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80|回复: 11
|
三国时代战火烽烟
[复制链接]
|
|
姜维北伐
姜维本是魏人,降蜀后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亮死后屡官至凉州刺史。他很自负,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总想大举北伐,费炜一再劝不听。蜀汉延禧十六年(253年)费遇刺被害后,姜维迁大将军,十七、十八年都举兵北伐,无功而返,十九年又向祁山方面进攻,被魏将邓艾打得大败,士卒星散,死亡极多,蜀国人民怨声载道。二十年,又出兵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攻秦川,魏军坚守不战,遂于蜀汉永安元年(258年)退回。同年,姜维撤汉中守军,退守汉、乐两城,企图诱敌深入,待敌疲乏,全军出击,其结果反而自弃险要。姜维连年北伐,大大损耗了蜀国国力。
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颌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颌。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擒孟获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服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坂败兵
曹操进攻荆州,荆州刺史刘琮投降,刘备率军分水陆两路向江陵方向退却,准备利用江陵这个战略要地与曹操抗衡。江陵地处长江之滨,且粮草充足,工事坚固,有利于扎根立足。曹操发现刘备的战略意图后,率领轻骑五千,以一天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此时刘备军中大部分为老弱百姓,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曹操的骑兵冲垮击溃。幸得赵云力保刘备的妻儿,又有张飞等猛将在后面掩护,刘备一行才得以脱身。长坂败兵后,刘备不敢再往江陵,折头向东,在汉水边上与关羽的水军会合,向江夏方向撤退。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烧连环船
赤壁之战中,曹操率水陆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刘备等人的势力。但曹操所带领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并不习惯水战,而且在大江之上,潮起潮落,战船颠簸不定,北军深受其苦,多有因而病倒,严重影响曹军的战斗力。曹操为解决这问题,遂命以大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
针对曹军的连环船,东吴主帅周瑜派老将黄盖向曹操诈称以粮船投降,操信以为真。在“投降”之时,黄盖开出战船数十艘,前面10艘满载乾柴草,浇了油,以布遮盖,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军船舰时,立即举火,火船直冲曹操的水师。由于连环船互相连接,一时无法散开,加上东南风急,火势很快便蔓延起来,甚至波及岸上营寨,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操大败,率残部北返。这次火攻,决定了赤壁之战的成败,历史上称为“火烧连环船”。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夺荆州
荆州包括七郡,即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除了曹操掌握南郡北部改置襄阳郡外,孙权与刘备之间对荆州一直是有争议的。建武二十年(215年)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刘备所有的“荆州”仅零陵、武陵和南郡的南部;孙权对此仍不满足,时想独吞。二十四年,以南郡为州治的守将关羽进攻樊城,孙权表面上是支持他,暗中却和曹操勾结偷袭荆州。
为了麻痹关羽,屯兵陆口的都督吕蒙装病,由孙权调回建业,推荐年轻的陆逊继任。陆逊一到任,马上给关羽写了封恭维信,陆逊当时没有多大名望,关羽对这位年轻而态度又谦恭的书生,并不放在心上,将后方的一些守军调去增援襄樊前线。孙权得知关羽大意,就派吕蒙为前部直趋南郡。吕蒙将战船全部改装成商船,士兵藏在船内,摇橹的士兵身穿白衣,扮作商人模样,昼夜兼行,一直到兵临城下,荆州守军才发觉。留守公安和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们都投降。关羽闻讯回救,并派人到上庸救援,上庸守将拒绝支援。吕蒙占领江陵后善待关羽和他的将士家属,更使关军将士丧失斗志,有的竟离营逃回江陵。关羽向西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孙权一面派使者前去诱降,一面令潘璋截断他的归路。关羽从麦城突围,走到漳乡(今湖北当阳西),被孙权的军队生擒,于十二月被杀。孙权夺得荆州后,势力就伸展到三峡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4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猇亭之战
孙权占领荆州,杀了关羽,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他称帝仅三个月,就在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并调巴西太守张飞自阆中(今四川阆中)领兵到江州(今重庆)会合,不意张飞出兵时被部下杀死。孙权方面当然也有准备:一是派人向曹丕祝贺他称帝,接受曹丕给他吴王的封号,希望魏国中立,预防两面受敌;二是派使者去蜀汉,要求重归于好;三是拜陆逊为镇西将军,率军进驻秭归、巫县(今四川巫山)加强防务,还把都城建业迁到武昌,以便扼守荆州。
东吴要求重修旧好,刘备自然听不进去,继续领兵东进。蜀军先头部队占了巫县,攻下秭归,于次年二月进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在此设立大本营,先头部队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包围了孙权侄儿孙桓统率的吴军。吴军不少将领要求迎击,陆逊考虑到蜀军东下,锐气正盛,又居高临下,很难攻破,所以拒绝,反而令吴军退出崇山峻岭,使蜀军的战线拉得很长,而将自己部队集中在猇亭地区。孙桓屡次派人要求支援,陆逊只是回答说:“孙桓很得军心,夷道城池坚固,粮食充足,不必担心。”就是按兵不动。
刘备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下许多营塞,又分散了兵力。蜀军不断挑战,陆逊置之不理,只管坚守。双方在猇亭地区对峙了半年多。蜀军的粮道要经过崇山峻岭地区,运输十分困难,加上天气暑热,令蜀军士气逐渐低落。这时刘备又放弃“水陆俱进”的原计划而将所有军队在山林中安营扎寨。陆逊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于是决定发起反攻。他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在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连破四十余营。刘备率领残兵败将登上马鞍山据守,陆逊立即集中军力四面围攻,杀了蜀军一万多人,只有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夜突出重围,逃到白帝城,不久病死。猇亭之败,令蜀汉元气大伤。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5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襄樊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并未完全退出荆州,仍占有南郡北部,设置襄阳郡。襄阳、樊城在汉水南北,互成犄角,是曹操保卫中原的要地,故特派其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驻守。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刘备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双方矛盾暂时缓和。二十四年三月,刘备占汉中,杀夏侯渊,军势达到鼎盛,是年初南阳地区吏民反曹,也与在荆州的刘备大将关羽有过联络。同年七月关羽就出兵争夺襄樊,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创造条件。曹操得讯,派徐晃屯兵宛城声援曹仁,又派于禁、庞德前往襄樊助守。曹仁命于禁、庞结营樊城以北。这时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于、庞只得避居高阜之处,樊城被洪水包围。关羽的水军本来精强,就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
关羽猛攻樊城,城内曹军十分恐惧,但曹仁与诸将决心固守。曹操在部署军事抵御的同时,又派使者去见孙权,拆散孙刘联盟,孙权复信同意称藩,偷袭关羽后方。曹操又把此信内容故意透露给关羽。关羽对这一消息是否可靠正在犹疑时,孙权果真实施偷袭,曹军又进行猛烈反攻,关羽不得不退兵回救江陵,致使这一战役功败垂成。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5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南征
刘备死后,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地区发生叛乱。建宁(今云南晋宁)大姓雍、(今贵州遵义)太守朱褒、越(今四川西昌)夷王高定相继起兵反蜀。为了使蜀汉有个稳定的后方,也为了获得北伐的兵源和物资,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自率大军南征。蜀军首先攻克越,杀死高定,此时雍已被高定部下所杀。另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继续顽抗。五月,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追击孟获。他采用攻心为上的政策,对孟获七擒七纵,最后降服孟获。不久,南中全部平定。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5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偷渡阴平
魏灭蜀期间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当时锺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锺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锺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地僻人稀,很难行走。西汉武帝通西南夷时,曾开凿过一条小道,早已废弃不用,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身先士卒,探险开道,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江油。江油守将马邈面对觉得如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江油、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5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二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直扑白马曹操所置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驻屯黎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引兵向延津,袁绍派兵增援。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亲率轻骑直趋白马,阵斩颜良,袁军大乱溃散。袁绍大怒,下令渡河追击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4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4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07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率兵来援,驻屯城外。当时大雨下了十余天,汉水暴涨,溢出堤外,曹军退至高阜扎营,营寨分散,“禁等七军皆没”。关羽的水师较强,分别切割击破各曹营,曹军被杀被俘很多,于禁只得投降。关羽还生擒骁将庞德。这是襄樊大战中关羽取得最大战果的一次战役。
[ 本帖最后由 soulplayer 于 29-11-2007 08:48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