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4-2014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持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4-2014 12:2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4-2014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五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這個是講行願之相。身語意,這身口意是造作惡業的工具,惡業是它造的,那麼懺悔還要它來懺悔。

諦閑法師這個註也註得很好,他說「貪瞋癡是業因,惑也」,迷惑啊身口意是業緣」,因如果沒有緣不會結果,因沒有緣他不會造作,這個果就是造作。

所以內有貪瞋癡,外藉身口意來造作,那麼所造作的業一共有三類,一個是善業,一類是惡業,一類是無記業,他這個地方講不動,就是無記業,無記業說不上善惡。

那麼懺悔,當然善業不需要懺悔,無記業就是說不上善惡的也不需要懺悔,所以懺悔是專對惡業。

不過在此地又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善與惡的標準很難辨別,這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不但在我們不容易區別善惡,就是整個佛法裏面善惡也有好多層次的標準。

譬如通常我們講五乘佛法,這是講了最簡單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就五種不同的標準,善惡五種不同的標準。

有些高標準的善,大善,在我們看起來是惡,怎麼對他是善呢?實在沒有標準。

嚴格地講標準從心地生的,可以說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不管有多少層次,不管是三乘五乘,都是守這個原則,能夠叫自他身心清淨的就是善,能令自己、能令別人身心清淨,就是能夠達到覺正淨的,這是真正的善。

如果叫自他心地染污的,就是迷惑,迷邪染,那統統是惡。

由此可知不論境界,也不論事相。只論我們自己心地感受是覺正淨,這就善法;如果說染邪迷,這決定是惡法,你要能把握這個大原則,實在講善惡不難辨別。

譬如講我們上午跟諸位舉的,像提婆達多,像歌利王這些,那在我們看是大惡,可是在菩薩他是善,在菩薩感受當中,他是善,大善知識。

為什麼呢?他成就他的覺正淨。諸位要仔細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善惡才能夠辨別得清楚。

因此懺悔必定是從自己心地裡面改過自新,而不是在外面境界上,因為外境沒有善惡。

這個意思六祖大師說得很透徹,他老人家在壇經裡面教戒學人,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你是不是真修道?你要真修道的人,他看不到世間人的過失。

釋迦牟尼佛修道的人,提婆達多想種種方法去陷害他,他眼睛裡看提婆達多是大善知識,沒有看到他的過失。

他在行菩薩道作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沒有把歌利王看作惡人,他沒有見到歌利王有什麼過失,他說歌利王是個大好人,大善知識,幫助他成就他的忍辱波羅密。

他的忍辱波羅密是圓滿了,那是最後一個忍辱波羅密圓滿的相,如果沒有他,忍辱波羅密不能圓滿。

六祖的話我們要好好地去體會。他老人家又說,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你見到別人過,是你自己有過失,因為你自己有不善的惡心,與外面境界相感,那個過是自己不是他。

外面境界相感應的時候,你自己如果是善心、清淨心,你在外面感的心愈清淨、愈善;自己心有惡,遇到外緣相感的時候,你這個惡念起來了,惡生了,所以是自己惡,不是他人惡,他人不惡,自己惡。

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幾個人能夠迴光返照?你不能這樣迴光返照,不錯你是修行人,你不是真修行人,真修行人決定是事事能夠迴光返照,這個是真正修行人,他在這一生修持當中,決定有了不起的成就,念佛能得一心不亂,學禪能得禪定。

如果常常見別人的過失,跟諸位說,念佛決定不能得一心,因為一心是清淨心,常常看到別人過失,你的心定不下來。

持戒也是如此,戒律自己持得再嚴,看到這個人又犯了戒了,那個人又破了戒了,你們想想他能不能得定?他不會得定嘛!

他心裡面起伏太大了。自己覺得我很了不起,他們都不如我,我的戒律很嚴,你看這個人又破戒了,那個又犯戒了,其實他自己糟糕了。

持戒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得定,持戒而不能得定,這個戒律是福報,人天有漏的福報。

所以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但是得定並不是最後的目的,定還是手段,開智慧是目的。

阿羅漢持戒修定,他只達到禪定,九次第定,沒有開智慧,所以最後一個目的他沒有拿到。

因此我們明了戒律在佛法裡乃是手段之手段,定是手段,它是幫助得定的;要幫助得定,戒律只有律自己,決定不戒別人,決定不是戒別人的。

你要把戒律是叫別人持戒,你自己雖持戒不能得定。應該怎麼樣修呢?自己持戒,別的人都是佛菩薩。

所以你看看華嚴經裏面講學佛修行人只有一個,善財只有一個,學生只有一個;除一個學生之外,所有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菩薩,就是老師,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他才會成就啊!

他才能夠真正修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一切恭敬,為什麼?都是我老師嘛!

如果有一個是同學,十大願王就修不成了,為什麼?你跟我是同學嘛!馬虎一點,隨便一點,我們兩個差不多,我為什麼對你恭敬?禮敬諸佛裡漏了一個不行啊!漏了一個,你的功德就不圓滿了。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華嚴經裏面成就人,它的理論就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學佛必定是一個人,就是自己一個人,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統統是老師,統統是善知識。

所以要以平等心、清淨心禮敬讚嘆供養,決定不能有差別。差別心不是真心,不是菩提心,前面說了不能忘失菩提心,菩提心裏面是平等的。

可是我們凡夫心就是不平等,有高下,有遠近,所以他不能成就,學就要真學,要認真地去幹。

六祖末後還有兩句,這也是警惕我們,真的是別人有過了,別人難道真沒有過失嗎?別人是有過失啊!與我不相干嘛!

所以他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有過,他造罪業,與我不相干,我沒有過失。

他造的種種善業也好,惡業也好,都是做給我看的,都是幫助我修行的,叫我看了怎麼樣呢?叫我看了在心裡頭有沒有波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就是修禪定;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長智慧,定慧雙修。

所以一切順逆境界、善惡現象,統統是善知識。如果你在這裡面著相、取相、動心了,是你自己有過失,你自己心不在道上那個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

http://book.bfnn.org/books/0641.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4-2014 12:0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4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下面經文,「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個意思我在前面跟諸位提到過,這是講罪業、業障如果有體積、有形象的話,我們無始劫造作到今天確確實實盡虛空界都容納不下,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

所以懺悔一定要把業障懺得清淨,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法器。

們念佛必定要修懺悔,雖然是帶業往生,總是希望帶的業愈少愈好;因為愈少,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高;品位高,成佛就快呀!成佛就早啊

所以在現前這個階段要盡量地去懺悔,那麼首先對於事理要明瞭,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做到,尤其是最殊勝的修學機緣,決定不能把它錯過。

佛法也是自始至終講緣,因緣,我們自己修學需要好的因緣;你看彌陀經裡面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好的因緣。

我們這邊同修,我這次到美國住的時間久一點,我也聽到有人對我責備,說我把大家丟掉了,跑到美國去了,說了很多閒話。我聽了笑笑,假如在美國的因緣要不比這個地方更殊勝,我們何必去呢?用不著去嘛!

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沒有生死,所以我到那麼去的時候,希望就是這三年之內建一個道場,那麼這個道場建立起來了,在佛教是開了一個新的境界。

我是準備在那邊買一塊地,大概三十英畝到一百英畝,相當之大。初步計劃準備有一百戶,聚集念佛的同修我們自己住在一起,我們這一個區等於一個社區一樣,這個社區裡建兩個活動中心,一個是一般性的活動中心,一個是佛堂,念佛堂。

所以我這個念佛堂裡面就有廣播電台,有閉路電視,圍繞著念佛堂裡面是一百棟房子,一戶是一棟,我們是求最低的價錢,現在估計是不超過四萬塊錢,美金不超過四萬塊錢,這樣一般退休的老人都有能力買得起。

這個社區裡面也有市場,有醫院、有銀行、有郵局,就是一個小城一樣;名字我都起好了,就叫阿彌陀佛,所以將來新興都市在美國地圖上有個阿彌陀佛,你看看人家查著地圖,阿彌陀佛,他也得念一聲嘛!他不能不念嘛!這就是集合在美國那些華僑,以華僑為中心,希望他們退休之後;有些子女跟父母相處的時候,在美國很明顯地看出有代溝,在台灣不太容易看到,在美國太明顯了,所以住的都不很愉快,有的相當痛苦。回來又不好意思,在此地房子也賣掉了,什麼產業都變賣到美國去了,跟兒女處不好,痛苦也不好意思回來,回來好像沒有臉見人,很苦。

所以我們要替他解決這個問題,使大家都能住在一起,彼此互相是個照顧。我們想了很多,將來我們自己有意願往生的時候,我們也有一個特別做一個房間,人在病重的時候放在裡面助念,那麼這個房子裡面四周畫著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一進去之後就等於看到西方世界一樣,幫助他能夠往生。這個是確確實實想在那裏建一個純粹淨土宗的念佛道場,是這麼個意思。

建好了之後,我就找人發心去做住持,找真正發心念佛的人到那裡去領眾。所以我那裡建好之後就走路,到別的地方再去建去,要多多地建,希望在美國幾個大城市附近都能夠建這樣的道場,這也是替美國政府解決老人福利的問題。

所以我們做這個事情,美國政府非常歡迎,他地方太大了,希望你開發,建立新興的都市。那麼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就不能在一起共修,可以參學不能共修,來訪問來研究,互相觀摩,這個是很好的,應當是非常歡迎的。共修不行,行門不一樣,所依據的經典不相同,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想到要明瞭,真正一個道場建立是非常殊勝的因緣。
底下一句說「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這是能懺之心。

過去我們用身口意三業,無惡不為;現在我們用身口意三業來懺除業障,這個就是心存恭敬、心敬,身禮拜,口讚嘆,這是懺除三業的過失,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逆流的十心,十種惡心。

古德關於懺悔的事情說得很多,因為這個行門關係非常之大,就是不管你修那一宗、那一派,都要以清淨三業才能夠有感應。如果三業不淨,再殊勝的道場,再好的老師,自己都得不到利益。

所以我們自己能不能得到利益,或者你得到幾分的利益,可以說完全在你自己心地有幾分清淨,一分清淨得一分利益,十分清淨就能得十分利益

所以一樣的道場,一樣的老師,許多同學在一塊共學,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原因在那裏呢?果然是像印祖所說的對老師的恭敬心有差等,實在講就是自己清淨心上有差等,不一樣。

那個恭敬心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心不清淨要叫他生恭敬心決定不可能,因為恭敬,敬是性德,他性有染污,他怎麼能生出敬心呢?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要真正講修恭敬,還是要清淨三業,因此這個問題古德就講得多了。

孔老夫子教給我們,他曾經說過以直報怨,直是正直,怨是怨懟;他來給我作對,來常常找我麻煩,我不能以怨報怨,決定不能有報復的心裡,有報仇這個心理,孔老夫子不主張這個。以直。直就是以正理,以正當的理,我們講理。以德報德,這個德就更厚了。

佛法裡頭常講的怨親平等,比孔老夫子講的還要高一層。那麼真正講到懺悔,講到三業清淨,必須要做到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境界之中,不著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在一切現象裡面、境界裡面,特別是人事境界裡面,不生愛憎,這個重要;和諧心意的,不起貪愛心,不順自己意思也不起憎恚心,你這三業才能清淨。

最好在一切境界裡沒有取捨心,你就自在了,有取捨就有得失,所以人的煩惱患得患失;如果一切境界沒有得失,他的煩惱我可以說已經就去掉百分之八、九十了,這沒有得失嘛!這個人多自在啊!得失是從取捨來的,不取不捨,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啊!

那麼如果再進一步呢,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一相三昧,心在境界裡清淨、恬淡、平等、自在,這就是一相三昧。

六祖大師教學的目標,他講了兩種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那麼說了一行三昧就是一切處,行住坐臥,只有一個心,真心,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心呢?就是一行三昧。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4-2014 12:3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14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翻開三十四面,「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這是說明懺除所對的境界註解裡頭註得很好也很重要,第一句就是遍於法界,諦閑法師註上說有兩個意思,第一「三業俱一思為體。」這個思是心所,與八識相應的五遍行裡面的思心所,思遍法界,我們的業也遍法界。

第二個意思,「三業俱是因緣生法」,前面講惡業遍法界,第二個意思講可以能懺除,為什麼能懺除?因為它是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必定是沒有自性,當體即空,真正要悟入,業障不是不能夠懺除的。

那麼下面所講的這就是辨別我們所對的境界,我們在佛面前懺悔,大師這幾句話說得也非常之好,小註第三行「次二句正辨所對,昔因親近惡友,違背良師」,所以才造罪業,那麼今天我們回頭了,「今於十方諸佛前誠心懺悔」,發心、發願改過自新,所以特別著重誠心這兩個字。

懺悔要在事實上要做到,要能夠表現出來,第一個常常自己能夠責備自己;求別人來責備你,不會的,給諸位說一般人不會得罪人,不會給你做怨家對頭。你想請一個人來責備你,請不到啊!

所以菩薩遇到有一個人責備他,他感恩戴德永遠不忘,為什麼呢?真找不到。

世間能責備你是誰?你的父母。在過去有老師,現在老師都不責備了,從前老師是責備學生的,現在老師不敢責備了,責備怕你去告狀去,告他去,所以老師也省事,老師對學生就不負責任了。

所以找一個責備的人相當不容易,必須要自己檢點,自己要責備自己,這個要做到。

第二個要相信因果,要怖畏惡道,要知道惡道之可怕。

第三個要做到不隱瞞自己的罪過,就是要發露懺悔。後不復造,就是要斷相續心,在懺悔裡面真正產生效果的就是這一句,所以懺悔著重在後不復造。

我現在懺悔了,懺悔了明天再幹,幹了之後再懺悔,這個沒有用處,這個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懺除業障就是著重在後不復造。

孔老夫子說的是不二過,過失只有一次,覺悟了下一次再不會有同樣的過失,這個叫真正的懺悔。

恆住淨戒,一切功德,恆是恆常,要依清淨的戒律,修自己一切的功德。淨戒是戒,功德是定慧,所以這一句裡實際上講就是戒定慧,我們要恆住在戒定慧當中。

那麼這個裡面也就像前面所說的修功補過,明因果、護正法、發菩提心、觀罪性空,這個功德才能夠圓滿。

那麼講到持戒,同學們給我寫的這個條,在此地順便答覆諸位。首先我們要明了佛為什麼制戒,戒律理論的依據是什麼?作用是什麼?效果是什麼?通通要搞清楚,你要是不搞清楚,這個戒沒有法子持,為什麼呢?會死在戒條之下,那什麼事情都辦不通了,會產生許許多多的流弊,這個要知道,達不到目的。

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持戒的目的是生定,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你才能夠達到定,才能夠開慧。

如果處處拿戒律去看別人,拿戒律的標準到處去量人,你自己只有造罪業,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決定沒有辦法成就功德,這個是一定要明了的。

所以戒律、戒體、戒相、戒形、戒法,統統都要了解。

今天受戒難,縱然有開戒講受戒,因為時間太短,沒有辦法講清楚;那麼受了戒之後必須要自己找戒經自己去研究,搞清楚了那是一樁什麼事情。

其實現在幾個人去搞這些東西?沒人搞了,不但在家同修好像沒有人重視這個,出家人也不重視了,也不講戒了。

為什麼呢?講了戒就難為情,這一條也沒有做到,那一條也沒有做到,樣樣都是自己罵自己,算了,不聽了,就不講了。

所以講經還有人聽,講戒沒有人聽,講戒盡罵人,誰聽啊!沒有人聽了,所以戒沒有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沒有了,這是個危機。

所以祖師真正慈悲,知道末法這個現象,戒律能不能提倡呢?沒有法子提倡,只有個人發心去修學,那個人也是鳳毛麟角,沒人了。

於是乎印光祖師他老人家提倡三本書代替戒律,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還有一本是感應篇彙編,他拿這三樣東西來代替戒律。

這三樣東西都是非常淺近的文言文寫的,而且裡面許許多多因果報應的故事,篇幅都很短,不難看,看起來也蠻有興趣的,所以把這三本書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自己常常讀誦,常常翻翻警惕自己,以這個來代替戒律。

真能把這個做到了,像感應篇裡面,文昌帝君陰騭文這都是道教的,但是註解幾乎百分之八十是以佛家東西來註,另外百分之二十是以儒家來註,這也等於是佛教的戒律一樣。我們不要看這個是外道東西,我們不應該學,你要是有這個觀念,你就錯了。

我記得我有一年在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我大概是講感應篇的時候,這些東西我在北部南部都曾經講過,文昌帝君陰騭文也講過。

曾經有一個法師就來責備我,說我不應該講外道的東西,尤其在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裡頭不講佛法講外道的東西,他把我呵斥了一頓。

當時我聽了就莫名其妙,我說我沒有講外道的東西。他說感應篇這怎麼不是外道的?我說原來如此,我就笑一笑,我明瞭了。

我就翻過頭問他一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是不是佛教的法印?是啊!這個沒錯。那就行了,太上感應篇我們佛教這個大印蓋上去了,蓋上去就算是我們的。

你看看它的內容是不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他聽了掉頭就走了,一句話不說。

學佛心量要大,不要把圈圈畫得那麼小;你看看它的內容,它內容果然符合佛教的宗旨,就等於是佛教的,佛教的心胸開闊,絕對不是說只有我說得對,別人說的不對,佛法不是的。

佛法是建立一個宗旨,別人說的跟我宗旨一樣等於我說的,等於是佛說的。

所以經有五種人說,佛是五種人之一,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它的的確確符合佛法的宗旨,所以我們以這個來代替戒律,決定沒有過失。

感應篇文字不長,只有一千多字,可以當作課誦本來讀,每一天念一遍檢點自己的功過,檢點自己三業善惡,的確非常之好。

http://book.bfnn.org/books/0642.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4-2014 12:3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14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慈悲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14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講到佛法我們佛教生話方式,在中國的佛教是素食,但是全世界的佛教都吃肉,只有中國佛教吃素。

所以我們這個佛教到外國佛教去參觀,他們看到我們很彆扭,我們看到他很奇怪,為什麼呢?經典上戒律教給我們的,學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的吃三淨肉,有不殺生是戒,沒有說不吃肉。

尤其佛陀在世那個時候一直到現在泰國也受持托缽,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不要找人麻煩,這是第一個原則。

你去托缽,你要吃素,他要特地給你做,你豈不是找他麻煩,那就不慈悲了。

所以托缽的時候給什麼吃什麼,這就方便了,他們家裡今天喜歡吃什麼,那麼有法師去托缽,他就供養什麼,決定不要人家另外給你做。所以全世界的佛教都不吃素,都是吃肉的。

而且在南洋的佛教托缽供養裡面,還供養有香菸,整條的香菸供養給法師,你到泰國去看看,我們看了很奇怪,出家人又吃肉又抽菸,這像什麼話。

但是不飲酒,這的確是戒律;你到日本去看,日本寺廟裡面酒供在供佛,我仔細去看一看,一瓶瓶很好的酒,一打一打地擺在那裏很好看,它旁邊寫個條子,般若湯,人家告訴我這是酒,好的酒,白蘭地、葡萄酒。

日本人出家在家很難分的事,他們喝酒,這些生活習慣都要了解,要入境問俗,否則的話就沒法子交通了,沒法子溝通了。

那麼現在的確是往來多了,隨著大眾傳播工具以及交通的便捷,往來多了,我們生活習慣彼此都了解。

我們到日本去他特別給我們做素食,那是非常地恭敬,特別給你做;那麼做呢?當然不乾淨,這是一定的嘛!特別給你做已經不錯了,那個鍋裡頭當然還有葷腥,你拿素菜聞聞那個味道,還是有腥味在裡頭。

如果你再要挑剔,那就太過分,人家已經給你做就很恭敬了,再要找人家麻煩那我們做客人就不像做客了,所以這些一定要懂得。

我第一次到日本去的時候,是跟道安法師一道去的,那個時候也有一些比丘尼們一道,她們在日本的時候一點都不吃,就挨餓,怎麼辦?到外面去買麵包,喝開水、買麵包。

道安法師把她們叫過來狠狠地罵了一頓,妳們以為這樣就能成佛了?如果這樣能成佛,牛羊的功夫比妳們高啊!一生吃素啊!吃草啊!一滴油它也不吃,搞錯了,你說真的講持戒,守不住金錢戒,這個是沙彌十戒都有,妳們做到沒有?一個也沒做到。真正的大戒不守,雞毛蒜皮的看得那麼重,這是道安法師當時訓她們的。

道安法師當時說,我是這麼大年歲了,吃這麼多年素,腸胃不習慣,如果我腸胃要是習慣的時候,我到日本就隨緣,入境隨俗,他歡喜。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菩薩攝受眾生第一個條件,那麼這個絕對不是叫破戒,絕對不是叫破齋,這就開緣。

那麼我還遇到有一樁事情,我的一個好朋友在抗戰期間,他是做地下工作的,在南京。那個時候南京淪陷了,日本人佔據了,做地下工作的,被日本人發現了,日本人要抓他,抓到了就搶斃了,決定是死路一條的。

他逃到一個寺廟裡面,南京東華門外的雨花台,那一邊有一個寺,寺的名字我記不得,這個老和尚很慈悲,老和尚看他一說這個情形,他說好,你趕快把頭髮剃掉,把海青一穿,叫他跟到出家人在一塊去念佛。

一會兒日本兵來了,來就搜查,但是日本人對佛教很尊重,這一點是他的好處,那麼到處找找不到,找不到就算了,就走了。

他對這個老和尚念念感謝救命之恩,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了,他回到南京,辦了一桌很好的酒菜請這個老和尚,來答謝老和尚救命之恩。

因為他們那個時候同伴大概有兩、三個人一起來請,把老和尚請來了。請來之後才想到和尚吃素的,我們都是雞魚鴨肉,這個怎麼辦?這搞得很難為情。

這老和尚真慈悲,有道,真高,沒有關係大家坐下來,一樣吃,他們才覺得這個真正了不起,為什麼呢?老和尚知道這不是他有心的,不是他來開玩笑的,他是真正答謝救命之恩,不是開玩笑的,是出於至誠,他忘了出家人吃素,所以絕對不見怪,照吃,吃了大家歡歡喜喜,這個是佛法,這是菩薩。

所以這種情形之下叫開緣,這不叫破齋,不叫犯戒,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任何一條戒律不是死的,所以有開遮持犯,條條戒都是活活潑潑的,所以佛法教你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迷、執都是錯誤的。

那麼講到近代,特別是在現代,大蒜我有的時候是鼓勵同修們要吃,我覺得是一個星期至少要吃一次,但是我吃的方法不是像今天這個吃法,今天放在菜裡頭煮我不贊成,不是這種吃法。

我教人吃法是治病,是預防疾病,因為現在蔬菜裡頭農葯成分太重,所以在台灣許許多多的怪病都出現;你看這個蒜除了對眼睛不好之外,對於身體任何一個部分都有好處,它能夠預防疾病,它能夠殺菌。

所以許多醫葯都是從蒜裡頭提煉出來的,都從大蒜提煉出來的,那麼你吃那個葯也是吃大蒜,所以這個要懂。

http://book.bfnn.org/books/0642.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5-2014 12: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5-2014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台灣農葯用的量全世界人聽到都害怕,美國全國農作物用的農葯量跟我們台灣是相等的,我們台灣這麼一點點大,你就可想而知。

美國的殺蟲劑;你看我們台灣的殺蟲劑,蟑螂你看到了,一噴馬上就死了;美國的蟑螂噴個十幾次它都不死,它殺不死,它會昏過去,它不會死,你把它掃一掃放到外面去。的確美國人愛護動物,美國人不殺生,你就可想而知殺蟲劑殺不死蟲,只叫它昏倒的時候,你可一掃,把它清送到外頭去。

所以美國這個國家富強有福報有他的道理,老百姓各各都曉得修福。所以農作物裡面用的農葯也是,很少很少,絕對對於人體沒有傷害,什麼程度沒有傷害呢?不要洗,這個菜拿來就可以吃,沒有傷害,他的葯量用到這樣才行。因為美國生菜多半生吃的,都是生吃的,都不大洗的,因為它洗把營養洗掉了,美國人很重視營養,所以它保持地非常地乾淨。如果葯量要是有傷人的時候,政府一定禁止,所以它的葯量非常之少。

所以在美國有三個好處,第一個是空氣新鮮,沒有空氣污染,沒有噪音,這是美國的生活我覺得很舒服的地方;絕對聽不到車的聲音,平常的住家,住家鄰居家裡的聲音都聽不到,小孩叫的聲音絕對聽不到。

他一家跟一家距離相當遠,沒有房子連到房子的,美國的地大,每一家差不多都有兩、三百坪的地,他的房子不大,房子大概三、四十坪,建在當中,四周圍是花園。所以家家都是花園房屋,所以空氣新鮮,他們樹木花草種得多,家家都保持得美化,這個是他們的好處,空氣新鮮,飲食衛生,這是他們真正做到了。

美國人就怕害病,為什麼呢?病不起啊!醫葯費用太貴了,所以美國一定要有醫葯保險,沒有醫葯保險那就不得了。

所以我們中國很多華僑生病的時候,到台灣來治病,到台灣把病治好了,往返飛機票加起來大概比在美國治病只有十分之二三,台灣看病便宜;美國就傷風感冒看個醫生至少五十塊美金,在我們台灣不過台幣五十塊不得了了,在他們要美金五十塊。

我們那邊有一個留學生在那裡生產,在醫院裡面大概是住了五天,生了一個小孩,花一萬多塊,所以這醫葯費不得了,所以他們特別重視衛生,不敢生病,這是飲食衛生好。

那麼再有水好,乾淨,我們這些地方跟美國是沒有法子相比的。那麼這個蒜生吃才有效,熟吃沒效,治病要生吃,生吃是很難吃,很辣很不好吃,但是很有效,確實能夠防正很多很多的疾病,熟吃就沒有效果,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那麼還有不能生吃的,所以現在美國人很聰明,你這個吃不下去、嚥不下去,所以美國人現在把蒜提鍊出來,就做像魚肝油球一樣,做成葯物了那是很好,而且在美國賣也很便宜,一天能夠吃一顆兩顆的確能夠預防許許多多的疾病,非常有效。

如果有皮膚上敏感,吃這非常有效,一吃就好,用不著吃葯。所以蒜以後要記住,我們決定不放在菜裡面煮熟了吃,生的大蒜一瓣一瓣拿到餐桌上我很贊成,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還有一個同學要叫我說一說雞蛋,現在的雞蛋可以吃,為什麼呢?現在的雞蛋不是種蛋。

從前不吃雞蛋,是種蛋沒有辦法辨別,那種蛋就是有生命,就是殺生。

現在雞蛋孵不出小雞的,你要是買孵雞的種蛋還要特別去買,價錢恐怕還要高一倍,所以現在蛋都不是種蛋。

那麼吃蛋跟吃牛奶沒有兩樣,不傷害眾生的生命,在中國我們注重的是這一點。

譬如穿衣服,毛衣可以穿,毛線衣它是羊毛上剪下來的,沒有傷它的命;但是皮衣就不能穿了,皮衣是剝它的皮,是傷了它的命,那跟吃肉沒有兩樣,這個要懂得。

所以不能穿皮衣服,可以穿毛線衣服。那麼可以吃牛奶,可以吃奶油,不能吃牛油,牛油是要把牛殺掉的時候才能提煉出;奶油不是的,從奶裡頭提煉出來的,這個可以吃。

總之一個原則不傷害它的生命,以這個為原則,飲食是養慈悲心,是養我們慈悲心,是以這個為第一。

如果單就養慈悲心這一條來講,現在我們中國就是學佛的人都不如一個美國人,美國人雖然吃肉,他很單純,他只吃兩種,一個牛肉,一個雞肉,其他的很少吃。

美國人對動物非常愛護,動物絕對不怕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你只要看到有小動物了,你拿到東西餵到,它馬上就來了;在海邊的時候,我們餵松鼠的時候,海鷗都飛到手上來,來要東西吃,不怕人。

我們這邊鳥,你稍微接近點趕緊飛掉,為什麼?曉得我們這邊人殺業太重了,殺氣太高了,它害怕。美

國這些小動物不怕人,可見得美國人普遍對於動物都愛護,馬路上有時候看到松鼠通過,他車子一定停在那裏;我們這邊車絕對不會停,所以我們常常在馬路上看到有狗被壓死的、貓被壓死的,這在美國是絕對看不到的,他一定停下來讓它走過。

所以蛋可以吃,現在的蛋可以吃,沒有問題,那麼這是講在飲食方面,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佛教傳到中國來,當時傳來的時候也沒有吃素,吃素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讀楞伽經讀到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吃一切眾生肉,他自己很感動,於是發心吃素。

他是佛教的大護法,所以就發起一個素食運動,有佛門裡面這些出家的同修第一個來響應他,所以素食運動在中國展開了,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有兩個特色,一個是素食,另外一個燒香疤,全世界佛教沒有這個事情的,沒有燒香疤的,這是中國佛教的兩大特色,走遍全世界沒有的。

那麼素食的確有好處,有很多很多的好處,尤其是中年以後素食對於健康有很大的利益。現在外國人也懂得,外國人有許許多多吃素的,但是他不是佛教徒,他是為了生理健康而吃素的。
好,我們閒話說到此地,再往下看正文。

http://book.bfnn.org/books/0642.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5-2014 01:12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4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我們念念就行了,不必講解,跟前面的意思完全相同。

再看下面一段,第五隨喜功德願。

到懺除業障之後,自己就成為一個法器了,換一句話說,就有資格接受佛法,業障沒有懺除是沒有法子接受佛法的,那麼一接觸佛法第一個要修隨喜。

所以十大願王次第不能顛倒,你看這個程序非常非常有道理,我們今天學佛學不成功,你把十大願王打開來一看就曉得我們為什麼不成功,第一個我們對人貢高我慢,沒瞧得起人,禮敬沒有。

第二個一天到晚說別人的短處,找別人的麻煩,沒有讚嘆。第三個自私自利,沒有廣修供養。第四個一身的業障不曉得懺除。第五個不肯隨喜功德,人家幹一點好事,我們都嫉妒、障礙,總想盡方法來破壞、來阻撓,有幾個人肯隨喜?所以這不能成功,條條都相違背,這是沒法子的。

所以一定要發心,要從自己做起,不管別人,別人怎麼樣不去理會,從本身做起,這樣就對了,從我們一個小道場做起。

你要記住當初釋迦牟尼佛建立佛教,今天弘揚這麼普遍,最初也不過是在鹿野苑六個人起家的;釋迦牟尼佛一個,五比丘學生五個,六個人起家。

我們今天有五、六個人,怎麼不能復興呢?當然可以復興,問題就是能不能一條心,所以說和為貴,這是一點都不錯的,古人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

再打開我們歷史,實際上中國外國都一樣,我們這裡有廿五史,你們諸位去翻翻,每一個朝代開國幾個人?我仔細去看看,怎麼看沒有超過十個人的,就是幾個志同道合的集合起來大家一條心就能夠建立一個王朝,廷續幾百年;一心,大家一條心,沒有私心。

那個國為什麼亡?每一個人都有私心,每一個人互相猜忌,國就亡了。

大而國家,小而家庭,道場、公司、行號都一樣,能夠上下團結一條心,那就是復興,無量無邊的前途;一個人一條心,彼此互相猜忌,非滅亡不可,這個裡頭有個理在呀!有個道理在。

隨喜功德第一個除嫉妒的障礙,因為它跟嫉妒恰好相反,絕對沒有嫉妒障礙,肯隨喜。不但心裡面隨喜,還得盡心盡力地幫忙,如果不能盡到心力,不是真正的隨喜,隨喜要盡到我們自己一份心力幫助他,促成他,這個叫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能夠生起自己平等的善心,所以功德無量無邊。

註子裡面說「隨是隨順,不違逆意。喜是歡喜,不厭惡意。謂隨其見聞,無問大小。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這是講最小的都能夠生歡喜。

極惡的人,聽說他有一點點小善,我們都生歡喜心,都要鼓勵他,為什麼呢?惡人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要作佛,要幫助他覺悟,要鼓勵他向善,這是真正的隨喜功德。

再看底下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生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那麼這一段是解釋我們隨喜的這些事相。

第一個我們要隨喜諸佛如來,這是成就最高最殊勝的人;隨喜要記住一定要效法,要接著跟到去做,
如果只是我心裏歡喜讚嘆,沒有行動,這個不算隨喜,不但我們效法去做,一定要幫助他把這個事業做得圓圓滿滿,我們的隨喜功德就修圓滿了,這個隨喜意義在此地。

前面這幾句盡法界虛空界,這是講境界的廣大,真是一絲毫的善法都不捨。

http://book.bfnn.org/books/0642.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5-2014 12:3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6-2014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講多佛,底下三個講多佛,多佛裡面記住前面第一願跟大家講的禮敬諸佛,除自己之外,統統是諸佛,一定要能生這種清淨的敬心。

從初發心,諸佛怎麼個發心的,我們要隨喜,我們自己才能成佛,發心是發菩薩心,就是發求無上道的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我們應當要發。

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他歷劫修行的目標,佛學什麼?求什麼?就是求一切智。

其實一切智是本有的。一切智應該如何修學呢?除自己一切罪障習氣,一切智就現前了,所以這個修實在講不是修一切智,是修一切智上那些障礙,把這些東西給他修正過來。

勤修福聚,福是修福,修福就是前面所講的布施供養,乃至於前面講的禮敬、讚嘆、懺悔,沒有一條不與福聚有密切關係,都是修福,聚是聚集;為了修福修慧不惜自己的身命。

修多久呢?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時劫之長不可思議,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不是短時候。所以學佛要有耐心,有長遠心,有恆心;決定不能夠變心,不能夠退轉,你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成佛要很長的時間,問題在那裏?進得少,退得多。

如果勇猛精進沒有退轉,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要這麼長的時間,可是絕大多數人進步進得太少了,退得太多了,所以時劫要這麼長。一一劫中,這是指隨時隨處,都能夠犧牲自己,都能夠捨己為人。

我們現在沒有法子,稍微吃一點點苦頭就不肯幹,不肯犧牲,怎麼能成就?不能成就啊!要能犧牲,連儒家也是這麼說,安安而能遷,為了大眾的利益,為了國家社會的福利,我們自己本來身安心安,這個多自在,都能夠捨棄掉,自己願意受一點勞累,為大眾來服務,這是修福。

我現在在美國搞這個道場很辛苦啊!沒有台灣這麼樣自在,這麼舒服;到那裏要吃苦頭,為什麼呢?那個地方有這麼殊勝的因緣能夠建立佛法,把佛法傳到那個地方去,不能不去吃苦頭。

有許多法師去了,去了在那邊住了一個短時期以後,再不想去了,為什麼?太苦了。譬如在台灣自己有個小廟,收幾個徒子徒孫,一切有人照顧你;到那裡去衣服要自己洗,地要自己掃,煮飯要自己來,買東西也要自己,沒有一樣不要自己操心。

還有些法師做個法會,做法會的時候上殿要敲木魚引磬領眾,那一邊還到廚房去燒飯來照顧大家,沒有人伺候你呀!美國人的確對人有普遍的敬心、愛心,他有;美國人都很小器,很吝嗇,這個是真的。

美國人家裡沒有錢,我們台灣各各人家裡你說馬上就拿個幾萬塊錢,他馬上拿出來,美國沒有,美國你叫他家裡拿廿塊錢,他拿不出來;如果他家裡能拿出廿塊錢,那很有錢的人家了,美國人沒錢。

美國雖然享受舒舒服服的,樣樣都是分期付款,一失業了,全部都要變賣還債,還還不了。

美國的社會是信用卡的社會,他身上帶信用卡,沒有現金的,所以美國住宅區,我剛才跟同學講,他們門窗都是落地玻璃的,外頭絕對沒有鐵欄杆,院子雖然很大沒有圍牆的,絕對沒有小偷,為什麼呢?曉得人家裡沒有錢,偷不到東西,什麼也沒有。

有錢人家也不敢去,因為他自己的範圍之內,這是他家、他的土地,他的範圍之內,要是生人進去,他開槍打死不償命的,他為自衛,美國有這個法律。

美國的槍枝隨處都可以賣得到,外頭有賣槍的店,你愛買什麼槍就買什麼槍;這個也有好處,盜匪不敢隨便進入人家,因為被打死不償命的,所以他治安非常好。

這是說到真正能夠要犧牲自己為大眾的福利來著想,為整個佛法來著想,應當要犧牲,要捨己為人。弘法利生,尤其是講經,苦事啊!要在講台上去苦練,最初上台幾年那個味道很不好受啊!要受很多人的批評,可是你都要接受,你要反省要改進,自己才會有進步。

為誰去犧牲去受這些苦呢?為一切眾生,為佛法,為隨喜諸佛菩薩,修隨喜功德。

世界上的事情求人最難,求人要看人家的臉色,現在佛法衰了,求那個人出來去發心弘法利生,人家擺個面色給你看,你就難過啊!所以怎麼辦?求自己,他不肯幹,我來幹,我們自己來發心。

只要你自己發心,佛法就不會滅,自己肯發心眾生就有福,自己要肯犧牲要肯吃苦,要甘心情願受種種的折磨。為什麼呢?為一切眾生,為佛法,為隨喜功德。

所以十大願王一展開,今天我們仔細看看反省反省,有那一個人肯發心修個一條兩條都不容易,都見不到。

可是諸位要記住我們自己不肯發心的話,你這一生過了之後,你來生遇不到佛法,為什麼?因果嘛!

你這一生在佛法空過了,你對不起佛法,你來生就遇不到佛法,就不會有這個殊勝機緣,所以佛法難聞啊!

縱然有一點小福報生到人天,也會生到邊地,邊地就是沒有佛法的地區,一生沒有機會聞佛法,所以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你的緣就殊勝。

我想我過去生中大概也是這麼做法,所以我這一生遇到的沒有走冤枉路;我學佛就兩個老師指導,兩個都是高手,沒走冤枉路,緣殊勝,這個緣是前生的不是今生的;我今生又努力繼續不斷的做,我相信我來生的緣更殊勝,這個一定的道理嘛!

你自己不肯做那裡會有法緣?所以一定要努力,唯有難行、苦行,你都能夠隨喜,都能夠修學,才能夠圓滿種種波羅密門;種種註子裡頭有,簡單地講就是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如果照華嚴來講,十波羅密,加上方便、願、力、智,這個是十大類,展開來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樣樣都能修到究竟圓滿,這叫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智地,加上一個智,加上一個地,檢別不是三賢位的菩薩;十地菩薩,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叫菩薩智地。

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無上菩提是究竟果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也叫成就無上菩提。

般涅槃,分布舍利,實際上這一段經裡面所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八相成道,你看看經文的意思就是八相成道,這是隨喜諸佛,所有善根我皆隨喜。下課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42.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6-2014 12: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4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十七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七面「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這是隨喜六道眾生。

在前面第一節是講的隨喜諸佛,從佛初發心一直到他成道弘法度生,乃至於入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都要發心隨喜。

隨喜實在講就是學佛,那麼學佛呢?佛當然沒有問題,佛是聖中之聖,善中之善,我們應當要效法的,要隨喜的。

那麼說到六道眾生這都是凡夫,業障深重,我們有什麼好隨喜的呢?所以有一些同修免不了有這個疑問。諦閑法師註子裡面也寫得很好,當然最詳細的還是大疏,就是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最詳盡的還是那部書。

六趣就是六道,趣有趣向,我們死了之後往那裡去,那麼有六處,就是六個去處,一般稱之為六道,這是「舉所依之報也」,六趣是指的果報。

四生是講生態,就是「胎卵濕化」四種不同的生態,六道眾生從生態上來講總不出這四種,所以四種就包括盡了,如果不是胎生就是卵生,或者濕生、化生。

「舉能依之果」,前面是講所依之報是六道,能依之果就是四生。「天上六欲,人間四洲,固然有善可喜」,可以隨喜的,這是說明六道裡面。

那麼欲界天以上這些天人,天有三界,最上面是無色界,當中是色界,往下面看是欲界,欲界有六層天,他們的道德、智慧都在我們人之上,而且善念善行也在我們人之上,當然還是有些地方值得我們隨喜的。值得我們去效法的。

譬如佛在六念裡面就明白指示我們要念天,不但念三寶、念戒,還得要念天,有這一個項目。天人秉十善業道、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禪八定,這種因行他才能夠得到天人的果報,這個是我們應當要隨喜的。

至於三途那有什麼善可言呢?下面寫了,「三途苦趣有何善可論乎。今所以云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底下這兩句說得好,「彼雖極苦,不得謂無一塵之善也。」一塵是比喻小,他再苦,縱然墮到地獄,不能說他一點點善都沒有,不能這麼說法。如果有一點點善,我們就隨喜他這個善念,隨喜他的善心,隨喜他的善行,意思是在此地。

再看下面經文「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這一段是講隨喜二乘,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雖然這兩種我們都叫他做小乘,小乘偏重在自利,慈悲心少,不是沒有慈悲心,他有,比菩薩少得太多了,那麼他也有善。

就聲聞來講有四果四向,四果四向除了第四果,就是阿羅漢果之外,都叫做有學,就在求學的時代都叫有學;四果阿羅漢,那小乘是畢業了,就叫做無學,他所修學的東西學完了,沒有得再學了,所以叫無學。

那麼在大乘法裡面就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叫無學,九地以前都叫做有學,那是菩薩,底下一段會念到。

無論他是在因地或是果地,有學是在因地,無學是果地,他已經證果了,就是證最後的果,不是初果、二果、三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做學地,都是在因地,四果才是真正的果地,那麼他所有的功德我皆隨喜。

一般講功德是講定慧,那麼戒算不算功德呢?如果這個戒,因戒得定,那個戒是功德;修戒律而不能得定,那個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它所感得的是人天福報,那麼這是功德與福德我們必須要能夠檢別。

要修學真實的功德,這就是說的戒定慧,如果從義理上來講就是修覺正淨。

覺正淨的定義、形象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為什麼呢?因為在現前這一個時代我們佛法是衰到了極處,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佛法衰到極處的時候,眾生必定有很大的苦難,不可以不知。

現在這個時代跟楞嚴經上講的完全一樣,妖魔鬼怪也都出家了,也都披上了袈裟,也都在那裡講經說法;那是邪,那是正,你沒法子辨別;在這個時代你能夠遇到正法真是你前生多生多劫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你能夠接觸到正法。

但是接觸到正法你相不相信呢?很難講,為什麼?邪太多了,信邪的人太多太多了,那麼多人信他大概是真的?恐怕是有點東西?這裡雖然講正法,沒幾個人,恐怕這個靠不住;你還是要走邪路,這個難啊!

這個時候是確確實實法弱魔強,那麼你這一生跟到魔去學,這一生必定空過。那誰是魔呢?誰是佛呢?這個話很難講,剛才講了,魔王力量太大了,徒眾太多了,勢力強大,你得罪他可是招惹了很大的麻煩,所以真正善知識對魔王也不會說的,也不會告訴你某人怎麼樣,不會講的。

那麼眾生跟到魔去,那沒有法子,他自己沒有善根,那有什麼法子,只好讓他去了。所以看到他墮地獄,看到他墮火坑,沒法子救他,不救他隨他去還好一點,你愈救他,他造的罪業愈重,誹謗正法;他反抗,他信邪他不信正,他讚嘆邪誹謗正。

所以在這個時期佛菩薩不出世,道理就在此地,這個世間亂了,佛菩薩離開了,走了;諸位一定要記住歷史上有教訓,印度亂了,佛法到中國來了;中國再亂了,佛法又到別的地方去了。

你看在佛經教裡面交代後世弟子,邪見稠林,不轉法輪,眾生知見都是邪知邪見,這個地方不能講經說法,不能弘法,應當要遠遠地離開。

守護正法就守住自己,等待因緣,那麼一生當中遇到一個兩個學生,能夠傳授下去,好好地保持到,到將來魔的力量弱了,法有機會弘揚的時候,下面再發揚光大。

這個事情不是在一生的事情,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那時就不行,他就沒有法緣,那麼只好等,等到一個慧可傳給他;慧可也沒法子弘揚,也在那裡等;等到道信,一個傳一個,一直傳到第六代慧能大師,這個因緣殊勝了才能發揚光大。

所以他們一代一代地守住,能有一兩個人守住就好,命脈就不斷,雖然不能發揚光大,正法命脈不斷。

正法決定叫我們自己得清淨心,就是覺正淨;凡是邪法必定是與這個相違背的,你修學的時候你心得不到清淨,你見解不是正確的,你心地是染污的。

如果諸位能從這上去觀察,邪正就不難辨別了,這是一種智慧的觀察,違背了覺正淨,絕對不是正法;能夠叫我們覺正淨天天增長,叫我們迷邪染天天減少,這決定是正法。

http://book.bfnn.org/books/0643.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6-2014 12:1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14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在今日之下,我們唯一可以依賴的,一定要依賴經典,要依賴古大德,現在的人靠不住;我們學印光法師,學蕅益法師,學蓮池法師,決定沒有錯。

他們的著作都流傳在世間,著作很多,只要依個一種、兩種就行了;我這個道場就是依祖師的法門,我們修淨土依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依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依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的開示,我們走這一個路子,循這一個目標去努力,不是這三個大師的東西我們不看,縱然要參考也參考古大德的一些著作,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唯一能夠避免邪魔外道擾亂的一個辦法。

今天這個世間是險道,非常危險的道,稍稍不留意就走入了邪途、岐途去了,所以說護持正法談何容易呀!

所以隨喜決定隨喜別人的善法,決定把別人一切惡法,從自己見聞覺知裡面掃得乾乾淨淨。

正如前面我跟諸位提的六祖大師的開示,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見,實在講就是心裏面不執著,不執著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過失,心裡面沒有別人的過失,口裡頭不說別人過失。

但是別人的過失清清楚楚,不是不知道,如果完全不知道,那你是個白痴,你是愚痴,連善惡好壞都不分了;自己心裡清清楚楚,可是絕不執著。

不執著是沒有瞋恚心,佛對於魔沒有瞋恚心,魔把佛法破壞盡了,佛也沒有瞋恚心。其實魔那有那麼大的力量呢!

真正把佛法破壞盡了,魔是個帶頭的,是眾生沒有福啊!眾生要親近魔,把佛法滅掉了,那有什麼法子!是因緣和合,眾生要不聽邪,魔有什麼能力?魔沒有能力呀!

眾生修邪是自己毀自己,那有什麼法子呢?那麼換一句話說,你要成就是你自己成就自己,你要毀滅也是你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佛眼睛裡面看得清清楚楚,決定沒有瞋恚的念頭,他也不會責備人的,那麼像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明了,應當要隨喜要學習的。

南部我不知道這個法師住在什麼地方,好像是在台南高雄一帶,有一位老法師年歲很大了,開心法師;我這次回國來跟他見過一次面,很難得,正知正見,真正不容易;這個人雖然看起來很土,沒有念過書,沒有認識什麼字,他是斌宗法師的徒弟。像這樣正知正見的人,很少見到,我是這麼偶然一個機會見了面談了幾句話,覺得很難得,不容易,很不容易,諸位將來有機會可以向他請教請教。

再看下面經文,「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不學菩薩就不能成佛,前面講實在講它都有道理,為什麼呢?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相同。

譬如有很多同修,他就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各有志嘛!還有很多眾生,他不願意成佛,不想成佛。

有一些人,我當個羅漢就好了,他的志願就這麼大嘛!還有的人連羅漢都不願意當,我來生在人天就好了,做人蠻好嘛!他喜歡做人,喜歡享天福。

所以佛隨著眾生的願望,都能叫他滿願;你隨喜六道之善,得人天福報;隨喜二乘可以證阿羅漢、辟支佛果;隨喜菩薩可以成佛,佛真是大慈大悲,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絲毫的勉強,你願意到那裡去,你就到那裡去。

佛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決定不要我這個道場要多少人,要多少徒眾,要怎麼樣。佛沒有這個念頭,並不以此為殊勝。

所以道場的莊嚴殊勝不是人多,是什麼呢?這個道場就是一個人住個小茅篷,身心清淨第一殊勝,是以清淨為莊嚴,以清淨為殊勝。

菩薩是效法佛的,是不畏難,不怕苦,幫助一切眾生。所以菩薩的事業太廣大了,世出世間所有的事業幾乎都是菩薩事業,尤其是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所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世出世法各行各業,全是菩薩事業。

難行,無論在那一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像布施,不但外財能捨,捨得很乾淨,頭目腦髓都能捨,沒有一樣不能捨的。

人家向菩薩乞求,菩薩沒有說不滿眾生願的;眾生沒有乞求,菩薩主動地布施,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隨喜,應當要學習的,要效法菩薩捨己為人。

http://book.bfnn.org/books/0643.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6-2014 12:3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14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今天六根的作用,都是為眾生而施捨的,我們每一天讀經要用眼睛讀經,為誰呢?為一切眾生,捨我們的眼力布施眾生,這怎麼說呢?如果不是為眾生講經,開導眾生,利益眾生,我讀這個經幹什麼啊?我不要讀啊!我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彌陀佛,我決定往生,我看這個經幹什麼?

用我的舌根每一天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勸勉大眾,這個也是以舌根布施給眾生,六根的身分是這樣地布施眾生。

諸位要記住不是說眾生要眼睛,眼睛割給他;眾生要我舌頭,舌頭割給他,不是這個意思。

用我們自己的身分努力從事於幫助一切眾生的工作,這個就是捨,捨眼、捨舌、捨你的頭腦,你要思維要去做,雙手要去做,捨你手;你腳要走,捨你足,一切身分統統布施掉了;無條件地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難,的確是很難,難行能行,要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我一切造作是為利益、為報酬、為自己,那就不是布施供養了;布施供養是沒有想到對自己的報酬,沒有

那麼如果眾生不供養,不供養捨盡了就沒有了;如果眾生有供養,有供養就捨不盡,永無中止地修布施,修隨喜,這個叫行菩薩道,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

那麼像我剛才所說的,我們把眾生暫時把他放在一邊不理會他了,我們老實一心念佛,先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之後再倒駕慈航再來,行不行呢?行,不是不行,的確行。

可是這個裡頭有一樁事必須要明白,在沒有緣的時候可以,我想幫助別人,他不接受,那只好暫時捨棄,自己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如果有這個緣分那就不應該,我願意幫助人,有許多人樂意接受,這個時候你必須要犧牲,要行菩薩道。

這個事情是外面緣成熟與不成熟來決定,而不是自己決定的。

印光大師住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沒有法緣,印光大師講經沒有人聽,我想可能是他是山西人,山西口音太重,在南方講經沒有人能聽得懂,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可是他講經沒有人聽,他用另外一個方法,他用文字,他的文字也很巧妙,都是給人寫信,所以他不是對大眾的,他對某一個人的。

那一個人向他請教,提出些問題,他一定很詳細地在文字上說明,所以以後得力於在家的弟子把這些信件收集起來,都公開了,在報紙雜誌上公布了,這才讓一切大眾普遍都得到利益。

你看他的東西全部都是書信,文鈔裡頭都是書信,到以後大家知道,對他景仰尊重了,所以以後有些序文請他來寫,他也很樂意,所以一生以文字來弘法,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明白,都要隨喜;講不行,沒有人來聽,用文字,那麼現在還有錄音錄影都可以利用。

不能對多數人,對一個人對兩個人也行,菩薩總是盡到了弘法利生的行願;這個路走不通,走另外一條路,條條路都走不通,趕緊念佛求生西方再乘願再來。

是要曉得還得要與眾生結緣,這點很重要,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為什麼有的人法緣那麼好呢?緣結得多;有的人沒有法緣,他是緣結得少。

那麼今日之下我們仔細一觀察,妖魔鬼怪對眾生結得緣多;學佛的人都很老實,只曉得念經拜佛,與一切眾生很少結緣,所以今天佛法佛緣不盛,魔緣特盛,特別地強盛,道理在此地。

所以學佛的同修一定要與眾生結法緣,要廣結法緣而後才能普度眾生,那麼這是隨喜菩薩的善業。

http://book.bfnn.org/books/0643.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6-2014 12:0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7-2014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那麼這個是跟前面意思一樣的,諦閑法師有一行半的註解,諸位自己看就曉得了。

再看下面一段,第六請轉法輪,那麼往下這個願層層殊勝,前面只講到隨喜,生歡喜心去效法,還沒想到要請法,請轉法輪也是菩薩事業裡面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項目,為什麼呢?法至尊至貴,如果沒有人啟請,佛不說法。

世間教學也是如此,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學生不問,老師不講的,所以學生要啟請,老師才說法,佛法也是如此;你看每一部經裡面都有啟請的人,那個啟請的人就是請轉法輪。

一切眾生不知道佛法的殊勝,他不會啟請,必須要依賴那些已經覺悟的菩薩們發心來請法,大眾才有聞法的機緣。

所以請轉法輪,這個啟請的人跟講經的功德沒有兩樣,是相等的;我們請佛來講經,佛講經功德很大,啟請人的功德跟佛講經一樣大。

為什麼?沒有他啟請就沒有這個法會出現,所以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了。

有些人是我自己不會講經,沒有學過,講經功德雖然大,可惜我這一生沒有這種機緣。實際上他錯了,你自己不會講,你可以請人家來講。

諸位曉得我們中國除了孔聖人之外,還有一個聖人,武訓,那是中國的一個聖人,他沒念過書,他要飯的,他一生辦了三十多所學校;要飯的,在外面要的錢,攢的錢,去借人家一個地方,拿這個錢去供養老師,請老師在這裡開學校教學,老師不答應,他跪在那裡磕頭不起來,至誠心感動。

一所一所學校成立教化多少的學生,而且那個老師是一流的高手,為什麼?被他至誠感動的。

那個功德是他一個人的,你看今天他請的那麼多老師誰曉得,沒有人知道,人家只知道武訓,只知道他,聖人啊!所以自己不能教,請高手來教。

正如一個學校,校長是主持教育的,校長可以不教學,可以不上課的,請教員啊!所有教員教學的功德統統是校長的。學校辦成功了,國家獎勵校長第一,不會說那個教員;辦的不好,責任也是校長的,教員是執行而已,是幫助他執行。

因此一個寺院所在之處,住持就是校長,他的責任是教化一方,這一方人法身慧命都寄託在他身上,他要沒有盡到這個職責,一做住持就做到阿鼻地獄去了。

我做主持,我沒有做壞事情,我也沒有犯戒,我也沒有動一個惡心,我為什麼要墮地獄?你必定墮地獄,你責任沒有盡到;如果你是個清眾,你沒有責任。

譬如說這個學校,校長很好,沒有做壞事,也沒有貪污。但是沒有上課,沒有請老師,你說這個校長要不要處分?他人非常好,樣樣都好,但是他做了校長做了三年,學校停課三年,他自己人再好也不行,他也要受處罰,他沒有盡到教化的責任。

所以住持不好當,住持真難當,你要是沒有盡到責任非墮地獄不可,這個是我們要懂得的,凡是一個機構都是主管人責任非常之大,搞不好就要墮落,這個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

現在在家居士也建道場,你們如果建道場,做一個道場的負責人,你要注意這樁事情,不能夠弘揚正法,不能夠成就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你自己就要背很大的因果。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知道利害,想盡方法去爭住持,其實就是爭阿鼻地獄,想盡方法要爭取阿鼻地獄,這糟糕不糟糕!

我們看經文,「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那麼在這一段大師有很長的一段註解,「此即勸請願也」,就是勸請之願,勸請之願能夠消除我們自己多生多劫謗法的障。

這個謗法一定有的,因為在以前沒有接觸佛法,誹謗佛法在所不免;這一生沒有,生生世世難保沒有,一定要把這個障礙消除,「起慈善根」,生起大慈大悲的善根。

謗法這個機會的確很多,往往我們謗法,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在謗法,這個是最可怕的。

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呢?法與非法,我們沒有法子辨別,正法與邪法我們也沒有辦法辨別。一個不謹慎、不留意,往往是毀壞正法,而且自己天天在做毀壞正法的事情,自己不曉得,這個是真糟糕。

我舉一個例子說,我在此地講經為了是真正幫助諸位同修,不願意同修們墮在阿鼻地獄,何況我在國內講經,現在時間是愈來愈少了,我跟諸位講真話,我們從什麼地方謗法呢?我們跟出家眾團體寺院不合作就是謗法。

一個寺院是一個弘法利生的道場,如果說我們在這個寺院裡面不能幫助住持弘法利生;或者看這個住持做得不如法,你應當要勸告,要諫正,他要不聽,不聽你離開要到別的正法道場去。不聽了,我自己去買個房子,去住個公寓去,我一個人修行,你這個叫謗法。

那麼你要是住公寓一個人修行可不可以?可以,一定要還俗,你做在家佛弟子沒有關係,你一個人進修。

佛門還俗不是恥辱,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當中出了家還俗,還俗再出家,出家再還俗,都可以,這個絕不謗法。

如果是脫離僧團一個人去住一個公寓,這個就是滅佛法、誹謗佛法,為什麼呢?叫一般人看了把佛法形象完全破壞了,哎呀!那個出家人他住公寓,受社會的指責,他不只指責你一個人,他指責你整個佛法;他不是指責你某某人,他講是出家人,整個佛法都受他關連了。

凡是這些行為,這種造作,統統是阿鼻地獄的業因;他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了,為什麼呢?你滅了佛法。

你進一乘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說你自己固然不錯,但是你把佛法消滅了,你沒有資格到此地來。

一定要注意呀!幾個人能夠見得到?許多以為自己做得很正,別人都不對,正跟六祖講的恰恰相反,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他是見的什麼?只見別人過,不知道自己過。糟糕啊!真是糟了。所以仔細去反省想一想,那一個不造無間地獄的罪業。

所以十大願王我跟諸位這樣講下來之後,如果時間不夠的話,講不完,我只跟諸位講這十條,後面偈頌就不講了。你們仔細去反省反省那一條不犯,那一條你做到了,條條都違背了還能往生嗎?應當認真去反省,要改過自新,痛切懺悔,我們還有救,不是沒有救,有救;造的是五逆十惡的罪業都有救,你要回頭得快。

不要在此地聽說我有救了,不要緊,再多做幾年罪業沒有關係,到我臨命終時我再來懺悔,我還有救,那你就沒救了。

為什麼呢?你今天已經聽到我這麼說了,你明知故犯就沒有救。

你一生造罪業,一生沒有聞到正法,臨命終時聞到正法時回頭,認真懺悔,有救;現在聞到正法時說不要緊,我在臨命終時候再懺悔,沒救,你明知故犯,你應該從今天回頭,你才會真正有救。我們下課。


http://book.bfnn.org/books/0643.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7-2014 11:5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14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十八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華藏圖書館)


第三十九頁註解裡面給我們解釋法輪的意義,在佛法裏面,通常表法是以法輪、蓮花用得最為普遍,代表佛法,好像是佛教的一個標誌一樣,那麼這一段就解釋法輪的意義。

「法者,軌持義,通教理行果。」這樣的句子我們在佛教經論裡面常常會看到。

就是軌道,我們今天講的原理、原則,就是一個原則。是保持,就是你要守住這一個原理原則,守住這一個軌道,這個就是法的意思,是一切法的生起,它一定有個道理存在,而且生起的時候,它一定有程序、有過程,絕對不會亂的。

所謂一粒種子我們種下去之後,它一定先生根,然後再長出芽,再長出枝葉花朵,它一定是有這個程序的,不會說種子接下去是先結果後開花,沒有這個道理,它顛倒了。所以軌道就是有一定的程序,它一定是保持這個程序,那麼它才能成就。

那麼通教理行果,通就是通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但教理行果統統都是有軌持的意思存在。

教法就是教科書,我們今天講教科書、教學法,這都是屬在教法裡面。佛陀在世的時候每一天給大家講開示、講經,都是以音聲為教法。

佛滅了之後,大德們結集下來,把它記錄下來稱之為經典,所以經典變成我們的教法,就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依照這個來修學。

教是文字,所以文字也有軌持,它也有一定的次第。你看編成這一本書,它有綱領、有次第,有條不紊,所以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裡面也分章分節分段,清清楚楚,這個就是軌持的意思,這個教科書的軌持之義,它不能亂。

就是教科書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不管這個理是淺是深,是大是小,都有軌則;拿現代的話來說合乎邏輯,在佛法裡面講因明,一定符合因明的法則,所以它是一個有條理有層次的思想發展,今天我們講的科學的方法。

這是講理,由教,教最重要的就是從教要顯理,你才能真正得到東西。

我們在這教科書裡面明白裡面所敘述的道理,這個叫開悟;如果不明白經裡面的道理,那個經念得再熟,依照註解講得天花亂墜也沒用處。

為什麼呢?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註解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你全是講別人東西,與自己根本不相干,那就是依文解義,道聽途說,與自己全不相干。

一定要顯理,你自己在教裡頭要明理,理明了之後,理是自己心裡面的體悟,就是開悟了,悟了以後,這個教怎麼呢?教就變成自己的了,我也見到這個理;佛見到這個理,我也見到這個理;佛這麼講的,我也是這麼講的。

換一句話說,把佛的經典就變成自己的經典,佛的言論真正變成自己的了,自己與佛無二無別,到這個時候可以講經了,你也可以給經做註解了,所以研教一定要悟心,心就是理,這是理法。

悟了理之後要行,要把教裡頭所顯的這些理論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你才會有受用。

我們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全不離開教理,生活就是教理,教理就是生活,跟我們整個生活融成一體,這個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這個教育與我們生活脫了節了,所學非所用,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學了幹什麼?何必浪費時間去學習?學了一定有用處,學了一定變成實際的生活,使我們一天到晚心之所思、口之所言、身之所動,全是佛法的教理。

佛法在那裡?佛法就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自己生活就是大乘佛法,這個才能真正達到離苦得樂,佛法好就好在此地,你學了絕不落空。

果就是心得,教、理、行,合而為一了,跟自己整個生活合而為一,那就是果,果是果報,你的收獲啊!這就是證果。隨著你教理行的深淺,你得到的果報不一樣;你要是深一點,你得的果報就殊勝,果位就高。

譬如小乘只有四果,那麼大乘菩薩位子裡面有五十一個果,你愈深入,你的果報愈殊勝,實在講果報是享受啊!結果就是享受嘛!

你的享受愈殊勝,你的生活愈豐富,果就是如此啊!最圓滿最殊勝的果報當然是佛果,沒有比他更殊勝了,這個叫果。

教理行果都是有軌則的,都是有條不紊的,那麼這是法的意思,這是法。

http://book.bfnn.org/books/064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7-2014 12:0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4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輪者,所成義」,輪是成就的意思。

「大小乘別,且小乘二部,通明五義。」小乘二部就是聲聞跟緣覺,那麼一般小乘講有五個意思。乘有運載的意思,乘是車,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我們坐車去,乘是代表車乘。

小乘就是小車,大乘就是大車;大車一次可以能夠運輸很多的人物,小乘或者坐一個人、兩個人,所以用這個來作比喻。

比喻的意思是從煩惱之此岸,我們這煩惱,我們乘著車運載到菩提的彼岸;由生死之此岸運到涅槃之彼岸,我們要想了生死、證涅槃,斷煩惱、得菩提,你就要用這一個車乘,用這個工具,就可以能達到。這個工具就是教理行果的佛法,比喻做車乘,下面就講這個意思。

那麼五個意思第一個是「速疾義」,就是快、速度快,我們走路慢,坐車就快了。

在古時候車是馬車,大乘是馬車,小乘是羊車,羊的力氣很小,它拉小車子,車上只能坐一個人。羊車諸位很少見到,在從前是宮廷裡面,你看我們中國歷史有記載,隋煬帝常常在御花園去玩的時候坐羊車,羊拉的車,小車一個人坐的,現在很像小朋友玩具一樣的小車。

那麼從前最大的車子是馬車,馬車可以能做十幾個人;如果更大的馬車,那就看馬匹多少了,通常一匹馬拉的車坐十幾個人。

我們過去在南京念書上學的時候,那時候雖然有公共汽車,很少,馬車很多,所以我們學生常常坐馬車上學,一個馬車坐滿了十四個人,一匹馬拉的,那個車很有味道。

那麼有大的就是四匹馬拉的,四匹馬拉的車子可以坐二十多個人,那個車身長。所以在那個時候大乘是馬車,現在在我們近代那最大的大車是火車,那載的人就多了,所以它有快速的意思。

車都要靠輪,沒有輪它就不能行動,所以輪在我們人類文明進化裡面是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那麼佛法也非常重視。

底下就比喻說,「如輪王輪,有速疾轉故。」這是舉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七寶,七寶其中輪寶非常重要,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因為轉輪聖他的管轄、他的彊域很大,那麼照佛經裡面講他的彊域是四大部洲,而這個四大部洲,在有很多大德們說,我們地球只是一個洲,只是他四大洲之一;那麼要這樣講的話,他一定是統轄有四個大的星球,那麼當中些小星球還不曉得有多少,這是他的管轄區域。

他管轄區域如果他沒有交通工具他達不到,那他就無法統治,所以他一定要能夠達得到,那麼他有輪寶,這個東西是他的交通工具。

佛經裡頭幾千年來都這麼說了,我們現在想想這個輪寶是什麼東西呢?恐怕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飛碟,外太空來的,它是一個輪,速度很大,確實像佛經裡面所講的,他有這樣好的交通工具,所以他才能夠聯繫幾個星球,而他所能達到的這些星球,換句話都劃在他統治的範圍之內,所以有這麼好的交通工具。從前很難想像得到,現在我們所發現的一定就是佛經裡面講的輪寶,飛碟。

「今聖智起時,有速疾之用也。」這是比喻,因為修道的人智慧開顯了,他的作用就快了,有輪寶這種速疾的意思,所以把佛法比喻作法輪。

那麼第二個意思就是「取捨義。如輪王輪,捨東洲,取南洲。」他在飛行,他一站一站地通過,必須捨第一個站才能到第二個站,捨第二個站才能到第三個站,這就是說明輪是動的,不是停在一個地方的。

那麼諸位想想,你們如果買個車,車一天到晚要開,買了個車擺在家裡不動,車有什麼用處呢?失去了它的作用了。

輪是要它天天轉才行,它不轉就沒用處了,所以是一定要動,輪王的輪寶,它天天也得要動,不能停在那個地方,所以有取捨之義。

「聖智亦爾」,智慧開了也一樣,「捨苦諦,取滅諦」,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它有這個意思在,所以也把它比做法輪。

第三「降伏義,如輪王輪,若未伏者,即能伏之。」佛法也是如此,它底下沒有用佛法說,那麼我們也能想到輪王的輪寶不但是飛行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武器。

現在美國拚命在發展星際戰爭,星際戰爭裡面將來大概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飛碟,可是我們科學家還沒有能夠發展得出來,但是根據飛行的原論,碟形在太空飛行是最適合的,現在發展才發展到太空梭,距離飛碟還相當遠的距離,可見得我們太空科學比起其他星球還差很遠。

所以這是一種很強很重要的、威力很大的武力,有武力就能夠降伏,那麼甚至能夠現前就能夠降伏邪知邪見,對自己破除自己的邪知邪見,也能夠幫助別人改邪歸正,這是降伏的意思。

第四「鎮已伏義」,
鎮就是鎮壓,他已經降伏了,還得要常常去巡視、去安撫;如果不常常去巡視,不常常去安撫他,他雖然歸伏了一個時期,過了一個時期他又想叛變,又有妄動,所以必須常常去巡視安撫,有這個意思在。

那麼聖智現前,在底下講「今明見道」,見道「雖斷見惑,尚有思在。更起觀智,令思伏斷。」縱然思惑斷了,還有塵沙無明在,所以必須繼續不斷以教理行果,要達到究竟圓滿的無上正覺,這個就是鎮已伏的意思。

第五個意思,「上下轉義,王輪有上下轉,聖智亦爾。三界上下。斷煩惱也。苦法智,斷下界惑。苦類智,斷上界惑也。具此五義,名為法輪。」

那麼什麼叫苦法智,什麼叫苦類智,這個都是佛學專有名詞,諸位可以查佛學字典,佛學字典裡頭有。

這個五種講法一般都是小乘說的,大乘講法一般是四種講法,諸位在大乘經典裡常常會看到,小乘這五種講法還不大容易看到,那麼此地他都引用出來了,很好。

http://book.bfnn.org/books/064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7-2014 01:1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8-2014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大乘來說有四義,第一個是「圓滿義」,輪的結構非常之圓滿,「具轂輻網三故」,這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工具。

轂就是軸心;輻就是柱,軸心到圓周連接的柱子;網就是圓周,它有心,它有外面的邊,它也有中間聯繫的,所以這個結構非常之圓滿,那麼佛法也是非常圓滿,所以用這個來代表,「聖智亦爾,一具三故」。

那麼在教法裡面,譬如講經律論,這是圓滿的,理上講教理是戒定慧;行法裡面這個裡面包括的多,是講八萬四千行門,但是講原則來講它也不外乎三條,我們一般說通常講斷見思、塵沙、無明,這是行法上的;果上講的法身、般若、解脫,所以是一具三故,很合法輪圓滿的意思。

那麼應用在淨土法門來講,在行法裡面是信願行,這就淨土來說信願行;那麼淨土的西方極樂世界在境界上面來講,它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那個常寂光土是全都包括了,那是個理,所以很合輪的意趣。

第二個意思,「摧壞義」,輪所走過的,地都壓平了,特別像我們現在常見的壓路機,輪一通過了,統統給壓平了。

那麼這個是比喻什麼呢?就是佛法我們聞了之後,把我們心裡面不平的煩惱都給消除了,都給壓平了,取這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鎮遏義」,鎮遏也是鎮伏,跟小乘裡面鎮已伏義是相同的。如果我們不常常聞佛法,常常接觸佛法,煩惱雖然是壓平了,它會起來的,還會生起來的。

為什麼呢?那就是你那個煩惱的根沒有斷,眼前平了,不經常去壓它又會生起來,所以必須要常常聞法,這個意思很重要。

在過去天乙法師在的時候,也許有一些人認識他,他過世不少年了;我是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到南部去玩,在他住持的寺院裡頭住了三天,他就問了我一個問題,聽說從前寺院裡頭住眾趕都趕不走,很樂意住在這個地方。

為什麼現在寺院裡的住眾我們對他很好,樣樣都照顧他,他總是住不住,能住三個月都很少,他住幾天就要走了,這是什麼緣故?我就告訴他,住不住,他想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怎麼很正常?他有煩惱嘛!他當然要走,他不走怎麼辦?心浮氣躁,他必須到外頭亂跑。

從前的人為什麼能住得住?寺院裡頭天天講經,煩惱一生起來,一聽,過了算了;本來想走,還是定下來,天天講經嘛!天天念佛嘛!從前的道場有道風、有學風,它這個能夠維繫人。

譬如我們上學一樣,你到這個學校,這學校天天不上課,玩了幾天都玩夠了,好了,換一個地方去玩去,他當然會跑。你這個學校有好老師,天天上課,天天教學,他捨不得走,他不會走的。

所以一個道場沒有建立道風、沒有建立學風,是留不住人的,要想留住人一定要有道風、要有學風;道風,天天講經說法教學,學風就是有學習的行門。

譬如淨土每一天有念佛,禪宗裡面,每一天在禪堂裡有參究,他有一定的功課,學生確確實實能有收獲;像教理行果,他依照這個行,他能得享受,他能得果報,所以他不走。

你今天沒有道沒有學,什麼好的待遇都留不住人,那麼鎮遏義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想自己學佛有成就,不退轉,所以我告訴諸位每一天要讀經,每一天要念佛,你三天不讀經,邪思就現前,一天到晚就會胡思亂想。

天天要讀經,讀經就是接受佛菩薩開示,讀經就是親近諸佛菩薩,沒有遠離,天天要讀經;不管你讀多少,縱然是很忙,一天至少也要抽出二十分鐘、半個小時來讀經,每一天決定不中斷。

在行門是念佛最殊勝,也要訂早晚課,就是沒有時間念的話,早晚一定要念佛,至少要修十念法。

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這叫一念,念十念這是最低限度,這個不耽誤什麼時間,早晨起來,漱了口洗了臉之後,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十念;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念十念,天天不間斷,晚上在睡覺之前,洗臉漱口在睡覺之前念十念,這是最簡單的修淨土的課誦,早晚二課,有時間可以多念,沒有時間就用十念法。

那麼平常這叫散念,散念也很有好處,愈多愈好,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

那麼這邊有一個同學他提了個問題,他說有人心裡面有恐懼、不安,心定不下來,那麼為了求保平安他念心經,念一念,行。

但念心經的時候,要懂得心經裡面的意思,依文作觀,依這個文字自己能夠提得起觀想,才會產生效果;如果只念文,不懂得裡面的意思,就是理,教理行果嘛!不能顯理,得益很難,不容易得到利益,能夠顯理得利益的效果非常地顯著。所以讀經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懂意思讀註解很好。

那麼修淨土法門,實在講疏鈔第一部好書,但是太大了,太長了,不適合作課誦本;能夠以這個那當然是最理想了,那要很大的福報,什麼很大的福報?你衣食不愁,又不要做事情,這個才行,一天可以花個八個鐘點、十個鐘點來讀經,這個福報太大了,誰來養活你,來供養你?這個不容易,現在出家人這種福報都很少,都很難得。

那麼方便一點讀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要解分量不多,薄薄地一小本,念熟了不到一個鐘點就可以,大概半個鐘點就可以了,一遍就能夠看完,這個很好。

每一天讀彌陀經要解,就以這一樣東西作功課,真正修淨土的人要是一天不缺的話,每一天能夠念一部彌陀經要解,能夠早晚二課不缺,縱然是十念,早晚不缺,你這一生真正能發願往生淨土,決定靠得住,所以淨土不難修啊!決定靠得住。

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記住十大願王,隨分隨力地來修學,把十大願王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那你將來往生淨土品位一定增上,一定是相當高的品位,這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絕對不會錯的,非常穩當的一條道路。

我們這個身在娑婆世界是最後身,以後不來了,以後再到娑婆世界來是菩薩的身分乘願再來,不是業報之身,這多自在呀!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記住。

http://book.bfnn.org/books/064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8-2014 12:4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8-2014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千遍.jpg

你說我們找不到聽經的機會,讀經機會有了,每讀一遍就是聽一遍,讀多了會開悟,我們中國古人說讀書千遍,其意自見,其意自見就是那個道理就顯了,就悟了,有悟處;要讀得多,讀得多心淨,心清淨了,心是愈念愈清淨,清淨心能開悟,經典給你做增上緣,不一定是什麼時候念到那一句時候,一下就恍然大悟。像六祖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恍然大悟。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葯王品的時候也是在一句經文裡頭豁然大悟,所以讀經是開悟的增上緣,清淨心是開悟的因,因緣和合必定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因此讀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

佛在觀無量壽經講修淨土的人一定要修三福,這第三條裡面就有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那個大乘就是指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包括彌陀經,要曉得這個道理。

一定要讀誦大乘,天天要讀,天天讀天天親近佛菩薩,經就是親近佛,註解就是親近菩薩,天天跟佛菩薩見面,天天聽佛菩薩教誨。

不要說老是這一套,老是這一套會開悟,遍遍不一樣,我讀經就是如此,每一遍都有悟處,每一遍都有新的發現,所以真是讀不厭;我講經也是遍遍不相同,前一遍跟後一遍,現在有錄音帶比較一下,不一樣,換一句話就是天天都有進步,這才有樂趣,沒有進步就懈怠了,天天有進步天天有歡喜。所以法喜充滿,自己一定要認真幹。

那個天天有進步給諸位說,最重要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才會有很顯著的進步,心不清淨,進步很難很難,沒有法子進步;縱然佛菩薩給你增上緣,你因地心不真,所以沒有法子。因此才說心淨則土淨,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這位同學還問,是否可以告訴他放下一切念觀音聖號?可以的,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的,這樣很好,念阿彌陀佛更好,更殊勝。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也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原理決定是一樣的。

我過去在此地講過普門品,觀音三經都講過,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過,華嚴經裡面觀自在章也講過,觀音菩薩一共有三部經,三經都講過。也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一個道理,這樣才有真正的收獲。

那麼再看第四個意思「不定義」,輪是不定義,「從見道,入修道,從修道,入無學。自既證已,即起慈心,令他同證也。」那麼不定義就跟前面所講的上下轉義,取捨義,也是相同的。學佛一定要精進,如果定了就不能精進了。

所以小乘阿羅漢有一種定性羅漢,那就沒有法子了,佛對他幫不上忙,因為他很固執,他是定在偏真涅槃裡面,他住在定中,他不出定、不起定,佛菩薩幫不上忙。

如果說不定性的阿羅漢那就行了,佛菩薩可以給他做增上緣,幫助他迴小向大。

我們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不斷地求進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境界,要提昇;得功夫成片了,目標就要向事一心,得到事一心了,目標馬上要轉到理一心,決定不可以得少為足,就滿意了,就知足了,這個對自己是很大的限制。

對於世間法五欲六塵的享受應當是得少為足,我們不要追求,不要貪求,我們心就安了。

心不安實在講就是貪欲太多,他心不安,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天天去動腦筋如何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永遠心不平靜,永遠不安,能夠得少為足就知足常樂,心怎麼會不安。
心安身就安了,身心安穩這是我們辦道基本的條件。

http://book.bfnn.org/books/064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8-2014 12:4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9-2014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再看底下,「若約能轉,即展轉傳授義。」前面的意思都是講所轉,如果從能轉上來說,這就是傳授的意思,轉法輪就是傳授的意思,代代相傳有這個意思。謂過去佛傳至現未佛也。」過去佛傳給現在佛,現在佛傳給未來佛,代代相傳。

「能所合說,名轉法輪。」這是把轉法輪這個意思說出來了,所以有對自己,有對於別人,對別人就是傳授,就是將佛法傳授給別人,這是對人,對自己這裡面許許多意思都是幫助自己進修。

那麼「謂勸請,小乘自度,但懺而已。菩薩愍他,故須勸請。請佛普雨,自他俱沾也。」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請轉法輪,請轉法輪是自利利他。

佛在世的時候當然是以佛為主,佛不在世以後,後面有說三乘乃至於世間一般的善知識,我們遇到了有這個因緣,應當要請他說法。

不過在現前,你要一定能夠辨別邪正,請講解正法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是講外道的,那是幫助魔高張他的勢力了,這是我們有過失的,會有很大的過失,這個地方一定要辨別。

再看下面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中,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那麼我們讀了這一段文,你馬上就能看到這裡有三種境界,第一個是剎土無量,第二個是諸佛無量,第三是菩薩海會無量,跟前面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個不難懂,小註諸位自己去看。

註解末後一行我給你們念一念,「言念念有不可說等者,意在所請境寬境界非常地寬大能請心亦無邊也。一念尚爾,況經多劫乎。」我們一定要發這個心,要發請佛請菩薩請善知識弘法利生,一定要發這個心。

再看下面經文,「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這是講請法,請人說法總離不了三業,身要禮敬,身要禮拜,要有禮貌;口裡面一定要誠實,把自己的願望要說出來;意裡面一定要恭敬,這是身口意三業。

那麼種種方便,方便是種方式,這很多很多,不能局限於一種。譬如現在真正講經說法的法師也愈來愈少了,這是必然的趨式,諸位聽到我前幾天講的,你應當要明白。

為什麼呢?現在師資沒有了,師與資道不合,真是像方先生所講的學生不像學生,先生不像先生,師資道合的意義沒有了。

因此底下一代成就的人才太難太難了,不容易,那怎麼辦呢?這講方便,我們天天讀經,我們要想學華嚴經,我們每一天讀華嚴經,否則寺廟沒有人講經嘛!

我們每一天訂一個時間,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我們念兩個小時,每一天在一起念兩個小時,無量無邊的功德。念久了就有感應,請不到人嘛!

佛菩薩會化身到此地來給你講這一部經,至誠就能感動佛菩薩化身來,怕的是你沒有這個誠心,你有這個誠心,早早晚晚總有佛菩薩在這個地方示現,他誠。

學佛一定要憑感應道交,我們與諸佛菩薩沒有感應,那沒法子,一定要憑感應道交,所以諸位只要有誠心去感,佛菩薩一定有應。

這個誠心就是我每天讀誦,我想學法華經,我天天念法華經,我想修淨土,就剛才我跟你們講了,你每一天就念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個要解我們過去印了很多,以這個為自己的課誦。

或者你每一天念十大願王,像弘一大師一樣,弘一大師一生就是以這個本子作為他自己的日課,他每天都要念一遍,他念了很熟他能背誦。這個是我們自己要真幹的呀!所以這是講方便。

那麼還有一種方法,現在就是聽錄音帶,每一天聽。我這次在洛杉磯有一個居士,趙立本居士,非常之難得,他聽我六祖壇經跟金剛經的錄音帶聽了非常歡喜。他告訴我,他別的都不想學了,我就學這兩種,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好不好?他來給我商量,我說好。

那麼這兩部經他已經聽了二十多遍了,我就告訴他繼續不斷地聽,每一部經聽上三百遍,從頭到尾聽三百遍,這個根基打下去之後,以後的成就不可思議,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那聽跟讀一樣啊!

你要果然聽上一千遍,我這個不會講的,沒有開悟的去講,他聽的人開悟了,善聽嘛!善說不如善聽。所以他真有耐心,有長遠心,這個很難得。

他只要我這兩種錄音帶,其他的通通不要,他要專,他不要學多,非常非常地難得,這都是方便,所以一定要懂得方便法。

註解諸位去看。勸請有隨緣請,有稱性請,有這兩種。

隨緣請都是屬於事相,這個很容易理解的。稱性請那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在此地可以說一說,說了做不到,這是華嚴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那就是能夠見色聞聲,在一切色聲六塵當中,去觀察它的體性,六塵塵性,非斷非常,迷不可得,一一全真,無非法界,入了這個境界,實在講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六塵說法沒有兩樣,見色聞聲統統都是佛在那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都是在那裡講真實的淨土,這是實實在在的境界,諸佛與大菩薩所住的境界。

我們今天也在這個境界當中,迷失了自性所以這個境界不能現前。但是要想這個境界現前,就從隨相請,用這個方便法一門深入,只要你功夫深,可不能見異思遷,今天聽說這個法門好,明天看看那個也不錯,那你就壞了,你自己亂了。

佛法所修的,清淨心而已呀!百千法門都是叫你修清淨心的方法,可是行只能行一門,兩門就亂了,你只能選一門。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守一個就有成就,搞兩個、搞三個決定錯誤,不能成就的,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44.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9-2014 12:2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4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九卷)

                      上淨下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我跟諸位交代一下,最後一行經文,「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註解裡面都是屬於隨緣請,大家一看就明瞭了。

末後「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那麼這個也不必多說。

請看下面第七段請佛往世,我們看這十願的層次,首先是隨喜,隨喜之後請講經,不但請講經,還請他常住在此地別走,一步進一步,這一定要請佛住世,你看這很有趣味。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註解當中一看它就交代得很清楚,「此科」,科就是這一段,「是勸請中別義」,註子底下引用圭山鈔偈,圭山就是宗密大師,宗密大師別行疏鈔裏面有這麼幾句話,「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者,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這一首偈,下面就解釋。

「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槃。佛無生滅,隨機見殊。故知心淨觀佛,是為真勸請也。」這幾句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

如果我們發一個好心來學佛,要想常常遇到正法,常常在正法當中修行,將來能得一個正果,心一定要清淨才能夠感應道交;請佛一定要清淨心來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心更要清淨。

翻過來請看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經文上注意示現兩個字。

「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這是請的對象,前面兩句是講法界,無盡的法界,第二句是講無盡的諸佛如來,第三句是講我們要啟請的時候,他要想示現入般涅槃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人啟請,沒有人啟請佛就走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我們看佛本行經講他老人家滅度時候的現象,其實佛滅度是魔王來要求,你看佛弟子把這個事情忘掉了,魔來求佛趕快入般涅槃,你老人家教化眾生教了這麼多年了,很累了,用不著再教化了,你可以走了,佛就答應他的要求,佛不妄語。

到以後弟子們曉得了,弟子們請佛,你們來晚了,他先說了,他要我趕緊走,我已經答應他了。像這些事情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遇到善知識他要想走了,我們要把他留住。

台中李老師,我們今天還有一些老同學在此地,他那個時候講經也常常給我們說他要走了,我們同學們就研究用什麼方法把老師多留住幾年,請他講一部大經,講一部華嚴經,把他留住了,一直留到現在他都不能走,經沒講完嘛!怎麼可以走。

那麼像這些來去自由的人,現在在南部大家曉得廣欽法師,他也常常鬧著要走,他的弟子們也常常去求他不要走,現在還住在世間,在這種時候是請佛住世的時候。

遇到佛當然不要忘了,要請他住世;佛不在世的時候你要遇到菩薩或者羅漢,或者是初果、二果,這些有學的,無學是阿羅漢;如果這些人遇不到,遇到一些善知識,像廣欽老法師,李炳南老居士,都是善知識,我們一定要求他住世。

可是求他住世,前面跟諸位說了,一定要有清淨心,一定要認真地來跟他學。

真正有道的人,自己真是來去自由的人,他生死自在,他無所謂壽命,我們人間講壽命,在他講沒有,他來去自在,他為什麼住在這個世間呢?沒有學成的,我們住在世間學道,我們在求學;已經證果的,如果往生西方已經能夠往生自在的都算證果,所以這是在其他法門裡面證果,像小乘一樣初果、二果要到這個地位才算證果,但是在念佛法門裏面只要得往生自在,隨時願意走就可以走,願意再住幾年就住幾年,這就叫證果。

所以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要做到這個地步,實在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李老師也是凡夫修成的,跟我們一樣的,他能到這個程度,我們也可以做得到,各各人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

http://book.bfnn.org/books/064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9-2014 12:1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9-2014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講到小乘初果、二果、三果,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此較一下還是淨土好修啊!其他的難啊!實實在在是難啊!修到生死自在那就是一生成就了,這是一生成佛啊!

那麼這是講一般善知識,遇到的時候一定要勸請,希望他多住世,希望常住在世間,住在世間可以利樂一切眾生,能夠講經說法,能夠叫眾生破迷開悟,有機緣也能跟他一樣的求生淨土,意思在此地。

這一段文註解裡面給我們講幾種涅槃,這是佛學常識我們應當要曉得,將來在經論裡面遇到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我們把註子念一念,「首二句標處遍」這就是盡法界虛空界,這是佛剎無量無邊,都是我們勸請的處所;第二句是講佛多,這是我們勸請的對象;第三句是勸請的時候。

註子裡面說「次一句」這是講將欲示現般涅槃,我剛才提出來叫大家重視示現兩個字,那麼既然講示現就不是真的,佛沒有真正的滅度,只有示現滅度而已。

為什麼呢?佛證得的境界是不生不滅,那有滅度呢?沒有滅度。可是阿羅漢有滅度,那是真的,阿羅漢、辟支佛有滅度;佛沒有,菩薩也沒有,所以菩薩跟佛的涅槃,後頭也講無住涅槃,他不一樣的。

那麼下面又解釋什麼叫涅槃,「梵語具云般涅槃那」,我們中國人總是喜歡簡單,把尾音略掉了,般涅槃那就翻作涅槃,通常就用這兩個字,這是梵音音譯的。「古譯翻為入滅息」,入滅息是三個意思。「今翻云滅度」,古與今在中國佛經的翻譯是以玄奘大師為一個階段,玄奘大師之前所翻的都叫古譯,玄奘大師翻譯的時候統統稱為今譯,所以古今是以玄奘大師為標準。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我又要告訴諸位;我們這邊的阿彌陀經通贊疏還有送給同學,這一樁事情在現在說出來的時候有深長的用意,因為在末法時期學佛的人不論是在家出家都很重感情,情是生死根本,是煩惱的淵源,情要不斷,不但是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不能成就,往生淨土都是障礙,所以這個東西要曉得它不是個好事情。因為你情太重了,魔就得其便了;個個理智都不用感情的話,魔王對你是一籌莫展,一點辦法都沒有,魔是用情來擾亂的。像現在就是出家了,師徒有很深的情;縱然不是出家弟子,在家皈依徒弟跟他的皈依師父,當中也有一段感情,這個事情太麻煩了。

老師的東西,學生怎麼不擁護呢!老師要有個著作,你們學生趕快出錢出力去把它印出來流通,這是我老師的。現在人都是這樣的啊!老師裡面的東西寫得並不好,甚至於還有錯了,錯了也把它出來,這總是老師的著作。

古人不如是,古人真正做到了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講彌陀經的通贊疏舉一個例子,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寫的,這是玄奘大師的得意弟子,玄奘大師的大徒弟。

唯識法相宗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了並沒有建立一個宗派,而在他徒弟手上建立了唯識法相宗,所以唯識法相宗的開山祖師不是玄奘大師,是窺基大師。

那麼他的老師,就是玄奘大師也有彌陀經的譯本,現在在大藏經裡面;如果照今天人來說我老師翻的彌陀經,那我們做學生應當要來給它作註解,來給它流通,這是理所當然的嘛!這個合乎人情嘛!

他這個徒弟給彌陀經做個註解,還是選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選他老師的;他自己沒有覺得我這麼做對不起老師,玄奘大師也沒有覺得這樣做是我的叛徒,沒有。

不能說玄奘大師翻的東西沒有鳩摩羅什的好,這個不可以說,玄奘大師東西要是翻得不及鳩摩羅什的,他就絕對不會動筆,不會翻;可以說兩個翻得同樣的好,一個已經流通了,一個還沒有流通。

已經流通了,你看人家修隨喜功德,不但是窺基大師隨喜,玄奘大師也隨喜,這真正了不起啊!給我們後人做個榜樣,決定是依法不依人。

我老師的著作,我要看看古人的著作,如果古人的著作已經流通了,老師著作跟古人一樣的好,我們還是流通古人的,為什麼?大家已經看習慣了。

老師的東西比不上古人的,那乾脆流通古人的好了。何必流通這個本子!所以古大德不講情面,這個了不起。你看我們這個地方所印的東西,多半都是印古人的,今人東西印得很少。

有許多同學來給我講,要我寫一點東西,我說不行,我寫的比不上古人,沒有流通的價值,你們要花這個錢花得冤枉了,應當要流通古人的好版本,好的註疏。

那麼除這個之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彌陀經等於經過他們兩位給我們做了一次有力的證明,這個經的真實性、可靠性;如果這個經不可靠,是假的,玄奘大師一定會提出說明,不會再讚嘆這一部經,不會再勸人修學這一部經。

你看窺基大師雖然是法相宗的祖師,他的彌陀經註解裡面,對於這個經是讚嘆備至,這個不是淨土宗祖師說的話,法相宗祖師說的話,說這一部經至圓至頓,就是圓到了極處,頓到了極處,七天成功啊!如果想快捷地成佛,所有法門都比不上這個法門,這是玄奘大師徒弟窺基大師讚嘆的

這個註子我那個時候印了四千本,普遍贈送諸位,你們看看這是淨土宗以外的祖師對於彌陀經的看法,對於彌陀經的讚揚,能夠激發我們的信心,其他的經當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情形。

這一部經特別,因為這個註解就是玄奘、窺基給我們作了一個最有力量的證明,證明了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一個字不錯,絕對的真實;我們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決定有結果、有成就,很難得很難得。

特別是對今天這個末法時節來說,因為我還聽說有一些人反對淨土、排斥淨土,說彌陀經是假的不是真的,說阿彌陀佛就是太陽神,還有這種說法的,簡直是胡說八道。

而且這種說法還曾經發生在佛學院,佛學院學生來問我,他說有老師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出在什麼地方?我說我不曉得,我看大藏經裡頭沒有看到這個句子。那一個法師給你說的,你去問他。胡說八道!

所以有窺基大師這個註解那是最有力的證據,所以決定不能夠聽信謠言。

http://book.bfnn.org/books/0645.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9-2014 12: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6-2024 05:08 AM , Processed in 0.10071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