係爲切入點,論析國家與民族社會的關係;生態區域分類與文化發展;社區、族群與社會組織;環境適應與疾病傳播控制;從部落、土司到自治區;弱勢族群與強勢族群;文化多元與文化延存;全球化、旅遊觀光業與商品文化;發展的文化結構;政府各層次的發展機制;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此外還討論了作爲藏彜走廊發展動力的水力發電潛力、西電東送等問題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及其造成的影響、生態的考量;藏彜走廊旅遊觀光業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生態人類學研究的準則等論題。 石碩論述了對於藏彜走廊地區族群研究的三個基本原則。首先,他認爲因爲藏彜走廊地帶的地理、文化、族群的多樣複雜性,因此地理、文化、族群和生態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我們認識藏彜走廊的一個基礎。其次,因爲藏彜走廊地帶主要是一個藏緬語族活動的地帶,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藏彜走廊中藏緬語族的共同起源和歷史演變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第三,就是要從整體和多學科綜合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藏彜走廊地區,即從歷史、地理、語言、體質、社會結構、文物等各個角度綜合起來進行考察。郝時遠教授作爲這一單元的評議人,也提出了自己對於藏彜走廊地區研究的看法。他認爲在藏彜走廊地區,各個族群之間的互化影響是比較明顯的,其中包括宗教和語言上和認同問題上的影響。並提出在藏彜走廊地區的研究中,應當重視歷史資源和前人的研究,既有歷史觀也有學術觀。
    第二單元“藏彜走廊的歷史記憶研究”。主要論文有彭文斌的《諸葛亮與漢藏邊緣的族群空間建構》指出,近年來中西方學者對藏彜走廊的研討中,社會記憶與漢藏邊緣族群空間的建構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cf. 王明珂、Riftin等)。類似的研究,集神話、傳說、口述歷史、文本、語境、歷史性的綜合考察方式,力圖超越80年代末以來西方對中國西南民族“國家建構範式”的研究,從族群“現代建構論”轉向地方“根基性”知識及其對族群性與空間性的構建問題。彭文結合文獻與口述資料,以攀枝花、涼山和康定的實地考察爲例,探討諸葛亮“南征”的故事對三地的族群性及其空間知識的影響,試圖深化對藏彜走廊多元文化歷史現象的認識。木仕華的《誰是MOSO?——論古摩挲的分化與“納系族群”的認同及識別問題》以藏彜走廊區域分佈有衆多共同自稱標記爲“納”的族群爲物件,作者以“納系族群”(the Ethnic groups of Na system)來指稱這些族群。並從歷史沿流、歷史記憶、族群內部精英操控、族群認同變遷、政治角力、民族政策、行政區劃、語言比較、經濟利益等諸多視角分析“納系族群”的族群認同及民族識別問題,試圖廓清誰是摩挲(MOSO)這一問題;同時探討了“族群認同是人類資源競爭的工具”這一論點。盧梅的《番民、臣民與公民:晚清康區改流中的民族與國家意識》以1904至1911年間,清政府在康區的改土歸流爲研討主題,研究指出清政府以褫奪土司政治權力爲核心,同時開創了康區近代教育體系。 新式學堂教育打破了康區以寺廟教育爲主的傳統,以“強行開化”爲目的,推介愛國思想與新知。論文從改流時期的學堂章程和教材著手,分析清政府官員對這一時期民族、國家關係的認知與應對。先巴的《青藏高原河曲民族走廊初探》指出,由於深受青藏高原地理的影響,歷史氐羌系民族的發展基本上選擇了東向發展。這些民族的遷徙大致以青藏高原東緣的青甘川交彙地帶爲中心,形成了一個民族遷徙“井”字大走廊,包括橫斷山民族大走廊、河西民族大走廊。之外,還有一條“白龍江--漢水走廊”。而這兩大走廊的結合點在今青甘川交彙處的河曲高原,河曲地帶也是青藏高原的民族大走廊。
    第三單元“藏彜走廊族群研究及其方法論”專題。 何翠萍的《“家”的人類學研究在藏彜走廊之可能性與重要性》從人類學對於“家屋社會”的理論探討,以及既有在藏彜走廊之部分研究材料,建議“家”的人類學研究在藏彜走廊之可能性。翁乃群的《伯-納日的共生依存互構關係:歷史與現實》以川滇邊境納日人和“普米”人的關係爲例,研究指出,納日人在談到與自稱爲“普米”的族群關係時,通常會以“伯-納日,吉克尼”(伯爲納日人對普米的稱爲,吉克尼爲同一地方的人之意)來表述,即伯-納日同“鄉”之意。該文試圖根據自己的田野研究、前輩學者的田野志及論文,討論納人族系(漢古文獻的摩梭)與自稱普米族系(漢古文獻西番的主要族群)的高度共生、依存、互構關係,以及由此構成的藏彜走廊社會文化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馬成俊的《基於歷史記憶的文化生産與族群建構》試圖運用法國學者莫裏斯&#8226;哈布瓦赫提出的集體記憶理論,以撒拉族爲例,探討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在其文化再生産和族群建構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研究了撒拉族的歷史記憶,探討一個無文字的簡單社會(小民族)借助族群的歷史記憶如何維持族群邊界、強化族群意識的現象。徐君的論文是《關於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移民的人類學考察》,意圖解答在這個區域內的人地關係如何,而且在國家的政策之下文化的變遷和人的改變。其研究分爲四個面向:三江源地區的民族社會歷史形態與當代政治即效的研究;三江源生態移民的組織變遷和社區認同問題;生態移民後續産業發展的問題;三生態移民在江源地區的人的關係研究和草場管護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8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單元“生態地理環境、醫藥健康與物質文化”專題。蔡博文的《藏彜走廊少數民族族群分佈與環境關係研究——PPGIS方法學初探》試圖從地理學的角度著手,探討多元族群分佈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尤其橫斷山脈與六江流域所形塑的複雜險惡地形特徵與族群的環境調適行爲。蔡氏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取向,以族群的傳統知識爲基礎,以共同參與來建構族群分佈的歷史及地理脈絡,而以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爲參與的平臺及傳統知識的儲存、呈現工具。展望了運用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來建構藏彜走廊地區的基礎資料環境、各語支分佈、族群社會組織等背景資訊,以期作爲深入研究藏彜走廊的技術和理念層面的必要準備。胡正恒的《雲南麗江納西族之在地生態記憶與其生物多樣性經營作爲一種族群溝通之符碼化再現系統》以麗江納西族地區生態爲例,關注在地知識中“生態地景”與“差異人群”的複雜互動關係。
    第五單元“現代化與社會文化變遷”專題。楊福泉的《“藏彜走廊”雲南西北部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現狀研究》基於在雲南西北部大量的調查實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護和傳承好各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首先要保證這些文化藝術賴以生長發育發展“文化生境”。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再教育,提高社區民衆的“文化自覺”。從實踐看,民間文化的保護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諸如政府扶持、私營企業、個人等扶持培訓、民間人士自發進行辦班培訓、家庭傳承、“不離本土”的傳承與強化教授傳承方式的結合等。劉紹華的《Opiates and the Capitalist Modernity in Nuosu(Yi) Society》以鴉片與涼山彜族的資本主義現代性爲討論主題,分析了1910年後鴉片在涼山彜族地區引入並廣泛種植與交易,進而引發涼山彜族社會的生產關係,商品交易內容的變化。 鴉片成爲彜區第一集經濟作物和開展外界往來的觸媒,更是權力財富階級的象徵。 財富流動的變化導致涼山彜族社會結構呈黑彜興盛、彜強漢弱的格局。結合鴉片的歷史記憶,作者繼而以比較的視角討論了1950年代涼山彜區完成“國家化”,涼山彜族在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以來,在傳統觀念和市場邏輯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下,尤其在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以來,毒品和海洛因在彜區的擴散,部分彜族由傳統中的鴉片生産者向毒品的消費者的轉型過程。  她進而通過鴉片毒品作爲一種觸媒在不同權力與社會結構中象徵意義變遷與彜族社會變遷相呼應來探討涼山彜族的資本主義現代性。 余舜德的《體驗現代家居生活(Experiencing domestic modernity)》運用認知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以雲南藏民如何經驗近年居家的現代化來說明日常生活的身體感──潔淨、舒適、方便、省力等──如何組成藏民體驗現代性的感知網路,並形成他們經營物質生活的方式。 張建世的《涼山彜族銀器製作工藝現狀調查》介紹了涼山彜族銀器製作工藝、傳承方式和造型圖案等。
    第六單元“宗教信仰、儀式及其變遷”專題,主要論文有李靜生的《硬收拾與軟控制:納西族東巴教中的“暑”(精靈)觀念研究》,文章指出,今天我們所說的納西族東巴教幾千年來,支配了納西人的精神世界,納西人正是依靠這種宗教思想觀念,與自然異己力量及社會異己力量達成一種和諧與均衡,使自己獲得了良好的生存和發展。其中的“祭暑”儀式就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暑”觀念以爲:人尊敬“暑”,“暑”則對人賜福。反之,人對“暑”不敬,“暑”就懲治人。“暑”對人是硬收拾,即懲治。人對“暑”是軟控制,即還債、認罪、賠禮道歉。人與暑的不斷互動,而達到和諧共處的目的。李英的《納西族的桑尼、畢、扒》通過對納西族當前從事民間占卜的人員——“桑尼”(納西語音譯)的調查以及對於納西族原始宗教東巴教中記載的占卜者——“扒”和祭師——“畢”的職能分析,以及東巴教經書的文本分析,以比較人類學的方法與藏彜走廊的幾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現象作比較,闡明了桑尼、畢、扒的産生發展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謝繼勝的《甘肅宕昌本本信仰與藏族本教的比較研究》是甘肅省宕昌縣官鵝和新城兩個鄉民間信仰的調查報告。文章通過對宕昌藏族民間信仰的民居神龕、神像、廟祠、祭台、神樹、儀式、以及藏文“本本”儀軌手抄本實地考察記述,最後根據神怪由來、名稱與職能,祭祀方式,巫師藏文儀軌抄本等諸多材料比較分析當地信仰與不同的藏族地區本教和民間信仰的差異,據此提出信仰人群的族屬建議。 廖暘、艾菊紅的《甘肅宕昌藏民的信仰》通過對甘肅隴南宕昌的幾個主要藏族村落的田野調查,論述了當地的多重信仰體系:苯苯信仰、龍王神信仰和藏傳佛教構成了當地藏民精神信仰的主要內容,除此而外,“剌嘛”(音)/“黃教”和漢人陰陽(端公)也在不同程度上滲透進他們周圍。這些信仰沒有深厚、奧秘、宏大的理論根基和修行實踐,而是以各種儀式的形式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民間和民族特色。該文簡要介紹了各種信仰中的祭司、主要儀式以及物質文化,並討論上述信仰在族群認同中發揮的不同作用。
    第七單元“族群認同及其社會文化互動”專題,李星星的《甘洛爾蘇藏人考察紀略》以作者新近對甘洛爾蘇藏族人所作的補充性摸底調查爲論題,討論了甘洛一帶爾蘇藏族的分佈、來源及其文化的基本情況。並以考察時間順序安排調查點的文本方式,公佈在古零關道一線有關爾蘇藏族及其傳統文化的田野調查資料。對幾個主要聚居村落爾蘇人的基本情況(著重在家族、分佈、淵源、宗教及民俗等方面)作了介紹。劉夏蓓的《論卡裏崗人的族群認同及認同維度》討論了位於青海省化隆地區南部,現有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三個鄉的卡力崗地區卡力崗人。 研究認爲卡力崗人主要包括操藏語、漢語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通用藏、漢、撒拉三種語言的撒拉族和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認爲操藏語卡力崗人是一支特殊的回族群體,即由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部落皈依伊斯蘭教後逐漸演變而來的。田野調查與文獻記載表明,這部分卡力崗族群演變與文化變遷開始於宗教信仰,繼而引起族群演變,改變了族群認同,由藏族而“成爲”回族。 這部分卡力崗人的族群演變與族群認同是民族走廊族群互動的結果,其主要認同緯度由:1)地域認同——卡力崗山裏人; 2)宗教認同——信仰伊斯蘭教;3)文化認同:共同記憶、共同榮譽與共同起源——馬來遲的傳教神話、改宗伊斯蘭教。 這部分卡力崗人的族群認同與認同維度生動地反映了民族走廊各民族、各種文化及不同信仰之間的互動機製造成的文化變遷。艾菊紅、廖暘的《族群認同與構建的動態過程:隴南宕昌藏族的實例》通過實地調查,論述了處於“藏彜走廊”東緣的甘肅省隴南地區宕昌縣歷來是各種不同族群及其文化交彙、融合、衝撞極爲劇烈的地帶。特別是近年來宕昌藏族的族群及文化的現狀與變化情況,分析了宕昌藏族的族群構建與文化變遷等問題。提出族群認同實際上是在政治經濟利益的競爭與分配,和族群情感的共同作用下,一個不斷重新構建和認同的主體能動過程。 袁曉文的《“藏彜走廊”中的爾蘇藏族研究綜述》從三個方面對爾蘇藏族目前研究的現狀作一個綜合敍述:1.爾蘇藏族的基本概況2.爾蘇藏族研究的現狀與學術價值3.爾蘇藏族研究的資料、文獻、民族文物以及民族學人類學田野調查資料。
    侯紅蕊的《族群認同的多維度思考——以“shuhen”的“藏族化”歷程爲例》作者以2004、2005、2006連續三年在四川省涼山州木裏藏族自治縣水洛鄉進行的三次田野調查爲基礎,討論了生活在的“shuhen”(也稱“旭咪”或“虛米”藏族)人。該族群在民族識別時被認定爲藏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地方人士認爲其語言是藏語的一種方言。 他們中的少數藏傳佛教僧人會使用藏文。 作者試圖通過民族語言(自稱與他稱)、家庭組織、宗教信仰、社會記憶等幾個角度來探討“shuhen”的族群認同在歷史上所經歷的“藏族化”過程。 至今,這個 “藏族化” 過程繼續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加速進行著。李晨升的《廠馬:一個貴瓊人村落的族群認同和社會變遷》論述了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境大渡河流域,“貴瓊人”居住的一個村落——廠馬村的族群認同和社會文化變遷情況。作者從歷史文化和鄉民口述記憶入手,分析了歷史上這一地區和外界的交往情況。新中國國家基層組織的建立和集體化運動,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市場化經濟的影響波及到這個地區之後,廠馬這個貴瓊人山村更是從物質、制度和精神層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外來的衝擊,貴瓊人也開始試圖重新建構自身的文化和族群認同。在這個過程中,外來的藏族宗教力量提供了支援性的資源和影響力。這種以宗教同化先行進而達到文化涵化的模式,是否能夠作爲解釋康區和安多地區“藏族化”(Tibetanization)進程的一個理論視角,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會議期間還展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藏彜走廊課題組拍攝的影視人類學片子《冬祭》和《宕昌春節》。
     “藏彜走廊”是已故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1980年代提出的一個兼顧該區域歷史和民族關係格局的歷史地理和民族文化關係區位概念。 它主要指川、滇、藏、甘、青五省區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構成的高山河谷毗鄰地區。“藏彜走廊”區域因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六條大江縱穿南北奔流而過,在崇山峻嶺中形成南北貫通的天然河谷通道,自遠古時起即成爲衆多民族或族群南遷北伐、遷徙流寓的歷史地理場域,也是歷史上西北與西南各民族之間進行溝通往來的重要孔道。歷史上的西北氐羌族系民族的南遷;中古時代的唐宋王朝、吐蕃、南詔和大理政權間的角力對壘;十三世紀蒙古鐵騎征服大理政權;及至紅軍長征北上抗日都以藏彜走廊爲平臺或通道。尤其是藏緬語民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堪爲一條特殊的歷史文化沈積區域,其中的民族文化具有異常鮮明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對民族、歷史、語言及考古等研究而言是一個極具獨特價值的歷史、地理、文化區域。“藏彜走廊”一詞,比較準確、簡約地概括了這一特殊區域的民族分佈格局及歷史、地理及生態的特點。“藏彜走廊”概念自提出以來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回應與認同,不少研究西南民族的學者已正式使用這一概念並對其間的族群關係、歷史、地理、生態、文化從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生態學、民族植物學、經濟學、宗教學等多學科角度展開研究。對於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形成史,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構歷程的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是現代中國研究的重要平臺。
    藏彜走廊現有人口1000余萬,其中少數民族占530萬,主要爲藏緬語族中藏、彜、羌、傈僳、納西、白、普米、獨龍、怒等民族, 以及少量的苗瑤語族中的苗族,以及壯侗語族的傣、壯、布依等族。 雖然當下該走廊的漢族數量不小,但主要是明清以後,尤其清末以來遷入該走廊的東部地區。 由於藏彜走廊區域是爲當下世界文化、自然遺産富集區域,從而受到中外多學科學者的高度關注, 並成爲世界上研究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及彼此關係的重要區域。 在當下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該走廊也成爲了研究如何保護生物和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區域。
    本次會議是繼2003年11月在四川成都舉行“藏彜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和2005年9月在四川大學舉行的“藏彜走廊”學術研討會的延續。與會的海峽兩岸學者在發言中簡要回顧了藏彜走廊研究的沿革和發展現狀、國內外前輩學者對於藏彜走廊研究的貢獻、國外學者藏彜走廊研究的進展,並對藏彜走廊研究現狀與方法論,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研討和展望。本次研討會,其宗旨即在推動和深化這一特殊的多民族文化過程和關係區域的研究,以及對該區域現代化發展、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在研討會結束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翁乃群研究員致簡短的閉幕辭,並對海峽兩岸與會代表給予研討會的熱情和積極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次研討會得以順利圓滿的召開,是與青海省台辦的大力協助和支援分不開。 19日青海省台辦副主任張國鈞不僅在百忙中撥冗參加了研討會的開幕式,並於當晚主持了青海省台辦爲研討會全體與會代表特設的晚宴。 在晚宴開始,張副主任向與會代表致熱情洋溢的歡迎辭。 郝時遠先生和黃樹民先生分別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臺灣與會代表向青海省台辦致感謝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1-2025 07:10 AM , Processed in 0.13733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