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19|回复: 0

七十五號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1-2008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十五號的前世今生

    * 文藝春秋
    * 星洲廣場

2008-01-13 06:00

除了史超域巷門牌六號的老家,另一處與我家淵源最深的地方,則是同巷接近盡頭的七十五號,那裡曾是二姐姐裁縫店的“霓裳羽衣夢工場”所在地,總共在該處度過了長達八九年的“車衣妹萬歲”生涯。這個“車衣妹萬歲”是向陳寶珠姐姐招牌口號“工廠妹萬歲”轉借過來,事實上,根本沒有萬歲不萬歲的事。那年頭,年輕女子的職業選擇狹窄得很,不是早早做了女結婚員,便是在電髮妹、車衣妹和三輪車上的小姐中自選其中。

我們的父母親都是保守主義的忠實信徒,連替人電頭毛的工作都視為低賤,所以女子行業可接受的唯一選擇,就是成為車衣妹。很多年後,有人奚落我們姐妹“不過是個街頭巷尾的車衣妹而已”,我倒一點也不在乎,隔行如隔山,他們這些外行人怎解其中學問?

我二姐以廿歲剛過年紀便創業當老闆,自己找舖位開店,購置家私、工具和針車,還招聘學徒數名,當長袖善舞的工商巨賈當然夠不上,倒也眉精眼企年輕有為。那年我約模十歲,歡天喜地的天天放學后到店裡鑽、摩拳擦掌打算替她釘鈕挑衫賺零用錢。

開始那兩三個月實在門可羅雀,我也投置閒散坐在店裡猛翻雜誌,把一疊時裝和電影畫報都刨得滾瓜爛熟,漸漸便發起愁事,生意這樣慘淡到底要拍烏蠅拍到甚麼時候?我自小就是老人精,一天到晚不是擔心這個便是擔心那個,二姐姐卻沉得住氣,並不聽見她長吁短嘆。史超域巷是住宅區,裁縫店只能做做街坊生意,絕對不是商業旺地。她選在這條巷開店,肯定是地點離家很近,而租金當然也廉宜。

那地方就是同巷的七十五號,包租婆是名人稱二姑的老太太,與姪子夫婦一家人分住了樓下兩間房,樓上則住了一群東莞姑婆。當中也有三幾個是順德人,其中一名約四十來歲臉容俊俏的仍在外當佣,姑婆屋只是她周末回來歇腳的地方。順德娘姨的專業麻利是女佣行業的典範,她們的白衫黑綢唐褲,腦后的一根粗黑辮子,俱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公認商標。

與這名乾淨俐落的順德姐妹相比,一屋的東莞姑婆就粗糙得多。有一對老姐妹則是南轅北轍性格各走極端,姐姐陰郁寡言少動聲色,妹妹卻唏哩嘩啦聲如洪鐘。兩人都已年過六十,不過妹妹比較顯老,花白的頭髮已掉了過半,歪歪斜斜梳了個扁平的小髻,牙齒也一樣掉了大半,長相兇神惡煞卻偏愛說話,一開口唾沫子四處飛濺讓人避之則吉。姐姐姓甚名啥無人知曉,至少我不知道,但雷公聲妹妹卻有個與她襯到絕的名字叫東就,大概是東成西就的縮寫。她天天早上蹲在新街頭巴剎處賣菜,小小一兩擔菜,種類選擇不多,一見到我們經過總是像隻無牙老虎叫嚷。那一爿小菜攤,便是她東成西就馳聘一生的疆場。

與粗悍威猛的東成西就菜市阿姑恰恰成為強烈對比的姑婆屋房客,便是一位綽號“行大運”的姑婆。她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的名字,人人都喚她“行大運”。新馬仔和鄧寄塵這對啍哈大將,在六十年代初曾拍了部《拉車行大運》粵語片,可能“行大運”由此得到靈感。“名字代表一種需要,一種缺乏”,“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實的”,這是廿來歲便已洞察人心世情的文壇姑奶奶名句,而命運多舛的行大運則是這句話的最佳(差?)演繹者。頭頭碰著黑是她的家常便飯,由於其面黑如可畏的玄壇(一名黑口黑面的神祇),每次打工都讓主人嫌棄,下場總是被命執包袱。我們一家都很喜歡她,因為她其實十分善良。由於收入微薄,她平日節儉得令人難以置信,一個小麵包就是一餐,為了省下一角錢巴士車資,竟然從阿依淡徒步走回觀音亭後街,全程至少五六英哩。

上世紀七八年互ゆ大陸逐步開放後,行大運姑婆也趁上“返唐山”熱潮回鄉探親。只是她孤注一擲,將一生節吃省用下的血汗積蓄悉數帶回去,沒幾下就被鄉下子姪弄光,境況淒涼得令人難以置信。我們輾轉聽到消息,莫不為她唏噓難過。

〈重訪姑婆屋〉和〈再訪姑婆屋〉裡的初歸新抱與二家嫂是同一人,默默在一間昏暗的分隔出來沒有窗戶小房裡養了兩男兩女。其夫鴻仔是三輪車夫,當年的男人熱門行業之一,對圓滿的一家六口頗為躊踟自得,口頭禪是“你老豆我”,即使對襁褓中的小兒子也這麼說。我們聽了,都有點不懷好意掩著嘴笑。

零一年重訪姑婆屋那天,只有年逾七十的二家嫂在家,未婚的大女兒在報館上班,仍與她同住舊屋。但她完全不認得我們,後來說開了才記起來。鴻仔都走了將近十年,樓上那班姑婆更不需說。由於風濕酸痛,只見二家嫂舉步維艱,在屋裡扶住桌椅移動。將近中午十二點,小小圓桌上擺了現買的午餐,“日日都係咁”,她說。

我惦記著從前那一對養在沖房裡的烏龜,裝著不經意的樣子踱過去看看,卻甚麼影子也沒有。七十五號是角頭屋,廚房有側門通往小巷,我望出巷口,中午的陽光下一片寥寂。在同一條巷裡,從前每年的農曆新年前,一眾姑婆都會製做一種硬如頑石的炒米餅,據知是東莞特產,也是她們賺外快好過年的方式。炒米餅雖然硬得可作金石聲,但也甜香怡人好吃得不得了。三十三年后,這一切俱已成灰。

小巷是條堀尾巷,也即是死胡同,盡頭是一間衛生所,一年到晚出殯行列不斷。所以我們這些小小的史超域巷居民,自小便知道死字怎寫,例如向大水溝買水的儀式。問問二家嫂那可怕的地方還在不在,聽到已搬了,我暗中吁了口氣。

剛好與七十五號隔著小巷的是一間廉價旅館,館名“環海旅社”,是小時候最早認識的雞竇(妓寨)。由於好奇,在時中小學上學時,經過那扇半截彈潢門都會往裡面瞄瞄,但也很少見到甚麼。有一次按捺不住心癢,便推開木門看看裡面有何風光,只見是一群燕瘦環肥的各方佳麗,排排坐著兇巴巴的瞪住我,嚇得我背著書包狂奔回家。

後來姐姐的霓裳羽衣夢工廠與它為鄰,倒有個新鮮發現,原來一遇到眾阿姑乏人問津的淡日,旅社老板便在彈潢門外燒元寶。說也玄妙,元寶燒過不久,就會有男人興沖沖摸上門,大白天也如此。我看到只覺得毛骨悚然。並非由於那些白天宣淫的買賣而覺得恐怖,而是震懾於一疊紙元寶的威力,那一方神祇連這樣的風月債也管得上,真是無遠弗屆法力無邊。

零一年回去該處,發現環海旅社還在,雖然殘舊了不少,連右側長長的五腳基都比從前破舊。但老旅店仍在,還是覺得欣慰。今年六月返回去拍照,倒又發現光鮮了一些,原來改成了背包旅舍。看了看價錢,假牙說下次來打算住在這裡,因為實在很划算。環海那條街便是鼎鼎有名的愛情巷(Love Lane),從前的人真是羅曼蒂克得讓後人慚愧。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梅淑貞•13/01/2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2-2025 12:34 PM , Processed in 0.11306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