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mboo2

综合(活动,新闻,网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4-2010 08: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辭勞苦‧隨時候命‧社工爭取立法保專業

转载自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520790

社會問題日益增加,卻有一群專業人士以服務和協助他人為職志,不僅捨身為人,更多的是本著不辭勞苦的愛心。這群社會福利工作者為他人爭取權益,但反過來,他們本身的勞動條件卻甚少有人關切。許多人還誤以為,社工其實就是志工或義工。如果沒有堅持到底的奉獻精神,在許多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社會工作便難以持續下去。

大半輩子都奉獻給病人、大馬最早期的社工之一――甄玉華、仍在崗位上堅守不屈的黃恩德,以及孜孜不倦於教學工作的張愛華,他們所走過的路,就是本地社工的最佳寫照。

當一名社工,除了愛心無限、除了悲天憫人外,還需要甚麼?它是一份專業嗎?許多人經常以為,有心就能助人,而且不求回報。但社工既不是志工也不是義工,而是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服務人員,工作內容絕不輕鬆,還要隨時候命,也沒有所謂截止期限,若沒有相當的責任感和耐力,又如何能堅持下去?

馬來西亞社工協會近年來極力爭取希望政府設立社工法令。身為主席的張愛華舉美國為例,社工大學畢業後,需通過考試才能取得證照,而且每次更新證照都必須經過考核,可惜大馬目前並沒有這樣的制度。這不禁讓人想到,是否有些社工就因此越做越馬虎?一旁的甄玉華馬上答道:“我們擔心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需要立法嚴格管制社工的資格,但政府沒有這樣做,地理系或經濟系畢業生他們也照樣接受。”

“立法不但可以保障這個專業,其實也是為了保障案主,起碼有個最低的資格要求,這樣才不會幫倒忙。在港台,即使是志工也是經過系統性訓練後,從事無薪的服務。”黃恩德補充說。

缺乏嚴格訓練,加上不想做就隨時終止服務,其實會對打造愛心社會構成障礙,這些背後的隱憂值得大家深思。所以當他們需要尋找志工配合,也會考慮對方是否具備責任感。

需立法嚴管資格

“我到英國留學期間,當地發生了一宗兒童被虐至死案,調查結果證明是由於社工疏忽所致,而有關社工後來遭到革職。社工必須負起法律責任。有了法令才能監督社會工作的訓練,确保訓練方法和師資。一個受過訓練的合格社工,我們才放心把個案交給他負責。”愛華說完,一旁的恩德接道,“有了法令,整個助人過程也會專業得多透明得多,任何人都能監督我們有無投機取巧、舞弊或貪污,也可避免違反倫理的事。”

愛華繼續說:“我們的法令主要是針對服務的對象,比如兒童法令,裡面提到兒童的福利是甚麼;身為社工,保護兒童的工作包括哪些等,但我們卻沒有社工法令,衡量甚麼人符合社工的標準。”

“每個人都具備社會功能,在社會中生存自立的功能,有時候這些功能可能受到損害,也許因為意外造成的殘缺所致,又或者不幸的遭遇導致身心受創,這些功能因而萎縮,社工的工作就是想辦法幫他們恢復這些功能。在幫助的過程中,必須尊重案主的決定,不能指使對方,硬把自己那一套套在對方身上。”愛華說。

“舉個例子,有個家境貧窮的印度太太,丈夫去世後必須獨立撫養五個孩子。她從來沒有任何工作經驗,連水電費也不懂得如何繳,因為這一切日常瑣事平日都由丈夫一手包辦,當時她非常無助。一開始我幫她申請各種補助金,還教她如何為孩子申請獎學金。後來有一天,她對我說她沒有房子,要向雪蘭莪州發展機構申請。問她怎麼申請,她說朋友教她找拿督斯里三美威魯幫忙。”

助案主獨立自主

說到這裡,玉華不無欣慰,眼看這位案主終於可以獨立自主:“至少她會主動去面對問題,也瞭解該做些甚麼。”

愛華補充道:“協助案主適應和調整,讓他們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我們的工作就為了這個。”

曾有個案子,五歲的小男孩遭到性侵,官司超過11年,玉華陪著他一路走來,協助小男孩面對創傷和打擊,這過程往往不是外人所能想像的。

愛華說:“受訓的社工基本上大多數都在政府體系內工作,主要為醫療社工。但還是有不少社工未受過完整訓練,而社會結構也逐漸在改變,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早期社區或家庭結構較健全,家人親戚住在一起,可以互相支援。現在許多人獨自往外打拼,沒跟家人同住,鄰裡之間也不常往來,一旦發生甚麼事要找個人來幫忙都難,像這種情形,就是要協助他們建立社區網絡,加強他們的社會支援,和親戚或鄰居之間保持關懷的互動。”

玉華說:“像虐童案,在醫院最常見了。以前三代同住一個屋簷下,當父母虐待兒童時,爺爺奶奶會試圖阻止,除了保護孩子,還能勸導父母。反觀今日,只有父母和孩子同住,當父親去上班的時候,留下母親獨自在家面對孩子,煩不勝煩又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的情況下,悲劇很可能就此發生,無形中發生虐童案的機率就高了。”

自我防範免陷憂鬱

社工為人解決問題,自己難免也會遭受創傷。恩德說,社工本身有防範的措施以避免陷入憂鬱或受創情緒。通常社工會聚在一起討論,互相鼓勵,成為彼此的傾訴對象。大家也會召開危機事件處理(Crisis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CISD)會議以消除壓力。“許多社工其實都處在一個很想放棄或耗盡熱忱的狀況下,一旦他們決定轉換跑道,就再也不會回頭了。”恩德說。換句話說,他們其實也很需要別人的支持和關懷。

要成為社工,還需要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不能因為求助者的膚色、宗教不同而有所保留或偏差。恩德以自己為例:“這個很考功夫,像我,很反對同性戀,我在幫助同性戀者過程中,一直提醒自己要給對方最大的援助,不要因為對方是同性戀者而影響自己的專業表現。幸好同事們也幫了我不少,經常點出我的盲點,提醒我檢討對待他們的態度。”

社會越來越進步,但人權的問題卻從來都沒有減少過,今年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訂立的主題便跟人權有關。社工若對於人權缺乏自覺性,便難以為案主爭取權益,也很可能在照顧當事人的時候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或疏忽。另一方面,讓弱勢群體擁有公平參於社會的機會,也是社工持續努力的方向。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培訓社工壯大聯繫

(張愛華‧39歲‧社工系講師兼馬來西亞社工協會主席)

原本念公共行政系,大學畢業的時候想從事服務類工作,於是我加入了一個非營利團體。另一方面我也愛做研究,所以又申請了大學裡的工作。與此同時我的母校剛好成立了社工系,我當下就決定報讀社工系碩士班。父親開始憂慮,你要當社工,很難討生活的。我說,你這麼擔心,那我在大學教這門科系好嗎?結果父親就答應了。要提供服務有很多種方式,端看你怎麼選擇,我就以這種方式讓父親感到安心。

我本身以栽培工作為主,到非營利團體辦培訓課程,還可以聽取義工或社工面對的問題,再來討論解決方案,讓他們檢討自己的信念。

記得小學畢業的時候,老師送了一句話給我: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這句話支持著我一路走下去。

大馬社工協會一直在努力,希望加強社工之間的聯繫,不僅提供他們輔導、再培訓和各類協助,同時也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益。

本著憐憫心
照顧愛滋病患

(甄玉華‧63歲.馬大醫院退休醫療社工)

當了社工多年,會走上這條路全是因緣巧合。家人也從來沒有任何意見,也許我是女性,不必負擔家計之故吧。我想是因為本著憐憫之心,才讓我一直從事這份工作。

其實原本是想當老師的。剛開始在福利中心教痙攣兒童念書。當時的主管是在新加坡念社工系畢業的,透過他,我開始對這門科系產生興趣,於是也到新加坡去念相關課系。那時候社工系是很難進去的,沒想到申請過程很順利。

回到大馬後,還是在原來的福利中心服務,當時主管離職,我便順理成章成了代主管。為了尋求更穩定更有保障的工作,後來我又透過同學幫忙打聽機會,最後進了馬大醫院,一直做到退休為止。

在馬大醫院曾待過各種病房,包括癌症、兒童、精神病、愛滋病等等,當時,我算是大馬第一位負責HIV病患的社工,曾照顧百多名愛滋病人。那是大家聞愛滋喪膽的年代,許多醫生都不敢碰這些病患,尤其當他們需要動手術的時候。當時為了這些病人,還得經常和醫生對抗。在處理HIV病患的個案時,有的醫生往往不重視輔導,導致病患因缺乏心理建設而自殺。

2000年退休後也沒閑著。還是有不少人找我講課或協助培訓計劃。我也不時和過去的案主保持聯絡,偶爾也出來聚餐。看到當事人能夠靠自己好好地活下去,便是我最大的心靈收穫。

128人唸社工系
僅2人當社工

(黃恩德‧37歲‧社區社工)

當初我決定當社工的時候,我父親是第一個反對的。既然念了這個系,我想學以致用。大學一年級,我爸希望我念了基礎課程以後趕快轉系。其實,我原本也想過跟著大隊轉系。我那一屆有128名華裔生,只有72人留下,但在1997年畢業後真正當上社工的只有兩人。家人都不支持我當社工,認為太沒保障了。社工系的出路本來就相當狹隘,當時不管在政府機構還是非政府機構上班的社工,起薪都遠比一般大學畢業生少幾百令吉。

我想,當社工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幫得了別人,卻對家人愛莫能助。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對我們的專業操守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在外頭處理很多個案,回到家累得倒頭就睡。一覺醒來,心中開始萌生愧疚感,深感自己沒扮演好丈夫和父親的角色。而且社工的待遇並不豐厚,只能讓家人過簡單的生活。

就因為堅定的信念,所以不管遇到甚麼都能克服,否則就會做得心不甘、情不願。

社工另外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賦權(Empowerment)予當事人。與其提供貧窮人士食物,還不如讓他們有能力找吃。剛開始當社工時,看到社會問題那麼多,不自覺就會產生濟世救人的英雄感,為單親媽媽或邊緣青少年付出一切,申請福利基金、跑政府單位、跑醫院,甚至還為他們找工作。結果不到兩年半,我感到自己快垮了。雖然賦權需花更多時間,但我們必須讓他們看清楚自己想走的路,這樣他們才能更有尊嚴地活下去。

加入馬來西亞社工協會的條件
馬來西亞社工協會(Malay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MASW)是向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登記的組織,也是Balai Ikhtisas Malaysia(BIM)的會員之一,只要您符合以下條件都能加入:
1. 社工系學、碩士畢業;
2. 社會系畢業,有相關服務經驗;
3. 非相關科系畢業,但在相關行業有多年經驗。



光明日報/副刊‧報導:黃錠貴‧2010.03.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4-2010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疾病論壇(上)‧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形成‧焦慮症狀屬精神病

转载自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509699


(吉隆坡)現代社會充滿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心力疲勞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焦慮症就是其中一種產物,造成患者緊張、恐懼、不安等,致出現病態,影響工作和生活。精神科醫生指出,很多焦慮症患者擔心服藥會上癮,其實焦慮症藥物不是安眠藥和鎮定劑,卻有特別抗焦慮、幫助入眠及鎮定情緒的作用,且不會上癮,適宜長期服用。因此,須要服藥的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勿隨便停藥,以控制病情。

精神科專科醫生彭振家披露,根據統計,大馬約20%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換言之,每100人中有20人是精神疾病患者。不過,很多人沒有察覺自己有精神疾病問題,以致延緩求診。有者縱然發現自己有不妥,也因顧忌他人的眼光而拖延求診。他鼓勵公眾一旦覺得自己有症狀,並持續一段時間如半年,應主動求診,以爭取最佳的治療時機。

他在一項精神疾病論壇上說,每個人多少會有緊張、害怕的時候,如在眾人面前講話會感到緊張,過後就回復正常,這屬正常的情況。可是,有些人不時會容易緊張、害怕、恐懼,甚至會身體發抖、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影響日常生活,這顯示其有焦慮症的症狀。

焦慮症包含各類恐慌症

“國外的研究顯示,人真正要擔心的事只佔8%,40%是從不會發生的事,30%是過去式和無從改變的事,10%是輕微擔心及12%為不存在的健康問題。由此可見,我們不該杞人憂天,積極和樂觀看待問題能減少焦慮。”

彭振家也是布特拉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講師。他說,焦慮症是精神疾病的其中一個分支,細分之下,仍有各種類,包含恐慌症(panic disorder)、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OCD)、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 danxiety disorder)及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 PTSD)等。

他舉例,強迫症患者有典型的症狀,如一直洗手,可能洗5、10、20至30次不等。患者明明知道自己的雙手已很乾淨,就是不停地洗手,身不由己。若不洗手,就會覺得害怕。

心理影響生理出現不適

“我有個強迫症患者,老是在停車場檢查他的車子,因為總覺得自己撞到人,不停地檢查車子的輪胎,檢查逾半小時,仍要走回去檢查,以致他上班經常遲到。”

他說,心理會影響生理,使患者陸續出現許多不適,如心跳加速、胃痛、胸部脹痛、呼吸困難、口乾咽乾、頻尿、肌肉疼痛和繃緊、容易疲勞等,即使到醫院各科屬進行醫藥檢查也找不出病因。

“每每患者心跳加速時都會懷疑自己患了心臟疾病,但去急診部求診卻找不出病因。有者到各科檢查,惟沒去精神科,故根本找不到病因,無從治療。”

長期服抗焦慮藥不會上癮

彭振家指出,治療焦慮症的藥物不是安眠藥和鎮定劑,卻有特別抗焦慮、幫助入眠及鎮定情緒的作用,不會讓患者上癮,適宜長期服用。因此,須服藥的患者必須按時服藥,以控制病情。

“患者服用藥物半年至1年,病情痊癒後,仍須繼續服藥至少半年,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少藥量,至停止服藥為止,不能擅自停藥。”

他說,形成焦慮症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等。生理因素包括遺傳、濫用藥物、服食毒品、缺乏維生素B12等;心理是有關個人成長背景、破碎家庭、個性等;社會因素則離不開失業、經濟困難、高壓力的工作環境和不穩定的政治環境等。

他舉例,在孩童時期受虐待,尤其是性虐待,並隱瞞事實,成年後會成為焦慮症的因子。

“焦慮症患者多數為男性,這和他們不把心事說出來有關,他們也常依賴咖啡因飲品、香煙和酒精來紓解,使情況日趨嚴重。患有焦慮症併憂鬱症者,情況較嚴重。”

彭振家表示,焦慮症患者接受治療期間,也可進行氣功、太極、靜坐、深呼吸等改善病情。此外,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不時自我輸入良好和正面訊息,也會不那麼容易緊張和害怕。

有症狀宜主動求診非問神

由於很多人不瞭解精神疾病的症狀,一旦家裡有人出現喃喃自語、不說話、肌肉繃緊、胸口脹悶如大石壓著等情況時,就誤以為中了降頭或是“沾惹髒東西”,到處求神問卜,卻不去求診,造成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彭振家強調,前往精神科求診不代表一定是患上精神疾病,而是要確定是否無恙,越忌諱問題越糟,反而延誤病情。

他披露,他的病人群中不乏由佛廟主持帶來就醫,以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和避免不必要的問題。

焦慮症主要分類

1. 恐慌症
一個人在莫名的情況下產生恐懼,嚴重者會突然感覺死亡臨近。例如不敢單獨在家,擔心有事發生,無人救助。

症狀:心跳加速、手抖、胸悶、心悸和呼吸困難等。

2. 強迫症
也稱強迫性神經症,指無法停止做特定的事,典型的例子是不停洗手、沖涼超過1個小時或不停檢查有沒有關掉煤氣或窗戶等。

症狀:重覆的行為,如清潔、點算和檢查,每天需至少1小時,必須嚴格地跟從某項規矩做事,不管行為是不合理或過份等。

3. 社交恐懼症
面對社交情境或場合時,感到非常恐懼。比如寧願不和人交談。

症狀:明白自己的害怕是不合理的、逃避社交、害怕自己的行為失當、害怕與人交談等。

4. 社交恐懼症
創傷後壓力症人在遭逢重大變故後, 如災難、親人意外死亡、強暴等, 心理受到重創, 就容易有PTSD。

症狀:無助感、難以入眠、害怕、沮喪、接連出現可怕惡夢、反應麻木和警覺性增加等。

5. 廣泛性焦慮症
顧名思義,患者對任何事都會感到焦慮,有杞人憂天的傾向。

症狀:冒冷汗,尤其是手心腳掌、坐立不安、心悸、呼吸急促、持續性緊張、易受驚嚇、肌肉繃緊等。

心理疾病Q&A

Q1:患者不按時吃藥與藥物副作用有關嗎?
A1:藥物確實有一些副作用,但不表示一定會出現,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不服藥。如果患者不按時服藥,病發時不可收拾。藥物有再多的副作用也抵銷不了病情變成嚴重的問題。

Q2:精神疾病患者一定要吃藥才會好嗎?
A2:不一定,胥視個人的情況而定。病情輕微不用吃藥,嚴重則須按時服藥。

Q3:如果憂鬱症患者變成自閉症,怎麼辦?
A3:一般上,精神疾病有很多種,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等患者都有不想見人、不講話的症狀,要先分辨是哪種病症和程度。有者嚴重至不吃東西、不說話、不會打擾人等,就一定要求診,不然會變得更嚴重。有時藥物治療也不是仙丹,不一定能緩解情況,因為可能會來不及吃藥和控制,患者就自殺了。如果是全家自殺,原因是患者會擔心他死了,家人沒人照顧。憂鬱症不會變成自閉症,自閉症是幼兒患的病。



光明日報/良醫‧報導:黃秀儀‧2010.03.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0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病患露宿街頭‧母盼福利局收留女兒

转载自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508228

(吉隆坡)64歲老婦與46歲女兒相依為命大半輩子,10年前女兒開始患上精神病,不愛回家終日露宿街頭,將屋子後的水溝搭建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老婦不忍女兒繼續如此生活,希望福利局能夠收留女兒,給她一個安定的棲息之所。

老婦潘月珠46年前誕下私生女林寶寶,在1972年跟隨姐姐定居在甲洞蒂沙再也花園一間排屋,並負責照顧不良於行的姐姐的起居飲食。

約10年前,女兒因為被公司“炒魷魚”,精神開始出現問題,連家也不歸,只愛在外遛躂,晚上就睡在屋後水溝旁邊一個狹窄的地方,用垃圾袋當成枕頭,日曬雨淋亦如此,溝渠旁散發陣陣惡臭。她還曾經在街頭被流氓毆打。

潘月珠深信女兒是被人下了降頭,落得如此下場。她透露,女兒受過中三教育,會說英文,曾經在旅遊勝地及數個大酒店擔任餐廳侍應,但不知何故,突然間變了另一個人,“我相信女兒被東西附身控制住她的思想和行為。”

至於潘月珠本身最近也面對被逼遷的命運,原本屬於外甥女名下的屋子,因為姐姐過世,外甥女要她搬走,這讓沒有固定收入的她經濟陷入拮據。她平時在餐室做散工協助洗碗或炸油條,一週約能賺到90令吉的微薄收入,但是散工的工作並不固定,隨時手停口停。

欠兩個月租金

她在3月8日搬出並在附近找了間房間,跟印尼妹同住,每個月租金250令吉,外甥女原本表示會先支付首3個月的房租,但後來只給了1個月房租,使她欠下兩個月的租金。

潘月珠透露,她如今最大的心願便是有人能協助安頓好女兒,而她本身還有工作能力,能夠自食其力。

甲洞基督衛理會社會關懷部主任張翰聰表示,他們會替林寶寶向福利局申請福利,並且也捐獻500令吉予潘月珠,解決租金的燃眉之急。




光明日報‧2010.03.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5-2010 03: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xiaoyao 于 18-5-2010 04:06 AM 编辑

星洲互動‧2009.04.18
转载自:http://www.sinchew-i.com/node/88124
周美芬:婦女部已把精神疾病列殘障人士類目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副部長拿汀巴杜卡周美芬指出,婦女社會部已把精神疾病列入殘障人士的類目,凡符合婦女社會部規定者,即可申請享有殘障人士的福利。

她今日(週六,4月18日)在陽光天使運動之“以愛化礙”競技活動後指出,在殘障人士的類目中,凡收入低於1200令吉者每月可獲300令吉的津貼;至於沒有工作者則每月可獲150令吉津貼。

她也不滿雪蘭莪州現有的無障礙空間,並認為雪蘭莪其實應在這方面對其他州起著帶頭的作用。

“雖然八打靈市基本上是滿意的,但也要進一步加強。”

她提到,發展商應依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設立的建設指南,在建築新建築物時也設置無障礙空間。

“此外,對於舊建築物和其他熱鬧地區的公共空間,各縣市議會也應撥出款項打造無障礙空間。”

她認為,教育民眾維護和實踐無障礙空間也是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10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壓力大教師難當‧身心理出現不健康狀況

转载自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552081

現代社會,哪個行業沒有壓力,即使是教師,這個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在外界眼中是福利好、待遇優的鐵飯碗行業,也有其壓力,做老師,一點都不輕鬆啊!

現今教師不僅須荷負繁重的工作量,有改不完的作業本和文書教案,還要承受校方、家長和學生給予的壓力,導致很多教師在身心理上都出現不健康的狀況。

方元山:產生不當心理行為

其中,來自中國集美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方元山就表示,大部份的教師因為長期承受壓力,產生不適當的心理和行為,而心理問題當中最明顯的是適應能力差、人際障礙、人格缺陷、情緒不穩、職業壓力及心身疾病等。

“這些心理因素也會導致教師產生偏激、報復心態、言而無信、偏心、濫用懲罰、遷怒學生等心態,甚至會對學生作出心理傷害等。”

不良心理因素引發連貫疾病

“除此以外,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也會引發連貫的心身疾病,包括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痛經、糖尿病、神經性厭食甚至惡性腫瘤等。”

方元山是於早前到吉隆坡舊巴生路崇文華小進行交流會時,如是指出。

當天出席交流會者包括福建省海外交流協會秘書葉其斌、廈門市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蔣宗堯、崇文華小校長王仕發及多位家協理事。

針對有關教師壓力課題,《大都會》早前也向本地相關領域負責人瞭解,包括心理臨床醫生、督學和校長,聽取他們的看法。

方元山:保持心理健康
做個快樂教育工作者

方元山表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做個快樂而積極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就必須正確地認清本身的角色,即恰當地認識自己,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角色。

“教師必須先調適本身的態度,儘量讓自己必須保持情緒穩定愉悅,並做到反應適度和積極進取。再來,教師必須提高自我的抗焦慮程度,才能忍受困難與挫折的考驗。”

“你不能阻止焦慮這隻鳥兒從你頭上飛過,但你卻可以組織它在你的頭頂上築巢,焦慮的人擅長確認問題的存在,但不擅長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唯有作出決定才能減少不確定性,從而緩解焦慮。”

隆華小教師培訓課程
獲各校熱烈響應

方元山也受邀為吉隆坡華小教師培訓課程擔任主講人,當天他在現場傳授了“我工作,我快樂”的概念,並呼吁教師正視本身的壓力問題,勇敢踏出減壓的第一步,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教師。

這項由全國校長職工會和大馬留華同學會聯辦的培訓課程是於5月初進行,並獲得逾千名來自吉隆坡各校的華小熱烈參與。

也是吉隆坡華小校長理事會秘書的王仕發表示,這項由全國校長職工會主辦的教師培訓課程,邀請中國著名教育界人士來馬主講,讓到場的逾千教師收益不淺,也為馬中教育領域提供一個橋樑,彼此互相傳授和分享教學心得。

教師常見不適當心理與行為
(方元山教授提供)

1.趨炎附勢:對家境各異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態度,不能一視同仁。

2.遷怒:習慣把責任推到學生身上,遷怒於學生,批評斥責沒讓老師“出醜”的學生。

3.心理傷害:語言、語氣的傷害對回答不上問題的、學習程度慢、做事經常遇到困難的學生,有的教師會常說“你真笨”一類的話。

4.偏激:有的學生舉了手卻沒有回答上問題,老師不是鼓勵其發言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考,而是說“你就會瞎舉手,你甚麼都不行”。

5.報復:對因想到答案便大聲說出或打斷教師講話的學生,尋找機會提出高於學生知識面的問題,使其回答不上來,羞辱他,損其自尊。

6.慫恿:在班裡的學生責罵某一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或讓全班同學不理睬這名學生,隔離孤立,使他漸漸脫離集體,沒了自信。

7.言而無信:有的教師說話不算數,許願不實現,搪塞小學生。

8.雙重標準:對乖且聽話、守秩序的學生的作業給分稍高;對不注意聽講的學生給分較低,對平日行為不檢點者,想辦法扣分或挑剔。

9.偏向:偏心懲罰同樣犯規的學生

10.粗暴: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就將學生趕出教室,並且說“你不願意聽就給我滾出去”。

11.訓斥:學生上課稍微分心,教師就大聲斥責“某某某你給我站起來”。

12.陰暗:教師不在教室時,讓小組長記下不守秩序學生的名字,課後交給老師。

13.株連:上課秩序不佳就罰全班。

14.濫用懲罰:懲罰性作業,出錯即罰寫作業,沒有遵守紀律,也罰寫作業。

15.上課時只照課本念,聲調平淡,速度太快;作業超量,拖堂。

16.上課時大聲吼叫或用教鞭之類的東西拍桌子,來阻止學生的吵鬧。

17.專制:學生不可反駁教師的意見,教師的一切都是對的,任何事情都以教師為依據。

18.教師如發現自己有問題時,如自己所教學科所教班級考試成績不理想,便遷怒於學生,體罰學生,或向學生散佈對其他教師的意見。

19.教師的尊嚴絲毫不能損傷,如有冒犯,便吹毛求疵,斤斤計較個人得失。

20.性格狹隘:對學生的無心之錯,耿耿於懷,伺機報復。

星洲日報/大都會‧2010.0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跑步強將食物嘔出‧孕婦保身材僅增5公斤

转载自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521993

(新加坡)孕婦擔心身材走樣,懷孕期間天天跑步,還逼自己把吃下的食物嘔吐出來。直到她生產時,體重還增加不到5公斤。

這名主婦坎蒂絲(假名)目前44歲,她接受新加坡英文雜志《Young Parent》專訪透露,她6年前懷孕時,即使是到了第8個月,她還是天天上健身室跑上1個半小時。

她也很怕吃東西,但因不想餓壞肚子里的寶寶,所以她強迫自己午餐吃三文治,晚餐也是吃少少。

不過,當她鋨得難以忍受時,她就會暴飲暴食,再逼自己嘔吐。

坎蒂絲其實是患上厭食症(Anorexia)和暴食症(Bulimia),她自從20歲開始和男友鬧分手後,就出現慢性的飲食失調症。

她瘦得只有39公斤,她在懷孕期間,體重還增加不到5公斤。

慶幸的是,她最終誕下1個3公斤的健康寶寶,但她仍沒從飲食失調的問題中康復過來。

孕婦體重不足流產率高

婦產專科醫生方壯威說,婦女在懷孕期間,體重增加12至14公斤才正常,她們必須吃得均衡有營養,除了要攝取蛋白質、脂肪酸Omega3和6、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每天得攝取額外約300卡路里。

方醫生指出,孕婦營養不良,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損傷,此外,孕婦若體重不足,產下小嬰兒、胎兒死產甚至流產的幾率也較高。

湯申兒科診所兒童心理學家楊燕玲曾輔導過患飲食失調的孕婦。她說,這類孕婦要儘早尋求醫治,去看心理醫生。她說,很多孕婦在未懷孕前就已經有飲食失調的問題,懷孕後飲食失調的情況更加劇。

“除了適當的藥物,孕婦也能通過指導,瞭解飲食失調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從中去克服障礙。”

光明日報 · 2010.04.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6-2010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科醫生:身不由己‧言行突放蕩或患額葉症候群

转载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95465


(吉隆坡)大馬精神科協會主席袁德和醫生指出,一個人如果突然在言行上放蕩,包括口頭或肢體非禮他人,可能是患上額葉症候群(Frontal Lobe Syndrome),即前腦生瘤所致。

不過,他強調,如果有關人士早有前科,並非突然性情大變,就未必是患上精神病,而是天性使然。

他說,要斷定某人是否因為患上精神病,才“身不由己”做出傷害他人的事,首先須知道他過去的行為。

會動手動口冒犯他人

身為精神專科醫生的他今日(週一,12月22日)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指出,前腦是控制言行的地帶,額葉症候群患者往往無法控制本身的言行舉止,而做出一些過去根本不可能做的放蕩行為。

“比如,由於受到價值觀的束縛,一般人看到美女並不會隨意去碰觸或調戲,但額葉症候群患者卻會動手動口冒犯他人,甚至強姦自己的親身女兒。”

袁德和指出,患者完全不會感覺到本身的精神出現狀況,或感覺到身體不適,只有依靠患者身邊人的觀察,才能確保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

他說,雖然額葉症候群沒有年齡的限制,但老人癡呆症是其中一種與額葉症候群息息相關的病症,而車禍或身體創傷也能造成前腦生瘤,導致患者在事故後性情大變。

“我們也不應該把錯誤行為歸咎於精神病,有些人天生就品行不正,錯就是錯,不要以精神病做借口。”



星洲日報‧2008.1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精神病患逾億‧重症者達1600萬

转载自http://health.sinchew-i.com/node/2046

(中國‧北京)中國連串校園血案及工人自殺,令人關注民眾心理健康。官媒坦承,中國精神病患超過1億,重症者達1600萬。
最新一期《瞭望》週刊報導,精神疾病已成為中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
報導引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佈的數據指出,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但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率不足5成,就診率更低。另有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的重症精神病患早已超過1600萬人。
中國官方統計也顯示,精神疾病在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高居首位,已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
社會急遽轉型為誘發主因
專家指出,從一般心理障礙到嚴重精神疾患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他們中的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和常人毫無二致,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健康。
當其中一些人面臨就業、婚姻、子女、養老等生存壓力時,其無助和挫折都可能成為一觸即發的“引信”,瞬間點燃“炸藥包”。
報導指出,在數日內發生的多起精神病患行兇殺人案背後,隱藏的是一個亟待重視的社會問題。
根據專家分析,中國社會的急遽轉型是誘發精神病患增多的主因,例如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社會普遍的心理緊張。價值觀念混亂、甚至解體,造成普遍的無所適從感。社會嚴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與實際的落差增加等,種種\因素都造成當前中國精神病患人數的不斷攀升。

星洲日報/國際‧2009.05.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6-2010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调节情绪的7个“假动作”

转载自:http://www.gmw.cn/content/2010-03/25/content_1078830.htm

糟糕的情绪是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有时,改变刺激源,有益改善情绪。美国《男性健康》杂志最新载文指出,心情不好时,不妨尝试以下7种“心理假动作”,能让你的坏情绪在不觉间悄悄溜走。   1.强装笑脸。在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或生气的时候,强装笑脸有

助于释放不良情绪,有益身心。  2.收拾房间。凌乱不堪的房间或办公室会令人心神不安。因此,将房间收拾整齐能改善不良情绪。比如,让地板上散落的物件各就各位,将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干净,把被子叠整齐。   3.穿蓝色衬衫。蓝色是一种天然的心情“放松剂”,这正是“仰望蓝色天空,心情倍感轻松”的真正原因。相比之下,橙色刺激性最强,黑色容易激起怒气,红色虽然可以提升人的体内能量,却容易令人不安。   4.哼哼歌。英国伦敦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中心的临床医学家表示,唱歌是改善心情的最简单方法。因为唱歌可调整呼吸,使整个身体都随着节奏运动。不管是自己哼唱或是与朋友同唱,哪怕只是静静地倾听,都有助于放松身心。   5.要想心情好,关键吃得巧。比如,苦甜两种味道结合(在咖啡中加点橙汁),或者软硬食材结合(爆米花和坚果同吃)等,都能够给味蕾带来新鲜感,进而改善心情。类似的食物还有中餐里的糖醋排骨、糖醋鸡块等。   6.闻闻柠檬香。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最新研究证实,柠檬香味具有去忧、安神和止痛作用。研究发现,柠檬香确实能提升好心情,闻柠檬味可使血液中的能量激素“正肾上腺素”的浓度增加。
  7.与宠物亲密接触。多项研究证明,抚摸猫狗等动物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平稳心率,进而降低心脏病等病症的发病几率。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人类与动物关系研究专家、心理教授德伯拉·威尔斯指出,人与动物亲密接触,具有惊人的安抚效应,有助于人体缓解自身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讓心靈受創者重建信心

转载自http://health.sinchew-i.com/node/1528

活著就有很多問題、煩惱和衝突,如何化解很考個人的智慧和接受度。有者不懂得面對和處理問題,結果便成為心理健康的慢性殺手。“輔導”可讓當事人冷靜和沉澱,釐清問題症結,加強溝通和解決問題,以減少悲劇的發生。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Life Line Association of Malaysia)本著關懷所有人,幫助心靈受創者重建信心,尋找生機的理念,聆聽和輔導受傷的心靈,期許每個人能消除煩惱,過著健康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生命線”以“千里一線牽,幫助在耳邊”為據點,主要通過電話輔導、面談及書信為人解開心結,並設有輔導專線(03-92821995)。輔導熱線號碼的最後4個數字“1995”實是“要救救吾”之意,說的是人要“自救”和“求救”。
若要面談,則須先撥電行政處,預約面談的日期和時間。
輔導範圍涵蓋人際關係、同性戀、青少年問題、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婚姻與家庭、升學及生涯規劃等。協會會員迄今逾700名,活躍的會員則逾100名,他們每週輪流值班。
為了提昇輔導的專業能力和個人成長,協會在2001年設有“督導制度”,即由資深的義工擔任督導,協助輔導員,以確保他們所輔導的個案不會影響他們本身。
協會督導之一的張慶峰說,協會在1993年4月8日正式成立,服務項目以輔導、社會教育和社會關懷為主軸,歷年先後舉辦生活營、工作坊、讀書會、講座等,以提供公眾學習自我成長的空間,提昇精神生活。常年活動則有捐血和婚前輔導課程,平均每年舉辦逾3次,並設有義工組到孤兒院、感化院探訪和服務。
現年38歲的他表示,凡是欲成為義工者,都須經過1年的基本培訓。這些培訓分成3個階段,即自我探索、基本的輔導技巧,如同理心和引導方法。第3階段是演練,即扮演個案和到輔導室旁聽其他資深義工輔導。每個階段都須經督導評估,過關後才能繼續下一個階段的培訓。
張慶峰說,由於客觀因素,如時間、財力和人力的限制,生命線還無法在外地成立分會或中心,把面談服務擴展至外州。不過,協會也不是被動地行事,會在能力範圍內到學校或團體辦講座和活動,增強公眾對輔導的認識。
他指出,目前協會是通過公眾的捐款運作,每月的開銷逾8000令吉。因此需要大眾的支持,才能繼續提供輔導服務。
幫助別人
自己成長

黃秀燕是協會的協談義工。她說,她很喜歡學習,在生命線裡,她學會很多知識,發現人的許多面向和掙扎。她覺得,身著生命線的制服是很光榮的,因為裡頭包含許多生命的成長故事。
她指出,最令人意外的是她在這段學習歷程中發現自己患了憂鬱症,並及時接受治療,最後康復過來。過後,她發現一些求助者有憂鬱症,但他們普遍面對“復發”的問題,那是很痛苦的事。
“病發時,我試過整個月無法工作,無法正常生活,天天就在睡覺……我在接受培訓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狀況,不斷地學習和更瞭解自己,我的情況一次比一次好。”
她表示,在輔導中,最難處理的是“關係”,特別是夫妻和親子關係。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為了孩子會主動求助。其實,一般孩子的問題不大,因為他們的自我還沒有跫固,反而是父母的問題比較大,但他們沒有覺察到。在夫妻關係中,很多時候是妻子逼於無奈而求助。”
聆聽可以改變結局
參與生命線逾15年的余熾和指出,雖然媒體不時加以報導和介紹輔導的重要,強調接受輔導者不是精神疾病患者,不過還是有不少人把精神病患和輔導掛鉤。這也證明輔導工作還有很大的加強和發展空間。
也是督導之一的他指出,一般主動尋求輔導的協助者都身心健康,不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只是一時困擾,需要旁人的聆聽,以紓解情緒壓力。
“協談一兩次後,他們的情緒壓力獲得紓解,很快就能面對和解決問題。如果他們是精神病患,又怎麼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接受輔導者絕對不是精神病患者。”
主動求助者倍增
從大馬生命線協會的常年個案統計數字來看,願意主動尋求輔導的人數節節上升,年齡從12歲以下至逾60歲,其中不乏專業人士或身居高職者。這證明求助者不分年齡、貧富、教育程度、職業和地區等,而夫妻關係是求助個案中比例佔最多的問題。
與2007年的947宗個案比較,協會在2008年共收到1054宗個案,其中親自撥電求助者有677名,親自來訪360名,信件13名,代打電話3名及代訪1名。所涉及的問題涵蓋家庭困擾、夫妻關係、男女感情、精神心理、升學就業等,其中以夫妻關係居多,佔224宗。撥電求助者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吉隆坡佔多數。
每天接獲6通電話
余熾和披露,一般上,每天的輔導熱線平均會接獲五六通電話。不過,一旦協會舉辦活動、上電台或接受平面媒體訪問後,前來求助的個案就會明顯增加兩三倍,甚至需排期2週後。可見有不少人需要輔導服務,只是他們不懂得向誰求助。
現年41歲的他指出,由於電話輔導令事主比較有安全感,因此不少求助者是撥電來尋求輔導。若有需要,才會安排面談。電話輔導也方便其他州屬的公眾撥電,無形中減少麻煩,也節省時間。
“目前,我們有3條電話線和一間面談輔導室,希望未來能增加多一間輔導室,但這需要有經費才能達成。”
95生活營
自救求救也是助人

“自殺”是生命裡很殘痛的結束,往往令生者悲傷遺憾,引發一連串的負面效應。這也顯示不少人在面臨壓力重重時,不懂得求救,在一念之間以自殘來結束生命。其實,通過各種方法加強心理建設,增強本身面對危機的自我調適能力,有助減少悲劇的產生。
鑑於自殺新聞層出不窮,生命線在2004年推展“愛惜生命醒覺運動”,每年舉辦的“95生命自覺生活營”,旨在發揚和提倡“95(救吾)之精神”。
“95”取其諧音是“救我”。“救我”涵蓋“自救”和“求救”,前者是指如何通過各種管道解決自己的情緒與困擾,後者則包含必須隨時裝備自己,以面對生活的挑戰,包括需要協助時向他人尋求協助,並接納他人對我們的愛及關懷,愛惜自己和他人。
能夠自救和求救者也是助人的一種方式,因為可減少不必要的問題產生,營造更充實和健康的精神生活。
輔導和聯絡方法
1. 電話協談
輔導時間:週一至週五,7pm〜10pm
輔導專線:03-9282 1995
書信輔導
地址:71B, Jalan Jejaka 2, Taman Maluri, 55100 Kuala Lumpur.
2. 面談(須預約)
行政處電話:03-9285 0225
電郵:llcare@streamyx.com
網頁:http://www.lifeline.org.my
欲成為會員、義工或捐款者,可聯絡行政處。

光明日報/良醫‧報導:黃秀儀‧2009.10.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1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港社会福利署:支援精神病患者中心年底扩至全港

转载自http://news.ifeng.com/hongkong/detail_2010_05/15/1520583_0.shtml

中新网2010年5月15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社会福利署助理署长袁邝锈仪表示,支援精神病患者的综合服务中心,预计于今年10月扩展至全港。
邝锈仪表示,当局本年获1.3亿的资源,开展社区精神科服务,期望在今年10月前,在各区设立综合社区中心,为康复者及家人提供一站式情绪辅导、培训及支援。
而在一个电台节目上,有精神病康复者表示,每次平均覆诊时间只得3分钟,感觉不被尊重,精神科医生曾繁光亦说医生压力大,诊症时间不足,令人忧虑患者的处境。
医管局精神科中央统筹委员会成员张复炽回应时表示,当局目前有310名精神科医生,未来一年医管局将聘请100名精神科护士、职业治疗师及社工担任个案经理,贴身跟进病人需要。
另外,香港精神康复者联盟顾问张慧坚指出,每名个案经理服务70名病人,较其他地区平均1对20比例高很多,而平均每名病人只跟进一年,担心未能应付需要,促请当局加强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患精神病婦女愛閱報‧再窮,也要看《星洲日報》



廖愛惜(左)將從6月1日開始贊助《星洲日報》給她閱讀,為期一年。(圖:星洲日報)



患上精神病的利亞金(53歲)和73歲的父親利泉章相依為命,只靠福利部每月發放的300令吉援助金過活。


雖然家境非常不好,利亞金還是天天吵著要閱讀《星洲日報》;疼她的父親即使手頭拮据,也會天天買一份《星洲日報》給她。

《星洲日報》記者知道這個家庭的生活陷困後,特別上門採訪,發現利亞金即使三餐不繼,也要天天閱讀《星洲日報》。

廖愛惜贊助一年報章

熱心的霹靂慈悲社副社長廖愛惜,知道了利亞金的情況後,一口就答應贊助一年的《星洲日報》給利亞金閱讀,讓她父親省回天天買報章的錢。

利泉章說,300令吉根本不夠一個月的生活開支,他只好向一些慈善團體求助,而獲得新希望慈善機構每天派送免費飯菜給他倆吃。

霹靂慈悲社樂善堂一行人和《星洲日報》記者一起到利泉章的家探訪。

霹靂慈悲社樂善堂瞭解這對父女的貧困狀況後,也決定每月捐助150令吉給他們做生活費,為期半年。

年輕單戀男子成癡

患上精神病的利亞金,多年來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閱讀《星洲日報》。

利泉章說,如果沒有買《星洲日報》給她,她就會一整天嘮叨和責罵,讓他感到無可奈何。

利亞金是在20多歲時單戀一名男子成癡,造成精神失常,曾被送入紅毛丹幸福村醫院;後來院方指她只是思維如小孩,於是把送回家。

母親在世時,利亞金深受母親寵愛;母親逝世後,她就跟父親利泉章相依為命;之前父親有工作,日子還捱得過去,5年前父親體弱多病無法工作後,兩父女只靠福利部發放的300令吉援助金過活。

常呆在家的利亞金,習慣用一塊布舖在客廳地上,就一整天坐在布上,除了吃飯和沖涼,其餘時間都是坐在布上閱讀《星洲日報》。

有幾次,父親沒有買到當天的《星洲日報》回來給她,她竟然大發脾氣,並嘮叨了一整天。後來父親發現,原來這份報章是她一天的精神寄托,對她是那麼重要,他只好每天都買一份回來。

利泉章說,女兒本來是一名正常人,而且讀過書,是識字的人,他相信她看得懂報章的內容。

利泉章說,當他沒有買到當天的《星洲日報》時,就拿舊報紙來代替,可是女兒會“罷看”。

利泉章告訴記者,女兒是在20多歲時單戀一名男子,思戀過渡而致精神失常;她的精神病況時好時壞,明白身邊人所說的話,但不愛開口說話或回應。

遇到報業假期沒有出版,他便向女兒解釋,她接受他的解釋後,就不會鬧。

面對記者表現含蓄

記者到訪利家時,利亞金如常般坐在客廳地上,她一直用手掌遮蓋嘴巴,表情含蓄畏縮。

記者嚐試和利亞金交談,問她甚麼名字,她的雙眼一直望著記者,後來又望向父親,並向著父親說出自己的姓名,再問她幾歲,她就不再回答了。

利泉章本來是一名泥水工人,老來患有糖尿病和血壓高,經常手腳發軟無法工作;他於2008年開始獲得福利部發給援助金,父女就靠每月300令吉過活。



星洲日報/大霹靂‧2010.0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工作壓力太大‧青年找渲泄途徑

转载自:http://202.133.98.132/sciSC/node/159886


25歲的上海室內設計師朱小玉,在工作上遇到難題時,會到高級購物廣場,在30分鐘內把薪水花光。過去3個月內,她第二度遭遇挫敗時,還得向母親要錢,以應付日常開銷。

北京人力資源部職員唐州(譯音、29歲)表示,他會玩線上遊戲、寫日記以及和網友分享照片,以減低在工作方面的壓力。

北京辦公室職員林欣(譯音、23歲)指出,在她沮喪時,與朋友聊天能讓她感到安慰。

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熊漢中指出:“你必須確保向他人傾訴煩惱時,勿將負面情緒傳給他們。如果你透過購物的方式發泄,你必須確保它不會加重你的財務負擔。”

他補充,如果瘋狂購物後你感到紓解、購買了不需要的物品或大吃大喝,這是更大壓力接踵而來的象徵。如果你不能控制或作調適,你應該尋求專業的精神病學幫助。

心理輔導受重視

熊漢中建議,心理輔導應納入醫療護理體系,因為在大城市里,擁有一般薪金的上班族都付得起心理治療所需的花費。

他表示:“許多人經過數次治療後,都可將問題解決,無須支付昂貴的開銷。”

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控壓活動、心理輔導、為公司提供的壓力管理訓練,並積極推廣管理壓力知識。在短短5年內,此中心的成員已增至大約500人。

隸屬衛生部的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田向陽也表示,要在心智與身體方面保持健康,人們必須學習如何過優質生活,這包括在時間、情緒、習性與生活方式以及財務的妥善及有效管理。(亞洲新聞網‧中國《中國日報》)



星洲日報/國際‧提供:亞洲新聞網‧2010.05.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惺惺相惜:扮演輔助正規教育角色‧華抿助自閉兒融入社會

转载自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97369


(吉隆坡)華抿自閉症輔導協會院長陳淑心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跳一支探戈,一人往前一步,另一人就會往後一步,隨著完美的默契和舞步,誰也不會踩到彼此的腳。


這就好像你說話的時候,另一方就懂得安靜聆聽,我們清楚對方何時結束話題,何時輪到自己發言,也明白如何轉換話題,這一切就好像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然而,面對自閉兒,你對他說話,他的眼睛注視著遠方,唱著自己喜愛的歌;他對你大談鍾意的機器人,卻毫不察覺你厭煩的表情……他們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說話的星星,沒辦法像其他同齡的學生踏入學校學習,於是特殊兒童學校、自閉症輔導協會陸續成立,其中包括華抿自閉症輔導協會。

感統器材小貼士

大自然的沙,也是感統遊戲中重要的一環,可促進特殊孩子的觸覺感官。給孩子玩沙以前,應該如何處理呢?

取回來的沙必須先把雜物篩過,泡在水內3天,將鹽分洗掉後曬乾,就可以玩了。若孩子在玩沙的過程中,將沙弄濕的話,3個月後一定要重新篩過、清洗,否則會造成細菌滋長。沙在一年後就必須丟棄,換上新的。

助自閉兒進入正統學校

陳淑心表示,華抿最大的目標不是取代正統學校,而是幫助自閉兒進入正統的學校,進而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

“華抿扮演著輔助正規教育的角色,就像是間補習中心,我們希望自閉兒在中心上課的同時,也能進入普通學校,接受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習慣和他人相處。”

學校裡的問題學生

她表示,自閉兒通常是學校裡的問題學生,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教室裡會自言自語、到處跑動、亂發脾氣、破壞物件,甚至攻擊同學,所以很多學校最後都會要求他們退學。

“華抿採用應用行為分析的教學方式,注重在學生的行為訓練。要自閉兒適應群體的生活,首要就是必須和他人溝通,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和行為,不會帶給旁人困擾。”

“除了表達和溝通能力,他們也學習自理,比如年級較小的學生學習如廁、洗手;年紀較大的班級則學習煮快熟面等。”

1996年成立曾多次搬遷
華抿自閉症協會改全日制

華抿自閉症輔導協會於1996年成立,由於沒有本身的會所,所以多年來數次搬遷,於去年杪才正式在舊巴生路“定居”。

陳淑心表示,華抿目前共有6名教師及17名學生,其中16名男生及一名女生,年齡介於3至15歲。

“配合家長的需求,華抿將在4月改為全日制。學生分為3班上課,目前是以半日制上課的方式,從早上9時開始至中午12時,一週上課3天,而13至15歲班級則在每週五上課。”

另一方面,她說,雖然學生人數不多,但是教材須經常更新或增添,華抿長期面對入不敷出的問題。目前是靠籌款所得來維繫中心的運作,所以也希望能獲得熱心人士的捐助。

2至6歲最佳治療期
自閉兒沒辦法全治癒

陳淑心說,康復的自閉兒個案很少,而年齡大過6歲的病童康復的機率更小,因為當他們越大很多行為和思維模式已定型,學習能力變慢,開口說話的機會也變得更小,旁人很難再去改變他們。

她表示,小孩從2歲開始就能診斷出病症,在2至6歲期間是最佳的治療期,所以她鼓勵父母當中的一人在這個階段放下工作,全心教育和培養他們。

陳淑心補充,自閉兒是個沒辦法完全治癒的病,所謂康復,即是通過醫生鑑定顯示不再擁有自閉兒的行為特徵,也就不再標籤為自閉兒。

她強調,並非所有自閉兒都是低智能兒童,部份的自閉兒擁有特殊的天份和小聰明。

特殊童部門組織欠規劃
新手父母求助無門

陳淑心表示,有關大馬特殊兒童的各個部門組織和服務,從醫療、福利到培訓學校等,都缺乏完善的規劃和指南,導致很多新手父母求助無門。

她表示,大馬在特殊兒童教育方面進步很慢,可說是落後其他國家10年,政府應該設立一站式的指南去領導父母、普通學校的教師、甚至醫生,讓各造能通過一個平台互通信息,提供家長和兒童全面協助。

有感教育孩童不如教育父母,陳淑心希望在未來能夠到全馬各地區舉辦培訓講座,提高父母的醒覺,並親身教導他們如何教育自己的兒童。

程依病情和年齡而異

陳淑心透露,華抿學習課程是依自閉兒的病情和年齡而異,其中包括唱歌跳舞的互動時間、體能和感統課、認知、生活教育、電腦課和美勞課等。

“學生從遊戲中提高表達和溝通能力,也在感統課通過特別的運動刺激大腦運作,提昇身體協調能力。”

你知道嗎?
感統訓練矯正失調孩子

感覺統合(感統)是指大腦將從身體各感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的組織分析、處理,做出正確決策,使整個機體和諧有效地運作。

感覺統合訓練是通過特殊、專業的器械,配上特殊設計的活動刺激矯正失調孩子的神經系統的不協調現象。



星洲日報/大都會‧2010.04.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早發現適當培訓‧自閉兒也會是天才!

转载自http://health.sinchew-i.com/node/1475?tid=10

以前,自閉症的比例是約2000人對1人,可是現在每500名兒童中,就有一名是自閉症患者,甚至可能每300名就有一人。
小兒專科醫生林國華指出,自閉症種類多,症狀和病情也因人而異。隨著醫學進步,人們對自閉症的認識提高,以及自閉症的定義廣泛後,被歸入為自閉症患者人數越來越多,現在已成為很普遍的病例。
人腦語言感官部份受損
他說,醫學上迄今仍無法找出自閉症的真正成因,即使它可能含有遺傳因素,但至今也未有醫學證明。
他指出,自閉症並非一種精神疾病,也不是患者情緒的問題,而是人腦主管語言和感官的部份受損造成。
此外,病毒感染如風疹、新陳代謝失調或基因不正常,也都可能導致自閉症。
發病年齡以及男女比例
女性發病症狀更嚴重

自閉症患者的外表正常,因此不能單從外貌來辨別自閉症患者,不過父母可在幼兒1歲半至3歲之間,可從日常行為表現來觀察分辨孩子是否自閉症患者。
林國華醫生表示,男女性自閉症患者的比例是4對1,即5個患者中,佔4個男性、1個女性。
可是,女性發病時症狀會比男性來得更嚴重。
自閉兒有春天
專注力很強

林國華說,自閉兒需要在家人的扶助下,不斷學習和適應。當他們長大離開學校後,可接受職能訓練,謀一技之長。
“一些屬於高能力的自閉症患者,智商與正常人一樣,平時並不會察覺他們的病症,只是日常行為古怪又孤癖,常與人格格不入。這一類的高能力自閉兒,有的一樣進入大學深造,甚至當起頂呱呱的教授或科學家。”
林醫生說,佔大半的自閉症患者專注力很強,有的更具有“過目不忘”的特點,因此有超強的模仿能力。
他說,及早發現自閉兒的強處,再經由專人給予適當的職能培訓,也許能成為某個特屬領域的天才,例如繪畫、音樂或數學方面的天份。
“只有愛,自閉兒的世界才會更精彩,更美麗!”這是林國華醫生努力倡導的理念。
自閉症可以治療嗎?專業指導展現社交技能
林醫生說,目前尚未有一種受肯定的自閉症治療法,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自閉症患者在特定和專業訓練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夠漸漸展現社交技能,甚至可以充份發揮其潛能。
“自閉症孩子若及早發現,及時獲得治療,就能及早得到改善。及早接受特殊教育的自閉兒,在到了適學年齡後,有相當大的機會能與其他孩子一樣進入正規學校就讀。”
“當然,不排除有孩子是在入學之後,因為行為怪異才發現是個自閉症患者,不過通常其症狀都比較輕微,因此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
自閉症的3大特徵:
●社交障礙:
對其他態度冷淡,通常不會與別人進行眼神交流,同時缺乏理解及溝通能力,難以瞭解他人感受。
●語言障礙:
語言學習緩慢或完全無進展,如在二、三歲都不開聲說話。講話方式也異於常人,常常詞不達意、語氣單調。
●創意障礙:
不能像正常的兒童在遊戲中發揮創意,活在自己的幻想空間。有時會對某些事物或行為著迷,排斥其他事物。
一般上可能存在的病因:
病毒感染:
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病毒感染,以致腹中胎兒腦部發育受損傷。
新陳代謝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陳代謝障礙,造成腦部細胞的功能失調和障礙,影響胎兒腦部神經訊息傳達的功能而造成自閉症。
腦傷:
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早產、難產、新生兒腦傷以及嬰兒期因感染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成腦部傷害等的因素。
如何幫助自閉症孩子?
●花時間陪伴孩子接受基本的訓練
●找出孩子的弱點和強處
●用具鼓勵性的話,如“好”、“做得很好”
●讓課程更具趣味性
●提供社交技能訓練
●儘量讓孩子接觸外界
●訓練孩子玩的技能
●音樂和動作的訓練
●訓練他們獨立
●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
●刺激他們的頭腦

父母的角色
●接受你的孩子
●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強調紀律
●堅持到底
●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持正面態度
●撥出時間來陪孩子
●不要禁止他們嘗試新事物或表達自己
●主動常常學習新的技能來幫助你的孩子


星洲日報/大霹靂‧2009.1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7: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病与精神疾病不是一回事[中国]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6/03/content_2478441.htm

最近,一项涉及全国1.3亿成年人的大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精神疾病现患率为17.5%,专家据此推断,全国有1.73亿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如果加上儿童少年所患精神疾病,那么患病率、患病人数就会更多、更高。
  有媒体据此报道,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两个人精神病,我们进入了“精神病时代”。其实,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是两回事。精神疾病是相对于区别躯体疾病的一个总称,涵盖所有精神心理障碍,包括酒精滥用、痴呆、精神发育迟滞、焦虑、强迫障碍等等,当然也包括妄想、幻觉、社会退缩等较重的精神病。人们如果把精神病与精神疾病看成一回事,把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人数等同于精神病的患病率、患病数,无疑与现实实际情况不符,更会出现理解上的困惑。
  一般人群通常认为,只有那些行为紊乱、乱打乱闹、有离奇荒谬想法、妄想、幻觉障碍的人才是精神病,其实有这样精神病性症状的只是精神疾病的一部分,属于精神病性障碍像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等,其成年患病率不高于所在人群的1%左右。
  因此,不能把精神疾病简单理解为精神病,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的并非都是精神病人。目前,诊治精神疾病的各种特色门诊、病房、服务机构相继成立,服务内容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因酒精滥用、烟草依赖、焦虑、情绪困扰、睡眠障碍、心理创伤、成长发育等非精神病性问题而寻求帮助的人走进医院。他们是精神病人吗?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患的不是精神病,他们只是遭受心理痛苦,充其量是伴随某种精神心理问题或障碍而寻求帮助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6-2010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疑精神病 男子當25年"山頂洞人" [中国]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ln.xinhuanet.com/xwzx/2010-06/03/content_19965121.htm

營口一男子多年前莫名打人後被迫上山挖洞居住 如今精神已出現異常 村民坦言當年逼走他們一家有些過分    他曾是村民們眼中危險的精神病人。     因此,他離開村子獨居“山洞”25年,生活如同野人。     面對記者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想回村裏住。”     15歲時打傷多人,住進山洞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營口大石橋市湯池鎮二道嶺村半山腰上的王福慶的茅屋。他的兒子王生果住的山洞就在接近山頂處。     王福慶有兩個兒子,王生果是老大,今年40歲,老二很小就出去打工了。王生果打小性格特別內向,14歲才上一年級,下課連廁所都不敢去,所以經常大小便失禁,被同學稱作“小精神病”。念到二年級時,學校以“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為由將王生果勸退。     1985年的一天,退學第二年的王生果跟著了魔一樣,見人就打,致使多人受傷。     “王家老大得精神病了。”村民們認為王生果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精神病人,嚴重威脅大家的生命財產安全,要求王福慶家立即搬走。     王福慶隨後賣掉房子,在離村子很遠的山上搭了間茅屋,不久後,他的老伴離家出走了。     一天趁著父親不在家,15歲的王生果在山坡上挖了一個山洞,並住了下來。     王福慶此後每天早晚各送去一頓飯,一送就是25年。     記者提出想去山洞看看,王福慶表示同意,“加上我,你是這20多年來看他的第二個人。”     王生果的“家”是半山洞半窩棚結構,正面左下角有個約高一米、寬半米的小門,門上挂著破布簾。     這個建築由磚頭、黃泥、蒿草、玉米桿等砌成,墻體千瘡百孔,上面布滿了螞蟻窩、老鼠洞。“冬天裏面也不生火。”王福慶說。     掀開簾子,濃重的潮氣撲面而來,裏面有張木板床,王生果臉朝外側臥在上面,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光著腳,表情木訥。     由于空間非常狹窄,他只能蜷縮著身子,還用破被蓋住口鼻,眼睛裏充滿恐懼。     父親堅稱兒子當年沒有病     面對記者“你為什麼要住在山洞裏”等問題,王生果要麼沉默不語,要麼自言自語。當問到“想不想回村看看”時,王生果身體猛地震了一下說:“我想回村裏住。”說完背過身去,任憑記者怎麼叫也不轉過來。     “你看看他現在,還像正常人嗎?”王福慶說,在山洞裏住這麼多年,從沒下過山跟人說過一句話,是人都得住出病來。     “年輕人頭腦發熱,把人打了,怎麼就給攆走了呢?”王福慶說他現在仍相信,兒子當初根本沒有精神疾病,要說有病也是住山洞以後得的。
    部分村民承認,當年為消除潛在的“威脅”,把王福慶一家逼走有點不講理。為了表達同情和愧疚,經常有村民在山洞前放些衣物和食品給王生果。村主任史克盈介紹,會爭取把王生果先接回村裏住,一旦確診他有精神類疾病,會送到精神病院或福利院治療。(記者 魏吉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柏金遜患者一個腦兩種病

转载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medi2008/default.asp?dt=yc17&art=20100324yc17.txt

報導:陳筱柔
圖:劉金富、本報資料中心
原來,一個人的腦袋裏,可以潛伏兩種病。 走進柏金遜患者腦部鮮為人知的“另一個世界”。 起柏金遜,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各種伴隨此疾病而來的運動神經症狀,例如:動作緩慢、震顫、僵硬等。這些都是因腦部無法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導致多巴胺分泌失調,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壞,直接影響身體的活動,導致控制手腳的運動神經系統不能暢順運作,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但是,人們(包括醫生)往往忽略掉非運動神經症狀,其中最重要,也最普遍影響柏金遜患者的就是精神病。簡單來說,我們現在應該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柏金遜,它,不再只是一種運動神經失調症,而是“神經精神障礙症”。 事實上,一項調查顯示,患者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症狀,可能比其他運動神經症狀更早幾年發作,因此,憂鬱症和焦慮症也被推斷為可能是柏金遜的初期症狀或風險因素。 當有形的神經和無形的精神,同時在柏金遜患者的腦袋裏交戰,不只是患者,連家屬和照顧者都會跟著陷入痛苦深淵中,就像呂金珠和家人,因為父親的雙重疾病,承受著雙重打擊。 精神失常或柏金遜前兆或許,你從來沒有想過,原來這一切“精神失常”的症狀,都可能是柏金遜的前兆或伴隨柏金遜而來的問題。但是,從今天起,無論是治療、照顧或陪伴柏金遜患者,都別再只關注眼睛看得見的肢體症狀,更應該多用心去觀察、去體會各種或許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精神狀態。
超過60%的柏金遜病人會在病程的某一階段出現一種或更多精神病症狀,其中,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並發症,約40%至50%病人深受其苦。大約40%病人會出現焦慮症,30%會出現幻覺,40~60%會患上痴呆症。但是,過去,不管是照顧者或醫生,往往都會專注治療柏金遜病人受影響的運動神經,卻沒有察覺精神病早已潛伏在病人身上。
柏金遜專家 Vs 精神科醫生 趙汝光:
針對運動神經症狀
和非運動神經症狀
*神經科與柏金遜專科醫生趙汝光 “無論是公眾或醫生,都必須開始了解,精神病在柏金遜患者身上是很常見的,所以,必須共同管理。否則,若一味把焦點放在運動神經症狀的治療上,柏金遜患者的精神病將繼續受到忽視,無法得到妥善治療和管理。從今天起,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柏金遜患者的最理想管理和治療方案,必須同時針對運動神經症狀和非運動神經症狀如精神病。” 袁德和:
柏金遜管理與治療
不能和精神病分開
*精神科醫生兼馬來西亞精神病協會主席袁德和 “柏金遜病人的精神病症狀往往讓家人和照顧者都飽受折磨,尤其是產生幻覺的病人。事實上,柏金遜和精神病是馬來西亞最常見的兩大類腦部疾病,兩者更是息息相關,所以,柏金遜的管理與治療不能和精神病分開,必須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呂金珠:
認知不足治療事倍功半
當柏金遜和精神病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腦袋”裏,你知道,那是什么樣的一番景象嗎? 呂金珠的父親呂先生今年73歲,14年前確診為柏金遜患者,雖然出現各種柏金遜症狀,但其中最具“殺傷力”的卻是精神病症狀。 “開始患病首幾年,父親出現嚴重的憂鬱症,病情發展到后期,他開始出現運動神經症狀、柏金遜痴呆症等等。總括來說,因為柏金遜,父親一共患上了4種精神病,讓我們疲于應付。第一種及第一次發作的精神病--幻覺,對我們來說,是最糟糕的,因為,我們從沒有想過這也是柏金遜的症狀,我們一直以為,柏金遜只是身體動作有障礙而已。” 當時,父親身上發生了許多詭異事件。“爸爸經常看到小鬼,也會看到他往生的父母和小鬼在一起。他們聚在陽臺交談,發出陰惻惻的聲音。他還叫媽媽問神化解。” 這只是開端,后來,她父親經常會出現許多狀況,譬如: 和小鬼首領交涉,並深夜駕車把它們送回家 因為覺得有昆蟲在裏面爬動,經常煩躁不安地用手洗刷褲子,到處趕蟲,甚至把褲子脫下來趕走昆蟲。 握住一條長棍在廚房裏找根本不存在的“蛇”。 投訴自己經常在家裏聞到死尸和死貓惡臭味,擔心這是不祥的預兆。 懷疑太太紅杏出墻,經常聽到房間裏傳出“聲音”,質問太太是不是和“某個人”說話。 加強了解服藥防治 呂先生的精神病反復發作幾次,幸運地,呂金珠一家人在醫生講解下,都對柏金遜和精神病的關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當各種狀況發生,他們都有心理準備去應付,讓父親繼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及預防,一家人才能在照顧父親之余,也如常地生活。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精神病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種,精神錯覺、憂鬱、焦慮、痴呆等都可能發生在病人身上,因此,關鍵在于照顧者必須了解兩者之間的關聯,幫助醫生及早發現症狀,如此一來,才能在病發初期做好萬全準備。 常見精神病種類
常發生在柏金遜患者身上的精神病種類: 精神錯覺(Psychosis) 精神錯覺指的是腦部狀況不正常,其中包括妄想(Delusion)、混淆(Confusion)和幻覺(Hallucination)。 妄想通常會導致患者對和事實相反的想法深信不疑。例如:被害妄想,錯覺並相信自己被他人陷害或威脅。 出現混淆症狀的病人沒有時間、人物、地點的概念。他們的說話是荒謬、毫無意義及不切題的。 幻覺指的是對不存在的刺激感覺信以為真,通常有幾種形式。例如:幻視,看到不存在的物體;幻聽,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或噪音;幻觸,感覺不存在的東西在皮膚上“爬動”或幻嗅,嗅到不存在的氣體。 憂鬱症(Depression) 出現憂鬱症現象,例如:傷心、行動緩慢、絕望無助、沒有胃口、失眠等等。 焦慮(Anxiety) 表現出茫然及感覺恐懼和不舒服,通常還會伴隨心悸、窒息、口干等,部分患者也會出現驚慌失措現象。 痴呆(Dementia)
這是一種發生在患者身上的個性轉變、記憶力減退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德和:謹防精神壓力

转载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medi2008/default.asp?dt=yc08&art=20090701yc08.txt
報導:陳筱柔
圖:劉金富、本報資料中心

A型流感疫情爆發至今,你整日擔憂嗎? 常常無緣無故感到焦慮恐慌嗎? 甚至,緊張到失眠、頭暈、胸悶、脾氣暴躁、失去耐性呢? 小心,這可能是精神健康亮紅燈的警訊!
[td]
[td]
▲精神科權威兼馬來西亞精神科協會主席袁德和
斯(SARS)、禽流感、立百病毒的陰影還歷歷在目,我們又迎來了A(H1N1)型流感大流行,一波波讓人措手不及的壓力,對精神狀態,無疑是極大負擔。 雖然,目前仍未有研究證實流感肆虐會直接影響精神健康,但在全球範圍持續爆發的A型流感,隨著時間推移,疫情仍在蔓延中,過程中所造成的沉重壓力和人心惶惶,卻是不爭的事實。 全球A型流感大流行,讓人人倍感壓力,本地精神科權威兼馬來西亞精神科協會主席袁德和說:“人面對壓力狀態,腦部就會察覺並發出訊號,腦部的各種物質就會產生變化,整個過程都是瞬間發生的。如果把頭腦想象成一部汽車,腦部物質和腦電波就等同于汽車的汽油和電箱,缺少其中一樣,汽車就無法發動,人的腦部也是同樣道理。” 恐懼、壓力、不安的起源,都是頭腦作用機制惹的禍!壓力,可以是生理、心理、外在或內在因素造成,也可來自周遭的環境、事物、人物,或別人的要求,當然,也包括天災、人禍、流感大流行。 袁德和醫生表示,壓力不會直接造成精神病,卻可能成為精神病“誘因”,在這個基礎下,因外在環境變化,譬如:流感大流行而產生的壓力,加上個人壓力處理不當,嚴重的疾病便會因而發生,包括間接影響人們的精神健康。
[size=+2]面對壓力出現症狀
袁德和醫生表示,在A型流感大流行期間,憂慮、害怕、焦慮都是很常見的反應,人面對壓力時,也可能會出現以下反應: 睡眠習慣改變或品質不好 胃口變差 善忘 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 失去耐性 暴躁易怒
[size=+2]調適精神健康訣竅
心理健康和疫情息息相關,在A型流感疫情持續升溫之際,種種負面情緒如:不安、憂慮、擔心……都可能一觸即發。A型流感導致多個國家“淪陷”,如何做好思想準備,調适壓力、焦慮不安的心情,進而維護心理和精神健康?不妨參考袁德和醫生建議: 獲取有關疾病爆發情況的重要資訊,緩解焦慮情緒,透過可靠管道獲取有關流感的充足資訊,別道聽途說,自己嚇自己。 教育自己和家人有關流感大流行的來龍去脈。 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運作。 運動、休息、均衡飲食。 保持活躍狀態,無論是生理活動或心理層面。 與家人、朋友和社團保持聯繫。 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與他們分享有關A型流感的正確資訊,分析事情進展。(若孩子年齡許可) 保持樂觀積極心態,雖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事件惡化的可能,但別忘記,各國政府和全球專家都不斷努力改善目前情況。 透過個人信仰獲得心靈層次的安慰。 在生活中,時刻保持幽默感
[size=+2]精神病非“蠢人病”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見類似這樣的說法:“他這么聰明,怎么會有精神病呢?”“那個痴線佬,好像不算太蠢哦。”…… 很多人都以為,精神病患一定比正常人遲鈍或愚蠢,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精神病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無論你願不願意接受,如果天生基因不好,加上外來因素催化,每個人其實都有可能變成自己口中的“瘋子”。 “一個人會患上精神病,有約40%是源自天生基因,另外大約60%就是后天因素如:生長背景、生活環境、外來影響、產前產后狀況,另有一些人是因為吃搖頭丸、冰毒等導致頭腦受損。所以,一個聰明的天才,也可能有精神病。” 所以,就像流感病毒不會按照個人智力程度區分受感染對象,精神病患也不能用“聰明”或“愚笨”來區分。事實上,大部分疾病從來就與智慧無關。
[size=+2]精神病患免疫力低
肉眼看不見的流感病毒, 威力驚人!
你是憂鬱、焦慮一族嗎?小心流感! 憂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是常見的兩大精神疾病。根據統計,全球約15%人口患上憂鬱症、約5%人口有焦慮症的困擾。而且,兩者之間往往有一定的牽連性,譬如,焦慮症患者也可能合併憂鬱症。 “從邏輯角度分析,憂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本身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憂慮擔心、承受壓力程度也不同。憂鬱症患者個性比較悲觀、容易沮喪、看事情角度也比較負面;焦慮症患者比較敏感,常常會過度擔憂。因此,一旦出現危機,心裏的負擔和壓力自然而然就會比一般人嚴重。” 國外專家曾表示,面對流感大流行,過度驚慌其實反而會間接降低人體的免疫力,不利于防控流感。事實上,比起一般人,精神健康已經出現問題的人,尤其是憂鬱症和焦慮症患者,在發生流感大流行期間,更要格外小心照顧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態。 難道精神病患者的免疫力比一般人低?袁德和醫生表示,精神病患和流感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確實有研究顯示精神疾病患者免疫功能會比一般人來得低,因此,也有可能間接提高受感染幾率。
[size=+2]積極做好個人防疫
曾經有一項針對沙斯期間創傷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的調查顯示,在受沙斯影響的社區,超過40%民眾在疫情期間感覺壓力增加,許多民眾覺得無助、憂慮和恐懼疫情蔓延。 關于這一點,袁德和醫生說,壓力創傷症候群通常是在受創者經歷、目擊,或被迫面對構成威脅的死或嚴重身體傷害事件后,才會產生症狀。譬如:海嘯、地震、目擊嚴重車禍、撞死人等。 “至于A流感大流行,整體情況不至于如此極端,除非全家大小都因感染A流感而去世,才有可能會發生上述現象。”因此,他建議現階段不需要過度擔心壓力創傷症候群,而是應該積極做好個人防疫工作,讓自己保持身體強壯,維持健康免疫功能是當務之急。
[size=+2]提升個人心理韌性
在A型流感大流行期間,袁德和醫生表示必須從生活、生理和心理素質等層面做好準備,除了按照衛生部指示,在生活上做好預防感染措施,心理素質也很重要。 “從各個層面作好準備能夠幫助減低壓力和焦慮感,充分了解流感的知識能讓你更妥善做好自我控制的工作,提升及建立個人心理韌性和素質也極為重要。所謂心理韌性,簡單來說就是面臨艱難、壓力、緊張和困境時,能夠克服難關,回復狀態的能力。” 針對如何在疫情期間,提升個人心理韌性,袁醫生提出以下建議: 識別你面對危機的能力:學習識別你應對危機的能力。嘗試回想過去曾發生過什么危機?那些危機如何影響你?你如何應付?你應對危機的方式是否奏效?是否有更好的應對方法? 強化正面積極心態的思想:告訴自己危機和困境確實會造成壓力,但是,一切都可以獲得解決。專注尋找改善你目前狀況的解決方案和方法。
選擇健康有益、幫助成長措施:擬定目標,努力往目標邁進,即使過程比較緩慢也沒關係。採取果斷措施,保護自己和心愛的人,而不是讓整個流感大流行牽著鼻子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0 07: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focus/default.asp?sec=schizophrenia&art=schizophrenia.txt

精神分裂 就醫不宜遲
這是另一個世界,卻不足為外人道,因為這裡有另一層面的“人物”與你溝通,任憑外人如何指正那是“假的”、“只是你的幻覺”,然而眼前的一切就是栩栩如生,實實在在!沒人能明白,于是你越來越孤單……他們說你妄想幻聽、舉止怪異、思考失常、語無倫次、無法專注、喪失記憶、情緒緩慢、對生活沒有了興趣和樂趣。有時,他們更指控你具攻擊性,是危險人物,躲得遠遠的。這個“你”,其實是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更加精彩……

不依從療程 隱藏危機
精神分裂症病人常被人看作危險族群,尤其是那些在街頭流浪、舉止怪異、渾身異味的重度病患,眾人見之,無不退避三舍。這“悲劇性下場”是如何導致的?簡單來說,有兩大導因──延遲就醫、拒絕服藥。近10年來,隨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研發成功並推出使用,精神分裂症醫療其實已跨前一大步。但是,病人不肯合作,不依從療程,平白喪失康復的機會……
更加精彩……

溝通 能緩解憂鬱症
“你是不是戴上面具?”全馬來西亞的國民當中,共有9%至10%患上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然而,局外人根本無法從外表上辨識出他們就是患者,病人儘管察覺自己有些不妥,卻又難以啟齒勇于承認,以致錯過及早治療的良機。人們常把“憂鬱”掛在嘴邊,又把生活上常見的悲傷、無望、沮喪或掉入谷底的心情描述為憂鬱,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何謂憂鬱症,何謂重鬱症?
更加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6-2024 08:34 PM , Processed in 0.08475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